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学途径的实现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学途径的实现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学途径的实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和社会学的学习能够培养出的一系列综合能力与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对历史与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历史与社会的演变过程、掌握历史与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意识等。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事件,分析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等。

实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采取多种教学途径。

首先,要关注活动教学。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是通过实践中的活动来培养的。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参与讨论、进行实地调查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特点,或者组织学生模拟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此外,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评估证据、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辩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最后,要注重现代技术的运用。

现代技术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例如,可以使用虚拟实境技术,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事件;还可以使用在线数据库和网上资源,帮助学生查找和评估历史文献资料。

综上所述,实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采取多种教学途径。

活动教学、跨学科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现代技术等都是实现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些教学途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社会的演变过程,掌握历史与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历史与社会学科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形成多元思维的能力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学生,鼓励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开展思辨性思考。

学生通过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培养他们挖掘问题本质、辩证思考的能力。

二、培养获取、筛选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筛选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是需要质疑和判断的。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信息的真伪,并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

在社会学科的课堂上,可以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培养学生判断信息可信度的能力。

三、培养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历史与社会学科涉及到众多的内容和知识,学生需要通过多种表达形式来展现他们的思想和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不同的任务和项目,例如写作、演讲、展示等。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使用数字化技术来表达他们的学习成果。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四、培养跨文化和全球意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培养应该超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和全球意识。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和社会知识,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相互联系,并培养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能力。

学生还应该了解全球问题和挑战,并培养全球视野。

五、重视情感体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应该注重情感体验,使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感受历史的沧桑与社会变迁,学生可以培养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和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通过情感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面对未知的未来时,能够有所作为。

本文将围绕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展开讨论,探讨教师在实践中如何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教学中,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解析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素养,涵盖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基础学科知识、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

他们能够用历史和社会学科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在历史和社会学科领域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和社会学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掌握一些知识,更是要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维品质、学习品质、情感品质等方面的素养。

二、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并且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学生学习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该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并且让学生讨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内容往往较为抽象和宏大,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故事、图片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历史事件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感受来了解历史的魅力。

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历史文化的传世之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包括思维品质、学习品质、情感品质等方面的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意识解读教学文案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意识解读教学文案

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1)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2)把评价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
史环境中。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揭示本质。
(4)以古鉴今,发现意义。
谢谢聆听! 敬请指正!
历史是什么?
通常我们所使用的“历史”一词包含 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事件, 一是指我们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叙述。前 者是史事,后者是历史学。
3.初中《历史与社会》历史意识的 素养标怎样设定?
历史理解:学生能以史料为证据设身 处地地了解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对重 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事物的来龙去脉做出 合理解释;能从历史发展线索中理解相 关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不同重要性 ;能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它们之 所以不同的原因。
历史评价:能根据一定目的、任务或要 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事物的价值、历史人 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作用、历史观点的正 误等,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提出自己的见 解,以古鉴今。
历史认同:能够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 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的社 会问题;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 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了解并认同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历史意识素养如何让它看得见、 摸得着?
1.梳理较典型的反映历史意 识的课标有哪些?(链接一)
2.基于学科素养的学业质量标 准层次怎么分?
历史学本身就包含有两个层次,第一 层次(历史学I)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 认定,第二个层次(历史学II)是对第一个 层次的理解或诠释。历史学I在如下的意义 上可以认定是客观的和不变的,即大家可以 对它有一致的认识(例如,是布鲁斯刺死了 恺撒),但历史学II是思想的产物,并没有 客观的现实性,随着我们的思想的改变而改 变的。然而历史学之成为其历史学,却全有 恃于历史学II赋给它以生命,否则历史就不 过是历史学I所留给我们的一堆没有生命的 数据而已。(何兆武《历史与历史学》)

历史与社会学科应培养四大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应培养四大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应培养四大核心素养□宁波市镇海区澥浦中学周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四大要素构成。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总体运用是从内容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的。

从内容维度来讲,又可以分为学科内和学科间两种课程资源的整合;从空间维度来讲,主要是指课内外的课程资源的整合。

一、空间感知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内容虽然几经推敲和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并不适合所有地区的学生。

地方资源的融入往往能架起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缩短学生同历史、社会的时空距离。

非文本资源主要是指与人相关的课程资源。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观念的变化以及人口流动的加速,师生接触到不同的领域,利用相关资源,会使得学生对区域的认识更加深刻。

比如在讲中国北方和南方这两大区域的差异与联系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把视频、照片、个人感受等整合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来。

二、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就是一种历史观,是在历史反思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进而服务于现实。

一般情况下,它可以分为四大块:历史考证、历史理解、历史评价、历史认同。

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态度上,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向学生说清楚一个问题:历史的结论必须基于史料的考证,才能去伪存真,避免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参考资料,针对部分教材史料不充分的情况,教师还应结合其他的相关史料,为学生呈现更为全面的史实。

历史理解关注的是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去思考。

从横向来看,应从全球大视角以及本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角度去研究。

从纵向来看,要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通史、断代史的视野中,比较同类型的事件与人物,突出其时代特征与阶段特征,分析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作用。

历史评价重在给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意义、局限性等方面的认识。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了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基本认识。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历史研究、触摸实物文物、观看历史纪录片等,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和信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并培养他们获取、整理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撰写小论文、做研究报告等,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的本质和深层原因。

我们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观。

历史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数据和事实,更是一段段鲜活的人生故事和珍贵的文化传承。

我们积极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感受人性的光辉和黑暗面,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和优秀人物的认同和崇敬,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上探索方法对于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认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加强。

学生更加重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对历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也更加深刻。

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取和整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培养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支持。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历史与社会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历史与社会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历史和社会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五大核心素养,这些素养涵盖了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以下是这五大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1. 理解历史事件与背景:理解历史事件与背景是历史学科的基础。

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学生能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同时,学生还需要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与背景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2. 掌握历史思维方式:历史思维方式是历史学科的核心。

这包括对历史证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能够通过阅读历史文献、使用史料和其他信息来源来获取历史知识。

此外,学生还需要发展自己的推理和推断能力,能够从不完整的历史信息中得出合理的结论。

3. 发展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社会学科的重要素养。

学生需要能够审视各种历史观点和解释,评估它们的可信度和可靠度,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支持。

批判性思维也包括对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辩证思考的能力,学生需要能够看到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

4. 培养跨文化意识:历史和社会学科关注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学生需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并能够评估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现象。

5. 培养公民责任意识:历史和社会学科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

学生需要了解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并能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对历史事件与背景的理解、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

这些素养的培养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和社会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并更好地适应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社会。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掌握历史知识、社会科学概念和方法,具备批判性思考、文化自觉、独立思考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能力素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当注重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

历史学科知识是历史的基础,学生应该具备熟悉社会历史演变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能力。

其中包括了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学生需要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包括掌握历史思维方式,即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思考方式,了解历史的背景和情境,在探究历史事件、过程和现象中真正掌握历史的精髓。

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社会学科知识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学生应该具备了解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考和行为的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社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通过探究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和现象的本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需要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学生需要多角度的学科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志愿者活动、实践教学等项目,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社会,参与实践,全面了解社会和历史,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活跃性,引导学生对历史和社会学科进行多元化观察和思考,并用互动的方式促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另外,学生还需要多维度的知识获取,学校应该配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并开放数字资源库以方便学生获取学习资料。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在学科知识上的需求,也提高了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总之,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只有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情况,以灵活多元的方式开展教学,才能标本兼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一、核心素养的含义和重要性核心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科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国际视野的拓展、社会责任的承担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社会素养能够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参与能力。

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能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回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当今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面临着一些问题。

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历史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理解不够深刻。

学生的社会问题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相对薄弱,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不够,缺乏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

有必要通过实践探索,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路径。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了解决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认知和社会问题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社会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国际视野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念和全球意识。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历史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过去、理解现在、预判未来,而社会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现象,发现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规律。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一、塑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认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具体的历史或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认知,这也是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传统教学往往流于背诵,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但忽略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认知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塑造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科学的全方位认知。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传递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所背后的社会背景。

通过让学生先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社会的发展背景,再结合历史文化,深刻理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同样,在社会学教学中,要注重发掘社会规律。

要让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观察和反思,深入了解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知识,获取对普遍社会问题的认知,加深社会意识。

二、发展学生研究能力历史与社会学科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研究能力。

通过培养科研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并从自身角度发现、探究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探究历史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需要读懂描述历史事实的文本,分析并解读历史事件背后的知识和文化;甚至需要尝试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评价。

在社会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化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例如引导学生调查当地的社会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等等。

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知识及技能,更好地为社会、环境以及其他人类共同体做出贡献。

历史与社会: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一、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现在使用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什么是课程三维目标?课程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

空间感知——学生应通过运用地图等工具学会描述区域特征,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解决区域存在问题,形成空间视角,增进地理环境理解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成为对环境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历史意识——学生在学习历史之后能做历史性的思考,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更为整体地思考和有意义地理解历史。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一、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体现在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上。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概念、事件、人物及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这包括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原因和结果的掌握,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角色和影响的理解。

二、社会现象分析社会现象分析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重要一环。

学生应具备观察、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动力。

这需要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思考,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三、时空观念构建历史与社会学科强调时空观念的构建。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脉络,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进行分析。

这种时空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现象。

四、历史证据运用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历史证据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证据,能够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学生需要具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来研究历史和社会现象。

这种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六、社会责任感培养历史与社会学科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七、跨学科学习意识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学习意识。

这意味着学生需要了解其他学科与历史和社会学科的联系和交叉点,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种跨学科学习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

八、实践能力提升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需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历史考察、社会调查、模拟演讲等。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在当今社会中,历史和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和尊重。

本文将探讨历史和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在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培育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来实现的。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分析历史文献以及进行班级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也需要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历史遗迹和博物馆等实地考察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学科中,核心素养培育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参与来实现的。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社区实地考察以及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责任感,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方式参与社会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表达和辩证能力。

在历史和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和专业知识,并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辩论和激发学生思考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学校和社会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来促进历史和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校可以建立丰富的图书馆和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历史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周和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进行实践探索。

社会可以为学校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合作,例如向学校提供研究课题、实践场所和专业人士的指导等。

历史和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探索,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社会认知和能力提升。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当前社会,历史和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历史和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和社会学科,培养出具有历史思维、社会思维和人文素养的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对历史事件、社会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文关怀等。

下面将重点介绍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践探索。

历史课程的改革是培养历史素养的基础。

传统的历史课程强调记忆与传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

而现代的历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历史素材分析的方法,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资源中进行历史事件的探究和分析。

历史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了解历史事件,更要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评判价值。

社会学课程的改革也是培养社会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

传统的社会学课程往往过于理论化,与现实脱节,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而现代的社会学教育更加强调实践与体验。

在社会学教学中引入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深入理解社会问题背后的本质。

社会学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和服务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自觉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跨学科的教学也是培养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历史和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关联,只有将不同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历史和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引入文学、美术、音乐等人文艺术学科的内容,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能力。

历史和社会学科的教学还可以与科学、技术、数学等学科进行交叉探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进行实践探索。

当前,一些学校和教师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探索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体验。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学科,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实践探索。

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知识密集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知识的积累。

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技能也是很重要的。

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社会问题的发生原因和结果,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历史与社会现象的理解。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场馆,体验历史感受;并且学生也可以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如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了解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思维的能力,才能综合分析社会问题。

学校可以开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应该通过了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事件,从中汲取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的启示。

学校也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能力。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家长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努力培养优秀的历史与社会学科人才。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导言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重要的学科领域,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和社会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这不仅仅是因为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与变革、政治体系的演变、国际关系等重要知识。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领域获得丰富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判断力、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目标设置和实践探索等几个方面展开对这一主题的讨论。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历史和社会学科领域取得更好的学术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角色的扮演。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使得我们处于一个极具挑战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知识学科已经很难满足我们对学生未来所需素养的需求。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责任感、判断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全球意识和文化包容性等素养,这些都是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1.1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全球历史、各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增强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认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1.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其辨别信息真伪、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

历史与社会核心概念

历史与社会核心概念

历史与社会核心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一)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内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表现: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

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社会学等学科时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养。

这些素养包括对历史和社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跨文化交流和全球视野、社会参与和价值观等。

这些素养的培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具体事件、历史演变和历史时期。

学生需要掌握历史研究方法,例如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口述历史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历史分析和思考能力,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理解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变化。

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运行机制。

学生需要掌握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法,例如问卷调查、访谈和统计分析等。

此外,学生还应具备社会分析和思考能力,学会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根源、原因和解决办法,审视社会现实和价值观。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式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历史、社会问题和口述历史中主动学习。

同时,学校还应该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社区实践等,帮助学生掌握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还应该注重跨学科教育和全球视角。

学校应该将历史和社会学科融入到其他学科中,并通过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全球意识和文化多样性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相互影响,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对世界问题的思考。

为了促进历史和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教育部门和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资源开发。

例如,开展口述历史的活动,邀请老年人、地方企业家等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增加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引言历史与社会科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它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和社会现象的学科,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应该是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者。

本文将探讨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达成这一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来审视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思考,比如:“为什么某个历史事件会发生?”,“这个社会现象的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用理性和客观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表面的事实。

二、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一部分。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和社会文献来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通过教学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重要的部分,如何对史料和社会文献进行分析和解读。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不仅仅要学会获取和分析信息,更要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任务型教学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比如:“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写一篇史料解读文章”,“根据所学的社会现象,设计一份社会调查报告”等等。

通过这些任务型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学途径的实现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学途径的实现

(二)空间视角
• 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 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 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地理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 注重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 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必须有助于发展学 生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技能。‛《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空 间观点‛作为地理教育应培育的核心观点之一。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现象、 地理事件、地理效应、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地理空间之中,空间视角就是对 这些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进行正确透视,涉及‚它在哪里‛‚它是 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地理对这 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空间关系, 如空间位置、空间形态、空间组成、空间层次、空间排列、空间格局、空间联 系、空间的制约关系等,而上述认识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类如何生活 在地球上。因此,培育学生的空间视角应是基础地理教育的又一价值追求。
提高学生地图的空间感知力有效途径 • (一)了解地图形成过程,认识空间实体与地图的对应关系, 提高空间感知能力 • (二)掌握地图要素进行空间想象,提高空间感知能力 • (三)通过填图、绘图训练,提高提高空间感知能力 •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到的地理学的几个核心问题: • 对应给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相应能力: • (1)空间定位能力; • (2)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 • (3)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 • (4)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 • (5)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
地理人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生活时空板块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空间感知”,而空间感知又可分解为区域认知和人地观念两个方面[1]。

区域性是生活时空最重要的学科特性,可以说区域认知是奠定空间感知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大厦中的基石。

因此,本文就区域认知这一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些内容上的梳理和学习策略的探究,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区域认知涵盖了区域位置、区域要素、区域特征、区域差异与联系等四方面的空间概念,并以空间位置为逻辑起点,相互间以箭头所示方向依次形成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序列,由此我们提出相应的学习策略。

一、明确区域位置:运用地图定位策略
建立区域的空间概念,首先要明确它在地球表面所处的位置,因不同的位置是形成各个国家、地区、城市等不同区域环境的首要因素。

如“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以及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等课标中有关区域位置的内容,它们无一例外地编排在相关课标条目之先。

因此,明确区域位置,是区域认知活动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只有“迈”在地图上,才能走得坚实。

地图具有直观一览性、地理方位性、几何精确性等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地图中空间信息图形等视觉语言,读出区域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1.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判读。

如要确定澳大利亚大陆的自然地理位置,首先在世界政区图上,判读出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南半球,东临太平洋西濒印度洋;然后在图上找到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穿过的是一条特殊的纬线——南回归线,由此判别出其大概的纬度范围及相关的气候带;最后利用地形图,判读出澳大利亚大陆是中间低平而四周略高的自流盆地。

综合读图分析,澳大利亚大陆具有临海的条件与位于副热带气候带,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的自然地理位置优势,因而其区域内分布着大面积的优质草场资源,为其有发达的畜牧业和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奠定了自然基础。

2.区域的人文地理位置判读。

如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在亚洲政区图上读出,它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深入到了亚洲中心的内陆部位,与北亚、中亚、南亚的八个国家接壤;在国内它与甘、青、藏三个省区相邻。

从此处可以读出新疆在国际上是多个种族、宗教交汇的复杂区域,也是国内少数民族的交融处。

贯穿其全境的兰新铁路,西出阿拉山口穿过中亚可达欧洲,向东延伸到我国的中东部经济带,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同时新疆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今天国家正在积极推行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经之处。

所有这些,都凸显出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二、明晰区域要素:采取系统分析策略
区域要素是指区域系统的主要成分或部分,主要由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和土壤等)和人文要素(人口与人种、语言与宗教、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等)两部分组成。

各区域要素是构成区域知识的最基本单位,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了区域系统的主要特征。

因此,要了解区域的特征,就必须明晰各区域要素所起的作用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中各要素的联系,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

因此,学习区域要素最为切实可行的是采取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一般来说,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和
土壤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构成了区域的自然系统。

其中气候条件往往起主导作用,因为气候会影响河湖的水情、地表形态的状况、植被的生长及土壤的发育程度。

当然,其他要素反过来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地形中的地势高低,直接影响到气候的温度要素。

所以各自然区域要素的相互影响是复杂而具体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同样,人口与人种、语言与宗教、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构成了区域的人文系统。

其中经济活动往往在各要素中起主导作用,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对人口的数量与分布,民族、种族及宗教等状况,城市化水平以及国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具体关系如图3所示。

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人文要素的关系中,只要抓住了经济活动这一“牛鼻子”,整个区域的人文特征就显现出来了。

不仅如此,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比自然区域系统与人文区域系统更高一级的综合区域系统。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看作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也正是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才构成了区域的文化特色。

三、明白区域特征:抓住关键要素策略
任何区域要素的联系最终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中展开的,而特定的地域总是具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总要给地理事物打上强烈的地域烙印,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是生活时空中最重要的内容,显然课标对这方面的知识也青睐有加。

有总括性的如“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有具体的从不同侧面反映的,如“描述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事例”“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等等大小尺度不一的区域及其特征方面的要求。

因此,要形成区域认知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最根本的就是学生要明明白白地知道各个区域的特征。

而掌握区域特征的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要抓住在区域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要素,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区域中的其他要素,决定了整个区域系统的特性如青藏高原被称为“雪域高原”,那么决定“雪域高原”这一区域特征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是地形要素——海拔高。

因为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有4000多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由于一个地方的气温是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的,所以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高寒气候,在它上面也就出现了“雪域”景观特征。

再如学习湄南河三角洲地区,如何从关键要素去把握它的区域特征——“稻作文化的印记”呢?我们知道,种植水稻需要充足的水热和肥沃的土壤等条件。

所以决定湄南河三角洲“稻作文化的印记”的关键要素是由冲积平原和热带季风气候共同构成的,具体的相互影响关系如图4所示:
可见,“位于低纬度的河流入海处”的区域位置奠定了冲积平原和热带季风气候这两大关键要素,并由此决定了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再加之耕作经验与劳动力人口等人文要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该区域的“稻作文化的印记”的鲜明特色。

四、明了区域的差异与联系:探寻空间结构策略
每个区域都各具自己的区域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区域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这就是区域差异。

如课标中的“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就是对区域差异认识的要求。

而人类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了区域联系。

我们
看与此相关的课标要求:观察不同区域之间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汇等方面的联系,认识区域联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所以只有明了区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才能真正认识各种尺度的多姿多彩的区域。

事实上,造成区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而区域间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结为区域联系提供了可能。

所以要学好区域差异与联系,就要从探寻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着手,即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结两方面去把握区域差异与联系的地理规律。

1.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去揭示区域差异。

如分别位于秦岭南北两侧的四川盆地与黄土高原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南北方特色。

秦岭南侧的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是我国著名的盆地。

盆地内肥沃的成都平原、便利的灌溉条件以及该地夏季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当地发展农业,是著名的水稻和油菜籽产区,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该区域悠久的历史传承形成了其独特的巴蜀文化。

而位于秦岭北侧的黄土高原区,地表沟壑纵横,夏季风受太行山的阻隔而势力减弱,降水较少,气候相对干燥,河流分布不多,多为旱地作物。

此外,黄土高原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开发时间较早,且遭到过度垦殖,加之黄土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地的这些特性深深地根植到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黄土高原文化(信天游、安塞腰鼓、窑洞等)。

可见正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上的不同,才构成了区域间的千差万别。

2.从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结去探究区域联系。

如2015年建立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就是我国与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间开展相互合作的区域组织。

起源于青海唐古拉山的澜沧江,从我国西双版纳出境后称为湄公河,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最后流入南海。

澜沧江——湄公河既是联系澜湄六国的天然纽带,也是沿岸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孕育了澜湄国家各具特色而又相亲相近的文化,形成了各国间历史悠久、深厚广泛的经济与人文联系。

正如普雷斯顿所说:“地球空间中的物质与非物质的事物的复杂联结,是变化的连续过程或事态序列的一瞬间的反映。

”通过湄公河——澜沧江这一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结,为中缅老泰柬越间的区域合作奠定了基础,所以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确定了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个优先合作项目。

总之,我们从区域位置、区域要素、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与联系四方面去解释、比较和说明区域的空间概念,并通过“地图定位、系统分析、关键要素、空间结构”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而清晰的区域认知,不失为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