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第十三章 社会现代化
社会学概论_李芹重点需打印精简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学是以社会整体来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研究特点1、整体性:2、综合性:3、实证性: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理论社会学2、应用社会学3、经验社会学社会学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1、中心论2、平列论3、特殊论四、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世界各国社会学的不同派别,对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的看法:第一,否定论第二,代替论第三,部分代替论第四,指导论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关于社会历史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社会哲学的范畴。
社会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是一门具体社会科学,因而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是哲学与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
二者区别:第一、从研究对象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社会学着眼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主要是概括、演绎、推理的方法,它的知识多是间接知识,主要来源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社会学作为一门具体的经验科学,其方法主要是一系列的经验研究方法和分析综合方法,其知识主要来自对经验知识的直接综合、概括,即对现实社会的实证研究。
第三、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因此它对每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都具有指导意义。
而社会学则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的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等提供具体的科学帮助,以便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
二者联系: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会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宝库,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社会学的功能(一)描述功能(二)解释功能(三)预测功能四)规范性功能在中国,社会学的规范性功能具体表现为:(1)参与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为社会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做好社会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3)参与社会问题研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4)开展社会咨询,为制订科学的、符合国情的、有效的社会政策提供基础和参考;(5)社会批评(五)教育功能第二章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产生与形成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王思斌W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王思斌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4学时)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标志、条件二、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等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发展-从欧洲到美洲,主要理论流派-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等;当代-美国与欧洲的发展(社会理论);社会学研究范式-实证、理解、批判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大同社会“思想,出现和传入-康有为、严复译《群学肄言》、章太炎译《社会学》;20世纪前半叶-学院派、实践派社会学、成就;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中国社会学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社会过程与社会行为;社会制度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解释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普遍性与“剩余性”,领域及其发展,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学科体系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历史唯物主义三、社会学的功能:功能-经世致用(严复),社会规划、社会管理,文明生活方式、指导社会生活;学术与政治;学习方法:对社会的兴趣与敏感、较广的知识、深入社会、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
阅读书目编写组,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北大社会学系,社会学教程,北大,1987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赫伯特.斯宾塞,社会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韩明谟,中国社会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袁方,社会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中国社会学史,人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人大,2003郑杭生、刘少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高教社,2006波谱诺,社会学,人大,1999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大,20033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阎明,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4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涵义:我国典籍中的“社会”,马克思的社会观,社会学中的社会二、社会的类型:作为经济和政治形态的社会,具体的社会形式,国家与社会三、社会的特点: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观点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人是社会行动者二、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三、具体社会的存在条件:经济与社会活动,社会制度,环境(自然与社会的)第四节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结构:文化的涵义、类型、结构二、文化的功能三、文化的多样化与文化变迁:主文化与亚文化;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文化敏感性四、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阅读书目杨心恒,社会学概论,知识出版社,199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顾宝昌,社会人口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1992C.恩伯等,文化的差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三章人的社会化(4学时)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的概念;对社会化的多层面理解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个体与社会的意义三、社会化的内容:艾利克森的人类发展理论;内容:生存、谋生、规范(政治)、价值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一、社会化的机制与实施机构:机制-弗洛伊德、皮亚杰、相互作用论,实施机构二、基本社会化:概念:青年社会化的问题:社会性断乳、代沟问题、网络迷恋三、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概念、社会变迁与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一、个性及其形成:个性的概念、气质的类型、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过度社会化、雷同性格、不同文化和体制下的社会化,重大事件对人的性格的影响-生命历程三、个性与民族性:社会性格、民族性(国民性格)、中国国民性阅读书目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台)桂冠图书公司,1988玛格丽德.米德,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0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日)依田新,青年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1周雪光、侯立仁,“文革”中的孩子们-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生命历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四章社会互动(6学时)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一、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行动-韦伯的社会行动类型;社会互动的涵义二、社会互动的类型:按性质分,按方式分,集体行为三、社会互动的意义:需要的满足、形成关系与结构(马克思)、镜中自我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论:生产交往论,交往的意义二、符号互动论:米德的贡献;情景定义:布鲁默的总结;戈夫曼的拟剧论三、常人方法学与反思社会学四、人际互动第三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地位;角色的类型二、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三、结构论与建构论的角色观:结构论观点、建构论观点,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四、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差序格局,人情与面子阅读书目韦伯,经济与社会,“社会行动”部分,商务印书馆,1997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2000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大,1998翟学伟等,《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黄光国等,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人大,2004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72方文,社会行动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4学时)第一节社会群体及其类型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群体、社会群体、特征二、社会群体的类型三、人类结群的原因:一般解释,荀子的“群论”、结群试验、群体过程、小群体研究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一、概念与特征:库利提出的概念及角度、初级群体的特征二、类型与维持:类型,维持-规模、互动、持续性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儿童社会化、满足成员需要、进入社会的桥梁、社会控制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一、家庭的涵义与类型:家庭的本质,家庭的类型(亲密关系?)二、家庭的功能:生物的、经济的、抚育与赡养、精神的三、家庭的变迁:生命周期,宏观变迁(古德),现代化与家庭,变迁中的家庭及问题四、家庭与邻里:家庭及其功能、邻里及其功能,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与邻里阅读书目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89刘易斯. 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西奥多.M.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Rupert Brown: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米特罗尔,欧洲家庭史,华夏出版社,1987雷洁琼,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大,1994杨善华,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大,1998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庭与身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六章社会组织(6学时)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一、定义与特征:定义、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特征二、类型与构成要素:分类-帕森斯、布劳、艾兹奥尼;构成要素三、社会组织的结构:职位结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组织的扁平化、网络组织第二节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一、组织的目标:目标的意义,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目标体系二、组织的运行:敏兹伯格,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涵义,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观,组织间的关系:组织的资源依赖理论、种群生态学、新制度主义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一、家长制:涵义、特征、产生的原因:家族资本主义二、古典管理理论:泰罗制-经济人假设;韦伯的科层制-涵义、内容、效果、批评:反功能、组织中的非理性因素(后科层制)三、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霍桑试验的发现:社会人假设、非正式群体四、组织文化与组织信任:科尔曼与福山-信任与社会资本第四节中国的单位组织一、单位组织:特点,单位与国家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二、单位制:中国单位制的形成,单位制的功能,华尔德的研究,当今的单位组织三、单位制改革: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官本位”、帕金森定律、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四、中国的民间组织:现状、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政策与发展阅读书目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运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彼得.布劳,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学林出版社,2001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克罗戴特.拉法耶,组织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帕金森,帕金森定律,北京三联书店,1982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弗里蒙特.E卡斯特,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5学时)第一节社会分化与分层一、社会分化:分化的概念(斯宾塞)、分化与整合,不平等与异质性,社会分化与分层二、社会分层:概念的来源,等级与身份,阶级与阶层,社会分层的多种原因三、社会分层的功能:功能论、冲突论(安全阀),社会平等问题第二节社会阶级与社会分层的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阶级划分的依据,阶级意识阶级冲突;新中间阶级问题二、韦伯的社会阶级理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三、社会分层的标准:赖特的分层标准,社会经济地位与职业分层四、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国社会的阶级问题,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职业分层研究,社会分层与利益表达,社会分层与社会秩序,地位一致与地位相悖,中产阶级问题第三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涵义、类型二、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先赋地位、教育(布劳-邓肯模型);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米尔斯的精英理论,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三、中国的社会流动: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革命与社会流动,当前的社会流动,我国的精英循环与精英再生产,农民工的流动阅读书目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丹尼斯.吉尔伯特等,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4李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李培林,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三联书店,2002维尔弗雷多.帕雷托,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6第八章社区(5学时)第一节社区概述一、区的概念与构成:概念的来源与演变:从滕尼斯到费孝通、涵义,构成要素二、社区的类型:依功能分、依城乡分三、社区研究:芝加哥学派、中国的社区研究,人文区位学,社区规划第二节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一、农村社区:特征、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现代化对农村的影响、农村社区发展,中国农村的制度变迁,“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二、城市社区:涵义、城市社区、城市、城市体系,社区建设、从单位制到社区制三、中国的城乡关系:城乡关系史,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城乡关系,城乡差别(剪刀差)、城乡二元结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乡关系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涵义与动力:涵义-现象与本质,城市化水平,动力-工业化(推拉理论)、社会管理、城市中心、城乡差别、社会方式的吸引二、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双重城市,城市的贫民窟三、中国的农村城市化:特点,户籍制,中国城市化的滞后,城市发展的方针,争论-对乡镇企业的看法;农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自然城市化与行政性城市化,农村城镇化的名与实,农村城式化;当前中国城市化中的问题-失地农民,农民工在城市。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概念题1.迟发展效果(人大2006年研)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
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2.“二元”社会结构(中山大学2008年研)答:“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二、简答题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中财2007年研)答: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1)环境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
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环境可分为两类:①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原始自然环境”;②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
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因而社会变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现代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基本上是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
(2)人口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
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3)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或设置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
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除了经济制度外,人们特别重视政治制度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社会与文化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四章: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第五章:社会群体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制度第九章:社区第十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性理解。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二:社会学的现象力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 Mills)在其经典性论文《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中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思考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使人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的首要成果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人们只有了解所有和他相关的人、文化和社会,才能认识他自己所处的文化。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便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
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十六章 社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答: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模式,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为主要形式,社会现代化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既不存在绝对的“传统”与“现代”之分野,更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
正是因为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各国的现代化都在不断地发展、前进中,因此造成了多种模式的并存。
(2)各国现代化条件存在差异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
因此,如何实现以及什么时候实现社会现代化,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这个国家中各种因素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演化。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国家来说,社会现代化必须是从本国一切特定条件出发的产物,而不应把某一种外国的模式当做是通用模式或唯一正确的模式。
不顾本国的具体条件而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反而会破坏本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需的某种平衡,造成本国社会结构体系的失调,阻碍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3)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际上取消了发展。
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继承传统的现代化进程,也没有一个绝对拒绝传统的现代化进程。
所有的民族都是重视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的,而所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一定成就的民族,也都是冲破了旧有传统束缚的。
离开了对传统的批判、改造、继承和发扬,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顺利实现。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历史传统,这是造成现代化多种模式并存的重要原因。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答: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三、“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 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 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 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异,又表 现为开展水平上的差异。
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 指导作用
如果说在“早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 其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市民社 会〞,在现 代化水平到达一定阶段后国家〔政府〕才开 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话,那么,“后 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的起始时期,国家 〔政府〕就发挥了重要和广泛的作用。
三、社会变迁的动因与机制
西方社会学理论曾对社会变迁的动因和 机制做过大量研究,如进化理论、循环理论、 均衡理论和冲突理论。
四、有方案的社会变迁
人类在认识社会变迁客观规律的根底上, 不断地对社会变迁的过程、方向、速度、形 式和条件实行有方案的指导和管理,并不断 扩大指导和管理的范围,深化它的内容。
〔三〕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 承的过程
〔四〕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开展的 过程
第三节 开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一、开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开展中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起点之时, 它们所面临的历史条件与兴旺国家有很大不 同。
二、“迟开展效果〞
〔一〕有目的、有方案、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二〕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什么是现代化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 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 根底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 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 面开展过程。这是现代化开展过程和非现代 化社会的本质区别。
〔一〕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二〕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 〞
社会学概论一体类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一体类参考答案章节题型题目选项A选项B选项C第一章单选题“社会”一词源于中国美国英国第一章单选题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语言劳动思维第一章单选题第一次提出社会学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思圣西门孔德第一章单选题满足人民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的是经济发展的最是初级目标社会发展的必第二章单选题生存和享受是人类需要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二章单选题社会需求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基础位置无位置关键位置第二章单选题社会需要在社会中处于非常规模小人际关系密切存在长久第二章单选题人的需要具有文化性历史性现实性第二章单选题人们需求的满足方式满足可能具有社会契约性趋同性一致性第二章单选题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韦伯帕森斯马斯洛姆第三章单选题社会交往是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的基本内容条件手段第三章单选题社会相互作用则是社会交往人类活动的主满足需求第三章单选题“镜中自我”是谁提出的库利马斯洛韦伯第三章单选题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手段飞跃第三章单选题社会交往的动因人的需要社会需要集团需要第三章单选题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人的需要交换基础第三章单选题首先提出社会角色的是马克思孔德康德第三章单选题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条件基础方式第三章单选题实际角色是实在是现实的角色是理想的角色第三章单选题时尚是一种属于()的集体行为集体着迷个人行为求新第一章多选题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第一章多选题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正式的正规的非正规的第二章多选题对社会需要的界定需要的必然性需要的客观性需要的社会性第二章多选题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生存享受发展第二章多选题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分为()需要生理和安全归属与爱自尊第二章多选题社会角色一般可分为复式角色和角理想角色和实自致角色第二章多选题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第三章多选题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第三章多选题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人有进行脑力人有较长的依人有较强的学第三章多选题社会化的基本过程感知阶段运动阶段运算阶段第一章判断题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正确错误第一章判断题“社会”一词源于中国正确错误第一章判断题社会学研究方法上是抽象性的正确错误第二章判断题马克思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正确错误第二章判断题声音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正确错误第二章判断题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一、第一章:社会学导论1.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1.2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社会学的历史背景和创立者概述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学派1.3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列举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探讨社会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二、第二章: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2.1 社会结构的类型分析社会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征探讨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影响因素2.2 社会组织的形式与功能介绍家庭、群体、阶级、国家等基本社会组织分析社会组织的形成、运作和作用2.3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解释社会网络的概念和类型探讨社会资本的形成、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三、第三章: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3.1 个体社会化的概念与过程解释个体社会化的定义和特点探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3.2 社会化的机制与途径介绍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化机制分析社会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3.3 个体社会化的困境与挑战探讨现代社会个体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四、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4.1 社会互动的概念与形式解释社会互动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社会互动的形式和类型4.2 社会关系的类型与特征介绍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劳动关系等社会关系分析社会关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4.3 社会冲突与社会合作探讨社会冲突的根源、表现和影响分析社会合作的意义、机制和挑战五、第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5.1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解释社会变迁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社会变迁的类型和动力5.2 社会发展的目标与途径介绍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分析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3 现代化与全球化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和问题分析全球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六、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6.1 社会分层的概念与理论解释社会分层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马克思、韦伯等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理论6.2 社会分层的主要维度探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分层分析社会分层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6.3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正义探讨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分析社会正义的理念和实践七、第七章:文化与符号7.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解释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探讨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7.2 符号与象征介绍符号和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分析符号和象征在文化中的重要性7.3 文化变迁与全球化探讨文化变迁的动力和影响分析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和挑战八、第八章: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8.1 社会政策的概念与目标解释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标探讨社会政策的作用和重要性8.2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介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挑战8.3 社会政策与社会公平探讨社会政策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作用分析社会政策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九、第九章:家庭与性别9.1 家庭的社会功能与类型解释家庭的社会功能和类型探讨家庭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9.2 性别社会化与性别不平等分析性别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探讨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9.3 性别研究与性别平等介绍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性别平等的意义和挑战十、第十章:宗教与社会10.1 宗教的基本概念与类型解释宗教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探讨宗教的类型和特点10.2 宗教的社会功能与影响分析宗教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宗教与社会稳定、冲突的关系10.3 宗教变迁与世俗化分析宗教变迁的动力和影响探讨世俗化对宗教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十一、第十一章:教育与社会11.1 教育的概念与功能解释教育的定义和功能探讨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11.2 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分析教育在缩小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探讨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11.3 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介绍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十二、第十二章:科技与社会12.1 科技的概念与影响解释科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讨科技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2.2 科技与社会进步分析科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探讨科技创新和社会适应的问题12.3 科技伦理与网络安全介绍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问题分析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十三、第十三章:环境与社会13.1 环境的概念与问题解释环境的概念和环境问题的类型探讨环境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和挑战13.2 环境与社会互动分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实践13.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治理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分析绿色治理的实践和挑战十四、第十四章:健康与社会14.1 健康的概念与影响因素解释健康的定义和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健康对社会的重要性14.2 公共卫生与社会健康介绍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实践分析社会健康政策和服务体系14.3 健康不平等与健康促进分析健康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探讨健康促进的策略和实践十五、第十五章:社会理论及其应用15.1 社会理论的概念与方法解释社会理论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角15.2 经典社会理论家及其思想介绍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等经典社会理论家分析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15.3 社会理论在当代的应用探讨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分析社会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本教案全面覆盖了《社会学概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文化与符号、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家庭与性别、宗教与社会、教育与社会、科技与社会、环境与社会、健康与社会以及社会理论及其应用等。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十三章
层的标准有关,设定的标准越多,规模就越小,因为有的人可能在教育上符合 中产,但在收入上却不符合。其二,中产阶层主要存在于城市,一些大城市像 北京、上海的中产阶层比例相对较高。其三,我国中产阶层整体规模在逐渐扩 大,其中新中产阶层构成了中产阶层的主要部分,但老中产阶层的规模增长明 显。
• 由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具有多样性。这些社会地位 的不同维度,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可能会出现不同情况。有些人在多个维度 上是一致的。例
三、社会分层的一种说法,也 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社会大 多数时期,存在不平等的社会分层结构呢?
• 中国中产阶层:一方面,中国中产阶层在改革过程中获得了财富和地位;另一 方面,他们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而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
• 因此,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态度没有那么清晰,他们既有“保守的一面”,如 认可政府的合法性,也有“激进的一面”,如具有更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而且,中产阶层内部存在一定分化,不同类型的中产阶层的社会态度明显不同。
二、阶级的理论传统
• (二)韦伯的阶级思想 • 韦伯也认为财产所有权对于成员阶级位置有重要意义,但不一定是决定性作用。 • 在他看来,市场交换领域的权力关系或支配关系才是阶级关系的决定因素,所
谓阶级,主要是指因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中获取经济利益(占有财物与获得收 入)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生活机会的群体。他明确指出,在市场上的这种机会是 表现个人命运的共同条件的机制,阶级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市场状况,市场地 位和市场状况强烈地形塑着成员的生活机会。 • 韦伯也分析了阶级行动。他认为,阶级行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动,是旨在获 得市场中的商品和服务的行动。
13 社会问题 自考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一、单项选择题1. (P240)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指的是( D ) A.经济问题 B.政治问题 C.环境问题 D.社会问题2. (P241)把社会问题视作公众问题,认为公众问题与个人困扰不同的社会学家是( C )A.富勒 B.麦尔兹 C.米尔斯 D.林德夫妇3. (P242)贫困问题,时至当今最发达的国家依然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只不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大小程度会发生变化罢了。
这反映的是社会问题的( C )A.复杂性 B.社会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4. (P242)社会问题往往不是单个独立地出现,而是呈群状出现,这时的社会问题的破坏性程度更大。
这指的是社会问题的( A )A.集群性 B.社会性 C.复杂性 D.特殊性5.(P243)社会病理学理论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在于( A )A.加强社会对个人的道德教育 B.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C.使用权力 D.以上都不对6. (P243)价值冲突理论形成于( A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7.(P243) (07年真题)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侧重于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社会问题的理论是( B )A.社会病理学 B.社会解组理论 C.价值冲突理论 D.社会建构理论8.(P243) (08年真题)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以惩罚,称为( C )A.社会失范 B.社会失控 C.社会解组 D.社会建构9.(P243)价值冲突理论认为,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D )A.个人社会化的失败 B.社会解组 C.社会价值崩溃 D.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10.(P244)(09年真题)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属于( A )A.结构性问题 B.偏差性问题 C.价值性问题 D.功能性问题11.(P244)下列不属于结构性社会问题的是( D )A.腐败问题 B.恐怖主义问题 C.环境污染问题 D.毒品问题12.(P244)(10、08年真题)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仅仅是人们对某种社会情况的界定过程的主观产物,社会学家真正面对的研究对象不是社会问题本身,而是某种情况如何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过程及其客观条件,这是( D )A.行为偏差理论 B.行为界定理论 C.对象建构理论 D.社会建构理论13.(P247)人们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能力和机会的一种生存状态是( C )A.失失业问题 B.城乡差距问题 C.贫困问题 D.民族问题14.(P247)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能力的一种贫困状态指的是( D )A.精神贫困 B.物质贫困 C.绝对贫困 D.相对贫困15.(P248)导致中国农村贫困最根本的原因是( A )A.社会生产力水平低 B.地区发展不平衡 C.家庭及个人原因 D.制度政策影响16.(P248)全国开始推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在( D )A.1999年 B.2002年 C.2003年 D.1997年17.(P249)斗殴问题、酗酒问题、自杀问题、走私问题等属于( C )A.结构性社会问题 B.制度性社会问题 C.偏差性社会问题 D.自然性社会问题18.(P24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偏差性社会问题的是( D )A.毒品问题 B.走私问题 C.抢劫问题 D.腐败问题19.(P250 )下列被称为“百毒之王”的毒品是( B )A.鸦片类 B.可卡因类 C.大麻类 D.冰毒类20.(P250)国际禁毒日为每年的( C )A.6月12日 B. 7月12日 C.6月26日 D.7月26日21.(P250)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指的是( A )A.食品安全 B.人员安全 C.交通安全 D.设施安全22.(P253)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指的是( C )A.结构性社会问题 B.恐怖主义问题 C.自然性社会问题 D.偏差性社会问题23.(P253)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表现为势能转换成动能,其能量积累或转换少则几天、数月,多则几年,甚至百年、千年之久久,通常不易为人们所直接察觉。
013第十三章 社会的现代化
二、“现代化”的内容
1、穆尔:7个方面的内容(P301)。 2、列维:9个方面的内容(P302)。 3、1960年日本箱根国际学术讨论会: 现代化8项标准。 4、德赛:6个方面的内容。 5、总结:现代化是人类思想和行为一 切领域的变化,全面的、系统的、普 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第三节 后发展国家及中国的现代化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 点 对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论述 中国的现代化
社会学 第十三章
9
一、“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点
1、发展逻辑的改变。后发展国家的优势:不在未知领域探索,对
于自己的行动方向有更明确的概念;可以直接采用和借鉴早发展国家的 计划、技术、设备和组织模式;存在着跳跃性发展的可能性;后发展国 家的领袖可以通过展示其早发展国家已达到的成绩而加强其领导;可以 从早发展国家取得资本和技术的帮助。后发展国家的不利因素:一开始 就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做许多事情;为了缩短发展程度上的距离,需要 使自己的生产能源、材料和技术等方面在短期内容发生巨变;因与早发 展国家可能始终存在的距离,容易引发人民的失望情绪。 后发展国家与早发现代化国家最主要的不同点(特点):国家在现代化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学 第十三章 4
参考内容:现代化社会的十项标准(英克尔斯)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0美元以上 2、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 比重不超过12—15% 3、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 占的比重在45%以上 4、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 占的比重超过75% 5、识字的、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 超过80%
16
四、“消费社会”论
莱恩:后现代性意味着消费社会。现代社 会的核心过程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后现 代社会的核心过程则是消费以及需求和 欲望的生产。
社会学概论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社会学概论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社会变迁可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也可以是无目的、无计划的。
社会变迁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社会结构的矛盾和冲突,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创新等;而外部因素包括科技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变动等。
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推动着社会变迁的发生和进程。
社会变迁常常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过程。
社会现代化是指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方面,社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向工业化经济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在政治方面,社会现代化意味着权力的合法化和规范化,以及现代政府的建立和发展。
在文化方面,社会现代化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改变和现代化文化的兴起。
社会现代化对于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社会现代化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现代化的工业化经济提供了巨大的生产力,为社会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社会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被工业化社会所取代,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分化成为可能。
再次,社会现代化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传统的家庭、亲戚、地方性组织等社会关系被现代家庭、政府、企业等现代社会关系所取代。
最后,社会现代化推动了社会观念和文化的变化。
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习俗被现代化的理性和科学观念所取代。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是不平衡和不均衡的。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差异。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了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的转型,而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处于这一过程中。
这种差异的原因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
总之,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而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趋势和方向。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特点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1.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的划分依据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
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2.10个社会阶层的界定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经理人员阶层 (3)私营企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 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 系的集中概括。
• 两对范畴:
1.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2.稳定性不平等与暂时性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遇到的挑 战
A.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基本观点
所谓阶级就是由那些对生产资料具有相同关系的人们所 组成的社会集团。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观点及其影响
1.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财富、权力和声望 ,三者彼此相关、可以相互转化。
2.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影响 韦伯分层模式对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的影响重大,主要体现
在: ①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②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③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职业声望观 北京市居民职业声望调查
• 社会分化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 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 • 社会分化的后果:
其一,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 其二,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 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四、社会不平等
• 社会不平等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 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社会学概论第十三章篇社会现代化
制度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包括政治制 度的民主化、经济制度的自由化、法律制度的公正化等。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 保障和支持。
人的现代化
总结词
人的现代化是指社会在人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 的现代化进程。
文化价值的变迁
01
文化价值的变迁是社会 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 象。
02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人们对文化价值观 念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03
文化价值的变迁对人们 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 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 响。
04
文化价值的变迁需要与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 适应,避免文化冲突和 社会不稳定。
04
人口老龄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育率的下降,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这给社会 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也影响了劳 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劳动力市场变化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 性变化,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技能 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凸显。这要求加强 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和适应性。
信息技术发展与就业结构调整
详细描述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它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 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这包括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对多 元化的包容、对创新的追求等。人的现代化能够激发人们的 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社会结构现代化
总结词
社会结构现代化是指社会在组织结构、 社会阶层、城乡关系等方面的现代化进 程。
社会学概论第十三章篇社会现 代化
目
CONTENCT
录
• 社会现代化的定义与特征 • 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 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 • 社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XXX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第一章导论一、选择1、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的(D)A描述功能B解释功能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二、填空1、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XXX)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一词。
2、社会学的社会功能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批评功能)、(教育功能)。
三、名词解释1、社会学:它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四、简答1、社会学研究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是什么?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将来怎么样。
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维护和改善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从而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的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历史发展一、选择1、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XXX发表的( B)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社区的标志。
A《经济与社会》B《社区与社会》C《社区》D《中等市镇》2、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 B)。
A马克思B韦伯C涂尔干D戴维斯与摩尔3、把人类社会的精神成就称作文化,而把物质成就称为文明的是(B)。
A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B19世纪德国学者C19世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D2 0世纪美国学者4、把社会学看作科学之“王后”的社会学家是(A )。
AXXXCXXX5、XXX的学生XXX创立了( C)。
A.交换理论B冲突理论C中程理论D宏观理论6、(B)是中国较早讲授和研究社会学的先驱者之一,1923年曾担任XXX社会学系主任。
社会学概论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本章内容:
一、社会变迁 二、社会现代化 三、中国现代化的困惑
第一节 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所谓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 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 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1)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历史的要求。 (2)只有改革,才能主动地、有成效地迎接新
技术革命的挑战。 (3)只有改革,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结构、社会
制度日益完善。
3、中国现代化的两种不利因素 (1)两个国内基本矛盾的制约 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资源约 束; 基本体制矛盾:城乡二元体制矛盾与相关制度 安排——体制约束。
韦伯关于新教价值观和信仰对社会变迁的研究, 就是一个把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变迁原因 的经典分析。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社会现代化指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 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 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 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二、
现 代 化 过 程 的 基 本 特 征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2)进步的变迁与倒退的变迁; (3)进化的变迁与革命的变迁; (4)自发的变迁与有计划的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
1、环境 2、人口变化 3、科学技术 4、经济 5、社会制度 6、思想观念与主观努力
1、自然环境
一个地区环境对 社会变迁有重要影 响。地理位置、自然 资源、环境变化等因 素都会影响社会变迁。
原子弹的发明对人类是好还是坏?
4、社会制度
思想观念,如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制度决定了社会变迁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评
• 首先,在批判现代化理论的错误和缺陷的
同时,又陷入了另一种错误和缺陷。 • 其次,忽略了世界体系中各部分的依存关 系。 • 最后,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三、世界体系论
• 20世纪70年代兴起 • 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体系,把每个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都看作是世 界体系的结构要素。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关系就 是世界体系内部的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积累过程的结果是经济剩余不断地从边陲国 家和半边陲国家转移到西方中心国家,以致后者 越来越发达,前者越来越不发达,这是世界体系 总体规律的必然结果。
2、社会现代化是一场进步性的社会 变迁
•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社
会进步程度都会高于所经历的阶段。 • 现代化的每个步骤都是对社会系统原有糟 粕因素的抛弃和对精华因素汲取基础上创 造出积极成果。 • 现代化对历史传统的批判与抛弃不是完全 地拒绝与决裂,而是弘扬,是批判地继承。
3、社会现代化是一场异常迅速的社会变迁过程 人类社会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有人称它为加 速度发展。可以说,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 式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 个世纪。 从1640年以来的300多年时间里,科学代替了 蒙味,机器工业代替了自然农业,民主战胜了专 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本章基本概念: • 社会现代化 • 趋同论 • 趋异论 • 经济现代化 • 文化现代化 • 政治现代化 • 人的现代化 • 早生内生型现代化 • 晚生外生型现代化 • 依附论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概述
一、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有特 定内涵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 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 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变传统社会为现 代社会的过程,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涉 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社会变迁。
•
缘国家的欠发达现象,并把欠发达归咎于外部原 因。 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今天的不发达不同于发达国 家昨天的未发达,发达与不发达不是一个普遍发 展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而是同一发展过程中两 个相互关联的结果,西方国家的发达正是以第三 世界国家的不发达为代价的。
• 依附论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只有摆脱依附
的地位才能脱离不发达的状况。在如何摆 脱上,存在两种观点: • 自发性发展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观 点 • 依附发展理论:自由主义学派
第二节 现代化的理论模式
• 是一种以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变迁和社会发
展各个环节及其内在规律为研究对象,探 求对一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社会 发展进程中以现代化为基本特征的各种现 象的解释或预测的社会历史理论。
一、现代化理论
•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发展理论的一个分支。 • 这一理论关注的主要对象不是发达国家而是发展
• • • • • •
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在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的侧 重点不同,但是关于现代化的基本思想是大致一致的。 发展时段 发展阶段 发展原因 发展模式 发展道路 发展特点
后现代化理论
• 20世纪70、80年代产生。 • 后工业社会理论 • 贝尔:后工业社会以科学知识、信息技术
为主导,特征是生产事务的信息化、电脑 化和自动化,知识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 业。传统被抛弃。
5、文化现代化 作为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则主要是指科学文化 的进步,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等方 面。文化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具体表现,任何人类 的进步,如果不能积累为人类的文化,这种近不时 没有任何保障的,同时也不可能久远传递下去。从 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可以被视为代表一个历史时 代的特色的一种文明或文化的形式。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西方文化与本国文化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 社会现代化作为在一种理论提出并成为一股世界性 潮流,是在本世界50-6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束以后,原有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被彻底打碎,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批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 的殖民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这些国家 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后,都面临发展民族经济、改 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缩短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 上、物质生活上的差距、巩固已经取得独立国家 的地位的人物。因而,发展中国家都选择了社会 现代化的道路,将其视为改变落后状况的必然步 骤,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
中国家,企图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指出一条明 路。 认为,西方世界代表了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处 于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目标 就是达到目前西方国家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亦即 西方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榜样,西方国家的今天 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
经典现代化理论
•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 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
社会现代化不同于工业化: 有人认为,现代化就是指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 通过大搞技术革命,用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武装 国民经济和国防的各个部门,对整个物质生产领域进 行全面的根本性的技术改造,使社会经济达到世界先 进水平。与这种观点比较接近的另一种看法是,现代 化就是工业化,就是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 很显然,它们是把现代化单单理解为经济方面的现代 化。 经济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 是起支配作用的部分,经济的现代化特别是工业化对 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经济的 现代化毕竟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并不是现代化 的全部,把现代化仅仅看作经济的发展是片面的。
社会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 “西方化”一词的含义是,西方或欧洲 的制度本身是现代化的根本内容,其他社会 可以忘掉自己的历史传统而采纳西方或欧洲 式的现代价值标准和各种制度。不可否认, 西方或欧洲是现代化的发源地,直到目前, 它们的现代化程度仍然高于许多国家,是当 代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地区。但是,每个国家 或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传统、自然环境 和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在实现现代化的 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带有自己国家或本民族 的特点,即使极力学习和模仿西方的经验和 制度,也不可能完全“西化”。
1、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社会生活方方 面面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 会中的各个部分和各种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 存在的,而是互相依存、变化相关的。在社 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变社会物质生 产面貌,而且还要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改 变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 思维方式,因而是一场整体社会的变迁。
• 后现代主义: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
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 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
•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
直线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 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 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 • 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 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
3、城市化 城市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 集中了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 文化活动,因而又聚集了现代社会发展的 基本动力。 在经济方面,城市往往成为整个经济 发展的推进器。 在政治方面,城市往往成 为现代政治的发源地。在文化方面,城市 往往成为新文化的诞生地。城市也为新思 想、新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条件,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不是 把它现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同 本国过去情况相比较,而是同现代社会的 标志相比较。
二、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这场独特的社会变迁,从内容上讲, 是一场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内容广泛 的社会变迁;从速度上讲,是一场异常 迅速的社会变迁过程;从广度上说,是 全球性的社会变迁过程,是世界性的, 并不是局限于某个国家、某一地区;从 深度上讲,它已经引起整个世界的深刻 变革。这种变革程度之激烈,影响之深 刻,都是历史上少见的。
4、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的具体的稳定 的组成方式或构成方式。所谓社会结构的 优化,是指社会要素或社会各部门之间的 最佳构成方式,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分化 和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建立。社会结构的分 化提高了人类活动的效率,而普遍性社会 关系的建立则为在理性原则基础上进行社 会活动提供了可能。
从广泛意义上说,社会现代化这样一切 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于300多年前的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 1640年,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下, 英国国会开始了反对英王查理一世的斗争, 从此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之后,在欧美大陆接连发生工业革命和政治 革命,从而结束了几百年中世纪的统治,开 始了全面改造社会的开端。可以说,1640年 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既是世界近代史的起 点,又是目前这场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现代 化的实际开端。
第十三章 社会现代化
本章教学目的: • 本章旨在使大家了解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把握社会现代化的特征,着重了解社会现 代化的基本内容,分析社会现代化的不同 类型。对中国当今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有一 个全面把握和认识。
本章重点: • 社会现代化的涵义与特征 • 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 社会现代化的不同类型 •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
• 所谓发展,就是改变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
从边陲向半边陲或从半边陲向中心升迁。 但是这种地位变化是由世界体系的结构状 况决定的,社会内部的努力无济于事。因 此,世界体系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并依此 规律调节各国在体系内的地位。
简评
• 是对依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引入半边陲概
念,使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不再是静态类型的转换, 而成为动态过程;同时,从体系和整体发展规律 解释社会发展,比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单纯从 内因和外因解释社会发展更高一筹。 但是也有缺陷。首先,三元结构解释全球国家, 吃力和牵强;其次,结构决定论带有外部决定论 的色彩;再次,忽视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最后,不能反映世界发展和现代化的全貌等。
6、人的现代化 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活动的实 际承担者。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有社 会活动的现代化,才有现代社会的建立。在 发展中国家,个人现代化的程度较低,传统 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支配着人们的生活。 这是造成现代化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 人的现代化包括现代人数量的增加和现 代人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