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基础课程大型实验-课程设计部分任务书(讨论修改稿)DOC

合集下载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实验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实验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实验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基础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掌握基础工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了解基础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基础工程的设计和分析,具备基础工程的计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基础工程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基础工程对社会和经济的重要影响,培养对基础工程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包括基础工程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基础工程的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

2.基础工程的设计原理:包括基础工程的受力分析、设计计算方法和设计步骤,基础工程的承载力和沉降控制。

3.基础工程的类型和设计方法:包括浅基础、深基础、特殊基础和基础防护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各种基础工程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比较。

4.基础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基础工程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基础工程领域的创新和研究成果。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讲解,向学生传授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实际工作原理和性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基础工程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基础工程知识。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精品文档11页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精品文档11页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资料1、地形拟建建筑场地平整2、工程地质条件自上而下土层的详细情况如下:①号土层:杂填土,层厚约0.5m,含部分建筑垃圾;②号土层:粉质粘土,层厚1.2m,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130kPa;③号土层:粘土,层厚1.5m,可塑、稍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180kPa;④号土层:细砂,层厚2.7m,中密,承载力特征值f ak=240kPa;⑤号土层:强风化砂质泥岩,厚度未揭露,承载力特征值f ak=300kPa;3、岩土设计技术参数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1所示:表1.1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土层编号土的名称重度γ(kN/m3)孔隙比e液性指数I L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压缩模量E s(MPa)标准贯入锤击数N承载力特征值f ak(kPa)①杂填土18②粉质粘土20 0.65 0.84 34 13 7.5 6 130③粘土19.4 0.58 0.78 35 23 8.2 11 180④细砂21 0.62 30 11.6 16 240⑤强风化砂质泥岩22 18 22 3004、水文地质条件(1)拟建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2)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1.5m;5、上部结构资料拟建建筑物为多层全现浇框架结构,框架柱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为450mm,柱网布置如图1.1所示。

1.6上部结构作用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如表1.2所示。

图1.1 柱网平面图表1.2 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题号F K(kN) M K(kN.m) V K(kN)A轴B轴C轴A轴B轴C轴A轴B轴C轴1 975 1548 1187 140 100 198 46 48 442 950 1432 1082 120 94 178 41 43 473 987 1620 1211 152 112 201 53 57 434 1005 1613 1198 135 121 186 44 47 525 1032 1615 1252 164 125 221 55 60 526 1056 1627 1275 177 130 234 51 67 587 1090 1730 1312 190 150 242 62 66 578 1150 1815 1370 210 175 271 71 73 679 1179 1825 1376 231 181 288 76 79 7110 1218 1873 1433 235 193 297 80 83 7411 1233 1795 1526 266 176 213 110 92 8412 1256 1765 1564 172 169 197 123 130 11213 1282 1883 1496 257 218 325 86 90 8314 1339 1970 1560 284 242 355 96 95 8915 1350 1900 1640 185 192 203 126 135 11416 1402 2057 1618 231 266 377 102 104 9817 1433 1861 1604 219 235 326 110 112 9718 1487 1897 1625 224 231 307 106 108 11019 1534 2140 1677 335 288 42 109 113 10620 1543 2201 1730 216 235 58 117 98 11221 1580 2630 1910 198 205 241 150 140 13822 1598 2205 1727 365 309 428 120 117 11423 1620 2314 1867 275 243 67 126 132 12524 1634 2131 1768 223 189 81 135 154 12125 1650 2050 1810 191 197 208 132 141 12026 1667 2448 1945 334 284 423 112 117 10827 1741 2562 2028 369 315 462 125 124 116 1.7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C30,钢筋采用HPB235、HRB335级。

课程设计大作业任务书

课程设计大作业任务书

课程设计大作业任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第三章“物质与能量”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以及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学生应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并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1.描述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解释不同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3.阐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4.分析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并应用相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5.运用实验方法和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

6.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和演绎物质的性质和能量变化规律。

7.结合生活实例,应用物质与能量的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和科学思维。

2.增强对物理实验的热爱,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强化环保意识,理解科学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涵盖第三章“物质与能量”的主要内容,包括:1.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物质的性质和状态变化。

3.能量的守恒和转化定律。

4.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及其应用。

具体到教材的每一章节,我们将分别讲解:•第3.1节: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第3.2节: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性质。

•第3.3节: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

•第3.4节:能量的守恒和转化。

•第3.5节:生活中的物质与能量。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1.讲授法:系统讲解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物质与能量现象,促进学生思考。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科学实验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状态变化和能量转换。

四、教学资源为确保教学质量,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物理教程》第三章相关内容。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科普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和教学视频,辅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

4.实验设备:确保实验课所需的仪器和材料齐全,让学生动手实践。

课程设计(大型作业)任务书(2013版)

课程设计(大型作业)任务书(2013版)
上海电力学院
课程设计(大型作业)任务书
设计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
班级计算机11051/11052/信安11251/11252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签名:叶文珺/张安勤
专业负责人签名:
学生签名:
一、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要求及组织形式(包括课程设计主要目标及成果)
二、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规则
考核形式
课程设计结束,每个小组必须上交如下资料:
1、一份打印的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见附录2。
2、提供源程序、课程设计报告电子文档。
3、教师要当面逐个答辩检查每个同学的完成情况,如发现抄袭或由其他同学代为完成,按不及格处理。
4、参加了课程设计但未答辩者,成绩按旷考处理。
5、每小组独立完成题目,最后成绩和题目难度及完成程度相关。
2、数据类型和系统设计
分为逻辑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步骤实现。逻辑设计指的是,对问题描述中涉及的操作对象定义相应的数据类型,并按照以数据结构为中心的原则划分模块,定义主程序模块和各抽象数据类型;详细设计则为定义相应的存储结构并写出各函数的伪码算法。作为逻辑设计的结果,应写出每个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各主要模块的算法,并画出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图;详细设计的结果是对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的规格说明作出进一步的求精,写出数据存储结构的类型定义,按照算法书写规范用类C语言写出函数形式的算法框架。
3、编码实现和静态检查
要求程序的每行一般不要超过60个字符,每个函数体一般不超过40行,最长不超过60行,否则应分割成较小的函数;要控制if语句的深度。上机之前静态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用一组测试数据手工执行程序,也可以通过阅读或给别人讲解自己的程序而深入全面地了解程序逻辑。

大学实验课程设计

大学实验课程设计

大学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实验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 了解实验设备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3. 熟悉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实验结果。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操作实验设备,进行安全、准确的实验操作;2.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3. 培养实验报告撰写能力,提升学术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对学科领域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3. 培养严谨、细致、负责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大学实验课程,旨在通过实验实践,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但对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陌生感。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术素养。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与实现,确保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依据教材相关章节,讲解实验基本原理,使学生理解实验的背景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

2. 实验设备与操作流程:详细介绍实验设备的结构与功能,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准确地操作实验设备。

3. 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结合教材内容,教授实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 实验报告撰写:依据教材要求,讲解实验报告的结构和撰写规范,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周: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的学习;第二周:实验设备与操作流程的学习;第三周:实验操作实践;第四周: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第五周:实验报告撰写与修改。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说明(一)目的和任务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该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要求1.必须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全部规定内容,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2.设计图件采用计算机绘制,要求线条清晰、整洁美观,符合有关制图规范;3.设计书一律用计算机打印,文句通顺、简明扼要,文中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标准。

二、注意事项1. 每位同学应严格按所规定的题目和条件,独立完成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严禁抄袭。

否则成绩以不及格计。

2. 计算书手写,图纸规格为2、3号,要求手绘图。

3. 做到图面整洁、布图合理,文字、数字及符号大小适当、书写规范。

4. 课程设计完成后,各人将设计图纸向内折叠好(图标部分向外翻出一角),并将设计计算书插入叠好的图纸内。

5. 设计资料上交截止时间:12月30下午3:00(由学委收齐交指导老师)。

三、参考文献(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桩基工程手册,史佩栋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基础工程,周景星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地基及基础工程,顾晓鲁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桩基础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高大钊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题目1:柱下独立基础设计一.设计资料 1地形拟建建筑地形平整2工程地质条件自上而下土层依次如下:①号土层:杂填土,层厚0.5m 含部分建筑垃圾。

②号土层:粉质粘土,层厚1.2m ,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ak f 130KPa =。

③号土层:黏土,层厚1.5m ,可塑,稍湿,承载力特征值180ak f KPa =。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2)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2)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2)一、设计课题设计课题11.设计基本条件某多层工业厂房基础平面如图一;厂房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层平面设计标高为±0.000m,室内外高差600mm ,厂房框架柱传至基础的荷载如图一。

该厂房拟建三个地点地质条件均不相同,各地点的地质条件如图二。

课题如下:课题1:柱下独立基础设计(包括基础梁)课题2:柱下条形基础设计课题3:柱下桩基础设计设计课题2 1、设计资料:1、线路:双线、直线、坡度4‰、线间距离5.0m ,双块式无碴轨道及双侧1.7m 宽人行道,其重量为44.4KN/m 。

2、桥跨:等跨L=32m 无碴桥面单箱单室预应力混凝土梁,梁全长32.6m ,梁端缝0.1m ,梁高3.0m ,梁宽13.4m ,每孔梁重8530KN ,简支箱梁支座中心距梁端距离0.75m ,同一桥墩相邻梁支座间距1.6m 。

轨底至梁底高度为3.7m ,采用盆式橡胶支座,支座高0.173m ,梁底至支座铰中心0.09m 。

3、建筑材料:支承垫石、顶帽、托盘采用C40钢筋混凝土,墩身采用C30混凝土,桩身采用C25混凝土。

4、地质及地下水位情况:标高(m )地质情况厚度(m )36.79~36.29 耕地0.5 36.29~30.79 软塑砂粘土 5.5 30.79~21.29 粉砂9.5 21.29~19.89 淤泥质砂粘土(松软)1.4 19.89~-3.51 细砂(中密) 23.4 -3.51~-12.31 粗砂(中密)8.8 -12.31~-22.31 中砂(中密)10.0 -22.31~-29.31 砾砂(中密) 7.0 -29.31~-46.31硬塑粘土17.0土层平均重度γ=20KN/m3,土层平均内摩擦角?=28φ。

地下水位标高:+30.50m 。

5、标高:梁顶标高+53.483m,墩底+35.81m。

6、风力:w=800Pa(桥上有车)。

7、桥墩尺寸:如图1所示。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的设计
5、地基承载力计算
7、配筋计算
2、图纸
配筋图按A2图纸手工绘制。图纸绘制必须规范,按国家建筑工程绘图标准执行。
9 9 9 13
图标及尺寸(单位:mm)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专业
图名:
图别
姓名
图号
学号
日期
三、主要参考资料
1.莫海鸿,杨小平.基础工程(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题目:多层框架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资料(包括设计任务、原始数据和技术要求)
(一)设计任务
进行柱下条形基础设计,包括地基和基础承载力计算,绘制基础配筋图。
(二)目的要求
巩固已修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完成柱下条形基础设计的能力,为设计更复杂的基础设计打下基础。
表1 柱荷载值
中柱(kN值
7XX
4XX
XX为学号最后两位数
如果设计验算通不过或不合理,请分析原因,提出措施(可适当调整尺寸等已知条件)。
二、课程设计具体内容及要求
1、计算书
进行地基和基础承载力的计算。计算可以采用手算和计算机软件结合方式,但必须有手算。计算书按下列统一规格。
2.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XXX(根据具体学科),并能够准确运用相关术语进行表达。

2. 学生能理解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如YYY(根据具体学科),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能通过本章节学习,掌握ZZZ(根据具体学科)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相关习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自信心,养成勇于探究、不断进取的良好品质。

3. 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XX年级(根据具体年级),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知识点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关于XXX(具体学科概念)的基础知识,涉及教材第X 章第X节。

- 分析YYY(具体学科原理)的内涵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参考教材第X章第X 节。

- 介绍ZZZ(具体学科方法)的操作步骤,结合教材第X章第X节。

2. 技能训练:- 设计观察、分析类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对应教材第X章练习题。

- 组织课堂讨论,促进知识内化,涉及教材第X章相关话题。

- 开展实践操作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参照教材第X章实践活动。

课程设计任务书写法

课程设计任务书写法

课程设计任务书写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XX技能和XX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

2.理解并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能够进行XX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XX实践操作。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安排:1.第一部分:XX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XX概念、XX原理等内容。

2.第二部分:XX实践操作,包括XX实验、XX案例分析等内容。

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学习时间为2课时。

2.第二章:XX原理,学习时间为3课时。

3.第三章:XX实践操作,学习时间为4课时。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安排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2.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XX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XX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用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XX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出版的XX学科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XX学科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和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大基实习任务书

大基实习任务书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大学计算机基础》实习项目【实习目的】根据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及教学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等方面的综合强化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操作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实习任务及要求】【任务1】Word操作制作一份宣传稿,1~2页,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完整。

(例如国际爱眼日、母亲节、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等)要求:1.标题:自选一种字体(如华文新魏)、加粗,二号,居中,深红色。

2.第1正文段:宋体,五号,左、右缩进1字符,首行缩进2字符,蓝色,段前一行。

3.第2正文段至最后一段:字体为绿色,隶书,行距18磅,首行缩进2字符;将部分文字加波浪线,加-25%灰色底纹。

4.插入一幅与内容相关的图片,水印效果,并设置环绕方式为“衬于文字下方”。

距文字上下左右各0.1厘米。

5.插入两行一列的表格,将最后一段文字置入表格第1行;插入一艺术字,选艺术字库第四行第三列,形状设为朝鲜鼓,并将艺术字置入表格第二行;设表格外边框为粉红色双波浪线。

6.将第三段文字分为两栏,加栏间标题,标题文字竖排。

课程设计【任务2】Excel操作要求:1.专业班级、学期、学年、考试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填写;2.学号、姓名、性别、考试成绩可自行编写;3.总评、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人数、百分比、最高分、最低分、班级总人数用公式计算;4.按总评等级给出分布饼状图,图表类型设为“分离型三维饼图”,系列产生在“行”,图表标题设为“成绩分布图”,图例位置“靠右”,数据标签包括“类别名称”和“百分比”,将图表“作为其中的对象插入”。

【任务3】PowerPoint操作结合对本专业的了解,利用Internet和CNKI搜索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技术、最新研究成果,了解专业发展前景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创建一个演示文稿,题目自拟。

要求:1.幻灯片个数至少为8个。

幻灯片中应包括文本框、特殊符号、项目编号、图片及艺术字,设置文字的字体格式,绘制图形、表格等。

任务书课程设计全套

任务书课程设计全套

任务书课程设计全套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相关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如XXX(具体知识点),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XXX(学科概念或理论),能够运用相关概念解释现象,解决简单问题。

3. 学生能够总结并复述课程内容的主要信息,对关键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案例的观察、分析和创新性的设计。

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基本工具和设备,完成课程相关的实践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提高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敢于挑战,勇于实践。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核心知识点进行组织:1. 章节一:XXX(具体章节名)- 知识点1:XXX(具体内容)- 知识点2:XXX(具体内容)- 实践环节:XXX(具体实践活动)2. 章节二:XXX(具体章节名)- 知识点1:XXX(具体内容)- 知识点2:XXX(具体内容)- 案例分析:XXX(具体案例)3. 章节三:XXX(具体章节名)- 知识点1:XXX(具体内容)- 知识点2:XXX(具体内容)- 小组讨论:XXX(具体议题)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 课时1:介绍章节一,讲解知识点1和2,进行实践环节活动。

- 课时2:讲解章节二,分析知识点1和2,进行案例分析。

- 课时3:讲解章节三,探讨知识点1和2,开展小组讨论。

教材章节与内容对应关系如下:- 教材第X章:章节一- 教材第X章:章节二- 教材第X章:章节三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设计任务书范文

课程设计设计任务书范文

课程设计设计任务书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XXX(具体概念),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

2. 引导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网络。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XXX技能(如分析、计算、实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就课程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讨论与分享。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软件等)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究精神,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需进一步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需引导其正确对待信息。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现以上课程目标,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理论知识学习:- 掌握XXX概念及其相关原理(对应教材第X章);- 理解XXX与XXX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应教材第X章);- 了解我国在XXX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应教材第X章)。

2. 技能训练:- 学习并运用XXX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对应教材第X节);-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软件等)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对应教材第X节)。

3. 实践活动:- 设计XXX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应教材第X实验);- 开展团队合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对应教材第X活动)。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程实践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分类、功能及在工程结构中的作用。

3. 帮助学生理解基础工程与上部结构、地质环境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基础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进行基础选型、设计和计算。

2. 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软件、工具进行基础工程设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在项目中有效地与各方进行沟通和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工程专业,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增强工程责任感。

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基础工程问题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

3. 引导学生关注基础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基础工程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基础工程知识体系,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工程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设互动、探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基础工程概述:介绍基础工程的概念、分类、功能及在工程结构中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2. 地基与基础设计原理:讲解地基土的性质、地基处理方法、基础选型及设计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章3. 基础工程设计计算:教授基础工程设计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静力法、动力法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4.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介绍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施工组织及质量控制。

教材章节:第五章5. 基础工程实例分析:分析典型基础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六章6. 基础工程新技术与发展趋势:介绍基础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推荐-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精品

推荐-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精品

一.设计资料:A轴柱底荷载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 FK=1534KN MK=335KN.M VK=109KN柱底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 F=1994KN M=436KN.M V=142KN持力层为③土层承载力特征值 fak=180kg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1.5m框架柱截面尺寸 500mm*500mm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450mm二.独立基础设计1选择基础材料基础采用C25混凝土,HpB400级钢筋,预估基础高度0.80m2.选择基础埋置深度取基础底面高时最高取至持力层下0.5m,本设计取③土层为持力层,所以考虑取室外地坪的基础底面为0.5+1.2+0.5=2.2m,基础剖向示意图如下3.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③土层为粘土层e=0.58 IL=0.78得b=0.3 d=1.6①号土层重度 r1=18*0.5=9KN/m3②号土层重度 r2=20*1+(20-10)*0.2=22KN/m3③号土层重度 r3=9.4*0.5=4.7KN/m3由此可得基底以上加权平均重度为 rm=r1+r2+r3/2.2=16.23KN/m3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为(未考虑宽度修正)fa=far+drm(d-0.5)=180+1.6*16.23*(2.2-0.5)=224.15KPa4.初步选择基底尺寸取荷载标准值Fk=1534KN Mk=335KN*m Vk=109KN基础底面积为Ao=FK/(fa-ra d)=1534/(224.15-0.7*10-1.725*20)=8.40m2ra 基础及回填土平均重度,一般取20KN/m2d 按室外地面算起考虑偏心荷载的影响,基础面积加大范围为(10%-40%)此处按20%增大面积A=1.2Ao=1.2*8.40=10.08m2初步选定基础底面面积A=lb=3.6*2.8=10.08m2 ,且b=2.8<3m不需要再对fa进行修正。

5.验算持力层地基承载力基础和回填土重Gk=radA=(0.7*10+1.725*20)*10.08=418.32KN偏心距为ek=M/(FK+GK)=(335+109*0.8)/(1534+418.32)=0.216m<l/6=0.6mPKminKmax=(FK+GK )(1±6ek /l)/lb=(1534+418.32/10.08)[1±(6*0.216)/3.6]=263.4KPa<1.2fa=268.97Ka 所以,最后确定基础底面面积长3.6m,宽2.8m。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任务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设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特制定本课程设计任务书。

二、任务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任务内容1. 设计选题: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题目应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2. 设计方案:学生根据所选题目,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方案设计。

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设计目标:明确设计任务的目的和预期效果;b. 设计原理:阐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依据;c. 设计方案:详细描述设计方案的各个环节,包括技术路线、实施步骤、材料设备、成本预算等;d. 设计创新点:突出设计方案的创新之处,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实施过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包括以下环节:a. 确定实验方案:根据设计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规程;b. 实验实施: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c. 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d. 调试与改进:根据实验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

4. 撰写报告:学生根据设计过程和实验结果,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a. 设计背景和目的;b. 设计原理和方案;c. 实施过程和结果;d. 总结与展望。

四、任务要求1. 学生应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不得抄袭他人作品;2. 设计方案应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3. 实施过程应严谨、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 撰写的课程设计报告应结构完整、语言流畅、逻辑清晰。

五、评价标准1. 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创新性和可行性;2. 实施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课程设计报告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语言表达、逻辑清晰度等。

课程设计任务书说明

课程设计任务书说明

课程设计任务书说明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了解其发展历程,理解其核心原理和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学科名称)的基本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科名称)在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学科名称)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核心原理和基本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部分:(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包括(具体内容1)、(具体内容2)、(具体内容3)等。

2.第二部分:(学科名称)的核心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具体内容1)、(具体内容2)、(具体内容3)等。

3.第三部分:(学科名称)的实际应用,包括(具体内容1)、(具体内容2)、(具体内容3)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2.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学科名称)的相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学科名称)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用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学科名称)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准备如下:1.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3.多媒体资料:制作或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课件、视频等,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大型作业任务书(样本)

大型作业任务书(样本)

班级学号姓名任务编号:001(适用于一年级第二学期)下达任务日期:20 年月日完成任务日期:20 年月日任务所属课程:电子技能实训技能实训课题:红外遥控开关任务及要求1、配发一套下图所示的线路印制板、元器件、外壳。

要求独自检测配件质量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元器件焊接、电路参数调试、成品装配等任务。

2、完成的作品应具备的性能:遥控距离大于六米;遥控开关自如,工作稳定。

3、填写实训报告在内的任务记录。

评价标准:1、能准确测量出实训任务中的关键点电压;2、对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应有较专业的现场处理能力;3、正确识读电路图以及工作原理分析能力。

考核办法:1、规定时间内,实训作品无遥控功能为不合格;性能差但具有遥控功能为合格;2、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作品性能良好并写出相应报告为优秀;班级学号姓名任务编号:002(适用于一年级第一期)下达任务日期:20 年月日完成任务日期:20 年月日任务所属课程:电子技能实训技能实训课题:电子元件识别与鉴定一、任务及要求1、正确识别色环电阻;2、能用万用表检测二极管极性、好坏;3、能用万用表三极管管脚辨别以及好坏鉴定;4、运用万用表检测确定10uf电解电容器的正负极;5、单向可控硅管脚、好坏判断;二、任务考评标准1:每完成一个教学任务,要求安排学生进行该项实训。

具体布置几项任务,究竟是单独一项,或者是多项任务同时进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任务时间酌情规定。

3:任务评分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准确率在90%、70%、50%及以上的学生,实训成绩分别为优良、合格、不及格。

4:实训中的时效因素也是考核内容之一。

武胜职业中专学校电子电器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任务编号:003(适用于一年级)下达任务日期:20 年月日完成任务日期:20 年月日任务所属课程:电子技能实训技能实训课题:串联可调式稳压电源任务及要求1、可提供的主要电子元器件:电源变压器、可调电阻5.1K一只、三极管9011或9013、IN4007、3.9V稳压管、电阻器、电容器等若干。

实验报告任务书

实验报告任务书

硬件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性质与目的《硬件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

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实践环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硬件编程语言VHDL ,并熟悉FPGA 设计的实验和使用方法。

通过设计、编程、调试过程,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实验动手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1、学习现代硬件系统设计基本方法。

2、学习使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

3、学会使用图形方式和文本方式设计逻辑与时序电路。

4、学会分层次设计方法。

5、学会FPGA编程和应用。

6、详细的设计任务要求见附件1。

三、时间安排课程设计教学时间共5周。

结合实际情况,本次安排时间跨度为第19周~第20周,第26~第28周,共计5周,从7月5日开始,到9月10日结束。

第19周~第20周:理论教学第26周~第28周:实验调试四、参考书目1. 邹彦,庄严等.EDA技术与数字系统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2. 薛宏熙,胡秀珠.计算机组成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3. 潘松,黄继业. EDA技术与VHDL.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五、成绩评定设计成绩由平时听课状况、设计结果、设计报告三部分构成。

平时成绩占20%,实验与设计调试占50%,设计报告占30%。

考核依据:(1)平时听课/实验。

由值班教师负责考核,记录出勤状况、听课过程中回答问题状况等。

(2)实验与设计结果。

该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具体的设计项目,完成后由教师验收,根据验收情况和设计结果给出相应的成绩。

(3)设计报告。

在实验部分完成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与调试过程,每人写出自己的设计报告,根据设计报告的情况由指导老师评定并给出得分。

六、要求在课程设计阶段,严格考勤,根据题目要求认真独立完成设计,要求学生全程参与课程设计过程,完成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训练。

在实验过程中,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并调试,根据设计结果和设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由指导教师给出设计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类基础课程大型实验》- 大型实验部分任务书一、大型实验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综合运用所学过C/C++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进行实际程序设计。

2、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出发,用C/C++编写简单的的程序,要求如下:(1)算法正确,容错性能好;(2)完成从用户需求分析、到上机编程、调试和应用等全过程;(3)书写规范的课程设计文档;(4)通过教师的验收。

3、大型实验完成时间:30学时4、大型实验的成绩评定:◆源代码电子档(代码中要求有充分的注释)(20分)◆课程设计报告电子档(书写规范)(20分)◆教师的现场验收答辩(10分)二、大型实验的实验报告要求⏹大型实验的实验报告至少应有以下几部分构成:1.大型实验的题目、内容2.运行环境(软、硬件环境)3.实验课题分析(需求分析,功能结构分析)4.实验主要模块的功能、流程图5.实验调试、测试、运行记录及分析6.实验总结(优点,不足,收获及体会)⏹排版格式规范:参考范例文档。

正文五号宋体,1.25行间距;配图要求有编目、标题;标题四号宋体,加粗。

备注:范例(图书馆管理系统源代码+文档)发给学生作为格式参考。

二、大型实验的题目、内容及要求要求一个自然班内每人一题。

参考下列题目,学生也可以使用通过教师审核的自选题目。

(1)通信录的设计基本要求:定义人员(person)类,其中至少包括姓名、性别、电话、地址、邮政编码、邮箱、QQ号和类别(例如:同学、朋友等)。

功能要求:1、设计菜单实现功能选择;2、输入功能:输入人员信息,并保存到文件中;3、查询功能:1)能够根据姓名、电话精确查询人员信息;2)能够根据地址进行模糊查询人员信息;3)根据人员类别查询人员信息4、根据姓名对人员信息排序输出5、能根据姓名、电话修改人员信息6、能根据姓名、电话删除人员信息(2)职工工资管理基本要求:定义职工(employee )类,其中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工号、电话、所在科室和工资。

功能要求:1、设计菜单实现功能选择;2、输入功能:输入职工信息,并保存到文件中;3、查询功能:1)能够根据工号精确查询职工信息;2)能够根据姓名、科室查询职工信息3)分科室进行工资统计,计算各科室的平均工资4、根据职工的工资排序输出5、根据工号修改职工信息6、根据工号删除职工信息(3)公司员工管理系统基本要求:设计一个公司的员工管理系统,每个人员的信息包括编号、姓名、年龄、受教育程度、民族、专业、职称(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部门(人事部、技术部、后勤部、信息部)、职务(普通员工、工程师、团队领导、部门领导、公司领导)功能要求:1、提供增加、修改、查询、删除员工数据信息的功能2、所有数据均保存到文件,并可以从文件中读出3、显示各职称的员工信息、显示各部门的员工数量4、良好的人际交互界面、方便操作(4)学生成绩管理基本要求:定义学生(student)类,其中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学号、班级和四门功课的成绩。

功能要求:1、设计菜单实现功能选择;2、输入功能:输入学生信息,并保存到文件中;3、计算每个学生的总分与平均分并排序4、能根据学号修改学生信息5、能根据学号删除学生信息6、查询功能:1)能够根据学号查询学生信息;2)能够根据姓名、班级查询学生信息3)统计学生成绩,按照班级和科目计算平均分。

(5)学生信息管理基本要求:定义学生(student)类,其中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学号、班级和联系电话。

功能要求:1、设计菜单实现功能选择;2、输入功能:输入学生信息,并保存到文件中;3、能按照学生的学号排序4、能根据学号修改学生信息5、能根据学号删除学生信息6、查询功能:1)能够根据学号查询学生信息;2)能够根据姓名、学号、班级等查询学生信息3)按照班级统计学生人数。

(6)教职工信息管理基本要求:定义职工(employee )类,其中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工号、电话、所在系部和职称。

功能要求:1、设计菜单实现功能选择;2、输入功能:输入职工信息,并保存到文件中;3、查询功能:1)能够根据工号精确查询职工信息;2)能够根据姓名、科室查询职工信息3)分系部进行职称统计,计算各职称的人数4、根据职工的职称排序输出5、根据工号修改职工信息6、根据工号删除职工信息(7)考勤管理系统基本要求:考勤信息记录了学生的缺课情况,它包括:缺课日期、第几节课、课程名称、学生姓名、缺课类型(迟到、早退、请假及旷课)。

功能要求:1)录入学生的缺课记录;2)修改某个学生的缺课记录;3)查询某个学生的缺课情况;4)统计某段时间内,旷课学生姓名及旷课次数,按旷课次数由多到少排序;5)统计某段时间内,有学生旷课的课程及旷课人次,按旷课人次由多到少排序;6)系统以菜单方式工作。

(8)面包店销售管理系统基本要求:销售信息包括商品号、商品名称、制作日期、有效期、销售日期、售价、折扣、数量。

功能要求:(1)从文件读入商品号和商品名称、制作日期,有效期,库存数量等信息(2)销售记录的登记。

(2)对当日销售信息的查询。

(3)销售记录的分类统计(按商品号、销售日期)。

(4)可以将当日销售记录和统计信息导出登记到文件,(9)学生综合测评系统基本要求:每个学生的信息为:学号、姓名、性别、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单科成绩、考试平均成绩、考试名次、同学互评分、品德成绩、任课教师评分、综合测评总分、综合测评名次。

考试平均成绩、同学互评分、品德成绩、任课教师评分分别占综合测评总分的60%、10%、10%、20%。

功能要求:1)学生信息处理:(1) 输入学生信息、学号、姓名、性别、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按学号以小到大的顺序存入文件中。

提示:学生信息可先输入到数组中,排序后可写到文件中。

(2)删除同学信息。

提示:输入将删除同学号,读出该同学信息,要求对此进行确认除将删。

2)学生数据处理:(1) 按考试科目录入学生成绩并且按公式:考试成绩=(语文+数学+外语)/3,把学生记录写入一个文件中。

(2) 学生测评数据输入并计算综合测评总分及名次。

提示:综合测评总分=考试成绩*0.6+同学互评分*0.1+品德成绩*0.1+任课老师评分*0.2。

(10)学校开课查询系统基本要求:课程信息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学分、课程性质、开课院系等。

功能要求:1)能够对课程信息进行输入、修改、删除操作;2)按给定的条件(编号、名称、任课教师、开课院系等)查询课程信息;3)以文件形式保存相关信息,可以读取默认文件中的信息进行查询等操作。

(11)信用卡客户管理系统基本要求:信用卡信息:卡号、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开户银行、信用额度、信用积分(可能为负)等。

功能要求:1)能够对信用卡信息进行维护:新建、修改、删除操作;2)按给定的条件(卡号、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信用积分等)查询课程信息;3)以文件形式保存相关信息,可以读取默认文件中的信息进行查询等操作。

(12)高校信息查询系统基本要求:以高校为基本单位进行信息存放,高校信息包括:编号、学校名称、地址、省份、建校时间等。

功能要求:1)能够对高校信息进行维护:新建、修改、删除操作;2)按照高校任意信息进行查询;3)以文件形式保存相关信息,可以读取默认文件中的信息进行查询等操作。

(1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选题系统基本要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选题,题目信息以文件形式存放,包括:编号、题目、任务要求、完成时间等。

功能要求:1)学生信息包括:学号、姓名、班级;2)输入学号,随机抽取题目,限定每个题目只能被一个学生选中;3)选题结果以文件形式存放,可以随时进行查询操作。

(14)宾馆客房管理基本要求:宾馆的客房信息包括客房号、客房类型、客房价格、空闲情况、客人姓名、客人身份证号、入住时间、退房时间,预付费用等信息。

功能要求:1)客房信息的录入功能;2)客人入住登记;3)客人退房结算;4)客房信息浏览功能,浏览全部客房的信息。

(15)电脑报价系统基本要求:电脑各部件的信息包括:部件名、价格、分类号、型号,厂商、报价时间等。

功能要求:1)添加电脑各部件的信息功能(用文件保存);2)查询功能,按类型、价格等查询;3)信息修改功能,能够按指定记录修改信息。

(16)学校教师开课管理系统基本要求:教师开课信息包括职工号、姓名、职称、电话、开课名称、可容纳人数等(职工号不能重复)。

功能要求:1)教师开课信息录入功能(教师开课信息用文件保存)--输入;2)教师开课信息浏览功能--输出;3)查询功能:可以按姓名、工号信息查询;4)教师开课信息删除、修改功能(任选项)。

(17)银行账户管理程序系统基本要求:设计一个银行账户管理程序,账户的信息有账号(唯一)、姓名、余额、身份证号码、单位、电话号码、地址等功能要求:允许用户进行如下操作:开户、销户、存款、取款、转账、查询,一个用户可以有多个户头,账户的数值没有上限。

程序运行时,可以由用户选择进行何种操作,开户操作要求输入用户信息后自动获取账号,用户销户后账号被回收,并且该账号可以继续分配给其它账户,不允许用户透支,根据姓名或账号可以进行用户的信息查询,所有的账户信息应存放到一个文件中,可以随时的访问和更新。

(18)研究生初试录取系统基本要求:研究生考试课程为4门,其中数学、外语、政治为统一命题,而专业基础课则根据不同的专业由招生学校自行命题。

国家对初试录取分数有总分要求(如某一年要求4门课总分应达到310分),另外还有对每门课的最低分数要求(如总分为100的试卷最低应达到40分,总分为150的试卷最低应达到65分)。

功能要求:编程统计初试合格的人数,并按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输出合格考生的信息。

程序运行时首先要求输入:考生姓名,准考证号,报考专业,是否应届生,4门课程(政治、数学、外语、专业基础课)成绩。

这些原始数据应保存到一个文件中。

然后输入:录取的总分要求,各课程的最低分数要求。

输出要求:过线考生的姓名,准考证号,报考专业,是否应届生,4门课程(政治、数学、外语、专业基础课)成绩及总分,这些信息应存放到另一个文件中。

(19)学校开课查询系统基本要求:课程信息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学分、课程性质、开课院系等。

功能要求:1)能够对课程信息进行输入、修改、删除操作;2)按给定的条件(编号、名称、任课教师、开课院系等)查询课程信息;3)以文件形式保存相关信息,可以读取默认文件中的信息进行查询等操作。

(20)歌手比赛系统基本要求:对一次歌手比赛的成绩进行管理。

功能要求:1)输入每个选手的数据包括编号、姓名、十个评委的成绩,根据输入计算出总成绩和平均成绩(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

2)显示主菜单如下:(1)输入选手数据;(2)评委打分;(3)成绩排序(按平均分);(4)数据查询;(5)追加学生数据;(6)写入数据文件;(7)退出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