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一个物体,天平,,标尺。

2. 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m)。

3. 使用标尺测量物体的体积(V)。

4. 使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ρ):ρ = m / V。

5. 根据结果判断物体的密度。

实验结果
我们使用上述步骤对不同物体进行了实验。

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物体的密度均为2 g/cm^3。

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这些物体,它们的密度均为2 g/cm^3。

这一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物体性质提供基础。

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顺利完成,我们了解到了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不仅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还培养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验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物理实验的奥秘,深入理解物质的特性。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一、实验名称。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二、实验目的。

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电源(电池组)、电流表、两个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根据电流的定义,通过测量串联电路不同位置的电流值,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电路图。

[此处画出串联电路的电路图,包括电源、开关、两个灯泡串联,在电路的不同位置(如灯泡L1之前、两灯泡之间、灯泡L2之后)标注出测量电流的位置]六、实验步骤。

1.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

2. 将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灯泡L1之前的位置A点,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并记录在表格中。

3. 断开开关,把电流表从A点拆下,再串联接入两灯泡之间的位置B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记录数据。

4. 再次断开开关,把电流表接入灯泡L2之后的位置C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3,记录在表格中。

七、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测量位置电流表示数(A)A点(L1之前)I1 = [具体数值1]B点(两灯之间)I2 = [具体数值2]C点(L2之后)I3 = [具体数值3]八、实验结论。

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I1 = I2 = I3。

九、误差分析。

1. 电流表的读数误差:在读数时,由于人的视觉误差可能导致读数不准确。

2. 电路连接时的接触电阻:导线与接线柱之间的连接可能存在接触不良,产生接触电阻,影响电流大小,但在本实验中,这种影响较小。

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修改上述内容,如果还需要其他实验的报告单,请告诉我具体的实验名称。

物理实验报告(汇编15篇)

物理实验报告(汇编15篇)

物理实验报告物理实验报告(汇编15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实验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理实验报告1实验:研究电磁铁初三()班姓名:座号:一、实验目的:探讨电流的通、断、强弱对电磁铁的影响;探讨增加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电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一小堆大头针。

三、实验步骤:1、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磁铁连成串联电路。

2、将开关合上或打开,观察通电、断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情况,判断电磁铁磁性的有无。

3、将开关合上,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增大和减小(观察电流表指针的示数),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情况对比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4、将开关合上,使电路中的电流不变(电流表的示数不变)改变电磁铁的接线,增加通电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四、实验记录:通电断电电流增大电流减小线圈匝数增多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五、实验结论:(1)电磁铁通电时磁性,断电时磁性。

(2)通入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

(3)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

物理实验报告2以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为例。

一(实验名称)用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二(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三(实验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四(实验原理)ρ=m/V 。

五(实验方法(步骤))1.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则调节天平平衡;2. 将适量的液体加入到烧杯中,用天平称量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3. 将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示数并记下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4. 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液体的质量m2,记录于表格中;5. 根据ρ=(m1-m2)/V ,计算出牛奶的密度;6. 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评估(3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评估(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学会撰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为《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使用弹簧测力计、木板、砝码等实验器材,通过改变砝码的压力,测量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从而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砝码、细线、支架等。

2. 实验步骤:(1)将木板水平放置在支架上,用细线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木板上,确保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向与木板平行。

(2)将砝码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板,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逐渐增加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2),记录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

(4)分析数据,得出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学生得到了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数据,并绘制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图。

2. 数据分析:(1)观察实验数据,发现随着压力的增加,摩擦力也随之增加。

(2)通过绘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摩擦力与压力呈线性关系。

(3)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的接触面条件下,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五、实验报告评估1. 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结论等。

2. 实验报告评估标准:(1)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过程完整,符合实验要求。

(2)实验数据准确,分析合理,结论可靠。

(3)实验报告结构完整,语言表达清晰,图表规范。

(4)实验报告字数在2500字左右。

3. 评估结果:(1)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过程完整,符合实验要求。

(2)实验数据准确,分析合理,结论可靠。

(3)实验报告结构完整,语言表达清晰,图表规范。

(4)实验报告字数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报告评估结果为优秀。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规范,内容丰富,结论可靠。

【初中物理】中考物理全部20个实验报告!一线优秀教师整理,最新!

【初中物理】中考物理全部20个实验报告!一线优秀教师整理,最新!

【初中物理】中考物理全部20个实验报告!
1、用停表测量时间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4、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5、用电流表测电流
6、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7、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8、(一)测量固体的密度
9、(二)测量液体的密度
10、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4、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1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6、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7、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8、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说明:本探究题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是怎样分布的?
2、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
19、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0、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加深对运动学的理解。

实验器材:1. 小车2. 平滑水平轨道3. 弹簧测力计4. 重物(可选)实验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就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1. 在平滑水平轨道上放置一个小车。

2. 给小车加上一个初始速度,记录下它在不同时间内经过的位置,并计算出它的速度和加速度。

3. 放置一个重物在小车上,再进行第二次试验,测量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和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小车初始速度为5m/s,经过10s后速度为5m/s,加速度为0。

2. 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为6N,小车的加速度为3m/s²。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成功地测量出了小车的速度、加速度和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二:电路基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阻、电流、电压等概念,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1. 电源2. 电阻器3. 电流表4. 电压表5. 连线6. 开关实验原理:电路是电流的通路,由电源、电器和导线组成。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特性。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内部移动的现象,单位为安培。

电压是电流在电路中流动时产生的电场效应,单位为伏特。

实验步骤:1. 制作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别连接电源、电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

2. 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并计算出电路的总电阻。

3. 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串联电路中电压为5V,电流为0.5A,总电阻为10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二、猜测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方案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反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此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似被点燃了。

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间隔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间隔。

比拟两个间隔的大小。

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展,现象更加明显。

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间隔与物体到平面镜的间隔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

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间隔与人到镜面的间隔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

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

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
实验目的
探究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何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砝码、圆形塑料、水。

实验过程与结果
1. 把圆形塑料放入水中,记录下的浮力大小。

2. 把不同数量的砝码加入中,再记录浮力大小。

3. 用弹簧测力计把拉出水面,记录下重力大小。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

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例关系。

实验结论
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例关系。

答案
1. 浮力中和重力相等时的砝码数量为3个。

2. 水的密度为1g/cm^3,物体的密度可以根据公式 {物体的质
量 ÷ (加入砝码前的容积 - 加入砝码后的容积)} 计算得到。

实验思考
1. 为什么会有浮力?
2. 除了重力和浮力以外,物体在水中还受到哪些力?
3. 如果将中的水换成盐水,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吗?为什么?
实验拓展
探究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是否不同。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发现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
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浮力的理解和认识。

物理实验报告(精选17篇)

物理实验报告(精选17篇)

物理实验报告物理实验报告(精选17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

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实验报告(精选1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实验报告篇1器材:木头步骤:第一种:将木头放入水中,测量水面上升的幅度,或者放入满满的量筒中,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可以间接得到木头浸入水中的部分的体积。

然后将木头沿水平面切割,取下,用天平测量水下部分的质量。

通过公式计算其密度。

然后总体测量整块物体的质量通过v=m/p计算得出全部体积。

第二种:取一量杯,水面与杯面平齐,想办法将木头全部浸入水中(如用细针将其按入水中),称量溢出水的体积即可。

第三种:如果容器是个圆柱形,把里面放满水,然后把物体放入水中,在把物体取出。

容器中空的部分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

圆柱的面积=底面积×高如果物体不下沉,就把物体上系一个铁块放入水中,测出铁块和物体的体积,然后再测出铁块的体积,接着用它们的总体积减去铁块的体积就得出物体的体积.现象:包括在步骤里面了。

结论:得出木头的体积。

物理实验报告篇2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实验器材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缩小实像需要什么条件?2.猜想与假设:(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

(“大于”、“小于”或“等于”)(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

(“大于”、“小于”或“等于”)3.设计并进行实验:(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安装光具座,调节凸透镜、光屏、蜡烛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物理实验报告(精选11篇)

物理实验报告(精选11篇)

物理实验报告物理实验报告(精选11篇)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

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实验报告篇1实验课程名称:近代物理实验实验项目名称:盖革—米勒计数管的研究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盖革——弥勒计数管的结构、原理及特性。

2、测量盖革——弥勒计数管坪曲线,并正确选择其工作电压。

3、测量盖革——弥勒计数管的死时间、恢复时间和分辨时间。

二、使用仪器、材料G-M计数管(F5365计数管探头),前置放大器,自动定标器(FH46313Z智能定标),放射源2个。

三、实验原理盖革——弥勒计数管简称G-M计数管,是核辐射探测器的一种类型,它只能测定核辐射粒子的数目,而不能探测粒子的能量。

它具有价格低廉、设备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放射测量的工作中。

G-M计数有各种不同的结构,最常见的有钟罩形β计数管和圆柱形计数管两种,这两种计数管都是由圆柱状的阴极和装在轴线上的阳极丝密封在玻璃管内而构成的,玻璃管内充一定量的某种气体,例如,惰性气体氩、氖等,充气的气压比大气压低。

由于β射线容易被物质所吸收,所以β计数管在制造上安装了一层薄的云母做成的窗,以减少β射线通过时引起的吸收,而射线的贯穿能力强,可以不设此窗圆柱形G-M计数管计数管系统示意图在放射性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计数管电极上的电压,由定标器记录下的相应计数率(单位时间内的计数次数)可得如图所示的曲线,由于此曲线有一段比较平坦区域,因此把此曲线称为坪特性曲线,把这个平坦的部分(V1-V2)称为坪区;V0称为起始电压,V1称为阈电压,△V=V2-V1称为长度,在坪区内电压每升高1伏,计数率增加的百分数称为坪坡度。

G-M计数管的坪曲线由于正离子鞘的存在,因而减弱了阳极附近的电场,此时若再有粒子射入计数管,就不会引起计数管放电,定标器就没有计数,随着正离子鞘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的电场就逐渐得到恢复,当正离子鞘到达计数管半径r0处时,阳极附近电场刚刚恢复到可以使进入计数管的粒子引起计数管放电,这段时间称为计数管的死时间,以td来表示;正离子鞘从r0到阴极的一段时间,我们称为恢复时间,以tr表示。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篇一器材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

(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

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

(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

初中九年级物理 电学实验报告单

初中九年级物理  电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一)
实验名称: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仪器:干电池(2节)、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3个(5Ω、10Ω、15Ω)、导线若干 数据及结论:
(友情提示:组长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有人连接电路,有人负责记录。

按电压由小到大的顺序记录数据。

每测得一组数据后,请及时的描点。

根据图象得出结论。

最后计算
U/I ,计算时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即可。

) 1.猜想:
2.设计电路:
3.实验数据:
所选电阻R = Ω
4.描点连线:
5、结论: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 。

提示:电压为0时电
流也是0,所以根据I =0和U =0也可以作出一个点。

实验报告单(二)
实验名称: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仪器:干电池(2节)、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3个(5、10Ω、15Ω)、导线若干 数据及结论:
(友情提示:组长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有人连接电路,有人负责记录。

按电阻由小到大的顺序记录数据。

对数据进行分析。

最后计算IR ,计算时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即可。


1.猜想:
2.设计电路:
3.我们的实验数据: U = V
4、结论:。

实验感悟(认真总结对你下次实验有帮助):。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集锦15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集锦15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集锦15篇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1.在易拉罐中分别装入不同体积的水,依次用金属棒敲击听声,可用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短有没有关系。

2.将两个易拉罐用棉线相连做成一个“土电话”,用来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3.将三个易拉罐装入质量不同的沙,用天平分别测出其质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罐和沙所受的重力,用来研究物体的质量与所受重力的关系。

4.将易拉罐放在倾斜的木板表面,使其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分别滑下和滚下,观察两种情况下运动的快慢。

比较相同情况下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5.用铁钉在易拉罐不同的高度上扎眼,装水后比较其喷射的距离。

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6.将空易拉罐口向下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烤一烤,罐冷却后能听到声音且看到罐变瘪了。

用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7.将空易拉罐放在盛有水的盆中浮在水面,而将其卷成一团下沉。

说明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8.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易拉罐,在太阳下晒相同时间,看谁的温度升高得多。

研究相同条件下的白色物体和黑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9.用导线及导线夹将电源、开关、灯泡和易拉罐组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看灯泡是否发光。

研究易拉罐的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气球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妙用(1)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材料:手机、气球、细线、水槽、水。

方法:先将手机装入气球内,用一根长线密封好。

然后把它慢慢浸没于水槽中,并让手机的屏幕正对着学生。

用另外一个手机对其进行拨号,手机开始振铃。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手机屏幕的亮光,又可以听到从手机发出的声音。

如图1所示。

这就证明了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水凸透镜材料:气球、细线、水。

方法:用一个透明的气球,在里面充入一部分水,用细线扎紧,让太阳光照射气球,可以观察到在气球后面出现了一个很亮的光斑。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本次物理实验是我在初三上学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深入了解了物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操作,我深刻领悟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

实验一:光的反射和折射我们在实验室里使用反射镜、凸透镜、平凸透镜等器材来观察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通过不断调整反射角度和凸透镜的位置,我逐渐理解了光线的传播过程和折射定律。

当凸透镜与平凸透镜重叠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公共焦点的出现。

在实验中,我们还通过微颗粒光学实验装置加深了对光线传播规律和折射定律的理解。

实验二:平衡力的实验这个实验主要是通过测量一组静止物体的力与作用点来检验平衡。

我们在实验室里通过调整物体位置、增大或减小物体的质量,来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

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我掌握了力的平衡规律,比如,当物体受到三个力时,只有当它们是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实验三:运动中的物体在实验中,我们穿着安全装置,通过自行车和滑行设备等器材,来观察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行为。

通过实验的逐步实施,我们了解到非均匀运动和匀速运动之间的区别,也掌握了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我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体会到物理规律和自身身体的变化。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逐渐掌握了物理学基础知识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学会了在实验中观测、探究、分析、总结和判断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实验中的体重测量和器材调整要特别仔细、准确,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此外,我还发现在同学合作过程中,分组要合理、任务要明确、交流要及时、配合要默契,才能做出最好的结果。

总之,通过这次物理实验,我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知识的重要途径,并且明白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会更加重视实践的体验,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团队协作和共同进步的精神。

(完整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完整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探究物体的力学性质,了解简单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规范。

二、实验器材•直尺•弹簧秤•弹簧•小木块•水平台秤•宽口瓶•小球三、实验原理1. 弹簧的弹性弹簧的弹性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并在去除外力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弹性系数可以用来衡量弹簧的弹性。

2. 力的平衡条件力的平衡是指在物体上作用的各力合力为零的状态。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受力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得出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4. 力矩力矩是指力对物体产生的转动效果。

根据力矩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力矩的大小和方向。

四、实验步骤1. 测量重力在水平台秤上放置小木块,记录下小木块的质量。

2. 测量弹簧秤的刻度将弹簧秤固定在垂直面上,记录下弹簧秤的刻度。

3. 实验一: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取一根弹簧,将它压缩或拉伸一段距离,记录下所施加的外力和弹簧的形变量。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弹簧的弹性系数。

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宽口瓶,并在瓶口处加上一个小球,使小球悬挂在瓶口处。

通过调整小球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小球保持在平衡状态。

记录下各力的大小和方向。

5. 实验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₁和F₂,在实验平台上放置一直尺,使尺与地面、力F的方向成一定角度,利用弹簧秤测出力F在直尺上的投影力的大小,记录下F 和F₁的大小及方向。

6. 实验四:力矩的计算通过调整放在实验平台上的平衡木的位置,使平衡木保持平衡状态。

记录下平衡木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并根据力矩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力矩的大小和方向。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外力:10N•形变量:5cm•弹性系数:根据胡克定律,弹性系数k=F/Δl=10/0.05=200N/m小球所受的各力: - 重力:10N(向下) - 弹力:10N(向上)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知重力和弹力合力为零,故小球保持平衡状态。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引言: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和测量,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并深入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一:光的折射定律的验证实验材料:光源、直尺、半圆透镜、光屏、刻度尺、直角三棱镜、透明介质。

实验步骤:1. 将直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固定好。

2. 将半圆透镜放在直尺的一端,确保透镜的平面与直尺垂直。

3. 将光源放置在透镜的一侧,调整光源位置,使得光线射向透镜的中心。

4. 在透镜的另一侧,放置光屏,并将其固定在直尺上。

5. 在光屏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透镜到光屏的距离。

6. 在光屏上,观察到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并用刻度尺测量出光线的折射角。

7.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下不同入射角对应的折射角。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一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数据。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比值近似为常数,这与折射定律的预期结果相符。

实验结果验证了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二:光的传播规律的探究实验材料:光源、直尺、平面镜、光屏、刻度尺。

实验步骤:1. 将直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固定好。

2. 将平面镜放在直尺的一端,确保镜面与直尺垂直。

3. 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调整光源位置,使得光线射向镜面的中心。

4. 在平面镜的另一侧,放置光屏,并将其固定在直尺上。

5. 在光屏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镜面到光屏的距离。

6. 在光屏上,观察到反射后的光线,并用刻度尺测量出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

7.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下不同入射角对应的反射角。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差值近似为常数,这与光的传播规律中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预期结果相符。

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光的传播规律。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对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传播规律的观察和测量,验证了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传播规律。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实验一: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1. 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操作。

3. 掌握基本的物理数据分析方法。

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细线3. 重物4. 铁架台5.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铁架台上,确保测力计的指针指向零刻度线。

2. 用细线将重物挂在测力计的下挂钩上,记录下重物的质量m。

3. 开始计时,同时释放重物,记录重物落地的时间t。

4. 重复步骤2和3,至少进行三次实验,求平均值。

5. 根据公式g = 2h/t^2计算重力加速度g,其中h为重物落地的距离。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通过三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可以得出在该实验条件下,重力加速度的值为9.8 m/s^2。

实验二:测定电阻值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多用电表进行电阻测量。

2. 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多用电表2. 电阻箱3. 电源4. 导线5. 开关实验步骤1. 将多用电表调至电阻测量模式,并进行欧姆调零。

2. 将电阻箱的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入电路中,用导线连接电源、电阻箱和多用电表。

3. 闭合开关,记录下多用电表显示的电阻值R1。

4. 改变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值,记录下多用电表显示的电阻值R2。

5. 重复步骤3和4,至少进行三次实验,求平均值。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通过三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可以得出在该实验条件下,电阻箱的电阻值为110 Ω。

实验三: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目的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

3. 培养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平面镜2. 蜡烛3. 刻度尺4. 光屏5. 火柴实验步骤1. 将平面镜垂直放置在实验桌上,调整蜡烛的位置,使其在平面镜前成像。

2. 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为物距u。

3. 在平面镜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蜡烛的像。

用刻度尺测量光屏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为像距v。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实验一:简单机械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简单机械实验,探究摩擦力和力的平衡。

实验步骤:
1. 将一块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

2. 在物体上加上一块具有一定质量的重物,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3. 将物体放在平衡辐射光滑斜面上,调整斜面的角度,直到物体静止不动。

4. 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斜面的角度增加时,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也随之增加。

这说明斜面的倾斜角度会影响物体的平衡状态。

另外,实验中测得的力值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以及力的平衡情况。

实验二:电路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电路实验,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

实验步骤:
1. 将两个电阻器连接在一起,并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
电压的数值。

2. 将两个电阻器改为并联连接,并再次测量电流和电压的数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串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同,而电压的数
值相加;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加,而电压的数值相同。

这说
明电阻器的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对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有影响。

这些结果对于电路的设计和分析非常重要。

......(继续编写其他实验报告和分析)。

物理单摆实验报告的结论(3篇)

物理单摆实验报告的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量单摆的运动,验证单摆的周期公式,探究摆长、摆角对单摆周期的影响,并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

二、实验原理单摆是一种理想的简谐振动系统,其周期公式为:T = 2π√(L/g),其中T为单摆的周期,L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

本实验通过测量单摆的周期,来验证周期公式,并探究摆长、摆角对周期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器材:单摆装置、米尺、秒表、游标卡尺等。

2. 实验步骤:(1)用游标卡尺测量单摆摆线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将单摆装置固定在支架上,调整摆球的位置,使其摆角小于5°。

(3)用秒表测量单摆摆动n次的时间,计算单摆的周期T。

(4)改变摆长,重复步骤(2)和(3)。

(5)改变摆角,重复步骤(2)和(3)。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验证周期公式通过实验数据,我们计算了不同摆长下的单摆周期,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在摆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验证了周期公式T = 2π√(L/g)的正确性。

2. 探究摆长对周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摆长的增加,单摆的周期也随之增加。

这与周期公式T =2π√(L/g)相符。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摆长增加时,摆球在摆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对减小,从而使得摆动周期变长。

3. 探究摆角对周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摆角小于5°的情况下,单摆的周期与摆角的变化关系不大。

这与周期公式T = 2π√(L/g)中未考虑摆角的影响相符。

当摆角增大时,摆球在摆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增大,使得摆动周期变短。

4. 实验误差分析(1)测量误差: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测量仪器的精度限制,摆长和摆角的测量值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会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2)空气阻力:在实验过程中,摆球在摆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使得摆动周期变短。

这也会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3)摆球质量:在实验过程中,摆球的质量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新人教版物理实验报告(九年级全册)

新人教版物理实验报告(九年级全册)

物理实验报告1级班号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目的: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实验器材:相同的烧杯2只、温度计2只、天平、水、食用油、两只相同的酒精灯、钟表。

或者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用天平量取相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

记入表格中。

2、将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分别装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初始温度,记入表格中。

3、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给它们加热、然后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测量一次温度,记入表格中。

4、分析比较,记录数据,看看它们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5、整理器材。

6、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结论:实验表明,水(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物质质量/g 初始温度/°C 加热时间/ min 最后温度/°C水60 20 3 25食用油60 20 3 30回答问题:小华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她猜想油的比热容比水小。

能够支持她这一猜想的事实是()A.同样情况下,油升温比水快B.油能把食物炸黄,而水不能C.油能漂在水面上D.油比水难蒸发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1、为什么水和沙子同样被阳光照射,沙子较烫,而水却是凉的?答:因为沙子比热容较小,同样吸热,升温较多。

2、由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得到油的比热容为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评语:物理实验报告2级班号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组成串联电路实验目的:1、能自己独立并熟练地完成串联电路的连接;2、知道开关在串联中的作用;3、亲自体验串联电路的特点。

实验器材:电池盒、干电池、小灯泡2只、导线4根、开关1个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组成串联电路(1)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2个(规格相同),钩码2个,铁架台。

三、实验操作要求: 1.检查实验器材。

2.测量手的拉力。

3.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测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作用的拉力。

5.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

2.记录数据:
五、反思拓展: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
学校 报名号 姓名 得分____
探究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的关系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实验时间:年月日
实验预习:
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
其公式是:
2、若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V和液体的密度ρ液,能否推导一个公式来计算浮力?若能,请写出推导过程。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1、参照实验一,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G=N。

2、如图,在溢水杯中盛适量的水,(液面刚好到达溢水口),弹
簧测力计挂住物体,将物体放入溢水杯中。

3、待溢水杯中的液体不在溢出时,在量筒中直接读出物体排开
液体的体积
V排=mL=m3
4、计算物体排开测量桶和液体的重力G排=mg=ρ液g V排=
N。

写出计算过程
4、液体受到的重力G液=N。

数据分析
实验结论
实验反思
在物理实验操作考查中,小雨抽测的实验题目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他的实验操作步骤如图所示,实验过程如下.
A.用细线将橡皮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
橡皮的;
B.将水倒入溢水杯中;
C.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橡皮浸没水中,
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同
)同一滑轮组,所提升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
(2)双滑轮组和单滑轮组,提
的物体,相同的高度,
组机械效率大。

(3)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探究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实验器材:杠杆、钩码盒一套、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
三、探究假设: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动力和力臂的乘积”、“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有关。

四、实验步骤:
步骤1: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步骤2: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钩码【每一个钩码50g=0.05kg,重为:G=mg=0.05kg×10N/kg=0.5N】,(假设左端砝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阻力F2,右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动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再选择适当的阻力F2,然后移动阻力作用点,改变阻力臂l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l1的大小,改变阻力F2的大小,在移动阻力作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记录下此时的阻力F2和2
步骤4:改变动力F1的大小,保持动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变,再改变阻力F2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1大小和阻力臂l2的大小,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记录表。

步骤5:整理实验器材。

五、数据记录:实验数据记录表如下:
六、分析论证:根据实验记录数据,探究结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表示: F1L1=F2L2
思考:在上述探究实验中,为什么每次都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答:可以方便用刻度尺来直接测出实验中杠杆的力臂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
弹簧测力计(2个)、钩码(4个)、头发一根(自行准备)
三、实验步骤: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零和注意使用尽量减小摩擦;
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拉钩,感受1N、2N和5N的拉力大小;
4、分别测量1个钩码和3个钩码的拉力大小;
5、测量一根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多少;
6、测量弹簧测力计A和弹簧测力计B在水平面上沿相反方向相互拉动时的拉力的大小。

五、实验记录:
1、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_____N,所用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______N。

2、提起1个钩码的拉力是______N,提起3个钩码的拉力是_______N。

3、一根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_________N。

4、弹簧测力计A的拉力是______N,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是_______N。

5、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_______,方向_______,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______个物体上。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 实验目的:
(1) 学习组装滑轮组
(2) 学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是个间接测量的物理量,根据机械效率公式
η = w 有/w 总 有Fs
Gh
=
η 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
6.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总重力G 7. 把刻度尺固定在铁架台上
8. 按要求组装滑轮组——一定一动、
两定两动
9. 弹簧测力计用竖直向上的力向上
拉绳子使重物匀速上升,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

同时分别记录绳端和物体在刻度尺上的始末位置 10. 设计表格并记录数据 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实验一)
实验结论:
(1)同一滑轮组,所提升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___________。

(2)双滑轮组和单滑轮组,提升同样重的物体,相同的高度,___________滑轮组机械效率大。

(3)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实验注意事项:
(1)弹簧测力计 应竖直向上用力. 为什么?_________
在匀速拉动过程中读数.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钩码重力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而不是根据钩码的额定值计算
为什么?______________ (2)用刻度尺测量s 、h ,应分别记录始末位置,求差值。

(3)多次测量的目的是进行一些必要的比较,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规律,
而不是求平均。

建议在每一个组装中:
第(1)(2)次实验控制提升高度相同,取不同的钩码数,比较滑轮组效率跟被提升重物的关系。

第(2)(3)次实验取相同的钩码数,使物体上升不同的高度,比较滑轮组效率跟被提升高度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