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温度控制实习报告

温度控制实习报告

温度控制实习报告姓名:周礼组员:周礼、夏志学院:自动化学院班级: 231131专业:自动化指导老师:金星实验一、硬件电路的掌握实验目的:综合了解温度控制硬件电路,为下阶段实习打好基础。

实验内容:系统的了解本装置的基本电路,分析各个电路的实现的功能以及其是如何实现的。

掌握以下几部分电路原理:1、显示电路。

2、电热杯温度检测以及显示电路。

3、电热杯温度控制接口电路。

4、串口通信电路。

5、扰动调节电路。

通过对硬件电路的学习与分析,掌握了温度控制需要的接口及其功能,对实验有个总体的认知与构思:P2.1:温度采集口P1.3/P1.4:温度控制接口P2.3/P2.2:电机控制接口P1.5/P1.6/P1.7: 38译码器的输入,选择八段管接口实验二:温度检测、显示以及在数码管上显示时钟(秒表)实验目的:1.熟悉和了解单片机。

2.能够熟练运用单片机编程软件和C语言。

实验内容:利用实验装置中的DS18B20采集温度,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单片机,用LED显示。

1.了解DS18B20的使用方法,看懂DS18B20的时序图并根据时序图编程。

3.通过实验了解单片机如何进行数据采集。

4.利用实验设备箱,实现秒表功能。

5. 将采集到的温度在数码管上显示。

温度采集:由温度采集程序将采集的温度数字量通过数组返回到主函数,得到的数字量乘以0.0625才是实际的温度,所以有以下数据转换函数:void covert1(void) //将温度转换为数码管显示的数据{;t[1]<<=4; //将高字节左移4位t[1]=t[1]&0x70; //取出高字节的3个有效数字位x=t[0]; //将t[0]暂存到X,因为取小数部分还要用到它x>>=4; //右移4位x=x&0x0f; //和前面两句就是取出t[0]的高四位t[1]=t[1]|x; //将高低字节的有效值的整数部分拼成一个字节t[0]=t[0]&0x0f; //取有效的两位小数// t[0]>>=3; //右移两位,以便查表x=t[0];t[0]=dotcode[x]; //查表换算成实际的小数}转换之后温度实际的值以整数部分存在t[1],小数部分存在t[0]的方式保存并返回主程序。

温度控制的实验报告

温度控制的实验报告

温度控制的实验报告1. 引言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表现,是许多实验和工业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的一个变量。

本实验旨在研究温度控制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不同温控设备的性能,并对温度控制的误差进行分析。

2. 实验目的1. 了解温度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温度控制设备的操作方法;3. 分析温度控制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方案。

3. 实验装置和材料- 温度控制设备:恒温水浴器、温度计;- 反应容器:玻璃烧杯、烧杯夹;- 实验溶液:蒸馏水。

4. 实验步骤1. 将恒温水浴器放在实验台上,接通电源并调整温度设置;2. 在玻璃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3. 将烧杯夹固定在温水浴器外壁上,并将玻璃烧杯置于夹子中,使其与恒温水浴器中的水接触;4. 等待一段时间,使烧杯中的水温稳定在设定的温度;5. 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并记录下来;6. 根据测量结果,分析温度控制设备的误差和准确度。

5. 实验结果设置温度() 实际温度():: ::30 29.540 39.850 49.960 59.76.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温度控制设备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够实现较为准确的温度控制,但仍存在一定的误差。

可能的误差来源包括:1. 温度计的准确度:温度计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会对实际温度测量结果产生影响;2. 温度控制设备的稳定性:恒温水浴器在调整温度过程中可能存在波动,导致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不完全一致;3. 烧杯和夹子的传热性能:烧杯与恒温水浴器之间的传热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影响实际温度的稳定性。

为减小温度控制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使用更加精准的温度计进行测量,减小温度计本身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 对恒温水浴器进行进一步调试,提高其温度控制的稳定性;3. 优化烧杯与夹子之间的接触条件,改善传热效果。

7.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我们对温度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温度控制设备的操作方法。

温控实验报告(范文)

温控实验报告(范文)

温控实验报告(范文)第一篇:温控实验报告(范文)篇一:温控电路实验报告温控电路实验报告一实习目的1,了解自锁,互锁的概念;2,掌握电动机自锁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3,掌握交流接触器互锁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4,掌握用时间继电器使y-△联结互换;5,掌握交流接触器的常用触电和常关触点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材料工具继电器,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4148二极管,5.1伏二极管,热敏电阻,s9013三极管,1.2k欧电阻,20k欧电阻,1m 欧电阻各一个;5k欧电阻,3k欧电阻,3.6k欧电阻各两个。

四实习过程1,看懂温控电路原理图,合理规划电路板上的各元件布局,掌握色环电阻的数值读法,将所需的色环电阻找出;2,在电路板上安装各元器件,安装二极管时,注意它的正负极;3,将电烙铁连接电源,烙铁头加热到温度高于焊锡熔点后,左手拿焊锡丝,右手拿电烙铁,进行焊接;4,焊接完成后,认真,细致地检查焊接电路是否有误,检查无误后,将电路板接通12伏稳压直流电源,观察发光二极管是否正常工作,(红灯亮时,当调动可调电阻时,绿灯会亮也会熄灭),若发光二极管不正常工作,则用万用表检查各元件,找出故障原因,解决故障。

5 清理实验台,打扫卫生。

五总结我做这个实验还是蛮顺利的,上了认真听老师讲,记录下细节,焊接之前我还特意把我画的电路原理图给老师看,确保无误后再开始耐心焊接,所以,这次实验我总结出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虽然事后自己可以专研出误区,但那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认真听老师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电动机自锁控制电路跟正反转的控制一实验目的(1)了解三相电动机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的接线和操作方法;(2)理解互锁与自锁的概念;(3)掌握电动机接触器的正反转控制的基本原理与实物连接的要求;二实验器材三相异步电动机,万用表,空气开关,单相空气开关,交流接触器,组合按钮,导线若干,螺丝刀三实验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旋转取决于磁场的旋转方向,而磁场的旋转方向取决于电源相序,所以电源的相序决定了电动机的旋转方向。

温度控制器实训总结报告

温度控制器实训总结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温度控制技术在工业、医疗、科研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深入了解温度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实际应用,我们开展了温度控制器实训,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分析,提高了对温度控制系统的认识。

二、实训目的1. 理解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温度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特点。

3. 熟悉温度控制器的控制规律和调节方法。

4. 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实训内容1. 温度传感器的学习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如热电偶、热电阻、温敏电阻等。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2. 温度控制器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温度控制器的控制规律和调节方法,包括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微分控制等。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规律,并进行了相应的调节。

3. 温度控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在实训中,我们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并进行了系统的调试和优化。

4. 温度控制系统的应用我们还学习了温度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如工业生产中的加热、冷却、保温等。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我们了解了温度控制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训开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学习了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通过课堂讲解和自学,我们对温度控制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

2. 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了温度传感器的测试、温度控制器的调试和温度控制系统的搭建。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传感器信号不稳定、控制器参数设置不合理等,通过查阅资料和与老师讨论,我们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

3. 总结与反思在实训结束后,我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对温度控制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五、实训成果1. 理论水平提高通过实训,我们对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温度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特点,以及温度控制器的控制规律和调节方法。

温度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温度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温度控制系统实验报告温度控制系统实验报告一、引言温度控制系统作为现代自动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家电和环境控制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温度控制系统,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2. 掌握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法;3. 熟悉PID控制算法的应用;4. 分析温度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三、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的温度控制系统由以下组件组成:1. 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温度,常见的有热敏电阻和热电偶等;2. 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进行温度控制;3. 加热器:根据控制器的输出信号,调节加热功率;4. 冷却装置:用于降低环境温度,以实现温度控制。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温度控制系统:将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加热器和冷却装置连接起来,确保各组件正常工作。

2. 设置控制器参数: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控制器的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以实现稳定的温度控制。

3. 测量环境温度:使用温度传感器测量环境温度,并将测量结果输入控制器。

4. 控制温度:根据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调节加热器和冷却装置的工作状态,使环境温度保持在设定值附近。

5. 记录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环境温度、控制器输出信号和加热器/冷却装置的工作状态等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根据控制器的调节算法,系统能够在设定值附近维持稳定的温度。

但是,由于传感器的精度、控制器参数的选择等因素,系统可能存在一定的温度波动。

2. 温度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系统的响应时间和超调量等参数,以评估系统的控制性能。

3. 温度传感器的准确性:通过与已知准确度的温度计进行对比,我们可以评估温度传感器的准确性和误差范围。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搭建温度控制系统,探究了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对温度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传感器准确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家居温控系统实训报告

家居温控系统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家居温控系统实训旨在通过对家居温控系统的了解、设计和实践,掌握家居温控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方法。

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对智能家居技术的认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训内容1. 家居温控系统概述家居温控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的家居控制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组成,实现对家居环境中温度的实时监测和自动调节。

家居温控系统具有节能、舒适、安全等优点,是现代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家居温控系统组成家居温控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家居环境中的温度,并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2)执行器:根据控制器指令,对家居环境中的温度进行调节,如开启或关闭空调、暖气等。

(3)控制器:接收温度传感器信号,根据预设的温度曲线进行控制,并向执行器发送指令。

(4)人机交互界面: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屏、手机APP等设备对家居温控系统进行操作和设置。

3. 家居温控系统设计(1)系统需求分析:根据用户需求,确定家居温控系统的功能、性能、成本等指标。

(2)系统硬件设计: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硬件设备,并设计电路图。

(3)系统软件设计:编写控制器程序,实现温度监测、控制、报警等功能。

4. 家居温控系统实践(1)搭建实验平台:将温度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硬件设备连接,搭建实验平台。

(2)调试系统:对家居温控系统进行调试,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3)功能测试:测试系统功能,包括温度监测、控制、报警等。

三、实训结果与分析1. 实训结果通过本次实训,成功搭建了一个家居温控系统实验平台,实现了温度监测、控制、报警等功能。

系统运行稳定,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2. 实训分析(1)硬件选型:根据家居温控系统的功能需求,选择了合适的温度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硬件设备。

温度传感器选用PT100热电阻,具有较好的温度测量精度;执行器选用继电器,能够实现开关控制;控制器选用STM32微控制器,具有丰富的接口和功能。

温控继电器实验报告

温控继电器实验报告

温控继电器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温控继电器,了解温度传感器和继电器的原理,并掌握温控继电器的使用方法。

2. 实验原理温控继电器是一种能够根据温度变化自动开关电路的设备。

它由温度传感器和继电器两部分组成。

2.1 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是用来感知环境温度的装置,常见的温度传感器有热敏电阻、热电偶和半导体温度传感器等。

2.2 继电器继电器是一种电磁式开关,当通过控制信号(电流或电压)使其电磁线圈激磁时,可以控制大电流或高压的电路开关。

3. 实验器材实验中我们使用以下器材:- 温控继电器模块- 温度传感器- 电烙铁- 连接线- 电源4. 实验步骤4.1 连接电路首先,将温控继电器和温度传感器通过连接线连接起来。

温度传感器的输入端连接到温控继电器的输入端,输出端连接到温控继电器的输出端。

4.2 设置温度阈值根据实验需求,使用螺丝刀旋转温控继电器上的旋钮,调节温度阈值。

当温度超过设定的阈值时,温控继电器将触发继电器动作。

4.3 连接电源将电源的正负极正确地接入温控继电器模块,确保电路接线正确。

4.4 测试将温度传感器放置在需要监测温度的位置,接通电源开关。

当温度超过设定的阈值时,温控继电器将触发继电器动作,电路将断开或闭合。

5.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设置的温度阈值,成功触发了继电器的动作。

在温度超过设定的阈值时,电路断开或闭合,实现了自动开关电路的功能。

6. 实验分析本实验通过温控继电器模块,成功实现了根据温度变化自动开关电路的功能。

温度传感器可以感知环境温度,并通过与温控继电器的连接将温度信号传递给继电器,从而实现对电路的控制。

温控继电器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例如用于恒温设备、空调控制、温度报警等。

通过合理设置温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现对环境温度的自动控制。

7.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温控继电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温控继电器可实现对温度变化的自动感知和控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最新2018】温控实验报告-word范文模板 (8页)

【最新2018】温控实验报告-word范文模板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温控实验报告篇一:温控电路实验报告温控电路实验报告一实习目的1,了解自锁,互锁的概念;2,掌握电动机自锁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3,掌握交流接触器互锁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4,掌握用时间继电器使Y-△联结互换;5,掌握交流接触器的常用触电和常关触点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材料工具继电器,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4148二极管,5.1伏二极管,热敏电阻,s9013三极管,1.2k欧电阻,20k欧电阻,1m欧电阻各一个;5k欧电阻,3k欧电阻,3.6k欧电阻各两个。

四实习过程1,看懂温控电路原理图,合理规划电路板上的各元件布局,掌握色环电阻的数值读法,将所需的色环电阻找出;2,在电路板上安装各元器件,安装二极管时,注意它的正负极;3,将电烙铁连接电源,烙铁头加热到温度高于焊锡熔点后,左手拿焊锡丝,右手拿电烙铁,进行焊接;4,焊接完成后,认真,细致地检查焊接电路是否有误,检查无误后,将电路板接通12伏稳压直流电源,观察发光二极管是否正常工作,(红灯亮时,当调动可调电阻时,绿灯会亮也会熄灭),若发光二极管不正常工作,则用万用表检查各元件,找出故障原因,解决故障。

5 清理实验台,打扫卫生。

五总结我做这个实验还是蛮顺利的,上了认真听老师讲,记录下细节,焊接之前我还特意把我画的电路原理图给老师看,确保无误后再开始耐心焊接,所以,这次实验我总结出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虽然事后自己可以专研出误区,但那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认真听老师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电动机自锁控制电路跟正反转的控制一实验目的(1)了解三相电动机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的接线和操作方法;(2)理解互锁与自锁的概念;(3)掌握电动机接触器的正反转控制的基本原理与实物连接的要求;二实验器材三相异步电动机,万用表,空气开关,单相空气开关,交流接触器,组合按钮,导线若干,螺丝刀三实验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旋转取决于磁场的旋转方向,而磁场的旋转方向取决于电源相序,所以电源的相序决定了电动机的旋转方向。

温度控制实验报告

温度控制实验报告

温度控制实验报告温度控制实验报告引言:温度控制是现代科技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许多实际应用,如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物医学等。

本实验旨在探索温度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不同控制策略的效果。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温度控制的重要性和应用。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温度控制策略对温度稳定性的影响,并找到最佳的控制方法。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将评估不同控制策略的优劣,并探讨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了一个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加热装置。

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温度,控制器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调整加热装置的输出,以达到设定的目标温度。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搭建温度控制系统,确保各部件连接正确并工作正常。

b. 设置实验参数,包括目标温度和控制策略。

2. 实验一:比例控制器a. 将控制器设置为比例控制模式。

b. 将目标温度设定为25摄氏度,并记录实际温度的变化。

c.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比例控制器的控制效果。

3. 实验二:积分控制器a. 将控制器设置为积分控制模式。

b. 将目标温度设定为25摄氏度,并记录实际温度的变化。

c.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积分控制器的控制效果。

4. 实验三:比例积分控制器a. 将控制器设置为比例积分控制模式。

b. 将目标温度设定为25摄氏度,并记录实际温度的变化。

c.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比例积分控制器的控制效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比例控制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温度,但存在超调和震荡的问题。

这是因为比例控制器只根据当前误差进行调整,无法预测未来的变化。

2. 积分控制器能够消除比例控制器的超调和震荡问题,但可能导致温度的调整速度较慢。

这是因为积分控制器会根据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以消除累积误差。

3. 比例积分控制器结合了比例和积分控制的优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温度并提高调整速度。

温度控制器实验报告

温度控制器实验报告

温度控制器实验报告目录一、实验概述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设备与材料 (2)3. 实验原理 (3)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4)1. 实验内容 (5)1.1 温度控制器的基本操作 (6)1.2 温度控制器的参数设置与调整 (7)2. 实验步骤 (8)2.1 安装温度控制器 (9)2.2 校准温度计 (9)2.3 设置温度控制器参数 (11)2.4 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13)2.5 分析实验结果 (13)三、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14)1. 实验数据 (15)1.1 温度控制器的温度读数 (17)1.2 温度控制器的设定温度 (18)1.3 温度控制器的实际输出温度 (19)2. 结果分析 (19)2.1 温度控制器的性能评价 (20)2.2 温度控制器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应性分析 (21)四、实验结论与建议 (22)1. 实验结论 (23)2. 实验建议 (24)一、实验概述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制作一个温度控制器,让学生了解温度控制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掌握温度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温度控制器的设计、制作和调试过程,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全面掌握温度控制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温度控制器的性能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通过一系列实验,了解温度控制器的控制原理、操作过程以及性能特点,验证其在实际环境中的温度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本实验也旨在培养实验者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验设备与材料温度控制器:作为实验的核心设备,本实验选择了高精度数字式温度控制器,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精确度,能够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恒温箱实验箱:为了模拟不同的环境温度,采用了具有温控功能的恒温箱或实验箱。

通过调节箱内的温度,可以观察温度控制器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温度的控制实验报告

温度的控制实验报告

温度的控制实验报告温度的控制实验报告一、引言温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舒适度,还对各种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温度,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因素对温度的影响,并寻找最佳的温度控制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温度计- 恒温箱- 热水槽- 冷却器- 实验容器2. 实验方法:- 将温度计插入实验容器中,以测量温度。

- 将实验容器放置在恒温箱中,并设定不同的温度。

- 将实验容器放置在热水槽或冷却器中,以改变温度。

- 记录不同条件下的温度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我们首先探究了温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在恒温箱中,我们设定了不同的温度,分别是25°C、30°C、35°C和40°C。

通过观察温度计的读数,我们发现温度随着设定值的增加而上升,这表明环境温度对实验容器内的温度有直接影响。

2. 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在恒温箱中设定了一个温度,并记录了实验容器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在设定值附近波动,并逐渐趋于稳定。

这表明温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达到平衡状态。

3. 温度与介质的关系:我们还研究了温度与介质的关系。

通过将实验容器放置在热水槽或冷却器中,我们改变了介质的温度。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容器内的温度随着介质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说明介质的温度对实验容器内的温度有直接影响。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温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环境温度会导致实验容器内的温度变化。

2. 温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达到平衡状态。

3. 介质的温度对实验容器内的温度有直接影响。

六、实验改进与展望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仅探究了温度与环境因素、时间和介质的关系。

未来的实验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因素对温度的影响,如湿度、压力等。

仪表实验报告——温度控制系统

仪表实验报告——温度控制系统

实验四温度控制系统(一)一.实验目的:1.认识温度控制系统的构成环节和各环节的作用。

2.察看比率、积分、微分控制规律的作用,并比较其他差及稳固性。

3.察看比率度δ、积分时间T I、微分时间 T D对控制系统(闭环特征)控制品质的影响。

二.温度控制系统的构成:电动温度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系统中常有的一种,其作用是经过一套自动控制装置,见图 4-1 ,使炉温自动保持在给定值。

图 4-1温度控制系统炉温的变化由热电偶丈量,并经过电动温度变送器转变为DDZ-Ⅱ型表的标准信号0~10mA直流电流信号,传递到电子电位差计XWC进行记录,同时传递给电动控制器DTL,控制器按误差的大小、方向,经过预约控制规律的运算后,输出0~10mA直流电流信号给可控硅电压调整器ZK-50,经过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以调理加到电炉(电烙铁)电热元件上的沟通电压,除去因为扰乱产生的炉温变化,稳固炉温,实现自动控制。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察看系统各环节的构造、型号、电路的连结,熟习可控硅电压调整器和电动控制器上各开关、旋钮的作用。

(二)控制系统闭环特征的测定:在以下实验中使用以下详细数值:δ1(50%),δ2 (80%),T I 1(50s),T I 2 (40s),T D1(30s) 来察看比率与积分控制规律的作用(1)观察比率作用将δ置于某值 50%,记着δ旋钮在δ1的地点,积分时间置最大(T I=max),微分开关切向0,将扰乱开关从“短”切向“扰乱” ,产生一个阶跃扰乱(此时为反向扰乱),同时在记录仪的记录线上作一记号,以记录阶跃扰乱加入的时辰,察看并记录在纯比率作用下达到稳固的时间及余差大小。

(2)观察积分作用保持δ =δ1不变,置 T I =T I 1,同时在记录仪的记录线上作一记号,以记录积分作用加入的时辰,注意察看积分作用怎样除去余差,直到过程基本稳固。

2.观察 PI 控制作用下的过渡过程保持δ 1 ,T I 1 不变,将扰乱开关从“扰乱”切向“短” ,产生一个正向阶跃扰乱,察看过渡过程到基本稳固。

温控报警电路实验报告(3篇)

温控报警电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温控报警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温控报警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

3. 通过实验验证温控报警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

4. 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温控报警电路是一种根据温度变化来控制报警装置的电路。

它主要由温度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比较器、执行机构(如继电器)等组成。

当温度超过设定的阈值时,电路会触发报警装置,发出警报信号。

三、实验器材1. 温度传感器(如热敏电阻、热电偶等)2. 比较器(如LM393、LM324等)3. 继电器4. 电阻、电容、二极管等电子元件5. 电路板、连接线等6. 温度控制器7. 电源8. 示波器(可选)四、实验步骤1. 搭建电路: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并搭建温控报警电路。

电路主要包括以下部分: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温度。

信号处理电路:将温度传感器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比较器:将处理后的数字信号与预设的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执行机构:当温度超过阈值时,触发报警装置。

2. 连接电路:将电路元件按照设计图连接到电路板上,确保连接牢固可靠。

3. 调试电路:调整电路参数,使电路能够正常工作。

例如,调整比较器的阈值电压,使电路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触发报警。

4. 测试电路:使用温度控制器对电路进行测试,观察报警装置是否能够在温度超过阈值时正常工作。

5. 记录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分析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当温度超过预设阈值时,报警装置能够正常工作,发出警报信号。

2.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温控报警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

电路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能够正常工作,报警装置能够及时触发。

3. 改进措施:根据实验结果,对电路进行改进,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例如,优化电路设计,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增加电路的过热保护功能,防止电路过热损坏。

六、实验总结1. 温控报警电路是一种常见的自动控制电路,在工业、农业、家庭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温度控制实验报告

温度控制实验报告
具体设置转速控制参数方法步骤如下:
(1)、首先设置Sn (输入方式):按住SET键保持约3秒钟,仪表进入参数设置状态,PV窗显示AL-1(上限报警)。再按SET键11次,PV窗显示Sn (输入方式),按▼、▲键可调整参数值,使SV窗显示Pt1。
(2)、再按SET键,PV窗显示oP-A (主控输出方式),按▼、▲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2。
(3)、再按SET键,PV窗显示oP-b (副控输出方式),按▼、▲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1。
(4)、再按SET键,PV窗显示ALP (报警方式),按▼、▲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1。
(5)、再按SET键,PV窗显示CooL (正反控制选择),按▼键,使SV窗显示0。
(6)、再按SET键,PV窗显示P-SH (显示上限),长按▲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180。
(13)、再按SET键,PV窗显示I (保持参数),按 、▼、▲三键调整参数值,使SV窗显示380。
(14)、再按SET键,PV窗显示d (滞后时间),按 、▼、▲键调整参数值,使SV窗显示70。
(15)、再按SET键,PV窗显示FILt (滤波系数),按▼、▲、键可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示2。
(16)、再按SET键,PV窗显示dp (小数点位置),按▼、▲键修改参数值,使SV窗显1。
(21)、长按SET键快捷退出,转速控制参数设置完毕。
3、按住▲键约3秒,仪表进入“SP”给定值(实验值)设置,此时可按上述方法按 、
▼、▲三键设定实验值,使SV窗显示值与AL-1(上限报警)值一致(如100.0℃)。
4、再合上图29—2中的温度源的电源开关,较长时间观察PV窗测量值的变化过程(最
终在SV给定值左右调节波动)。
塔里木大学

温度控制电路实验报告doc

温度控制电路实验报告doc

温度控制电路实验报告篇一:温度压力控制器实验报告温度、压力控制器设计实验报告设计题目:温度、压力控制器设计一、设计目的1.学习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的初步经验,掌握微机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2.学会单片机模块的应用及程序设计的方法;3.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1.利用赛思仿真系统,以MCS51单片机为CPU设计系统。

2.设计一数据采集系统,每5分钟采集一次温度信号、10分钟采集一次压力信号。

并实时显示温度、压力值。

3.比较温度、压力的采集值和设定值,控制升温、降温及升压、降压时间,使温度、压力为一恒值。

4.设温度范围为:-10—+40℃、压力范围为0—100Pa;升温、降温时间和温度上升、下降的比例为1℃/分钟,升压、降压时间和压力上升、下降的比例为10Pa/分钟。

5.画出原理图、编写相关程序及说明,并在G6E及赛思仿真系统上仿真实现。

三、设计构思本系统硬件结构以80C51单片机为CPU进行设计,外围扩展模数转换电路、声光报警电路、LED显示电路及向上位PC机的传输电路,软件使用汇编语言编写,采用分时操作的原理设计。

四、实验设备及元件PC机1台、赛思仿真系统一套五、硬件电路设计单片微型计算机又称为微控制器,它是一种面向控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

使用80C51来构成各种控制系统,可大大简化硬件结构,降低成本。

1.系统构架2.单片机复位电路简单复位电路中,干扰易串入复位端,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单片机的错误复位,但会引起内部某些寄存器的错误复位,故为了保证复位电路的可靠性,将RC电路接斯密特电路后再接入单片机和外围IC的RESET引脚。

3.单片机晶振电路晶振采用12MHz,即单片机的机器周期为1μs。

4.报警电路5.A/D转换电路ADC0809是采用CMOS工艺制成的8位8通道逐次逼近式模数转换器,可实现对8路模拟信号的分时进行A/D转换,其转换时间为100μs左右。

温度控制器实验总结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温度控制器实验总结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温度控制器实验总结报告(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温度控制器实验总结报告温度控制器实验总结报告一、功能及性能指标根据设计任务基本要求,本系统应具有以下几种基本功能。

(1)可以进行温度设定,并自动调节水温到给定温度值。

(2)可以调整PID控制参数,满足不同控制对象与控制品质要求。

(3)可以实时显示给定温度与水温实测值。

(4)可以打印给定温度及水温实测值。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如下:(1)温度设定范围40℃~90℃,最小区分度1℃。

(2)温度控制静态误差≤1℃。

(3)双3位LED数码管显示,显示温度范围0.0℃~99.0℃。

(4)采用微型打印机打印温度给定值及一定时间间隔的水温实测值。

二、总体设计方案水温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具有热储存能力大,惯性也较大的特点,水在容器内的流动或热量传递都存在一定的阻力,因为可以将它归于具有纯滞后的一阶大惯性环节。

一般来说,热过程大多具有较大的滞后,它对于任何信号的响应都会推迟一些时间,使输出与输入之间产生相移。

对于这样存在大的滞后特性的过度过程控制,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控制方案。

1)、输出开关量控制2)、比例控制(P控制)3)、比例积分控制(IP控制)4)、比例积分加微分控制(IPD控制)结合本例题设计任务与我们采用比例积分加微分(PID)控制。

其特点是微分的作用使控制器的输出与偏差变化的速度成比例,它对克服对象的容量滞后有显著地效果。

在比例基础上加入微分作用,使稳定性提高,同时积分作用可以消除余差。

采用PID的控制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系统对诸如控制精度,调节时间和超调量等控制品质的要求。

三、系统组成本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检测、信号处理、输入运算到输出控制电炉加热功率以实现水温控制的全过程。

因此,应以单片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组成一个专用计算机应用系统,以满足检测、控制应用类型的功能要求。

另外,单片机的使用也为实现水温的只能化控制以及提供完善的人机界面及多机通信皆空提供了可能。

而这些功能在常规数字逻辑电路中往往难以实现。

温控实习报告

温控实习报告

温度控制实习报告姓名:杨成组员:王天雷班级:231142学号:20141003173专业:自动化指导老师:金星2017年8月一、温度控制实习概述1.1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单片机的硬件电路。

硬件电路包括显示电路、电热杯温度检测以及显示电路、电热杯温度控制接口电路、串口通信电路扰动调节电路。

(2)熟练使用C语言以及keil软件控制单片机。

(3)学会并掌握一种或者多种温度控制的方法。

(4)学会系统受到干扰后能快速控制并达到设定温度。

1.2实验内容此次采用的WK-2温度控制仪是一个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由主控芯片直接读取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值后直接与当前温度的设定值进行比较。

根据PID计算的结果得到控制信号控制双向可控硅光耦进而控制电热杯的通电和断电操作。

1.3实验算法介绍根据偏差的比例(P)、积分(I)、微分(D)进行控制简称PID 控制。

PID控制是控制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控制规律。

目前工业自动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各行各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时,控制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古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三个阶段。

自动控制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一个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机构、输入输出接口。

控制器的输出经过输出接口、执行机构,加到被控系统上;控制系统的被控量,经过传感器,变送器,通过输入接口送到控制器。

不同的控制系统,其传感器、变送器、执行机构是不一样的。

比如压力控制系统要采用压力传感器,电加热控制系统的传感器是温度传感器。

目前,PID控制及其控制器或智能PID控制器已经很多,产品已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各种各样的PID控制器产品,各大公司均开发了具有PID参数自整定功能的智能调节器(intelligentregulator),其中PID控制器参数的自动调整是通过智能化调整或自校正、自适应算法来实现。

有利用PID控制实现的压力、温度、流量、液位控制器,能实现PID控制功能的可编程控制器(PLC),还有可实现PID控制的PC系统等等。

温控的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温控的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温控的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1. 引言温控(温度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控制技术,在许多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温控的原理及其应用,并通过实验验证温控技术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2. 原理2.1 温控的基本原理温控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温度并根据设定的温度值进行相应的控制手段,以维持目标温度的稳定性。

温控系统主要由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三部分组成。

2.2 温度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常见的温度传感器有热敏电阻、热电偶和半导体温度传感器等。

热敏电阻的基本原理是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热电偶则是利用两种不同金属的热电势差随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电压信号;半导体温度传感器则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特性与温度的关系进行温度测量。

2.3 控制策略常见的温控策略包括开关控制、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比例积分控制等。

开关控制是最简单的一种控制策略,通过开关的开合来控制加热或制冷设备的启停状态;比例控制则是根据误差信号的大小来控制执行器输出的控制量,使误差信号和输出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积分控制则根据误差信号的历史累积值来进行控制,消除静差;比例积分控制则是将比例控制和积分控制两种策略相结合。

3. 实验设计和步骤3.1 实验材料和设备•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控制器(温度控制模块)•加热装置•温度显示器3.2 实验步骤1.将温度传感器固定在被测物体上,并连接到控制器上。

2.设定控制器的目标温度。

3.将加热装置与控制器连接,并调整加热功率。

4.开始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目标温度和实际测量温度。

5.持续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直至温度稳定。

6.停止加热装置,并记录最终的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实际测量温度与目标温度的误差。

通过对比误差的大小和趋势,可以评估温控系统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实验结果显示,温控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将实际测量温度控制在目标温度附近,并且随着实验时间的增长,误差逐渐减小,温度稳定性得到改善。

温度控制研究报告

温度控制研究报告

温度控制研究报告
温度控制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的和背景
温度控制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对于许多工业和生活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温度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提供可行的温度控制方案。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调研: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温度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研究:设计并进行温度控制实验,测试不同方法对温度的控制效果。

3.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评估不同方法的控制效果。

三、研究结果
1. 温度控制原理:温度控制的原理主要涉及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等热力学过程。

可以通过改变热源和热传导路径来控制温度。

2. 温度控制方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温度控制方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3. 温度控制方案: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提出一种可行的温度控制方案,包括传感器的选择、控制算法的设计和控制器的选型等。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温度控制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温度控制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

2. 温度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方式。

3. 在设计温度控制方案时,需要考虑系统的相关参数和要求,综合评估各种因素。

五、研究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研究建议:
1. 进一步研究温度控制原理和方法,探索新的控制算法和器件。

2. 开展温度控制在特定领域的应用研究,如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

3. 加强温度控制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其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效果。

以上是对温度控制研究的简要报告,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温控电路实验报告温控电路实验报告一实习目的1,了解自锁,互锁的概念;2,掌握电动机自锁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3,掌握交流接触器互锁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4,掌握用时间继电器使y-△联结互换;5,掌握交流接触器的常用触电和常关触点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材料工具继电器,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4148二极管,5.1伏二极管,热敏电阻,s9013三极管,1.2k欧电阻,20k欧电阻,1m欧电阻各一个;5k欧电阻,3k欧电阻,3.6k欧电阻各两个。

四实习过程1,看懂温控电路原理图,合理规划电路板上的各元件布局,掌握色环电阻的数值读法,将所需的色环电阻找出;2,在电路板上安装各元器件,安装二极管时,注意它的正负极;3,将电烙铁连接电源,烙铁头加热到温度高于焊锡熔点后,左手拿焊锡丝,右手拿电烙铁,进行焊接;4,焊接完成后,认真,细致地检查焊接电路是否有误,检查无误后,将电路板接通12伏稳压直流电源,观察发光二极管是否正常工作,(红灯亮时,当调动可调电阻时,绿灯会亮也会熄灭),若发光二极管不正常工作,则用万用表检查各元件,找出故障原因,解决故障。

5 清理实验台,打扫卫生。

五总结我做这个实验还是蛮顺利的,上了认真听老师讲,记录下细节,焊接之前我还特意把我画的电路原理图给老师看,确保无误后再开始耐心焊接,所以,这次实验我总结出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虽然事后自己可以专研出误区,但那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认真听老师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电动机自锁控制电路跟正反转的控制一实验目的(1)了解三相电动机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的接线和操作方法;(2)理解互锁与自锁的概念;(3)掌握电动机接触器的正反转控制的基本原理与实物连接的要求;二实验器材三相异步电动机,万用表,空气开关,单相空气开关,交流接触器,组合按钮,导线若干,螺丝刀三实验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旋转取决于磁场的旋转方向,而磁场的旋转方向取决于电源相序,所以电源的相序决定了电动机的旋转方向。

任意改变电源相序,电动机的旋转方向也随之改变。

四实验内容(1)先熟悉各按钮开关,结构方式,动作原理及接线方法。

(3)将电器摆放整齐,紧凑,并用螺丝刀安装好,紧固各元件时用力均匀;(4)按电路原理正确连接好线路;五总结在这周实验里,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对仪器自己有很多不认识,都在组内讨论后才慢慢了解到,而且自己意识里认为正确的线路,其实是有很大误区的,特别是最后一个实验,我们组是最后一个完成的,在实验室人慢慢变少的过程中,我们组员沉着,冷静,终于完成实验,完美收尾,做事冷静,沉着,这是一种态度。

篇二:14组温控实验报告作品作者:戴林龙吕咏徽硬件、文档:吕咏徽软件:戴林龙摘要本系统使用了mc9s12xs128作为主控制芯片,由4*4键盘作为设定温度的输入工具,lcd1602显示,以及lm35作为测温元件,通过运放op07得出温度。

采用pid算法下的pwm波对水泥电阻和风扇进行控制,调节加热或降温的速度和幅度,实现了在设定温度误差1%的摄氏度下的温度控制。

采用定时器中断进行计时并且显示相应加热时间。

abstract概述任务:设计一个温度测控系统;(1)采用功率10w的水泥电阻对金属散热器(体积 &lt; 100mm*100mm*30mm)进行加热;(2)加热器外用一风扇对之吹风进行随机扰动;(3)采用温度传感器lm35(模拟)测量环境温度。

要求(1)能够设定被加热的金属散热器表面目标温度(环境温度向上增0-100℃);(2)控制金属散热器表面温度(控制误差 &lt;1%);(3)动态响应速度 &lt; 30 sec;(4)动态显示当前设定温度、实测温度。

一、硬件的设计与实现1,lm35测温电路电容用于滤去可能产生的交流电。

p6接受模拟信号lm35是national semiconductor所生产的温度传感器,它具有很高的工作精度和较宽的线性工作范围,lm35比按绝对温标校准的线性温度传感器优越行较好。

因而,从使用角度来说,lm35无需外部校准或微调,可以提供±1/4℃的常用温度精度。

1)工作电压:直流4~30 v;2)工作电流:小于133μa;3)输出电压:-1.0~+6 v;4)输出阻抗:1 ma负载时0.1 ω;5)精度:0.5℃精度(在+25℃时);6)漏泄电流:低功耗,小于60μa;7)比例因数:线性+10.0 mv/℃;8)非线性值:±1/4℃;9)校准方式:直接用摄氏温度校准;10)封装:密封to-46晶体管封装或塑料t0~92晶体管封装;11)使用温度范围:-55~+150℃额定范围。

lm35的输出电压与摄氏温标呈线性关系,转换公式如式,0时输出为0v,每升高1’c,输出电压增加10mv,v(t)=10mv/’c*t’c。

2.加热降温电路给in部分保持电压的输送,用en部分给予使能控制电阻和电机。

3.显示部分电路使用1602的led灯来显示。

4.键盘电路通过4*4键盘,采用反转法,即给单片机的端口赋值两次,分别使键盘的行和列为低电平,最后得出所按键的值。

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 pid算法因为温度控制要求精度较高,所以本系统中采用了pid算法。

pid算法分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控制,又称pid调节。

pid控制器问世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工作可靠、调整方便,是工业控制的主要技术之一。

当被控对象的结构和参数不能完全掌握,或没有明确的数学关系时,应用pid控制技术最为方便。

即当我们不完全了解一个系统和被控对象,或不能通过有效的测量手段来获得系统参数时,最适合用pid控制技术。

pid控制,实际中也有pi和pd控制。

pid控制器就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利用比例、积分、微分计算出控制量进行控制的。

由于加热的速度需要有保证,因此前期进行快速加热,在接近设定温度时候再进入pid,本系统选择在接近设定温度5’c时进入pid算法,同时控制风扇起转,二者同时控制温度。

pid算法的出来的数据转换为对应的占空比送给快速pwm波,通过l298使能水泥电阻,改变电阻的有效电流改变其功率。

pid的整个思想及流程图如下:直接计算公式:pout(t)=kp*e(t)+ki*σe(t)+kd(e(t)-e(t-1))上一次计算的值:pout(t-1)=kp*e(t-1)+ki*σe(t-1)+kd(e(t-1)-e(t-2))两式相减得到的增量计算公式:pdlt=kp*(e(t)-e(t-1))+ki*e(t)+kd*(e(t)-2*e(t-1)+e(t-2))2、软件流程图本系统采用lcd显示设定温度和当前温度,并显示加热到设定温度的时间。

键盘输入部分采用一只扫描的方案,如果扫描不到输入按键,那么系统就会执行下去,而不会暂时停下来去接收键盘的字符。

键盘输入设定温度,控制加热关闭键,风扇全速降温键篇三:计算机温度控制实验报告1目录一、实验目的---------------------------------2二、预习与参考------------------------------- 2三、实验(设计)的要求与数据------------------- 2四、实验(设计)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 2五、实验过程---------------------------------2(一)硬件的连接- --------- ----------------------- 2(二)软件的设计与测试结果 --------------------------3六、实验过程遇到问题与解决--------------------11七、实验心得--------------------------------12八、参考资料 -------------------------------12一、实验目的设计制作和调试一个由工业控制机控制的温度测控系统。

通过这个过程学习温度的采样方法,a/d变换方法以及数字滤波的方法。

通过时间过程掌握温度的几种控制方式,了解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的系统结构。

二、预习与参考c语言、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三、实验(设计)的要求与数据温度控制指标:60~80℃之间任选;偏差:1℃。

1.每组4~5同学,每个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及设计要求,设计并制作出实际电路组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温度控制测控系统。

2.根据设备情况以及被控对象,选择1~2种合适的控制算法,编制程序框图和源程序,并进行实际操作和调试通过。

四、实验(设计)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工业控制机、烘箱、温度变送器、直流电源、万用表、温度计等五、实验过程(一).硬件的连接图1 硬件接线图1. 按上述接线图接线。

2. 为了使温度变动不大,把烘箱的地线与直流电源的地线相连。

3. 为了更好的测到烘箱的温度,把温度计的检测点与温度变送器捆绑在一起。

4. 用万用表测试电磁继电器两端的电压,室温时应该差不多在1.5v左右,若不是,适当调整变阻器的阻值。

最后,我们把27摄氏度时电磁继电器两端的电压调到1.95v.(二).软件的设计1.控制算法的选择:a.pid控制:pid控制算法可分为两种,位置型控制算法与增量型控制算法。

为了减少程序的冗余量,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可选用增量型控制算法。

不过,用它的话就要考虑多个变量的选取,t,td,ti三个周期的选取比较耗时间。

b.趋近控制:基本思想是把控制分为许多个区间,在各个区间加不同的加热时间或者吹风时间,越接近设定值就分得越细。

鉴于报告要求没有严谨的要求,而且在十分钟之内能达到设置温度即可,所以我们组在选择的时候选择了较为容易实现的b方法,趋近控制。

2.实际温度与数字量的转换通过测算初步确定温度和数字量的对应关系。

a.测算结果如下表:60 65781 817做出其散点图如下:70 850 75 894 80 920在实验控制过程显示器显示温度控制图像如下:计算机温度测算图b.加温测试:通过加温测算,取得以下列表,温度与变换后的数字量的数据比较如下表。

c.干扰测试:在温度稳定的情况下突然给烘箱降温干扰后的实验温度数据:做出控制过程温度时间趋势曲线如下所示:3.程序思路图4.程序#include&lt;stdio.h&gt;#include&lt;graphics.h&gt;#include&lt;time.h&gt;int h_temp, l_temp;int pot_time=40;int flag, flag1, temp;float wendu, wendu1, qushi;int wending=0;void delay(int z){int x,y;for(x=100; x&gt;0; x--) {for(y=z; y&gt;0; 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