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书画介绍

合集下载

吴门画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吴门画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吴门画派产生的时代背景15世纪中国画坛出现了以沈周为代表的被后人称之为“吴门画派”的崭新艺术流派,而此种画风久盛不衰,绵延横亘五百余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艺术门派。

这种流派之所以出现在苏州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出现在明代中叶而不是别的什么历史时期,是因为吴门画派的诞生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原因的。

首先,说说政治方面的原因。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人统治建立明朝。

朱元璋出身贫苦,小时放过牛,又入寺当过小沙弥,后他“参加革命”,从士兵擢升为将领,最后登上龙殿当了皇帝,但他几十年戎马之际努力学习文化,不但通晓儒家经典,还能吟诗作文,欣赏书画。

我曾在上海博物馆看到他在赵孟頫的山水画上的亲笔题跋,虽字写得歪歪扭扭,但行文通畅,字句优美。

我暗叹这位“出身草莽”的皇帝之水平了得。

他十分怀念被蒙古人灭掉的大宋王朝,建国甫定,即恢复宋制,建立画院。

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开国皇帝像他那样重视绘画艺术的。

史料记载,朱元璋常亲临画院,甚至兴致所至还泼墨挥毫画上几笔山水。

但朱元璋的人格具有典型的两面性,他喜欢画家的同时,常暴露出滥杀无辜的本性,不知多少画家“稍不合”就成了洪武帝的刀下鬼。

到了永乐时,朱棣虽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苛政仍如其父朱元璋。

到宣宗时,皇帝朱瞻基本身就是个出色的画家,他与明初几位前辈一样崇尚宋人画,“院派”画一统天下。

由于政治上仍处于禁锢状态,画坛始终是“万马齐喑”。

直到明英宗时,虽然他皇帝当得不怎么样(他外出打仗时,居然在“土木堡之变”中当了蒙古人的俘虏,可见窝囊至极),但他对政治要放松得多了,这时艺术创作开始活跃了。

再到明宪宗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特别是绘画,多种风格出现逐渐取代了“院派”、“浙派”一统天下的局面。

尤其宪宗朱见深在位时干了很多荒唐事,但他却能画一手好画,绘画水平绝对是“全国会员”级别。

到了明孝宗时,皇帝朱祐樘励精图治、除弊革新,将明朝推向“弘治中兴”(明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苏州的“吴门画派”

苏州的“吴门画派”

苏州的“吴门画派”“吴门画派”始创于苏州的“明四家”,即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从明宣德二年(1427)沈周出生起,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文徵明去世,共计133年,是“吴门四家”生活的时代。

明代中期,是苏州画坛的鼎盛时期,涌现了数以百计的画家,而“吴门四家”为其主要代表。

沈周(1427-1509),号石田,长洲相城(今相城)人。

擅长山水,画风苍劲,笔墨豪放,又工书法,诗文,他的画,佐以诗句题跋,时称“二绝”。

著有《石田集》,他的传世代表作有《东庄图》、《虎丘图》等。

文徵明(1470-1559),号横山居士,长洲人(今苏州市)人。

少时学画于沈周,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相切磋,人称“吴中四才子”。

工诗文书画,擅长山水,师法宋元、笔墨苍润秀雅,神采气韵,独步一时。

著有《甫田集》,、传世的代表作有《拙政园图》、《石湖图》和《金山图》等。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

少时学画于周臣,为“吴中四才子”之一。

29岁中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科场案牵连被黜。

后游名山大川,致力于绘画,技艺精进。

擅长山水、人物、仕女,偶作水墨花鸟,也俊俏活泼。

著有《六如居士集》、《六如画谱》等。

所绘传世的代表作《震泽图》、《孟蜀宫*图》等。

仇英(?-1552年前),号十洲,太仓人,移居苏州。

出身工匠,后从周臣学画。

擅长人物,尤长仕女,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

仿历代名画,往往落笔乱真。

传世名作有《江南春图》。

明四家不为当时的时代风尚所局限,敢于上追唐宋,取其精华而另僻蹊径,师古而不拘泥,且能兼事造化,使得作品神形兼备,别开生面。

“吴门画派”又主张“书画同源”及“诗、书、画一家”。

故其作品达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

开创中国画坛的一代新风的“吴门画派”,影响十分深远,近代名画家潘天寿赞誉“直使清代三百年之山水画,全属此派范围之下,其情况真有不可一世之概。

”。

吴门画派 讲解词

吴门画派 讲解词

讲解词姑苏笔墨开篇语:东南胜地,吴楚佳境。

姑苏古城,物华天宝,自古以来,吴地钟灵毓秀,不仅孕育出如诗如画的山川风致,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才子精英。

他们饱蘸江南笔意,挥洒写意人生。

有明一代,中国画坛人才济济,硕果累累。

从明初以戴进为首的院体浙派,到明末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诸家流派纵横画坛,一辈辈画家执笔唱和、写意激情,使得群贤毕至、集结成派的文化景观贯穿始终。

在众多的书画派别中,吴门一派以其名家迭出、佳作频举尤为引人注目,在中国画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代中叶以后,吴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吴门画派应运而生,名家名作多如泉涌。

“吴门四士”━━沈周、文徵(zheng)明、唐寅、仇(qiu)英代表了鼎盛时期的最高成就,而其后的陈淳、文嘉、钱榖(gu)诸人也能继承前贤衣钵,在各自的丹青世界畅意挥毫,将一幅幅精品呈现当时,遗留后世。

南京博物院80余幅吴门画派精品,带着融融春意,将为大家呈现出一个五百多年前风姿绰约的俊俏江南。

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去认识那一群传说中的风流才子,体味那一段梦幻般的绮丽时光。

正文:无论是姑苏还是吴门全部都是苏州的别称。

吴门画派简称吴派,它形成、崛起于明代中期的苏州地区。

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称,而其主要代表人物,也就是被称为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属吴郡(今苏州)人而得名。

吴门画派的艺术精髓在于出新意于法变之中,奇妙理于豪放之外。

?背景:【时代背景:经过元末的动乱,明代的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与赋税征收,使得吴越之地苛政甚巨,人民苦不堪言。

而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也令吴中著名的艺术家如陈汝言、王蒙等人先后受到迫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复兴,吴门一地发生巨大变化,文坛画坛名家辈出、名作纷呈,吴门画派的横空出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发展背景:吴门画派作为历史上出现的一个艺术流派, 经历了酝酿、兴起、繁盛和衰落几个阶段。

明初至天顺年间是该画派的滥觞期。

这一阶段, 苏州地区在经历了元末战乱之后, 经济、文化虽未完全复苏, 但作为江南的鱼米之乡和人文荟萃之地, 这里仍是诗人、画家活动的中心。

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中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亦称“吴派”。

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张宏等,均属吴郡(今苏州)人,故名。

“吴门画派”简称“吴派”,一般认为始于沈周,成于文徵明,加上唐寅和仇英,是为“吴门四家”或称“明四家”。

明代中期以后“吴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现。

吴中四才子吴中四才子,即江南四大才子。

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一般认为是指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徐祯卿等四位诗人并称“吴中四才子”。

《明史·卷286):“徐祯卿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

”徐、祝、唐文活跃在前七子摹拟、复古之风大盛之时,能够不依傍门户,卓然自立,为诗以抒写性情为第一义,在当时来说,确属难能可贵。

徐祯卿虽在前七子之列,但其诗多佳作,诗论也有许多独到之处,论者以为非李梦阳、何景明可比。

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不独能诗,且擅于书法、绘画,以多才多艺见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1]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苏州四大名园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

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48~1264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浅谈吴门画派的兴衰

浅谈吴门画派的兴衰

浅谈吴门画派的兴衰吴门画派,是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兴起于明清时期,深受江苏吴县地区文化氛围的影响,因此得名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在中国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兴盛不久便逐渐式微,淡出了画坛。

那么,吴门画派到底是如何兴盛和衰败的呢?本文将就吴门画派的兴衰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来看看吴门画派的兴盛阶段。

吴门画派最初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当时的吴县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区,这为吴门画派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明代末年的萧瑾所提出的“诗、画、书、印”四艺并重的理念,为吴门画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吴门画派得以迅速崛起,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和代表作品,其创作风格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吴门画派在兴盛时期最为突出的是其注重写意和意境的表现。

吴门画家擅长以简筆勾勒山石,以淡墨勾勒花草,表现自然界的真实和美好。

他们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追求大自然的意境和灵魂所抒写的意象。

他们的作品自然朴实、真实自然,让人感到一种清新雅致、空灵超凡的意境之美。

吴门画派的兴盛并不长久,其衰败的原因也值得深思。

由于地区文化的衰退,吴门画派的发展环境逐渐恶化。

随着时代变迁,吴县的经济地位不再突出,文化环境也逐渐式微,这为吴门画派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吴门画派长期主张写意和意境的表现,注重画面的氛围和情感,但在绘画技法上相对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这也使得吴门画派的作品在技法上显得相对单一和呆板,难以适应新时代潮流。

吴门画派内部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由于长期的地方文化局限,吴门画派的画家们往往缺乏对外界的开放心态,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这使得他们的作品难以与时代潮流相契合。

吴门画派内部也存在着派系之争和学术纷争,这使得画派内部的凝聚力相对较弱,难以形成强大的综合力量。

但吴门画派的衰退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反而也给予了后世更多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国画也正在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革,吴门画派的兴衰历程正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吴门书画介绍

吴门书画介绍

吴门书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画派的吴门画派因其重要画家皆为苏州人而得名,创始人沈周与他的学生文徵明,以及周臣的弟子唐寅和仇英四人,因有师友关系,所以被称为“吴门四家”,亦称为“明四家”。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人称白石先生,长洲人。

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

其伯父、父亲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沈周一生居家读书,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

他博学多识,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孚众望。

他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其绘画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书法学黄庭坚,绘画秉承家学,兼师杜琼,后出入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巨及元四家的水墨浅绛画法,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了粗笔水墨的新风格。

早年多作小幅,四十岁以后作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年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其水墨花鸟成就巨大,师法南宋牧溪的粗简水墨法及元人墨戏和水墨淡色的写意法,风格朴厚淡逸,陈淳、徐渭等人的写意花鸟画都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庐山高图》是其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中年时的沈周常以园林景物为题,表现文人的日常生活。

南京博物院藏有其《东庄图》,画法脱胎于董巨和元代吴镇,风格文雅劲健,已形成了自己的面貌。

晚年风格的代表作当属辽宁省博物馆藏的《沧洲趣图》卷,长卷巨制,取景平远幽深,山势起伏绵亘,合元四家之法于一体,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开阔。

其传世早期花鸟画作品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合裱为一卷的《辛夷图》和《墨菜图》;中晚年之作有同藏一处的《卧游图》等。

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后以字行,又改字徵仲,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

出身仕宦之家,师事吴宽、李应祯及沈周,与吴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交游,时人称此四人为“吴中四才子”。

数次应举未中,54岁时由诸生举荐为翰林待诏。

居官四年辞归,归乡筑玉磐山房,从事书画创作30余年。

吴门四家之唐寅书画鉴赏

吴门四家之唐寅书画鉴赏

吴门四家之唐寅书画鉴赏明代时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中期以吴门各家为代表,继承了元代水墨画派,占据画坛主流。

唐寅以南宋“院体”为宗,在绘画方面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楼阁等无所不工。

他的传世作品保留至今,其中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以及风格上对“神韵”的追求,都对后世画坛有着尤为深远的影响。

标签:吴门四家;唐寅;书画;鉴赏一、吴门四家之唐寅吴门画派属文人画系,四家技艺全面,绘画题材广泛,所画山水,既能表现出雄伟险峻的北方山川,又能描绘清雅隽秀的南方小景。

他们时而提笔挥墨,潇洒恣意,时而细细描摹,精致细微,他们运用娴熟的技法,描绘周边的园林景色,把表现文人生活题材的山绘画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元明清以来山水画的新境界。

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

曾参加应天府乡试中第一名解元。

第二年,由于受舞弊案牵连而下狱,案情弄清后被贬为一般吏人。

唐寅在遭遇科场舞弊案之后选择皈依佛门,自号“六如”,比喻世间一切皆空,表面唐寅想藉以解脱一切烦恼与痛楚。

正德九年,宁王朱宸豪仰慕其才智,于是受到聘用,后因被误认为有谋反之心,唐寅装疯卖傻终被宁王放回归乡。

在他回乡之后,一心致力于书画,实际借书画抒发内心的郁愤。

唐寅一生经历的各种曲折使他变得赋性疏朗,任逸不羁,颇嗜声色,流连诗酒,并且刻下印章自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其实也名不虚传。

作为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他早年拜师于以院派著称的周臣,不仅青出于蓝并且吸收了元代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水墨浅绛法,博取众长,以“院体”工细为主,兼备“文人画”之笔墨,将其融会贯通,自创一格。

他的山水画有粗、细两种风格,均结构严谨,笔墨劲健,皴法富于变化,刚中含柔、粗中有细,风格清幽淡远、秀逸清俊。

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奇峻的崇山峻岭,全景气势磅礴。

有的则描绘楼阁溪桥,亭榭园林,小景清隽秀美。

他绘画的题材丰富多变,笔墨技法也随题材内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唐寅的人物画造诣也很深,题材主要是仕女和历史故事,造型准确,人物情态飘洒高雅,画法多样丰富。

书画成就

书画成就

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

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四人中沈周、文徵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宋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们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吴门四家艺术成就吴门书画艺术简介吴门书画,源远流长,名家辈出。

刘宋的陆探微、肖梁的张僧繇都擅长人物画,他们的特色与贡献是正式以书法入画。

进入唐宋时代,苏州绘画继续发展,"双管齐下"的张璪是杰出的代表。

元、明、清时期,以山水画为主的文人画极盛。

"明四家"-- 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取得了明代画坛的盟主地位,就此形成了吴门画派,影响到我国明清四百余年的画风。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又分别形成"虞山派"与"娄东派",在全国影响巨大。

解放后,成立了苏州国画院,吴门书画继往开来,更臻繁荣兴旺。

1980年5月29日,苏州成立了吴门画派研究会,由吴木任会长,徐绍青、段东战、孙君良、沈彬职任副会长,谢孝思、张辛稼、沈子丞为顾问,有60余位国画家、国画理论家、国画鉴定家参加。

吴门画派研究会成立以来,对推进苏州传统画艺术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苏州书画家的作品在国内外展览和出版,已产生一定的影响。

吴门四家"绘画明代中期,苏州地区崛起了四位著名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他们以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并誉画坛。

后世画史有将他们共称为"吴门四家"者,如清初王鉴《染香庵跋画》曰:"成、弘间吴中翰墨甲天下推名家者,惟文、沈、仇、唐诸公,为掩前绝后"。

有誉为"明四家"者,如清沈宗敬《溪山卧游录》评:"文、沈、唐、仇,为明四家"。

沈周和文徵明因绘画源流和艺术追求相近,被认为开创了"吴门画派"。

吴门书派概述

吴门书派概述

吴门书派概述吴门书派是明代最为重要的书法流派。

作为一个地域性的书法流派,其艺术成就之高,历时之久,人员之众,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均属罕见。

它有先导,有领袖,有鲜明的艺术主张,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又有大批的追随者。

它的发生、发展以至衰落都有迹可寻,在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门是苏州的别称。

从吴王阖闾迁都建姑苏城至明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里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出自苏州。

如唐代大书家陆柬之、孙过庭、张旭等均名震书坛,至明朝吴门书派领袖人物祝枝山、文徵明更是各领风骚。

苏州不仅是历代的藏书中心,而且书画、古董的收藏也极丰富。

丰富的图书和书画收藏是孕育杰出书画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许多大书画家往往同时又是藏书家、鉴赏家。

这里文风极盛,学识修养深广是吴门书画家的一大特点。

在这批吴门文人中,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琴士、收藏家、鉴赏家、史学家、名医等经常雅集交流,亦师亦友,互相尊重、互相陶冶、互相提携,留下了许多佳话。

苏州还是明代刻帖的中心。

发达的工艺美术与丰富的收藏使苏州出现了一批第一流的刻帖名手,其中以章文(简父)、吴鼒最为著名。

而书家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三人又是第一流的钩帖高手。

刻帖之盛推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书艺发展。

无锡大收藏家华夏的《真赏斋帖》就是请文徵明、文彭钩摹、章文刻石的。

吴门书派的产生可追溯到元末明初。

苏州宋克被推为明初书坛之最杰出者,在当时成为全国文艺中心的苏州、松江一带颇有影响,对吴门书派的形成具有开启作用,因此被视为吴门书派的始祖。

然而,因明太祖对苏州文人的大肆杀戮和钳制,吴门书坛方启即衰。

要等到英宗复辟之后,统治者逐步放松对吴门文人的钳制,文人雅集又逐渐恢复,此间吴门书家追求自由,不趋时尚的创作心态重新获得了施展的时空条件。

当时吴门文人雅集的核心人物徐有贞率先突破了鄙弃宋人书法的藩篱,同时又有沈周、李应祯、吴宽、王鏊等紧接其后师法宋人,强化了对宋人尚意书法的再认识,成为吴门书派日后真正兴起的先导者。

浅谈吴门画派的兴衰

浅谈吴门画派的兴衰

浅谈吴门画派的兴衰吴门画派是中国画的一个传统派别,它的发展历程与江南地区文化发展的历史相互交织,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一画派起源于江苏苏州吴县,形成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迄今仍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影响力。

吴门画派的兴起得益于环境因素,它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物质文化基础和社会经济发展。

元代,由于苏州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同时政治稳定,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及书画家探索发展。

其中,不少人对当地园林、水乡、山水等自然景观深感向往,吸取了许多自然景物的形态和灵气,形成了吴门画派特有的艺术风格。

其作品以绘画花卉、竹石、山水等为主,它们通过明媚、清新的笔触与真切、生动的形态,建构起一种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力量。

吴门画派的成熟与发展离不开历代大师的努力。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在吴门画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他的作品以酒仙、花鸟等为主要题材,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对吴门画派鲜明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代湖州画派的兴起,也有助于吴门画派的发展。

这一时期,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如文征明、陈洪绶等,都借鉴吴门画派的技法与表现形态,并将其发扬光大。

他们将吴门画派的天成之美与湖州画派的境界之美有机结合,赋予了吴门画派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的演变,吴门画派开始走向衰落。

首先,它的局限性限制了它的发展。

吴门画派一直停留在寻求自然之美的创作阶段上,没有跨越更高的艺术高峰。

其次,随着时代变化,新的时期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出现,过去艺术形态的表现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被逐步淘汰。

最后,吴门画派传承的阻力也促使了它的衰落。

由于国家对于文化传统的忽视,加之社会环境的变化,吴门画派的传承也逐渐受到了影响,逐渐走向没落。

总之,吴门画派的出现和兴盛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独特风韵和文化氛围,对中国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虽然它已经迈入了衰落期,但仍保留着它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内涵,实践证明,只有继承、发扬它的艺术风格,才能让它再次焕发出光彩,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吴门画派名词解释

吴门画派名词解释

吴门画派名词解释吴门画派是中国传统绘画流派之一,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兴盛于明代。

吴门画派以吴中地区为中心,辐射扬州、杭州等地,影响了后来的江南画派,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吴门画派的特点吴门画派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注重情致的表达。

其创作风格多以淡泊雅致、境界高远为特点,笔墨清丽流畅,色彩淡雅素净。

吴门画派追求独特的写意艺术,注重以画传情,以山水为载体,通过表现自然景观来达到情感的传递。

二、代表人物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有八大家,即贾信、唐寅、文征明、祝允明、杨维桢、倪元璐、郑燮、陈洪绶。

他们都是吴中的文人书画家,对吴门画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贾信是吴门画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善于描绘山水的形态和神韵,创立了吴门画派“小品山水”风格。

唐寅是吴门画派的代表性画家,他擅长描绘人物,作品富有韵味和诗意。

文征明是吴门画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形成了独特的山水风格。

祝允明是吴门画派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他擅长花鸟画,作品细腻传神,色彩鲜艳。

杨维桢是吴门画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笔墨清丽,构图精妙,堪称吴门画派的典范。

三、吴门画派的影响吴门画派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吴门画派开创了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新风格,改变了以往绘画的传统模式,注入了更多的情感与个性。

其次,吴门画派的创作风格影响了后来的江南画派,特别是八大家的画风深受后世画家推崇,被奉为中国绘画的经典之作。

吴门画派对后世的山水花鸟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

总之,吴门画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注重表现情感和意境。

八大家是该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后世,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吴门画派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宋代书画各派风格特点分析

宋代书画各派风格特点分析

宋代书画各派风格特点分析宋代书画是中国书画发展的早期阶段之一,这个时期的书画家们主要分为“南北”两个流派,南派以浙江宣德派、吴门派和越州派为代表,北派以山水为主的文人画、东坡派和徽宗派为代表。

在宋代书画各派风格特点的阐述中,究竟哪些流派最具代表性?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下面我们将对此进行分析。

南派书画1. 宣德派宣德派是宋代最为兴旺的画派之一,主要通过画龙点睛的技法表达自己的意境,在注重形似而不重理似的同时,将意趣含蓄于其画中。

同时,宣德派的画家注重色彩运用和造意创作,注重将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状况相呼应。

比如,如同韩愈曾经响应“皇恩浩荡,收为南康”的号召,一些南派画家便通过绘制以南康为主题的山水画作来表达对时代的敬意。

2. 吴门派吴门派是宋代书画派的又一个代表,它致力于表现出江南水乡的特色、江淮平原的特征和南方的气候、景象和时间特点。

吴门派的画家将自然景观与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将生活的缩影反映在作品中。

他们也善于研究人物和动物的形态结构,重点在对人、动物和植物的姿态、动态和神态等特征上。

3. 越州派越州派是宋代南派书画的又一个代表,它主要表现越州之地硕果累累的丰富自然景观,如崇山峻岭、四季花开、河岸流水等风景。

越派的画家更加强调文学气息,并在笔墨运用上有所追求。

如欧阳修和苏轼的山水画均极具文学气息,调和文词与画境,令人流连忘返,越派的画家在这方面都有所研习和探讨。

北派书画1. 文人画文人画是宋代北派书画的代表之一,它主要反映文人自身情感和志趣。

文人书画家除了对艺术本身的精彩表达外,也表现出了他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质疑和反思。

他们更加强调人文精神和文化的内涵,通过画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心情。

在形式和技法上,文人画充分发挥了诗词歌赋的用意,具有语言化和抒情化的特点。

2. 东坡派东坡派也是宋代北派书画的代表之一,由文学家、书法家和绘画家苏轼带领,以他的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

东坡派鲜明地反映出苏轼个性与文化美学的完美结合,他强调画作应当突出主观感受和意象,在笔墨运用上也比较自由和随意。

书法发展史明中期书法

书法发展史明中期书法

• 政治上的宽松环境 • 经济上的繁荣 • 肥沃的文化土壤 • 王阳明“心学”的兴起
二、崛起的原因
政治上的宽松环境
• 明代初年,因朱元璋的敌手张士诚曾经据吴。张士诚据吴,广招名士,当时的许多书画家,像饶介、 周伯琦、王蒙等都投靠他。又因苏州地区经济发达,更有许多富有的大户,所以朱元璋对苏州地 区的文人和经济实行了钳制政策。
吴宽逸事
• 忠厚仁义:有家富人,闻知吴宽大名,聘他教儿孙读书写字。主人家有个女儿.年方十六、七。 有一次,她偷偷窥视新来的教书先生,见吴宽一表人材,听人说他德才也佳,大为倾心,每天早 晚都精心烹制一碗肉羹,遣身边的丫鬟送去。当吴宽得悉小姐有意于他时,便托辞离去。这件事 他一直讳言,深怕影响了那位痴心女子的名声。直到老年听说那位女子已死去,才向子孙道及。 象这样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事,不胜枚举。
• 吴门书派是以“复古”为旗号,以抒发心灵为特色的书派,吴门书法崇尚古风,呈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 书法风格承元代书风而直追魏晋“二王”。但吴门书派复古不仅仅是一种怀旧和对淳朴古风的迷恋,更 多的是以全新的眼光,对渗透于古法中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精神的体悟和把握,从而大大拓展了书法的审美情趣。
• 吴门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明代书法中兴的标志, 它改变了明代初年以来的程式化台阁体书法垄断书坛的 局面,在明代中叶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书法成就
• 1、真、行、草诸体均能。 • 2、他作书有双重特色,一方面,他能作地道的楷书和行书,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
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尤其是其小楷精致典雅,深得晋人之法,又时出己意。 • 传世小楷作品有《赤壁赋》、《洛神赋》、《出师表》、 《临黄庭经》等。 • 他以自己的实践使吴门书派在崛起中达到了全盛,并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义书风,成为明代中期

吴门书派述评

吴门书派述评

吴门书派述评作者:陈名生来源:《中国书画》2015年第08期“吴门”是苏州的一个别称。

明中期以后,吴门地区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书家,他们或为师生,或为亲属,或为友人,相互尊重,相互提携,形成了明代书法史上一个庞大的书家集聚,影响长达百余年。

他们取法晋、唐、宋、元,不学近人,并用自己的书法实践改变了明初庸俗、单一的应制书法审美趣味,让被元人和明初抛弃已久的宋人尚意的书法传统得以恢复,为明初以来萎靡不振的吴门书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影响遍及全国,推动着明代书法向前发展。

这个书家集聚被书法史学家称为“吴门书派”。

从书法的流脉上讲,吴门书派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初苏州杰出的书法家宋克,但“实际上,宋克作为吴门书派的始祖,虽然据文献记载,明中叶以前的吴门书家中师法宋克的有张汝昌、沈讷、马绍荣等,但均书名不甚显,故其对吴门书派的开启作用是间接的”。

后经过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王鏊等先导传至祝允明、文徵明,吴门书派才真正奠定局面。

再由祝、文二家传至王宠、陈淳,以“吴门四家”为中心的吴门书派达到鼎盛。

而文徵明的后代文彭、文嘉、王同祖等和文徵明的弟子王榖祥、陆师道、彭年、周天球、钱榖、许初、陈鎏、黄姬水,王樨登等人则形成了吴门书派的后绪,为其添砖加瓦。

一、吴门书派的先导吴门书派的真正先导始于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王鏊等人,他们与祝允明、文徵明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中,徐有贞为祝允明的外祖父,他与吴宽、王鏊均为当朝权贵:李应祯为中书舍人,又为祝允明的岳父、文徵明的书法老师;沈周为祝允明亲戚、文徵明的绘画老师;吴宽为文徵明的文学老师;王鏊为祝允明的老师。

“在书法的追求上,这批人已完全抛弃了明初的台阁体,代表着一股新生的艺术力量。

所以作为祝、文的前辈,他们的书法实践和书法观对吴门书派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徐有贞(1407-1472),初名埕,后改名为有贞,字元玉,号天全,晚号天全翁,能诗善文,尤精行草。

早年学欧阳询、褚遂良,中年学王羲之,晚年学怀素、米芾。

浅析“吴门书派”

浅析“吴门书派”

浅析“吴门书派”丁伟【摘要】明朝中叶,随着吴门书派的崛起,被元人书风桎梏百年的书坛,才开始进入自己的最佳状态,从而揭开了书法史上精彩的一幕。

苏州地区人杰地灵,经济繁荣且文人荟萃,并形成了众多的书画流派,''''吴门书派''''便是其中之一[1]。

该书派传至以祝允明、文徴明、王宠、陈淳等为代表的''''吴中四家''''阶段时,达到了如日中天的鼎盛期,正如王世贞《书苑卮言》说道:''''天下书法归吾吴。

''''一、吴门书派溯源明代中叶,吴门书派成为主流,当时祝允明、文徵明称【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1页(P33-33)【作者】丁伟【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1明朝中叶,随着吴门书派的崛起,被元人书风桎梏百年的书坛,才开始进入自己的最佳状态,从而揭开了书法史上精彩的一幕。

苏州地区人杰地灵,经济繁荣且文人荟萃,并形成了众多的书画流派,“吴门书派”便是其中之一[1]。

该书派传至以祝允明、文徴明、王宠、陈淳等为代表的“吴中四家”阶段时,达到了如日中天的鼎盛期,正如王世贞《书苑卮言》说道:“天下书法归吾吴。

”一、吴门书派溯源明代中叶,吴门书派成为主流,当时祝允明、文徵明称雄书坛,书学中兴。

追本溯源,吴门书家代不乏人。

远至三国时期,东吴皇象的篆隶章草、张弘的飞白书均名冠一时。

西晋则有陆机、陆云兄弟,陆机的《平复帖》被誉为“墨皇”。

唐代更有草圣张旭,以及书法名家孙过庭、陆柬之、陆彦远、史惟则、张从申、沈传师、陆希声等。

宋代有范仲淹、朱长文、范成大等。

元有陆友、钱良佑、倪云林、饶介等。

这些先贤为明代书学的繁荣奠定基础。

明初吴中有宋克真章并冠天下,成为吴门书家的始祖。

浅议吴门画派的主要特色

浅议吴门画派的主要特色

浅议吴门画派的主要特色前言:明中期以后,在繁荣的苏州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流派, 他们追求气韵神采的笔墨效果,以接近自然与世俗的生活为蓝本,同时又取经于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进行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这就是对后市影响深远的吴门画派。

本文试图从吴门画派形成的背景、艺术风格以及对后市的影响三个方面阐释吴门画派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吴门画派背景风格特色吴门画派兴起于明中期,尤其是沈、文、唐、仇的出现,不仅仅打破了传统“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还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标志着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

吴门画派阵容强大,作手如林。

今据资料统汁,吴门画家至少有73人,这个数字占了当时全国画家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一、从吴门画派出现的内外因上分析其特色1、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是吴门画派产生的内因。

明朝时期,皇权高度集中,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保障皇权稳固和统一的首要因素就是要制约和打击的就是不利于他实行专制统治的士大夫阶层。

因而特务统治在明朝开始流行,文字狱也从明朝开始愈演愈烈,对官员实行“廷杖”的惩罚。

专制高压的政治专制统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皇权的稳定,却使得士人文人斯文扫地。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朱元璋因对苏州文人曾经帮助张士诚一事耿耿于怀,而对江南一带格外关注,不仅在经济上对苏州课以重税,还在政治上长时间不录用苏州一带的士人。

不仅如此,而且还大量x文人,对苏州画家尤甚。

靖难之役后,永乐皇帝诛方孝孺十族,威慑江南士子。

尽管到了洪武、永乐之后明朝的专制统治略有宽松,但是政治高压仍然存在。

那时候的文人骚客不敢言政事,只能寄情于山水民俗,将视角远离国家大事,而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吴门画派的产生。

2、经济上的繁荣与富足是吴门画派产生的外因。

随时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苏州籍南北商贸之便利,与杭州、扬州等运河沿岸城市迅速崛起,苏州经济繁荣发达,到了明代,苏州已经逐渐成为了全国的东南大都会。

这些物质基础使得吴门画派得以生存和发展,从现代掌握的资料可以看到,当时人们身穿华服,竞相炫耀,生活崇尚奢华互相攀比,城内酒楼茶肆林立,也有人兴建屋宇,不惜费至万金,这种近乎奢靡的消费,虽然损耗了大量的财富,却也由此带动了百业兴盛、民众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良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苏州吴门画院的介绍

苏州吴门画院的介绍

苏州吴门画院的介绍
苏州吴门画院成立于1956年,位于苏州市平江区留园路。

它是中国著名的国画院之一,也是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机构之一。

该院的前身是苏州市美术馆,1961年改名为苏州吴门画院。

它以继承和发扬吴门画派的艺术传统为宗旨,集中展示了吴门画派的历史、现状、发展和成就。

吴门画派起源于南宋时期,以吴镇为中心,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其特点是工笔精细、色彩淡雅、意境清新、雅俗共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之一。

苏州吴门画院拥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优秀的学生团队。

其中,著名画家谢稚柳、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祖建华、著名画家钱先生等都是该院的名誉院长或名誉艺术家。

苏州吴门画院的展览、教育、研究、出版、活动等方面都非常活跃,其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及所展示的艺术品都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艺术爱好者的高度赞誉。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门书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画派的吴门画派因其重要画家皆为苏州人而得名,创始人沈周与他的学生文徵明,以及周臣的弟子唐寅和仇英四人,因有师友关系,所以被称为“吴门四家”,亦称为“明四家”。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人称白石先生,长洲人。

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

其伯父、父亲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沈周一生居家读书,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

他博学多识,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孚众望。

他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其绘画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书法学黄庭坚,绘画秉承家学,兼师杜琼,后出入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巨及元四家的水墨浅绛画法,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了粗笔水墨的新风格。

早年多作小幅,四十岁以后作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年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其水墨花鸟成就巨大,师法南宋牧溪的粗简水墨法及元人墨戏和水墨淡色的写意法,风格朴厚淡逸,陈淳、徐渭等人的写意花鸟画都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庐山高图》是其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中年时的沈周常以园林景物为题,表现文人的日常生活。

南京博物院藏有其《东庄图》,画法脱胎于董巨和元代吴镇,风格文雅劲健,已形成了自己的面貌。

晚年风格的代表作当属辽宁省博物馆藏的《沧洲趣图》卷,长卷巨制,取景平远幽深,山势起伏绵亘,合元四家之法于一体,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开阔。

其传世早期花鸟画作品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合裱为一卷的《辛夷图》和《墨菜图》;中晚年之作有同藏一处的《卧游图》等。

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后以字行,又改字徵仲,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

出身仕宦之家,师事吴宽、李应祯及沈周,与吴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交游,时人称此四人为“吴中四才子”。

数次应举未中,54岁时由诸生举荐为翰林待诏。

居官四年辞归,归乡筑玉磐山房,从事书画创作30余年。

名声显赫一时。

文徵明书画造诣全面,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皆精。

山水多描写江南景物,法出沈周,融汇赵孟頫、王蒙和吴镇笔意,自成一格。

早年以工细为主,所绘青绿细笔山水,笔墨藉含蓄,格调文雅恬静,山水中之人物,则直仿赵孟頫;此时山水画间或有一种粗笔面貌。

至晚年,则粗细兼能,笔墨愈加苍秀,人物画师法李公麟及其以上传统,用线工细流畅;花鸟画取法远法元人,近师沈周,风骨秀逸。

因其成就卓著,所以继其师沈周之后称为吴门派的领袖。

吴门派的主力大多来自其门下,他一家子侄和弟子得其真传、各有成就者甚众:子文彭、文嘉、侄文伯仁,弟子钱榖、陆师道、陆治、陈道复、居节、朱朗等。

文徵明传世作品很多,以山水画为最,中年时精品尤多,面貌也有不同。

如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师法王蒙的《林榭煎茶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的画法秀润的《浒溪草堂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的描绘文氏自己与朋友郊游情形的《惠山茶会图》卷则直仿赵孟頫,工笔青绿,风骨细秀文雅,类似者还有同藏一处的《猗兰室图》。

晚年的文徵明有粗细两种风格,愈晚愈工。

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南春图》,细笔设色,作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是78岁的文徵明的精心之作。

晚年粗笔风格的作品,则以故宫博物院藏的《溪桥策杖图》轴为代表,以水墨画古木溪桥,笔墨粗简劲挺,气势磅礴。

其花鸟代表作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花鸟册》及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各藏一卷的《兰竹》长卷,前者法出沈周而细秀过之。

后者法赵孟頫,但运笔更为随意洒脱。

唐寅(1470-1523),字子畏,一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今苏州)人。

出身商人家庭,少年有才名,二十九岁时因科场舞弊案受累入狱,罢为吏。

后以诗文书画为生。

据载,其性格狂放不羁,才气横溢。

绘画造诣全面,书法学赵孟頫。

曾学画于周臣,后远师李唐、刘松年、马远等院体传统,吸取元四家水墨浅绛法之长,融院体的工笔与文人画的笔墨于一体,自树一帜。

其画题材面貌多样,山水画多表现崇山峻岭、楼阁溪桥的四时朝暮,描绘文人生活者则取法元人一路;人物画多以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为题,造型优美,早年工细艳丽,后来则以水墨写意为之,线条更见细劲流畅,风格洒脱;花鸟画有工笔与水墨写意两种面貌,介于沈周与林良之间,有元人余韵。

唐寅传世作品中,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王蜀宫妓图》轴代表其早年人物画面貌,用工笔重彩法,色调浓艳。

中年时的人物画面貌则从上海博物馆所藏《秋风纨扇图》轴中得见,写仕女独立平坡,受执纨扇,若有所思。

此画已略带写意笔意,较杜堇画风更加流利洒脱。

故宫博物院藏其《风木图》卷,为水墨淡色写意人物画,描写思亲的士子,于树下掩面哭泣,情状十分悲痛。

此画构图简括,风格苍秀,为其晚年代表之作。

唐寅的山水画,则以仿宋院体的风格为主。

早年作《骑驴归思图》轴,绢本淡设色,画陡壑飞泉,一人骑驴攀登于半山,一樵夫于山下木桥上向山间行进。

景物具高远、深远之致。

山石作淡设色带水长皴,气韵湿润。

中年时所作《山路松声图》、《落霞孤骛图》(藏于上海博物馆)都为绢本设色,表现高山复岭中的人物情怀。

表现文人雅士生活的则有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春山伴侣图》轴、故宫博物院藏《事茗图》卷等,则在院体风格中掺入了较多的元人水墨技法,是其成熟期具有独创风格的作品。

花鸟画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墨梅》轴及上海博物馆藏的《枯枝鸜鹆图》等,多以水墨为之。

仇英(约1505-1552),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后居苏州。

出身工匠,以善画结识许多当时名家,为文徵明、唐寅器重,又师周臣学画,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见识大量古代名作后刻意临仿,技艺大进。

工人物、山水、花鸟及界画,长于临摹,功力精湛。

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主要师承赵伯驹及南宋院画,以工笔重彩为主。

所画青绿山水及人物故事画,形象准确,工细雅秀,有文人画笔韵。

他的仕女画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刻板习气,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及清代宫廷仕女画有很大影响。

尤以苏、扬地区民间摹仇之风最盛,最终形成所谓的“苏州片”的流行。

仇英传世作品中摹古之作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临摹南宋萧照的《中兴瑞应图》卷等。

青绿山水中有两种风貌,一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莲溪渔隐图》轴,描绘渔家风光,布局爽朗,笔墨含蓄,界画工细而不板滞,别具清新之气;二是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桃泾仙境图》轴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桃村草堂图》轴、《玉洞仙源图》轴,都是大青绿山水,面貌相近,但与《莲溪渔隐图》的清疏淡雅不同,画面布局繁密,意境深邃,具有高远深远之景,是从赵伯驹画法中变化而来。

仇英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代表作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人物山水》册,共十幅,每幅描写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笔法分别仿周文矩、马和之等五代、宋人。

其水墨写意人物画有上海博物馆藏的《柳下眠琴图》轴和《右军书扇图》轴,有文雅秀逸之气。

花鸟画则有故宫博物院藏的一片双钩兰花散页及上海博物馆藏的《沙汀鸳鸯图》轴传世,同样为精工之作。

文彭文徵明长子,明代杰出的篆刻家、书画家,善书画,尤精篆刻,与何震并称“文何”。

文嘉(1501-1583),字休承,号文水,长洲(今苏州)人,文徵明次子。

官和州学正,工诗文书画,画承家学,画风传乃父衣钵,几无发展。

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仿董源溪山行旅图》轴及南京博物院藏《停琴听阮图》轴等。

文元善字子张,征明孙,嘉子。

书画逼似其父,生于嘉靖三十三年,卒于万历十七年,年三十六。

妇翁王百谷铭其墓曰:画品第一,诗品第一。

以祖孙相从附征明后。

王樨登(1535-1612年),字百谷,明文学家。

先世江阴(一说武进)人,移居苏州。

少有文名,十岁能诗,名满吴门。

嘉靖末入太学。

师从文徵明。

文从简字彦可,号枕烟老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文徵明曾孙,元善子。

崇祯十三年(1640)拔贡,入清不仕。

书法李北海,得其韵致。

山水似文徵明、文嘉,能传家法;兼学王蒙、倪瓒,喜用枯笔皴斫,较少变化。

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山人,文徵明侄。

工山水人物、传家法,参以王蒙笔意,笔墨细劲缜密,有独到之处。

传世代表作有上海博物馆藏《花溪渔隐图》轴、故宫博物院藏《太湖图》轴及辽宁省博物馆藏《万壑松风图》轴,技巧较文嘉为高。

陈道复(1483-1544),初名淳,后以字行,更字复父,号白阳山人,吴(今苏州)人。

文徵明弟子。

中年以后,笔墨放纵,诗文书画皆显个性,自立门户。

工山水,效法米友仁及高克恭,尤长于花鸟画,师法沈周、文徵明,中年后用淡色或水墨大写意,水墨淋漓,对明清以来的画家,影响很大,与稍后的徐渭并称“白阳青藤”。

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葵石图》轴和《花卉》卷,山水画有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罨画山图》卷。

钱榖(1508-?),字叔宝,号磐室,吴(今苏州)人。

文徵明弟子,工山水、兰竹,画风近乃师,少有新意。

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虎丘前山图》轴、《求志图》卷及上海博物馆藏《苍山茅屋图》轴,但都为应酬之作,不见精品。

王榖祥(1501-1568),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今苏州)人。

官吏部员外郎,官场失意后弃官归里,拜于文徵明门下。

工书画篆刻,长于花鸟,介于工笔于写意之间。

中年后不作画,因此传世作品极少,所见多为赝品,从故宫博物院藏《桂石图》轴和辽宁省博物馆藏《书画合册》中可以看出他是文徵明的忠实追随者。

谢时臣(1488-1567?),字思忠,号樗仙,吴(今苏州)人。

长于山水,画史称他师法梅道人,学沈周而稍变其意。

多作屏幛大幅,构图雄伟严密,气势纵横。

传世作品有辽宁省博物馆藏的《虎阜春晴图》、《江山胜揽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夏山飞瀑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杜陵诗意图》册,山东省博物馆藏《武当霁雪图》轴等。

上海博物馆还藏有其水墨花卉册,颇有风致。

周天球1514-1595 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诸生。

少游文徵明门下,习为书法。

徵明亟许可之曰“他日得吾笔者周生也。

”善大小篆、古隶、行、楷,晚能自得蹊径,一时丰碑大碣,无不出其手。

善画兰,写兰草法。

陈淳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

陈淳后名道复,更字复父,号白阳山人。

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生于1482年,卒于1544年。

陈淳自幼饱学,对于经学、古文、词章、书法,诗、画,都有相当造诣。

曾尝游文征明门下,文征明曾笑着对他说:“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

”,后为文征明弟子。

中年以后,笔墨放纵,诗文书画均有明显个性,自立门户。

陈淳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

他的写生画,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

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

他绘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颇得氤氲之气。

他的泼墨之功,往往见于画烟云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