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名词解释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名词解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的逐步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渐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全面解释,涵盖定义、特点、意义、运行方式及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定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农业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的一种形式。
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农业技术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附加值,并通过有效的销售渠道将农业产品送达市场。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1. 生产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集约化管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规模经济;2. 专业化分工: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环节,并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各环节的效率和质量;3. 品种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注重调整农业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经济作物和高效养殖品种;4. 技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5. 市场导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发和巩固市场渠道,确保农产品的销售。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1. 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2.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3. 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优质农产品和适宜的农业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供给水平;4.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减轻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方式1. 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营管理,发挥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一群农民自愿组成,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产品特点,开展生产、加工、销售等经济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收益;3. 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与农民合作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和升级。
农业产业化经营
契约关系与交易类型
纯
粹 古典契约
市 公开市场 新古典契约
场
上层组织
完
全
关系型 一
契约
体 化
15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契约 关系类型与特征
1.公开市场与古典契约关系 •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公开市场即市场+农户
• 从实践角度说,契约产生于交易和合作的需要, 反映有关各方的意愿和许诺。契约代表了交易活 动各方之间的关系、交易的性质和内容。
• 从理论角度说,契约是财产权利和责任的确定和 延伸,关系到所有权及其转移的保障和规则,关 系到维护自愿合作和自由竞争的制度基础。
契约关系 的类型
古典 契约关系
新古典 契约关系
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的基
本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农产品 市场+农户
完全一体化 经营
农业龙头 企业+农户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1.生产专业化
2.企业规模化
4.服务社会化
3.经营一体化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一) 适应消费者对食品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 缓解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消费常年性矛
长期契约关系,意味着当事人关心 契约关系的持续,并且认识到契约 的不完全和日后调整的必要
如果发生纠纷,当事人首先谋 求内部协商解决,如果解决不 了再诉诸法律
强调建立一种包括第三方裁 决在内的规制结构
11
新古典 长期契 约有两 个共同 特征
•一是契约策划时即留有余地; •二是无论是留有余地还是力求 严格筹划,契约筹划者所使用 的程序和技术本身可变范围就 很大,导致契约具有灵活性。 •在新古典契约条件下,契约各 方通过协商和独立的第三方 实现协调。
农业产业化经营(ppt 136页)
饲料、农药等生产资料时,有关质量方面的信息明显偏
向供给一方,农户缺乏影响供给的能力,他们往往是价
格的接受者。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农户同样处于不利地
位,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农户的预见能力和信息收集
追逐高额利润的机会;企业会因为参与农业
产业化经营组织而不得不做出部分牺牲,向
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和优惠。但从长远来看,
双方的联合会增强各自的抗风险能力。 16
17
• (1)从农户角度的分析
•
首先,从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所涉及到的
生产环节来看,中国的广大农户在目前的经济技术
水平下,大多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规模经济。
力;
•
三是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产品的集体销
售或者再加工。总之,降低和分散风险的需要使农户产
生了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愿望。
13
•
其次,对企业来说,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大型农
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产生了通过适当方式规避市场风
险的需要。
•
由于中国农业生产者的特殊结构,使农产品市场
经常出现过度的波动,生产起伏较大,这对农产品的
从农业分工与协作原理来分析,农业生产专业化是农业产业
化经营的重要成因之一,从实践经验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专
业化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由农业生产专业
化带动形成的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群、农产品商品基地,为
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3
•
2.企业规模化
•
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效率是通过大生产的优
越性表现出来的,因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
(1984—1989年) • 第二阶段,农业产业化示范带动、推广
阶段(1990—1995) • 第三阶段,迅速发展壮大阶段(1996—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它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整合农业资源、推动农业机械化、完善农业市场体系等手段,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理念是整合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等,以农民或企业为主体,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其目标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特点包括:
1. 规模化:通过整合资源和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降低成本。
2. 标准化: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 产业化:将农业生产转变为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产业链的有序衔接和企业化经营管理。
4. 综合化:整合农业生产和服务要素,提供全链条的农业技术、管理和市场服务。
5. 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化、市场营销和渠道开拓。
6. 农民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农民或农业企业为主体,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满足消费者需求,也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课件(PPT 79张)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
认识农业产业化内涵和实质的一个角度: 农业的传统产业角色定位及其改变。 农业的传统产业角色定位:
它只是提供初级产品(原料); 它与其产前、产后部门的关系是对立的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要改变传统农业产 前、产中与产后相互分割和对立的产 业角色,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 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形 成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体化经营。
2.利益联结形式
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经济联系有松紧之分: 紧密型是通过合同契约制,确定保护价或 优惠价,公司与农户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稳 定和紧密。紧密型是是“公司+农户”的高级 水平。 松散型是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固 定,双方之间没有严格的契约约束。松散 型是“公司+农户”的初级水平。
按参与主体的紧密程度分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产业化的起步探索阶段 (1984—1989年)
第二阶段,农业产业化示范带动、推广阶段
(1990—1995)
第三阶段,迅速发展壮大阶段(1996至今)
Hale Waihona Puke 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提出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多 种多样,为什么有如此众多的形式而不是 单一的? 分析方法:首先,提出一个认识模式:市 场+中介组织+农户;然后,根据中介组织 的不同,划分和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 体组织形式。
一、公司+农户
1,内涵 指公司(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与农户之 间建立了某种契约关系,公司与农户形成了 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体化经营。
公司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收购农
户的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并以不同方 式把加工和流通增值的一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户。 农户按公司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并把大部分产 品交售给公司,农户承担生产风险,分享公司经 营的部分利润。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为题,本文将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定义、作用、推动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定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农业生产要素有机整合,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的一种经营模式。
它强调产业链的延伸和完整,通过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管理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1.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整合农业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
2.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带动农村就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通过农村产业化带动就业,改善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推动农业与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的融合,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因素1. 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来满足市场需求。
2. 技术进步的推动。
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精细化,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3. 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
农村土地流转能够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土地保障。
4. 产业政策的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一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忽视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
2. 农村劳动力流失。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由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一些地区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3. 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一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着资金难题。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顺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等新的农业经营形式。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些地区进一步提出了按产业化方式发展农业的思路。
到90年代中后期,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农民的自主选择,逐步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导向。
1996年这一提法和思路开始进入中央决策。
江泽民同志在几个主要场合的讲话中都使用了这一提法,中央有关文件及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采用了这一提法。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形式和经营体制。
这样做,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的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是一种相当丰富的现象,但在理论上对其内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农业产业化这一提法出现以后,不少人对它一直持有异议。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农业作为最古老的部门,早已经是一门“产业”了,提“农业产业化”有同义反复之弊。
迄今为止,对于农业产业化的确切内涵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严格定义。
虽然对其内涵的理解仍有较大分歧,但目前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
现代化温室
垂直农业
现代化温室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 术,实现高效、可控的农。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将继续向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农业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转变为规模化、市场化的产业 经营模式,通过整合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 益。
本文将介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定义、重要性、步骤、优势、挑战,以及一些 成功案例和未来展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定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将农业生产从小规模家庭经营转变为规模化、市场化的产业经营方式。通过整合资源、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 品供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市场竞争力,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骤
1
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
了解市场需求,确定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和目标。
2
资源整合和技术升级
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
3
组织建设和体制创新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组织,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规模化生产、科技支持和资源整合,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 民收入。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
加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竞 争力。
中国农大李秉龙教授-农业经济学第十三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 从契约的本质来看,合作社通过关系型契 约把农户的分散生产连接为一体化的生产, 合作社与农户形成长期的契约关系,这种 契约不仅关系到农产品,而且还关系到生 产要素。
• 依据法律和章程确定了合作社与社员的权 利与义务,在保持农户经济独立的基础上, 农户将一部分生产经营职能交给合作社来 履行。
• 农户不仅能从合作社获得一系列的服务, 而且还能获得利润的返还。
• 在公开市场上汇集了大量的供求信息,大 大节约了供求双方的搜寻成本。
• 古典契约交易的弊端:
• 首先,公开市场上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 影响了农户收入的稳定。
• 其次,在公开市场上,分散生产的农户对 农产品的分类极其粗糙,产后处理和加工 程度较低,农产品难以实现价值增值。
• 最后,公开市场的交易半径受到限制。
公共市场
人市场
内部市场,要素市场
(三)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契约关系
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契约关系的 内容可以概括为两者之间产品、资金、
信息的流动和激励、治理关系。
–在市场瞬时交易中, 两者之间仅仅表现为 产品、资金和信息的
简单交换
–在较复杂的契约交易 中,农户和企业之间 的关系除表现为产品、 资金和信息的多次交 换外,还表现为两者 之间的激励和治理关
• 农户已将某些生产要素的使用权或某些生 产环节交给了企业,农户丧失了某些生产 经营自主权
• 企业经营管理者根据需要配置生产要素、 组织生产和销售,节约了市场交易费用, 有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
• 农户可以作为合作社的社员或股份公司的股 东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因而这些企业是农 户自己的企业。
• 然而在关系型契约中,企业在节约交易费用 的同时,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也会带来经营 管理效率的降低、信息传递失真、生产要素 不匹配和资金占用过多等问题,即企业内部 的经营管理费用也会增加。
浅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与发展
浅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业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现状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主体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结构已经从早期的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到现在的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元主体结构。
这也符合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农业经营的多元化,提升了农业产业竞争力。
(二)农产品品质稳步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产品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一方面,农产品营养价值、绿色安全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外部环境--农药、兽药残留水平和生产过程中的卫生、防疫、环保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仍然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相对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还需要加强,由于农户信任度低、粗放经营等原因,制约了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四)融资渠道有待改进。
融资难、融资贵仍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
部分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就业难、创业难,融资信贷问题十分突出。
如何优化融资渠道、减少融资成本,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一)产业集群建设。
以集群化生产为基础,构建集产业链、产业网、产业园体系,发挥集中优势,促进农业资源规模化、精细化、高效化。
如推进特色产业园建设、大户“公司化”经营等。
(二)科技创新推动。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推广适合各地区、各种农业的高新技术与物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种植环境等方面的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政策扶持。
在国家、地方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法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模式选择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模式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将农业生产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方式。
它通过整合资源,提高种植养殖技术,推动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改善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根据不同的地域、资源、市场、资金等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
1.农业农村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将农田流转和土地流转,统一规划农业生产,集中采购农资,集体经营和合作经营,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
通过统一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农业龙头企业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引导和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小农户进行规模化种植、养殖,建设农业基地,与大型农企建立产销对接,实现合作生产和集中销售。
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产品销售等支持,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品质,确保市场稳定供应,提高农民收益。
3.农村电商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打通城乡农产品流通渠道,建立起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
农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实现农产品直销,避免流通环节,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4.农业合作社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农民自愿组成合作社,共同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农产品。
合作社可以集中采购农资,享受政府扶持政策,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
合作社可以规模化经营,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5.农业+旅游模式:这种模式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通过打造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基地等,开展旅游农业。
农民可以通过农家乐提供的住宿、用餐、娱乐等增值服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收入水平。
6.农业金融模式:这种模式通过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支持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农产品价格变动和市场需求,提供风险管理和补贴保险,帮助农民规避风险,稳定收入。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统一的经营组织形式,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农业集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
农业集团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
农业集团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益。
其特点是集约化、产业链条长、资本运作灵活等。
农业集团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创新、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品牌建设、外部资源整合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由农民自愿组成,共同经营、分享收益的经济组织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共同采购农资、统一生产和销售,实现规模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
其特点是基层化、社员自治、利益共享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社员培训和组织建设、市场营销拓展、技术创新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个体经济组织组成的联合体。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形成联合经营、互助共享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其特点是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互惠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资源整合与合作、创新经营方式和模式、培育龙头企业等。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创新路径至关重要。
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产能和质量。
品牌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通过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的差异化和附加值提升。
市场营销创新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通过开拓新市场、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一、农民合作组织形式1.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通过资金、土地、劳力、技术、产品等要素的集中和共享,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的一种农业合作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社的特点是自愿组成、共同承担经营风险、公平分配经营收益。
2.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为了解决农民生产中无力单独购买和使用大型农机具及实施现代粮食、畜禽养殖等生产技术而设立的农村合作组织形式。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是聚焦特定农业产品或农业服务,以合作社为平台,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服务。
二、农业企业组织形式1.农业公司:农业公司是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业的法人组织形式,以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农业生产。
农业公司的特点是产品生产和经营更加市场化,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和管理生产过程。
2.农业合作联社:农业合作联社是由多个农民合作社或农业生产企业联合组成的龙头企业,通过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整合农业资源和市场渠道,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三、农业产业园区形式1.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示范园区是由政府或企业投资建设的集农业科技示范、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培训教育等一体化服务的园区。
农业示范园区的特点是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核心,引领示范和带动周边农业发展。
2.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是由政府、农业企业或合作社投资建设的一种集农业生产、加工、推广、销售等多功能的园区。
农业产业园区的特点是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市场化销售。
以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些基本组织形式,每种组织形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市场需求和农民的意愿,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和作用
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和作用
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和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机械化为基础,实施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大规模经营、标准化种养殖、优化区域布局、开发区域生产力等,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效益和质量的持续改善的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和作用包括:
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应用大规模、科学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还要重视持续和可持续发展,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增值,最终提高农业经济收入和整体经济效益。
二是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助于加强农业技术科学化、大规模化、集约化,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还可以改善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提高农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三是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还可以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全面推进农村的社会发展。
- 1 -。
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总结5篇
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我院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1. 产业布局优化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我们成功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重点发展了高效、特色农业,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我们也注重产业链的完善,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都得到了有效衔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2. 科技创新推动我们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引进和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同时,我们也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让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 市场化运作我们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
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模式,扩大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同时,我们也注重客户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策略,实现了产销对接。
4. 政策支持保障我们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支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我们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不够紧密虽然我们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但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方面仍存在不足。
各企业之间缺乏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导致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不强。
2.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尽管我们注重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但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仍显不足。
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和团队支持,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3. 市场开拓能力有待提高我们在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提升空间。
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4. 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尽管政策支持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能够真正惠及企业。
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模式及其内涵。
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模式及其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通过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将市场、科技、信息、资金等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龙头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农户紧密参与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其主要模式包括: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主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品牌影响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率。
2. 农业产业化合作社带动型: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将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相结合,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3. 农业产业化县乡带动型:以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为引导,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当地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4. 农业产业化订单带动型:以订单农业为主要方式,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引导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需求进行生产,实现龙头企业、农户和市场的无缝连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2. 区域化: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3. 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等,这些只有通过专业化才能实现。
特别是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的农副产品生产,要求把小而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的适度规模之间的矛盾。
4. 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
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最重要的工作。
需要遵循资源优势原则、市场导向原则、比较效益原则和关联效应原则。
2. 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
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式实现。
3.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各参与方的利益。
可以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
4. 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
5. 加强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标志,应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可以通过注册商标、质量认证等方式实现。
6. 完善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检测、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7. 推进绿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以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实现。
8.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品牌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推进绿色发展和加强政策支持等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分散零散的农户、农田和农产品统一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经营模式。
它既是一种农业经营模式,又是一种农业产业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
1.集体经济组织模式:集体经济组织模式是指将农户纳入一个统一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集约化管理和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这种模式下,农户仍然保有土地使用权,但通过出租或合作经营的方式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提供土地、技术、资金和市场等资源,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模式是指农户在自家土地上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经营模式。
家庭农场通常是由几个农户组成的小团体,互相合作、共同利益。
这种模式下,农户享有土地使用权,可以将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户共同经营,也可以与其他农户合作组成合作经营团体。
家庭农场一般通过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农机化设备和生产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
3.农业企业模式:农业企业模式是指由农民或政府投资兴办的农业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种模式下,农业企业占有土地所有权,通过直接出资或合作方式吸纳农户参与农业生产,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的经营管理。
农业企业模式注重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组织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情况,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农业特点进行选择和推广。
同时,政府也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推动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探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其主要经营模式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作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提出了一种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公司基地一体化,农民工人化”。
对于这种模式,有人认为其对于引导国内外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土地“流转”到那些龙头企业,如果公司经营不善或是遭遇其他市场风险,谁来保护“农业工人”的利益。
当然,超大这种崭新的经营模式所取得的成就不容抹煞,但是农业产业化是否一定要把土地交给龙头企业,“超大模式”是否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超大模式”,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关于“超大模式"的特征分析
“超大模式”的核心是实现“公司基地一体化,农民工人化”。
其具体做法是:公司基地建设所需土地,由地方政府作为中介向农民租赁,租赁期一般与农民承包期相一致.通过土地有偿租赁的形式把农民的耕地经营权租赁给公司,这样基地相当于一个车间,农民相当于这个车间的工人。
农民除了定期向“超大”收取租金外,还当起了超大产业的“产业工人”,不仅有效解决了结构调整中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的困难,还避免了自然灾害风险、自主经营的市场风险及生产上的技术风险。
二、“超大模式”的效率评价
“超大模式”的实质是资金或技术所有者依赖土地经营权来实现三种要素的组合,它改变了土地经营主体,并且使土地的集中程度提高,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特征。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这种模式对改变农业的经营方式,迅速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有明显的作用,但是更进一步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上来分析,我们不难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微观层面:企业内部存在过高的代理成本
“超大模式"实际上就是雇佣劳动的组织形式,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雇佣劳动组织形式内部存在过高的代理成本。
在农业生产中,劳动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劳动者具有自身利益最大化倾向、机会主义和偷懒的动机,因此农业产业中的劳动与其他经济活动中的劳动一样,劳动本身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投入,劳动的实际供给才是一个有效的投入。
而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的最终成果缺乏之间联系的情况下,劳动的实际供给显然取决于劳动监督的有效性。
然而,农业经营的分散性增加了劳动监督的困难。
与集中的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散布于广阔的空间。
因此农业生产受时空的影响,劳动监督极为不便。
土地经营规模越大,所使用的劳动力越多,经营者与直接劳动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就越远,有效地组织劳动者并激励其努力劳动的难度也就越大.因此,随着企业投入精力的增多,劳动监督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二)宏观层面:
1.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保障.据了解,很多农户与超大集团都没有签定过正式的书面合同,有关基本工资与效益工资的确定、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的安排都是口头承诺的.农户们的真正意愿没有得到反映,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公司于农户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公司与农户存在力量不对等的问题。
正由于这两方面的客观差异存在,使得农户在与公司的谈判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公司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强势地位不与农户发生契约关系。
由此农户便无法参与企业运作模式各方面的商讨中,使得自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2.缺乏有效的劳动计量,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对任何经济活动来说,劳动者之所以有工作的积极性,是因为其每一份边际努力都能得到一份边际报酬。
如果缺乏有效的劳动计量,就无法真正实现按劳付酬,劳动激励的作用势必大大减弱。
在家庭经营模式中,由于每一个农户在自己经营的土地上的收入基本是该农户投入劳动的成果。
劳动越多,劳动质量越高,农户所得就越多。
农户的每一份边际努力都得到了一份边际报酬,并且闲暇与偷懒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为劳动者的私人成本,从而产生最大的刺激激励.而“超大模式”的扩散有可能肢解许多家庭经营的农户。
当这些农户作为农村社会经济的细胞,不再发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功能时,农业的生产效率将受到重大影响.
3.存在逐渐瓦解家庭经营制度的隐忧。
土地集中规模经营虽然显露出一些优势,但公司凭借资本、信息和技术优势抢占农村土地.公司进入农村经营土地,虽然在名义上他们获得的仍然是土地的使用权,但由于价格低、面积大、期限长,他们事实上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真正主宰。
原土地上的主人变成了新土地主(公司)的雇工或“佃农",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冲击了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
事实上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国家对公司进入农村经营土地都有较严格的限制,如美国很多州都制定了限制公司从事农业活动的立法。
“超大模式”动摇了家庭经营制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所谓的农业产业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或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与连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利益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在中央发出的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中就有如下表述:“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是公司带动农户,而不是公司替代农户。
为稳定农业、稳定农村,中央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的承包地。
地方也不要动员和组织城镇居民到农村租赁农户承包地。
”因此,“超大模式”从根本上来说不利于“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不宜大力推广借鉴。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理想选择
农业产业化应始终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
家庭经营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后随着农业劳动者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家庭经营规模会逐步扩大。
但家庭经营制度不会改变,是长期存在的基本制度.同时,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工农业生产率增长不平衡必定开始缩小.由于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农业产业越进步,影响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自然界限就越退缩",而社会因素的作用就越大。
如今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产业进步的产物,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