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追问走向优质的数学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有效追问走向优质的数学课堂

盐城市冈中小学王亮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而有效追问就好比是一条引渡的小船,以疑问激起学生正确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学生的认知潜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的追问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对学生的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课堂往往因此而绽放异彩,焕发出生命活力。作为教师,我们该抓住什么契机,让追问变得更及时更有效呢?

一、发生错误时追问——迷途知返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少,认识问题不全面,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上容易存在偏差。不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往往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

如《平移旋转》一课中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时,常常会说到“窗帘在平移。”而事实上所谓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且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而窗帘的移动不符合“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所以它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平移。而孩子则由于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容易直觉上误解为窗帘也是平移。笔者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的课,采用追问恰到好处地处理这个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思维的偏差,明晰概念的本质。

课例描述:教师要求举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生:拉窗帘的时候是平移

师(教师示范):什么在平移?

生:窗帘。

师:她说窗帘在平移,你们觉得呢?

大部分同学都表示认同,思维陷入僵局。这时老师及时追问: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在研究平移的时候,什么是一直不变的?

生(沉默了一会儿):形状、方向一直不变的。

师:那你们看看,这窗帘的形状呢?(生若有所悟)

……

师:所以窗帘的运动并不是我们数学意义上的平移。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不可能理解平移很抽象的本质特征,但教师紧紧抓住学生易懂的“形状不变”这一特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而教师并不因此而止步,继续追问:这里什么在平移呢?学生思考了一下,说:“上面的钩子在平移。”“还有拉窗帘的手如果方向不动的话也在平移。”我们看到,教师通过连续的两次追问,让学生自觉认识到错误之所在,深入到平移的本质特征。

追问不是一般的对话,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选准突破口进行追问,在追问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辨析,从而正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二、突破重难点时追问——画龙点睛

追问的价值在于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参与是课堂参与的最高境界,有经验的教师会提供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对学生习以为常的答案及时进行追问,从而引领和转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当学生的回答并没有错误,但还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高度和深度时,教师也可以用追问的方式将学生的认识和回答引向深入,达到追问见底、追问见真的效果,体现有效追问的价值。

比如日前看到一个特级教师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找尺子上1厘米的长度。

生1:0到1是1厘米。

师:是不是在尺上只有从0到1才是1厘米呢?

生2:1到2也是1厘米。

生3:……生4:……生5:……

生:6:9到10也是1厘米。

师:哦,9到10是1厘米,9到几也是1厘米呢?

生(愣了会儿):9到8也是1厘米。

师:还有吗?

我们看到,起初学生的思维基本上属于“人云亦云”。这时教师的追问显得十分重要。正是教师不断的追问:“是不是在尺上只有从0到1才是1厘米呢?”“哦,9到10是1厘米,9到几也是1厘米呢?”促使学生继续去思考,丰富学生对1厘米长度的体验。

三、理解不全面时追问——追求完美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适当的深层次追问,在学生思考粗浅处牵一牵、引一引,引领学生去探索,能激发、启迪思维和想象,那么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慢慢走向成熟。教学中,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后会呈现一系列的方法,如果教师没有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会使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

比如在整十数乘一位的乘法口算中,呈现主题情境,提出问题:玩旋转木马每人每次2元,30位小朋友每人玩一次需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组织反馈,重点交流“2×30”的算法。

师:2×30等于60,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1:先算2×3等于6,再添一个0等于60。

师:还有不同算法吗?

生2:2×30就是2个30相加,30+30等于60。

生3: 2×30表示2乘3个十等于6个十,也就是60

师:还有吗?

生4:我先把2看成两个1,1个1乘30等于30,2个1乘30就等于60。

师(作小结性评价):小朋友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算出正确答案。

上述片段中,面对学生充满个性的精彩回答,教师却以“小朋友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算出正确答案。”草草收场,既没有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引领学生发现各种方法之间还有相对合理、简捷之处。试想,如果在生1的想法出现后教师能马上追问:“一会儿把0去掉,一会儿又把0添上去,可以这样算吗?说说你们的理由。”当学生的想法全部呈现后,教师继续连锁追问:你觉得这四种方法有没有什么联系?哪种方法最简单,最容

易?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将提出的口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提升,进而优化方法,在思辨中沟通了算法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内化算理与算法。

因此适时地、恰当地追问能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活跃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难点,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够深入透彻把握知识的本质。

总之,追问在课堂上运用得当,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想法,活跃思维,同时拓宽思维的广度,加强思维的深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完整性。同时,对建立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独特的价值。有效追问,更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有较强的驾驭教学的能力;它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敏锐地发现、捕捉生成信息,将“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它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思路和活动的需要,开发创新出新的问题。实现以智慧开启智慧,让学生在追问中思索,在追问中内化,在追问中沉淀。教师只有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有效地追问,才能发挥追问的效力,使课堂演绎智慧的激情,洋溢成功的喜悦,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