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起源、融合发展以及趋势综述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产业融合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产业融合逐渐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间的交叉和融合,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共赢、融合发展等,通过相关产业之间的联动合作和互相渗透,实现资源、技术、市场等要素的互补与优化配置,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点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是新经济形态的重要特征。
产业融合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利用;二是技术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三是市场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市场的整合和共同开发;四是管理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的交流与融合。
产业融合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性,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融合形式多样,包括横向与纵向融合,以及同质与异质融合;二是综合性,即产业融合是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资源、技术、市场、管理等要素的综合交叉融合;三是创新性,即产业融合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四是良性性,即产业融合是追求合作共赢、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发展方式。
二、产业融合的影响及优势产业融合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影响和优势。
一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促进产业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不同产业间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壮大,拉动地方经济和全国经济的增长;二是对产业的优化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可以实现资源、技术、市场等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和降低成本,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三是对企业的创新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交叉和合作创新,推动企业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对社会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带动相关产业和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就业率和人民生活水平。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与发展关于《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与发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等领域已经有较长研究历史不同,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各领域中定型较晚的部分。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以贝恩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为标志,迄今只有四十余年的历史。
然而,从其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来看,最早萌芽于马歇尔的“生产要素理论”,奠基于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竞争理论”,最终体系形成于贝恩等人的系统研究。
下载论文网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1、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890年问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及生产要素时,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
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其具体体现不仅在于他最先提出了包括“组织”在内的首次四要素论和十分接近于“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概念,而且还体现在其经济理论第一次触及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
首先,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垄断问题,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弊病之间的矛盾,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垄断反过来又会阻碍价格机制,扼杀自由竞争,使经济活动失去活力,破坏资源的合理分配。
“马歇尔冲突”所提出的竞争的活力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其次,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和广告费用不同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
尽管马歇尔所触及的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只是散见于其庞大的经济学体系中,而且均未做出专题研究或明确的分析,但他的这些工作对后来者从事产业组织的研究具有极富价值的启迪,因而他被西方学者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
2、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影响体现得十分深刻,尤其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正统经济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日益显现。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
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
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
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
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
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
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平阴玫瑰产业发展趋势
平阴玫瑰产业发展趋势平阴玫瑰产业发展趋势引言:平阴县位于中国山东省,以其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而闻名。
近年来,平阴的玫瑰产业迅速发展,成为该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探讨平阴玫瑰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前景和挑战。
第一部分:平阴玫瑰产业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平阴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各类花卉的种植。
1992年,平阴县引进了最早的玫瑰花品种,开创了中国北方种植玫瑰花的先河。
此后,平阴县不断探索种植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玫瑰产业特色。
1.2 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试验种植到目前的产业化规模种植,平阴玫瑰产业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
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平阴县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并实施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产业链条。
第二部分:平阴玫瑰产业的现状2.1 产业规模平阴县目前玫瑰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年产玫瑰花超过10亿朵。
玫瑰产业已经成为该县的重要农业产业,对推动农民增收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 产品品质平阴县的玫瑰花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产品品质得到了广泛认可。
通过科学管理和品种改良,平阴玫瑰的花色丰富、花型美观、香味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
2.3 品牌建设平阴县对玫瑰产业进行了有力的品牌建设,现已形成多个知名的品牌。
通过品牌建设,平阴的玫瑰产品在市场上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和经销商。
第三部分:平阴玫瑰产业的发展趋势3.1 内外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花卉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节假日和特殊场合,玫瑰花已经成为必备的礼品和装饰品。
同时,国内外市场对高品质玫瑰花的需求也在增长,平阴玫瑰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3.2 科技创新的推动平阴玫瑰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通过引进最新的科技和种植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平阴玫瑰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平阴玫瑰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作者:刘莎莎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19年第05期摘要:随着我国各项金融的发展,产业之间的融合已经是一种社會发展的必然趋向,是一种新型的发展形态,因此,产业融合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融合能够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以及加大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
加大产业融合能够打破以往传统经济下各个产业之间相互独立的这种状态,促进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各个产业之间发展的竞争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研究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断的促进产业的升值,关注产业融合的新趋势与新形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以及增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尽快的使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一种多产业融合,共同促进产业发展,不断产生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产业融合 ;产业经济 ;新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增长,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各个产业之间不断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从而也促进了一些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单一,产业价值相对比较低,产业融合更是发展比较落后,但是,加快产业之间的发展是提高我国生产力的必然之路,本文就将针对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一)低端的融合站主要发展趋势,产业融合的方式还比较落后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现如今所发展起来的产业融合方式,都是一些相对比较低端的融合方式。
这些产业融合方式并没有一些创新性以及信息化。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会被逐渐的淘汰,同时,我国的这些相对低端的产业融合方式,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失去一定的竞争力,产业融合的优势,也就不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
新时期我们所推动的产业融合,应当是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产业融合方式。
产业融合概念的起源
产业融合概念的起源
产业融合的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日本
经济学家石川真一提出了“产业融合”这一概念。
石川真一认为,
传统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各
种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
他提出了“产业融合”这一概念,强
调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融合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产业融合的概念逐渐被
引入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
还包括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
之间的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是产业之间的融合,更是技术、资本、
人才和市场等资源的融合。
在中国,产业融合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中
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融合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
国政府也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鼓励不同产业之
间的融合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总的来说,产业融合的概念起源于日本经济学家石川真一,随
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这一概念逐渐被引入到其他国家和
地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中国,产业融合也被视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行业背景、经济运行情况及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背景、经济运行情况及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2. 行业概述 (5)2.1 行业定义与分类 (6)2.2 行业历史回顾 (8)2.3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9)3. 经济环境分析 (11)3.1 GDP与收入水平 (13)3.2 就业状况 (14)3.3 消费者行为分析 (15)4. 产业竞争格局 (17)4.1 主要参与者介绍 (18)4.2 市场份额分布 (19)4.3 主要竞争因素分析 (20)5. 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22)5.1 技术创新趋势 (23)5.2 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24)5.3 市场需求预测 (26)6. 挑战与机遇分析 (27)6.1 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29)6.2 可能的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案 (30)6.3 未来发展机遇点识别 (32)7. 结论与建议 (33)7.1 主要发现总结 (34)7.2 对相关利益方的建议 (35)1. 内容概述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特定行业的背景状况,全面评估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并基于这些分析,探讨产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报告首先会对行业的整体情况进行概述,包括行业的定义、分类、产业链结构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报告将重点分析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涉及行业内的生产、销售、利润等关键经济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报告将进一步探讨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这包括对技术进步的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政策变动的潜在影响,以及国际竞争格局的演变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报告旨在为行业内的企业、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当前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
在此背景下,各个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新兴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论文
新兴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论文论文关键词:新兴产业,文献综述,政策建议一、新兴产业的概念及起源1新兴产业的概念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
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
2新兴产业的研究的起源研究新产业的成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间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市场分工理论。
他写道:“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这段话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斯密教条,斯密定理即由此而来。
现代国外学者对于新兴产业成长和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政府的作用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上。
3新兴产业的行业特征新兴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我国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李悦教授在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讲话的第五讲《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结构》中提到了,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开始建立时产值比重不大,但生产增长率高;第二,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科研经费高,职工的科技水平高;第三,产品的附加价值高;第四,对于国民经济现代化具有较强的推进和带动作用。
结合新兴产业的行业特征,发展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技术的创新与新兴产业联系在一起,技术创新可以产生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也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
伴随着最近二十年间发生的诸多技术革新,出现了信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一系列新兴产业;其次,新兴产业作为社会新专业生产或专业服务的集合,是社会生产分工发展的最新成果。
发展新兴产业可以加快社会分工发展变化的过程,由原有产业间分工结构逐步衰退、消亡,新的产业间分工结构逐步形成、发展;第三,新兴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供给力量,其产品适应了市场需求变动的新趋势。
计算产业发展简史及趋势
计算产业发展简史及趋势计算产业发展简史及趋势第一章:计算产业的起源和发展计算机产业,也称为计算产业,是指与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与其相关的服务和产品相关的一切产业活动。
计算产业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电子管计算机时代,并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逐渐成为全球信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将回顾计算产业的起源和发展,并对其未来的趋势进行展望。
1.1计算产业的起源计算机产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军方开始研制电子管计算机,以应对战争时期的军事需求。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大规模电子管计算机ENIAC,标志着计算机产业的雏形开始出现。
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晶体管技术的出现,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51年,早期的商业计算机UNIVAC I投入使用,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商用计算机,标志着计算机开始走向商业化。
1960年代初,集成电路的发明和推广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
IBM公司在1964年推出的System/360系列计算机,成为首个广泛采用集成电路的产品系列,为计算机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上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开启了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
1975年,美国公司Altair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引发了个人计算机革命。
此后,微软、IBM等公司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个人计算机产品,带动了个人计算机的普及。
1981年,IBM发布了第一台IBM PC个人电脑,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开始。
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不断改进,计算机性能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计算机的普及率迅速扩大。
1989年,英特尔发布了首款386处理器,开启了微处理器领域的竞争,也推动了计算机性能的提升。
1.3计算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计算机产业进入了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
《增长的文化:现代经济的起源》札记
《增长的文化:现代经济的起源》阅读随笔1. 内容综述全球化与经济起源的全球性视角。
本书引导读者将经济的起源问题放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审视。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流动和交换,更重要的是知识与文化的交流。
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经济互动,推动了技术的传播和创新,从而催生了现代经济的诞生和发展。
作者从全球化的角度剖析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让读者对于经济增长的认识更加深刻。
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无疑是科技进步和创新,书中深入探讨了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其对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和新兴行业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让读者明白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社会变革与文化因素的角色。
作者强调社会变革和文化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现代经济不仅仅是物质生产和消费的问题,更涉及到社会的组织形式、人际关系以及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书中通过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变革进行探究,揭示这些变革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转换,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一点尤为引起了我的关注,文化因素的引入为我们理解经济增长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
经济增长与文化的相互促进关系。
本书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经济增长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经济增长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而文化的繁荣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和案例,展示了文化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
这一观点让我对经济增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增长的文化:现代经济的起源》是一本深度探讨现代经济增长的著作,它不仅仅关注物质层面的因素,更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现代经济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于未来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深入思考。
数字经济发展史
数字经济发展史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本文将从数字经济的起源、发展阶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探讨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
数字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数字化技术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的应用。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经济开始逐渐显露出其巨大的潜力。
上世纪8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快捷和广泛,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和共享各种信息资源,这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数字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线下购物方式,电子商务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渗透到了金融、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信息化阶段,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和存储。
第二阶段是互联网阶段,主要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第三阶段是智能化阶段,主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实现了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
目前,我们正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将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数字经济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传统产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未来,数字经济将继续发展壮大。
随着5G技术的逐步普及和应用,数字经济将迎来新一轮的飞速发展。
5G技术将带来更快的网速和更低的延迟,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鲁 (eru ) f 丁 “ 长 极 ( o t oe ” 论 , 认 为 经 济 增 长 P r0x 提 f { 增 Grwhp l)理 并
并非 均衡地 出现在所 有地 区, 它以不 同强度 出现 在一些 增长点 或 增 长 极 , 推 进 型 产 业 ( 主 导 产 业 ) 入 该 地 区 后 , 会 产 生 集 把 或 嵌 就
同时 , 出: 指 结合金 融产 业 自身特性 , 深入研 究金 融 集聚理 论 ; 以 金 融 集 聚 和 区域 经 济 增 长 为 研 究 对 象 . 合 区域 特 点 . 富 区域 结 丰
金 融 集 聚 理 论 和 实 证 的 研 究 关键词 : 融产业 集聚 ; 金 区域 经 济 增 长 ; 究 综 述 研
6新 地 理 经 济 学 理 论 .
产 业 集 聚 (nu ta ago rt n 的 概 念 , 早 源 于 1 Id sil glmeao ) r i 最 9世 纪 末, 由马 歇 尔 基 于 外 部 经 济 理 论 所 提 出 。自马 歇 尔 之 后 , 方 学 者 西 对 产 业 集 聚 问 题 的 关 注逐 渐 加 强 . 从 不 同 角 度 进 行 了 广 泛 的 理 并 论 分 析 和 实 证 研 究 。 下 面 对 主 流 的理 论 观 点 进 行 简 要 综 述 :
FN N IA CE& E ON C OMY 金 融 经 济
金 融 产 业 集 聚 : 究 综 述 研
口 李 杰
摘 要 : 融 作 为 现 代 经 济 的 核 心 . 融 产 业 集 聚 趋 势 日益 明 金 金
显 。 文 在 回 顾 产 业 集 聚 理 论 的基 础 上 . 集 聚 内 涵 、 因 、 应 、 本 从 动 效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阐述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与发展,重点研究产业组织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二是详细阐述和分析现代产业组织的形成、发展和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主要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并揭示了各理论流派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此外,本文还对各产业组织理论近十几年来的最新发展给于介绍和评述。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起源流派演化一、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久远,柏拉图(前427-347)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他认为专业化会增加生产。
亚里士多德对垄断的讨论是他在《政治学》中考量不同类型的攫取时形成的,他指出垄断不仅为个人所实行,也为政府所实行,政府需要资金时就可能造成供应商的垄断。
17-18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文献如洪水般涌现出来。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他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有竞争机制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
他同时指出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商人们的利益……在商业或制造业的任何特定的分支机构里都总是在某些方面不同于、甚至对立与公共利益。
拓宽市场和减少竞争,总是商人们的利益所在。
”可以说,亚当·斯密是最早认识到产业组织核心研究问题的经济学家。
但是,亚当·斯密在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填补这一空缺的是产业经济学的先驱马歇尔。
在他的成本分析理论中,他分析到企业在成本递减的条件下运营,就会趋向于无限增长,最后变成垄断。
追求规模经济和由此引起的垄断扼杀竞争活力构成了一对难分难解的矛盾,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后来,马歇尔在《产业贸易》中指出,几乎所有的竞争性市场都有垄断性因素,并根据市场的不确定性而起作用。
这一观点影响到了哈佛的张伯伦和剑桥的罗宾逊夫人等人。
张伯伦在1933年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
书中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同年,罗宾逊夫人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她探讨了垄断市场需求特征、垄断企业的成本、垄断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多厂垄断和双边垄断等。
产业革命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产业革命的发展历史及趋势产业革命的发展历史及趋势引言产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发展阶段,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从产业革命的起源开始,详细介绍产业革命的发展历史,并分析未来产业革命的趋势与挑战。
一、产业革命的起源1. 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工业革命是产业革命的起源,其起因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在这个时期,英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农业革命和交通革命等。
农业革命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人口得以迅速增长;而交通革命则打通了各地的交通网络,为产品流通提供了便利。
这些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2.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随着工业化的逐渐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爆发。
蒸汽机、纺织机械、铁路交通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了工厂化生产的迅速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工业生产方式,也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产业革命的发展历程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
电力、化学、钢铁等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此时,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成为主流,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力度。
2.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末,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的普及,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大幅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进一步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新材料、新能源等的应用,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当代产业革命的特点当代产业革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创新是推动产业革命的核心动力。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产业革命提供了无限的创新机会,同时也加大了技术迭代的速度。
其次,数字化是当代产业革命的主流。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
第三,产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差距。
福建产业园发展趋势
福建产业园发展趋势福建产业园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福建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福建产业园作为推动福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在福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福建产业园的发展趋势,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福建产业园的起源和演变福建产业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泉州经济特区。
泉州市出于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探索产业园的建设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功。
此后,福建各地纷纷效仿,建设了各类产业园。
福建产业园的建设初衷是为了集聚优势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产业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发展模式,并为福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福建产业园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试点阶段,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等地。
这些产业园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希望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第二阶段是拓展阶段,各地普遍开始重视产业园的建设,广泛探索建设模式,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
第三阶段是升级阶段,福建产业园逐渐实现了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向深度整合和高端升级方向发展。
目前,福建产业园已经涵盖了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众多领域。
二、福建产业园的发展特点福建产业园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福建产业园秉持着市场化原则,注重市场需求的引导和研发创新的驱动,促进企业之间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的有效对接。
其次,福建产业园注重资源整合和政府支持。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辐射面广,福建产业园依托福建优质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政府引导和积极引进外资,打造了一批领军企业和新兴产业。
再次,福建产业园注重跨区域合作。
福建与台湾、港澳地区距离较近,通过与这些地区的合作,福建产业园与国际市场接轨,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产业的深度整合和高端升级。
三、福建产业园的发展趋势福建产业园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呈现以下趋势:1. 创新驱动: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加速,创新将成为福建产业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产业经济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概述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和起源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根本区别:经常学和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同。
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不研究每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根据各自的学科目的和研究对象,对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于分析。
1.人性假设不同经济学,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Economic Man)、理性人(Rational Man)。
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须兼顾多数人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特殊行为,因少数人行为对提高效率很重要。
因此,管理学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低级需要,它的人性假设超越了经济人假设,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
经济人假设,简单明了,以此为核心形成了经济学的公理体系和系统方法、原理和定律。
社会人、管理人假设,内涵丰富,难以形成公理体系,但管理学结合丰富的实践,形成了艺术性和技巧性很强的许多方法原理和定理。
二者优缺点:经济学,原理和实证分析分歧不大,分歧主要在原理的应用(如政策制定)和规范分析方面。
如不同时代都有权威经济学教科书,非权威教科书也大同小异;管理学,因人性假设分歧大,导致没有经典或权威理论,没有系统理论框架,更没有权威教科书。
2.行为主体关系的区别1)经济学,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市场交易关系。
交易目的是交易双方都能获利,交易双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经济学的人在人格和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因而,经济学更注重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开发制度资源,与管理学的权变性不同。
2)管理学,人和人体现为组织内部的差序关系。
管理学的个体在人格上平等,但因组织中不同层级和不同个体的职能差异,人被分为领导者、执行者,因而,管理学中的人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
正是由于这种地位差别,管理学特别强调员工要有敬业精神,“干一岗、爱一岗”。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
国外产业融合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国学者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
20世纪70年代末,该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并最初来源于实业界关于“电脑和通信”融合图景的描绘。
此后扩展到学术界和政界。
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N・尼古路庞特对计算、印刷、和广播业三者间技术融合的模型化描述,并认为交叉处是增长最快,创新最多的地方[1],开启了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研究的大门。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也只是零星的出现。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新电信法案通过后,信息通信领域里跨媒体、跨产业、跨地域的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之时,才出现了产业融合研究的高潮,大量研究文献开始出现。
纵观目前国内外对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类型、动力及意义几个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研究时,尝试着从不同视角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结果使得其内涵至今仍未形成一致意见。
具体而言,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及制度等视角来界定产业融合内涵的。
(一)技术视角产业融合现象研究最早始于技术融合。
罗森伯格(Rosenberg 1963)在对美国机器工具产业演化研究中发现同一技术向不同产业扩散的现象,并把该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2]。
所谓技术融合是指迄今为止不同产业分享共同知识和技术基础的过程[3](Athreye&Keeble 2000;Fai&Tunzelmann 2001;Lind 2004;张磊2001)。
也是某些技术在一系列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扩散,并导致创新活动发生的过程[4](Sahal 1985;Dosi 1988;岭言 2001;卢东斌2001)。
当不同产业技术的一体化(即共享相同的技术基础)显著地影响或改变另一产业中产品、竞争、价值创造过程的本质(Lei2001)时,意味着技术融合产生。
新兴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新兴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8-028-02摘要新兴产业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
作为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理论做一个综述,结合我国现状,提出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兴产业文献综述政策建议一、新兴产业的概念及起源1.新兴产业的概念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
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
2.新兴产业的研究的起源研究新产业的成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间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市场分工理论。
他写道:“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这段话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斯密教条,斯密定理即由此而来。
现代国外学者对于新兴产业成长和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政府的作用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上。
3.新兴产业的行业特征新兴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我国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李悦教授在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讲话的第五讲《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结构》中提到了,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开始建立时产值比重不大,但生产增长率高;第二,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科研经费高,职工的科技水平高;第三,产品的附加价值高;第四,对于国民经济现代化具有较强的推进和带动作用。
结合新兴产业的行业特征,发展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技术的创新与新兴产业联系在一起,技术创新可以产生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也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
牛羊产业发展历史及趋势
牛羊产业发展历史及趋势牛羊产业是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牛羊的饲养与繁殖历史悠久,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种类的变化、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牛羊产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展开讨论,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牛羊产业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养殖牛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农耕文明时期。
在农业发展初期,牛和羊是人们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用于耕作和牧养,提供肉食、奶制品和毛皮等资源。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牛羊的养殖规模也逐渐增加。
在农耕社会中,牛羊作为农民的财产,是衡量一个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
中国古代农牧业经济的发展,为牛羊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秦汉时期,牛羊的肉食消费数量激增,成了当时餐桌上的重要食品。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专门的养殖牛羊的职业,人们开始在农田旁养殖牛羊,提高了养殖效益。
唐宋时期,牛羊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专业养殖户和牧羊人群体开始发展壮大,兴起了以奶制品生产和皮毛加工为主的产业链。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对牛羊需求的持续增加,推动了牛羊养殖产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使养殖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开始广泛采用科学的养殖方式,使得养殖规模更大、效益更好。
二、牛羊产业的发展趋势1. 牛羊种类的变化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工育种逐渐成为牛羊产业的主流趋势。
传统的养殖方式往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人工育种则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优质畜禽品种。
比如,瘦肉型犊牛和肉羊的种群逐渐增加,以满足肉制品消费的需求。
同时,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优质种羊也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2. 养殖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进是牛羊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力量的加强,各种养殖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例如,人工授精技术使得养殖者可以选择更好的种牛和种羊,提高了养殖品质和养殖效益。
此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精确的饲料配方以及科学的饲养管理也使得牛羊的生产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经济起源、融合发展以及趋势综述
摘要:产业经济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完善和发展,现在已经拥有一个完整的成熟理论系列。
全球经济进入一体化,但各产业的发展不足以支撑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由此进入人们视野。
全球化趋势也促使了产业经济的全球化,形成价值链活动,由此开启了产业经济的循环发展。
关键字:产业融合;全球化;价值链
在现代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与一国经济密切相关,从粗放型发展到资本密集型发展,产业布局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产业经济政策能够引导国民经济向良好方向发展,由此诞生了产业经济学这一门学科,然而产业经济的研究由来已久、在西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产业经济思想的发展可追溯到自亚当·斯密这段时期(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斯密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重商主义学说和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思想。
在斯密看来,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错误的,而自由竞争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反面,能够实现市场均衡和社会福利最大。
而且,斯密在对贸易方面也突破了重商主义的“贸易只能使一方受益”的观点,创立了自己的“绝对成本”学说,首次提出贸易可使贸易双方都受益,认为各国应该发展本国的绝对优势产业,从而为各国的产业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这样,产业经济研究的起源应当向前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那里了。
除了关注产业经济问题,斯密还第一次对自由竞争市场结构的绩效进行了分析。
有不少经济学家,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甚至有部分经济学家还将研究范围拓展到垄断市场,研究垄断市场中企业的行为等问题。
但是,这些经济学家都没有提出“产业经济”或是“产业组织”问题,只是将这些问题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范畴,归入经济学的研究体系,未曾从产业角度进行研究。
直至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中第一次将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并提出了“马歇尔冲突”。
自此,产业经济学有了自己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在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化经济发展已经离不开全球化,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主体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随着经济资源配置范围的全球化拓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与制度的不断创新,产业经济的
发展也展示出了新的内涵,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价值创造方式的改变。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全球产业经济的价值创造方式已经逐渐从全球价值链向全球价值网络转变。
为了理清新经济条件下产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把握产业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就需要从产业融合和产业经济的微观价值创造基础着手进行分析。
单一的产业发展适应不了人们需求的快速发展,因此产业融合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极为重要。
产业融合被定义为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产业发展范式。
20世纪中后期开始,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开始出现固定化产业边界的模糊.与消失的融合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科技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形成与成熟,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产业融合使得产业经济焕发出新的增长活力,将给社会经济带来巨人的收益。
一方面,产业融合具有成本节约效应。
伴随产业融合与企业边界扩张出现的资源整合,使得资产突破产业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资产的通用性促使企业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产业融合所带来的产业结构演变、组织结构高级化,重塑了产业形态,改变了产业传统增长方式,伴随着巨大的增长效应。
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大大促进了以数字融合为核心的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最初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部门,在融合之前,三大产业存在着技术边界,使得产业的业务、运作和市场处于“分立”发展的局面。
正是由于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并走向互联网通信技术融合,使得图像、语音、文字等信息形式能够通过统一的网络进行传输,打破原有的局限,使得原来分立的产业逐渐走向融合。
传统产业的融合与创新,是在产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随着工具系统的信息化改造不断加深,首先在信息技术层而出现技术的交义与共通,使得技术边界逐渐模糊。
伴随工具系统信息化过程出现的是生产流程工艺的变化、产品(服务)的数字化、公司组织制度创新等各个层面的变化,进而逐渐引发企业的业务边界、市场边界、组织边界、产业边界的模糊,从而推动着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之后,产业经济全球化也值得注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产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趋势下,各国的产业体系逐步深入到全球范围内,使产业的竞争
优势不再单纯地取决于本国产业的经济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上下游产业的跨国界关联互动关系:本国上游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有助于下游产业在国际业,则保留研发或营销环节,而将劳动密集的生产装配部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某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看到发展中国家拥有价格低廉、数量可观的智力资源,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和技术双密集的产业,使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移全球化中受益: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并有一定研发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在某些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发达国家转移的一般制造业,从而加快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通过跨国公司相互交叉投资,把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结合在一起,使产业资源的跨国流动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联通、互相制约的全球产业网络体系。
通过这种国际产业一体化网络,使产业的每个环节随技术进步而调整,从而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
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不断升级。
世界各国的地方产业网络通过全球价值链而被连接起来,并形成了全球产业网络。
全球价值链的进一步融合,形成了覆盖更广地域范围和更多产业领域的全球价值网络,产业的价值创造方式也由此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全球价值链与全球价值网络的关联基础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低成本动态组合推动了全球价值链向全球价值网络的转化。
价值网络可以通过网络租金的形式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者剩余,这成为了从价值链向价值网络演变的内在驱动力。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分工也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前局限在一个国家内的价值链在空间上也开始突破国家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
在生产过程的分离,可以使得同一价值链上的各环节能够分布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域,然后再通过跨国界的生产网络进行组织、重组。
全球各地的地方产业网络被全球价值链连接起来,并最终形成全球产业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以不同生产要素集聚为特征的地方产业网络,逐渐变成全球价值链上的不同价值环节。
这一过程导致了全球价值链的网络化趋势,全球价值链中的组成企业边界也逐渐变得模糊化。
全球产业网络的形成也最终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组织形式和价值创造方式。
然而全球生产网络并非现有各种价值链活动的简单联结,它的形成与发展是
统一在主导全球价值链的跨国公司的战略发展意图之下的。
全球生产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体现了跨国公司战略新的本质性特征。
它反映了跨国公司战略运作过程中对时间与空间要素的并行运用,即通过对网络不同节点之间的价值链活动进行时空协调,同时追求全球产业竞争所必需的时间空间与空间聚集经济效应。
因此,创造“战略集聚”从而主动塑造有利于自身战略意图新的全球产业空间疆域。
产业经济从理论渊源到形成理论,从融合到全球化发展,都显现了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可以知道产业的良好循环发展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富强。
但是错误的产业经济政策会导致环境污染、效率低下等问题,由此可见,政府对产业经济的决策应当慎之又慎,当以国家人民根本利益为重,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丞,李悦. 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 财经问题研究,2003,09:8-11.
[2]张博. 论西方产业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D].山西财经大学,2007.
[3]魏明亮,冯涛. 从全球价值链到全球价值网络——谈产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5-9.
[4]胡建东. 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 上海城市规划,1999,06: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