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教学设计
矛盾构成讲解教案中班
矛盾构成讲解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矛盾的概念,了解矛盾的分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矛盾,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矛盾的概念和分类。
2. 难点,矛盾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提问和谈论引导学生了解矛盾的概念,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矛盾吗?生活中有哪些矛盾?矛盾是不是一定是坏事?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矛盾的概念和分类。
2. 讲解矛盾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的形式讲解矛盾的概念和分类,例如,矛盾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可以分为对立矛盾和非对立矛盾。
对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热与冷、上与下;非对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不同方面的矛盾,但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例如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等。
3. 分析矛盾的特点。
教师通过举例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特点,例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主次性等。
4. 探讨处理矛盾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处理矛盾的方法,例如,通过调节矛盾双方的关系、通过转变矛盾的性质、通过调整事物的内部结构等方法来处理矛盾。
5. 案例分析。
教师提供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找出其中的矛盾,然后讨论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6. 总结归纳。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正确处理矛盾是非常重要的。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矛盾,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3.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矛盾的概念和分类,能够分析矛盾的特点,能够探讨处理矛盾的方法。
教学设计3: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的发展【设计依据】1.理论依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确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课程标准依据。
【学生情况】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已初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但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是第一次接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俩部分内容学生容易混淆,教学中要重点强化区别,以便于学生掌握。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3.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科学精神: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认清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教师:马克思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什么规律?本节课我们学习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讲授新课(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阅读与思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许多注重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思想。
如《管子》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
思考: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教师总结: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决吃、穿、住、用、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1)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传统讲授√双语□讨论√示教□指导√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
填表说明: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
填表说明: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熟悉: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
通过教学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2.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
通过教学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技术、人民群众等在社会与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4
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进行的,即改变不适应甚至阻碍 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稳定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改革其具体形式
研究社会基本矛盾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是让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必须正确
5 认识和处理社会基本矛盾。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核心:这两对 矛盾是社会中最为根本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 发展方向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生产 力的不断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最终导致上层建筑 的变革。而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影响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生产力的 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XXXXX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目录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在不断 变化。这些变化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不断适应和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多样的
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 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改革、革命、改良等方式来解决社会基本矛 盾,也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社会发展政策、加强社会管理等方式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 定发展
无法克服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无法克服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1中学区于文龙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识记: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二)能力方面通过本框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方面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
二、教材内容与知识点分析第一目“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简单了解其表现共四个方面;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二目“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第三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来实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及其原因;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三、重点与难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是本框教学的一个重点。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而科学预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因此,这部分内容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占在极其重要的地位。
青少年要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是本框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要使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不仅要让他们懂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而且要让他们懂得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社会主义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致于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不致于动摇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
5.1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必修4)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社会历史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理解。
提交预习成果:通过平台提交预习笔记、思维导图等,提前准备课堂讨论。
二、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的发展使得原有的手工业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导致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如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工人阶级的出现,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论述题:
答案要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主要体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如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的冲击,要求我们调整生产关系,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不适应,需要我们深化各领域改革,促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促进自我提升。
- 作用与目的: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书籍:《中国社会史》、《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等,这些书籍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历史案例。
2. 分析题:请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表现。
答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现在: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时,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这种矛盾运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中小学中班社会教案我们自己解决矛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我们自己解决矛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矛盾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矛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解决矛盾。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矛盾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矛盾的例子及解决方法。
2. 练习卷:包含有关矛盾解决的问题及答案。
3. 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矛盾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矛盾案例,引发学生对矛盾的思考,导入新课。
2. 主体部分:(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以及矛盾在生活中是无法避免的。
(2)教师讲解自主解决矛盾的方法,如:沟通、妥协、换位思考等。
(3)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解决矛盾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方法解决矛盾。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矛盾的经历和方法。
3. 练习与测试:学生完成练习卷,检验自己对矛盾解决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及不可避免性。
2. 学生能掌握自主解决矛盾的方法。
3. 学生能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矛盾。
4. 学生能分享自己解决矛盾的经历和方法。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学生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矛盾解决的过程,增强学生对解决矛盾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七、教学步骤:1. 案例展示:教师展示一些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
2. 方法讲解:教师讲解解决矛盾的方法,如:沟通、妥协、换位思考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矛盾的经历和方法。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矛盾的过程。
八、教学活动:1. 小组竞赛:设置竞赛环节,让学生在竞赛中练习解决矛盾的方法,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社会矛盾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社会矛盾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在当代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而在这种情况下,究竟什么样的治国方式才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治理策略才能够使国稳定发展?本文将从社会矛盾和寡人之于国也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个问题。
一、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社会矛盾是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不断的矛盾的斗争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社会矛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能涉及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
而对于社会矛盾的处理,必须要正视,不能置之不理。
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需要采用一些科学的处理方法。
在处理社会矛盾时,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倚老卖老、抵制改革;要注重制度建设,调整政策、法规、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要注重人民群众利益和民主权利的保障,不能过于偏袒少数特权阶层;要坚定正确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情况。
二、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最早见于《礼记·大传》。
这个典故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寡人的智慧,他能够以简单的方法化解事情过程中的矛盾。
而这个典故,我们也可以将之运用到国家治理的问题上。
寡人之于国也,强调的是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寡人治国,其核心思想是什么?可以用三个字来总结:简、实、正。
简,寡人治国理念的根本是简洁,不要过于注重函数法、具体规则,而要提倡灵活性、专业性和适度发展性。
从简的角度对待事务,更易于解决问题。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官员的专业素养,提高政府效率。
实,寡人治国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注重实际效果。
政府的各项政策和工作,必须要有具体的实现目标,在实现目标的同时注重交流反馈。
正,寡人治国理念的最后一个要素是争取正义,建设忠诚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及时准确地传达政策,稳定社会秩序,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三、社会矛盾与寡人之于国也社会矛盾与寡人之于国也的关系并不小。
当当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严重时,我们最需要的是更多的寡人精神。
5.2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
5.2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阐述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能够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联系。
3. 能够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曲折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联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 正确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历史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并引出本节的主题——社会历史的发展。
2.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力的提高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3.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 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曲折性: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曲折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探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6. 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其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资源1. 文献资料: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些经典文献,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2. 图片和视频:展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历史时期的图片、纪录片等。
3. 案例分析:针对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产活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概念的实际应用。
初中主要矛盾的教案
初中主要矛盾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初中阶段主要矛盾的性质和特点;2. 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初中主要矛盾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和解决矛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初中主要矛盾的性质和特点;2. 解决初中主要矛盾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初中主要矛盾的内涵;2. 运用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或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矛盾?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有哪些?2. 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教师总结初中阶段主要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二、讲解初中主要矛盾(10分钟)1. 介绍初中主要矛盾的性质: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协调,导致内心矛盾;2. 分析初中主要矛盾的特点:矛盾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多样性;3. 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初中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三、解决初中主要矛盾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方法一:沟通与交流。
学会倾听、理解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2. 方法二:自我调适。
学会调整心态,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3. 方法三:寻求帮助。
向老师、家长、朋友寻求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4. 方法四:积极参与。
参加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等,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际关系;5. 方法五:自我成长。
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0分钟)1. 观看或分享一个关于初中生矛盾的案例;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矛盾的性质和特点;3. 讨论并总结解决案例中矛盾的方法和技巧。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解决初中主要矛盾的方法和技巧;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思考如何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3. 鼓励学生在面对矛盾时,积极应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初中主要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技巧。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
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重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4.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列举三种社会形态及其基本特征。
2.解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的。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建议。
学生独立完成后,我会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共同讨论答案。针对学生的错误和疑惑,我会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强调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同时,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感悟,引导他们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来自导入新课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会讲述一个关于古代社会变迁的故事,如大禹治水后,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这个故事将自然地引出社会发展的主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社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接着,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们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可循?”这些问题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为接下来的讲授新知做好铺垫。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教学设计
教育·前沿“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教学设计文|张艳【教学内容】本课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第2讲第1课时的内容。
【学情分析】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辩证思维、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相对不强,难以在历史资料中寻找与课本知识的契合点。
另外,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认识,学科视野相对狭窄。
【教学目标】1.通过领略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感知新时代的科学内涵,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认同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通过调查走访对比人民的生活需要变化,感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从而初步理解应对目前国家发展阻碍的根本途径;通过观点辨析懂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明确解决我国主要矛盾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内涵,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突破方法:通过云观看“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结合学生的调研成果《魅力邹平》,以及社会调查展示,引导学生探究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教学难点:辨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关系。
突破方法:通过观点辨析环节,引导学生明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问题导向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吗?让我们听听习主席怎么说。
(播放《党的十九大报告》节选音频)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师(总结导入):在把握实践基础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
高二政治人教版选修三教案: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标】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私有制起源时这样认为,某人偶生私念,在私念的驱动下用木桩围起了一块土地,并当众宣布“这是我的”。
由于人们轻信了他的鬼话,于是便产生私有制。
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
在这里卢梭认为私有制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是如何产生的?(不具有必然性,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某个人的偶然的突发奇想,是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历史上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这部分剩余产品掌握在一氏族和部落首领手中,于是出现了经济利益相对立的阶级,私有制应运而生。
人们的私有观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迈向私有制的转变不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生产力决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人们不能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发展变化完全是自发进行的。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唯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要么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完整版)
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完整版)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应由本人根据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与意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能够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分析等途径,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能够认识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能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与意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教学难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准备1.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准备相关的讨论题和作业题。
2.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音响、电脑等。
3.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教材和课件,收集相关的案例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讲解新课:通过PPT课件或口头讲解,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相关的案例或问题进行讨论,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4.课堂小结:通过口头总结或PPT展示,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教案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教案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社会发展和实践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矛盾的存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而在矛盾中,我们需要关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处理。
本文将探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概念、特点以及解决方法。
主要矛盾是指在一个事物或一个社会现象中,由于内外条件的矛盾作用,形成了主要的、决定性的矛盾。
主要矛盾在矛盾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主要矛盾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是社会存在中最为突出、尖锐和迫切的矛盾;其次,主要矛盾的解决可以直接推动矛盾群体的发展和变化;再次,主要矛盾的解决对于整体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
次要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次要的、从属的矛盾。
它通常是主要矛盾的衍生物,与主要矛盾相比,次要矛盾的发展和变化对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小。
次要矛盾也具备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主要矛盾有一定的关联性;其次,次要矛盾的解决可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但对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小;再次,次要矛盾和主要矛盾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存在和特点对于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解决问题和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把握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以推动整体发展;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存在,需要适时化解次要矛盾,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
因此,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接下来的文章将分别深入探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背景介绍、定义和特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通过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研究,我们将更好地理解矛盾存在的必然性、矛盾的作用以及有效解决矛盾的方式,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进行讨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教案:2. 正文部分将首先介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背景,以便读者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矛盾基本属性教学设计
矛盾基本属性教学设计深圳第二实验学校高永新一、知识结构:二、教学设计:1、写一写能表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的名言警句。
①。
②。
③。
④。
⑤。
2、写一写能表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名言警句。
①。
②。
③。
④。
⑤。
自主探究1:矛盾的统一性是考试的重点,通过对矛盾统一性的学习,请你归纳总结,矛盾统一性考查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自主探究2:1、他敢剪吗?为什么?2、创设情景:在什么情况下,他敢剪,在什么情况下还必须剪?为什么?3、是否敢剪,包含什么样的哲理?自主探究3:1.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两组同学讨论时发生了争论:部分同学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部分同学则提出“社会建设更重要,应该加大社会建设投入”。
问题: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三、课后练习-------2013年江苏高考题: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
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
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
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问题: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城镇话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四、参考答案:1、(自主探究三)①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
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②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矛盾是发展的动力。
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
政治必修四 大单元教学设计
政治必修四大单元教学设计政治必修四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本单元教学设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哲学素养为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收尾部分,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具体包括:世界的物质性、运动与静止、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这些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由于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于抽象的哲学概念和原理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通过案例、图片等形式直观展示哲学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实现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3、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C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探究提示:因为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归纳:(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政治教学设计
课题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备课人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及课标要求
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具体表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图示为: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2、(2011高考浙江卷29)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A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双层次问题式导学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正确认识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导入
基础层次问题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马克思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你同意这句活的观点吗?它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2008江苏7)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B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义各方面工作的直接动力。
知识建构
课后作业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
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阅读课本89页课堂探究回答: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归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阅读课本91页课堂探究:(1)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的经典名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分析:指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而生产关系的变革会导致社会制度的改变
原始社会一阶级社会(奴隶、封建、资本主义)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自主检测
1、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推磨产的产生解放了生产力,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有利于新的制度形成,从而为奴隶社会会转向封建主义社会提供条件
归纳:(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能力检测
1、( 2011高考山东卷24)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C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1)(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2)(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5)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x )
5、填空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反作用()和设施
()
生产力()·经济基础
()
迁移应用问题
预设问题(导学案)
辨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总是适合的。:
解决问题(关键)
提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合的标志,就是看这种生产关系能否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否不断提高劳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率。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课堂探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提示:主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B ) j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4、.判断
(1)政治制度属于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 x )
(2)、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x )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x )
(4)、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和谐就意味着否认矛盾和斗争。(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