舞蹈源于生活
舞蹈基础知识
舞蹈篇第一章舞蹈的定义a、舞蹈是艺术的一种,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艺术表现形式b、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第二章舞蹈的起源舞蹈来源于生活,是劳动的创造,舞蹈已经产生就有了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它与诗歌结合在一起,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a、模仿论b、游戏论c、巫术论d、表情论e、性爱论f、劳动论第三章舞蹈的种类、作品与舞人第一节生活舞蹈a、习俗舞蹈表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b、宗教祭祀舞蹈宗教舞蹈用于祈求神灵庇佑、感激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神灵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c、社交舞蹈各种交谊舞d、健身舞蹈它是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得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舞蹈形式,如:健美操e、教育舞蹈第二节艺术舞蹈艺术舞蹈是由专业或者业余的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造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有少数人在舞台、广场等专门的表演场地地表演给人观赏的舞蹈作品。
1、古典舞A、古典舞具有自成体系的美学原则,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完整的表演手法和严谨的训练方法,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的舞蹈艺术中具有代表性意义B、中国古典舞a、周朝,形成中国古典舞“舞诗乐”三者融为一体的古典艺术风格b、唐朝创造中国艺术古典舞发展的高峰和世界的经典c、戏曲成为宋元以后中国古典舞蹈的主流和具有代表性和审美意蕴的传统舞蹈形态d、当代的古典舞是是当代中国舞者致力于建设中国当代民族舞蹈体系的实践成果C、作品与人物介绍西施的响屐舞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赵飞燕的掌上舞双人舞《飞天》,1954 首演独舞《春江花月夜》,1957 首演,获第八届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舞剧《小刀会》,1959 首演,1994 年获“中华民族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舞剧《丝路花雨》 1979 首演,获“中华民族 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舞剧《铜雀伎》集体女子舞《踏歌》,1997 首演,199 8 年获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创作金奖、表演银奖独舞《敦煌彩塑》1980 首演,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塑造典型中国式的美独舞《醉剑》,1980 首演,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集体舞《黄河》,1988 首演,获“中华民族 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独舞《扇舞丹青》,200 0 首演,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第三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一等奖等独舞《秦俑魂》,1997 首演,第五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戴爱莲, 1916 生,新舞蹈艺术开拓者之一,《游击队的故事》、《荷花舞》、《飞天》资华筠, 1936 生,《飞天》、《白孔雀》,著作《舞蹈生态学导论》、《舞蹈和我》舒巧,1933 生,《剑舞》、《小刀会》、《长恨歌》,著有《我的舞剧观》栗成廉, 1927 生,《牧笛》、《春江花月夜》、《宝莲灯》陈爱莲,1939 生,《春江花月夜》、《白毛女》、《霓裳羽衣舞》,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人物孙颖,1929 生,《铜雀伎》、《踏歌》2、民间舞A 民间舞a、劳动人民长期在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b、具有民族性与地区性、群众性与稳定性等特点B、中国民间舞汉族主要有:秧歌、龙舞、跑旱船等,多在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多朗舞(维吾尔族)、筷子舞(蒙古族)、长鼓舞(朝鲜族),果卓(西藏地区)C、中国民间舞的特色a、载歌载舞,形象生动b、巧用道具、技艺结合c、形象鲜明,情节生动d、自娱性和表演性D、作品与人物介绍集体舞《鄂尔多斯》,1953 首演,1994 年获“中华民族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等独舞《盅碗舞》,1960 首演独舞《长鼓舞》体现朝鲜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精神风貌和生命状态独舞《摘葡萄》,1994 年获“中华民族 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等独舞《水》,1980 首演独舞《雀之灵》,杨丽萍演,1994 年获“中华民族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等集体舞《奔腾》,1986 年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1994 年获“中华民族 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等集体舞《黄土黄》,1991 年首演,1994 年获“中华民族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等贾光作, 1923 生,《渔光曲》、《故乡》、《鄂尔多斯舞》、著有《论舞蹈艺术》蒙德格玛, 1941 生,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崔美善, 1934 生《孔雀舞》、《丰收曲》刀美兰, 1942 生《水》、《金色孔雀》阿依吐拉, 1940 生,《摘葡萄》、《牧羊女》杨丽萍,《孔雀公主》、《云南印象》等3、芭蕾舞a、形成于17 世纪后期的法国,18 世纪传入俄国, 19 世纪初形成独立的戏剧艺术b、“席间芭蕾”,被认为是芭蕾艺术的源头c、1851 年,巴尔塔扎·德·博若耶编导的《皇后戏剧芭蕾》,是第一部真正的芭蕾d、1671 年巴黎歌剧院首演《博莫纳》是芭蕾进入剧场的开始e、18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法国舞蹈家诺维尔《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中提出“情节芭蕾”主张A、芭蕾流派a、浪漫芭蕾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兴起,代表《仙女》、《吉赛尔》、《海盗》等;马里乌斯·比季帕“古典芭蕾之父”与列夫·伊凡诺夫的《天鹅湖》、《睡美人》b、现代芭蕾特点:(1)在动作上改变外开的唯一审美标准,寻找回归远古律动的做法(2)创作思想自由开放,敢于吸收一切有益于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3)创作手法多样化,摒弃固有的观念和模式(4)在内容和形式上深受现代舞影响米哈伊尔·福金《现代芭蕾之父》创作了《天鹅之死》、1901《火鸟》;《仙女们》是史上:“第一部无情节芭蕾”,“现代芭蕾的处女作”中期巴兰钦《阿波罗》,他的芭蕾作品称为“音乐芭蕾” 、“抽象芭蕾”、“交响芭蕾”。
生活——少儿舞蹈创作的源泉
生活——少儿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专家杨丽萍曾说:“舞蹈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由此可见生活的博大无比,丰富多样,支撑了舞蹈艺术的繁荣昌盛。
举足轻重的少儿生活更是少儿舞蹈创作的源泉与基石。
在舞蹈艺术的园圃中,少儿舞蹈堪称为一朵娇嫩可爱、自然成趣的小花,它盛开、扎根、蕴绕在广阔的天地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然而在所有的舞蹈创作中,既吃力又不讨好的要数少儿舞蹈的创编了。
笔者以少儿舞蹈为切入点,从题材选择、语汇创新、音乐风格、舞美设计的角度,就创作中如何使舞蹈表现生活,让生活融于舞蹈谈几点浅见。
一、提取生活中独特的题材生活犹如浩瀚的宇宙、宽阔的海洋千奇百怪,它是少儿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在力求捕捉目标和寻求创作灵感的同时,还要考虑立足童心,以童真、童趣为出发点,以独特的视角筛选出新颖的题材,才是表现舞蹈主题的关键。
1.立足童心,追求童趣。
作为少儿舞蹈,它的宗旨应该是为儿童创作的,并且是由儿童来表演的,目标是为儿童服务的。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对儿童产生作用和震撼,它是通过儿童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来发生作用的。
因此,儿童舞蹈的创作就必须具有儿童情趣和富有儿童生活的特点。
2.以小见大,独辟蹊径。
有人说,成功的舞蹈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是经过艺术家高度概括、提炼、加工、浓缩而成。
笔者认为,只要创作者用心尽量去截取生活之源,将创作触角伸到‘生活的各个层面,那鲜活生动、独特典型的舞蹈动机和语汇,才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方能以小见大,独具风格。
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很多,但别人的作品只能作为借鉴和参考,切勿一味模仿,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因此在选材上要独辟蹊径,避免雷同。
二、挖掘鲜明的音乐主题真正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凡是从事舞蹈创作的人都知道,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的灵魂是音乐,是音乐神话了舞蹈形象。
它是由每个单一动作连续而成的表现感情的组合,而音乐是启动舞者感情的钥匙。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源泉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感情。
那时的舞蹈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和性爱,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活动能离开舞蹈,没有任何一族人群没有舞蹈,所以,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艺术和社会意识形态,总是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和理想审美需求,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等社会作用。
它从起源、形成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被人类代代相传,且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发展。
舞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由客观事物来决定和制约。
它不是舞蹈工作者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也不是想当然便可创造出来。
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舞蹈,但反过来它又作用与社会。
舞蹈史虽然是舞蹈本身的历史,但它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史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状况,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窥见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伦理、哲学和风俗等各个方面。
舞蹈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点必须肯定。
但是,舞蹈中反映出来的生活不等于实际生活,由于人的主管作用,舞蹈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从生活到舞蹈艺术,不是原封不动地直接搬移,而是经过人的头脑和加工制作。
生活中的动作是生动丰富的,但这些动作还不是舞蹈,只是舞蹈动作的来源。
舞蹈动作还是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发展而来的。
比如由舞蹈家杨丽萍主创的原生态舞蹈作品《云南印象》,它整个作品全部都是来自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的礼教、信仰、习俗等一些原生的朴素的元素。
但她不是简单的搬用,而是经过提炼、升华,让最能表现每个民族特征的舞蹈情绪化、形象化,让你一看就知道所要表达的东西,也让你看后被这场舞蹈有所震撼感动,让它更有生命力更具有世界性。
舞蹈的起源名词解释
舞蹈的起源名词解释舞蹈的起源:源于日常生活的肢体表达舞蹈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身体的动态与节奏,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舞蹈既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那么,舞蹈的起源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寻这个问题。
一种解释是,舞蹈起源于人类的生活需求。
在古代,人们面临着狩猎、战争、庆祝等各种场景,而舞蹈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狩猎时,人们可能会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奔跑的方式,来增强狩猎的成功率。
这样的舞蹈动作在逐渐的传承中,演变成了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如印第安人的“印地安舞”就是其中之一。
同样,在战争中,士兵们可能会以舞蹈的方式来表达对胜利的渴望或者恐惧的情感。
舞蹈可以让人们在某些状况下更加灵活、敏捷,并增加士气。
而在庆祝场合,人们则以舞蹈来表达对生活的喜悦,如中国的舞龙舞狮。
另一种解释是,舞蹈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观察。
人类在长期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的变化、动植物的形态和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研究。
舞蹈往往就是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元素,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
例如,在印度的传统舞蹈中,人们经常运用动物的姿势和动作,来展现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崇敬。
而在中国的古代舞蹈中,一些动作也来源于对自然花鸟的观察,例如“鹤舞”、“蝴蝶舞”等。
此外,舞蹈起源于人类情感的宣泄与传递。
我们人类是情感动物,无论是快乐、悲伤还是愤怒,我们都希望能够表达出来。
而舞蹈是一种非常适合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社会,人们经常以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对天灾人祸的悲痛与哀悼,也通过舞蹈来增强社群的凝聚力与团结感。
在现代社会中,舞蹈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媒介,通过舞蹈可以更加直观地传达情感,不需要言语的辅助。
舞蹈的起源有很多种解释,但无论如何,舞蹈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动态的肢体表达、独特的节奏与音乐,向世界传递着人们的情感、愿望和思想。
它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也是一种超越语言和国界的交流方式。
舞蹈源于生活
舞蹈源于⽣活⾼于⽣活舞蹈源于⽣活⾼于⽣活------浅析编舞技法与⽣活的关系⽣活,是⼀切艺术的源泉,舞蹈的创作就更不例外了。
舞蹈是⼀种源于现实⽣活的、通过⼈类肢体动作与⾳乐等元素塑造艺术形象为⽬的的艺术形式。
⽣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都是从⽣活当中来的。
社会⽣活⽆处不在,创作者⾸先要做到的是打开感觉器官,也就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感知周围世界,好⽐⼀块海绵扔进海⽔⾥,让这块海绵充分吸取来⾃⽣活这个⼤海洋⾥各⽅⾯鲜活的感觉。
舞蹈创作者只有在⽇常的⽣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泛积累素材,对这些素材进⾏科学的分析,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的成功作品。
但是,从⽣活到舞蹈创作,绝⾮直⽩照搬和复印,舞蹈编导们应该了解⽣活与舞蹈的本质关系,遵循舞蹈艺术创作规律,掌握科学创作的原则和⽅法,最终创作出来源于⽣活⼜⾼于⽣活的舞蹈作品。
舞蹈艺术在表现⼿段上的特殊性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物的思想感情和情节内容,塑造典型形象。
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从深⼊⽣活捕舞蹈形象、创造和组织舞蹈语⾔、编排设计舞段,到将其艺术构思通过排练最终由演员体现于舞台之上,是⼀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
因此,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与⽣活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的。
舞蹈创作中的动作来源⼤部分来⾃⽣活动作的提炼,要使它成为作品中的“舞蹈语⾔”,就必须根据内容、⼈物的需要去提炼雕琢,⽽不能⽣搬硬套。
各类舞蹈作品编排的产⽣和形成,是舞蹈艺术适应社会⽣活前进和发展的必然,体现着舞蹈审美活动的客观发展规律。
舞蹈创意来源于对⽣活的感悟,随着⼈们欣赏⽔平的提⾼,舞蹈艺术的创作更注重有创意地再现和表现社会⽣活,这种创意主要来源于创作者对现实⽣活进⾏深层次的挖掘和感悟。
尽管社会⽣活⽆⽐⽣动、⽆⽐丰富,尽管⽣动丰富的社会⽣活是舞蹈创作取之不尽、⽤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如果不经过舞蹈家创造性劳动,⽆论社会⽣活多么⽣动丰富,也⽆法直接变成舞蹈作品。
第三节 中国舞蹈发展简介
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大体梳理舞蹈发展的脉络:
四、近现代社会
延安“新秧歌”运动引发了中国民族舞蹈之勃兴,开启了中国舞蹈发展的新篇章。各根据 地及随军剧团和宣传队,配合抗日战争创作演出了许多秧歌及话剧。如《送郎当红军》、《游 击队舞》、《军民联欢舞》等。
“新舞蹈艺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吴晓邦(1906—1995)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 他提出了“新舞蹈艺术”理念,创作表演的《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以及《饥火》 都是经典之作。
明代的宫廷礼乐、宴舞主要行仪仗、排场之功能,我国的民间舞蹈随着城 市的发达得到普遍推广,而且向剧场艺术的规模发展。
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大体梳理舞蹈发展的脉络:
三、封建社会
清朝时期,戏曲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昆曲和京剧,舞蹈 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呈衰落趋势。
戏曲舞蹈出现,融入了唱、念、作、舞(武)的戏曲艺术,成为舞蹈 重要的构成因素。
新中国的民族舞蹈事业,最初就是在挖掘民族舞蹈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前后秧 歌、腰鼓成了新文化的标志性艺术形态。在此期间编创出了大量的优秀舞蹈作品。这些作品大 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原有的民族舞蹈基础上加工改编的,如《龙舞》、《孔雀舞;另一类是运用民族民间舞的动作素材表现 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如《红绸舞》、《花儿与少年》、《快乐的啰嗦》等。
戏曲舞蹈继承了乐舞的优秀传统,融汇了民间舞蹈、杂技、武术之 精华,经过历代杰出艺人的雕琢、创造,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程式和独特 的训练、表演体系。
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大体梳理舞蹈发展的脉络:
四、近现代社会
到了近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西方经济文化的入侵,欧美社会所流行的剧 场艺术体系也渐渐流入我国,甚至外国的“土风舞”和“社交舞”等也开始传入我国。
浅论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浅论舞蹈与生活的关系作者:陈羡梅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从舞蹈的历史起源和舞蹈创作来源以及舞蹈作用于生活的角度,结合实例阐述了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本文认为,舞蹈与生活有着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舞蹈的历史起源和创作来源都源于生活。
生活与环境的状况决定了舞蹈的出现以及舞蹈的内容、种类和表现手法等,而舞蹈艺术又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来揭示生活、表现生活、影响生活。
[关键词]舞蹈;现实生活;创作来源;社会效应[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80-02舞蹈是一种源于生活、通过人类肢体动作与音乐等艺术配合以塑造人物性格和展现人的精神面貌为目的的综合性艺术。
舞蹈起源于生活,并通过高于生活的表现语言去表现生活的艺术现象,以此来抒发人们的内在心理感受,展示人类深层的精神世界。
通过舞蹈,不但可以展示舞蹈者自身的体态美,令人赏心悦目,而且还能陶冶欣赏者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反映人们的生活内容。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和进一步探索舞蹈与生活的关系,挖掘生活的内涵。
一、舞蹈起源与生活的关系据艺术历史学家考证,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在那时,舞蹈就开始充当原始人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多个领域,如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和爱情等。
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能离开舞蹈,没有任何一族人群没有舞蹈。
所以,舞蹈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和宗教生活而开始的。
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诗序》有云:“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
”动作的表达是人类最原始、最纯真、最有效的表达方式。
而舞蹈最初的表达方式是手势,目的是为了协助语言沟通之不足,藉以抒发情绪,用以加强内心的强大意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手势逐渐形成原始的舞蹈,后来由于各地的风俗、环境、文化不同逐渐演变成各式各样的土风舞,最后演变为艺术舞蹈。
舞蹈的特性和分类
《邵多丽》
艺术性舞蹈
民族舞
抒情性
三人舞
《霹雳舞》
生活性舞蹈
街舞
戏剧性
独舞
课后作业
与同学交流你所知道的令你印象深刻的舞蹈,并说出你喜欢的舞蹈类型和理由。
谢谢观看,下课!
Thanks
汇报人姓名
舞蹈名称
作用和目的
风格特点
表现功能
表现形式
《反排木鼓舞》
《雨中曲》
《士兵兄弟》
《扇舞丹青》
《邵多丽》
《霹雳舞》
舞蹈名称
作用和目的
风格特点
表现功能
表现形式
《反排木鼓舞》
生活性舞蹈
民间舞
抒情性
群舞
《雨中曲》
艺术性舞蹈
踢踏舞
戏剧性
独舞
《士兵兄弟》
艺术性舞蹈
当代舞
叙事性
双人舞
《扇舞丹青》
艺术性舞蹈
古典舞
戏剧性
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体育舞蹈
舞蹈的分类(按作用目的分类)
舞蹈的分类(按特征分类)
专业舞蹈
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踢踏舞、爵士舞
国际标准交谊舞(国标)
拉丁舞(伦巴、桑巴、恰恰、斗牛、牛仔)摩登舞(华尔兹、探戈、快步、狐步舞)
时尚舞蹈
街舞 劲舞热舞 迪斯科 啦啦队舞
01
02
舞蹈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分类)
舞蹈的魅力
01
第一节 舞蹈的特性和分类
PART ONE
舞蹈,是人体动作艺术,是人类感情最集中、最激动的表现形式。用肢体作为艺术表现手势、面部表情以及不同的舞蹈节奏来塑造形象,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在它的世界里有着无限的绚丽多彩的风景。
《舞蹈源于生活,超越生活》说课稿
《舞蹈源于生活,超越生活》说课稿舞蹈源于生活,超越生活 - 说课稿导言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解老师。
我将带领大家来探索舞蹈的奥秘,让我们感受舞蹈如何源于生活,并通过舞蹈来超越生活的局限。
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一、课程目标- 了解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探索舞蹈如何反映生活,并超越生活的限制- 培养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和创造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难点- 帮助学生把握舞蹈超越生活的表达方式- 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创造力三、教学准备- 选择优秀的舞蹈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准备图文资料,介绍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提前安排好教室的布置,以营造艺术氛围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精彩的舞蹈视频,引起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2. 介绍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0分钟)通过图文资料,向学生介绍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舞蹈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3. 分析舞蹈与生活的关系(15分钟)选取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与学生一起分析舞蹈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引导他们体会舞蹈如何反映生活,并超越生活的局限。
4. 欣赏舞蹈作品(20分钟)观看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并进行欣赏。
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观察舞蹈动作和形式,并理解舞蹈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
5. 创作舞蹈片段(25分钟)学生分组,自行创作舞蹈片段,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
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舞蹈技巧和想象力,超越生活的限制,展现个性和创造力。
6. 展示和反馈(15分钟)各小组轮流展示他们创作的舞蹈片段,并进行同学间的反馈和评价。
通过展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和欣赏力。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程,学生能够了解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深入理解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并通过创作自己的舞蹈片段展现个性和创造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欣赏舞蹈作品的同时,通过舞蹈的艺术表达,超越生活的局限,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和力量。
从生活出发,把握舞蹈创作形象
从生活出发,把握舞蹈创作形象李曾辉(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摘要:舞蹈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产生舞蹈艺术的母体和所植根的土壤。
舞蹈创作需从生活出发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从生活中提取材料.再将材料进行艺术升华,加以情感因素。
才能塑造出具有独创性的、新颖的舞蹈形象。
关键词:舞蹈创作舞蹈形象生活化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是制作精神产品,它不同于物质生产。
舞蹈创作要经过客观事物、社会生活被创作主体的感知化为概念由表象、意象再到形象。
舞蹈创作必须先从生活中去把握生活之象、心中之象。
两者的综合才能成为形象。
在舞蹈创作实践中,形象思维是舞蹈创作的灵魂所在。
只有创作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才会产生作品的美感作用和体现出它的社会功能。
l编导生活积累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好坏舞蹈编导就是舞蹈作品的创作者。
在舞蹈创作中,编舞者与“导”舞者(即舞蹈排练者)常常是集于一人。
这种编与导的方式与戏剧艺术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戏剧创作中,剧本创作与舞台创造通常是由文学家和戏剧家分担着的,剧本的创作者称为“编剧”.舞台形象的创造者称为“导演”,所以戏剧创作中“编”与“导”总是分开的。
由导演写剧本而兼“编”与“导”于一身的情形在戏剧创作中虽然也有,但为数不多。
舞蹈的“编”与“导”常集于一人.这就决定了舞蹈编导要从生活出发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
舞蹈动作要从生活中去提炼,但提炼不是模仿而是对生活原形的美化、优化和韵律化。
作为“从生活中提炼舞蹈动作。
并进而塑造出舞蹈形象”的完整表述,“从生活出发”是不可能绕开的前提,舞蹈形象和生活的美是相互作用的。
生活的美是基础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因而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人体美给予加工,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出来。
不论是舞剧、有情节的小品舞蹈或是反映某种情绪的各种民族民间舞,都应是具体的,来自生活的,而且必须使人看得懂。
少儿舞蹈来源于生活
少儿舞蹈来自于生活好的少儿舞蹈,我个人认为应该具有的两大特征是:童心和童趣。
童心构筑在儿童对事物的想象、憧憬之中,因而儿童有别于成人。
成人因生活经验的积累,很容易将事物理念化,高度概括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儿童舞蹈编导切不能“以成人之腹度儿童之心”,不然将弄巧成拙!我看过一个舞蹈《游玩》,它是这样用一颗童心来打动孩子心的:美丽的春天,孩子们穿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去郊游,在大自然中,孩子们欢快地跳啊、唱啊,春天正是郊游的时候,花儿在笑鸟儿在点头,孩子们上桥、下桥,一会儿搭山洞,钻来钻去,一会儿搭成一条曲线,模仿小溪上的大石头,在石头上过小溪,最后又搭成一条直线,一人充当小耳机,大家排排坐,表示玩了一天,开着汽车回家去了。
这个节目成功之处在于编导深深地了解孩子,他选取了幼儿园中孩子们最常见、最喜爱的大积木来做道具,他真切地知道在儿童心目中,积木可以不是积木,而是小桥、山洞、石头甚至于是大汽车,一切都显得那么天真、自然。
如果舞蹈作品不是构筑在童心之上,不是用儿童的眼光发现真、善、美,那么就会缺乏吸引力。
不能使孩子们感兴趣,当然也就无法通过少儿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来达到编导预期的目的。
如:舞蹈《五彩筋》,舞台上一条条松紧花带翻飞跳跃,不断变换图形,孩子们穿梭其中,跑着、跳着,不亦乐乎。
孩子们因为平常有跳皮筋的经历,完全能把生活结合起来,因而这个舞蹈自然又充满情趣,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又如:舞蹈《向前冲》在很多地方用了孩子们玩时的打枪、打架、胜利等游戏中的生活动作,孩子们跳起来起劲,看起来好看,更受观众好评。
不管是一场生动的少儿舞蹈晚会,还是一本精编的少儿舞蹈荟萃,我们不难看出,编导老师们把一个个生动的儿童世界搬到了舞台上: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创作的素材,怎样才能使这些生活图景变成具有浓厚儿童趣味的舞蹈形式呢这就要求编导老师们站在儿童的角度,发掘童心,诱发童趣,带着儿童眼光去观照,去分析,加工提炼,使之艺术化。
艺术导论---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
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是音乐、舞蹈、文学、雕塑和建筑,概莫能外。
只是这种反映更多地打上了艺术家个人的烙印,渗透着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观照和感悟。
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
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
群星奖”舞蹈比赛近两百个作品,从总体而言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群众生活中的舞蹈,我们称为“原生态民间舞蹈”,比如来自西藏的《扎西热巴》、来自云南的《跳花腰》、来自山西的《晋南花鼓》和来自黑龙江的《蒲棒舞》等。
另一部分是表现或反映群众生活的舞蹈,这是“群众舞蹈”的次生态或再生态。
这部分舞蹈就其语言形态来说,有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解构和重组,也有对日常劳作及生活动态的捕捉与提炼。
对这后一部分舞蹈创作,我尤为感兴趣,因为它们在表现或反映群众生活的同时,丰富了舞蹈语言宝库。
《云南映象》是一出彰显灵魂舞蹈、生命盛宴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其中的歌舞基本上是根据民间舞蹈的原创改编的。
通过舞台表演的结构,用起承转合的方式,把非常热烈的舞蹈、非常粗犷的舞蹈、抒情的傣族舞蹈、表现**的烟盒舞、表现精神的藏族舞搭配和糅合起来。
舞蹈生态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与舞蹈的关系的科学。
它把舞蹈置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进行宏观的、多维的综合考察,确定自然的或社会的诸多因素中哪些影响和制约了舞蹈,以及它们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影响和制约着舞蹈的发生、发展及表现形式,以期通过这些探讨,对纷繁复杂的舞蹈现象进行解释,揭示舞蹈自身的规律。
浅谈舞蹈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浅谈舞蹈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者:李敏来源:《商情》2010年第17期[关键词]舞蹈生活艺术1.从舞蹈的起源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是—个能歌善舞,有着灿烂舞蹈艺术成就的多民族国家。
舞蹈艺术的产生比戏剧、曲艺等艺术要早得多,自从有了社会生活后,就产生了舞蹈。
舞蹈是从劳动中产生的。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本身产生了动作,动作又是舞蹈发展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里,舞蹈并没有形成—种艺术,而是群众性的一种活动。
例如,当人们狩猎之后或庆祝胜利时都要跳舞,对天、对地、对自然界祈祷时也要跳舞等。
原始社会里的舞蹈,是人们生活现象的反映,充分以劳动、爱情、狩猎、战争等为表现内容。
这就充分说明,舞蹈是从劳动中产生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
《诗经•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在生活中,因为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影响内心产生某种感情,就要用说话表达出来,说话不足以表达内心感情的时候,就要唱歌;当唱歌仍然不足以表达内心感情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当然艺术产生的次序不一定是先诗、后歌,再而舞,但它说明舞蹈的产生是人们在生活中表达感情需要的一种形式。
2.再从舞蹈创作来看,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
舞蹈也同样,创作舞蹈离不开社会生活,生活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基础。
舞蹈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舞蹈编导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其题材、人物、情节等构成艺术的形象因素,都是来自生活。
因此,要创作舞蹈,首先要有生活基础,就像做饭要有米—样,如果离开了生活,舞蹈创作就失去了源泉。
例如,儿童舞蹈《慨灯》,这个舞蹈是在打倒“四人帮”之后,编导参加当地民间的一次“灯会”上,感受到了一种特有的欢快情绪和热烈气氛。
又从儿童们戳“四人帮”头像的游戏中,观察到孩子们捧腹大笑、欣喜若狂的种种动作形象。
于是,受到了启发,触发了创作灵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明朗、跳动的生活节奏,把人民群众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欢欣鼓舞的激动喜悦心情用舞蹈表现出来。
审美的角度概括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
审美的角度概括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1)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是一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艺术,社会生活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社会多样性、人类生活状态都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
在舞蹈操作中,它根据一定的社会现象,展现生活中的美、善、真,在这些现象统一归纳后,再形成优秀的舞蹈作品,用舞蹈艺术独特的魅力激励人、感染人、启发人,不管什么形式的舞蹈,都具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
例如:《洗衣舞》就是一部典型的舞蹈,通过藏族人民传统歌舞,展现出情同手足、军民团结的精神;同时它还将民歌与踢踏舞联系起来,通过对生活小故事美化、提炼、加工形成。
它的主要情节是:一群到河边背水的藏族姑娘,遇到了要到河边洗衣服的解放军战士;于是这群姑娘用计策将战士要洗的衣服骗过来,并且洗的干干净净,当这些战士回路,发现这一现象,急中生智帮藏族姑娘挑水的情景。
整个舞蹈一直担着水桶往前跑,藏族姑娘拿着喜好的衣服在后面追的活泼、生动的场面结束。
这段《洗衣舞》不仅代表了居民日常生活,也有很多感人至深、寓意深远的地方。
由于取材新颖、结构简洁、立意深远,从创作到现在一直被广大民众喜爱。
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审美特征赋予了作品独立可行的空间,不管在主题,还是在题材上都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它要求作者紧紧围绕艺术构思的创新点,而不是一味向观众展现舞蹈形象。
因为创新点一直是艺术作品永存的条件,在得到肯定与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从舞蹈本质来看,美感主要存在于自主创作中;而所谓的新作品,不仅要在意料之内,更要在情理之中,人类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创新的物质产生美感。
作品主题思想作为整个艺术美感的源泉,创作手法必须真实动人,在艺术创新中进一步演绎作品。
如:《荷花舞》作为广受舞蹈家喜爱的作品,之所以获得这样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它为观众带来了美感与新意,在创作初期,舞蹈家受到“莲花灯”的启发,从而在艺术形象上也进一步创造和加工,不管是内质还是形象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观众在欣赏中产生共鸣。
舞蹈如何来源于生活
试论舞蹈如何来源于生活摘要:生活是舞蹈最初发源的“导火线”,也是促进舞蹈繁衍、流变的“动力源”,更是为舞蹈精彩纷呈展现自身魅力提供场所背景的舞台。
原创剧目现代三人舞《双面胶》即是一例,其创作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婆媳间的尖锐矛盾。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代三人舞的专题还不多见。
本文从分析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入手,将原创舞蹈《双面胶》作为研究个案,剖析现代舞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探讨舞蹈何以源于生活,以期对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提出个例研究。
关键词:编创生活现代舞双面胶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本文研究的现代三人舞《双面胶》,题材取材于以都市家庭生活中,婆媳间文化、观念、生活习性等的差异所产生的尖锐矛盾,以警示人们重视家庭和谐为创作立意。
编创中以突出现代舞的特征,提炼生活元素,重视舞蹈结构,以美的形式反映生活哲理、社会问题,并结合现代舞编创技法,以朴实的笔调,刻画和揭示了剧中人物个性和矛盾冲突,向社会呈现了一部具有家庭生活启示导向意义的舞蹈作品。
一舞蹈与生活的关系1 舞蹈与生活的源流(1)人之初的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传情达意的交流。
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
舞之初,与人们日常的生活与劳动是息息相关的。
在中国云南、广西、内蒙等地保存了很多原始人类的舞蹈崖画,舞蹈史学家们将之称为“岩画舞蹈”,对于岩画舞蹈的研究,舞蹈史学家经分析研究归为四种:生殖崇拜舞、繁衍教育舞、战争舞、祭祀舞。
它表达的是远古人类生存、生活、教育的信息,诉诸着人类起源对舞蹈的依赖只是为了生存,不是审美需求。
(2)舞蹈发展的嬗变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形态的发展,审美现象发生了嬗变。
舞蹈,这一最能反映社会动态的艺术审美形式,在舞蹈种类和风格上产生了张力,有了吸纳与演变,国际性的舞蹈艺术潮流,似钢花飞溅般冲击着中国舞蹈现象,催生了新的舞蹈流派,“现代舞”这一西方舞蹈文化被国人所青睐,特别是青年人群。
浅谈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大 众 文 艺大22摘要:舞蹈作为具有光泛群众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审美形式。
本文就舞蹈与生活的关系从舞蹈的创作来源、生活自然现象、人体律动三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舞蹈;生活;人体律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趋增多。
舞蹈作为具有光泛群众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审美形式。
人们在舞蹈活动中,可以自娱、休闲、健体、交往。
可以这样说,舞蹈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人们可以普遍参与的艺术活动。
中外许多先贤学者曾表达对这样的意思:有的消谴,让人快乐;有的消谴,给人益处,只有舞蹈二者可以兼得。
的确如此。
舞蹈可以自娱自乐,交流感情;可以活动肢体,焕发青春;可以用肢体,焕发青春;可以用肢体语言,抒发情怀;可以通过舞蹈艺术,认识社会生活,了解世界风情。
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审美愉悦性。
当人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时侯,内心情感的抒发,人体动作的流动,性格气质的表露,可谓进入了最畅快、最具有审美意味的境界。
尤其是随社会变革的深化,社会交往的增加,舞蹈已经成为社交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再是少数人的娱乐,它走向群众,走向广场,走向不同的岗位的需求。
舞蹈还是一种综合的和谐的艺术,舞者既要对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有敏锐的感受力,有要提高对于诗歌的鉴赏水平,能使诗乐舞到和谐的统一。
在今天,舞蹈已成为老少皆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一、舞蹈创作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
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是音乐、舞蹈、文学、雕塑和建筑,概莫能外。
关于舞蹈的朗诵文稿
关于舞蹈的朗诵文稿
以下是一篇关于舞蹈的朗读文稿的范文,供参考:
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身体的律动和优美的姿势来表达情感和故事。
舞蹈源于生活,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
在舞蹈的世界里,舞者们用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表演,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美妙。
舞蹈是一种语言,它无需言语,只需身体的动作和音乐的节奏,就能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意义。
舞者们通过舞蹈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快乐、悲伤、希望和梦想。
他们用舞蹈来讲述故事,展现历史,歌颂英雄,赞美大自然。
舞蹈是一种力量,它能触动人的心灵,唤醒人的情感。
在舞蹈的世界里,我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韵律和节奏,体验到身体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舞蹈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让我们在疲惫的身体中找到新的力量。
舞蹈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技巧和才华,也需要汗水和努力。
舞者们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表演,磨练自己的技艺,提升自己的表现力。
他们用舞蹈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用舞蹈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舞蹈是一种文化,它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和传统,也展现着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下,舞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但无论在哪里,舞蹈都是一种人类共通的语言,它能跨越国界和文化的隔阂,让我们相互理解和交流。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感受舞蹈的魅力,让我们的心灵在舞蹈的世界里自由飞翔。
让我们用舞蹈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思想,用舞蹈来创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源于生活
深入生活,感受人生,认识社会是开启舞蹈思维的原动力,是创造舞蹈形象的客观基础。
一部舞蹈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投入舞蹈家的审美情感去表现生活的过程。
认识生活是表现生活的基础,而深.入生活又是认识生活的必要条件。
不贴近生活,不深入生活,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不清楚生活的本质,也难于用舞蹈去正确地表现它。
所以对舞蹈家们来说,应重视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感受人生、表现人生,这样的创作才能正确地反映生活,才会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如贾作光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舞蹈,1988年年底有关单位为他在北京举行了纪念演出活动,同时,研讨和总结他五十年舞蹈艺术生涯的创作经验。
通过他的艺术经历可以看出他走的是一条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道路。
贾作光是满族人,生长在东北,年轻时代酷爱舞蹈艺术,曾跟日本现代派舞蹈家石井漠学习过舞蹈,后来在北京组织舞蹈团,并亲自登台演出,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没有来得及真正的同群众相结合,尽管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后来,他投奔革命,从东北到内蒙,逐渐同内蒙古人民有了紧密的联系,对蒙古族民间舞蹈艺术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这样他便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舞蹈,像《雁舞》、《牧马舞》等,甚至内蒙古人民都承认他的作品是蒙古族的舞蹈,还亲切地称呼他是“我们的贾作光”。
另外,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黄素嘉,曾创作过《丰收歌》、《水乡送粮》等优秀作品,她在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中编导了《春回大地》一场,由于她对江南人民的生活非常了解,所以舞蹈编得很有特色,如诗如画,生机盎然。
还有陈翘、冷茂弘、黄石等,这些舞蹈编导,都曾长期的在人民群众中生活,所以他们创作的作品都有鲜明、浓厚的民族风格和生活气息。
在创作者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特别需要说清楚,就是生活感受和灵感迸发的关系。
有人说舞蹈创作不需要生活,只要有灵感和灵气就可以了,而且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说某某人根本就没有生活,主要是凭个人的才能和灵气搞创作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间题呢?******曾经把生活和创作的关系概括为“长期积累,偶而得之”。
他说:“作品的产生,可以是偶然得之,但是这种偶然得之是建筑在长期的生活和修养基础上的,这也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①这是经无数创作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
舞蹈编导们大都有一种感受,就是我们经常在这样的情况下搞创作,比如马上要举行什么比赛了,接受突如其来的任务要有针对性的搞一个作品,结果编来编去,就是编不出真正动人的作品来。
后来不一定什么时候,由于外界的事物与大脑积累的生活相吻合、相撞击以后,编导的艺术思维,就像石油从打通的钻井中喷涌而出,舞蹈作品随即出色地编出来了。
以上这种情况可以说就是灵感的呈现,但是这灵感实在是来自于生活的长期感受,并不是“神灵依附”的结果;如没有长期的生活积累,灵感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认为,在舞蹈创作中“灵感”是有的,但却不是什么“天才”人物所独有的素质,而是编导者在长期深入生活中,经过锲而不舍的苦心探索并达到了一定的“火候”,又遇到某种机缘和启示之后,在艺术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飞跃。
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和探求,灵感是不会凭空产生的。
这就是说“长期积累”是“偶而得之”的前提,“偶而得之”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编导的艺术思维在长期生话中逐渐形成,而诱发这种艺术思维迸发的,
则是“偶而得之”的冲动和灵感。
而且,作者对某种生活越熟悉、越动情,他在这方面的灵感和冲动就会越活跃、越强烈,越容易创作出动人的形象。
反之,就如黑格尔所说,“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②前苏联舞剧编导罗·扎哈洛夫也曾说过:“灵感—这不是一种不可捉摸的范畴,不是一种降福于舞蹈编导的天意,而是由于艺零舞网)术家认真地研究了人民生活中使他发生兴趣的素材,从而通过真实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再现出这种生活;而且不只是再现,更要预见到他所再现出来的生活在所创作的舞剧剧情进程中的发展,灵感就是这样的艺术家的一种特殊能力。
’,③这些话告诉我们:舞蹈家必须投身于人民的生活,要依靠勤奋扎实的劳动和积累来从事舞蹈创作,而不要把希望寄托于脱离人民生活的所谓“灵感爆发”。
在深入生活过程中,舞蹈家还必须培养符合专业需要的独特的感受能力和观察能力。
不同的艺术家由于专业不同和各自的艺术手段的差异,因此他们在观察生活时,注意力、着眼点也有所不同。
如果说画家对生活中的色彩、线条十分关心,音乐家对生活中的音响、节奏感受最深的话,舞蹈家则对生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节奏,以及自然景物的形态、动律具有特殊的敏感。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舞蹈家的眼睛”。
舞蹈家凭借这双特殊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富于舞蹈性的人、物、情、景,进而创造出美的舞蹈来。
舞蹈家陈翘的经验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一天,陈翘跟黎族群众一起劳动之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低矮的茅屋里,真想倒头就睡,可是,当她看到年轻的黎家姑娘就着昏暗的炉火,毫无倦意地编织草笠的情景时,仿佛抓住了一把可以开启黎族姑娘感情世界的钥匙,又像看到通向黎家姑娘心灵深处的路标。
顺着这个线索,她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分析,终于了解到草笠这一生活用品在黎族姑娘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们把情人从深山采来的野葵叶,精心地编织成轻巧的草笠,配上最心爱的彩带,成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装饰品,草笠质量)是否精致,自然就是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了。
在一个金色的黄昏,陈翘看到戴着草笠的姑娘成群结队从田间归来,她们顶着夕阳,绕过山脚,在河里洗脚嬉戏,整理鬓发……这些充满自然美的生活画面像催化剂一样,在陈翘的脑中,加速了创作灵感的奔突,终于从生活的土壤中,培育出一朵为祖国增添荣誉的鲜花—《草笠舞》。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这样的话:“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⑤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不是也需要有这种眼力的舞蹈家吗?
舞蹈创作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有的创作材料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也有的是来自间接的资料。
例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作者只能借助于各种资料。
历史舞剧《文成公主》就是根据有关史料和同名话剧以及流传在藏、汉两族人民中的传说创作的;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是根据广泛流传在傣族人民中的神话传说和同名长诗创作的。
在利用间接材料进行创作时,舞蹈家一方面要尽可能占有丰富的材料,并对其进行认真的把握和研究;另一方面也要以直接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补充间接材料。
一般来说,舞蹈家占有的资料越多,个人的直接生活愈丰富,他对间接材料的理解就愈深刻,运用起来就会愈加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