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乡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探究
作者:玛依拉·艾山
来源:《地球》2013年第07期
[摘要]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区地质特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矿床成矿规律,总结找矿标志,建立找矿模型,进行找矿靶区优选,发现隐伏矿体,为矿山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关键词]东乡铜矿成矿规律找矿预测
[中图分类号] P5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37-1
东乡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江西省的中北部距东乡县城北东约7公里处,是在上世纪5、60年代发现并建矿投产的中型矿山企业,伴随采掘生产的进行,目前已开采殆尽,进入了资源危机状态。自赣东北地质大队发现铜矿以来,省内外有关地质单位均对东乡铜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成矿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1成矿规律
(1)褶皱控矿:矿区内褶皱构造主要有2组,一为北东东向的褶皱,在矿区东北部的小璜一带尤为发育,而矿区中部与西南部则比较少见,且隐伏于白垩系的红层之下,沿着这一方向的褶皱所形成时代比较早(印支期),最初其轴向主要为东西向,受到后期构造叠加改造而转为北东东向,尤其是经过南北向的褶皱横跨叠加后从而形成了盆地状或鞍状构造;另一组为北北西向褶皱,表现开阔,被后期构造改造而呈北西西向,其形成时代稍晚,与成矿关系十分密切,对早期形成的东西向褶皱具明显的叠加改造作用的该组背斜的轴部往往形成虚脱或滑脱空间.
(2)断裂控矿:矿区内断层十分发育,按断层发育程度及其走向可分为北东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三组.其中,北东东向断层为区域性大断裂的组成成分,为矿区内控岩、控矿的主要构造.该组断层中F1,F2,F3断层规模较大,工程控制程度较高且与成矿密切。
(3)地层岩性控矿
区内矿体受控于壶天群的下亚群(C2-31)下部和梓山组上段(C1z2)上部两个层位.由于这两个层位不同岩性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导致层间断裂带异常发育,形成了有利于成矿的导矿和储矿构造条件.区内所有矿体都严格控制在这个岩层组合范围内发育的近于层间的断裂带内.在矿液存在的条件下,由于不同的岩性具不同的被交代性与蚀变特征,导致矿区不同岩性的矿化程度差异很大,其选择性交代作用明显.在一般情况下如:泥灰岩>页岩;碳酸盐胶结的砂岩>粘土质胶结或石英化砂岩;粗粒石英岩>细粒砂岩,前序列的相对后序列的易受矿化或矿化程度更强,铜品位较后者富.
(4)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
矿区内发育的岩体主要有2种: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它们对成矿控制的作用是不一致的.花岗闪长斑岩多分布在赋矿构造带的外围,较少有矿化现象;花岗斑岩具有富铝高钾贫钠的特点,属于钙碱性S型花岗岩,一般呈脉状、扁豆状、圆筒状产出。岩体或本身就是矿体,或与矿体侧向相生相伴.而花岗斑岩在空间上与矿的关系较为密切,往往在有矿体的部位及其附近,就有花岗斑岩的分布,而且花岗斑岩的规模越大,发育越强烈,则矿体就厚大、矿化也越好.如在Ⅴ号矿体的-235m中段31~35线之间,在矿体受花岗斑岩小岩体-岩枝穿插构成的包围-半包围部位,常有以原生为主的富铜矿体赋存。
(5)次生富集对成矿的控制经内生成矿作用形成原生矿体后,在长期氧化淋滤和强烈的次生富集作用下,可以形成次生硫化物富集带,从而大大提高了矿床的品位,扩大了矿床的工业价值.
2找矿预测
(1)找矿标志依据东乡铜矿床的成矿规律,可以将地层岩性、岩体、构造、原生矿化、围岩蚀变及氧化带铁帽等归为直接的找矿标志.。
(2)找矿模型根据前述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和矿区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矿体特征等)、矿床成因、成矿规律等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东乡铜矿的综合找矿模型为(图4):三带:构造破碎发育有利地带、岩浆活动有利地带、硅化蚀变带;二层:中-上石炭统壶天群(C2-3h)下段、下石炭统梓山组(C1Z);三异常:铜元素的异常浓集区、物探重磁异常区、物探电磁异常区.
(3)找矿预测主要区段
1)矿区内51线隐伏向斜、31线隐伏背斜等的轴部及在初期勘探阶段确定为“无矿带”的57-65勘探线范围内,是本次进行找矿预测找寻富铜矿体的首选地段。
2)矿区内含SiO2为60%~66%的小型中酸性岩体,也是找寻富铜矿体的重要区段。
3)白垩纪红色砂砾岩层与石炭系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凹陷部位,也是次生富铜矿的重要预测地段。
4)矿区内数量众多、规模不等的矿化现象和矿化异常区段,也是找寻富铜矿体的重要区段。
5) 4对找矿预测区段今后工作的建议:
①采用磁法面积测量方法,找寻小斑岩体的边部可能存在的富铜矿体。
②采用浅层地震方法,找寻区内有利富铜矿体就位的特殊构造部位。
③采用电磁测深方法,找寻富铜矿体。
④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加大在硅化角砾岩破碎带范围内的找矿力度;对已有勘探和科研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二次开发利用;争取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
⑤在开采生产过程中,建议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摸边、探底工作,切实保证生产与勘探的有机结合,用勘探成果指导生产过程,让生产过程及时为勘探工作提供更多信息,从而达到快速找寻和发现隐伏矿体的目的,解决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结语
本文阐述了**铜矿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运用有关区域成矿学和多因复成矿床的成矿理论,通过矿床地质学、成矿构造学、矿物岩石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表明,其成矿物质部分来源于基底岩系;石炭系地层主要作为赋矿岩石,同时也可以提供部分成矿物质;区内岩浆活动和深层卤水的运移更是使“初始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得到进一步交代、改造和富集的主要原因;矿体的最后定位与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有关.其矿床成因主要为以晚古生代同生喷流沉积成矿作用为主体,并伴有其它成矿作用为特点的多因复成矿床。
参考文献
[1]裴荣富.中国矿床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刘继顺,吴延之.东乡铜矿田喷流沉积成矿机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6,27(1):8-12.
[3]岳文浙,黄福泉,王庆元,等.东乡枫林铜矿床成因探讨[J].江西地质科技,1980(1):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