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汇总

合集下载

论新闻受众地心理特点

论新闻受众地心理特点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论文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New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the audience系〔院〕名称:文法学院专业班级:2008级广播电视编导学生:胡妮妮学生学号:3指导教师:凌云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2012 年 5 月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展的研究工作与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工学院与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工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局部或全部容。

作者签名:日期: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1英文摘要、关键词2引言3一、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现实意义3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3 〔一〕新闻受众的定义3〔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4〔三〕新闻受众心理产生的原因4三、新闻受众原有根底的心理5 〔一〕受众的动机5〔二〕受众的需要5〔三〕受众的兴趣6〔四〕新闻受众原有的心理特点6四、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8 〔一〕媒介刺激作用下的新闻受众心理特点81、随意性92、交融性93、互动性94、差异性10〔二〕媒介作用刺激下新闻受众群体特点101、承受暗示112、从众113、逆反11〔三〕受众需要对新闻信息的影响121、求真心理122、求快心理12结论14致15参考文献16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摘要:在新闻媒体之间日趋激烈的抢夺新闻受众的争雄中,在深层次的新闻改革中,认真研究受众心理,真正把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新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电视记者作为电视新闻的主要传播者之一,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需要具备敏感的新闻感知能力,以及对受众心理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对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进行分析,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1.1 新闻敏感性的定义新闻敏感性是指电视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感知能力。

不同于普通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电视记者需要拥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及时采访报道。

新闻敏感性不仅包括对突发事件的敏感,还包括对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的敏感,能够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为受众呈现更多元、丰富的视角。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并非天生,它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培养和提升。

电视记者需要保持对社会事件的敏感性,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社会民生问题,时刻保持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敏感。

电视记者需要善于思考和总结,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新闻热点和故事价值,并及时将其转化为新闻报道。

电视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多读书、多看报,增强对各种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和把握能力。

新闻敏感性是电视记者的重要素质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具备敏感的新闻感知能力,电视记者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线索,并及时展开报道工作。

新闻敏感性还决定了电视记者能否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从而呈现更丰富、多元的视角给受众。

提高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对于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受众心理分析2.1 受众心理的特点受众心理是指观众在接收电视新闻时的心理状态和活动。

受众心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包括兴趣、情感、认知、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不同的观众拥有不同的受众心理状态,这也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

电视记者需要对受众心理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推荐下载】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推荐下载】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键入文字]
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受众,即阅听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体称谓。

其对象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决定着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媒介,甚至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者的发展。

应该说,一旦新闻离开了受众,就会失去方向和目的,传播活动也就会终止。

在影视传播中,了解受众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新闻传播策略,对促进新闻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一、追求客观事实――求真心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当真相和谎言并列时,受众更容易倾向于真相,除非是受防御机制的影响,如《黑客帝国》中就对真相作用于人进行了很好地探讨。

从受众角度来看,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媒介所传播的所有新闻,而是一个活跃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内部不停地进行着信息的传递、讨论和劝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扩散、分析、解释、理解和反应。

换言之,当受众通过媒介接收到相关信息后,受众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对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判断,而这个判断的标准就是就是客观规律。

也正因此,真实的定义才是指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任何人面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都会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做出相应反应。

1。

第九讲:新闻受众的心理选择

第九讲:新闻受众的心理选择

三、心理选择的生理机制
1、内部感觉器官中的运动觉、平衡觉、机体 觉接收处理信息方式。 2、味觉、嗅觉的和一部分皮肤接收处理信息 的方式。 3、视觉、听觉和由盲文引起的皮肤觉接收处 理信息的方式。 与前两种方式比,这不是由物质直接刺激而 是由物质的信号刺激引起的。
总结:在人的内部和外部众多感觉器官中, 只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和部分肤觉器官才是 真正承担了接收从人体外传播送来的信息的 职能的。因为,只有视觉、听觉和部分肤觉 不是由物质直接刺激而是由表征或指代事物 的符号刺激所产生的,只有视觉、听觉和部 分肤觉的产生过程需要对传播信息进行编码 和译码。
总结:席文举《华西都市报发展思路》报纸策划艺术
“都市报之父”席文举说:“市民是读者对象, : 市民是读者对象, 生活是报道内容。 生活是报道内容。” 认为“发生在街头巷尾、被广 大市民关心的日常事件,构成市民生活的组件,按 照时序把这些组件搬到版面上,再现都市的生生息 息,是市民新闻的深邃内涵”。我们大可以这样说, 都市报的新闻报道是着眼于广大市民的兴趣所在, 一切为满足市民需要而服务,具有很大的贴近性。 广大市民最关心的是什么呢?广大市民最关心的就 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伴以读者为中心的的读者定位 以及语言通俗化的语言定位,正是都市报的这种 “贴近性”成为都市报“成大气候”的制胜法宝。
四、心理选择的致效参与权
1、参与权:新闻传播信息的目的就在于进入 受传者的心理系统。 2、致效: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是对泛滥成灾 的形式主义传播的一记警钟。
3、
4、经典案例:《华西都市报》 ①“突出实用性,变以指导性为主为以实用性为 主。” ②“经济报道,变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为从消 费者的角度出发,变计划经济报道为市场经 济报道。” ③“变‘党报的补充’、’茶余饭后‘等传统 晚报观念,为满足市民对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的需要。”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2008三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2008三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和本质
(一)概念 因新闻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 由之而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的在新闻受 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本质 1、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特点 1、新闻受众心理的随意性 2、新闻受众心理的交融性(继时性、同时性、交互性) 3、新闻受众心理的互动性 A受众心理互动及其特点 互动即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受众心理互动体现传者 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 B互动种类 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影响:传者对受众的影响(潜移默 化)、受众对传者的影响(受众对传者自下而上的借助反馈机 制或直接或间接施予的影响) 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是指在人际新闻的扩散中受 众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主要方式:直接与直接、直接与间接、间接与间接受众。

六、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


概念 新闻受众群体即接收新闻媒介宣传的广大人民群众。 社会群体有假设群体、现实群体。自然群体、实验群体。 大、小群体。 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 1、接收暗示心理 2、从众心理(新闻舆论和受众的从众心理、受众的从众 心理和人民群众的凝聚力) 3、逆反心理 涵义: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与传者意 图相对立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主要表现:强化原有态度 作出逆向选择 贬损宣传者

五、新闻受众的需要、动机和兴 趣
新闻受众的需要 1、内涵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应某种客观的 需要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2、新闻的特点和新闻受众需要 A新闻的党性和受众期待引导的心理 B新闻的真实与受众的求真心理 C新闻的时效性与受众的求快心理 D新闻的新鲜性与受众的求新心理 E新闻的接近性与受众的求近心理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2)受众心理互动的种类
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潜移 默化与反馈 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人际 新闻的扩散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功能
中介作用——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 动的中介; 受众行为是受众心理外化的结果—— 新闻报道的意图依靠受众的认知结构为 中介实现受众的行为转化。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三)受众对媒介心理的整体认知
受众对不同媒介信息的认知遵循整体 性原则,即不同的媒介信息在受众头脑 中的最终映像是相似的,受众对它们的 认知是完整的。
(四)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各种变量
林赛、阿朗森三维图模型
林赛、阿朗森三维图模型
A维度:时间概念、时间方面的条件; 表示受众在接收某种信息以前、当中、 以后的心理状态; B维度:媒介信息影响的原因; C维度:受众在信息输入和行为输出 之间的六种加工阶段:观看、注意、理 解、接受、保持、行为。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
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1、什么是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 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 和习惯之中。 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 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 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 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 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 一定的社会风气。
2、新闻受众心理本质是社会心理
受众心理在新闻活动中产生; 新闻活动中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传者与受众、受众之间; 受众心理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和可 变性; 受众心理是受众对新闻信息以及在新闻活 动中他人影响的反映。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随着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受众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也对电视记者的报道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电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如何应对。

一、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1.1 新闻敏感性的定义新闻敏感性是指电视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度和洞察力。

一个敏感的记者可以迅速发现和抓住新闻事件的要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新闻报道,并且在报道中融入更多的信息和见解,使得新闻报道更具有价值和影响力。

有时候,一个新闻事件的敏感性甚至可以决定新闻报道的成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事件以及新闻报道的速度和数量都在不断地增加,而且在社交媒体上,一条新闻的传播速度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一个电视记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场景下脱颖而出,赢得受众的关注和认可。

为了提高新闻敏感性,一个电视记者需要多方面进行努力。

要增加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注;要积极开拓信息渠道,关注各种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动态,以及不同领域专家的见解;要不断积累和提升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自己的新闻敏感性。

二、受众心理分析2.1 受众心理的定义受众心理是指受众在接收和理解新闻报道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

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因此电视记者需要根据不同受众的心理进行针对性的报道,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当今社会,受众心理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对受众的心理产生影响,这也意味着电视记者在进行报道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兴趣度和关注度也是不同的,因此一个好的报道需要考虑到受众的兴趣点和看点。

2.3 电视记者如何满足受众心理需求针对受众心理需求的不同,电视记者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可以通过多媒体、多角度的报道形式,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关注;可以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提供更深入和全面的新闻报道,以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通过话题的选取和立意的精准,让新闻报道更贴近受众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第一篇: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

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

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

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包括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时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愿望。

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受众有以下心理需求:1、新奇心理2、得益心理3、求知心理4、接近心理5、对比心理6、逆反心理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

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

论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

论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

论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作为新闻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尤为重要。

而新闻受众群体是新闻媒介服务的对象,是接受新闻的认识主体即接受新闻媒介宣传的广大人民群众。

由于新闻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受众群体心理应当是传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认识受众群体心理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效能。

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四点:接受暗示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分析这四个特点。

首先是接受暗示心理,它是指受众自愿接受新闻导向的一种心理状态。

暗示作用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特定表达形式,将传者的倾向以隐蔽的、潜在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并且要依赖受众的解读和心领神会才能发挥作用。

例如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后,美国黑客对中国网站发动攻击,中国黑客(在此称红客)奋起反抗,各家新闻网站纷纷予以报道。

由于民族情绪的影响,大多数网民包括很多记者出于爱国热情对中方的黑客行动多抱以赞赏的态度。

但如果舆论仅这样报道,势必会更加煽动受众的情绪,带来一定的社会破坏性。

所以,人民网发表了一时评《“红客”、“黑客”都对网络秩序构成危害》。

文章承认,中国“红客”是一群有正义感和爱国热情的网友,但无论中国“红客”还是美国“黑客”,攻击、破坏网站这一行为都是不可原谅的违法行为,并坚决反对把中国“红客”的网络攻击行为高尚化。

很显然,文章在认同公众的一般看法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人深思,帮助人们理性地认识问题。

这样的报道给受众一个完整的正确认识,其暗示的总体效果是积极的。

从众心理是指受众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而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现象。

受众的从众心理有利于形成人民群众的内聚力。

比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造成了至少10万人死亡,无数家庭失去父母、兄弟和姐妹。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电视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其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新闻的报道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电视记者在敏感性和受众心理的分析上有着重要的责任。

本文将就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进行深入分析。

一、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在新闻敏感性方面,电视记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多方信息渠道:电视记者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闻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官方渠道、社交媒体、现场采访等。

只有主动获取各种信息,才能保证对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报道。

2. 敏锐的嗅觉:电视记者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新闻嗅觉,对于一些可能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要敏锐地捕捉到它们,及时进行跟进报道。

3. 尊重客观事实:在报道新闻事件时,电视记者需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因主观偏见导致对新闻事件的曲解和错误报道。

在现代社会,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异常快,因此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兼顾多种信息渠道,保持敏锐的嗅觉及尊重客观事实,才能使新闻报道更真实、更准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电视记者的受众心理分析电视记者的受众心理分析是指他们对观众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的分析。

电视新闻是为了观众而存在的,电视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以便更好地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

1. 观众需求分析:了解观众的阶层、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分析观众对不同类型新闻的需求,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新闻报道,使新闻更贴近观众的生活和情感。

2. 情感反应分析:对于一些敏感事件和话题,电视记者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情感反应,避免过度渲染和误导,不得以牺牲观众情感为代价进行报道。

3. 言行言论规范:电视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和行为举止,避免言行得体,不得借新闻报道煽情或教唆观众情感,影响观众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

受众心理分析对于电视记者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只有充分考虑观众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才能使新闻报道更贴近观众需求,更贴近观众的情感体验。

浅析新闻受众认知心理特点及变化趋势

浅析新闻受众认知心理特点及变化趋势

110学术探讨浅析新闻受众认知心理特点及变化趋势李佳音(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 100020)摘 要:新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延伸和发展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是新闻的受众,不论作为读者还是听众,受众是个人还是群体,受众的接收效果和反馈实时地体现了新闻内容传播的有效性。

因此,了解与分析新闻的受众心理,认知其特点以及变化趋势,对更好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本文将浅析新闻受众认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闻学;受众心理;传播效果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2-0110-01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指向者,也是发起者。

[1]与此同时,受众的心理认知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客观效果。

由于新闻传播方式的不同,以及受众的思想水平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传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需要关注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度,努力提高新闻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让受众能够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对新闻传播作出个人的、正确的判断。

想要做到这一点,新闻传播活动就需要考虑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会对一条新闻信息进行分析,但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是受众根据自身的经验、想法、感受去进行的分析,而不是客观的、理性的分析。

[2]在这样的情况下,受众会对同样的新闻内容进行带有个人性质的二次加工,可以便于快速理解新闻所讲述的内容。

但是这样的分析过程往往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带有个人色彩的新闻再解读很可能让受众对某条新闻的理解产生较大的偏差,最终甚至可能导致受众对此类新闻内容产生抵触或厌烦的心理。

定式思维存在于受众对新闻传播活动接受效果的心理认知当中。

因为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影响和过往经历事情的经验或者曾经获得固化的知识,会形成一种定式思维。

因此,当新闻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时候,许多受众的行动和想法会因为受到这种定式思维的影响而形成一种与定式思维有着极大相关性的看法。

新闻心理之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心理之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心理之受众心理分析——以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凤凰网专题报道为例摘要:新闻心理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象,这里的认识主体包括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

作为新闻传播的最终接受人员,新闻受众对新闻的实际需求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新闻受众的典型心理结合凤凰网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

关键字:受众心理;莫言;凤凰网正文:新闻心理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象,新闻受众是新闻媒介服务的对象,是接受新闻的认识主体。

受众的心理体现了新闻受众的需求,是新闻受众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心理反应。

新闻本身的特点同受众对新闻的需要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虽然, 新闻的受众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及环境等方面不同, 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不相同。

但是, 在各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及环境等情况下的人们,却存在着共同的认识、兴趣和爱好。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是今年的一大新闻事件,对于莫言的获奖,各大媒体争先报道,而凤凰网“千言万语,何若莫言”的专题报道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文将从受众心理的期待引导心理、求新心理、求真心理、求近心理、求快心理等方面,具体分析对于莫言获奖受众对新闻的实际心理需求。

1、期待引导心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灵魂。

新闻事业的基本职能是传播新闻,反映、引导舆论,提供知识服务等。

受众需要随时通过新闻了解党的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借以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期待新闻引导是受众心理的重要内容。

当然,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引导是多方面的,有包括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日常生活和消费等。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是中国文学得到世界认可的一大步,但网络上关于莫言是否有足够实力赢得这项荣誉的言论颇多,在纷杂的信息中,人们对事件本身的意义难以分辨。

凤凰网就莫言的专题报道引入了各方评论,“王干:莫言是反文化失败的作家”、“学者称莫言没能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等新闻报道是对莫言本身获得诺贝尔奖存疑的体现,但直观看到的是,除小篇幅的存疑声音外,新闻报道的大篇幅内容是认可,赞扬的。

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

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

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 失真:是指主要新闻事实无中生有的虚假报道。(是 真实事件,但没有报道出本质)
• 失实:局部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准确。(假新闻) • 失当:尺度把握不当,夸大事实或者以偏概全。(报
道中把握失当、失度) • 失策:指考虑不周全,或者时机不当等造成负面影响。
(处理的角度存在问题) • 失误:指操作环节出了问题。(新闻事件报道从开始
夜。一句“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到家里烤烤火吧!”让我们深深的被
刘吉桂的质朴和真诚感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44个湖北人全部齐
聚晚会现场,一起向刘吉桂敬酒感恩。经过湖南卫视报道此事后,无
数中国认为此感动。

央视栏目组重新邀请刘吉桂作为嘉宾参加特别制作的一期节目
《为暖的力量》,节目讲述的是这场火灾中3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
当节目组打电话邀请被救的44名湖北人时,都被各种理由拒绝参加,
这让节目组感到了“痛心不已”。
西方“客观报道”中利用受众接受暗示心 理的实例:
9.11事件,恐怖新闻的报道,暗示 “恐飞症”
前苏联6岁小孩怕遭遗弃,找戈尔巴乔 夫要钱给妈妈,暗示前苏联改革的失败。
陈力丹对客观报道的三点解释:
1.要求新闻实录事实。 2.不得造成直接或间接智慧手中的印 象。 3.倾向的流露隐蔽、自然
• 评论:
• 游客:打得好,狗咬狗
• 一土居士:我起的疑,怕是那个开店的老板是个官员吧
• 游客:谁让他们嚣张,打了活该,就该打
• 土豆:好好好,鼓掌叫好!打得好!!!

|
|
|
|
逆反心理含义 逆反心理表现 产生逆反心理原因 对逆反心理态度
• 4.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电视新闻观众心理特点分析

电视新闻观众心理特点分析

电视新闻观众心理特点分析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电视新闻作为一种传统而又广泛的媒介方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作为一种广播传媒,电视新闻具有信息传递的特点,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最新的时事和信息。

电视新闻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它对于社会信息的传达,更主要的是依赖于观众的接受和支持。

而观众的接受和支持程度,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观众自身的心理特点,也有新闻本身的特点。

观众天生的心理特征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在认知上的一种行为,是对于自己未知、崭新的事物产生一种向往和渴求,又有一种探究和发现的冲动。

好奇心是人类天生的心理特点之一,也是观众观看电视新闻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电视新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对于未知、新鲜的事物能够获得深入了解,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满足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及事实真相的求知欲。

众人性观众心中有一种“群体效应”的倾向。

基于众人性的特点,难以让人独自观看同一件事情而不被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所影响。

这种心理特点能够让观众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同时也能够让大家更容易站在同一立场上,感同身受。

情感导向观众的情感导向比较强,聚焦视野也比较狭窄。

人们喜欢看一些让自己感到愉悦或是舒畅的新闻,而对一些重大而又严肃的内容容易疏忽掉。

基于情感导向的心理特点,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上往往也会偏向低端化,追求面向大众化的需求,以备受观众的欢迎。

新闻本身的特点可信性新闻的可信性是观众决定是否接受新闻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闻真实、准确、可靠的特点将长期保持观众的信任,并产生强烈的接受性和影响力,导致观众对新闻的传播和观看产生了积极的认同和回应。

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是观众选择何时观看新闻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们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和追求,时间的敏感性与快速追求称为新闻业的核心指标之一。

新闻的时效性越强,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信息和观看话题是观众的首选。

频率和形式频率和形式也是影响观众选择观看新闻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闻宣传中受众心理论文

新闻宣传中受众心理论文

分析新闻宣传中的受众心理摘要:文章主要是通过对一些新闻宣传活动中受众心理的分析,研究宣传学中的宣传效应问题,来更好的为我国新闻宣传服务,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如何迅速了解受众的心理并且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分析来制定宣传方针和策略,达到宣传致效。

关键词:新闻宣传;受众心理;分析作为传播者或宣传机构,宣传致效是其中的重要目的之一,那么如何做到新闻传播致效。

而作为接受信息的受众,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宣传性新闻报道,面对这些信息,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去接受;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一个现象,也就是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领域--受众心理的分析。

一、新闻宣传中研究受众心理的重要性(一)新闻宣传中注重受众的心理在大众传播中,新闻不等于宣传,媒体宣传什么更不等于受众接受什么,因此新闻宣传过程中要注重受众接受信息时的心理因素。

宣传是一种目的性十分明确的体现传播者意图的行为。

所以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代表着宣传者或其集团的利益。

宣传者宣传什么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受众也并不是宣传什么就接受什么,他们对宣传报道是有选择的。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包括党政机关的报纸刊物也要在市场环境中求生存,这就必须考虑到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方面。

(二)在国际传播中更需要了解国际受众的不同心理新闻宣传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所谓的言论自由的国度很少提及宣传二字,在这样一种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上,我们更要把握住国际受众的心理,这样才能促进我们国家的对外宣传工作的发展;了解国际受众心理还可以时时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一枚自我检测的镜子,可以使我们不断从这枚镜子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预防在国际受众中出现一些逆反心理的表现。

对于国际受众来说,总的应该有两大特点:一是由于国际受众生活在国外,他们的心理总是和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是由于国际受众(排除本国受众)距离我国较远,其心理状况很难去把握,且具有变动性,这对于我们认识国际受众的心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新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电视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传播者,在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电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敏感性以及受众心理,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是其对信息的敏锐度、对社会事件的洞察力以及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在新闻报道中,电视记者需要对各种社会事件进行敏感的观察,及时捕捉新闻线索,将事件转化为新闻报道。

对于热点事件,电视记者需要有一双慧眼,能够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并及时把握报道时机,以便为观众带来第一手的资讯。

电视记者还需在新闻报道中展现出敏感的思维和表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投入。

电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所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受众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

受众心理包括了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兴趣点、价值取向以及信息获取的渠道,其中都与新闻敏感性有着直接关系。

电视记者需要深刻理解受众的心理状态,在新闻报道中抓住受众的关注点,准确把握受众的需求,使得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被受众接受和消化。

还需要通过新闻报道来引导、塑造受众的心理状态,使得受众在新闻传播中更加理性、正确地对待社会事件。

在实际工作中,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能够顺利实现。

受众心理是多变的,受众的兴趣点、价值取向等都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电视记者需要不断调整和把握受众的心理状态,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敏感性。

而对于新闻敏感性,电视记者需要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提升自己对社会事件的洞察力和判断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受众的心理状态。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的结合不仅需要电视记者的不断努力与提升,也需要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新闻媒体需要为电视记者提供广阔的信息资源和多元的报道空间,为其提供灵感和机会,使得其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敏感性,同时也需要建立更为系统的受众心理研究体系,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变化和需求,为电视记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引导和支持。

新闻报道的受众心理与人性因素

新闻报道的受众心理与人性因素

新闻报道的受众心理与人性因素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途径,而受众心理和人性因素对于新闻报道的接受和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新闻报道的受众心理与人性因素展开探讨。

一、新闻报道与受众心理的关系新闻报道的本质是信息传递和传播,受众心理是新闻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受众心理包括认知差异、兴趣偏好、情感体验等因素。

首先,认知差异是指受众对于同一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有所差异。

这可能与个人知识背景、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

新闻媒体应该在报道时考虑到不同受众的认知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其次,受众的兴趣偏好也是影响新闻报道的关键因素。

新闻媒体应该深入了解受众的兴趣点和喜好,从而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报道。

此外,情感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接受程度和反应。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和人物情感塑造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二、新闻报道与人性因素的关系新闻报道的传播过程中,人性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性因素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社会认同、公平正义等因素。

首先,好奇心是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一种强烈需求和兴趣。

新闻报道可以通过悬念、反转等手法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吸引他们主动阅读和关注。

其次,求知欲是人们对于获取新知识、了解事实真相的一种内在动力。

新闻报道应该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满足受众的求知欲。

再次,社会认同是人们对于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新闻报道应该注重呈现社会多元,关注公众需求,从而增加受众的社会认同感。

最后,公平正义是人们对于公正和道德的追求。

新闻报道应该坚持真实、公正、客观的原则,为受众提供无偏见的信息,以满足他们对于公平正义的需求。

三、新闻报道应注重受众心理和人性因素的应用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应深入了解受众心理和人性因素,并将其应用于新闻报道中。

首先,新闻报道应根据不同受众的认知差异,采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

其次,新闻报道应精选主题,满足受众的兴趣偏好,增加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受众在接受媒体传播时的心理特征

受众在接受媒体传播时的心理特征

受众在接受媒体传播时的心理特征一、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对外界态度持相反方向的反应。

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容易强化成定势从而对后续产生影响。

常见的有超限逆反和评定逆反。

一个人的认知过程要经过一定时间。

因此在传播中常使用反复的方法增强效果,但是如果机械地、连续性地、也就是说总是使用同样的刺激物,强度过大,时间过长,就容易引起超限逆反。

为此,传媒应注意掌握适度原则和变化原则。

适度原则包括质与量的适度。

在质的方面要求传播应实事求是,留有余地,讲究分寸。

在量的方面应有节制,有节奏,不能过度报道,没完没了。

变化原则是指对同一主题或态度,传媒应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利用各种形式在变化中求同一,加强传播效果。

评定逆反是由受众立场与传媒立场的差距引起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受众会把与自己相近的立场评为相距更近的立场,把与自己较远的立场评为更远的。

因此,传媒需进行受众调查,了解受众对传媒立场的接受与排斥的范围有多大。

如果差距过大,传媒应循序渐进,有层次的进行引导,使受众逐渐调节,以期接近传媒立场。

二、吸引注意力态度形成首先是由注意引起的。

注意是引导的第一环,没有注意就不可能有理解与接受。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在这里我们只谈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自然发展,无自觉目的的,无需意志参与,不需做主观努力的注意,如何引起无意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刺激物的强度越大,越易引起注意,刺激物的新异性越强,越易引起注意,据此,传媒可利用大标题、大图片、头条新闻、醒目的色彩和传媒合力增强传播的强度,利用角度新,立意新,形式新,内容新吸引受众注意。

然而,只有这些是不够的。

能否引起注意还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与受众的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凡是符合受众需要的,符合受众兴趣的内容才能引起注意。

这也就是为什么“焦点”、“热点”、“难点”的报道大受欢迎的原因。

三、感性与理性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伴随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情感一经产生,便能加快或阻碍认知过程。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2、新闻受众心理本质是社会心理
受众心理在新闻活动中产生; 新闻活动中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传者与受众、受众之间; 受众心理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和可 变性; 受众心理是受众对新闻信息以及在新闻活 动中他人影响的反映。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
随意性 交融性 互动性 差异性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
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1、什么是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 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 和习惯之中。 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 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 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 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 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 一定的社会风气。
案例:对话刘吉桂



2008年初,一篇央视某栏目编导发表的《44个被救 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当这44 名湖北人纷纷被人指责忘恩负义时,一些当事人也发表了 言论,揭露他们认为的事件真相,开始对CCTV进行声讨。 事件起因还得从春节期间的雪灾说起。湖南农民刘吉 桂三兄弟将京珠高速上一台出了车祸的大巴内的44名乘客 接到家中,食宿四天三夜。一句“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到 我家里烤烤火吧!”让我们深深地被刘吉桂的质朴和真诚 感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44个湖北人全部齐聚晚会现 场,一起向刘吉桂敬酒感恩。经过湖南卫视报道此事后, 无数中国人为此感动。 央视栏目组重新邀请了刘吉桂作为嘉宾参加特别制作 的一期节目《温暖的力量》,节目讲述的是这场雪灾中3 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当节目组打电话邀请被救的44名湖 北人时,都被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这让节目组感到了 “痛心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本科毕业论文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New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the audience系(院)名称:文法学院专业班级:2008级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姓名:胡妮妮学生学号:200808020043指导教师姓名:刘凌云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2012 年 5 月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安阳工学院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工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英文摘要、关键词 (2)引言 (3)一、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现实意义 (3)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 (3)(一)新闻受众的定义 (3)(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 (4)(三)新闻受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4)三、新闻受众原有基础的心理 (5)(一)受众的动机 (5)(二)受众的需要 (5)(三)受众的兴趣 (6)(四)新闻受众原有的心理特点 (6)四、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 (8)(一)媒介刺激作用下的新闻受众心理特点 (8)1、随意性 (9)2、交融性 (9)3、互动性 (9)4、差异性 (10)(二)媒介作用刺激下新闻受众群体特点 (10)1、接受暗示 (11)2、从众 (11)3、逆反 (11)(三)受众需要对新闻信息的影响 (12)1、求真心理 (12)2、求快心理 (12)结论 (14)致谢 (15)参考文献 (16)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摘要:在新闻媒体之间日趋激烈的抢夺新闻受众的争雄中,在深层次的新闻改革中,认真研究受众心理,真正把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从新闻受众心理特点产生的原因着手分析和研究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以及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新闻受众新闻受众心理动机群体心理媒介刺激New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dienceAbstract:In the news medi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the news in the all-time records, in the deep reform of the news, seriously study the audience psychology, the real news audi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destination of the news. News of the audienc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This paper, from the news audience the cause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 analysis and research news audience'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by using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ocial practice the way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news of the audienc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News audience ;News readers' psychology; motivation ; Group -psychology ; Media stimulation引言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新闻传播信息的载体也愈加丰富,大量的信息使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然而,信息爆炸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只是量的概念,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少得可怜。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看了这么久的报纸,一条新闻都没看到”,这里所提到的新闻就是受众所定义的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

可见,受众对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是新闻媒介所努力追求的目标,更是新闻价值的评判者。

受众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新闻传播的终端检测者。

作为一位新闻人,最应该了解的应该是受众的需求、受众的心理。

为把新闻做得更好,了解受众的心理以及受众的心理特点很重要。

研究受众心理可以使新闻传播更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推动和深化新闻改革;研究受众心理,可以使新闻传播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传播效率使党的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研究受众心理有助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通过深入细致地研究受众心理,揭示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深层理论规律。

一、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现实意义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特点可以使新闻传播更符合规律,有利于推动和深化新闻改革。

事物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的规律性,新闻媒介的传播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掌握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受众的需求,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新闻传播活动的更好的进行。

研究受众心理特点可以使新闻传播更有针对性,提升新闻质量,提高传播效率,使党的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研究受众心理特点有助于促进新闻事业的协调发展。

新闻媒介的传播以一种双向的互动模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受众是媒介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只有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特点,才能确保新闻传播的良好进行,才能更好更协调的发展新闻事业。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一)新闻受众的定义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美国政治学家和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说了什么”就是所谓的新闻了。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对谁”是我们所说的新闻受众。

新闻受众是个集合概念,是指大众传播信息的接受者、传播对象,或者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

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终端。

他们是新闻信息的的接受者,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也是对信息、讯息、媒介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又一个活跃因素,是新闻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的反馈信源。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新闻传播活动是一项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还必须充分尊重和体现受众的意愿和心理,以期达到有效的传播。

新闻受众心理是指:因新闻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由之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的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三)新闻受众心理产生的原因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于两个方面,新闻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和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

新闻受众的原有心理源自新闻受众对新闻事物的需要、动机以及兴趣。

受众的需要是一种精神需要,它是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愿望。

一个新闻工作者最害怕、最危险的事是脱离大多数受众,不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是一种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层阶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大的层次:1、基本需求:生理需求(饥、温、睡眠、性等),安全需求(安全感与避开危险);2、心理需求:爱与归属需求(爱、认同等),尊重需求(受尊重、赞扬),认识需求(求知需求),美的需求;3、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超越需求。

新闻受众的需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理需要,它是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愿望。

是受众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引起和维持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新闻媒介传播信息活动不是一项单项的传播,而是双向的、互动的模式。

受众是媒介传播信息的接受者,但他却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在媒介传播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受众也受到了媒介的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在这个受众反应的过程中受众的心理也就相应产生了。

因此,受众心理的产生是来自受众自身和媒介作用两个方面的。

三、新闻受众原有基础的心理(一)受众的动机新闻受众的接收动机是指受众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引起和维持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新闻传播媒介能否得到受众的青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受众需求的了解。

受众使用新闻媒介、接收新闻信息,总是出于一定的动机,有着一定的目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一方面的兴趣和需要。

有些兴趣和需要可能只是某些受众个体所特有的,而有些基本动机则是一些受众群体所共有的。

受众作为有着独立思维的个体形成,面对新闻媒介所提供的林林总总的信息时,并不总是茫然,他(她)们是有一定动机指向的。

例如,因为希望知道天气情况而收听天气预报,因为希望获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情况而获取新闻,这都属于受众的动机。

(二)受众的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即人得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

它既是一种主观状态,也是一种客观需求的反应。

人为了求得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求一定的事物反映。

例如,食物,衣服,睡眠、劳动、交往等等。

这些需求反映在个体头脑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需要被认为是个体的一种内部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它反映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

受众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群也有着它特有的需求。

新闻受众的兴趣是指受众对新闻媒介所传递的新闻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选择性倾向,它是受众接收、认知、理解新闻信息的一种社会性动机。

受众需求通常分为三类:信息需求,社会化需求和调剂生活的需求。

信息需求是受众的最基本的需求,人类的很多共同活动和交换活动都是在信息交换的基础上才得以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