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拥抱大自然(第十二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 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 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他认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 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 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 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 百年”成为名句。
诗人简介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汉名士,建安 七子之一,山东宁阳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 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 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建安二十 二年(217年),刘桢去世。他的著述包括《毛诗义 词》十卷,文集四卷。
赏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 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 不在疾风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创作背景
此为清代学者赵翼的组诗名,这组诗为七言绝句,借议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一些观点, 其中可以看出唐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以及金人元好问《论诗绝句》的影响。
诗人简介
赵翼(1727—1814年)清代文学家、史学家。 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 人,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 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 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 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 三大家。著作《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 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 著。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 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 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外在形象,那么后面 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内在品格。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 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得以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树刚正坚贞、不屈不 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 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 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 他的从弟。
诗·魏诗》
注释
① 亭亭:耸立的样子。② 瑟瑟:形容风声。③ 一何:多么。④ 惨凄:凛冽、严酷。 ⑤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 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⑥ 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创作背景
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其诗风格劲挺、不 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九首及若干残句。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采用的都是比兴手法。 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 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 概括。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 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 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 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 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 志却不会减。
78.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全唐诗》
注释
① 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是叙述 军旅战争的歌辞。行,古诗中的一种体裁。② 青海:指青海 湖。③ 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④ 穿:磨破。⑤ 金甲: 战衣,金属制的铠甲。⑥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 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⑦ 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⑧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 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 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描绘了边塞士兵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 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 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由青海湖经祁连山 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 雪山顿显黯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 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 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 “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 相连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 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 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赏析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 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 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 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 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 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 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 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 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 感情悲壮。
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年),吐蕃、突厥曾 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 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词是采用 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 庭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 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浸染的诗情——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Biblioteka Baidu
第二篇 拥抱大自然
目
录
75 赠从弟(其二) 76 论诗(其二)
77 定风波 78 从军行(其四)
79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80 晓窗
75.赠从弟(其二)
赠从弟(其二) (魏)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出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 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 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 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 家代代都有新人才的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 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 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说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 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 状,突出了松柏树的可贵品格。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 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 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 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柏的品 格,点明主题。
① 定风波:词牌名。② 沙湖: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③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 迫之状。④ 已而:过了一会儿。⑤ 吟啸:放声吟咏。⑥ 芒鞋:草鞋。⑦ 一蓑(su4): 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⑧ 斜照:偏西的阳光。⑨ 向来:方才。⑩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 声。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 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 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 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 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 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 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 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 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 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 途。
赏析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名句
感悟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 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 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在人格境界上的自我提升。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 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 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对今天我们在人格修养方面仍有 积极的借鉴意义。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名句
感悟
这两句诗不仅饱含着深刻的哲理,更从文学发展的角 度,揭示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历史的发展向来存在新陈 代谢,推陈出新,后浪推前浪。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两句话,不仅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更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上,提 出了文学创作上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后人在继承前 人成果的同时,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求变创新上下工 夫,如果只是一味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那么在 文学史上将不会留有个人的印迹。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 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 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何妨” 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 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 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 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 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赏析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 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 事尽之矣。”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名句
感悟
人生总有不如意之时,豁达的胸襟能将这些不如意转化为另一 种生活情趣。身处不如意的境地时,要仍能从容地观察、体会和欣 赏人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才能不被任何打击和 挫伤击倒,才能到达“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77.定风波
77.定风波
(宋)苏轼
【序词】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自《东坡全集》
注释
延伸阅读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 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 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 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襟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 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 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 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 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 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 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
76.论诗(其二)
论诗(其二)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出自《瓯北诗集》
注释
① 李杜:指唐代诗人李白、杜甫。② 江山代有 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才人,有才 华的人。③ 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 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