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抵退计算方法及案例
免抵退计算原理(最通俗易懂最实用最清晰的,让你豁然开朗)
另外,教材上还有一个所谓“免抵税额”,这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概念,它只有“免、抵、退”计算办法下才存在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是指由于理论上应退的税(即免抵退税额)是根据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计算出来的,但退只退了其中一部分,而没有退的那一部分就是出口免征的税和已经抵顶内销的那块进项税,即免抵税额。所以,它才会等于“;的计算方法最初是出于对付既有出口又有内销的生产企业而制定的一种特殊的出口退税的计算方法,后推广到所有的生产性的企业。该方法的采用一方面缓解了对国家退税的压力,又应对了企业利用虚假会计核算来骗取出口退税的问题。
(二)解释
(1)如果政府相信企业的财会信息资料,那么,按照实际情况计算的结果是:
内销应纳增值税=60×17%-100×40%×17%=3.4万
出口应退增值税=100×60%×15%=9万
征、退差额进企业成本:100×60%×(17%-15%)=1.2万
(2)政府实际的想法及其对策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120-40)×(17%-15%)=1.6万
(也可以写成教材上的格式: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20×(17%-15%)-40×(17%-15%)=1.6万)
因此:
内销应纳增值税=60×17%-(17-1.6)=-5.2万
第四、如果计算内销应纳增值税时得出的结果是负数,意味着内销不需要交纳增值税并且还有进项税额未抵顶完(即教材中所称的“期末留抵税额”),因而可以进行退税。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剩余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都
第一、由于企业财会信息虚假普遍,因而导致政府不相信企业的财会核算。
第二、为了防止多退税,政府决定将所有进项税额先用于抵顶内销的销项税额。如果抵顶完了就不再退税;如果抵顶不完,再来退税。如此可以减少政府支付的退税额。这就是所谓的“免、抵、退”。
“免抵退”原理分析及简易操作计算
"免抵退"简易操作计算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原理分析〗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内销的进项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内销的进项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内销的应纳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外销进项税额中,由于我国的增值税的征税率和退税率存在着不一致,中间的差额部分不予退税,我们称为“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
所以要在上边的公式中剔出该部分数额,公式变为:应纳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内销的进项税额-(外销的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数学运算后变为:应纳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算出后的结果,无非是两种:>0,不涉及退税的问题;<0,需要进一步计算。
这个得出的负数不一定是全部应退的税额,如果全部内销的情况下,当期的进项大于销项也会出现应纳税额为负的情况,所以,我们还要计算税法最多允许退多少,即: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的退税率,算完比较,哪个小按哪个退,出口退税额就出来了。
其实过程很简单,以上我们没考虑有免税购进原材料的情况,有这种情况只是在上边的基础上作一个修正。
具体我们来看一下:出口“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计算分两种情况:1、出口企业全部原材料均从国内购进,“免、抵、退”办法基本步骤为五步:第一步剔税: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退税率)第二步抵税: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第一步计算的数额)-上期留抵税额第三步算尺度:计算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的退税率第四步比较:确定应退税额(第二步与第三步相比,谁小按谁退):注意:第二步大于第三步的情况下,当期应纳税额与确定的应退税额的差额为下期留抵税额。
免抵退计算公式范文
免抵退计算公式范文
免抵退计算公式,通常是指在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销售中,消费者在
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后,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免费商品或服务的情况。
最常见的例子是“买十送一”或者“买五送二”,即消费者购买十个
商品后可以免费获得一个商品。
对于免抵退的计算公式,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购买数量计算,一种是按照购买金额计算。
1.按照购买数量计算:
2.按照购买金额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销售活动可能还会设定一些其他条件,例如限定
特定商品或服务参与活动,或者限定在特定时间段内购买才能享受免抵退
优惠。
因此,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销售活动设置相应的条件
和规则。
除了上述常见的免抵退计算公式,还有一些特殊的免抵退情况,例如:-第二次购买免抵退: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或金额的商品或服务后,第二次购买可以获得一定数量或金额的免费商品或服务。
-累计购买免抵退: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购买一定数量或金额的
商品或服务后,可以获得一定数量或金额的免费商品或服务。
在实际运用中,商家会根据自身业务模式、销售目标和市场需求等因
素来设置不同的免抵退计算公式,以达到吸引消费者、提高销售额的目的。
同时,商家还需要进行合理和有效的促销策略,使得免抵退活动能够吸引
足够多的消费者参与,并确保活动的可行性和盈利性。
免抵退计算公式理解
免抵退计算公式理解免抵退是个在税收领域中有点复杂但又挺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
要理解免抵退的计算公式,咱们得一步步来。
先来说说啥是免抵退。
“免”就是免征出口环节的增值税;“抵”呢,就是用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抵减外销产品应退税额;“退”就是按照规定的退税率计算出口货物应退税额。
咱们来举个例子哈。
假设一家生产服装的企业,这个月内销服装销售额是 100 万元,销项税额 13 万元;外销服装销售额折合人民币 200 万元,退税率 10%。
这个月购进原材料等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是 30 万元。
那先算一下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公式是: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 - 出口货物退税率)。
假设汇率是 7,那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就是 200×7×(13% - 10%) = 42 万元。
这时候,进项税额转出 42 万元,那期末留抵税额就是 30 - 42 + 13 = -9 万元。
应退税额就是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也就是200×7×10% = 140 万元。
因为期末留抵税额是负数,所以应退税额就是 9 万元,当期免抵税额就是 140 - 9 = 131 万元。
再比如,另一家企业这个月的情况又有点不同。
内销销售额 80 万元,销项税额 10.4 万元;外销销售额 150 万元,退税率 11%。
购进原材料等的进项税额 25 万元。
同样的算法,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是 150×7×(13% - 11%) = 21 万元。
进项税额转出 21 万元,期末留抵税额就是 25 - 21 + 10.4 = 14.4 万元。
应退税额是 150×7×11% = 115.5 万元。
因为期末留抵税额小于应退税额,所以应退税额就是 14.4 万元,当期免抵税额就是 115.5 - 14.4 = 101.1 万元。
增值税“免抵退”税计算及账务处理实例
增值税“免抵退”税计算及账务处理实例增值税是一种按照增值额度征收的消费税,适用于商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环节。
免抵退是指旅客购买国内一般纳税人提供的货物,且离境时本人携带或邮寄出境的,可以退还其所支付的增值税。
以下是增值税免抵退税计算及账务处理的实例。
接下来是账务处理。
1.销售方(国内一般纳税人)账务处理:
销售方需要将旅客购买的电视机的销售额和增值税额计入销售收入、应交税金-增值税账户。
假设销售方的增值税税率为13%。
借:应交税金-增值税1300元
贷:销售收入1300元
2.旅客账务处理:
3.销售方办理免抵退税账务处理:
当旅客携带电视机出境时,销售方需要办理免抵退税。
退税金额为1300元。
借:应付账款(旅客)1300元
贷:应收账款(旅客)1300元
贷:应付账款(旅客)1300元
通过以上账务处理,销售方将电视机销售额和增值税额计入相应的账户,旅客将购买金额计入应付账款,销售方办理免抵退税时,相关账目也得到了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账务处理仅为示例,实际操作可能因地区和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所以,在进行具体的免抵退税账务处理时,应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定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和税务法规知识,以确保合规操作和准确处理账务。
同时,在进行免抵退税时,旅客也需要按照相关规定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和手续。
会计经验:“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
“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此种方法适用于自营和委托出口自产货物的生产企业。
含义:免税,免征出口销售环节的增值税;抵税,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1.出口企业全部原材料均从国内购进,免、抵、退办法计算方法如下: (1)当期应纳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抵税额)-上期末留抵税额 其中: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x外汇牌价x(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 解释:此项的产生原因是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与退税率不同。
注: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计算的离岸价为准。
出口发票不能反映实际离岸价的,出口企业必须按照实际离岸价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由主管税务机关依法核定。
(2)计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x外汇人民币牌价x出口货物的退税率 (3)比较当期应纳增值税额与免抵退税额的大小,确定应退税额: (4)确定免抵税额 2.如果出口企业有进料加工复出口业务,免、抵、退办法如下: (1)当期应纳税额=内销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抵税额)-上期末留抵税额其中: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x 外汇牌价x(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x(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2)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x外汇人民币牌价x出口货物的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其中: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x出口货物退税率 (3)比较当期应纳税额与免抵退税额,以此确定应退税额:应纳税额与免抵退税额两者中较小者。
(4)确定免抵税额 小编寄语: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
免抵退计算公式
1、免:出口免销项税
2、抵:应纳税额=(内销销项-内销进项)+(0-外销进项)-不得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内销应纳税额+外销应纳税额-不得抵扣税额-上期留抵
=内销税+外销税-(成品-材料)*征退差率-上期留抵
=内销税+外销税-(人工+费用)*征退差率-上期留抵
当应纳税额<=0,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应纳税额,此时获取退税资格。
3、退:MIN(当期期末留抵,当期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FOB*外汇牌价*退税率-材料价*退税率
=(人工+费用)*退税率
2、分解公式:
不得抵扣税额=出口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伯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应纳税额=当期期末留抵=内销税+外销税—(人工+费用)*征退税率-上期留抵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人工+费用)*退税率-(内外销税-(人工+费用)*征税率*+(人工+费用)*退税率-上期留抵)
=进项-销项+(人工+费用)*征税率+上期留抵
=进项-(人工+费用+材料)*征税率+(人工+费用)*征税率+上期留抵
=进项税-进口料件、免税进口材料税+上期留抵
=国内材料进项税+上期留抵
一类企业:5日
二类企业:10日
三类企业:15日
四类企业:哈哈哈哈。
免抵退税计算公式详解
第二步:剔
免抵退谁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退税率)
此步骤是为了剔出一部分进项税来减免抵退税额,以体现退税率低于征税率。还针对本环节使用免税材料未计过进项税,而不曾影响增值税进项税的因素,对不可免抵退税金额进行修正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0
在计算当期应纳税额时结果出现留抵税额,即当期应纳税额<0时,才会涉及出口退税
计算退税步骤:
首先用公式计算免抵退税总额
其次确定免抵退税总额的水平限额,用当期应纳税额计算出的留抵税额与当期可免抵退税额的绝对值比大小,择其小者确认出口退税,并用免抵退税额减除退税额以确认退税之的免抵税额
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其次确认出口退税,并确认退税之外的免抵税额①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②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增值税免、抵、退税计算涉及三组公式:
1、综合考虑内、外销因素而计算应纳税额的公式(免、剔、抵的环节);
2、计算外销收入的免抵退税总额(最高限)的公式(计算限额的环节);
3、将以上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明确退与免的金额)。
免、抵、退税计算程序及公式列图表
步骤
公式
说明
第一步:免
免征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
第三步:抵
免抵退税计算方法案例详解
免抵退税计算方法案例详解免抵退税是指对应税率的货物和应税劳务,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和程序进行结算后,可以获得退还增值税的一种方式。
免抵退税是国家为促进出口和经济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政策,通过这个政策,企业可以免除抵扣进项税额的限制,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
首先是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为“免抵退税金额=出口销售额×免税性质货物标准税率”。
其中,出口销售额是指企业出口销售的货物和应税劳务的金额,免税性质货物是指国家规定的可以享受免抵退税政策的货物,标准税率是指国家规定的货物的增值税税率。
例如,企业在一年内出口销售了100万元的货物,这些货物的免税性质货物标准税率为13%。
因此,该企业可以获得的免抵退税金额为100万元×13%=13万元。
这个金额就是该企业可以获得的退还增值税的金额。
接下来是免抵退税申请的流程和要求。
企业在申请免抵退税时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申报。
首先,企业需要在每月的预缴税金时填写免抵退税申请表,申报应享受免抵退税政策的销售金额和免税性质货物的标准税率。
然后,企业需要在每年年底进行免抵退税终审,将年度免抵退税金额进行汇总,并进行审计审查。
最后,企业需要根据审计结果填写和提交免抵退税申请表,税务部门进行审查和核准后,企业才能获得退还增值税的金额。
免抵退税申请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需要具备出口货物的资格,即要有出口货物的合法合规的资格,包括注册登记、贸易许可证等。
其次,企业需要按照国家关于免抵退税的规定进行申报,如在预缴税金时填写免抵退税申请表,年底进行免抵退税终审,填写和提交免抵退税申请表等。
再次,企业需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免抵退税金额进行审计,确保申请的金额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最后,企业需要配合税务部门的审查和核准,提供相关的材料和信息,如财务报表、销售合同、运输单据等。
总结起来,免抵退税是国家为促进出口和经济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政策。
出口退税免抵退计算举例详解
出口退税免抵退计算举例详解一、进料加工业务案例1:某化工生产企业,系一般纳税人,兼营内销与外销,2019年9月发生以下业务:1、国内采购原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100万元,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13万元;2、当月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50万元;3、内销货物不含税价格80万元,外销货物销售额120万元。
该出口货物退税率为10% ,上期留抵税额2万元。
计算该企业免抵退应退税额。
解析:进料加工,通俗地说进是一笔买卖,加工再出口又是一笔买卖,在进出口的合同上没有联系。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实质是将买的原料、辅料、能源、动力含的税都退掉,由于进料加工进口时免税,所以出口时也不用退,但加工完的离岸价中包含这些成本,要将不退的减去,所以要计算"免抵退税抵减额"。
进料加工实行的是免税并退税政策,加工耗用的国内料件的进项税,要退给出口企业的,不用作进项税转出。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 39号)第五条规定,增值税免抵退税计算为:1、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2、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x外汇人民币折合率x(出口货物适用税率 -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二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X (出口货物适用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3、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格X外汇人民币折合率x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X出口货物退税率4、当期应纳税额<0时,且当期期末留抵税额S 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一当期应退税额5、当期应纳税额<0时,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二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时:结转下期抵扣的进项税额二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应退税额6、当期应纳税额>0时,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怎么计算
免抵退税额怎么计算
简单理解就是
免:对于外销的销项税额予以免除;
抵:外销的进项税额抵扣当期应纳税额;
退:抵扣下来还有还有剩余,予以退还
计算公式: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
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举例:生产企业2023年6月一般贸易出口货物折合人民币100万元,内
销60万元,当期进项税额为16万元,适用征税率17%,退税率13%,
计算应纳税款、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第一步: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
额=外销收入×(征税率-退税率)=100×(17%-13%)=4万元。
第二步: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内销收入×征税率-(当期
进项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60×17%-(16-4)=-1.8万元。
第三步:计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外销收入×退税率=100×13%=13万元。
第四步:取当期“留抵税额”与“免抵退税额”较小者作当期应退税额,则免抵
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
由于留抵税额1.8万元<免抵退税额13万元,因此当期应退税额=1.8万元,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13-1.8=11.2万元。
因此,该生产企业2023年6月应交增值税0元,应退增值税1.8万元,免抵税额11.2万元
概括一句,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因为是负数),和退税上限,哪个小退哪个。
生产企业免抵退举例
生产企业“免、抵、退”1.“免”税,是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
“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等级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扣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举例说明(一)高新材料10月份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免税购进进口料件价格80万美元,以进料加工方式出口销售收入(FOB)100万美元,内销收入(不含税价)80万人民币,本期进项税额60万元,销项税率为17%,退税率为16%,汇率为6.31.计算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80*6.3*(17%-16%)=5.04万元(进口环节已经免税17%,不能再重复抵扣)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100*6.3*0.01-5.04=1.26万元(出口销售税率17%,退税率16%,差额1%(出口销售额*1%)需进项税转出至成本)2.计算期末留抵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3.6-(60-1.26)]=45.14万元3.计算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80*6.3*16%=80.64万元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100*6.3*16%-80.64=20.16万元4.计算应退税额期末留抵税额大于免抵退税额(即45.14大于20.16万元),故应退税额为20.16万元5.计算免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0。
最精辟增值税免抵退的计算理解
最精辟增值税免抵退的计算理解
一、增值税免抵退的基本概念
二、增值税免抵退的计算公式
增值税免抵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计算:一是按免税率计算,即根据允
许免除的税种或税种的增值税免抵退比例计算;二是按现金返还方式计算,即纳税人收到政府财政补贴或内部流动资金作为增值税免抵退的具体金额
返还给纳税人。
免抵退金额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免抵退金额=增值税金额×免抵退比例
增值税金额=主税金额
其中,主税金额指纳税人实际预缴的增值税金额。
三、增值税免抵退的情况举例
1、按免税率计算增值税免抵退
假设上海公司在2024年有6000元的增值税税款,个人所得税免抵退
率为50%,那么其可申请的增值税免抵退额即为6000×50%=3000元。
2、按现金返还方式计算增值税免抵退
假设山东省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为每家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财
政补贴,作为增值税免抵退,每家企业可以拿到5000元补贴。
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
免抵退税的计算1、不予免抵税额,根据出口退税率和内销的征税率的差额而来。
比如,出口货物200万,企业增值税率17%,退税率13%,那么200中只有13%可以享受出口货物免抵税政策,4%是要缴纳增值税的。
因此200*(17%-13%)称为不予免抵退税额。
2、免抵退税额,按照上面的解释,只有200万的13%享受免抵退政策,200*13%称为免抵退税额。
3、出口退税,一般称为应退税额。
(1)免抵退税额中包含三个部门,即免的税、抵的税、退的税。
一般我们分为:免抵税额和应退税额。
(2)应退税额的计算第一步,计算不予免抵税额,是为第二步做准备,因为不予免抵税额是做进项税转出,相当于增加了当期应纳税额第二步,计算应纳增值税额,这一步实际是计算本期期末留抵税额。
如果结果是正数,即应交增值税存在贷方余额,那肯定就没有期末留抵了,说明企业本期应该纳税;(如为正数,直接跳入第四步)如果结果为负数,负数即为企业的期末的留抵税额,负数就是本期进项税。
(为负数进入第三步)第三步,计算免抵退税额,实际是计算一个尺度,根据国家公布的退税率,计算企业可以退税的上限。
第四步,如第二步计算为正数,说明企业需要纳税,自然不存在退税。
如第二步为负数,比较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数值,取较小者。
(此处注意,是按绝对值比较大小。
原理:应纳税增值税的贷方负数即借方的正数,即期末留抵税额)较小者为应退税额,原理即为期末存在多少留抵税额,就退多少税,但不超过国家规定退税率计算的免抵退税额。
第五步,计算免抵税额。
本步实质上为倒挤。
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原理是要反映国家对企业的出口免了多少税,抵扣了多少进项税。
免抵退税两个案例
【案例一】(该例是免、抵、退)某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兼营内销和出口货物,2005年第二季度,内销货物销售额700万元,出口货物销售额(离岸价)180万美元(外汇人民币牌价8.4元,折合人民币1512万元),购进所需原材料等货物的进项税额为230万元,另外支付进货运费(发票)金额3万元。
(运费按10%折扣)已知:该企业销售货物适用税率17%,退税率9%,并且有上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32万元。
请计算该企业第二季度应纳或应退增值税税额。
【解析】(1)免征出口环节的增值税(2)当期出口货物不予抵扣或退税的税额=180*8.4*(17%-9%)=120.96(万元)(3)当期应纳税额=(700*17%)-(230+0.3-120.96)-32=119-109.34-32= -22.34(万元)当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为22.34万元(4)计算当期出口货物销售额占当期全部销售额的比例当期出口货物销售额/当期全部货物销售额=180*8.4/(700+180*8.4)*100%=1512/2212*100%=68.32%>50%(5)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180*8.4*9%(就是退税额)=136.08(万元)>未抵扣完的当期进项税额22.34万元当期应退税额为22.34万元剩余的下期抵扣。
【案例二】(该例不是免、抵、退税)山城公司是一家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私营企业,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出口退税方式为“先征后退”办法。
2005年9月初“库存商品”账户金额为50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为85万元。
9月分发生如下业务:(600*0.17)(1)购进货物5批,取得发票5张,发票总价款为600万元,增值税为102万元;(2)内销货物的总额为400万元,款项均存入银行;(3)自营出口销售货物一批,采用FOB价,折合人民币300万元(该企业的增值税税率为13%,出口退税率为6%出口销售农产品);要求:(1)计算企业当期应纳增值税和出口应退税额并申报退税;(2)编制收到退税款的会计分录。
免抵退税计算方法案例详解
免抵退税计算方法案例详解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许多财务工作者,尤其是刚接触出口退税业务的财务工作者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者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出口)的免、抵、退税的计算似懂非懂,未运用正确的方法从本质上去理解该项经济业务。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适用零税率制度。
适用零税率的行为,一方面实际上不需要缴纳增值税,另一方面,还可以抵扣用于零税率行为的购进货物所承担的进项税额,因此,才会产生出口退税的制度。
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除非另外有规定,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的办法。
一、基于假设条件下的免、抵、退税理解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 号)规定,生产企业是指独立核算、经主管国税机关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并且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对于此类的生产企业执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
实践中,财务工作者基本都清楚这些含义,但是在真正的计算过程中感觉无所适从。
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化繁为简的方法,结合增值税的计税原理进行理解,或许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增值税实行发票扣税法。
生产企业的一般计税方法,用公式表示为: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为理解方便起见,我们假设:1.期初的留抵税额为0 元;2.免税购进的原材料为0 元;3.出口货物的退税率等于出口货物征税率,均为17%。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见表一):应纳税额=(当期内销部分销项税额-当期内外销部分进项税额)免抵退税额二当期外销销售额>征税率值得注意的是,应纳税额中,外销部分的进项税额也计算在内,即已经实现了外销产品的零税率。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应纳税额与免抵退税额之间的关系。
通过两者之间关系的比较,我们才能判断当期退税额及当期免抵额的具体情况。
例1,A 公司系符合免、抵、退税政策的一家生产企业,2009年6月发生经济业务:自营出口产品1万台,离岸价格(FOB为每台100美元,外汇人民币牌价为1 美元:7.0元,内销货物不含税的销售额为5000万元。
免抵退税的计算实例
免、抵、退税的计算免、抵、退税是将退税和征税结合一起计算的,需要通过应纳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等分项目的计算,才能计算出免抵税额和应退税额。
有关计算公式如下:1.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其中,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如果当期没有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上述公式中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以及后面公式中的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就不用计算。
2.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其中,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3.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根据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期末留抵税额”确定。
例1:某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棉纺厂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照免、抵、退税办法办理出口退税,所生产的混纺布的增值税征税率为17%,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38号)规定,自2008年11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具体执行时间以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海关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
该厂2008年11月从国内累计采购生产所需原材料等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为600万元,进项税额102万元,进项发票已通过认证,材料均已验收入库,其计划成本630万元;上期留抵税额为72万元。
免抵退计算方法及案例
我们先讲缴税的原理(一般纳税人):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这应该很好理解,比如我卖老干妈,可能在国内卖,也可能出口的国外,扬我国威。
根据这种划分,上面黑体字里的公式我们就能变种为: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外销销项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内销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外销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内销进项税额)我国对于生产企业出口(即外销)的退税优惠政策(当然,也存在出口征税,这不在本问题免:对于外销的销项税额予以免除;抵:外销的进项税额抵扣当期应纳税额;退:抵扣下来还有还有剩余,予以退还;内销的进项和销项照旧,无优惠。
————————接下来我们重点讲外销的进项税额如何抵扣——————————————外销的销项税额可以用来抵扣应纳税额。
即: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内销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外销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内销进项税额)既然外销的销项已经免除,那我们不妨将这种抵扣理解成:——换言之也就是外销的进项税额可以拿来抵扣内销的税项税额和内销的进项税额之差。
上面说的是生产企业,也就是具有自营能力,比如我有一个工厂,拿来生产老干妈出口。
但我们也有不具有生产能力的出口企业,仅从事出口,我们称之为外贸企业。
比如我只是负责代理老干妈的出口,我自身不生产老干妈。
相比生产企业,外贸企业的优惠政策稍微简单点,只有“免、退”两步。
—————————————上面是政策,下面我们讲计税依据——————————————既然要“免、抵、退”,那我们不能凭空捏造,需要通过计算来决定,具体抵多少税,退多少税。
换言之,我们需要一个免退税依据。
对于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各自的免退税依据不同:生产企业:实际离岸价-保税和免税的金额实际离岸价,又称之为FOB,即出口发票上填写的数字,我的理解就是出口的不含税价,具体卖出的数字(这句可能不对,欢迎指正)。
多说一句,我一直好奇,为什么生产企业的免退税依据是其FOB,而不是进价,这点希望有谁能指点我一下,感谢不尽。
免抵退税会计核算举例
免抵退税会计核算举例例1:某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2004年12月出口销售额(CIF价)110万美元,其中有40万美元(FOB价)未拿到出口报关单(退税专用联),预估运保费10万美元,内销销售收入(不含税价)200万元人民币,当期进项发生额80万元人民币,该企业销售的货物的征税税率适用17%,退税率适用13%,美元汇率为8.27。
则当期会计处理如下:(1)根据实现的出口销售收入:借:应收账款--XX公司(美元)9,097,000贷:主营业务收入--外销收入8,270,000其他应付款--运保费827,000(2)根据实现的内销销售收入:借:应收账款--XX公司(人民币)2,340,000贷:主营业务收入--内销收入2,000,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0(3)根据采购的原材料:借:原材料4,705,882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00,000贷:应付帐款5,505,882(4)根据计算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100,000-100,000)×8.27×(17%-13%)=330,800借:主营业务成本330,800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330,800 (5)计算应退税额、免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340,000-(800,000-330,800))=129,200免抵退税额=(1,100,000-100,000-400,000)×8.27×13%=645,060由于期末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所以应退税额=期末留抵税额=129,200免抵税额=645,060-129,200=515,860根据计算的应退税额:借: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129,200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129,200 根据计算的免抵税额: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515,860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515,860 例2:若该企业2005年1月出口销售额(FOB价)80万美元,其中当月出口有30万美元未拿到出口报关单(退税专用联),当月收到2004年12月出口货物的报关单(退税专用联)20万美元,内销销售收入(不含税价)200万元人民币,当期进项发生额80万元人民币,当月发生一笔退运业务,退运货物是在2004年12月出口的,退运货物的原出口销售额(FOB价)为5万美元,该企业销售的货物的征税税率适用17%,退税率适用13%,美元汇率为8.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先讲缴税的原理(一般纳税人):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这应该很好理解,比如我卖老干妈,可能在国内卖,也可能出口的国外,扬我国威。
根据这种划分,上面黑体字里的公式我们就能变种为: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外销销项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内销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外销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内销进项税额)
我国对于生产企业出口(即外销)的退税优惠政策(当然,也存在出口征税,这不在本问题
免:对于外销的销项税额予以免除;
抵:外销的进项税额抵扣当期应纳税额;
退:抵扣下来还有还有剩余,予以退还;
内销的进项和销项照旧,无优惠。
————————接下来我们重点讲外销的进项税额如何抵扣——————————————
外销的销项税额可以用来抵扣应纳税额。
即: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内销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外销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内销进项税额)
既然外销的销项已经免除,那我们不妨将这种抵扣理解成:
——换言之也就是外销的进项税额可以拿来抵扣内销的税项税额和内销的进项税额之差。
上面说的是生产企业,也就是具有自营能力,比如我有一个工厂,拿来生产老干妈出口。
但我们也有不具有生产能力的出口企业,仅从事出口,我们称之为外贸企业。
比如我只是负责代理老干妈的出口,我自身不生产老干妈。
相比生产企业,外贸企业的优惠政策稍微简单点,只有“免、退”两步。
—————————————上面是政策,下面我们讲计税依据——————————————
既然要“免、抵、退”,那我们不能凭空捏造,需要通过计算来决定,具体抵多少税,退多少税。
换言之,我们需要一个免退税依据。
对于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各自的免退税依据不
同:
生产企业:
实际离岸价-保税和免税的金额
实际离岸价,又称之为FOB,即出口发票上填写的数字,我的理解就是出口的不含税价,具体卖出的数字(这句可能不对,欢迎指正)。
多说一句,我一直好奇,为什么生产企业的免退税依据是其FOB,而不是进价,这点希望有谁能指点我一下,感谢不尽。
在实际出口中,因为与外国人交易,所以涉及到外币的问题,我们相应的需要折算成人民币。
保税和免税的金额,这点应该很好理解。
当初买来就没缴税,总不能现在指望ZF再倒贴吧?
外贸企业:
购进货物价
购进货物价具体指的就是购进货物时专用增值税发票上的金额,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完税价。
——————————————接下来讲退税率和具体公式——————————————
当涉及到退税时,我们需要一个退税率作为依据。
有了退税依据,有了退税率,我们的退税
(实际离岸价-保税和免税的金额)*退税率
或者:
购进货物价*退税率
但是!
注意:退税率不一定等同于征税率,这当中就产生一个差额:我当初被ZF征去的税,可能不一定全数得到返还,会产生退税率小于征税率的情况。
这时我们就应当将这部分予以剔除,上面的公式也就应该改成:
(实际离岸价-保税和免税的金额)*(征税率-退税率)
或者:
购进货物价*(退税率-退税率)
前面讲过,还要考虑到外币换算的情况,那我们的公式再一次改成:
(实际离岸价*汇率-保税和免税的金额)*(征税率-退税率)
或者:
购进货物价*(退税率-退税率)
———————————下面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
例: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税率为17%,退税税率为13%。
2012年8月有关经营业务为:购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200万元,外购货物准予抵扣进项税额36万元通过认证。
当月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100万元。
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100万元,收款117万元存入银行。
本月出口货物销售额折合人民币200万元。
解:
实际离岸价:200(注意是最后一句那个200,不是购原材料时候的200)
当初进料时免税的金额:100
税率:17%
退税率:13%
套用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得抵扣退税金额:
(200-100)*(17%-13%)=4
因为是生产企业,我们首先得有一个“抵”的过程(上面说过,外贸企业就没有这一步),所以我们计算一下内销的应纳税额:
内销应纳税额=100*17%(内销销项)-36(内销进项)=-19
我们用不得抵扣金额(4)+内销应纳税额(-19)=-15
我们这月的应纳税额是-15,也就是应该获得退税15万元。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我们还要计算一下这月我们总共能得到退税的上限,也就是(实际离岸价*汇率-保税和免税的金额)*(退税率),在这道题目中,就是(200-100)*(13%)=13
——这里产生一个问题:我的应纳税额是-15退税,但我当期最多只能得到13万元的退税,那很显然,我得到的退税金额只能是13万元,那15-13,我们还有2万元的退税金额,怎么办呢?
留到下月继续抵扣。
我们举一反三,假如本月应纳税额是-8,退税上限是13,那怎么处理呢?
本月应退税额:8
本月免抵税额:5(13-8)
——概括一句,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因为是负数),和退税上限,哪个小退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