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视图说课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视图 高
高平齐
长 宽

正方形
长对正
俯视图
宽相等
设计意图:三视图的画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这里突出画 法过程的教学。通过思考、演示、观察、讨论归纳出三视图 的画法。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互相补充的合作意识和多角度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实践、解决问题
例: 画出如图所示四棱 锥的三视图。
解: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第二十九章第二节
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设计 课堂结构设计
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人教版《三视图》说课设计
三视图是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和投影之后的情况下教 学的 。 三视图是空间几何体的一种表示形式,是立体几何的基 础之一。学好三视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 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为高中的后续学习打 下基础 .因此我将从投影的角度加深对三视图概念的理解和会画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俯 正 左 视 视 视 设计意图:由于初学三视图,所以本节课先画学生比较 图 图 图 熟悉的且简单的物体的三视图。进一步加深物体三视图 的画法。
(四)、应用实践、解决问题
练一练
画出如图所示的三棱柱的三视图(这个三棱柱上下底 面是正三角形).
主 视 图 左 视 图
三 棱 柱
俯 视 图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画三视图的规律,了解物体的整 体和局部都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画出 规则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水平面内得到的由上向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俯视图 (从上面看) ; 上面 三视图的概念: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合称为三视图 左面 正面 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感性 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学引出三视图概念,同时注 重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感受从三维空间向二 维空间的转换过程,理解三视图。
(二)、自学新知、引出概念(P108-P110)
1、什么叫视图? 2、三视图指的内容是什么? 3、画三视图有什么规律? 4、圆柱、三棱柱、球的三视图是什么呢?
(二)、自学新知、引出概念
在正面得到的由前向后观察物体的视图,叫主视图 (从前面看);
在侧面内得到由左向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左视图(从左 面看)
三、课堂结构设计
人教版《三视图》说课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中“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要求, 针对本节课知识抽象、思维较大的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是直观 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讨论交流法。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 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根据以上分析, 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 并从中领悟将立体图形分解成平面图形的研究方法。
布置作业:
1、教科书习题29.2
第1题、第2题
2、请你画出右图的主视图、左视图和 俯视图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情况,使老师真正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设计
人教版《三视图》说课设计
在教学中我们一个不经意的点头肯定,一句赞赏的 话语,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力量的源泉.所以,我根 据特定的评价对象,利用多元的评价目标,多样的 评价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中关注学生对三视图的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否 探索得到三视图的画法,能否画三视图解决一些实 际问题. 在探索三视图的画法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 课堂上的态度、表现,如能否在活动中积极主动的 思考,能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各项活动,是否与伙伴 交流自己的想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合作中每个人 的责任意识等,在总结过程中关注学生所倾注的情 感,对学生及时进行鼓励,促进其学习。
二、教学目标设计
人教版《三视图》说课设计
1.知识技能:能认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了解主视图、俯 视图、左视图和三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2.数学思考:感受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 样的结果,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通过具体活动,积累学 生的观察、想象物体投影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 论、合作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三视图中位置及各部分之间大 小的对应关系,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解决问题:会画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物体的三视图。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 方式,使学生体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在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 问题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学习过程评价表(说明:在等级栏内打“√” )
内 容 独立思考与认真程度 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 是否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 动手实践能力与直观发现 三视图概念的理解 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能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是否有条理性和严谨性 本节课你提出的问题和独特见解 本节课你还有疑惑的问题 你对老师的评价和建议 教师评语
从上面看
主视图 高
左视图
正面
长 宽
俯视图
宽ຫໍສະໝຸດ Baidu
从正面看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领悟三视图的画法
(三)、演示操作 探索规律
三视图的位置:
位置规定:
主视图要在左上边, 它的下方应是俯视图, 左视图坐落在右边
主视图 高 左视图
长 宽
俯视图

(三)、演示操作 探索规律 将这三种视图画在同一 三个视图的区别与联系,大小上的规律。 平面,它们的位置和 大小尺寸有什么关系吗? 区别:投影方向即看物体的方向不同
五、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三视图》说课设计
(三)、演示操作 探索规律
1、如何画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 2、课件演示:对几何体进行正投影得到三视图 3、将水平面、侧面、正面展开到同一平面,观察 得到三种视图的位置关系。 4、同桌讨论得到三种视图大小上的规律。
(三)、演示操作 探索规律
三视图
从左面看 主视图
情景引入 导入新课 (5min) 自学新知 引出概念 (10min) 演示操作 探索规律 (12min) 应用实践 解决问题 (13min) 小结知识 感悟反思 (5min)
四、教学媒体设计
人教版《三视图》说课设计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根据教学需 要先由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多媒 体对长方体进行正投影得到三视图,直观形象展 示得到主、左、俯视图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 形象的感悟三视图的特征。为突破难点,采用多 媒体演示四棱锥的三视图得到的过程,让学生顺 利地理解三视图的画法,从而达到教学媒体与教 学目标、内容的统一。 教师准备:投影仪、课件、水壶、 学生准备:直尺、课本
联系:它们是同一物体的投影 主视图
主视图 高
左视图
正面
长 宽

俯视图 设计意图:观察很重要,要强调,要正对物体用视线对所看物体 进行正投影。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发现三种视图的大小对应关系, 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高平齐,左视图与俯视 图宽相等。
(三)、演示操作 探索规律
三视图的画法
主视图
一、背景分析
2、学生情况分析
人教版《三视图》说课设计
九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是他们的空 间想象能力还很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严密性、灵活 性比较欠缺。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对三视图概念理解的升华, 正确画出规则的几何体的三视图。而要实现难点的突破,关键 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并引导启发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活动 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 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自我评价
优 良好 需加油 进步
小组评价
良好 需加油
一、三视图
例1: 主视图 左视图 学生 板演
主视图
左视图 的合称
俯视图 二、画法:
俯视图
1、位置
2、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看一看
请同学们从不 同角度观察桌 上的物体,并 说出各看到什 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 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事物可能 看到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对三视图形成感性认识,迅速进入 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三视图》说课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三视图》说课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猜一猜
你能猜出照片上 的物体是什么吗?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四)、应用实践、解决问题
小组探究
张师傅是铸造厂的工人,今天想让他制 作一个如图所示的小零件,应如何准确 地告诉他小零件的形状和规格?
解: 如图是零件的三视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难点,增强学生的合作 意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三视图》说课设计
(五)、小结知识、感悟反思
(1)这节课学了什么? (2)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以前“从不同方向看”有 哪些不同? (3)画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二)、自学新知、引出概念 (1)练习:下面的四组图形中,如图所示的圆柱体的三视图是( )
主视图 俯视图 主视图 俯视图
左视图
主视图 俯视图
主视图
左视图
A
左视图
B
左视图
C
俯视图
D
(2)指出左面三个平面图形是右面这个物体的三视图中的哪个视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用主视图、俯视图和 左视图的概念. 从较低的起点入手,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 累一定的成就感,对今后的学习更加充满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