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文字简介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f9c5db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7.png)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69e6a6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7.png)
二十四节气简介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每个节气代表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现象,也反映了中国农耕文明和人们对于季节变化的认识与感悟。
本文将为大家简要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内容和民俗活动。
一、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
立春表示阳光开始向北移动,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希望即将到来。
此时的天气仍然寒冷,但人们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做准备,春耕春种的季节即将开始。
二、雨水雨水是指降水量增多的时候,出现在公历的2月18日或19日。
此时天气逐渐回暖,春雨细雨频繁出现。
这是春天的转折点,一方面为大地带来了充足的水分,为作物生长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农民们快要开始春耕准备了。
三、惊蛰惊蛰常出现在公历的3月5日或6日,这一天的阳光明媚,温暖的春风吹拂,蛰伏在土中的昆虫开始苏醒。
此时农民开始忙碌起来,准备播种,各种昆虫也开始复苏活动。
四、春分春分通常发生在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是春天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天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并且太阳直射点到达赤道上,对半球各个地方阳光的照射角度均匀。
此时温度逐渐回升,万物开始复苏,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五、清明清明节出现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
此时正值春季,在天气变暖的时候人们踏青、探亲访友、祭祖扫墓。
清明节还有扫墓、踏青等许多民俗活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六、谷雨谷雨通常出现在公历的4月19日或20日,此时的天气逐渐转暖,雨水充沛,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通过这个节气,人们意识到夏季即将来临,开始对田地进行水田的整治和灌溉工作,为夏秋作物的生长做准备。
七、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一般出现在公历的5月4日或5日。
此时气温回升,进入炎热的季节,正是农作物生长迅速的时候。
夏季充满了阳光和热量,人们开始采摘水果、野餐等户外活动。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https://img.taocdn.com/s3/m/5e3d76d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2.png)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历的一种划分时间的方法,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生活。
每个节气代表着特定时段的气候和天气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总结。
下面将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内容。
一、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立春的时间约在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之间,此时阳光逐渐增长,气温逐渐回升,人们开始备耕土地,准备春季的农事工作。
二、雨水:雨水是表示降水量增加的节气,时间约在每年的2月18日至20日之间。
此时,随着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降雨增多。
这一节气意味着春天的雨水开始丰富,对于农田的灌溉和作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三、惊蛰:惊蛰表示春雷初响的节气,时间约在每年的3月5日至7日之间。
此时,天气进一步转暖,小动物开始苏醒,植物开始发芽。
春雷的响起,是春天来临的标志。
四、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分点,时间约在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之间。
此时,昼夜平分,白昼时间逐渐增长。
春分也意味着春季农作物的生长进入了旺盛期,农民们开始耕种田地,农忙的季节正式到来。
五、清明:清明节气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时间约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此时,春天已经到来,气温逐渐回暖,植物开始繁茂。
在这一节气,人们会祭祖扫墓,缅怀祖先,感受生命的宝贵。
六、谷雨: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时间约在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之间。
此时,降雨逐渐增多,气温逐渐升高。
谷雨是播种的最佳时机,也是收获的希望所在,带给人们丰收的希冀。
七、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夏季节气,时间约在每年的5月4日至6日之间。
此时,气温明显回升,大地被阳光照射的越来越强烈,农民们开始大规模种植夏季作物。
八、小满:小满表示作物开始繁茂的节气,时间约在每年的5月20日至22日之间。
此时,气温继续升高,农田里的春季作物开始进入茂盛期。
小满标志着夏季的到来,农田的绿意盎然。
九、芒种:芒种是稻谷成熟的节气,时间约在每年的6月5日至7日之间。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d16d5d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d.png)
二十四节气简介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界中最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以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天文现象为基础,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以表示不同季节中特定的天气和物候现象。
这些节气承载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间传统习俗,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简要介绍二十四节气及其特点。
立春:立春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
天气逐渐回暖,大地开始复苏,万物焕发生机。
雨水:在雨水时节,多雨天气逐渐增多,开始有雨水浇灌农田,助长春作物的生长。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冰雪融化,春意渐浓,万物开始苏醒。
春分:春分是昼夜均匀的日子,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天气逐渐转暖。
清明:清明时节,气温回升,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人们开始扫墓祭祀,感慨生命的短暂。
谷雨:谷雨时节,是大地迎来丰收的前奏,也是田间农作物生长最为关键的时期。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到来,气温明显升高,人们开始穿上夏装,准备迎接炎热的夏天。
小满:小满时节,作物开始结小穗,草木枝繁叶茂,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芒种:芒种时节,农作物开始抽穗,麦类作物如麦子、高梁等进入成熟期。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时刻,也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气温达到全年最高点。
小暑:小暑意味着酷暑的开始,气温继续攀升,人们开始采取一些清凉降温的措施。
大暑:大暑时节,酷热难耐,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以及防范疾病的发生。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虽然气温还较高,但已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处暑:处暑时节,已经渐渐凉爽起来,人们可以逐渐放下防暑准备,享受凉爽的温度。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逐渐转凉,清晨的露水增多。
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线上,标志着秋季气温不断下降。
寒露:寒露时节,天气渐冷,晨间有露水出现,进入冷秋的阶段。
霜降:霜降意味着初霜的出现,冷空气逐渐增多,天气寒冷,大地开始降温。
立冬:立冬标志着冬季正式来临,气温急剧下降,人们开始增添冬装。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文字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8de42f7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9.png)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文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节气体系中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用来描述一年中的特定时期。
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24个时间段。
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既标志着天文学上的特定时刻,又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变化。
下面将简要介绍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出现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标志着冬季的结束,也意味着大地开始苏醒,阳气逐渐增长。
农历上,立春是春耕备耨的开始。
雨水雨水节气一般出现在2月18日或19日,代表着冰雪融化,降雨增多的时期。
此时,温度开始回升,降水增多,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
惊蛰惊蛰节气一般出现在3月5日或6日,取名自蛰伏的动物苏醒。
这个时期,温度进一步升高,春雷开始震动,爬行动物开始苏醒。
惊蛰标志着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厚。
春分春分一般出现在3月20日或21日,表示春天进入了中期。
这个时候,昼夜平分,白天变长,黑夜变短。
农民可以种植一些早熟作物,标志春天早饭已过。
清明清明节气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取名自清明节。
这个时候,气温进一步回升,草木开始发芽,是祭祖扫墓的时期。
谷雨谷雨节气一般出现在4月19日或20日,代表着雨水充沛,对农作物非常有利。
此时春天的播种也进入了尾声。
立夏立夏一般出现在5月5日或6日,意味着夏天的开始。
立夏期间,气温进一步上升,春天的劳作告一段落。
小满小满节气出现在5月20日或21日,意味着麦类作物已经结穗,但还不成熟。
这个时期,气温进一步上升,人们开始感受到夏季的炎热。
芒种芒种一般在6月5日或6日,取名自芒果收获的时候。
此时农民可以开始插秧、种植一些热带水果。
芒种标志着初夏已经到来。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阳光最直射北半球的一天,一般出现在6月21日或22日。
夏至代表着夏天的正式开始,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上方。
小暑小暑一般出现在7月6日或7日,取名自天气开始炎热。
此时气温达到初夏时的最高点,开始进入盛夏。
二十四节气资料
![二十四节气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6f7b05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7.png)
二十四节气资料立春: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是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的气息开始弥漫。
这一节气标志着农历年的正式开始。
雨水: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表示春天的降水开始增多,天气逐渐转暖,雨水润泽了旱地,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表示春雷开始震动,蛰伏在冬季的昆虫开始苏醒,意味着万物开始复苏。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昼夜平分,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
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标志着昼夜温差逐渐变大。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表示天气晴朗,大地洁净,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感怀故人。
谷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是农民最忙碌的时节,代表收藏谷物的季节。
立夏:每年的5月4日或5日,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上升,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
小满:每年的5月19日或20日,表示农作物开始进入灌浆期,稻谷的颗粒由小变大。
芒种:每年的6月4日或5日,标志着麦收的季节开始,农田中的作物长势良好。
夏至:每年的6月20日或21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
这一天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小暑:每年的7月6日或7日,天气炎热,气温进一步上升,暑热开始袭击人们的身体。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天气最热,午后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段。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意味着夏季即将过去,气温开始下降。
处暑: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表示暑热即将过去,天气渐渐凉爽。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指的是天气逐渐凉爽,水汽凝结成露水的时节。
秋分: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昼夜平分,标志着阳光直射赤道南移。
这一天是秋季的正式开始。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寒露意味着天气更加寒冷,露水开始结成冰。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气温开始下降,地面上会出现霜冻。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表示冬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即将来临。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天气寒冷,气温逐渐下降,雨水转为雪花。
二十四节气解释说明资料
![二十四节气解释说明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405e5c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8.png)
二十四节气解释说明资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节气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地球公转、太阳运行及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特征来确定的一年中的重要时间点。
这些节气分别标志着农事、气候、生活等方面的重要转折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意义。
下面将对二十四节气一一进行解释说明:立春: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农历年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寒冬结束,春天的气息开始充盈。
雨水:雨水时节,表示降雨增多,春雨贵如油,生长良田。
惊蛰:惊蛰正是春雷惊醒蛰伏在地下的万物,万物复苏的时刻。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候,阳气初动,大地回春。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处处闻哭声,也是一年中祭扫墓地的时候。
谷雨:谷雨时节,雨水滋润了播种的庄稼,促进了谷物生长。
立夏:立夏是夏季开始的节气,暑气渐生,万物茁壮成长。
小满:小满表示夏天麦类作物即将穗满为收获的时候。
芒种:芒种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稻穗成熟喷香如芒。
夏至:夏至为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标志着农作物生长达到巅峰。
小暑: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天气炎热,暑气袭人。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立秋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
处暑:处暑时节,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渐感凉意。
白露:白露时节,天气渐冷,白露相降,露气凝为白滑之意。
秋分:秋分时分昼夜平均,万物成熟,秋收冬藏。
寒露:寒露时节,寒气开始凝结,露水结霜。
霜降:霜降时分,气象变冷,露结为霜,意味着冬天渐近。
立冬:立冬是冬季开始的节气,寒气逐渐增加,冷意渐浓。
小雪:小雪为冬季第一个节气,天气寒冷,降雪开始。
大雪:大雪时节,寒冷逐渐加重,降雪量增大,意味着冬天已深入。
冬至: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它也象征着阳气开始复苏,冬日将过。
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中国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自然之美的赞颂,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丰富的节庆习俗和民俗文化。
每一个节气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和记忆,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愿二十四节气陪伴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时节,感悟自然之道,亲近大自然的力量。
描述24节气的简短介绍
![描述24节气的简短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cec079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9.png)
描述24节气的简短介绍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为基础,将一年分为24个时期,每个时期称为一个节气。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下面将对24个节气进行简要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中的春季开始,代表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
此时阳气开始升发,天气逐渐变暖,人们开始春耕备种。
雨水:雨水是指降雨量增多的时期,代表着天气转暖,雨水增多,湿气开始充盈。
此时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初鸣,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代表着春天的气息愈发浓郁。
此时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代表着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此时阳光直射赤道,北半球开始春季,南半球开始秋季。
清明:清明是指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时期,代表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此时正是植物生长的黄金时期。
谷雨:谷雨是指春天雨水充沛,有利于谷类作物生长的时期。
此时是春季播种的最佳时机。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代表着气温逐渐升高,春天的生长势头进一步增强。
此时农作物开始抽穗。
小满:小满是指农作物开始结实的时期,代表着夏季农作物生长的顶峰期。
此时天气炎热,农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
芒种:芒种是指谷物开始成熟的时期,代表着夏季农作物的收获季节。
此时气温高,农作物迎来丰收。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代表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开始夏季,南半球开始冬季。
小暑:小暑是指气温进一步升高的时期,代表着夏季炎热的开始。
此时气温达到较高峰值,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代表着夏季的高温天气。
此时气温持续升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代表着夏天的结束和秋天的到来。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逐渐变得平衡。
处暑:处暑是指气温开始降低的时期,代表着夏季的结束。
此时气温虽然还较高,但已经不再是炎热的夏天。
白露:白露是指天气逐渐转凉,露水开始出现的时期。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介绍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c65706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1.png)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那你知道二十四节气有哪些吗?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二十四节气的介绍,来欣赏一下吧。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
春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
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
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雨水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
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
“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
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淮河以南地区,则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
24节气简介
![24节气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14af02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9.png)
24节气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气候和农事传统,在这二十四个节点,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和季节的轮回。
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本文将为您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简介。
春节:也叫大年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人们会进行丰富的庆祝活动,如高歌、放鞭炮、赏花灯等。
立春:标志着农历的春季开始,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春饼、放风筝,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雨水:这一节气意味着冬天的雨水开始增多,也是农田开始灌溉的时候。
人们在这一天会有祈求雨水的习俗。
惊蛰:惊蛰意味着蛰伏在地底的动物开始苏醒,也是春雷开始响起的时候。
这一天,人们会用红色或绿色的东西来祈求平安。
春分:在这一天,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象征着平衡和和谐。
人们会采摘春菜、植树等来迎接新的季节。
清明: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日,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哀悼。
人们还会在这一天踏青、玩耍、放风筝等。
谷雨:在这一天,春天的降雨量达到了最高峰,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十分关键。
人们会有吃谷雨的习俗,以祈求丰收。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温度逐渐升高。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立夏粥、戴艾叶等活动,以预防夏季疾病。
小满:小满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农民们繁忙的季节。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新糯米饭,祈求五谷丰登。
芒种:芒种意味着杂粮的穗开始成熟,农田需要杂草,也是农夫们忙碌的季节。
人们会采摘芒种作物,如大黄瓜、马蹄等。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冬至是黑夜最长的一天。
人们会举办一些庆祝夏至的活动,如吃长寿面等。
小暑:小暑标志着气温继续升高,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荔枝等水果,以消暑。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工作。
夜晚是大暑期间比较凉爽的时候,人们会在这个时间户外活动。
立秋:立秋意味着秋季的开始,是传统的重要节气。
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一些栽种、种植树木等活动,以迎接秋季的到来。
处暑:处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暑气开始减退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ad83c3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1.png)
二十四节气详解立春立春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落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也是新的一年的起点。
在中国农民的农事活动中,立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被认为是农事活动的黄金时期。
雨水雨水是农历二月中一个重要的节气,通常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标志着春天即将来临,表示气温开始回暖,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雨水过后,天气逐渐转暖,春运开始,人们逐渐进入春季工作和生活的节奏。
惊蛰惊蛰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落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惊蛰标志着春雷始鸣,启蛰动的时间。
此时天气逐渐转暖,春寒料峭的日子即将过去,一切生机开始复苏。
惊蛰还被认为是动物进入繁殖期的节点。
春分春分是农历二月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标志着春天正式开始,阳光直射北半球的位置与地球赤道平分,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此时气温回升,春风送暖,农民开始忙于春耕。
清明清明是农历三月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气温回升,花草树木迎来盛花期。
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会祭祀祖先,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
这一节庆活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谷雨谷雨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第六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
谷雨时节,天气渐暖,雨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此时正是农民忙于播种春季作物的重要时期。
立夏立夏是农历五月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5月5日或6日。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也是新的一年的节点。
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的阶段,农民会进行夏季作物的耕种。
小满小满是农历五月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
小满时,农作物开始进入籽粒饱满的阶段,形成小小秧苗。
这个时节正值草木繁茂,阳光明媚,是人们外出郊游的好时机。
芒种芒种是农历六月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
芒种时,黍稷等夏季作物开始穗或者芒的生长,也是农民忙于田间管理和农作物收割的关键时期。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7b31b55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c.png)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引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节气划分方法,用来指导农事活动和生活习惯的变化。
每个节气都与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有关,有助于人们了解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本文将对二十四节气进行简要介绍和概括。
春季节气立春立春位于农历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意味着春天开始了。
此时阳光渐长,气温逐渐回升,表示时序的转换。
雨水雨水是指农历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此时雨水增多,预示着春天的降临。
雨水的到来对于农田的灌溉非常重要。
惊蛰惊蛰是农历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此时气温渐暖,表示冬天的蛰伏结束,春天的生机开始复苏。
春分春分是农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意味着春天进入了中期。
气温回升,昼长夜短。
清明清明节是农历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此时天气晴朗,万物萌芽,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重要时间。
谷雨谷雨是农历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
谷雨是指此时雨水滋润谷类作物,为丰收打下基础。
夏季节气立夏立夏是农历每年的5月4日或5日。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表示夏天开始。
农田的一些作物开始生长。
小满小满是农历每年的5月19日或20日。
此时豆类作物已经结籽,小麦等短季作物也进入籽粒膨大期。
芒种芒种是农历每年的6月4日或5日。
此时田野开始长满麦芒,因此得名芒种。
此时应及时除草,并做好灌溉工作。
夏至夏至是农历每年的6月20日或21日。
夏至是一年中最长的白天,也是夏季的开始。
此时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小暑是农历每年的7月6日或7日。
此时气温进一步升高,已经到了炎热的夏季。
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大暑大暑是农历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
此时气温最高,大暑期间人们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季节气立秋立秋是农历每年的8月7日或8日。
此时暑气开始消退,表示秋季的到来。
人们开始收获夏季种植的农作物。
处暑处暑是农历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
此时气温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较高。
人们宜注意保暖和防秋燥。
白露是农历每年的9月7日或8日。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87d4d2310a6f524ccbf85d7.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篇一:二十四节气文字简介二十四节气简介: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的简单介绍
![二十四节气的简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f2dfbc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84.png)
二十四节气的简单介绍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介绍:1.立春:表示严冬已逝,春季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2.雨水:由于气温转暖,冰消雪化,雨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3.惊蛰:蛰的本意为藏,动物冬眠称“入蛰”。
古人认为冬眠的昆虫被春雷惊醒,故称惊蛰。
4.春分:这一天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
昼夜长度各半,冷热均衡,一些越冬作物开始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萌发之意。
此时气温渐暖,草木发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6.谷雨:由于雨水增多,滋润田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视为气温升高的开端。
此时万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籽料已经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9.芒种: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
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即将成熟,可以采收留种了,也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10.夏至:是全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说明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
11.小暑:属于“三伏”中的初伏,天气炎热、蒸闷。
气温虽高,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
12.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13.立秋:预示着秋季即将开始,天气逐渐转凉。
不过暑气并未尽散,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之说。
14.处暑:代表暑天即将结束,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15.白露:由于昼夜温差加大,水汽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露珠,故称白露。
16.秋分:与春分相同,昼夜几乎等长,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
17.寒露:冷空气渐强,雨季结束,气温由凉转冷,开始出现露水,早晨和夜间会有地冷露凝的现象。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https://img.taocdn.com/s3/m/b01856d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b.png)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体系,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来确定时间,是人们观察自然现象、农事活动以及生活习俗的重要基准。
下面是对二十四节气的简单介绍:立春:立春是农历的春节,是农历年份的开始。
这一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人们庆祝生命的新生长和新的开始。
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地表开始出现雨水的时候,预示着春雨开始,农作物的生长进入一个重要的时期。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始鸣,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标志着大地的复苏和农作物的生长进入一个重要阶段。
春分:春分是太阳直射赤道时,昼夜平分的节气。
在春分之后,白昼逐渐变长,气温逐渐升高。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也是人们外出踏青的好时机,标志着春天真正的到来。
谷雨:谷雨时节是中国河南省最后一次春雨将至的时候,这个时候播种的农作物将迎来生长的最佳时机。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表示夏天的正式来临,农作物的生长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小满:小满时节农作物小麦等开始进入种子成熟期,即将迎来丰收。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中期,农作物的成熟程度开始提高,蜜蜂开始采集花蜜。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最高温度和最长白昼的日子,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小暑:小暑是夏天的中期,气温开始上升,人们需要保持清凉。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热时期,气温达到年内的最高点。
立秋:立秋是秋天的开始,气温开始回落,标志着夏天的结束。
处暑:处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白天开始缩短。
白露:白露时节天气逐渐变凉,地面上的水汽凝结成露水。
霜降:霜降是表明天气转凉并开始结霜的时期。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气温开始急剧下降,农作物收割完毕。
小雪:小雪时节天气变冷,天空开始下小雪。
大雪:大雪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空下起大雪。
小寒:小寒是冬季的中期,天气更加寒冷。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理解,也是农作物种植和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3a91f9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0.png)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 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 个节气。斗指辛;太阳到 达黄经195°;在每年公 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 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 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 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 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 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 并且秋燥明显。
大雪,是二十四 节气中的第21个 节气,冬季的第 三个节气。斗指 壬,太阳到达黄 经255度,交节 时间为每年公历 12月6-8日。大 雪节气是干支历 子月的起始,标 志着仲冬时节正 式开始。大雪是 反映气候特征的 一个节气,大雪 节气的特点是气 温显著下降、降 水量增多。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 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 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 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 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 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 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 有吃饺子的习俗。
大暑,是二十四节 气中的第十二个节 气,也是夏季最后 一个节气。斗指未, 太阳黄经为120°, 于公历7月22日— 24日交节。“暑” 是炎热的意思,大 暑,指炎热之极。 大暑相对小暑,更 加炎热,是一年中 阳光最猛烈、最炎 热的节气,“湿热 交蒸”在此时到达 顶点。大暑气候特 征:高温酷热、雷 暴、台风频繁。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 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0~22日交节。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 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 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 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 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7a168c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3.png)
二十四节气简介一、春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自秦朝以来,先人就以立春作为春季的起点,甚至新年的开始。
春归人间,温风解冻,草本先知,大自然与人类一同希冀着春季的到临。
雨水雨水节气,鸿雁北归,雨雾初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录:“正月中,天一世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润物无声的好雨事后,烹茶燃香,临窗略坐,轻轻凉意中已能嗅到大地回暖的气味。
惊蛰惊蛰古称“启蛰” ,以后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为“惊蛰”。
此时春雷乍响,草间蛰虫潜出,万物生长的节气开启了帷幕。
北方迎来春耕农忙,人们正用勤劳奋作换取年底的收成。
春分仲春节气,繁花似锦,我国大多数地域进入煦暖的春季。
汉代《春秋繁露》记录:“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日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线上,日夜长度相等。
玄鸟梁间,春和景明里,人们重又活跃在野外河边。
清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
中国传统节日中独一与节气共通的就是“清明”。
在此时祭祖扫墓的民俗,相传是根源于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礼”。
天朗气清,桃花绽放,正是踏青插柳、游园赏花的好节气。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牡丹花绽放的季节。
在明朝《群芳谱》中写道:“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此时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二、夏立夏《吕氏春秋》记录:“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医生以迎夏于南郊”。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此时北斗七星的柄指向东南方。
在“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的暮春初夏,开启了虫与草的节气,大自然正蓄积着能量,等候热忱的开释。
小满小满未满,是麦类作物开始灌浆,还没有成熟之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录:“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丽日暖风之中,也许清粥小菜、桃李瓜果即可带来小小的知足。
芒种“芒种”二字所反应的是农业物象,此时正是有芒类作物成熟,亟待抢收的季节。
“家家麦饭美,到处菱歌长。
”池边阵阵蛙鸣声唱和着采菱人的曲调,合奏着夏季的交响。
二十四节气文字简介
![二十四节气文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940668983d049649b665858.png)
二十四节气简介: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223a94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b.png)
Yyf-2023年10-27编辑
冬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意思是天气寒冷到极点。每年这个时候, 人们就开始洒扫除尘、置办年货,喜气洋洋地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
每年1月19日~1月21日交节。
大 寒
三候 一候鸡乳; 二候征鸟厉疾; 三候水泽腹坚。 大寒五日,母鸡开始孵小鸡; 五日后,鹰隼之类的猛禽因为饥寒交迫而变得更加凶猛,捕食能力更强了; 再过五日,河流从水面到水下都完全封冻,结的冰极为坚实。
Yyf-2023年10-27编辑
夏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这天,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 短,南半球反之。我国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礼俗,来祈求灾消年丰。
夏 至
三候 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 三候半夏生。 夏至五日,鹿角开始脱落; 五日后,知了开始鸣叫; 再过五日,喜阴的半夏(一种植物,可做药材)开始生长。
Yyf-2023年10-27编辑
冬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这天,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
反之。古时候,冬至是非常大的节日,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每年12月21日~12月23日交节。
冬 至
三候 一候蚯蚓结; 二候麋角解; 三候水泉动。 冬至五日,蚯蚓蜷曲身体,如打结一般藏于土中; 五日后,麋的角脱落; 再过五日,泉水开始缓缓流淌。
Yyf-2023年10-27编辑
夏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暑”就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热, 意思是虽然气温逐渐升高,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也就是大暑。民间素有“小暑大 暑,上蒸下煮”的说法,从小暑开始,人们就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小 暑
三候 一候温风至; 二候蟋蟀居壁; 三候鹰始击。 小暑五日,连吹来的风都是温热的; 五日后,蟋蟀也热得躲到庭院墙脚下的阴凉处避暑; 再过五日,可以看到鹰搏击长空,愈发凶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简介: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