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教案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教案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教案一、内容分析在古代,中华民族通过同邻邦的广泛交往,既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陆路、海陆贸易,把中华民族文明远播异域,同时也带回了异国文明。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各国。

自郑和下西洋后,对外关系出现新变化,欧洲殖民势力东来,反侵略斗争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闭关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日渐落后于西方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古代中国一贯坚持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友好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与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与欧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古代中国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相互影响,以提高考生归纳、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途径和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结合史实,初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民族使者的方法,提高对外交往合事件阐释能力,从线索上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是一个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尤其是汉、唐、宋、元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2、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和平崛起,渊源就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三、知识梳理:基本知识概述: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第11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时间:课时:课型:新授主备:第11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教学重点:古代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及对外关系的体制。

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引言导入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掌握秦汉到宋朝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及对外关系的体制。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找出知识点、重难点、困惑疑难点、。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一)自学指导一阅读第一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1、概括秦朝的民族关系状况?(从周边民族、管理机构、管理措施三方面)2、概括汉朝的民族关系状况?(从管理机构、民族关系、边疆政策三方面回答)(二)自学指导二阅读第二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准确作答。

1、隋唐时期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及职责有哪些?2、概括隋朝时的边疆政策3、概括唐朝时的边疆政策及边疆管理机构4、概括宋朝的民族关系状况?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1】秦朝1、周边民族:①东北夫余、乌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2、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3、管理措施: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汉朝1、管理机构: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1)北方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2)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本课通过四个子目(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发展演变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

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重点: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朝贡体制2.难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古代中国外交的特点与影响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唐朝《礼宾图》壁画,右图是乾隆帝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方面的历史现象?对!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那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有何内容与特点?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第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a)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
b)思维导图需包含主要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特点、对外交往形式等要素;
c)设计美观,易于理解,有助于复习和记忆;
d)可以使用手绘或电脑制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均可。
3.开展小组合作,搜集有关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故事或典故,并进行分享。要求如下:
e)作业布置: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写作能力。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包括华夏族的形成、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过程,以及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
2.掌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内容及其特点,如丝绸之路的开通、朝贡体系、中外文化交流等。
4.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和倾听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及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在其中的作用。
2.难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政策与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意义。
3.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作用,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政策与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b.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讲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
c.课堂互动:设计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d.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
e.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4.教学评价:
b.秦汉时期的统一与对外扩张;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与融合;
d.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对外开放;
e.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
2.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列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三个典型事例,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b.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发展变化;
c.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认识和启示。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特点、影响和启示。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但在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仍较为表面,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分析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发展变化,强化历史思维的训练。
3.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融合等现象,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史实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年表等工具,把握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思维。
2.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在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和影响,提高评价和鉴赏能力。
3.教会学生运用史料,结合时代背景,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培养历史思维。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通过提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请同学们分组收集有关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史料,如古籍、图片、实物等,并进行整理、分析。在下一节课上,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所收集的史料及其价值。
4.针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设计一组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同学们在课后完成。通过自我检测,帮助学生发现并弥补知识漏洞。
5.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借鉴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成功经验,为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作出贡献?
3.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全球视野,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3.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如民族歧视、民族战争、外交策略等,并探讨其历史根源和解决途径。
4.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历史比较、问题探讨等方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发展。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生在先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2.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基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和民族分裂行为。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尊重世界多样性,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地图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地域特点。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他们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态度,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是一部团结、开放、包容的历史。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4.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以下重点:
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和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
2.各个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对外交往的关键史实。
3.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外交观,认识到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对国家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3.学生在史料解读、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和指导。
4.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能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本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现状,谈谈你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外交关系发展的建议。字数不限,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合理。
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应注重查阅相关资料,确保论述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展现个人见解。
3.作业评价将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思考深度和观点表达,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为目标。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时期开始,逐一讲解各个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先秦时期:介绍各诸侯国之间的民族关系,如齐、楚、燕、韩、赵、魏等国的互动,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关系。

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课件(含教案)

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课件(含教案)
1.目的 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 2.背景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3.过程 1405年— 1433年,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
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 是世界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远洋 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5.意义 加强了···;促进了···。
链接中考(17·济宁)细心研读材料,有助
答:朝代:汉朝;
历史作用:①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纽带; ②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 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 国来学习?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②对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3)材料三与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 出他的主要事迹。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日一本派遣“唐大使唐来国中者国,学法习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鉴料真;二东渡“日舍本己弘为扬人佛传法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作用: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郭杰沫出若贡献。
链接中考
(2015·菏泽)21.材料 2000多年前, 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 条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 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 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纽带,是东 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问:“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 历史作用。(3分)
链接中考
(2017·青岛)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 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 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 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以及对外交往的历史进程,涉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交流互动等方面,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学习了世界古代史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了解。

但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认识尚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运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对外交往的历史进程,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2.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能力,学会辨别史料的真伪,提高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

3. 时空观念: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构建历史时空观念。

4.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交流互动等方面,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5. 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团结、国家繁荣而奋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对外交往的历史进程,以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交流互动等方面。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系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认识。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实际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法:教师主讲,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进程、基本特点等知识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个方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介绍和分析,展示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的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和思维能力,但对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具体内容和历史背景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 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 时空观念:通过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环境。

- 历史解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解释的准确性。

- 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和影响。

-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

-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 史料分析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地图,并提出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古代,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

那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学生活动:观察中国地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或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四、材料解析:
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外国人到长安任官和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本课小结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
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明代:郑和下西洋
2:中国古代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是:
1.国家统一,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2.经济发达,国家强盛;
3.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4.交通便利;
5.我国自古就爱好和平等。
展示PPT
四、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与工具
√课堂提问√书面练习 □制作作品 □测验 □其它
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
C.鉴真东渡日本D.郑和下西洋
二、对号入座: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更加辉煌.同时也丰富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请将下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前的字母符号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A.张骞出使西域B.鉴真东渡C.马可·波罗来华D.玄奘西行
(1)1275年,一位意大利旅行家随父、叔抵达中国。他擅长辞令,学会了蒙古语和骑射,深得元世祖喜爱,故而得以留任元朝,多次奉命出使各地,因而游历了中国各大城市。小说家鲁恩梯切诺将他的口述笔录成书,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行纪》
展示图1:“胡王”联珠牵驼纹织锦: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锦上织绣汉字“胡王”,体现萨珊波斯风格的联珠纹饰与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沙漠之舟骆驼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2:团窠宝花水鸟印花绢: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这件绢是典型的“陵阳公样”。 “陵阳公样”是 唐太宗时一个叫窦师纶的花样设计师,在西方纹样的基础上创新的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图案。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朝贡体系下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讲了两个主题,一是古代的民族关系;二是古代的对外交往;第一个子目是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第二个子目是“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第三个子目是“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第四个子目是“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前三个子目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自秦汉至元明清依次排列,第四个子目以专题形式简要讲述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对外交往的历史事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程有了基本认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的同时,应该进行适当的升华和规律探究,避免与必修知识的简单重复。

四、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了解朝贡体系是如何兴起发展并走向衰亡,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

2.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坐标和地图,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的历程,观察不同时期对外交往地图形势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史料实证: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客观分析朝贡贸易体制。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读懂图片和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探究明清政府维持朝贡体系的根源,认识到朝贡体制走向衰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家国情怀:了解丝绸之路精神并弘扬丝路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难点: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区别,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万国来朝图》视频导入,《万国来朝图》描绘的清乾隆皇帝时期,万国来朝使团穿着艳丽的服装,带着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贡品云集在指定区域,等候皇帝的接见,充分展示了天朝大国,万国来朝的盛世气派。

人教版初中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总汇

人教版初中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总汇

人教版初中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优秀范文总汇第一章:古代文明的交流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 认识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人物事迹。

教学内容:1. 古代文明的交流方式: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使者往来等。

2. 古代文明交流的代表人物:张骞、郑和等。

3. 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友好关系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讨论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和意义。

3. 讲解张骞和郑和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第二章:唐朝的对外交往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方式和特点。

2. 认识唐朝对外交往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事件。

教学内容:1. 唐朝对外交往的方式:使者往来、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

2. 唐朝对外交往的代表事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

3. 唐朝对外交往的重要性和影响: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友好关系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文献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方式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唐朝对外交往的重要性和影响。

3. 讲解玄奘和鉴真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章: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教学目标:1. 了解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发展情况,如泉州的兴盛、阿拉伯人的贡献等。

2. 认识海外贸易对于宋元时期的重要性,如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

3.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事件。

教学内容:1. 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发展情况:泉州的兴盛、阿拉伯人的贡献等。

2. 海外贸易对于宋元时期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

3. 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和贸易路线。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文献了解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2. 组织学生讨论海外贸易对于宋元时期的重要性。

3. 讲解泉州的兴盛和阿拉伯人的贡献,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讲了两个主题,一是古代的民族关系;二是古代的对外交往;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体例清晰,但是内容量较大,主要叙述了这三个时期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根据教材的这种特点,本次教学以教材内容为材料,引导学生去归纳、探究。

2、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古代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及对外关系的体制。

五、课后作业: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程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教案一、内容分析在古代,中华民族通过同邻邦的广泛交往,既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陆路、海陆贸易,把中华民族文明远播异域,同时也带回了异国文明。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各国。

自郑和下西洋后,对外关系出现新变化,欧洲殖民势力东来,反侵略斗争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闭关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日渐落后于西方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古代中国一贯坚持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友好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与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与欧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古代中国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相互影响,以提高考生归纳、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途径和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结合史实,初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民族使者的方法,提高对外交往合事件阐释能力,从线索上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是一个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尤其是汉、唐、宋、元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2、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和平崛起,渊源就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三、知识梳理:基本知识概述: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D.双向交流,(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B.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①史实:a.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主,贸易不营利b.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发展c.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福建,俞大猷,1565. d.葡占澳门: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e.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f.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②特点:a.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b.开始抗击外国侵略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⑴古代政治上的友好交往①东汉:A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B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

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C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②魏晋南北朝:法显西行,写成了《佛国记》。

③唐朝:A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还有日本的吉备真备。

B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唐朝高僧玄奘,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还有义净。

C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④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明朝时来华,带来欧洲的科技著作。

明朝徐光启与之合作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⑤清朝:康熙重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

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断绝与外国通商交往(即闭关政策)。

⑵经济交流①两汉:A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B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②唐朝:A中朝贸易往来频繁。

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B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

C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③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

⑶文化交流①中国文化的外传: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安息、中亚、欧洲。

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

B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C宋元: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D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②外国文化传入中国A西汉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B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中国。

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唐朝时从印度传入熬糖法。

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C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

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

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3、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1)张骞——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

从此,中国东方文明开始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

(2)鉴真——唐代高僧,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长期居住,传播唐朝文化。

(3)玄奘——唐代高僧,唐太宗时去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4)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唐朝时来到中国学习,取名晁衡,与同时期的中国诗人李白、王维交往密切。

(5)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朝时来到中国,长期居住,回国后著有《马可•波罗行记》。

(6)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联系。

(7)利玛窦——明朝时来中国,带来欧洲科学技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4、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⑴秦汉:以陆路为主。

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⑵隋唐:分海、陆两路。

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

⑶明清: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

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

5、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明清时期)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57年以后,他们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对澳门的长期占据。

⑵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倭寇猖獗。

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于1561年在浙江台州一带九战九捷,迅速扫平了浙江的倭寇。

之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配合,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⑶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者开始侵略台湾。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⑷雅克萨之战: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

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二)、中国与具体国家、地区的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汉朝①东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各国的关系密切。

②汉朝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不少朝鲜人开始使用汉字。

③朝鲜的名马特产也运到中国。

隋朝: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唐朝①许多朝鲜音乐家到长安,朝鲜音乐受到我国欢迎,唐乐中就有高丽乐的部分。

②朝鲜人频繁地到长安留学,新罗留学生非爱好唐诗。

③新罗工匠吸收唐朝手工业的优良技术,织品精美。

④唐和朝鲜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的有牛、马、麻、人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