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的树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窗前的树》教案3

《窗前的树》教案3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总分式结构,欣赏文章的结构美。

2、感受作者借洋槐寄寓的情感,欣赏文章的情感美。

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4、领会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尝试运用借物抒怀的手法写作。

教学重点:学习并鉴赏文章的语言、情感、结构之美,领会并尝试运用借物抒怀的手法写作。

教学难点:领会借物抒怀的手法。

2课时:第一课时鉴赏课文,第二课时运用借物抒怀的手法写作。

一、导语设计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隐逸者如陶渊明,偏爱菊花;高洁者如周敦颐,偏爱莲花;坚强者爱梅,高雅者爱兰;格高者不可居无竹,行端者勿使目离松。

只要我们有心,只要我们有意,自然界的树木生灵就1 / 20会给我们以启示,就会与我们产生共鸣,产生一种默契。

你能够懂得这共鸣、这默契么?让我们走进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体会一下这种默契,这份情怀吧。

二、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情感美。

填写下列表格,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见课本P50表格)三、品味语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文章的语言很美,你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句子么,找出语言美在何处么?同时进行赏析。

1、“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

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6分)答:运用借代(1分)、比喻(1分)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1分)。

从视觉(1分)、嗅觉(1分)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和诱人的芳香(1分)。

2、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4分)答:跟其它树相比,洋槐绿得迟;(2分)槐花开放令整个世界灿烂而壮丽,充满春意。

(2分)筛选与归纳:整体意识、文本意识、规范意识3、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6分)(06江西)2 / 20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窗前的树教学教案

窗前的树教学教案

窗前的树教学教案教案:窗前的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窗前的树》。

课文描述了作者在窗前观察一棵大树,通过对树的成长变化,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窗前的树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窗前的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朗读(10分钟)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僻字词。

3. 课文解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实践练习(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观察自然的任务,让学生观察窗前的树,并记录下树的变化。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写作,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表达。

6.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随堂练习,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成小短文。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窗前的树,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窗前的树生长变化热爱自然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观察窗前的树,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窗前的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自然的习惯也有所培养。

但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在家中多观察窗前的树,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家长分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窗前的树教学教案

窗前的树教学教案

窗前的树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窗前的树》。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文章主题、作者情感、修辞手法等进行深入学习;结合生活实际,探讨窗前树的意义;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窗前树的喜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窗前树的意义。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与理解,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窗前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窗前的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窗前树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感受。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窗前树的意义,分享自己的感悟。

5.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窗前的树》2. 主要内容:课文主题:窗前树的意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作者情感:喜爱、赞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窗前树的理解。

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窗前树象征着美好、希望,给作者带来了愉悦的心情。

修辞手法:如“树叶像绿色的蝴蝶,在阳光下翩翩起舞”,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树叶的美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较为深入,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描绘,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窗前的树》。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季羡林在大学读书期间,与窗前的树结下了不解之缘,表达了对树、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窗前树的深厚感情;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依恋”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提取信息,理解课文主旨;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关爱身边的一草一木,珍惜大自然赋予的美好情感,培养热爱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窗前树的深厚感情。

难点:学会提取信息,理解课文主旨;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朗读录音带。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窗前的树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窗前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季羡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课文主旨,体会作者对窗前树的深厚感情。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 朗读练习(5分钟)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窗前的树——季羡林思念家乡热爱大自然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窗前的树》的练习题。

2. 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窗前的树”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3. 搜集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词,进行课堂分享。

《窗前的树》教案1

《窗前的树》教案1

《窗前的树》教案1教案1:《窗前的树》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章“自然现象”,第五课《窗前的树》。

课文描述了一个孩子在窗前观察一棵树的成长过程,通过描绘树的变化,展示了季节更替和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认识并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现象,认识季节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现象,认识季节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课件、黑板、粉笔、树木图片、季节变化图片。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学习(10分钟)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现象,以及季节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认识并掌握生字词。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季节描述树木的变化;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讲解。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窗前的树季节变化:春夏秋冬树木变化:生长、凋零、开花、结果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答案:(1)春天来了,树木发芽了。

(2)夏天,树叶变得绿油油的。

(3)秋天,树叶黄了,落叶飘下来。

(4)冬天,树木光秃秃的,变成了雪中的景色。

2. 请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窗前的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窗前的树木,学习课文《窗前的树》,使学生了解了季节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窗前的树》教案1

《窗前的树》教案1

《窗前的树》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八册第二章《自然奇观》,详细内容为《窗前的树》。

通过描述窗前一棵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观察自然的方法和角度。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描绘出富有诗意的画面。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窗前的树,体会到自然之美,并将其表达出来。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窗前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让学生观察窗前的树,并描述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树会有这样的变化?2. 新课导入:学习《窗前的树》。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让学生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并讨论文章中描绘的自然景观。

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作者观察窗前树的方法和角度。

(1)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如季节变化、树叶颜色等。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观。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照文章中的写法,描述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

(1)教师提供几个自然现象的例子,如夕阳、彩虹等。

(2)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现象进行描述,注意运用文章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

六、板书设计1. 《窗前的树》2. 内容:季节变化树叶颜色观察方法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作文。

答案示例:我家窗前有一棵高大的柳树。

春天,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随风摇曳;夏天,柳树叶子变得浓密,犹如一把绿色的大伞;秋天,柳树叶子渐渐变黄,飘落在地上,为大地披上一层金黄的地毯;冬天,柳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但仍然坚强地挺立在那里。

《窗前的树》教案设计

《窗前的树》教案设计

《窗前的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让同学们认识窗前的树,了解树的样子、颜色、四季的变化。

2. 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让大家更愿意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能清楚地说出树的特点,像树干有多粗,树枝是什么样的,树叶的形状和颜色。

- 描述出树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模样。

2. 难点。

- 体会树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比如夏天的清凉,秋天的诗意。

三、教学方法。

1. 观察法。

- 我们可以带着同学们到教室的窗前,直接去看那棵树。

就像我小时候,教室窗前有一棵大杨树。

那树干可粗啦,我和小伙伴两个人手拉手都抱不过来。

它的树皮是那种粗糙的,摸起来扎扎的。

树枝向四面八方伸展着,就像巨人的手臂。

树叶呢,像一个个小扇子,风一吹,哗啦啦地响。

2. 讨论法。

- 大家一起讨论看到的树。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次我和同学们讨论学校里的一棵老槐树。

有的同学说老槐树的花特别香,像甜甜的糖果的味道。

有的同学说老槐树的树干上有个小洞穴,不知道里面有没有小松鼠。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老槐树的了解就更多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 我会问同学们:“你们每天坐在教室里,有没有注意到窗前的那棵树呀?”然后给同学们讲我小时候的故事。

我上学的时候,窗前有棵树,那棵树就像我的好朋友。

春天的时候,它最早告诉我春天来了,因为它的树枝上冒出了嫩绿的小芽,就像一个个小脑袋。

2. 观察与描述。

- 带着同学们到窗前,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棵树。

- 我会让同学们先从树干看起。

就像我们看那棵大杨树一样,看看树干是直的还是弯的,粗不粗。

然后看树枝,树枝是长长的还是短短的,是向上伸展还是向下垂着。

最后看树叶,树叶的颜色、形状。

有个同学看了之后说:“老师,这树叶像小水滴。

”特别有趣。

3. 季节变化。

- 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回忆这棵树在不同季节的样子。

- 在夏天,这棵树就像一把大伞。

我小时候,夏天特别热,我们就在树下乘凉。

树上的蝉一直在叫,我们就在树下玩游戏,那时候感觉树就像一个守护者。

《窗前的树》教案

《窗前的树》教案

《窗前的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窗前的树》。

详细内容包括:1. 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2.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窗前的树;3.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汇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窗前树的喜爱之情;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汇,学会运用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汇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窗前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3.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汇,思考课文主题;4.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字、词汇和修辞手法,解答学生疑问;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观察类作文的写作方法;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题,进行课堂练笔;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分享学习心得;六、板书设计1. 课文《窗前的树》2. 生字、词汇:绿化、婆娑、摇曳、挺拔、傲然、馈赠;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4. 课文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写一篇作文,描述其特点,表达自己的感情;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汇和修辞手法;3. 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疑问,讲解观察类作文的写作方法;4. 作业设计:观察身边的植物,写一篇作文。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窗前的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3.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关于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树的特点。

提问学生:你们喜欢树吗?为什么?引出课题:《窗前的树》。

2. 讲授新课作者简介:介绍作者张抗抗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背景介绍: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精读课文: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窗前的树是什么树?作者是如何描写这棵树的?这棵树给作者带来了什么?作者对这棵树的感情是怎样的?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写作方法的运用。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树,并用文字描述出来。

让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树的文章或诗歌,感受不同作者对树的不同情感。

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

回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关于树的文章或诗歌,感受不同作者对树的不同情感。

5. 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窗前的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 分析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 -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 介绍文中的生字、生词。

- 分析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

3. 朗读法 -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 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时间安排]) - 展示一些关于树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树的美丽和神奇。

- 提问学生:你们喜欢树吗?为什么? - 引出课题:窗前的树。

2. 讲授新课([时间安排]) - 讲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 介绍文中的生字、生词。

- 分析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小组讨论([时间安排])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

-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朗读课文([时间安排]) -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 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妙处。

5. 课堂小结([时间安排]) -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课文的内容和主题、生字、生词、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等。

《窗前的树》教案设计1

《窗前的树》教案设计1

《窗前的树》教案设计
以下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窗前的树》教案设计,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起来分享下吧。

教学目标:
1.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槐树朴实、坚强、沉稳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

2.梳理文章思路, 了解四季槐树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作者托物抒情槐树及人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
1.导入: 贺知章笔下的柳树嫩绿柔软, 舒婷笔下的橡树高大伟岸, 席慕容笔下的树美丽、端庄而作者张抗抗笔下的槐树又有怎样的风姿神韵呢?
2.:
二、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 掌握文中生要字词, 初步感知文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喧哗撩人心脾袅袅巍巍战栗馥郁萦绕徘徊赤裸俨然肥硕窥见秋风乍起岿然气氛璀璨默契
掌握词语
郁郁葱葱金碧辉湟休养生息陈词滥调生机勃发
三、精读文本, 理清文本的层次结构, 体味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思考:
1.“槐花开过, 才知春是真的来了”分析这句的含义。

2.“它们离开了槐绔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 是一个必然, 一种整合, 一次更新”分析这句的含义。

3.“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哪感动是什么?
4.四季的槐绎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诵读, 概括。

5.文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哪些语句表现出槐树的生命态度, 找出相关语句概括。

四、再次诵读全文, 体味修辞手法的妙用。

找出文中运用修辞的语句, 仔细体味其中的妙处。

五、小结。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窗前的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 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 讲解文章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讨论法 - 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 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 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3. 阅读法 -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 让学生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 让学生阅读文章,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4. 写作法 - 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 让学生根据文章的结构进行写作练习。

- 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树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树的特点和意义。

- 提问学生:你们喜欢树吗?为什么? 2. 讲授新课 -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 讲解文章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3.阅读分析 -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 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窗前的树》优秀优质课件讲课优质教案

《窗前的树》优秀优质课件讲课优质教案

《窗前的树》优秀优质课件讲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窗前的树》。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课文结构解析以及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对窗前树的喜爱之情。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生词,如“葱茏”、“婆娑”等,提高词汇量。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词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窗前的树图片,引发学生对窗前树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生词学习:讲解本课生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举例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其他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6. 课文结构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7. 情感体验:讨论作者对窗前树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事物,进行情感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窗前的树》2. 生词列表3. 修辞手法解析4. 课文结构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喜欢的植物”为题,写一篇短文,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2.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植物是仙人掌。

它顽强地生长在沙漠中,犹如一位勇敢的战士,无畏恶劣环境。

它的身躯挺拔,刺儿锐利,仿佛在向世界展示着坚韧与毅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本到位,但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植物,了解其特点,尝试用修辞手法进行描述。

组织一次“我眼中的大自然”写作比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情感。

2024年中等职业教材语文《窗前的树》的教案

2024年中等职业教材语文《窗前的树》的教案

2024年中等职业教材语文《窗前的树》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等职业教材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窗前的树》。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阅读理解,主题思想探讨,语言表达及写作技巧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分钟)2. 阅读文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15分钟)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讨论文章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c) 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0分钟)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

(15分钟)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15分钟)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10分钟)(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总分总2. 主题思想: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3.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要求: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运用至少两种写作技巧。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提高阅读素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大自然,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组织相关活动,如户外写作、摄影比赛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2024年中等职业教材语文《窗前的树》的教案

2024年中等职业教材语文《窗前的树》的教案

2024年中等职业教材语文《窗前的树》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等职业教材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窗前的树》。

该文通过对窗前一棵树的描写,展现出作者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具体章节内容为:1. 树的四季变化;2. 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3. 树给予作者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 学习并运用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通过树来表达的人生哲理。

重点:学习并运用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照,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窗前的树》。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时关注文章中的描写方法。

3. 课文分析:a. 分析树的四季变化,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描写方法表达出树的生机与坚韧。

b. 分析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c. 分析作者从树身上得到的启示,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描写段落,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写一段关于身边植物的描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窗前的树》2. 主要内容:a. 树的四季变化b. 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c. 作者从树身上得到的启示3. 描写方法:生动形象、细腻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方法,以“我心中的那棵树”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但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窗前的树教学教案

窗前的树教学教案

窗前的树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五册第四章,详细内容为《窗前的树》。

课文以描写窗前一棵树的生长过程为线索,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感受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窗前一棵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窗前的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窗前的树,用自己的话描述树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难点句子,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句子结构。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个类似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窗前的树》2. 主要内容:课文结构、生词、短语、句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窗前的树,写一篇短文,描述树的生长过程。

2. 答案:参照课文结构和语言表达,结合自己的观察,完成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美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窗前的树,用自己的话描述树的生长过程。

4. 作业设计:观察窗前的树,写一篇短文,描述树的生长过程。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窗前的树》,课文描述了作者居住在一栋公寓楼中,通过窗户观察到一棵大树的成长历程,从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课文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旨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对读、引读等方法,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学会欣赏大自然,珍爱生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大意。

难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课件、图片、生字词卡片等。

2. 学具:课本、文具、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窗前的树,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这棵树的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窗前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习生字词(5分钟)采用卡片游戏、分组竞赛等形式,让学生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词语造句。

4. 理解课文(10分钟)5. 品读课文(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如“窗前的树,像一位少女,静静地站在那里,穿着绿色的裙子,披着嫩绿的叶子。

”学生反复品读,感受语言美。

6. 拓展延伸(5分钟)7.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窗前的树板书设计:窗前 ____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树 _____________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1)窗前的树像什么?为什么?(2)课文中的“静静地站在那里”表现了树的什么特点?(3)窗前的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2. 写一段话,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树。

《窗前的树》教案1

《窗前的树》教案1

《窗前的树》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具体章节为《窗前的树》。

内容详细描述了一棵树在四季中的变化,通过观察窗前的树,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学会用优美的词语描绘自然景物;掌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窗前的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他们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窗前的树,发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学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2.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会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窗前树的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勾画出自己喜欢或觉得重要的句子。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叙述顺序,讲解新词汇,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窗前的树,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5.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窗前的树》2. 内容:春天:枝繁叶茂夏天:绿树成荫秋天:落叶纷飞冬天:枝条裸露3. 新词汇: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落叶纷飞、枝条裸露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一下你窗前的树,按照四季的变化进行描绘。

仿照文章的叙述顺序,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你喜欢的一种现象的作文。

2. 答案:例文1:《我窗前的树》例文2:《我喜欢的小溪》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窗前的树,让学生了解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窗前的树》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窗前的树》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的状物散文,排在散文单元的末尾,不仅语言美,情感美,而且结构也美。

文章开篇点名了主角—窗前的洋槐;接着一次写了洋槐春夏秋冬的四时的姿态,作者用她的生花妙笔充分展露了洋槐的形态美。

生活中极为普通的洋槐树,但作者与它为邻,满是欣赏。

于是,人与树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神秘的默契”。

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原来如此美好。

那么,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体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趣,那将是一件美妙无穷的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赏心悦目、撩人心魄、生机勃发、衰而复荣、败而复兴、无言以对”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掌握总分式结构的特点,理清思路。

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4、领会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尝试运用借物抒怀的手法写作[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领会洋槐树的形态美,欣赏文
章的结构美。

2、讨论总结表达技巧,领会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体味文章语
言美。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女,1950年出生于杭州市,当代女作家。

祖籍广
东新会,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6年初中毕业,1969年赴
北大荒农场(黑龙江国营农场)上山下乡八年,在农场劳动、工作
8年。

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

1977
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毕业后,加入中国
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
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

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
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

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

1987年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
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


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

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2006
年11月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最新当选为全国作协第七届副主
席;2009年11月13日,被聘为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美。

四、第一部分(1-4):总起——窗前的槐树。

散文应充满建筑第二部分(5-12):分写——四季的槐树
学的匀称比例。

第三部分(13-14):总结——窗前的槐树
教师小结:课文开篇即点名了文章的主角——窗前的洋槐,接着依次写了洋槐春香秋冬的四时姿态,结尾小结。

作者运用总分式的结构和横向思路给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文章的脉络。

如此简洁明晰的思路,正如苏联著名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过的“散文英充满建筑学的匀称比例”。

五、品味洋槐树的形态美,体味作者的情感美
(一)、填写课后第二题表格,教师订正。

(二)、理解作者与槐树之间的“神秘的默契”,领会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1、作者说:“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从文中看,作者与槐树有哪些“无声的对话”?如何理解作者与槐树的“神秘的默契”?
2、从洋槐身上,你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3、作者笔笔写槐树,处处写的是自己的心声,从一年四季的洋槐形态中,吐露出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对人生的真知灼见。

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借物抒怀的手法。

教师小结:借物抒怀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
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这,也就是本文情感美的升华。

【板书设计】
1 “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

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从修辞与感官上分析)。

(4分)
答:运用借代、比喻(1分)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1分)。

从视觉(1分)、嗅觉(1分)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和诱人的芳香(1分)。

2. 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6分)
答:跟其它树相比,洋槐绿得迟;(2分)槐花开放令整个世界灿烂而壮丽,充满春意。

(2分)
3. “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

”联系上下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4分)
答: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2分)落叶沉入泥十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的开始。

(2分)
4. 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了一种神秘的默契”你是怎样理解“我”与槐树的这种“默契”的?(6分)
答:作者借槐树的四季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2分,答出“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即可给2分):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失沉稳(1分),风雨中岿然不动然而安详平静(1分),告别时痛快利索(1分),孤独时有自信潇洒(1分)。

对话指的是:心灵中与槐树的对话,不须任何语言却能表达出彼此的心声。

更是写出了作者对槐树的深深喜爱与和槐树之前的友谊,亦可说为心灵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