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习得与学习(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51)2、偏误与失误(来自钟声整理<第二语言习得问题整理并答案>)失误是不成系统的、偶发的和无规律的,是特殊情况下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人们说母语时也会发生失误。

偏误只有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才会有的,是成系统的、多发的有规律的。

偏误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

3、关键期(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22-23)“关键期” (the critical period)假说,或称“临界期”假说Penfield最先提出Lenneberg(1967)发展了这一观点,以儿童语言习得与大脑有关作为依据,提出了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2-12岁)Lenneberg:大脑功能逐步单侧化,最后形成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10岁之前,人对于刺激最为敏感,能够对其过程进行复杂的整合, 以适应流畅和连贯地运用言语和语言的需要。

大脑功能侧化有关键期,错过很难弥补。

一般说来, 除了发音之外,凡是在此期间没有习得过的初步和基本的技能就终生无法补足了。

这就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4、成绩测试与水平测试(来自PPT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P131-132)5、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来自PPT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P31)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题):(一)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法?请简要介绍。

(来自PPT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P67-72)(二)简要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历史。

(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140、142)(三)第一、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5-8) 1、定义:1)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学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学习资料

一、第二语言习得三大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1.主张通过不断地刺激——反应规则掌握学习第二语言;心理学上主张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刺激、反应、强化在心理学上的作用;语言学上主张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结构;语言教学上多采用听说法,希望通过不断地操练结构让学生掌握第二语言。

2.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因素,支持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认为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须通过激发这种机制来学习语言;心理学上主张心灵学派;语言学上主张形式主义;认为教学的作用是间接的,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激发语言习得机制,并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重设参数;Eg:母语——桌子,参数重设为table3.认为习得是学习者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学和语言学上倾向于认知派;在语言教学上提倡多元互动二、学习和习得有哪些方面不同?1.获得方式:习得是在自然语境中进行非正式语言交际得到语言知识;学习是经过正式的讲解、模仿、操练、记忆而得到语言知识。

2.心理过程:习得是潜意识地自然获得;学习是有意识地掌握规律。

3.获得的知识类型:习得是隐性知识;学习是显性知识。

4.环境不同: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下自然获得;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5.学习效果: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都较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较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6.对语言意义的重视度: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经常忽略了语言的意义。

三、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有什么不同?(一)Ellis主张社会语言学,认为区别在于方式和社会环境:自然的SLA以交际的方式获得,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有指导的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通常在课堂环境中发生。

(二)Klein主张心理语言学,认为区别在于学习者的注意和动机:自然的SLA的动机是本能要求,潜意识的,获得语言功能、意义、内容;有指导的SLA的动机是目标明确的、有意识、计划、系统的,注意掌握语言形式规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关知识(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关知识(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过程。
(4)偏误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迁移是其中 之一。
(5)相近语言更易发生语言迁移。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衰落于
70年代后期。复苏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四方面介绍偏误分析: 一、产生背景 二 、五个步骤 三、相关研究 四、意义与局限
习得方式:交际方式&教学指导方式
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课堂教学环境
Klein:“自然发生的习得”&“有指导的 习得”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 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
所依据的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表达”(performance): 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1. 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2. Selinker:《中介语》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1. 50-60年代:理论初创 2.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3.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讲解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讲解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讲解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内部因素:被试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境、学习经历等。
(二)鉴别偏误
首先是偏误的标准问题;
其次是偏误和失误的辨别问题;
第三是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问题。
第四是“得体性”问题。
(三)描写偏误
1.“描写偏误”是对可以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
2.对偏误进行归类的三种主要方法:
1)表层特征分类法,指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
2)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起来比较困难。母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
3)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这种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
3.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顾名思义是对比和分析,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对比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而且语音、语法的对比较多。
1.偏误的收集方式。
(1)按照收集时间长短,收集方式分为横向、纵向两种。
(2)采取诱导的方法收集语料,一种是比较自然的方法,像面谈、作文等方式;另一种是实验的方法,如“双语句法测量”等。
2.偏误的收集范围。
收集范围按大小分为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三种。
3.影响偏误的因素。
外部因素: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者的偏误是口语的还是书面语的,是自由交谈中出现的偏误还是书信中的偏误,会话的主题和内容等等。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二语习得(第一讲)

二语习得(第一讲)

---
与“习得”“学习”相关的概念
习得 acquisition
学习learning
implicit learning explicit learning informal learning formal learning natural learning conscious learning
2020/4/3
---
“习得”与“学习”的定义
“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地、非 正式地学习语言。这种状态下的学习就好 像随手采摘东西一样、毫不费力地获得第 二语言。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地学习语言。 这种状态下的学习获得的是一种“元语言 知识”(metalanguage knowledge)。即学 习者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的规则,如语法规 则等。这种学习相对于习得来说,需要耗 费时力。
It is possible that there will be radical differences in both what is learnt and how it is learnt.
2020/4/3
---
1.1.5 “自然环境的SLA”与“教学 环境的SLA”
Naturalistic SLA是指在自然环境进行的语言 习得;
2020/4/3
---
学习者的目的语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 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能是 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 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 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如果他 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 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 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第一章1.目的语:又称“目的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它强调任何语言学习者所学习的语言都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例如,无论美国学生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他们的目标语言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学习法语,法语也是他们的目标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母语对目标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3.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习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二语习得这个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它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被视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跨学科和边缘学科。

4.外语习得是指人们学习外语的过程。

外语指外国的语言,属于第二语言,但第二语言却不一定都是外语,二者所指范围不同,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所指的范围比外语要广。

二语习得的环境也同外语习得的环境不同。

第二章1.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两者最大的差别是目标不同strong理论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甚至唯一原因。

强理论强调“预测”,高估比较的预测功能,过于绝对。

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

后来的实证研究证明,第一语言不是学习者错误的唯一或主要原因,比较分析很难准确预测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

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第三章 二语习得研究

第三章 二语习得研究

(2)偏误辨认
• 找出含有偏误的句子、语篇,确认偏误点 在哪里,并进而指出偏误的性质类别。 • Q1 什么是偏误? • 偏误是中介语与目的语规律之间的差距。 (周小兵) • Q2 依据什么来辨认偏误?
• Q3 偏误辨认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 Q2 依据什么来辨认偏误?
一靠语感;二靠语法知识
在印尼大部分孩子们很孝顺对父母,父母 说什么他们都听和做父母的要求。 他们开始会议。
• • • • •
我 骑自行车 去 长城。 三个小学的老师 我以为他是中国人,其实,他是日本人。 我感兴趣中国的文化。 热一点/有点热
• 3.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所谓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的掌 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 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 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 巧和调节措施。 • 交际策略: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 语言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 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 缩减策略: • 1. 回避: • 2. 简化:
• ①多用常见词, 少用复杂词。 人好、品德好、饭菜好、生活好、空气好、风景好
• ②多用简单句,少用复杂句。 • 书,桌子,我看。 • 第二天早上她回去那个商店了,她穿了 一件皮大衣。 • ③多用单句,少用复句。 • “马路遇雨, 进商店买伞, 回去, 淋湿衣服”
• ④文化干扰
• ⑤交际策略的运用 • S1:中国和韩国的地铁比较,怎么样? • S2:*椅子不一样,广州椅子很好,因为火 的时候很安全,但是汉城的地铁不安全, 很容易火。
• 我不愿意乘很人多的公共汽车。 • 今天下雨很大。
• 武松打死了老虎。——武松把老虎打死了。 • 从那时候,他们三个和尚生活生得和睦。 • 我昨天睡觉得睡很早。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第二语言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在第二语言得研究中,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明确。

首先,母语通常指研究者所属社团使用的语言,也被称为“本族语”或“第一语言”。

其次,目的语指研究者正在研究的语言,与研究者的语言得环境无关。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得的语言,而第二语言则是相对于研究者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研究则指正式的语言规则研究,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此外,第二语言得指研究者在目的语国家研究目的语,而外语得则是指研究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研究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研究的。

第二语言环境指研究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自然的第二语言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得则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最后,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而语言表达则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一节对比分析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对比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其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对比分析的产生背景主要是因为第二语言得过程中研究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而对比分析则是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得过程。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研究者在研究第二语言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会影响研究者的语言得。

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则是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得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
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偏误分析: “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第一节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
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 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1. 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2. Selinker:《中介语》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1. 50-60年代:理论初创 2.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3.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2、“母语பைடு நூலகம்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 作用问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干扰interference)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之 处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
3、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 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学
基础之上。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自身 3、研究方法: 心理学——实验研究 二语习得——描写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
看法一:二语习得是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即发展 心理学,也称应用心理语言学。
看法二:二语习得是独立学科,心理语言学则主 要研究与语言运用相关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理 解、产生、获得,属于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David W .Carroll)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比分析的理论阐述包含三方面:即对比
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及对比分析的 两种观点。
1、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
(1)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分布,甚 至文化迁移至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角(linguistic perspective) 2. 与心理学交叉:反映了二语习得中的心理学视
角(cognitive perspective) 3.与心理语言学交叉:是上述四个学科共同研究
领域的重合。 共同领域远远小于各自的研究范围。
二语习得研究的跨学科性质由其研究对象 决定:
1. 涉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语言学 2. 涉及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心理学 3. 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心理语言学
二语习得——如何运用原则与参数来解释语言习 得的规律(理论消费者)
分析及解释方法:
语言学——根据目的语规则描写研究
二语习得——根据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实证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共同关注:在某些领域,例如语言与语言获得就是其共同 关注的研究领域。
区别: 1、研究目的: 心理学——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二语习得——描写二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揭示习得机制 2、研究范围: 心理学——人类个体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 二语习得——研究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及学习者
二语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区别: 1. 研究对象 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 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2. 学科归属 应用语言学&认知科学 3. 研究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重合构成了心理语言学。 二语习得研究同时与语言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
学交叉重合。 1. 与语言学交叉:反映了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学视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1、1945: Charels Fries《作为外语的 英语教学与学习》(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1957:Robert Lado《跨文化语言 学》(Linguidtics Across Culture)
Klein:“自然发生的习得”&“有指导的 习得”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 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
所依据的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表达”(performance): 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 的第二语言习得”
Ellis: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instructed SLA)的区别在于第二语 言是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环境下发生的。
习得方式:交际方式&教学指导方式
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课堂教学环境
内在语法的运用。 区别: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
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广泛的学 科领域,由于界限的伸缩性已成为模糊的 研究领域。”
尽管如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仍然是一个 相对独立的学科。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 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 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 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 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
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成熟的标准有 以下几项: 1.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2. 研究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 3. 研究从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 4. 研究方法不断丰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的。
区别与联系:
研究对象:
语言学——母语者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learner language system)
研究目的:原则与参数(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语言学——普遍原则与参数是否能解释普遍性与 差异性(理论生产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