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三国时期的兵器与战术
三国时期的兵器与战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战争手段和军事战术表现出了极高的技巧与智慧。
在这个时期,兵器的发展与创新为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三国时期的兵器与战术。
一、战争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国纷争频繁的时期。
三国鼎立,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时常爆发,战争形势紧张。
为了在战场上取得优势,战争双方不断改进兵器和研究战术。
二、主要兵器1. 刀剑类在三国时期,刀剑类兵器被广泛使用。
其中,长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兵器。
长剑适合快速斩击,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此外,双刃刀也被广泛使用,它的形状与普通刀类不同,可以增加斩击的威力。
2. 弓箭类弓箭在三国时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弓箭在远距离作战中具有较高的杀伤力。
弓箭的制作精细,箭矢的尖端经过特殊处理,可以在射程内刺穿敌人的盔甲。
3. 兵器动力装置在三国时期,人们也开始尝试一些兵器动力装置,如击弩。
击弩是一种通过扭曲弓弦,蓄力后一下子发射多支箭矢的武器。
这种武器在一瞬间可以产生巨大的杀伤力,适用于迎击敌军骑兵。
三、战术应用1. 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是刘备用来对抗曹操的战术之一。
在攻城战时,刘备的军队用长木棍钻入敌军的木城墙中,并在木棍上放置燃烧物品。
当敌军发现后,用利箭射中着火的木棍,城墙立即起火,给敌军造成重大损失。
2. 诱敌深入诱敌深入是使用兵力较少的势力对抗兵力较多的势力的常见战术。
在争夺战场主动权时,使用巧妙的诱敌战术,吸引敌人深入自己的领土,然后利用己方埋伏的兵力进行反击。
3. 烟火战术烟火战术是通过燃放烟花来扰乱敌军视线和士气的战术。
利用烟火炸响或照明弹照亮战场,可以让敌人视线受阻,同时增强我方军队的士气。
四、战争成果三国时期的兵器与战术发展史,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战争史。
创新的兵器和巧妙的战术赢得了许多胜利,同时也演进出了一些战术败笔,并为战争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武器
《三国演义》中的武器
《三国演义》中的武器以下均出自三国演义,正史党勿喷。
群雄势力:王允:七星刀也有说是七宝刀
纪灵:三尖刀
何曼:铁棒
吕布:方天画戟赤兔
袁尚:双刀
晏明:三尖两刃刀
刑道荣:开山大斧
陈应:双叉
李异:蘸金斧
孙吴势力:程普:铁脊蛇矛
黄盖:铁鞭
韩当:大刀
祖茂:双刀
孙坚:古锭刀
宋谦、贾华:方天画戟
曹魏势力:典韦:双铁戟
曹操:倚天剑爪黄飞电
孟坦:双刀
卞喜:流星锤
许褚:大刀
徐晃:大斧
夏侯恩:青虹剑
钟缙:大斧
钟绅:画戟
韩德:开山大斧
韩琪:日月刀
韩琼:方天戟
蜀汉势力:马超:长枪
刘备:双股剑的卢
关羽;青龙偃月刀赤兔
张飞、张苞:丈八点蛇矛赵云:青虹剑
马岱:宝刀
马超:长枪
关兴:大砍刀、青龙偃月刀沙摩柯:铁蒺藜骨朵
鄂焕:方天戟
忙牙长:截头大刀
董荼那;:钢刀
祝融夫人:飞刀,丈八长标。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使用石头、木棒等简单工具作为武器进行狩猎和战斗。
进入青铜时代,铜器的产生增加了武器的材料,也出现了铜矛、铜斧等武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冶铁技术的出现使得武器更加锋利、坚固。
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武器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出现了古代兵器代表之一——长戟。
长戟长3-4米,戟头一端为尖刺,另一端有刀刃,用于步兵阵列冲锋。
除了长戟,还出现了长矛、长弓等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全面战争的到来,古代兵器发展进入高峰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古代兵器代表之一——钢剑。
钢剑是用高温熔铁流入模具制造的,它比铜剑更加锋利、坚固,并且易于维护。
此时期还出现了双刃剑、戟等武器,战争形态出现变化,步兵主导战争。
秦朝的统一使武器的制造更加规范化,并且在武器使用方面增加了训练。
此时期出现了骑兵,马槊、马剑等武器开始普及。
同时,秦朝还开始使用火器。
东汉时期,火器的应用开始普及,并且出现了手持火枪、连弩等新武器。
三国时期,出现了古代兵器代表之一——蛇矛。
蛇矛是一种弯曲呈S形的战斗武器,它的长度与长矛相似,但它的作用是对敌人进行撞击。
蛇矛使用灵活,对战车等重装部队有很强的破坏能力。
此时期还出现了刀枪兵、骑兵等新的作战部队。
唐朝时期,随着西域贸易的增加,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此时期出现了古代兵器代表之一——佩刀。
佩刀是唐代军官佩戴的单刃宽剑,剑身与锋利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能够轻易地斩断敌人的防御。
宋朝时期,古代兵器发展进入衰落期,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武器。
比如,宋代步军装备了铁甲和铁枪,这些武器的使用有效地提升了步兵的战斗力。
武器制造也开始重视弹丸的制造,出现了各种投射武器,如弩、弓矢等。
元朝时期,受到外族入侵的挑战,中国开始引进外来的武器制造技术,如火器的制造技术。
火药的使用使得火枪、火炮等新武器迅速普及,这些武器的使用使得传统的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之,中国古代武器发展漫长而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制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制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攻城略地的战略战术以及攻防器械和兵器制造,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攻守器具方面,有火车、发石车、钩车、虾蟆车等。
梁侯景在制作攻城器械方面尤为突出,曾“设百尺楼车”,又造飞楼、撞车、登城车、钩堞木、阶道车、火车等,“并高数丈,一车至二十轮”②。
攻防器械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官渡之战中,先是曹军失利,袁绍军“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使曹军“大惧”。
曹操便令制造发石车,摧毁了袁军的楼车,于是曹军转危为安。
这种发石车被袁军称为“霹雳车”①。
在兵器制造方面,诸葛亮改造前人连弩制成一种新式连弩,取名“元戎”,它具有简单的自动发射性能。
两晋时弩机趋于大型化,《晋书·舆服志》称:“中朝大弩卤簿,以神弩二十张夹道,..刘裕击卢循,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莫不摧折”。
三国时,刀已安上长柄,作为长兵器使用。
刀的质量也比前代提高了,蒲元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用这种刀劈砍装满铁珠的竹筒,象斩草一样。
两晋和南北朝,兵器的质量又有了新的突破,东晋时发明横法钢,以制刀剑,锋利无比;南朝时改进了灌钢技术,提高了钢的质量,从而有利于制造兵器;北齐綦母怀文所造钢刀,据说能斩铁如泥。
两晋、南北朝的兵器种类,除承袭前代的刀、矛、剑之外,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杂色兵器,如鞭、锏之类。
原来的戟,已很少用于战阵,而多用于仪仗,矛也逐渐演变为枪。
②《梁书·侯景传》。
①《三国志·袁绍传》。
长知识!中国刀剑演变、各朝代发展历史年表!
长知识!中国刀剑演变、各朝代发展历史年表!古兵器大揭秘 2017-09-25春秋末 /战国初(500BC - 350BC)1)这时代青铜剑形式已成熟。
复合剑的最早出现——这些兵器是用含锡较高的青铜做刃,用含锡较低的青铜做剑脊,以制刃坚硬,脊柔的剑,防止易折断。
2)广泛用防锈化学物(copper sulphide)来防止剑表面生锈。
3)最早铁和钢剑的出现。
4)世界最早的冶金书《考工记》,描写了青铜剑的含铜含锡成分。
吴王夫差铜剑战国时代 --中和晚期(350BC - 221BC)1)钢剑越来越长,1米以上,剑柄长,可双手握。
2)青铜剑也越来越长,达80厘米(以前长度, 60厘米以下)。
合肥出土战国青铜剑秦朝(221BC - 207BC)1)青铜剑达90厘米长,长剑柄,可双手使用。
2)广泛用化学物品(chromium oxide)为青铜剑防生锈保护层。
这是在公元前 700年发明的,失传2000多年。
20世纪的30和50年代,再次被德国和美国人发明。
秦俑二号坑出土的长剑秦皇兵马俑坑出土青铜长剑汉朝 ---初和中期(206BC - 0 AD)1)钢剑长度达1.2米。
2)青铜刀与钢刀的广泛实用;钢刀跟钢剑一样长。
3)复合钢铁(例如:包钢夹钢)和淬刃技术的出现。
此制法将成为中国刀剑后2000年的独特风格。
4)反复锻打钢铁技术(用来除掉杂物,使在钢内的炭分散得更平衡)慢慢成熟。
到了汉朝中期,就成为著名的百炼钢技术。
此制法也将成为中国刀剑后2000年的独特风格。
5)环首刀剑的出现。
汉朝 ---中到晚期(0 AD - 220AD)1)钢刀广泛运用,青铜刀剑钢剑被淘汰。
2)反复锻打钢铁技术成熟,成为三十,五十和百炼钢技术。
数越高,品质越好。
技术传流到朝鲜。
3)最早期的青铜刀和钢刀流入潮鲜日本。
4)最早期出现鲛鱼皮用来盖宫廷内使用的刀剑柄。
三国早期 >>隋朝末(220 - 618)1)百炼钢技术继续流传。
2) 中国人又发明了用烧土来淬刃,造刃文的技术。
三国时期各家兵器的特点
三国时期各家兵器的特点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非常复杂,而且极为丰富,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事件。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战争,战争在这个时期中发生得非常频繁,三国时期的战争激烈就在于每个家族所使用的武器不同。
因此,人们也把这个时期称作是兵家必争时期。
三国时期的各家兵器千差万别,每个国家对自己的兵器都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好。
下面是三国时期各家兵器的特点。
魏国的兵器魏国的兵器以刀剑为主,魏国最出名的兵器是太极剑和麒麟弓。
太极剑是魏国的名剑,它的特点是剑身长而直,剑身又细又轻,适合细密的进攻。
太极剑适合用来进行防守,还可使用特殊的技巧进行攻击。
麒麟弓是魏国的重装兵器,它是一种特殊的弓箭,箭杆较长,并且箭头比较重,能够发射特殊材质的箭头,可用于攻城和围攻作战。
此外,魏国的铁甲兵也是其特色之一,魏国的铁甲兵盔甲重厚,具有很强的防御力。
曹操是魏国的开国之祖,他非常重视战争,并且在兵器的制造和使用上也进行了不少的改进。
因此,曹操的军队在兵器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蜀国的兵器蜀国的兵器以枪矛为主,蜀国最出名的兵器是长枪和丈八蛇矛。
蜀国的长枪有着相当的优势,它的长度可以达到3到4米,非常适合用来进行远距离攻击。
蜀国的长枪常用两个人同时使用,一个人负责枪杆,另一个人负责攻击。
丈八蛇矛是蜀国的重兵器,这种兵器全长约4米,称为“丈八”蛇矛。
这种兵器重量相当,多用于与铁甲相撞,佩戴者更善于战斗。
由于这种长枪很长,所以不利于近距离作战,因此往往需要配合其他兵器使用。
吴国的兵器吴国的兵器以弩为主,吴国最出名的兵器是铁索连弩和船舶上的火器。
铁索连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兵器,这种兵器能够同时发射数个箭矢,远程攻击力非常强,常被用于远程射击和攻城战。
吴国最出名的兵器是船舶上的火器,这种兵器是吴国所特有的。
在三国时期,船舶最为重要的就是火器,吴国的船舶上安装了大量的火器,船员能够使用火器进行远距离攻击或者紧密的防御,因此常常能够在海上获胜。
古兵器简介04
长刀:又称"大刀",一种长柄大刀,多为马战使用,汉以后,各朝代均有不同风格的长刀。
三国时期就有偃月刀;唐代有陌刀;宋代有笔刀、掉刀、凤嘴刀、掩月刀(即偃月刀);眉尖刀、戟刀、屈刀等;明代有勾镰刀、偃月刀等。
其结构由刀头、刀身、刀柄等部分组成。
基本用法有劈、砍、云、抹等。
使用和演练时威风凛凛,气势雄伟,为大将军所用。
笔刀刀尖锐利,刀背斜阔,柄下有鐏。
宋《武经总要》把其列为"刀八色"之一。
掉刀刀身直,刀尖向上,尖锐有刃,柄后有鐏。
宋《武经总要》把其列为"刀八色"之一。
凤嘴刀刀头呈圆弧状,刀刃锋利,刀背斜阔,柄下有鐏。
被宋《武经总要》把其列为"刀八色"之一。
偃月刀(掩月刀) 三国时期关羽所用,又称"关刀"。
其刀身狭长,形如偃月,刀背有青龙图案,又称"青龙刀" "偃月刀",刀头有回钩,钩尖似枪,锐利无比,刀背有突出锯齿状利刀,故名"冷艳锯",其柄因人而制,一般人直立,左手握住刀盘之下刀柄处,左臂向左侧伸直,刀鐏靠着左脚掌侧。
刀盘的高度应与左肩齐。
刀刃之长度,应是刀柄的五分之二长。
其刀法相传是三国时期关羽所创。
用法有十二字诀:劈、砍、磨、撩、削、裁、展、挑、拍、挂、拘、割。
此刀被宋《武经总要》把其列为"刀八色"之一。
眉尖刀刀身狭窄,单刀,刀尖锐利,其后斜阔,木柄,后有铁鐏。
属宋"刀八色" 之一。
戟刀戟刀全长五尺,其中刀尖长四寸,边锋长一尺。
刀柄粗可盈把,柄尾有一三棱形铁鐏。
戟刀在对敌作战时可发挥前尖边锋的特点,声东击西,虚实多变,其主要用法有砍、剥、刺、、挂、劈、扫、截、撩、削、盖、擢、架等。
陌刀长刀的一种。
陌刀为一种两刃的长刀,较重,大约50斤。
唐代军中大量配备。
唐代以后陌刀逐渐消失。
屈刀刃前锐利,刀后斜阔,长柄,柄末端有鐏。
南北朝时期的兵器制造
南北朝时期的兵器制造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动荡的时期,战争频繁,兵器制造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兵器制造业不仅在北方,而且在南方也发展起来了。
南北朝时期的兵器制造主要依赖于手工艺技术,所以制造速度相对较慢,但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和摸索,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独特的制造方法和技术,设计出了一系列精美的兵器。
首先,南北朝时期最流行的兵器当然是刀、枪、弩等。
其中,刀就成为了南北朝时期近战中最常用的武器。
南北朝时期的刀有许多不同种类,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单刃刀和双刃刀。
南北朝时期的枪也有很多不同种类,其中最常用的是钢枪。
钢枪在设计上比较精巧,结构稳定,杀伤力也比较强,因此在战争中被广泛使用。
南北朝时期的弩虽然装填速度慢,但射程较远,威力也很大。
弩身多采用竹制或铁制,箭簇采用铁制或骨制。
其次,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兵器,例如风火轮、铁锤等。
风火轮就是将铁板或塑料底座连接一些弦子,转动时拉紧弦子,拨动以后会发出类似枪响的声音。
而铁锤是由两个可以旋转的铁球组成,包裹在一根钢杆上,可以用来攻击敌人的脑袋。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盔甲。
南北朝时期的盔甲多用青铜或钢铁制成,造型精美、细致。
盔甲分为重甲和轻甲两种,重甲一般由铁片或钢板的组装而成,能保护士兵的身体免受敌军的攻击;轻甲则是用比较轻薄的铁片或甲片组成,重量较轻,便于移动,同时也比较透气。
在南北朝时期,兵器制造业发展迅速,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对于以后的军事发展影响很大。
南北朝时期的兵器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在作战中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这些兵器为后来的军事科技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几种古代名兵器谱
古代名兵器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武侯祠藏品》:收录了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诸葛亮和姜维所使用过的兵器,如双股剑、青龙偃月刀等。
2.《太康九品册》:南北朝时期,北魏官方编纂的刀剑分类名录。
按照等级分为九品,收录了大量的刀剑兵器。
3.《兵器谱》:明代武器学著作,收录了明代各种兵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如长枪、大刀、短剑等。
4.《武備志》:清代兵器学著作,收录了清代各种兵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如腰刀、马槊、狼牙棒等。
5.《器械志》:清代官方编纂的器械分类名录,其中包括了各种用于攻城和防御的器械,如箭塔、云梯、烽火台等。
这些古代名兵器谱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武器的重视和热爱,也为后人了解古代兵器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魏晋时期的剑
魏晋时期的剑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剑亦承汉制,但细节有所变化,在东晋的绘画《烈女仁智图》中,数把佩剑外形相似,首,格,摽齐全。
剑璏(zhi)的部位则被衣裳遮掩。
图中之剑可能仍是玉具剑,按人物身高比例看全长至少在100厘米以上,剑身狭窄。
剑摽则宽出鞘尾很多,为长方形或倒梯形;剑镡(镡)两侧更加突出,边缘尖利,呈扁长w和m形;剑柄中部急收,后粗前细。
根据这幅卷轴,晋代仍采用了传统的璏式佩剑法。
相比南北朝时期的刀,这个时期的剑几乎无据可查,既无考古发掘中认定的出土物,国内外的博物馆中也没有具备说服力的藏品,史书中也缺乏可信的记载,因此只能对比同一时期的刀并联系前后阶段的剑进行推测。
除了供贵族把玩和防身之外,长剑还是重要的礼仪用具。
虽然随着环首刀的流行,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改佩剑为佩刀,但在正式场合,官员们仍然需要佩带长剑。
南朝持剑武士画像砖《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中提供了一些图像信息,其中端坐于鳌鳖背上者右手执握火焰剑,剑身细长,柄带环首。
《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局部南北朝时期,班剑盛行,皇帝经常会把使用班剑的资格作为一种荣誉赏赐给有功的臣子,大臣获得皇帝批准后,出行时可以配备含有班剑手的仪仗队,班剑手的数量越多,则该臣子的地位越高。
当时还出现了一种名为班剑的礼仪用具,班剑又称像剑,为木制的长剑,剑上描画有装饰性的花纹,班通斑,意为斑纹。
这一时期的南北朝,北朝出现了重甲骑兵,攻击力极强。
兼有轻骑兵和大量步兵,在军事上占有优势。
南朝以水军为主,多凭借江河屏障以水战抵御北朝的进攻。
这一时期的刀剑种类多样,消耗巨大且交替迅速,其发展既收到北方各游牧名族马刀的影响,也随南北不同兵种的需要而调整,出现了众多新颖和重要的变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三国两晋南北朝,从3世纪初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起,直到6世纪末隋统一止,其间经历了近4个世纪。
在此期间,除了西晋灭吴以后的一个短暂时间外,我国都是处在若干政权割据的时期。
在长达4个世纪的动荡中,边疆一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而北方汉人往往南迁,各统治集团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兵器的更新发展。
在这一时期,不但刺杀力更强的槊取代戟成为主要的长格斗兵器,而且军队的防护能力加强,一些新式铠甲、马具及重装骑兵也纷纷出现。
并且,较之前代,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少数民族所有的文明。
1、社会变革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少数民族统治者挺进中原,各统治集团争权夺利,混乱不止。
从而使兵器的发展较之前代有了很多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兵器质量大为提高。
一方面,在钢铁冶炼方面,已由块炼铁初级百炼钢阶段,发展到以炒钢料锻打的百炼钢,并出现“杂炼生?”的灌钢工艺。
北齐时由晋代创造的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灌钢法造出了著名的宿铁刀,此刀钢质柔韧坚硬,经久耐用,可以“斩甲过三十扎”。
另一方面,淬火工艺也日臻成熟,工匠已经掌握不同水质对淬火功能的影响,如《太平御览》所引《蒲元传》记载,诸葛亮令蒲元在斜谷造刀,他认为“汉水钝弱,不任淬火”,叫人取蜀江水,认为“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不料取水之人,归途中在涪江将水器弄倒,只得取八升涪水补进。
蒲元用之淬刀,马上发现问题,“乃言杂涪水不可用。
取水者犹捍言不杂。
君以刀画水:‘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头首服”。
另外,此时还出现了用动物“尿”,“脂”淬不同部位的记载。
尿中含盐,冷却快,淬刃部锋利;脂性凉,冷却快,淬脊部韧性好。
②战争频繁促进了武器的革新。
如此时的刀,刀形有了新的变化,江苏镇江东晋晚期墓出土的三把铁刀,其中一把长77cm的铁刀,无环首,而是向后代装把式刀转变,刀锋变阔,刀尖微翘,由原来狭直的斜方刀头向前锐后斜的形状过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一、刀剑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冶炼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冷兵器的质量有很大的改进。
三国时期的锻造技术已相当高。
诸葛亮令巧匠蒲元造刀三千口,“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薙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诸葛亮集》卷四引《诸葛亮别传》)。
曹操作“百辟刀”(《曹操集·百辟刀令》)乃百炼精钢,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曹植《宝刀赋》),锋利无比。
孙权“作千口剑、万口刀..皆是南钢越炭作之。
”(《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陶弘景《刀剑录》)。
北齐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刚。
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北齐书·方技传》)。
二、铠甲三国两晋以来,铁铠甲数量质量均有提高。
首先是门类增多。
曹植《先帝赐臣铠表》言及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马铠等等。
铠甲的防护部位日益增大。
三国初的马铠,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鞍蹬(《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第二章)构成,形制相当完备,除四足外,全身其余部分均在铠甲的防护之中。
铠甲的坚硬度增强。
刘宋时官造“诸葛亮筩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宋书·殷孝祖传》)。
此铠是否沿用诸葛亮“五折刚铠”(《诸葛亮集》卷二《作刚铠教》)的制法,已难知其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铠甲多由官造。
《隋书·刑法志》言南朝齐梁刑制,“劫身皆斩,妻子补兵。
遇赦降死者,■面为劫字,髠钳、补冶、锁士终身”。
冶、锁士专为朝廷造兵器甲仗。
私家亦可自造衣甲。
《晋书·祖逖传》:“(元)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凛,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于是逖“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
三、抛射兵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抛射兵器也获得显著的发展。
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
三国里的十大武器,最后一个绝对想不到!
三国里的十大武器,最后一个绝对想不到!七星宝刀:在《三国演义》中称作“七宝刀”,在其他小说中又叫“七星宝刀”、“七星刀”。
原为司徒王允所有,曹操刺杀董卓时,向王允借刀行刺,后行刺未成,曹操将此刀献给了董卓。
古锭刀:汉朝时“江东猛虎”孙坚的武器,刀身经多次铸造而有松纹故名之。
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写道:“孙坚披烂银铠,裹赤帻,横古锭刀,骑花鬃马”。
双股剑:又名鸳鸯剑,《三国演义》中,是刘备的兵器。
鸳剑长三尺七寸,鸯剑长三尺四寸,利可断金。
传说双股剑中藏有一个无敌于天下的秘密方天画戟:看过三国戏的人,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吕布年少英俊,白面无须,手中方天戟,纵横驰骋,英勇无敌。
舞台上虽然不曾出现真马,也能想象那匹日行千里的赤兔,是如何神骏。
青釭剑:曹操的宝剑,削铁如泥,靶上有金嵌“青釭(qīng gāng)”二字。
“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并称绝世双剑。
倚天剑自佩之,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
后于长坂坡被赵云夺走。
丈八蛇矛:张飞使用的无期,又名丈八点钢矛。
全用镔铁点钢打造,矛杆长一丈,矛尖长八寸,刃开双锋,作游蛇形状,故而名之。
亮银枪:名涯角枪、龙胆亮银枪。
古代十大名枪之一,为《三国演义》中赵子龙所使用的武器。
为《三国演义》中赵子龙所使用的武器。
青龙偃月刀:关羽所使用的兵器,书中描述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艳锯,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
在关羽被杀后,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夺走。
后来,关羽的儿子关兴杀潘璋为父报仇,夺回青龙偃月刀。
因此,关羽和青龙偃月刀被互相视为象征。
诸葛连弩: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又被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汉末魏大发明家马钧欲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大,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三国演义中的兵器与武器装备
三国演义中的兵器与武器装备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激烈的战斗场面而广受赞誉。
在这个以战争为主题的古代小说中,兵器与武器装备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了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利器。
本文将介绍三国演义中各个阵营所使用的兵器与武器装备,以及它们在战争中的作用。
一、魏国的兵器与武器装备1. 方天画戟:魏国名将曹操所使用的武器,该戟头正中刻着“方天”二字,由于曹操威震天下,所以这把戟也因此得名。
方天画戟是一把非常沉重且威力巨大的兵器,曹操在战场上挥舞它可以轻易斩杀敌人。
2. 双剑:魏国一些出色的剑客,如夏侯惇和张郃等,都善用双剑进行战斗。
双剑具有快速进攻和灵活防守的优势,常常让敌人防不胜防。
3. 弓箭:魏国的弓箭手在战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善于用弓箭进行远程打击,能够有效地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二、蜀国的兵器与武器装备1. 青釭剑:诸葛亮使用的兵器,这把剑的剑身通体青色,剑锋极为锋利,出鞘之后威力惊人。
诸葛亮是蜀国的智囊,他擅长用智谋化解敌人的战斗力,但当面临敌人时,他也能亲自上阵,以青釭剑击败敌军。
2. 冷艳弓:蜀国的弓箭手多以女性为主,她们身穿绿色的服装,手持冷艳弓。
这种弓具有较大的射程和准确度,常常能够狙击敌军的要害,给蜀国带来战略上的优势。
3. 龙泉剑:蜀国的名剑之一,此剑通体银白,剑身上雕刻着龙纹。
龙泉剑是一把既美观又实用的兵器,威力较大,常常被蜀国的武将们所偏爱。
三、吴国的兵器与武器装备1. 铁头木剑:吴国的兵器主要以木剑为主,木剑表面覆盖着铁头,通过将木剑与铁头相结合,增加了木剑的硬度和重量,使其更具战斗力。
2. 弩机:吴国的弓弩制造水平较高,他们的弩机能够以高速射击,射程更远,射中敌军后很难脱身。
3. 双刃刀:吴国的一些勇猛武将,如周瑜和太史慈,都喜欢使用双刃刀进行战斗。
双刃刀以其锋利的刀刃和独特的设计,成为吴国战士在近身战中的得力助手。
总结:在三国演义中,各个阵营的兵器与武器装备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地扮演着关键角色。
十六世纪东亚中日朝三国演义真相兵器大比较组图
十六世纪东亚中日朝三国演义真相兵器大比较组图1) 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剑2) 秦朝青铜剑3) 汉朝青铜刀4) 汉朝钢刀5) 晋朝唐朝钢刀6) 宋朝钢刀。
从上到下:1) 元朝蒙古弯刀 (雁毛刀和柳叶刀的祖先) 2) 明朝清朝雁毛刀 (刀直形, 靠近前锋就弯) 3) 明朝清朝柳叶刀 (刀形全身弯) 4) 清朝牛尾刀 (晚清老百姓用的刀)春秋时代越王勾践青铜剑我们可以把四百多年前的这场三国大战,看做一个东亚武器博览会。
朝鲜、日本、明朝各有所长。
先从最弱的一环来。
朝鲜最强的是弓箭。
现代奥运会上,许多国家的选手都疑惑不解:为什么射箭的冠军总是被韩国人垄断?他们有什么秘密吗?秦朝青铜剑,剑柄长——可双手使用靶子都是一样大小,一样远近,韩国选手的弓箭虽然是本国生产,但并不违规。
要说秘密,体育专家会解释,韩国人成为“射箭梦之队”是因为他们残酷的选拔和魔鬼般的训练。
比如训练中,教练会在选手准备射箭时,突然把蛇塞进选手衣服——这种极端的训练模式,才造就了韩国人称雄世界箭坛的地位。
汉朝青铜刀汉朝钢刀朝鲜人射箭好是有历史渊源的。
古代中国对于四野边民,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朝鲜半岛属于东夷的大范畴,“夷”这个字在《说文》上的解释就是一个人持着一张弓。
《后汉书·东夷传》说“乐浪,檀弓出其地”。
明代朝鲜人所写的《朝鲜史略》上有这样的记载:高丽恭愍王与倭寇对阵时,曾于两百多步外(大约一百五十米)引弓毙敌。
唐朝钢刀朝鲜的角弓和片箭不同于中国和日本,角弓弹性好,射程远,片箭箭身短小,轻巧,飞得远。
后来朝鲜半岛的西方传教士也称赞说“朝鲜人力大无比、擅长使用弓和箭,他们的弓箭像土耳其箭那样非常小巧”。
佛教图显示宋朝军人用的手刀,单手用。
宋朝钢刀,刀柄长——可双手使用到了朝鲜李朝,军事技术匮乏,很少的火器也是从明朝传来的老式铳炮,士兵更乐于练习弓箭。
连两班贵族,都把射箭作为修德、娱乐的手段。
其实,朝鲜也有新式武器鸟铳,早在日本侵朝三年前,对马岛主宗义智曾向朝鲜献过两只孔雀与两把鸟铳,结果国王李昖把孔雀放生了,把鸟铳闲置到军器库里。
三国时期南北战争兵器技术比较
三国时期南北战争兵器技术比较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黄金时代之一,也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南北方不断的进行战争,虽然这些战争带来了灾难,但是也为兵器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即使在满目疮痍之际,南北两方的兵器技术都不断地在竞争、升级,至今仍然能看到一些这些战争中遗留下的兵器。
首先,我们来看看南方的兵器技术。
在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捷,人文环境繁荣,是南方各派势力集聚的地方。
因此,江南地区在兵器技术方面也非常发达。
例如,南方青石弩就是一种非常出名的兵器。
这种青石弩具有结实的外壳和强大的力量,能够射击远距离的目标。
此外,南方的军队还广泛使用水军,他们的兵器制造大多依靠江、河、湖、海等水域资源。
在船舶方面,南方的造船技术非常先进。
南方造船师通过巧妙的构造和技术,开发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船只,如钩子船、奇船、悬铃木船等,这些船只在战争中非常有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北方的兵器技术。
北方的环境恶劣,地形复杂,但这恰巧促进了北方兵器技术的发展。
例如,在战争中最常见的兵器是弓弩。
北方的弓弩制造技术非常高超,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南方的青石弩。
北方的弓弩制造师擅长使用各种材料,如牛角、鹿角等,使得弓弩的质量得到了提升。
同时,北方还发展出了火药,这是军事史上非常重大的发明。
此外,北方还大量使用骑兵。
骑兵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在战场上,骑兵的快速移动能够给敌方带来很大的威胁。
北方的骑兵装备主要是马刀和长矛。
马刀是北方骑兵最常用的武器,能够对敌人造成致命的打击。
长矛则是北方骑兵的主力武器,矛的上端配有一根小钩子,能够用来挑刺敌兵。
总的来说,南方和北方的兵器技术各有特色。
南方主要以水军为主,依靠船只的行动。
北方则依靠骑兵的快速移动和弓弩的打击。
虽然两者都十分强大,但是在战争中还是存在差别。
在南北战争中,由于地形的限制,南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
北方则更加适合于战争。
不过,由于南方的交通优势,他们在物资储备、补给等方面却颇有优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三国两晋南北朝,从3世纪初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起,直到6世纪末隋统一止,其间经历了近4个世纪。
在此期间,除了西晋灭吴以后的一个短暂时间外,我国都是处在若干政权割据的时期。
在长达4个世纪的动荡中,边疆一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而北方汉人往往南迁,各统治集团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兵器的更新发展。
在这一时期,不但刺杀力更强的槊取代戟成为主要的长格斗兵器,而且军队的防护能力加强,一些新式铠甲、马具及重装骑兵也纷纷出现。
并且,较之前代,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少数民族所有的文明。
1、社会变革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少数民族统治者挺进中原,各统治集团争权夺利,混乱不止。
从而使兵器的发展较之前代有了很多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兵器质量大为提高。
一方面,在钢铁冶炼方面,已由块炼铁初级百炼钢阶段,发展到以炒钢料锻打的百炼钢,并出现“杂炼生?”的灌钢工艺。
北齐时由晋代创造的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灌钢法造出了著名的宿铁刀,此刀钢质柔韧坚硬,经久耐用,可以“斩甲过三十扎”。
另一方面,淬火工艺也日臻成熟,工匠已经掌握不同水质对淬火功能的影响,如《太平御览》所引《蒲元传》记载,诸葛亮令蒲元在斜谷造刀,他认为“汉水钝弱,不任淬火”,叫人取蜀江水,认为“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不料取水之人,归途中在涪江将水器弄倒,只得取八升涪水补进。
蒲元用之淬刀,马上发现问题,“乃言杂涪水不可用。
取水者犹捍言不杂。
君以刀画水:‘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头首服”。
另外,此时还出现了用动物“尿”,“脂”淬不同部位的记载。
尿中含盐,冷却快,淬刃部锋利;脂性凉,冷却快,淬脊部韧性好。
②战争频繁促进了武器的革新。
如此时的刀,刀形有了新的变化,江苏镇江东晋晚期墓出土的三把铁刀,其中一把长77cm的铁刀,无环首,而是向后代装把式刀转变,刀锋变阔,刀尖微翘,由原来狭直的斜方刀头向前锐后斜的形状过渡。
晋朝的兵器与战争技术
晋朝的兵器与战争技术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兵器与战争技术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晋朝的兵器、战争技术以及对战争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晋朝的兵器晋朝时期,兵器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改良。
首先是在刀剑方面,晋朝刀剑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刀身更加锋利,刃口更加坚硬。
这使得晋朝的士兵在面对敌军时能够更加准确地攻击对方,提高了击杀敌人的效率。
另外,晋朝发展了强力的弓箭装备。
弓箭在古代战争中极为重要,晋朝将弓箭的制作技术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弓箭射击的准确性和威力。
这使得晋朝的弓箭手在战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破坏敌军的防线。
此外,晋朝还对盔甲进行了改良。
晋朝将金属盔甲的使用推广开来,使士兵的身体得到更好的保护。
金属盔甲在战斗中可以有效地防御对方的攻击,降低战斗中士兵的伤亡。
晋朝的士兵由此获得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二、晋朝的战争技术除了兵器的发展,晋朝在战争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晋朝将兵员的组织和指挥进行了改进,提高了作战的整体效率。
晋朝注重对士兵的培养和训练,使得士兵可以更好地适应战斗环境,提高了士兵的战斗素质。
晋朝还在防御战术上进行了创新。
晋朝注重修建城防设施,使得城墙更加坚固,城门更加难以攻破。
晋朝的城防工事在当时堪称一绝,有效地防范了敌军的进攻,增强了晋朝的防御能力。
晋朝还将军事思想与战争实际相结合,采用了一些独特的战术策略。
晋朝注重奇袭战术,通过出其不意的行动,对敌军进行突然袭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晋朝还采用了敌后战术,通过突袭敌军的后方,破坏其物资补给线,削弱其战斗力。
三、晋朝兵器与战争技术对战争的影响晋朝的兵器与战争技术的发展对当时的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晋朝兵器的进步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敌军的攻击。
其次,晋朝的战争技术的改进使作战更加有序和高效,提高了战争的胜利几率。
最后,晋朝的兵器和战争技术的发展还对晋朝的军事实力和国家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国时期的兵器与装备
三国时期的兵器与装备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的时期,各个势力为了争夺统治权力,不断发展和改进兵器和装备。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三国时期的兵器与装备:近战武器、远程武器和防护装备。
一、近战武器1.剑类武器在三国时期,剑类武器得到了广泛使用。
其中,长剑是最常见的一种武器,其长度通常在一米左右,刀身细长,适合单挑和短兵相接。
在剑的设计上,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蜀国的青龙偃月刀和曹魏的双刃剑。
2.刀类武器刀类武器在三国时期也得到广泛使用。
刀的长度和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偏重于攻击力,有的偏重于防御力。
著名的刀类武器有吴国的大刀和精铁短刀,以及刘备手下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
3.枪类武器枪类武器在三国时期非常流行,不同势力的将领都普遍使用枪。
枪的长度可长可短,可用于近战和刺杀。
其中,丈八蛇矛是一种著名的长枪,常被蜀国将领赵云所使用;而曹魏的典韦则擅长使用精铁短枪。
二、远程武器1.弓箭三国时期,弓箭作为一种远程武器被广泛使用。
弓箭的材料多样,如木弓、角弓等,箭头也多是以铁制成。
弓箭在战场上发挥重要角色,可进行远程射击和压制敌军。
著名的将领赵云就以弓箭技艺出众而闻名。
2.投石器投石器是三国时期另一种重要的远程攻击武器。
常见的投石器有石弓和投石车两种。
石弓适合在近距离内投射石块,而投石车则可以投掷更大的物体,如巨石或火焰弹。
这些远程武器在攻城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防护装备1.盔甲在三国时期,各个势力的将士都会佩戴各种类型的盔甲,用以保护自身免受敌方攻击。
盔甲材质通常为铁或者皮革,以增加防御力和灵活性。
在设计上,各个势力都有独特的风格,如蜀国的藤甲和吴国的鱼鳞甲。
2.头盔头盔是保护头部的重要装备,起到保护头颈部和面部的作用。
头盔通常由铁或皮革制成,设计上更加注重便利和实用性。
有的头盔还带有面甲或饰物,以增加威慑力和保护面部。
3.护臂、护膝为了保护关键部位不受伤害,士兵们通常会佩戴护臂和护膝。
护臂和护膝多采用皮革和铁制,结构简单轻便,可以提供较好的防护作用。
中国古代兵器演变
总纲——中国古代军事兵器 夏商周时期的兵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 秦汉时期的兵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隋唐时期的兵器 宋元时期的兵器 明清时期的兵器
Hale Waihona Puke
在中国古代,国家、民族、诸侯世家为了彼此的利益经常征伐作战,从而使中国古代的兵器不断的发展改进着。 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氏族等群体之间打仗时所使用的武器都是石兵器。士兵器主要是用石、骨、角、木、 竹等材料,仿照动物的角、爪、鸟喙等形状,采用刮削、磨琢等方法,制成最早的兵器,或者说是胚胎形的兵器。它 们以石制的为多,所以称作石兵器。这类制品出土的不少,主要有石戈、石矛、石斧、石铲、石镞、石匕首、骨制标 枪头等,有的还把石刀嵌入骨制的长柄中。这些石兵器,大致经过选材、打制、磨琢、钻孔、穿槽等工序制作而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逐渐的从原始社会过度到了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开始发展,人民掌握了冶铜技 术。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提高,青铜兵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制品有长杆格斗兵器戈、矛、斧,卫体兵器短柄刀、 剑,射远的复合兵器弓箭,防护装具青铜自、皮甲、盾等。商代以后,铜的采掘和青铜冶铸业得到比较大的发晨。 《考工记》的"冶氏"、"桃氏"、"函人"、"庐人"、"弓人"等条,还记录了杀失、剑、甲、戈戟、矛、弓等一些兵器的 材料选择、尺寸大小、形制构造和规范等内容,表明当时制造的兵器已经向标准化迈出了最初的一步。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和三晋地区,已经使用剑、矛、戟等钢铁兵器 和用于防护的铁片兜繁。到了西汉,由于淬火技术的普遍推广,钢铁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军队装备钢铁兵器的比 例不断上升。考古界在西安市汉都长安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座建于汉高祖时的兵器库,内藏铁制的刀、剑、矛、戟和 大量箭镞,数量远远超过了青铜兵器,生动地反映了铜兵器和钢铁兵器的消长情况。 从东汉到唐宋,钢铁兵器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坚韧锋利的各种钢铁兵器层出不穷。步兵使用刀、盾作战,具有 攻防兼备的作用。骑兵使用双刃马矟,可直透敌兵的铠甲。射远兵器弩,继西汉出现带刻度的望山后,又在东汉出现 了腰开弩;三国时期的诸葛亮(181-234)创制了连弩,使蜀军的射远兵器得到了很大改善;到唐代,射远的强弩 已经发展成为重型的床弩,杀伤力大大增强。晋代创制的马蹬,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使用,提高了骑兵的骑术和战斗 力。 北宋时期,中国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 挝、拐子、流星等。 同时,在宋朝时期,随着火药的进步发展,中国开始出现了火器。 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北宋初年,火药武器开始用于战争。从此,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又升起了弥漫的硝烟,传来 了火器的爆炸声响,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火器和冷兵器并用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火器可以分三个发展阶段:初级火器 的创制,火铳的发明和发展,火绳枪炮和传统火器同时发展。其代表兵器主要有:火铳、佛朗机、鸟铳等。 而随着鸦片战争,中国的门户开放,近代兵器开始传入中国,古代兵器发展相应结束。 来源:中国,军事 /view/otdetail/20120828/d5b16dce-763d-4aee-83d2-c35293111e67.ht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一、刀剑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冶炼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冷兵器的质量有很大的改进。
三国时期的锻造技术已相当高。
诸葛亮令巧匠蒲元造刀三千口,“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薙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诸葛亮集》卷四引《诸葛亮别传》)。
曹操作“百辟刀”(《曹操集·百辟刀令》)乃百炼精钢,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曹植《宝刀赋》),锋利无比。
孙权“作千口剑、万口刀..皆是南钢越炭作之。
”(《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陶弘景《刀剑录》)。
北齐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刚。
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北齐书·方技传》)。
二、铠甲
三国两晋以来,铁铠甲数量质量均有提高。
首先是门类增多。
曹植《先帝赐臣铠表》言及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马铠等等。
铠甲的防护部位日益增大。
三国初的马铠,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鞍蹬(《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第二章)构成,形制相当完备,除四足外,全身其余部分均在铠甲的防护之中。
铠甲的坚硬度增强。
刘宋时官造“诸葛亮筩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宋书·殷孝祖传》)。
此铠是否沿用诸葛亮“五折刚铠”(《诸葛亮集》卷二《作刚铠教》)的制法,已难知其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铠甲多由官造。
《隋书·刑法志》言南朝齐梁刑制,“劫身皆斩,妻子补兵。
遇赦降死者,■面为劫字,髠钳、补冶、锁士终身”。
冶、锁士专为朝廷造兵器甲仗。
私家亦可自造衣甲。
《晋书·祖逖传》:“(元)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凛,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于是逖“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
三、抛射兵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抛射兵器也获得显著的发展。
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
“矢长八寸”指的是箭链长度,“十矢俱发”指齐射而非连发。
只有齐射,才能构成密集火力,对敌骑兵部队大量杀伤。
1964 年成都郸县出土蜀汉景耀四年(261)制弩机一张,机上铭文注明开弓拉力为“十石,”据考定为诸葛亮连弩弩机。
“十石”之力,合今五百三十四点六市斤,非一般人力所能开弓。
连弩有如此劲力,开弓不易,若单发显然大大慢于一般弩箭的发射速度。
按汉代“六石”弩射程为二百六十米,“十石”弩当射得更远,这就提高了弓弩抗御骑兵的能力。
诸葛亮连弩已是机巧非凡,而魏马钧见之,日:“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并说改进之“可令加五倍”(《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
晋宋时称穿透力极强的弓弩为“万钧神弩”。
东晋末刘裕破卢循,“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无不摧陷”(《宋书·武帝纪》)。
南齐末,杨公则攻东昏侯,“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梁书·杨公则传》)。
曹操善用“发石车”。
官渡之战,曹军坚守营垒,“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
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马钧研究发石车并加以改进,“欲作一轮,县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
尝试以车轮县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
马钧对发石车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抛射兵器的威力,但未获统治者采纳。
南朝称抛石器为“拍”,称发石车为”拍车”。
《陈书·黄法■传》:“(太建)五年,大举北伐..于是乃为拍车及步舰,竖拍以逼历阳。
”《南史·黄法■传》作“抛车”,拍抛一音之转。
船上置拍,称“拍舰”。
《陈书·徐世谱传》:“侯景之乱..世谱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
”临海王光大元年(567),淳于量、吴明彻破华皎,“募军中小舰,多赏金银,令先出当贼大舰,受其拍。
贼舰发拍皆尽,然后官军以大舰拍之,贼舰皆碎,没于中流”(《陈书·华皎传》)。
陈将程灵洗击周,”灵洗引大舰临城发拍,击楼堞皆碎”(《资治通鉴》卷一
七○,临海王光大元年)。
四、攻城器械诸葛亮围陈仓,“起云梯冲车以临城,(郝)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死。
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注引《魏略》)。
东晋以后,攻城器械已发展得相当复杂。
刘裕伐南燕,“于是张纲为裕造冲车,覆以版屋,蒙之以皮,并设诸奇巧,城上火石弓矢无所施用;又为飞楼、悬梯、木幔之属,遥临城上”(《晋书·慕容超载记》)。
晋军利用这些器械攻城,一战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