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事件报道的舆论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性事件报道的舆论影响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关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综观近年我国诸多的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都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酿成。在小事向大事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起到了极不好的发酵作用。曾几何时,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的网络媒体覆盖全国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镇,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但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显然缺乏对网络媒体的管理经验,对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许多网站缺乏网络道德,对那些不实不良的信息的传播缺乏社会责任感,一条信息上传网上后,众多网友先是网上围观,继而网上起哄,激起一种莫名的网络民愤,这种可怕的情绪像疾病一样迅速传播,进而转化为现实社会的街头围观,从而演变成为打砸抢烧甚而围攻基层政府的恶性突发群体事件。贵州瓮安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2008年6月28日,瓮安县三中初二(六)班女生李树芬溺水窒息而亡。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单纯的事件,却因谣传而使事件真相变得愈来愈扑朔迷离。在各种版本谣言的纠集下,在声势强大的网络围观下,死者家属纠集众人上街讨说法,在平时对当地政府不满的群体的掺和下,事件开始演变成一起针对政府部门的打砸抢烧的恶性事件。导致瓮安县委大楼、县政府大楼104间办公室被烧毁,县公安局办公大楼47间办公室、4间门面被烧毁、刑侦大楼14间办公室被砸坏,42台交通工具被毁、被抢走电脑数十台,骚乱共造成150余人受伤。事后,瓮安县委书记、县长、县公安局政委、局长均被免职。
基层政府的冷漠和网络围观,是新时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成因。我国当前处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潜藏在社会底层的矛盾比较多,如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的仇富心态、官员贪渎导致的仇官心态、城市发展和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等。平时由于诉求渠道不畅等原因,这些问题和矛盾潜藏在社会的许多角落。对于各地政府,GDP成为衡量政府政绩的主要甚或是唯一的指标,以破坏环境、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比比皆是。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提高道路的通行等级和通行能力,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征地、拆迁、补偿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成为房地产商的利益代言人,要么严重侵害农民的利益,他们不知道土地这一根本性生产资料的丧失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讲究工作方法,不站在利益受损一方思考问题,靠一时的哄骗欺瞒或强硬手段保证工程的进行,但诸多矛盾和隐患就潜藏下来了。
近年发生在我国的众多群体性事件,在其形成过程中,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主流媒体的声音缺失。正因为主流媒体声音的缺失,才任由各种谣言甚嚣尘上,任由网络围观、围攻,一件件小事情才不断发展为一件件恶性事件。导致主流媒体声音的缺失的原因:一是地方党政部门对主流媒体管得太死,新闻监管体制没有与时俱进。重大新闻事件报告制,本是没错,但当前的信息爆炸时代与过去一个地方“一报一台主天下”的格局有着天壤之别。当一件重大新闻事件的报告还摆放在领导的案前等待审批时,网络上各种信息已传得满天飞,而且事件的真相被传得支离破碎。二是地方个别领导思想不开放,解决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欠缺。辖区内一发生不好的事件,就惊惶不安,对待新闻媒体如临大敌,对各种信息实行堵塞政策。出于自身的利益,各级政府和官员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上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知道。正因如此,有许多可以化解的事情,由于错过了最佳处置时机,使事件的发展走入“起因都很小—基层反映迟钝—事态升级爆发—基层无法控制—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的怪圈,集中暴露出应急处突能力的薄弱。
主流媒体的及时介入,还有利于改变突发群体性事件中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消除信息危机。突发事件的信息危机起于谣言和小道消息,盛于社会恐慌,终于信息的公开、透明。信息越公开、越充分、越及时越好,越有利于尽快妥善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而解决突发群体性事件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提供、坚持和把握正确的舆论,疏通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发布渠道,尽最大可能消除流言蜚语、小道消息、谣言传言的生存空间和传播空间。
相对于网络、手机等新兴传播手段而言,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有其传统优势,广大受众对权威主流媒体的信任度暂时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在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中,主流媒体要主动出击,主动有为,占据舆论制高点,为阻止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向恶性事件发展作出最大的努力。
主流媒体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封闭的新闻理念的束缚,把握政策空间,争取第一时间、第一空间、第一现场、第一高度,抢占第一落点,掌握舆论主动权。遵循新闻规律,提高报道的时效性和内容的透明度,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在信息化加快、传媒多元化的时代,遇有重大突发事件,以“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2007年1月17日下午4时许,四川省达州市辖下的大竹县因一酒店女员工不明原因死亡,引发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事发时酒店被抢砸烧,消防车被砸,谣言四起,不少市民不明真相纷纷起哄,网上对此事也吵得沸沸扬扬。事件给达州和大竹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巨
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事态发展的关键时刻,亲临现场指挥的达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果断决策,要求达州日报社立即开办《达州晚报·大竹特刊》,迅速占领舆论阵地,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把事件的真相及时、准确、全面地告诉公众,有针对性地把道理讲明白、说清楚,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达州日报社主要领导亲自组织10多名精兵强将,兵分多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采写了大量第一手客观翔实的稿子。与此同时,报社大本营也组织了一批最优秀的编辑,加班出版《达州日报·大竹特刊》。参与此次特别报道的采编人员,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凭借过硬的业务水平,在极短时间内高密度地出版了28期《达州晚报·大竹特刊》。不仅报道事件的真相、事件的进展以及中央和省、市领导对事件的关注,还以大篇幅刊载了最近几年来大竹县取得的可喜成就。特刊采用消息、通讯、特写、图片等多种报道方式,获得了图文并茂、主题突出、导向鲜明、通俗可读的宣传效果。
当代表党委政府权威声音的《达州晚报·大竹特刊》,以最快的速度送达大竹后,一时“洛阳纸贵”。广大竹城市民通过特刊及时地了解了整个事件的真相,看到了党和政府为事件处理付出的努力,也懂得了珍惜大好发展局面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理性的回归,围观群众逐步散去,事态逐步得到控制,事件最终得以平息。
当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媒体如果能够及时报道,就会抑制谣言传播的空间,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舆论引导是大众媒介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有效履行这个职责的过程中,媒体会得到管理层和民众的共同认同,媒体的公信力便构建起来。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媒体通过引导受众对深层次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也能提升大众传媒的深度与厚重,塑造品牌形象。总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都较强,媒体应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展现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彰显舆论导向力量,致力于服务于党与人民,提高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以更好地发挥新闻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