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建筑抗震技术

合集下载

浅谈日本桥梁抗震设计

浅谈日本桥梁抗震设计
道难题 。
我 国的桥梁抗震从 18 99年开始使用《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
范 》J J o —8 ) 自 2 0 (T 4 9 , 0 8年 1 0 0月 1日起 , 作为公路 工程行业 推荐性标 准的 《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 ̄ ) JGT 2 0 - 2 0 ) I (T /B0 - 1 -0 8 ] 颁布 , 取代 了原标准 中的相应部分。与此同时 。 建设部委托 同济 大学土木工程 防震 国家重点实验室范立础 主编 的 《 城市桥梁抗
3 多喷嘴对 置式水 煤浆气 化技术 的优势
多 喷 嘴 对 置 式 水 煤 浆 气 化 技 术 在 国 际 上 与 G Se 、 E、h H Se e s i n 的煤气化技术并 驾齐 驱 ,引起 了国际煤气化 领域的关 m 注。与国外水煤浆气化技术相 比, 其技术特点和优势在于以下几
方面。
[ ] 屈利娟. 2 流化床煤气 化技 术的研究进展 [] 炭转化 ,0 7 J. 煤 20
( )8 — 5 2 : 18 .
[ ] 李现勇 , 3 肖云汉 , 任相坤. 煤基多联产系统关 键问题及在 中 国可能 的发展途径 []吉 J . 净煤技术 ,04 2 :— . j 2 0 ( )4 8
[] 工辅 臣. 4 射流携带床气 化炉 内宏观混合过程研究[] J. 化工学
报 ,9 74 ( )13 2 7 19 ,9 2 :9 — 0 .
() 1多喷嘴对置式气化炉和新型预膜式喷 嘴的气化效率 高, 技术指标先进。与采用 国外水 煤浆 气化技术运行结果相比 , 有效 气成分提高 2 3个百分点 , O 含量降低 2 3  ̄ C  ̄ 个百分点 ,碳 转化
2 日本 桥梁 抗震 设计 的现 状
21 桥 梁 抗 震设 计 基本 思想 .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可以减小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结构物造成的破坏和伤害的技术。

它通过改变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固有频率,使其能够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从而降低震动的峰值加速度和振动破坏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历程消能减震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当时日本发生了一系列的大地震,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

为了应对地震的威胁,日本开始研究和开发各种地震减震技术。

最早的减震技术是基于金属的弹簧和橡胶材料的使用,用于减小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的振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消能减震技术逐渐得到完善和提高。

二、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消能减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减震器将地震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的振动。

减震器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摩擦式减震器、液体减震器和液压减震器等。

液压减震器是一种常用的减震器。

它包含有液体和防尘套,液体的粘滞性能使得建筑物的振动能量被转化为液体内部的摩擦热,并通过液压系统将热能排除。

三、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和大型结构物被建造出来。

这些建筑物和结构物面临着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的风险。

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它可以减小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破坏和伤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消能减震技术的优缺点消能减震技术有很多优点。

它可以减小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破坏和伤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它可以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峰值加速度,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消能减震技术还可以降低建筑物的振动噪声,提高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

消能减震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

消能减震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消能减震系统的设计和施工都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技术人才可能会影响其实施效果。

消能减震技术虽然可以减小震动峰值加速度,但不能完全消除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破坏,仍然需要采取其他的防震措施来进行综合防护。

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

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

【拓展知识1-6】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1)抗震设防目标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分别对应于以50 年超越概率63% ,10% 和2% ~3% 的地震作用。

UBC 1997 抗震设防目标是“避免结构倒塌和人身伤亡”,采用单一的设防水准,即以50 年超越概率10% 的地震作用,地震设计重现期为475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IBC 2000 的抗震目标是“每个结构和结构部分,包括永远附在结构上的非结构组件、结构支撑物和附属结构都要设计并建为可抵抗ASCE 7 所指地震移动产生的效应”,而ASCE 7的抗震目标是“为设计、建造抗震建筑提供参考标准”。

其地震设计重现期是50 年内超越概率2% 的地震作用,重现期为2 500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2)场地分类场地是决定地震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按照场地土的剪切波速,GB50011—2010 将场地土分为Ⅰ~Ⅳ四类,UBC 将场地分为SA ~SF 五类,相应于IBC 的A ~ F 五类。

表1.1中是其对应关系。

IBC,ASCE 7 和UBC 均指出“如果场地的土壤特性具体信息不充分,不能确定场地的级别,则划分其为D 类场地”。

表1-1. IBC(ASCE 7),UBC和GB50011-2010的场地类别(3)地震反应谱曲线GB50011—2010 根据全国各地地震烈度的不同,把全国分为6,7,8,9度四个设防烈度区,并把地震分为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两个水平,给出相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并按近远震,分为三个地震设计组,和场地类别结合,给出特征周期T g。

根据αmax和T g给出反应谱曲线。

UBC 将全美国各地按照其烈度不同,分为5 个区,按烈度从小到大依次为0 度区、1 度区、2A 度区、2B 度区、3 度区和4度区。

对应不同的震区,有不同的震区影响系数Z,UBC 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图1.*。

浅谈对日本工程抗震的认识

浅谈对日本工程抗震的认识

资助 ,来至全 国设 计 、科研 院所 、高 校的. 2 赴 日,在 日 0人
( R ) 就 建 筑 物 抗 震 设 计 和 加 固 方 面 BI
2 日本 抗震 法 规 用 两 个 地震 作用 水 平 来 设 计 和验 算 的做 法值得 我们 进 一步 了解 、学 习和借 鉴
日本抗震法规要 求用 两个 档次 地震作 用水 平对 建筑 物 进行设计 和验算 ,即水平 l L vl 重现期约 为 5 ( ee I 0年 ) 和水 平 2 Lvl ( ee 2重 现 期 约 为 50年 ) 下 面 仍 然 以 6 m 以下 的 0 。 0 中等高度 的 R C框架为例 ,简要说 明 日本 的抗 震设计 思路 。 ( 这一思路在 18 9 1年 开始 实施 , 日本称 为 N w Si i D — e e m c e s s nMe o ,按其设 计的 建筑 物经 受住 了数 次 地 震 的考 验 i td g h ( 阪神地 震 ) 如 ,因此 日本 抗 震 界对 这 套 思路 充 满 自信 。 ) 在水平 1的地震 作用 下 ,要求 结构 处于 弹性 ,采 用 了容许 应力法对结构构件进行设计 ,此 时采用 的地震 作用系 数 c 。 为 0 2 对 应 我们 小 震 反 应 谱 的 平 台 值 … ) 此 时 的 地 震 作 .( ,
人 类 上 世 纪 8 、9 代 的工 程 技 术 水 平 ,就 可 以避 免 在 地 0 O年
法、建筑科研体 系以及抗 震科 普教 育等 方 面入 手 ,浅谈 了 对 日本 工程 抗震 的初 步认 识和 体会 ,并就 个别 问题 ,对 中 目的异 同 作 了简 单 对 比 。
关 键 词 : 日本 建 筑 法 ;设 防 水 准 ;抗 震 设 计 ;抗 震 科 普 教 育

日本建筑抗震

日本建筑抗震

日本建筑抗震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东京都都厅( Metropolitian Government Building)日本设计师,丹下健三在1986年设计的东京都都厅,耗资1569亿日元。

其主要结构形式为:铁骨构造、铁骨钢筋混凝土构造、钢筋混凝土构造结合体;在总层数达到51层之高的前提下,地上48层,地下3层;总高度:243.4m。

经历了二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竖立在日本首都东京。

独户、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与高层楼房相比整体重量轻,积层橡胶不起作用。

有效的抗震方法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是滑动体,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这样可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

弹性建筑:东京电通大厦(Dentsu Tower)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

阻尼器由螺旋钢板组成,以减缓上下的颠簸日本早就不用砖头盖房子了,五彩缤纷的“瓦片”是塑料制成的。

日本民用建筑的“墙体”多是“整体结构”,就是一大块儿、一面整体的“墙”。

这些墙体结构的内部是类似石棉一类的充填物。

日本各城市都在“防震建筑”上大做文章,有的城市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加上硬质橡胶和钢板,使建筑物本身结构有了弹性,能抗7级左右地震。

局部浮力:京王饭店日本开发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

普通抗震结构把建筑物的上层结构与地基分离开,以中间加入橡胶夹层和阻尼器的方式支撑建筑物。

相比之下,“局部浮力”系统在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

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又可以把隔震橡胶小型化,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

地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即晃动一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

6到8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最大可以达到5秒以上。

因此,在城市海湾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可以获得较好抗震效果。

抗震建筑有哪些成功案例

抗震建筑有哪些成功案例

抗震建筑有哪些成功案例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先进的建筑技术,我们可以建造出能够抵御地震冲击的建筑,从而在灾难来临时保障人们的安全。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抗震建筑的成功案例。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在抗震建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成果。

东京的晴空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高达 634 米的电波塔,采用了先进的抗震技术。

它的结构设计独特,通过在塔基部分设置巨大的减震器,能够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塔身的晃动。

在多次地震中,晴空塔都保持了稳定,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坏。

还有位于日本的东京国际会议中心,其建筑外形独特,内部结构复杂。

为了应对地震,设计师采用了隔震技术,在建筑物的底部安装了大量的橡胶隔震支座。

这些支座就像一个个巨大的弹簧,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缓冲地震的冲击力,使建筑物与地面的振动相互隔离。

即使在强烈地震的情况下,这座会议中心也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为里面的人员提供安全的庇护所。

我国也有许多出色的抗震建筑案例。

比如,四川的成都博物馆新馆。

该建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震风险。

其结构采用了框架剪力墙体系,增加了建筑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同时,在建筑的关键部位还设置了耗能构件,能够在地震中吸收能量,减轻主体结构的损伤。

在 2013 年芦山地震中,成都博物馆新馆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出现明显的结构损坏。

另外,北京的中国尊也是一座具有卓越抗震性能的建筑。

它高达528 米,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为了确保其在地震中的安全,工程师采用了多重抗震防线。

建筑的核心筒和外框架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地震作用。

同时,在结构中还设置了阻尼器,进一步消耗地震能量,控制结构的振动。

新西兰的基督城在经历了多次强烈地震后,也有一些建筑展现出了出色的抗震能力。

例如,基督城艺术中心。

这座建筑采用了独特的木结构和钢结构相结合的设计,木材的柔韧性和钢材的强度相互补充,有效地抵抗了地震的破坏。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日本制定了严格的建筑抗震等级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分类根据日本的建筑法规和规范,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A类、B类、C类、D类和E类。

其中,A类是具有最高抗震性能的等级,E类则是抗震性能最低的等级。

1.A类:指定独立防震结构的建筑、采用专门设计并满足相应条件的建筑。

2.B类:要求在地震中即使发生衰竭,也要么不倒塌,要么倒塌后易于逃生。

3.C类:指明在标准地震下,不会发生根本破坏,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

4.D类:要求在中等或较安全的地震下,正常使用和循环了。

5.E类:没有通过任何设计地震力要求的建筑。

2.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标准为了确保建筑物达到相应的抗震等级,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根据这些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满足抗震需求。

抗震构造日本建筑的抗震构造一般采用框架结构或者剪力墙等形式。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地震作用的方向和大小,合理选择结构形式,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住外部荷载。

地基基础良好的地基基础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要求在地基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到地震作用,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抗震材料建筑中使用的材料也必须符合抗震标准,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延性。

日本经常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钢结构、抗震支撑等材料和构件,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3. 日本抗震等级实施效果日本的建筑抗震等级标准已经实施多年,并且不断更新和完善。

通过这些标准,日本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虽然地震是无法完全避免的自然灾害,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结语日本建筑抗震等级的设定和实施,体现了日本在抗震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技术。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案例分析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案例分析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案例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高层建筑所面临的地震风险也日益凸显。

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以现有的一些成功案例为例,分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点和技术要求。

案例一:东京塔东京塔是日本东京地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高度333米,建成于1958年。

由于中国与日本位于同一地震带,因此东京塔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抗震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使用了一种先进的摩擦阻尼器设计,将摩擦阻尼器安装在建筑的底部。

当地震发生时,摩擦阻尼器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减小建筑结构的受力。

此外,在建筑的核心部分设置了混凝土核心筒,以增加建筑的整体刚度。

通过这些抗震设计手段,东京塔在历次地震中都表现出色,保持了良好的完整性。

案例二:101大楼101大楼位于台北市,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高度达508米。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面临着地震和台风这两种自然灾害的挑战。

为了增加抗震能力,设计团队选择了阻尼材料和阻尼器的组合使用。

阻尼材料包括了高性能混凝土和钢材,可以有效地减缓地震引起的振动。

而阻尼器则通过调节建筑的刚度和阻尼系数,进一步控制结构的响应。

此外,101大楼还采用了分级阻尼器系统,具备更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这些抗震设计的措施使得101大楼成功地经受了多次大地震和台风的考验。

案例三: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中国上海地区的一座超高层建筑,高度632米。

设计师在抗震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其中,地震隔离系统是一个关键的设计元素。

通过设置弹性隔震层,将建筑与地基隔离,可以减少地震的冲击力对建筑的影响。

此外,上海中心大厦还采用了扭转抑制技术,通过调整建筑的刚度和阻尼器的位置,降低地震引起的建筑结构的扭转变形。

这些抗震设计的措施使得上海中心大厦成为了一座具备较高抗震性能的建筑。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从日本COCOON工程浅谈工程抗震、防水、排水的结构处理及幕墙物流配套管理(二)

从日本COCOON工程浅谈工程抗震、防水、排水的结构处理及幕墙物流配套管理(二)
2 6 工 程 量 产 阶段 .
a )由于本工 程 已通 过试 验测 试 并且 通过 整 个 测试过程 , 又重新调 整了一部 分设计思 路 ;
b )调整生产 、 加工 和组装工 艺配套流 程 ;
C )在试 验 过 程 中 固定 内衬 喷 涂镀 锌 板 上 、 下
端部 的 螺钉 , 在地 震 过 程 中有 松 动现 象 , 调 整 组 故
c tj l uran wal
( 接上期)
25 工 程 初 品 阶段 .
元 、 角单元 、 面单元 。本 工程 的初 品 即第一 区域 转 侧 的 5层 的正 面单 元 一 组 、 角单 元 一组 、 面单 元 转 侧

本工 程 的初 品 阶段 即 是工 程 的批 量 生产 的前
组进行 设计 、 工 、 装 、 加 组 包装及 流程 检查 。我公 司设计 、 供应 、 产 、 检等 相关 部 门及各级 领 导积 生 质
图 、 工 细 目及 定额 表 。 由于本 工 程 的结 构 复 杂 , 加
造 型特 异 ,尤其 是 侧 面单 元 每一 樘 的规格 均 不 相
2 0 .2 0 81

同 ,同时 每 樘单 元 的 铝 加 工 图均 不 少 于 4 5张 , 钢 加工 图 、 面材 加 工 图及 附件 加 工 图 汇总 后 , 每樘 单 元 的加 工 图 约 为 2 0张左 右 ,复 杂 的铝 加 工 图 主 0 视 图尺 寸 多 达 18处 ,这 么 复 杂 的 单元 组 合 图及 3 加工 图制 作 起来 很 困难 。为 了保 证 制 图 的工 艺 合
从 日本 C OON工程浅谈 OC 工程抗震 防水 排水 的结构处理 及幕墙物流配套 管理 ( ) 二

日本防地震措施

日本防地震措施

日本防地震措施引言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并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日本在防地震措施方面经验丰富。

本文将介绍日本在防地震措施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效果。

政府法规和建筑要求日本政府在防地震措施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建筑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其中一些重要的法规和要求包括:•建筑物法:建筑物法规定了建筑物的强度、耐震性和逃生通道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该法规,所有新建筑物必须满足一定的抗震等级,而老旧建筑物也需要进行定期的结构检查和维修。

•耐震设计技术指南:日本建筑学会制定了一系列耐震设计技术指南,包括建筑物的基础设计、结构设计、抗震措施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指南具有权威性,建筑师和工程师必须按照这些指南进行设计和施工。

•地震对策基本法:该法律规定了政府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减灾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和策略。

根据该法律,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地震对策计划,包括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速度、加强公众教育、培训和演习等。

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除了政府法规和建筑要求,日本的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基础设计:地震时,建筑物的地基是最先受到振动冲击的部分。

为了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的力量,日本的建筑师通常会在建筑物的地基上采用混凝土桩基或悬挂式地基等抗震设计。

•结构设计:日本的建筑师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来设计建筑物。

这些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时提供足够的抵抗力。

•防震减震技术:日本广泛采用了多种防震减震技术,例如隔震结构、补偿系统和防震设备等。

这些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冲击,减少结构的破坏程度。

地震预警系统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准确的之一。

该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提前发出警报,使公众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避险和逃生。

浅谈日本防震救灾体系

浅谈日本防震救灾体系
震 已经 过 去 了. 是 留给 我 们 很 多 需要 思考 和 学 习 的地 方 。 但 作 为 我们 一 衣 带 水 的 邻 国 . 日本 素 以地 震 多而 闻名 全 世 界 每 年 所 发 生 的 6级 以上 地 震 , 2 % 生在 日本 。据 不 完全 有 0发 统计. 日本 全 国平 均 每 天 有 4次地 震 . 6级 以上 地 震 每 年 也
的信息传播 同样重视 。在 日本全 国各地都有多处地震监测 信息传播 中心 ,只要一发生 地震 ,传播 中心就会立 即将震
级 、 源 、 中等基本情况 迅速传递 给国家有关 部门 , 向 震 震 并 全 国民众发出紧急通知 。在地震发生后的 1 分钟 内, 日本 的
由于 E本是一个 岛国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 洋板 块的 t 交界处 , 根据板块 构造学说 , 由于太 平洋板块 相对 比较薄 , 密度相对 较大 , 并且位置相对低一些 , 当太平洋板块 向西平 移时 , 它就会挤压到亚欧板块之下 。因此 , 当太平 洋板 块与 亚欧板块 发生碰撞 的时候 ,在这两大板块交界处 的岩层便 会出现变形 、 断裂等运动 , 而产生 了地震 。 从 虽然 日本是地震 多发国家 ,却并非是在地震 中受 灾最 严重的国家。相反 ,不论 是受灾人数还是灾后所造成 的损 失, 日本都要低 于别 的发生地震 的国家 。在 日本 , 大地 震后 伤亡人数 通常比较小 ,绝大多数时候死亡人数都是 在百位 数以内 , 很多时候没有死者 , 只有一些伤员而已。 为什 么同样发生了地震 , 日本却地震仪 ,0台宽带地震仪 , 10 7 约 00台强地震仪。 高灵敏度 地震仪通过捕捉人们感觉不 到的微震 ,立体监测地壳 内部 运动 ; 宽带地震仪主要监测超长周期 的固体潮 , 监测地震 的

日本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方法

日本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方法
传 播方 向振动 , s波 则 在传 播 方 向 的直 角方 向上振 而 动 , 以 P波称 为 纵 波 , 所 S波 称 为横 波 , 叫剪 断波 。 也
再 证 明了桥 梁工程抗 震研 究 的重 要性 。随着 全社会
对地 震危 害性 认 识 的 不 断 提 高 , 国家 标 准 《 国地 震 中 动参 数 区划图 》 G 1 30 2 0 ) 2 0 ( B 8 6 - 0 1 于 0 1年 8月 1日 正 式实施 。1 9 9 9年 始铁道 部组 织对 国家 标准 《 路工 铁
维普资讯

桥 梁 ・
日本 铁路 桥 梁 的 抗( .斯 达 纳 株 式 会社 ;2 i .铁 道部 工 程 管 理 中心 ,北 京 104 ) 0 8 4
摘 要 : 简要 介 绍 近 年 来 日本铁 路 桥 粱 的 抗震 规 范 和 抗 震 设 计 方 法 , 对 三 个 阶 段 抗 震设 计 中 的一 些 重要 概 念 通 过 实例 进 行 并 解释 , 以桥 墩 为 例 介 绍 抗震 “ 能 设 计 法 ” 应 用 以及 设 计 过 程 性 的
在 阪神 大地震 中, 海道 新 干 线 由于 桥 梁 的修 补 和再 东
建 , 断运营 9 , 乎 切 断 了大 城 市 间 的经 济命 脉 。 终 0d 几
几 次大地震 一再 证 明 了桥 梁工 程 破 坏 的严 重 后果 , 也

向 , 播路径 也各 不相 同。其 中 P波 是 顺 着地 震 波 的 传
构 造物 等设计 标 准 ・同解 说 , 震设 计 》 简 称 《 震 抗 ( 抗
规范》 规 定 , 质 土层 N> 0或黏性 土层 N> 0或地 ) 砂 5 3
层 剪断 波速度 在 4 0m s 0 / 以上 的连续 地 盘 可 以设 定为 地 震基 盘 , 上表 面被称 为抗 震设 计 的基 盘面 。 其 抗震 设计 的 中心 问题 就 是 怎 样 计 算 地 震 力 的大 小 。关 东地震 时 , 当时设 置 的位 移仪 记 录 了地 震 的最 大振 幅是 8 . m, 8 6m 显著振 动周 期 是 13 , 算 出的 .5s计 地 震加 速 度 =8 . / 8 6 2×( a 1 3 。=9 9 6 m / 2t .5) / 5 . m s,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隔震装置置于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利用隔震装置的特性对地震力进行减震和隔震作用,以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

隔震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震减灾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一、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日本是最早开展隔震技术研究的国家,1955年在东京市中心的办公楼首先进行了隔震设备的安装,在1959年日本大和火药厂进行了隔震装置的试验。

日本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加快了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隔震技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包括钢板隔震技术、橡胶隔震技术、摩擦隔震技术和液体隔震技术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隔震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建筑物使用了隔震技术。

这些建筑包括了办公楼、医院、桥梁、核电站、博物馆等各类建筑。

日本是应用隔震技术最多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使用了隔震技术。

美国、中国、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等地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

在中国,隔震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和完善。

目前,隔震建筑主要分布在地震频发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

一些重要的楼宇、桥梁等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人民剧院等。

一些新型建筑也开始尝试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震技术手段。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了建筑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不需要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方便。

浅谈日本建筑的抗震设计

浅谈日本建筑的抗震设计

浅谈日本建筑的抗震设计前言: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9级地震。

我们暂且不去考虑任何政治原因,只从房屋损毁及人员伤亡程度较我们的汶川地震相比,区别在什么地方。

最近在上网时也看到了一些关于日本的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的文章,这让我想起了在日本的两年半中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地震,虽惊却无险。

所以也想就我的感受写一些我了解的日本建筑。

关键词:抗震建筑PCaPC 设计日本我们都知道日本岛本身就是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处于地震多发地带,所以日本在地震研究方面就不惜代价,以确保国民的安全,也恰是这一点也是所有到过日本的建筑人员非常感兴趣。

2005年5月份应日本PS三菱株式会社的邀请参观了他们承建的位于千叶县中央公园附近的Wellith Garden,这时一栋19层楼的公寓式住宅,使用的就是他们公司引以为傲的抗震技术—PCaPC工法。

PCaPC工法是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的缩写,主要的意思是预制混凝土拼接安装成的建筑。

其主要构件都是经过严密计算在工厂进行加工,和我国的桥梁施工有异曲同工的程度,现场再使用应力钢筋进行组装,使整个建筑在一个整体上达到均匀受力,整体协调,取得最佳的抗震效果。

这种施工方法有利于在狭小的施工作业面中进行施工,且节省施工周期。

日本的建筑法有很严格的对抗震方面的规定,比如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而且,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等等。

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这一报告书中要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普通的一个8、9层公寓楼,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

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

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

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控制技术,通过减震、隔离等方式来降低地震、风荷载等外部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隔震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将介绍几个隔震技术应用的实例。

1. 日本东京塔日本东京塔是一座高333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塔楼,其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在塔楼的基础和顶部之间设置了一组隔震装置,当地震发生时,这些装置能够吸收和减轻地震引起的冲击力,保护塔楼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过隔震技术的应用,东京塔在地震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抗震能力,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安全的观光和通信服务。

2. 台湾101大楼台湾101大楼是世界上最高的独立结构建筑,其采用了多种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大楼的地基设置了隔震支座,能够减轻地震带来的水平冲击力。

此外,大楼的中央核心筒也采用了减震装置,能够吸收地震引起的振动能量。

通过这些隔震技术的应用,台湾101大楼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大楼内部的租户和游客提供了安全的工作和观光环境。

3. 横滨希尔顿酒店横滨希尔顿酒店是一座高层建筑,其地下室和上部结构之间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地下室设置了一组隔震支座,上部结构则通过连接装置与地下室隔震支座相连。

当地震发生时,隔震支座能够分散和吸收地震的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过隔震技术的应用,横滨希尔顿酒店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酒店的客人提供了安全的住宿环境。

4. 某地铁隧道某地铁隧道是一项重要的交通工程,其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在隧道的基础和顶部之间设置了一组隔震装置,当地震发生时,这些装置能够分散和吸收地震引起的冲击力,保护隧道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过隔震技术的应用,某地铁隧道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乘客提供了安全、快捷的出行环境。

5. 某大型桥梁某大型桥梁是一座重要的交通工程,其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在桥梁的桥墩和桥面之间设置了一组隔震装置,当地震发生时,这些装置能够吸收和减轻地震引起的冲击力,保护桥梁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日本桥梁抗震补强设计

日本桥梁抗震补强设计

浅谈日本桥梁抗震补强设计摘要:本文先对日本桥梁抗震设计的发展和日本桥梁现状做了简单介绍。

然后,重点介绍了日本桥梁的抗震补强设计系统,并对系统的设计思想、构成部分和设计原理做了阐述。

关键词:日本桥梁抗震;落梁防止构造;变为限制构造;段差防止构造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bridge seismic design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japanese bridge, and then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seismic strengthening design system of japanese bridge, and expounds the design thoughts, components and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system.keywords:japanese bridge aseismic;the structure for bridge collapse preventing;the structure for displacement preventing;the structure for ramp preventing中图分类号: u44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日本桥梁抗震设计的发展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

1923年在东京附近发生的关东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损失。

因此,在道路桥梁建设方面人们开始考虑抗震设计。

1929年,日本设计规范中提出了简单而明确的抗震设计方法——震度法。

之后经过多次地震的洗礼,日本桥梁抗震设计逐步修正趋于成熟。

1995年以前,在土木界中有“震不倒”的佳话。

但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使房屋,桥梁等结构大量倒塌,直接或间接地造成6000余人的死亡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日本人是如何防震

日本人是如何防震

日本人是如何防震去日本留学的学生肯定需要学习如何防震,那么日本本地人是如何预防地震呢?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日本人如何防震在日本传统里,有四个让日本人恐惧的东西。

分别是:地震、かみなり、火事、オヤジ。

(地震,闪电,火灾和家里的老爷子)。

当然在传统社会中,特别是像日本这样的男尊女卑还比较明显的社会,男性被推崇是一个现实问题。

可是,大家看看这其中的排序,不难看到地震被列为日本人“最害怕的4个东西”之首。

说起这次地震仅在20世纪,日本就遭遇过10次死亡人数超1千人的大地震,关东大地震更曾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

正因如此,日本也拥有了世界领先的防灾救灾机制。

虽然日本的经验未必能被简单借鉴,但在面对地震之时,日本人表现出的对科学的严谨与对生命的尊重,却对我们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下面看看日本人是如何防震的首先我们来看看日本的住宅。

据调查表明,地震受害的百分之九十是在屋内,日本政府在1981年曾对建筑防震基准做过一次强化修改,以后在2000年又一次大规模修改相关基准。

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建筑物的防震防灾性能。

此外,室内的一些防震防灾用品也孕育而生。

图中的这款用品,主要是用来固定房间内的大型家具,一般家庭都安装在寝室内的大型家具上。

还有比如停电时能够自动点亮的手电筒、防止玻璃和荧光灯飞散的保护薄等。

手电筒备有电源插头,一直可以充电,万一遇到地震,就会自动点灯。

地震时房屋摇晃,屋内一片漆黑,家人可以根据自动点亮的手电筒寻找光源,可以减少混乱和外逃的时间。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生存的概率。

每家每户的柜子和橱子上一定安装着很多玻璃,玻璃美观优雅,但遇到地震时却很伤脑筋。

平时贴上防飞散保护薄,既不伤美观也可以在地震时有效防止玻璃破碎和飞散。

所以在日本的家庭中,不论是门窗玻璃还是家居玻璃,都会贴上这样的保护薄。

其次,在日本,大部分家庭都备有防灾包,包内的物品真可谓是用意周到:手电筒、收音机、报警器等电器用品、床垫、铝膜被子等睡眠用品,长期不变质生活饮用水、米饭、加水就可以变热的食品等餐饮物品,还有建议马桶、手套、万能刀具、雨衣、哨子、绳子、创可贴,纱布…….这种床垫可以调节软硬度,防寒保暖,而且可以反复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本建筑抗震技术摘要: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

频繁的地震灾害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

本文将介绍日本建筑抗震技术体系的各个方面,希望能为同样是地震重灾国的我国,提供借鉴,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思考。

关键词:耐震,减振,免震,强震观测,振动台0引言据我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1月3日4时20分,在智利中部发生7.1级地震。

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地震。

地震一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地震重灾国,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

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

[1]如图1、2所示。

然而,频繁的地震灾害,却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

自1998年至2007年,日本共发生震级为6.0以上的地震199次,约占全球同等规模地震总数961的20.7%左右,但由其导致的灾害死亡人数仅占世界的9%(中国却占约30%)。

由此可见,日本抗震技术体系的先进与完善。

图1 全球地震分布图2 日本周边发生过的地震1.日本的地理概况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

由于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按照地质板块学说,太平洋板块比较薄,密度比较大,而位置相对低一些。

当太平洋板块向西呈水平移动时,它就会俯冲到相邻的亚欧板块之下。

于是,当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两大板块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从而产生火山爆发、地震等。

2.日本建筑抗震发展历史由于日本地震多发,很早日本就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

早在一百多年前,1891年浓尾大地震砖结构建筑被毁严重时,就开始探讨采取什么措施,来抵御地震破坏。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近似分析地震动影响的静力计算法。

日本从美国引进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后,不久,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创始人、东京大学教授佐野利器于1914年发表了《家屋抗震结构论》。

首先提出了“抗震结构”的概念,并创造性提出了用“静态”的水平力,代替“动态”的地震力的“度震法”,来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为现代结构抗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1922年,佐野利器的学生内藤多仲,发表的《框架建筑抗震结构论》中,提出用剪力墙加强结构抗震性能的理论,从而确立了“刚性抗震”理论在日本的主导地位。

关东大地震后,1924年,日本首次在世界上规定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必须要考虑“水平设计震度”。

1951年河角广博士发表《我国地震烈度的分布》,提出按照“地域”与“基础地质构造类别”来规定设计震度。

1953年日本在全国设立SMAC 型强震计观测记录地震,同年发表“频谱解析法”,借助地震记录进行抗震设计研究,将日本抗震理论提升了一大步。

20世纪60年代,东京大学教授、结构抗震专家武藤清利用计算机分析地震观测数据,提出了利用建筑结构的柔韧性吸收地震力的、以“振动论”为依据的动态设计方法,即所谓的“柔性抗震结构”理论,并以此理论成功设计了日本第一座超高层建筑“霞关大楼”。

1981年新的“抗震设计法”实施,其特点是规定结构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沿高度分布的“水平剪力系数”和建筑物的“振动周期”,而且还要同时考虑多发性中小地震(地表加速度8-100gal )发生时的允许应力与大地震(地表加速度300-400gal )发生时的结构安全性。

他彻底改变了过去利用静止的水平力代替地震力的做法,引进了动态的设计理念,要求建筑物在复杂的振动情况下仍然要确保安全。

1998年《建筑基准法》对建筑结构设计理念,从原来的“型式规定型”调整为“性能设计型”。

[2]3.日本建筑结构抗震的技术组成日本抗震技术经历了上百年的技术积累、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发展道路和技术体系。

日本的结构抗震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结构耐震,结构制震,结构免震,强震观测等。

3.1结构耐震日本所谓的耐震,顾名思义,就是建筑物自身“忍耐”地震力作用的能力,生动地讲,就是“硬碰硬”,“刚性抗震”。

这是日本早期的抗震设计思想,为最普通级别。

3.1.1结构抗震设计方法1981年6月日本开始实施的新抗震设计法,其最大特点是是采用了考虑结构动力特性的两阶段设计法。

基本思想是:1)对于使用年限中遭遇可能性大的地震(地表加速度为80-100ga1)采用许用应力设计法。

2)对于使用年限中遭遇可能性很小的地震(地表加速度为300-400ga1),采用水平保有耐力设计法验算结构的极限承载力。

第一阶段设计中采用的第i 层设计剪力采用下式计算:∑=i o i t W C A ZR Q i (1)式中:Z 为地震区域系数,采用建设省公布的值;o C 为标准剪力系数,第一阶段设计取值0.2;t R 为振动特性系数,是考虑结构振动特性以及场地特性的个参数。

由以下公式计算:1 T <c Tt R = 1-0.2(T /c T )2 c T ≤T <2c T (2)1.6c T /T 2c T <Tc T 根据场地类别山表1确定。

表1 场地卓越周期 场地类型 Tc/s第1类 0.4 第2类 0.6第3类 0.8由于场地基础仍然有很多待研究的内容,对于类别不清的场地一般保守地定为第3类。

作为第二阶段设计法,对于高度在31m 以上60m 以下的建筑物需要验算结构的保有水平耐力。

验算时所需要的保有水平耐力依据下式计算:udi esi si uni Q F D Q (4)其中:udi Q :第二阶段设计的层间剪力;si D :结构特性系数。

esi F :考虑偏心和刚性分布不均匀时的形状特性系数。

验算保有水平耐力时标准剪力系数o C =1.0。

第二阶段设计法中设定的入力地震波加速度为300-400ga1,对应的建筑物的地震动力反应放大信率为3-4倍。

因此建筑物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为1.0g 。

[3]3.1.2结构抗震加固为提高建筑物的耐震能力,可以对结构进行加固。

现有的加固技术主要是增强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抵御地震作用,吸收地震能量。

如下为在建筑物两个方向增设钢框架。

图3 钢框架的支撑方式还有增加建筑物延性的加固方法,主要通过CFS 材料或钢板条包裹框架柱,增加框架柱在竖向力作用卜的轴向约束,从而提高其延性性,[4]如图4-6所示。

图4 碳纤维层补强图5 钢板层补强图6 钢筋混凝土层补强3.2结构制震日本所谓制震,即为减振。

结构制震是在建筑物的内部设置耗能装置或者附加子结构,随着建筑物的变形和运动速度,吸收或消耗地震传递给主体结构的能量,从而减轻结构的振动。

1950年京都大学的小堀铎二教授等人开始了“非线性运动研究”,提出在高层建筑物中设置减振装置,以抵消摆动和降低地震破坏力的设想。

1960年,小堀铎二和南井良一郎发表有关“减振构造”的论文,首次使用“减振”的概念和有关“减振措施”的原理。

目前,日本使用的减振系统分为两大类,即“主动式减振装置”和“被动式减振装置”。

主动减振系统共有四种,即AMD(Active Mass Damper)、HMD(Hybrid Mass Damper)、AVS(Active Variable Stiffness)、和AVD(Active Variable Damper)。

[2] AMD减振系统的设计原理是在建筑物的顶部设置一个大约相当于建筑物重量1%的“平衡锤”,通过计算机控制其摇摆,来抵消地震和强风湍流所引起的振动。

图7 主动减振系统的控制原理被动式减振装置主要是设置一些耗能的部件,如斜撑、钢板壁、钢镶合板、或黏性体等装置,或者是阻尼器。

被动式减震装置:(1)往复式减震:主要采用低屈服剪力钢板或无粘结预应力减震装置;(2)摩擦式减震:青木式工法就是这一方法的代表,在日本具有较大影响。

该工法是在已有房屋的外侧设置含有摩擦减震器的减震斜撑,采用预应力钢材与已有结构结合为一体,通过减震器来吸收地震能量。

(3)增设金属阻尼器。

金属阻尼器的耗能机理是通过金属元件的弹塑性变形来耗能。

设计时最好避免局部屈曲。

金属阻尼器屈服形式有以下3种:1)轴向屈服型阻尼器也称为屈曲约束支撑BRB(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 BRB)用砂浆或钢材等约束构件料覆盖在支撑外围,使支撑杆件在受压时不出现局部屈曲和整体屈曲,从而得到有效利用。

BRB作为支撑杆件在中高层建筑中逐渐得到应用。

2)剪切屈服型阻尼器常设置于建筑结构弯矩小、剪力大的部位,刚架桥墩中或在自立式悬索桥塔身。

3)弯曲屈服型阻尼器作为连接型阻尼器多用于连接建筑物,但也可以设置在桥梁的主梁端部,有与弯矩相似的钟形、鼓形、蜂窝形等梯形棒或均匀截面棒。

(4)粘性式减震。

粘滞性阻尼器由缸体、活塞和液体构成,活塞在缸体内往复运动,粘滞液体从一端流向另一端产生阻尼力,阻碍结构的振动。

它是根据流体运动,特别是流体通过节流孔时会产生粘滞阻力的原理制成的,是一种无刚度、速度相关型的阻尼器。

(4)力臂式减震工法力臂式减震工法是日本近年来出现的新工法,该工法利用设有减震器的肘结力臂式机构来放大结构的层间变形从而提高耗能效率,减少地震反应。

(5)制震顶棚系统制震顶棚系统也是日本近年来开发的一种结构抗震新方法。

该方法是在顶棚和墙之期间设置制震设备来减少地震时顶棚的振动,从而提高顶棚的耐震性能的系统。

制震设备均匀的布置在顶棚外四周的墙壁上。

[5]此外,日本在制震方面还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纳米结晶锌铝合金振动控制阻尼器是一种取得专利的新型减震阻尼器,采用了纳米结晶锌铝合金这种全世界首次研制成功的具有“常温高速超塑性”特性的合金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超常的变形能力,其伸长率可超过100%,而且具有自行恢复初始材料特性的能力,阻尼器也不易损坏,不需要更换,也不需要进行日常维护口跷摆振动控制设计是一个新颖的减震设计概念,它的构造允许上部结构上下跷动(bobbing)松脱下部基础。

静荷载或中小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靠重力与下部基础保持接触。

发生强烈地震时,上部结构就象跷跷板一样,某些部位松脱下部基础而腾空其余部位接触下部基础得到支承,松脱与接触交替发生这样可以有效地耗散地震动能,阻止强烈振动在上部结构中传播,而且地震作用下结构周边不会产生竖向拔力,有效地防止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发生严重破坏。

[6]3.3.结构免震日本结构免震,另种说法为隔震。

结构免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动与结构隔开,该装置既能支撑建筑物本体重量,又具有在水平方向自由变形能力,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量,以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免受地震破坏。

将建筑物与基础隔离来减少地震灾害的方法在日本叫以追溯到1920年山下兴家提案的结构形式。

1924年鬼头健三郎做过在柱断设置球状吸收地震力装置的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