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讲)
《最后的常春藤叶》ppt课件
![《最后的常春藤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6b225189eb172ded63b7dd.png)
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
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
❖ 讨论3:叶子的不落? 前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 一片叶子是假的?有伏笔吗?
❖ 明确:有,文中有三处伏笔。
❖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
第二,它是绝笔之作,贝尔 曼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第三,整片叶子凝结了贝尔
善良 曼的真情和
,闪烁着
贝尔曼人性之美的光辉。
第四,这片叶子画得极其逼真,
连同为画家的琼山也没有察觉出
来。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的含义
❖ 对琼珊而言:生的希望
表层义:叶子的飘落
精
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 神
★形象三
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 希望了”
苏艾: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 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 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最后的常春藤叶》
外貌 外表丑陋、模样怪异
欲 扬
事业 一个失败的画家,郁郁不得志。
先 性格 喝酒无节制、爱说大话、脾气 暴躁、但他是善良的。
友善
《最后的常春藤叶》
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
★形象一
外貌描写:年老、身体瘦弱、邋遢 叙述: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
—— 一个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形象二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 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最后的常春藤叶》
❖ 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 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 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用生命绘制的杰作付出了 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https://img.taocdn.com/s3/m/e70b760176eeaeaad0f330cd.png)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xxxx》说课稿《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一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 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最后一片叶子课文讲解
![最后一片叶子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699c0748a5e9856a57126017.png)
畅言教育 布置作业
请你想象并描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时的场景, 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畅言教育
畅言教育
课文总结
作品描写了一个已经濒于死亡的贫穷画家琼西因为一片永不 凋落的常春藤叶而恢复健康的离奇故事,塑造了一个命运不济, 但品德高尚的老画家贝尔门的形象,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 的真情歌颂的是人性的美与善。 琼西生命的转机,与其说是对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信心,不如说是老画家人性的善与美所创造的 奇迹。这便。 2、分析物形象。 3、体悟人间真情。 4、学会做人。
畅言教育 字词积累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莴苣(wō jù) 瘟神( wēn) 自诩(xǔ ) 邋遢(lā ta) 鬈曲(quán) 对折(zhé ) 冷飕飕(sōu ) 光秃秃(tū )
横行无忌 不屑一顾 凶神恶煞 鬼使神差
畅言教育
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1、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作者围绕最后一片叶子,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哪几 个是最主要的? 3、、本文的情节结构中,最具震撼力的是哪一环节? 为什么?
畅言教育
研读文本
小说的结局是琼西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 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一片叶子? 1、 自由跳读写琼西的段落,想想:在琼西眼里这是怎样一片叶子? 2、乔安西最终脱离了危险期的根本原因是墙上画的藤叶吗? 3、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在课文中找出写贝尔曼的段落。读课文18——20、 34、37段,后分析。 4、文章在18段中写贝尔曼“很像个艺术家,但在艺术方面却一无所成。”与 文尾所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是否矛盾,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看法。
畅言教育
探讨结尾的妙处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12a0a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60.png)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e2a5c9d7e21af45b207a866.png)
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原文阅读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原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0734cb5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8.png)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原文阅读老贝尔曼这家伙,真是个怪老头。
他那把年纪了,还整天拿着画笔在破旧的画室里晃悠,说是要画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作。
可咱们这邻里街坊的,谁不知道他那点手艺,也就勉强能糊弄糊弄外行吧。
但说来也怪,他这人虽然平时看起来邋里邋遢的,可一旦聊起画来,那眼睛里头就跟有光似的,闪闪发亮。
这段时间,咱们这条街上出了件大事,琼珊姑娘病得不轻,医生说她啊,心里头没了盼头,怕是好不了了。
她整天盯着窗外那棵老常春藤看,说是等最后一片叶子落了,她也就跟着去了。
这话听着让人心里头不是滋味,咱们都替她着急,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老贝尔曼听说了这事儿,起初还跟咱们一块儿调侃几句,说什么“叶子哪能说落就落,那得看老天爷的意思”。
可没过多久,他就变了个人似的,整天神神秘秘的,不知道在捣鼓些什么。
咱们问他,他也不说,就笑眯眯地摆摆手,说是“秘密”。
那天晚上,风大得吓人,雨点子跟豆子似的往下砸。
咱们都躲在家里头,生怕被淋个透心凉。
可老贝尔曼呢,他却在这个时候出门了,手里还拿着他那把破旧的画笔和颜料。
咱们心里头那个急啊,生怕他这把老骨头给风给雨给折腾散了。
第二天清早,雨停了,风也小了。
咱们赶紧跑到琼珊姑娘的窗前,想看看那最后一片叶子还在不在。
嘿,你猜怎么着?那叶子啊,不仅没有落,反而比昨天更加鲜绿,更加有生气了!咱们都愣住了,心里头那个惊讶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后来咱们才知道,原来那最后一片叶子是老贝尔曼画上去的!他冒着风雨,爬到那棵老常春藤上,用他那双颤抖的手,一笔一划地画出了那片叶子。
他说啊,他不能让琼珊姑娘就这么没了盼头,他得给她留下点希望。
这事儿传开后啊,咱们这条街上的人都对老贝尔曼刮目相看了。
他那把年纪了还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琼珊姑娘的病也渐渐好转了她说是那片叶子给了她力量让她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现在啊每当咱们走过那棵老常春藤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那片叶子它不仅仅是片叶子了它是老贝尔曼对琼珊姑娘的关爱和希望的象征。
最后一片讲义常春藤叶
![最后一片讲义常春藤叶](https://img.taocdn.com/s3/m/64f20d6465ce05087732135b.png)
课堂小结:
通过对这篇小说的情节讨论、形象分 析,我们对贝尔曼也怀有深深的敬意, 苏艾的细心关怀又使我们感到一阵阵暖 意,现在中国也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期, 刘欢为下岗工人唱的一首歌中有这么一 句:“天地之间会有真爱”,也是呼唤 这种相濡以沫真诚互助的精神。如何做 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 了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回答呢?
艺术鉴赏
一、语言特色
欧·亨利长于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 比喻、讽刺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 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领悟到内在庄严的思 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二、结尾特点
结尾是欧·享利式的结尾。欧·享利短篇 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 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 中。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 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 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 微笑。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VS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刚蒙蒙亮:琼珊病好转VS贝尔曼送医院 •第四天下午:琼珊病好VS贝尔曼去世
开端(1-11)
琼珊病危
最 后 的
发展(12-36)
苏艾帮助 琼珊寄生命于落叶
常
春
高潮(37-50)
藤叶仍在
藤
琼珊重燃生的欲望
叶
结局(51-55)
琼珊获生 贝尔曼画叶献身
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 烧而产生玄想。
苏艾: 琼珊的室友,画家,知道琼珊病情, 故用轻松 善意的谎言,从精神上安 慰, 无微不至的照顾 。
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 形象一:(正面描写) 1、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 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 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又名《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件PPT(35页)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又名《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件PPT(35页)](https://img.taocdn.com/s3/m/6f68a50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3.png)
整体感知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故事发生在华盛顿广场西边的 一个胡同区里。
整体感知
作者围绕最后一片叶子写了哪些人物? 哪些是主要人物?
作者所写的人物: 苏、琼西、贝尔曼、医生。 主要人物: 苏、琼西、贝尔曼。
整体感知
“最后一片叶子” 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最后一片叶子”起到了贯穿文章故事情节的作用, 连接了琼西由病重到好转、贝尔曼去世的事件。
侧面—— 通过医生和苏的对话间接写贝尔曼。贝尔曼为了 挽救琼西的生命,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 炎去世。他是一个有自我牺牲的精神的人。
内 容 探 究
总结:贝尔曼在他平凡甚至 有点讨厌的外表下,藏着一 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 倒,却默默关心、帮助他人, 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NEIRONGTANJIU
创作背景
《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的场景是纽约市的 格林尼治艺术家聚居区。百年来,那里已然从身 处窘境的文人聚居区发展为举世闻名的艺术中心 和旅游胜地。因此,从欧·亨利的创作时代即可 获得主人公的生存状况,他们是许多未成名艺术 家的代表,他们梦想着改变现状。
The last leaf
文章体裁
小
Fiction
说
•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 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 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 骨GANZHI
生字词
bǐ bó
鄙薄
wēn
瘟神
miè
轻蔑
xǔ
自诩
dònɡ tɑn
NEIRONGTANJIU
内
容
2.在琼西命悬一线的情况下,苏是如何照顾她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991138dbb9f3f90f76c61b1a.png)
积 回 总
累 顾 结
贝尔门 失败的画家
保 护 画 下 (补叙)
பைடு நூலகம்
获得重生 (副线)
反 衬
悬念、 铺垫
求 死
最后一片叶子
(人性的 “一幅杰作” 光辉) 主旨
完 成
(顺叙) 看 到
琼西 人间的苦难
献出生命 (主线)
一、欣赏情节 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 琼珊病重
合作探究四
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 有怎样的关系 为什么最
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
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 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 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 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 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 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 复.
合作探究五
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 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
主要人物— —
老贝尔曼
普通人的心灵美
合作探究一
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 请大家找出描写贝尔曼的语
句,并抓住重点句分析交流。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 贝尔曼是一个外表丑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 骚满腹、失意落魄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 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 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 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 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 到了展现。 贝尔曼是一个在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 一颗火热的爱心的人,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 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人。作者借此歌 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最后一片叶子》课件
![《最后一片叶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d6605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a.png)
贝尔曼 人性美 琼珊 小人物的辛酸
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曼 的杰作?
明确:贝尔曼关心、爱护年轻画家 琼珊,希望琼珊不要放弃生命。风雨之 夜去画“最后一片叶子”既是他对生命 的珍惜,也是他内心善良的体现。这片 叶子不仅是贝尔曼一生的艺术结晶,更 是贝尔曼人性的象征。它融进了贝尔曼 的爱、善之感情和宝贵生命,成为了真 正的不朽杰作。
环境描写
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街道仿佛发了狂似地,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 的小胡同。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一条街本身往往交叉一两回。 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 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 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 (欧·亨利式结尾),而描写上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 的想象空间。
这样的结局不仅能让整个故事具有戏剧性的、可信的发展, 而且直到小说最后才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对贝尔门先生和苏、 琼西之间真挚的情谊的赞美,对贝尔曼先生伟大的人格与美好 的心灵的赞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 :法国 代表作《羊脂球》、 《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契诃夫 :19 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代表作:《变 色龙》、《套中人》等。
欧·亨利
初步感知
以你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 1. 用单横线划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2. 用双黄线划出文中表时间的句子。
这里写环境的恶劣、危急,为下文做铺垫,交代了琼珊得病的缘由
环境的破败、阴沉和孤寂,藤叶的衰残、飘摇和脆弱,共同营 造和烘托出一个悲凉、哀婉的氛围,沉重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它把一个鲜活、年轻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厌世、绝望情绪传神 地表现出来。把自己的生命寄托于飘零的落叶,于读者感到琼珊 的荒唐和滑稽,也感受到生命信念对于人的重要性;于贝尔曼, 它激发了贝尔曼的同情心,而这正是贝尔曼不顾自己年老体虚, 冒雨画叶、舍己救人的行动基础。
最后的常春藤叶ppt课件
![最后的常春藤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08f5f02f60ddccdb38a028.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
பைடு நூலகம்[美]欧·亨利
作者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 廉·悉尼·波特尔,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 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 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 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曾被评论界誉为“曼 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 父”。 他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分 别收入《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 路》等。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 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 《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美国 于1918年开始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 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并以此永远纪念这位 对短篇小说的创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
契诃夫(俄)《变色 龙》、《小公务员之 死》
人物
环境 :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故事情节
这是一篇和常春藤叶有关的小说, 它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
文中三要素的安排:
人物: 苏艾 琼珊 贝尔曼 医生 ——社会底层小人物
环境: 一个贫民窟似的地区 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街道 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氛浓厚
结尾的好处:
1、贝尔曼在凄风苦雨中画藤叶 的情节是最重要的,作者却省去了, 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2、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令读者回味无穷,达到震撼人心的 效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心思想是什么?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 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 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 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 为此用生命绘制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 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 活了下来。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082223111711cc7931b71699.png)
细读课文,分析贝尔曼 这 一人物形象。
• 提示:
文中写几次见到贝尔曼 ?分 别是怎样的形象?
初见贝尔曼:
• 形象一: •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
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 ——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
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正面描写)
贝尔曼,一个事业上失意的老头,在他生命
的最后一刻画出了一生最伟大的杰作。他的无私 情意,真善美的人性光辉足以凸显出它是一个受 人尊敬而又伟大的“人生艺术家”。(陈燚佳)
• 形象二: • 当他知道琼珊的病情后 •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
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
•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正面描写)
重见贝尔曼:
• 形象三: •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
他可没有希望了”
• 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 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 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由此 做出更美的行为;
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表现 为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老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叶 子的?发挥你的想像,写200字 左右的场面描写。
•比较阅读《麦琪的礼物》、 《警察和赞美诗》,体会欧·亨 利结尾的妙处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 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 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 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 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 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 暖的启示。
了解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并 能复述故事情节。
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结尾特点 结尾是欧· 享利式的结尾。欧· 享利短篇 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 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 中。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 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 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 微笑。
课堂小结:
通过对这篇小说的情节讨论、形象分 析,我们对贝尔曼也怀有深深的敬意, 苏艾的细心关怀又使我们感到一阵阵暖 意,现在中国也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期, 刘欢为下岗工人唱的一首歌中有这么一 句:“天地之间会有真爱”,也是呼唤 这种相濡以沫真诚互助的精神。如何做 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 了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回答呢?
最后的藤叶是贝尔门画上去的,文中有几处伏笔 你能找出来吗?
1、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 上还挂着一片藤叶。 2、它傲然挂在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3、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
4、“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 样厉害,它却从来不动一动,摇一摇呢?”
这最后的一片叶子对于琼珊和贝尔曼来说有 何象征意义?
琼珊的遭遇可以给人怎样的启示?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自 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 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贝 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 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坚强的信念 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艺术鉴赏
一、语言特色 欧· 亨利长于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 比喻、讽刺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 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领悟到内在庄严的思 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 琼西: 烧而产生玄想。 脆弱,悲观,对生失去信心。
琼珊的室友,画家,知道琼珊病情, 苏: 故用轻松 善意的谎言,从精神上安 慰, 无微不至的照顾 。 善良、真挚、善于宽慰别人。
贝尔门是怎样一个人? 形象一:(正面描写) 1、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 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 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2、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 ) 嗤笑这种痴呆的胡思乱想 “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西小 姐”“该死的常春藤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欧· 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 中
这样的结局不仅能让整个故事 具有戏剧性的、突然性,而且直到 最后才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对贝尔 曼先生和苏艾、琼珊之间真挚的情 谊的赞美,对贝尔曼先生伟大的人 格与美好的心灵的赞美。(人格升 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
“欧· 亨利式”结尾作用: 结构上: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内容上: 突出主旨,升华主题。 (结合文本回答作用)
夜深了,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了, 狂风卷着暴雨,狠狠地抽打着玻璃 窗。只见贝尔曼艰难地爬上了梯子, 他身上的衣服在狂风的鼓吹下鼓胀 着,他定了好大一会儿才把身子站 稳了。他像是冻坏了似的,手哆嗦 着拿起来画笔,开始在墙上作画。 雨不时地打到他的身上和墙上的画 上,然而墙上的画却是越画越明朗 了,他的身子也越站越坚定了……
•第四天下午:琼西病好 VS贝尔门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三要素的安排:
琼西 人物: 苏 ——社会底层小人物 贝尔门 医生 环境: 街道横七竖八、迷宫一样、狭窄而铺 满青苔、阴暗潮湿、穷苦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氛浓厚 文章18段、44段 贝尔门最后的常春藤叶挽救了把生命 情节: 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西
狂风夹带着大大的雨滴,像在地上寻 找着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只 见老贝尔曼艰难地挪动着一把梯子,他把 梯子斜倚在墙上,然后一手提着灯笼,一 手托着调色板,慢慢地爬上去,费了半天 的工夫,他终于爬到了梯子顶端,他喘了 口气,用左边的腿使劲地顶住梯子,然后 开始作画。冰凉的雨水淋透了他的衣服, 但他全然不顾,只是一心一意地画着藤叶。 他心想:可怜的姑娘,我一定要给你想要 的叶子。
这个世界没有人能让你倒下, 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 ——马丁· 路德· 金 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 塔,成功的向导。 ——歌德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的 生命就会枯萎。 ——富兰克林
沙漠中的信念
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 头顶骄阳似火,烤得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 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水就是他们 赖以生存的信念,信念破灭了,一个个像塌了架, 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 办? 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 力晃了晃,惊喜地喊道:“哦,我这里还有一壶 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 来那种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 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一步一步地向前挪 动。看着那水壶,他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 添了力量。
沙漠中的信念
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茫茫无垠的沙 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久久凝视着那个给了 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 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盖,缓缓流出的 却是一缕缕沙子。他诚挚地说:“只要心里有 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有时也可以变成清澈 的泉水。” 黑人领袖马丁· 路德金有句名言:“这个世 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 念还站立着的话。”是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 候,也不要熄灭心中信念的火把。
——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俄国 法国 美国 契诃夫
莫泊桑
欧· 亨利
走近欧· 亨利
生平:欧· 亨利(O· Henry,1862-1910)原 名威廉· 西得尼· 波特,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 始人。 作品:《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 《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三百多篇小 说。 艺术特色: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而又 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练笔: 读《最后的常春藤叶》你得到 了什么启示?
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 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 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窗外的常春藤叶 上,虽然最后仅仅是一片画上去的叶子,却 也让她的生命得以延续,绽放出青春的绿色, 靠的就是心中不灭的信念。 信念,是蕴藏心中的一团永不熄灭的火 炬。信念,是保证一生追求目标成功的内在 驱动力。信念的最大价值是支撑人对美好事 物的孜孜以求。坚定的信念,是永不凋谢的 常春藤叶。
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 杰作”?(读最后一段) 因为这片叶子不仅 是贝尔曼追求40年, 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 还是贝尔曼人性的象 征,它融进了贝尔曼 的爱、善、感情和宝 贵生命,成为了真正 的不朽杰作。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心思想是什么?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 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 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 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 为此用生命绘制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 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 活了下来。 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 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 格——舍己救人。
撼人心灵 (ró ng) 毛茸茸 n) 殡仪馆 (bì (quá n) 痊愈 (má o) 时髦 (quá n) 鬈曲 ( miè ) 轻蔑 (chī ) 嗤笑 啰嗦 (luō suo) 枯萎 (kū wěi)
(hà n)
人物 环境
: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形象二:(侧面描写)
医生:“他年纪太大,身体又弱,病势很重。他是 治不好的了。” 苏: “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 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 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 到展现。 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贝 尔曼”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 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 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 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人物: 琼西 苏 贝尔门 医生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文内容作铺 垫。 2、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 3、交代故事发生地方、人物活动场所,交 代人物身份。 4、推动情节发展。 5、象征、暗示作用。 6、深化作品主题。 7、线索作用。
开端(1-11) 琼西不幸染病,病危 最 后 的 常 春 藤 叶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 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就给我们 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通过想象, 描摹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常春藤叶的 情景,字数为三百字。
1、运用想像,要想像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 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 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 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 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 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 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 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 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思考: 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是? 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人物描写方法
一、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 1.肖像描写:分为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 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细节描写),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 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 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 的一种描写方法。 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 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P.s. 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 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