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四部曲论文
浅谈问题导学法四部曲
浅谈问题导学法四部曲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问题导学法四部曲是问题导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问题提出、问题引导、问题解决、问题总结。
下面就来浅谈一下问题导学法四部曲的实施方法和意义。
一、问题提出问题导学法的第一步是问题提出。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进行问题提出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要让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提出问题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问题引导问题提出后,教师需要进行问题引导,即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问题所需的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他们获取所需的信息,并且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问题解决在问题引导阶段完成后,接下来是问题解决。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和实验进行验证。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实践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保证学生能够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和验证。
四、问题总结问题解决后,最后一步是问题总结。
学生要对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通过总结提炼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并且将所学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相结合,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教师在问题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再次强调问题的意义和应用,并且对学生的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问题导学法四部曲的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浅谈语文教学“四部曲”
摘要:设疑激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专注的探究;以问促思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激发想象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跳跃性的发展;发展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设疑激趣;以问促思;激发想象;发展思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结合阅读和写作训练,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
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的四部曲———设疑激趣、鼓励质疑、激发想象、发展思维谈几点体会。
1设疑激趣疑问和兴趣是学生推动思想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专注于积极的探究。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趣味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建一个充满疑惑和乐趣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1.1巧妙地设定悬念来激发学习情感。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像探险者一样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设置悬念,通过设定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能够很快地、主动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1.2设置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兴趣。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产生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
如将视频、声音加到教学课件中,教学时可以实时播放;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演情景剧等。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感染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情感被激发,填平学生跟作者之间的情感代沟,使学生跟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一来,学生主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就大大增强了。
2以问促思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但要考虑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都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虽然有时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是只有在这样宽松自在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更活跃。
浅谈问题导学法四部曲
浅谈问题导学法四部曲问题导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对于老师而言,掌握问题导学法四部曲,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第一步:提出问题问题导学法的核心是问题。
教师要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具有挑战性、引人入胜的问题,该问题应当符合学生年级、能力和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问题的难度和清晰度,不宜过于简单平淡,也不应过于晦涩难懂,应该适度润色,力求简明、准确,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透彻。
第二步:启发思考提出问题只是问题导学法的第一步。
接下来,教师需要在问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各个方面。
此时,教师应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与问题相关的经验和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步:现象反问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的思考瓶颈和问题困难,及时进行现象反问。
现象反问是指通过对现象的再度阐释和追问,来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从而摆脱陷入的瓶颈和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教师的现象反问应该准确全面,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不应过于主观臆断或者过于随意灵活,避免引导学生进入错误的思考方向。
问题导学法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与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去尝试,去探索学海未涉的湖泊。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认知角度和切入点,开拓视野和提升自我价值。
总之,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步曲是问题导学法的核心路径,教师只有在理解并运用好这个方法,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解决”教学四部曲
“问题解决”教学四部曲“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四大块之一,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新课标将“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可见专家们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本人对“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初步构建了“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学生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解决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
为了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入手,让学生敢问,会问,问得有价值,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 民主氛围的创设要想让学生敞开问题意识的大门,作为教师我们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尊重的课堂氛围。
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即使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不着边际,也要用微笑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鼓励的同时,更要让会提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带动全班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向权威挑战。
当然,教师不是无原则地包容学生,对于故意捣乱的学生也要加以约束,保护其他学生那扇敞开的问题之门。
2.思维训练的强化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我在教学中采取了“找茬”训练,借助错题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在质疑中启发领悟,使其产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想法。
3.数学情境的创设数学情境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它源于某种情境,情境里含有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这种情境以数学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探索中遇到障碍,形成“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
浅议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四步曲”
浅议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四步曲”传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复杂,情节事理单调、枯燥,教学方式刻板、机械,知识运用脱离生活,致使小学生怕学、不想学。
如何“灵活”地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并且焕发它的生机和活力呢?我认为,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的“通过实践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要有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应用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一种乐趣,体验到一种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地学习。
一、情景要有现实性数学来自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
解决实际问题是日常生活实践的提炼和概括。
教学的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常见的,学生能够接受的。
实际生活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所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和呈现形式也应是活泼多样有现实情景的,可以是文字、图画、表格、对话等叙述形式。
这些解决实际问题与实际情况接近了,与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感情密切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
例如,教学一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了这样一些条件,“同学们去参观展览会,一共去了98人,一年级去了46人,二年级去了52人”,让学生口头补充问题,这类以现实的情景表达了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使其题材与形式趋于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向学生提供了从不同方位去收集信息(要求的问题和需要条件)为学生提供了筛选和利用信息的机会。
如求二年级多少人就要知道一共去了98人和一年级去了46人;如果知道一年级去了46人,二年级去了52人,你可以求出什么?这样一题多练使学生初步接触基本数量关系,为学习加减算式各部分关系提供了原始基础。
二、例题要有挑战性现行教材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已考虑了新旧知识衔接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新知的思维阶梯不大,如果再做过多的铺垫暗示,势必将例题的思维训练价值挤得荡然无存。
浅谈问题导学法四部曲
浅谈问题导学法四部曲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提出问题带动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促进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问题导学法四部曲是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四个步骤,包括提问、启发、讨论和总结。
这种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问题导学法四部曲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方法。
提问。
提问是问题导学法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问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由表象问题逐步深入思考,主动探索问题的本质。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使之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启发。
启发是问题导学法的第二步,它是在提问的基础上,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和引导,促进他们深入思考和理解问题。
启发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框架,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启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举例、排比、比喻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讨论。
讨论是问题导学法的第三步,它是在启发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思维碰撞,帮助他们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讨论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达到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发表见解和观点,形成自己的思考习惯和判断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总结。
总结是问题导学法的最后一步,它是在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概括,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总结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和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炼,使之变得更加深刻和明晰。
浅谈问题导学法四部曲
浅谈问题导学法四部曲问题导学法又称为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有着很大的提升。
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思维习惯。
问题导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问题导学法的实施,通常分为四个步骤:一、提出问题在问题导学法的第一步,教师需要准备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视频、实物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授关于电流和电压的内容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是电流?2.什么是电压?3.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是什么?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学生探究与分组讨论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别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模拟来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知识总结和回答问题在学生探究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在板书上列出学生探究过程中得到的结论和答案,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重视方法和思维过程,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例如,教师可以在板书上列出以下结论:1.电流是指随时间引起的电荷流动,通常用安培表示。
2.电压是指电荷在电路中移动的能量,通常用伏特表示。
3.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点评,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
问题解决四部曲
问题解决四部曲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应用题教学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过多注重了解题模式的训练,学生没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势必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本文将以“比的应用”为例,谈谈如何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明确目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是否主动参与,那么就要看教师能否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使学生思维处在积极的思考状态之中。
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原认知,提供“刺激”,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因此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悬疑,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
我设计了贯穿这个新课的问题情境——幼儿园分配橘子的问题情。
课一开始,我提出:“要把一筐橘子分给幼儿园两个班,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合理呢?”学生受平均分的思维定势,也许会回答:“平均分。
”这时我继续提出:“当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这回平均分还合理吗?为什么?你会怎么分?”这时新知引入水到渠成。
通过创设递进的问题情境,以旧引新、设疑激趣,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发了学习按比分的需要。
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小组合作,操作实践,突破难点解决问题中条件的内在联系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要突破这些难点,教学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强化感知。
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操作探索的过程,由于学生自己动手,直观教学,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记忆深刻。
浅谈问题导学法四部曲
浅谈问题导学法四部曲问题导学法指的是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而问题导学法四部曲则是问题导学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和巩固知识。
问题导学法四部曲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提出一个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是组织学生探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或个体独立进行问题的探究。
通过实验、讨论、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培养其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是引导学生总结。
在学生完成探究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展示他们的发现和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也可以借此机会帮助学生纠正和消除思维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步是巩固知识。
在学生总结完毕后,教师应该进行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化组织和展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也可以设置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和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
问题导学法四部曲在教学中有许多优势。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问题导学法四部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四部曲,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初中作文教学四部曲优秀科研论文报告
初中作文教学四部曲优秀科研论文报告摘要很多老师都有同感,作文教学让教师们觉得入手难,引导难,分析难,而学生也对作文望而生畏,甚至是怕上作文课,怕见到作文题目,从而形成了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习的现象。
这,太棘手了。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关键词积累实践感知批改交流语文教学中有“得作文者得天下”的说法,但在初三复习备考时,却往往重基础轻作文,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为提升作文成绩要有个过程,不像提升基础得分那么立竿见影。
那么,有没有高效的作文备考方案呢?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方面我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一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杂说送张琥》俗语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学生反映,他们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傻眼了,脑子一片空白,无话可说。
我们清楚,这是因为心中没有写作素材的缘故,这样自然写不出。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我想,积累名句不失是个好方法。
古人云“积学以储宝”,积累名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极少有过目不忘的天才。
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建议学生们将它们留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
对这些形式,教师要亲自组织,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第二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众所周知,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简单的说,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有关四步教学法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
有关四步教学法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有关四步教学法范文篇1我们学校让写对四步教学法的认识经验和体会,没什么感触随便写几句。
本学期,四步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地推广和运用。
由于学习与运用时间还很短,再加上本人能力的原因,我对四步教学法的精髓还有待进一步学习。
对什么经验,我不敢妄称,只在此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与困惑,以期待专家的解疑和点拨,以便促进自己更好地学习。
四步教学法的本意很好,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独霸课堂满堂灌的现象。
但是,即使如此,我还是认为“教无定法”。
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万能的,神圣的。
我们学习者更不应僵化的教条的照搬套用。
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控。
例如本学科的学习特点,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等等。
我更不赞同将一节课硬生生地割裂成四大块,第一环节学生用多少分钟,第二板块学多长时间等等过于程式化,框框化。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这些我们教师心中没一点计划。
而是说不应邯郸学步,因为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不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因循着某种固定的路线走下去,而是随时都有可能有意外发生。
如果陷在某种固定的模式中必然会越走越死,有悖于构建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
例如我再作公开课《囚绿记》这堂课的过程中,按照四步教学法的程序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设计了三个问题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3、在你有感触的地方做标记;第二展示交流问题,第三、深入研读:全文那一处最能打动你?有感情地读一读,品味一下;第四、课堂质疑:探究绿的象征意义、第五、拓展延伸:由本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想着每个问题学生异彩纷呈的答案,为了追求完美的课堂,我还设计了几个机动问题供我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这堂课我可谓煞费苦心,平时上课绝对没这样做足功夫的。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解小学应用题的步骤
小学应用题教学的“四部曲”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的占的比率很大。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应用题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例如,费用的支出和收入、盈亏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等。
因此,可以说应用题是生活的需要,无所不有,无处不在。
其实应用题的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质。
因此,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我认为应用题的教授一定要加强其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步骤:读——画——思——解,现分述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答应用题。
1.读应用题是用语言表述的一类题型,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
因此,读题便成为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
读看起来很简单,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并非泛泛而读,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式,数学中的读不讲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但需要用心、用脑、集中注意的读,一般来讲要读三遍:第一便初读,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字逐句的读,重点理解每个词、术语的实际含义;第三便连贯起来读,重点掌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例:东方电力厂上半年原计划产电6.6万度,实际每月比原计划多产2.2万度,照这样计算,完成上半年计划需用几个月?在读这个题目时需要通过大脑反映弄清四个问题:(1)这道题叙述的是哪个单位的什么事?(2)题目第一个条件是什么?“上半年”和“原计划”又是什么?(3)题目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谁和谁比?比什么?比的结果怎样?(4)问题是什么?“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2.画顾名思义就是把内容用简单的图形或线段画出来。
这一步对小学生而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省略的,它是在读完题后进行的,是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题意,抓注重点的关键。
例如:在教《分数加减法》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一块地有15公顷,其中2/5种大豆, 1/5种棉花,其余种玉米,玉米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这道题主要是让你区别给你的分数是分率还是一个数。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四部曲”
然后,教师依次提问解决:谁能说说刚才这位同学回家的路 线?
说回家路线时要注意什么?…… 这样,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对新知的重难点进行了前置与 有效的渗透:关键是要弄清倒推时每一步的顺序,顺序不可乱。 为新知例题——倒推的策略的解析做了很好的孕伏铺垫,学生学 起来,感觉轻松易懂,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很好的进行了策略意识的培养。 二、数学直观,凸显策略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一些数学 解决问题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理解题意造成了一 定的障碍。有什么办法让学生能直观、明了的理解题意,从而很 好的解决问题呢?数学家张广厚曾指出:“数学无疑是一门高度 抽象的学科,需要人们具有高度抽象思维的能力。但是也同样需 要很强的几何直观能力。抽象思维如果脱离直观,一般是很有限 度的。同样,在抽象中如果看不出直观,一般说明还没有把握住 问题的实质。”从而,教师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尽量把抽象的问题 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就尤显得重要。正如著名的史宁中教授的“数 学直观”所倡导的“数学的很多知识是看出来的”。数学的学习 与教学可以通过利用一些图形、线段等的直观策略,数形结合, 有效的帮助理解题意,解决问题。这样,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 形成数形结合运用数学直观的技能、策略,就尤为重要。 通过 数形结合、化繁就简,直观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与学 深入浅出,事半功倍。 如,笔者教学 “光明小学原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 100 米, 宽 60 米。扩建时,操场的长增加了 25 米 , 宽增加了 15 米。现 在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 这样的实际时,十分注重培 养“从抽象中看出直观”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读题、审题的基 础上,发现依靠单纯的文字来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解决问 题,显得困难重重。此时,通过画图来解析题目变成了学生的内 需,通过画图,直观形象的理清题意、数量关系,放手学生就可 以自主解决问题了。又如:在解决“光明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男
浅谈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四步曲”
第 四步 , 在现 实生活 中去 解决 数学 问题 。
知识 来源 于生活 , 服务 于生活 。 生活 中到 处有 数学 , 到 处 存 在 着数 学 思 想 。学 数 学 就 是为 了能 在 现实 生 活 中 应 用, 数 学 是人 们用 来 解决 现 实生 活 中实 际 问题 的一 把金 钥 匙 。如 在学 习了 “ 折扣” 后, 经常 会 遇到 这样 的题 目 : “ 某 校 六 年 级共 有学 生 3 9人 , 在 参加 运 动会 时 , 派 一 位 同学去 超 市 购买 矿泉水 , 超 市规定 : 单盒买 每瓶 2元 , 买 2 O瓶 装的 一
箱 八五 折优惠 , 买2 4瓶装 一箱八 折优 惠 。问怎样 购买 才能 让 每个 同学都 能喝 到一 瓶矿泉 水 , 并 且又最 省钱 ?” 学 生通 过 思考 并进行 讨论 , 得 出 了有 以下 几种 购买方 案 : 方 案一 : 买 单瓶 3 9瓶 : 2 x 3 9 = 7 8 ( 元1 。
活 身边 , 体 会 数学 的 无穷 魅 力 。如 : 农 民用 几 何 图形 , 是 为
了把 农场 设 计得 更 美观 , 更便 于管 理 ; 工程 师 使用 比例 尺 , 是 为 了 让人 们 更 好 地 了解 产 品 的 结构 ;商 人 使用 四则 运 算, 是 为 了更 简单 、 更准 确地 计 算 出该 商 品价 格 ; 消 费 者使 用百 分 数 , 是 为 了更 好地 计 算 出商 品打 折后 的 价钱 及考 虑 购 买 的性价 比 ; 天 气预 报 员 使用 概率 , 指 导人 们 穿衣 着裳 , 指导 农业 生产 管理 , 预 防 自然灾 害发生 。由此 可以看 出 , 生 活 中无 处不 有数 学 , 只要 我们 用 心 去发 现 , 用 心 去思 考 , 那
教育“四部曲”论文
教育“四部曲”摘要:教育主要有两大功能:宏观功能——促进社会发展,微观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是沟通社会各方面、社会各地域及世界各国社会的手段,同时,教育对人的个体发展也起到了主导作用,好的教育可以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人可以从“自然人”经过教育变成“社会人”更加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要抓好教育这一关,努力朝“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看齐。
关键词: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素质教育爱的教育一、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实施赏识教育我们都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长处和短处,所以教育者要根据每位受教育者得不同的长短处进行教育,即“因材施教”,如果我们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短处,掩盖他们的长处,那么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也会导致教育最终的失败。
反之,如果我们知道孩子的长处,并积极鼓励他们,发扬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充满自信与学习的热情,并适当提醒他们要避免短处,我想这样的教育效果应该远远好于单一的批评教育和短处教育,所以,我个人认为,赏识教育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教育者应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优点,切不可过分赏识而忘了缺点教育,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我想“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实施挫折教育挫折有很多好处,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
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能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这些不都是挫折带来的好处吗?俗话说得好:“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雄才们大多经过逆境的种种磨难,面对逆境,不怨天尤人,不自怜自叹;他们咬紧牙关,奋力抗争,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逆境,成为强者。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的意思是,只有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人,才能担当“大任”。
这在今天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没有知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处处碰壁。
_解决问题的策略_有效教学_四步曲_
水平不断提高,对策略的理解逐步深刻,对策略的运
用也越来越熟练。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广大教师要通过策略感悟、
策略尝试、策略归纳、策略运用这四步,让学生在“数
学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断体悟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存
在、价值和作用,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从而促
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课堂不单纯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充分利用 疑是与本节课无关的话题, 无疑会分散学生的注意
课堂教学资源:师生之间的对话、家长对子女的评价 力,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
与希望、文本的要求……不妨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共同 必要的干扰。 因此,当我们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
参与活动,在和谐对话的形式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 时,就应该正确认识,把这意外及时地纳入预设的教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并在解
年龄特征、学习规律,有目的、有步骤地设计教学过 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明白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程,以提高教学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从知识到
储老师在课的开始,利用多媒体出示了曹冲称象
完全内化、变成自己的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一个过 的故事,并请学生回答四个问题,巧妙地对故事情境
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 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其中策略的重要性。
→→→→→→→→→→→→→→→→→→→→→→→→→→→→→→→→→→→→→→→→→→→→
起一种有机的联系, 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 出示书上的情境图,大意是:一份牛奶(每天一瓶)全
在生活中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自我。
话题研讨
关于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的论文
关于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的论文关于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的论文摘要:“问题解决教学”所追求的是教学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长期隐性的效应.运用“问题解决教学”进行数学教学,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问题解决教学”的数学教学结构分四个基本环节:具体问题数学化;数学材料逻辑化;逻辑知识应用化;课题学习反思化。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建构主义、问题情境一、“问题解决教学”的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在《关于行动的议程》中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起,关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重视。
在我国,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问题解决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甚至教学评价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纷纷对“问题解决”的教学积极倡导和探索,认为“以问题解决为主导”是改革我国数学教育的突破口,将对数学教育与数学学习、对改善数学差生、对中考高考试题的改革等显示出它应有的威力。
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提出了“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课题,并成为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科研课题”.该课题于1996年7月启动。
我于三年前看了该学院李红婷老师的相关文章以及该学院课题组“问题解决教学”的实验报告后,在高2004级我任课的班级中,按照自己的认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数学问题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进行了教学实践与探索,并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好的成绩。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是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的。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寻找一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充分思考,并在思考的基础上主动作答。
马赫穆托夫(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土)的《问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思路.他关于创建问题情境、对话设计、“问题教学”的组织等思想,指导我们构建了“问题解决教学”。
教师通过问题设计或认识性作业,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后,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教学的四部曲
新课程倡导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策略意识、合作交流意识、评价与反思意识。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极力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努力构建“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反馈点评、拓展应用”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理解情境,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着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
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
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行数×每行人数=总人数”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运动会吗?瞧,在咱们银杏小学举行的小学生春季运动会开幕了(课件播放录像)。
同学们多高兴啊,正迈着整齐的步伐入场。
在热闹的开幕式中,我们六二班的代表进行了艺术体操的表演。
看,同学们列成三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课件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中艺术体操表演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场”,然后定格在其中的一个方阵上,引导学生收集情景图中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生1:“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
”
生2:“一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生3:“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
设计这样的情境导入,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合作探究、寻求策略多样化
课堂上要让学生处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
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8、99页《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新知。
(一)动手实践
师:5人一组,其中4人同时抛硬币各10次,(抛出的硬币要直接落在桌面上,滚到地上的要重新抛)各自把正面朝上的次数记录下来。
同学抛硬币数据统计表
(正面朝上打√,反面朝上打×)
师:4个人统计完成后,最后由组长汇总表格并汇报。
第组抛硬币实验记录表
教师把每组实验结果填入‘全班同学抛硬币实验’的数据表中。
(二)小组讨论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正面朝上的次数相当于总次数的一半吗?……
在这一教学中,学生先动手抛硬币,并把自己的情况填入表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此次合作学习的目标就是共同发现正面朝上的次数是抛硬币总次数的一半的规律,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了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之间的关系,主动地探索出可能性的规律,继而再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反馈点评
在独立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得出的结论。
在学生的汇报反馈中,教师应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成功点“所蕴含的解题策略及数学思想。
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经验欠缺等限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则要及时地总结、归纳,使这些数学思想及解题思路及时纳入到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去,并引导学生提炼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四、联系生活,扩展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
华罗庚先生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安排各种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心设计一
些贴近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而且能将数学知识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实际。
如在教学“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后,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数对。
有的学生说:“开家长会的时候可以用(4,5)告诉妈妈,我在班里的座位是第4列,第5行”;有的学生说:“我可以用(2,3)介绍我的家在银杏小区第2单元,第3层”;有的学生说:“我用(4,3)表示图书馆在学校以东400米,再往北300米的地方”……通过举例子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意义,并且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作者单位:安阳市高新区银杏小学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