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病的挑战与应对
慢性病的全球负担与应对措施
慢性病的全球负担与应对措施慢性病是指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的疾病。
在全球范
围内,慢性病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
负担。
本文将探讨慢性病的全球负担情况,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目前,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
球近三分之二的死亡是由于四类主要慢性病引起的,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
这些慢性病占据了全球疾病负担
的绝大部分,给医疗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在发展中国家,慢性病也越来越成为主要健康威胁。
随着生活方式
的改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中国家的慢性病患病率逐渐增高。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健康教育不足等原因,这些国家面临着更为严峻
的挑战。
如果不加以有效干预和控制,慢性病将对这些国家的可持续
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要解决全球慢性病负担问题,需要多方合作,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慢性病的投入,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
其次,要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包括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健
康生活方式、加强早期筛查和干预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慢性病的挑战。
总之,慢性病的全球负担日益加重,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社
会各界共同努力,开展全面、协调的应对措施。
只有通过合作与努力,才能有效减轻慢性病给全球带来的负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水平。
慢性病管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慢性病管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对于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国家都在探索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法,以便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健康的发展。
然而,尽管在慢性病管理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未来,还是要面对不少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慢性病管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并分析这些策略在2023年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挑战1. 财政压力慢性病所需的医疗资源是非常庞大的,对于政府而言也是一笔重大的开支。
在未来,政府将面临影响慢性病管理的财政压力。
当政府部门的预算减少时,医疗资源也会相应缩减,使得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措施受到影响。
2. 人力资源不足慢性病管理需要有高素质的医疗人员,包括专业医生、营养师、物理治疗师等等。
但是,在未来,由于医疗人员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导致医疗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可能导致患者的管理和治疗出现较大的困难。
3. 慢性病管理的技术难度慢性病管理需要药物、营养、运动等方面的治疗,需要开展定期的检查和评估。
这种治疗需要高度的技术性和综合性,这就需要更加全面和熟练的医疗人员来实施治疗。
虽然新技术被广泛采用,但仍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应对策略1. 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改善慢性病管理的质量。
通过远程医疗和互联网支持,更多的人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医疗和管理服务,提高了治疗效率,减轻了医疗负担。
对于资源短缺的地区,远程医疗还可能是唯一的办法。
2. 发挥社区护理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在慢性病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可以帮助管理患者的生活,向病人宣传健康知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护家庭居民用药安全等。
此外,社区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护理环境,使患者能够更快地康复。
3. 建立综合性医疗中心建立综合性医疗中心,整合慢性病管理资源和医学知识,可以提高慢性病管理的质量。
同时,建立综合性医疗中心可以利用高新技术来缩短救治和管理慢性病的时间。
慢性病患者就医遇到哪些困难
慢性病患者就医遇到哪些困难慢性病,这个听起来似乎并不陌生的词汇,却给无数患者带来了长期的困扰和挑战。
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就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往往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
首先,经济压力是慢性病患者就医时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慢性病的治疗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用药、定期检查以及可能的康复治疗,这一系列的医疗费用累加起来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尤其是一些进口药物或者新型治疗手段,价格高昂,很多患者难以承受。
例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一些新型的胰岛素制剂价格较高,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再比如,治疗癌症等重疾的靶向药物,价格更是令人望而却步。
为了节省开支,有些患者可能会选择减少用药剂量或者放弃一些必要的检查项目,这无疑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其次,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也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
在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丰富,患者能够得到较为优质和全面的医疗服务。
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缺乏专业的慢性病诊疗机构和医生。
这就导致了很多慢性病患者需要长途跋涉到大城市就医,不仅增加了就医成本,还可能因为路途奔波而加重病情。
而且,即使在大城市,由于患者众多,优质医疗资源也常常处于紧张状态,患者需要长时间排队等候才能挂上专家号,这对于身体虚弱的慢性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
再者,慢性病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还常常面临着医患沟通不畅的问题。
由于医生的工作繁忙,每位患者能够分配到的诊疗时间有限,这就可能导致医生无法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
患者可能会觉得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对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存在疑虑但没有机会详细询问。
另外,一些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使用的专业术语过多,患者难以理解,这也会影响治疗的依从性。
例如,医生在解释病情时提到一些复杂的医学名词和检查指标,患者可能会听得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到底有多严重,应该如何配合治疗。
慢性病患者在就医时还会遇到药物可及性的问题。
传染病与慢病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传染病与慢病管理的现状与挑战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与慢病管理工作。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大对传染病与慢病防治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传染病与慢病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传染病管理现状与挑战1. 现状近年来,我国传染病防控能力不断提升,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国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疫情动态。
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传染病防控合作,共享疫情信息,为全球传染病防治作出贡献。
2. 挑战(1)新型传染病威胁日益突出。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如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这些疾病传播速度快、危害大,给我国传染病防控带来极大压力。
(2)传染病疫情全球化。
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传染病疫情易于跨国传播。
这使得我国在防控输入性传染病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3)疫苗安全与免疫规划。
我国疫苗覆盖率不断提高,但疫苗安全事件偶有发生。
免疫规划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疫苗可及性、接种率等。
二、慢病管理现状与挑战1. 现状我国慢病管理取得了积极进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慢病防治政策,明确了慢病防治目标。
同时,医疗机构加强了对慢病患者的管理,慢病防治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2. 挑战(1)慢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2)慢病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慢病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系、政策法规、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3)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慢病患者需长期服药、调整生活方式,但许多患者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导致病情恶化。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1. 加强传染病与慢病防控体系建设。
提高疾控中心的能力,完善疫情监测与预警体系,提升防控水平。
2. 加大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力度。
完善传染病与慢病防治政策,确保疫苗安全,提高疫苗接种率。
3. 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慢性病管理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我国慢性病管理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将围绕慢性病管理的政策环境、服务体系、技术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展现我国慢性病管理的全景图,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
二、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和患病人数持续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负担。
当前,我国慢性病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如《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我国还加大了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服务体系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筛查、患者随访等工作,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全程、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推广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模式,提高了患者对慢性病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在技术应用方面,我国积极推动慢性病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慢性病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等方式,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尽管我国慢性病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率不够高,患者对慢性病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有待提升等。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应对策略
目录
01 一、我国老年人慢性 病现状
03 三、实践建议
02 二、应对策略 04 参考内容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的问题日益凸显。慢性 病是一种长期积累形成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威胁。本次演示将对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的现 状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慢性病与生命质量的关系密不可分。慢性病容易导致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 生活质量降低。例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控制饮食、 按时服药,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一定负担。同时,慢性病还可能导致老年人的 社会参与度降低,社交圈子变窄,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生命质量。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文献综述的方法。问卷调查对象为南京市60岁及以 上的老年人,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0份。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 慢性病患病情况、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同时,文献综述主要从公开发表的文 献中搜集关于老年人多重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对其进行整 理和分析。
2、社会支持:社会应加大对老年人的支持力度,提供各种形式的照料和关 爱。此外,可以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健身活动等,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 保健能力。
3、个人调节:老年人自身也需要积极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例如,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等,以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老 年人应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慢性病的患病率 也相应上升。因此,年龄是慢性病患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2、性别:女性老年人在慢性病患病率上高于男性老年人。这部分是因为女 性老年人往往比男性老年人更注重健康保养,但也需要女性老年人可能面临的特 殊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等。
慢性疾病管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慢性疾病管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在当今社会中,慢性疾病已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增加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如何有效地管理慢性疾病,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慢性疾病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挑战: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不畅慢性疾病的管理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积极合作和理解。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患者并不了解他们所患疾病的严重性、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
而医生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很难与每个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和教育。
解决方案:建立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沟通渠道为了改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医疗机构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健康教育和沟通渠道。
例如,通过手机应用程序、电子邮件或远程医疗服务,医生可以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健康信息和指导。
此外,医疗机构还可以开展定期的健康教育讲座,帮助患者了解并掌握慢性疾病管理的相关知识。
二、挑战:长期治疗的药物依从性慢性疾病往往需要长期用药治疗,而许多患者存在着药物依从性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患者可能由于生活习惯和社会因素的限制,无法按时按量服药;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可能对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解决方案:多方面的药物依从性提高策略为了提高药物依从性,需要采取多种策略。
首先,医生应与患者详细讨论治疗方案,并解释治疗的重要性和可能的风险。
其次,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提醒、电话随访等方式帮助患者按时服药。
此外,社区和家庭成员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提供支持和监督,确保患者坚持治疗。
三、挑战:慢性疾病管理的高成本慢性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常常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和费用。
很多患者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接受到适当的治疗,从而导致疾病的进展和恶化。
解决方案:提供可负担的医疗服务和保障机制为了解决慢性疾病管理的高成本问题,政府和医疗机构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建立慢性疾病的保险制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使患者能够得到更便捷和廉价的治疗服务;推进药物价格的合理监管,保障患者的用药权益。
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与挑战
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与挑战慢性病是指持续存在并进展缓慢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一、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慢性病防治具有以下重要性:1. 社会公共卫生健康的关键问题慢性病是当今社会公共卫生健康的关键问题之一。
慢性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因此,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 经济负担的减轻慢性病对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巨大。
长期治疗、康复和护理费用高,使得患者和家庭承担了沉重的医疗费用。
通过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可以减轻患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3. 提高生活质量慢性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和社交功能。
积极防治慢性病,可以减轻疾病的症状和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建设健康中国当前,我国正大力加快健康中国建设。
慢性病防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关键一环。
二、慢性病防治面临的挑战慢性病防治面临着以下挑战:1. 高发病率与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不良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缺乏体育锻炼等,是导致慢性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挑战。
3. 医疗资源不足慢性病防治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包括医院、医生、药物等。
然而,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慢性病防治存在困难。
4. 缺乏管理机制慢性病防治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保障。
然而,目前我国慢性病防治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导致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困难。
三、如何应对挑战面对慢性病防治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慢性病的预防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健康管理。
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及优化措施研究
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及优化措施研究慢性疾病是指病程较长,发展缓慢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疾病等。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主要的健康挑战之一。
据统计,全球现有慢性病患者达4.3亿,这个数量在未来还会不断增长。
慢性病的管理和预防对于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优化措施、技术创新和政府角色等四个方面探讨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及优化措施研究。
一、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1. 慢性疾病的高发性和低优先级慢性病的高发性和长期管理给医保系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2亿人患有慢性病,这个数字将会不断增长。
另外,慢性病管理的优先级相对较低,人们常常只关注急性突发疾病的治疗和控制,而忽略了长期慢性病的管理。
2. 长期管理和医疗资源的不足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治疗,而医疗资源有限,导致医疗资源的竞争加剧。
另外,医生的经验不足和慢性病患者的医疗知识水平不高也是慢性病管理中的困难。
3.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较低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的自我管理和治疗,但是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低,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意识。
二、慢性疾病管理的优化措施为了优化慢性疾病管理,政府和医疗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患者教育、多学科协作、家庭病床医疗、信息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以及预防和控制等措施。
1. 患者教育患者教育是慢性病管理的关键。
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减轻医疗卫生资源的压力。
通过防控知识的普及,让患者充分了解慢性病的防控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进展。
2. 多学科协作在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过程中,需要不同学科的医生共同参与,并协调医疗资源,因此建立多学科医疗专家团队,进行全面、系统、协同的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3. 家庭病床医疗将医疗服务下沉到家庭,实现家庭医师的健康管理,增强了服务的接近性和可及性。
家庭病床医疗利用信息技术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远程监测、诊断和治疗等服务,降低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
中国慢性病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从传染病向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转变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很多国家。
而行为模式的转变, 包括膳食习惯变化、身体活动减少、高水平的男性吸烟率等危险因素是中国疾病模式快速改变的重要原因。
其结果,这些本可避免的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引发了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的显著上升。
目前,中国有1.77亿高血压患者,有3.03亿烟民(占了世界烟民的1/3),并有5.3亿人遭受被动吸烟危害。
膳食的变化和身体活动的减少,使中国成人及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不断上升。
大量需要提供医疗服务的慢性病患者的出现,导致医疗费用上升,占用了预防疾病的资源,这给中国正在进行的卫生改革带来了巨大而独特的挑战。
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疾病预防和控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人群的健康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中国人群的期望寿命明显增加[1]。
在很多西方国家,过去一二百年来,完成了疾病模式的转变,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从传染病和围生期疾病为主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 NCD ;以下简称“慢性病”)。
但是,中国则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完成了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
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多项卫生干预中国慢性病的挑战与应对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杨功焕1,3, 孔灵芝2, 赵文华1, 万霞3, 翟屹1, 陈致和4, Jeffrey P. Koplan 5措施的实施——包括免疫规划的实施、卫生设施和饮水质量的改善、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受教育人群比例的增加、收入的增加、营养和住房条件的改善。
因此,慢性病和伤害的相对重要性突显;同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快速下降,导致老龄化人口比例的增加[2],慢性病患病人数也显著增加。
探讨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现状及问题的应对措施
探讨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现状及问题的应对措施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慢性病也在不断增加。
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基层慢性病防控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现状分析慢病防控意识不足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慢性病在早年时也许并不为人所知,但现在主流媒体关于慢性病以及慢病防控的宣传、教育已经广泛存在。
然而,由于一些老百姓没有意识到慢性病危害的严重性以及基层慢病防控的重要性,导致了防控工作的被动性。
基层医疗机构技术和人员匮乏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 许多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了大型医院中,导致了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的匮乏。
另外, 基层防控工作对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员工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能力。
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流动性大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医疗机构的防控工作不能连续开展,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的不断人员变动也导致了缺乏比较优良的防控理念和经验传承的问题。
防控体系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基层慢病防控工作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如防控体系层级不足、监管不力、防控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应对措施采取政策措施提高慢病防控意识相关部门对于老百姓在媒体、新闻等多种渠道进行更深入的全面慢性病防控意识普及,提高老百姓的防控观念。
计划编制完善,保障基层医药服务能力对于公共卫生防控工作来说,计划编制与实施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因此,需要为基层医疗机构制定完善的计划,提高其医疗技术和防控能力,增强基层防控能力和规模。
加强对技术和医疗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在对基层防控机构招聘人员和推广医疗技术等方面,需要采取更加合理的措施:包括改善工作条件、提供明确的职业规划、提高福利待遇等等。
加强对防控体系建设的推进积极推进基层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对防控体系的规范、统一监管及肯定。
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基层慢病防控的模式,提高防控体系的信息化水平。
慢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慢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19-03-0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们物质⽣活⽔平不断提⾼,我国逐渐步⼊⽼龄化社会,使得我国患有慢性病的⼈群明显增多。
慢性病对⼈们的危害巨⼤,如果防治不及时,将会对社会、经济、群众⽣命等各⽅⾯造成巨⼤的危害。
开展社区卫⽣服务是防治慢性病的最有效途径。
在社区及社区的家庭开展慢性疾病的预防具有明显优势,社区与社区内的家庭将成为慢性病防治⼯作的最好平台。
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控⼯作,是⼀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通过社区卫⽣服务,有效地对慢性疾病进⾏防控,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程的、全⾯的、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前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社区慢性病防控⼯作开展受到阻碍,本⽂针对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探讨。
⼀、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1、社区内⼈员⾃我保健意识薄弱,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青年、中年⼈,对⾃我保健意识的缺乏,对慢性病认识不⾜,导致社区⼤部分⼈员对慢性病将会给⼈们未来健康带来的危害认识不⾜,使得⽇常⾃我保健意识薄弱,社区⼈员⾃我保健意识不⾼,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作开展难以实⾏。
其次社区⽤于慢性病防治资⾦不⾜。
⽬前社区慢性病防控⼯作所需经费完全靠国家、政府,等上级部门拨款维持,⽽每年国家对社区慢性病防控⼯作拨款不⾜,这部分资⾦被⽤于针对⼏种主要慢性病与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管理与⼲预,资⾦渠道的缺失,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作举步维艰。
同时社区对慢性病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完善,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了社区卫⽣服务中⼼⽹络直报信息系统,但对系统使⽤及利⽤率不⾼,这⼀问题也严重制约社区慢性病防控⼯作的顺利开展。
2、⼈员配置不⾜严重制约着慢性病管理⼯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从事慢病管理的专业⼈员少,且兼职过多⽽承担的⼯作任务繁重。
慢性病管理⼯作的现状多为,“⼀⼈多职,⼀⼈多能”,多数⼯作⼈员兼顾⽼年⼈管理、负责居民建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慢病管理、死因监测⼯作等。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概述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发展缓慢的疾病,其在中国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报告,以提高公众对该问题的认识,并促进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采取。
慢性病在中国的现状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慢性病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人口的主要死因之一,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不断增加,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健康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病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监测报告,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危险因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的人倾向于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
这导致了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增加。
缺乏体力活动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很多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
久坐和缺乏运动会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等。
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是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它们都与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吸烟增加了心脏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而酗酒则可能导致肝脏和心脏疾病等问题。
环境污染中国的环境污染也是导致慢性病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都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慢性病的发生率。
慢性病的监测与预防监测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对于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监测慢性病的发生情况,并推动公众健康教育和预防行动。
建立慢性病监测系统中国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慢性病监测系统,以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可用于评估慢性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公众健康教育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向公众普及有关慢性病的知识,引导人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习惯、运动等,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
制定预防策略监测报告可以揭示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从而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
我国慢性病流行状况与防控策略
我国慢性病流行状况与防控策略近年来,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有效防控慢性病,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控策略,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首先,我国慢性病流行状况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
这些疾病一般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费用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慢性病的流行状况,我国采取了以下策略进行防控。
首先,健康教育宣传。
我国加大了慢性病防治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如宣传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
通过提供科学的健康教育,使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其次,医疗服务的改善。
我国加大了对慢性病患者的诊疗服务,提升了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在社区提供慢性病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和管理。
通过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及时诊断和治疗慢性病,降低病情进展和并发症的风险。
同时,我国推行了“健康中国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该计划包括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推广等。
通过公共卫生干预手段,如加强对高盐饮食、高脂肪和高糖饮食的管理,促进人民群众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如实施烟草控制政策,通过提高烟草税、限制烟草广告等方式,削减了吸烟者的数量,减少了慢性病的发生。
最后,我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慢性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水平。
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在慢性病的防控策略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改善医疗服务、实施“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制定政策法规和开展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有效提高了我国慢性病的防治水平,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1996年流行病学调查,我省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标化患病率为4.63%(全国3.21%),IGT的标化患病率为5.07%,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约有糖尿病病例200万人(50%以上为隐性病例)。
1998年的全省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岁以上居民已知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及肿瘤的患病率分别为8.94%、2.87%、00.93%、1.01%和0.94%。
国内比较处于较高水平。
经体检3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31.12%(1/3),有71%的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趋势预测:随着我国人群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等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增加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预示着我国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呈上升趋势。
2 慢性病所致的危害严重慢性病的预后差,致残率高:慢性病通常病程长,预后差,并伴有严重并发症甚至残疾的发生。
如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致盲率高25倍。
我国现存的600万脑卒中患者中75%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40%重度致残,而且不可逆转,由此造成了人们生命余年的痛苦,加重了疾病的负担。
疾病负担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的指标,是指疾病所造成的健康期望寿命的损失情况。
健康期望寿命可以定义为在健康条件下的期望寿命,即个人在良好的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它把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信息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在当前众多的反映健康状况的指标中,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可以作为一个反映疾病负担的新指标。
它由早逝造成的损失(寿命损失年YLL)以及残疾造成的损失(残疾生存人年YLD)两部分组成。
慢性病防治的根本任务就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提高生命质量,进而预防和控制其发生。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慢性病的患病率上升导致了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增加。
我国城市及县级医院中慢性病住院病人占全部住院病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中国慢病情况汇报
中国慢病情况汇报中国是世界上慢性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慢性病已成为我国人口健康面临的重要问题。
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进展缓慢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
据统计,中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给社会、经济和个人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中国慢病情况进行全面的汇报和分析,对于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慢病患者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卫生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3亿,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为主要类型。
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这一趋势给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其次,慢性病对个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慢性病的特点是病程长、进展缓慢,容易导致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和注射胰岛素,心脏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脏康复训练。
这些都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费用和家庭负担。
再次,慢性病防控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尽管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慢性病的防控工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不足,慢性病管理水平不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中国慢病情况严峻,慢性病已成为我国人口健康面临的重要问题。
要有效应对慢性病带来的挑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高患者的健康管理水平,促进全民健康。
希望通过本次汇报,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关注慢性病问题,共同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2023全国慢病报告
2023全国慢病报告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进展较慢的疾病,其中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病等。
这些疾病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大量人口,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威胁,还给医疗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针对慢病的监测和预防非常重要,因此,每年都会对全国范围内的慢病情况进行报告和分析。
本文就是2023年全国慢病报告的内容概述和分析。
背景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4100万人因慢性疾病导致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71%。
在中国,慢病也成为了造成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
慢性病的高发率和长期治疗带来的高经济负担已经成为医疗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挑战。
报告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2023年全国范围内的慢病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慢病的治理和预防工作。
通过对慢病的病情统计、发病趋势分析和病例特征比较等工作,希望能够揭示慢病的形势与发展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来源和方法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自全国范围内的慢病监测系统,包括医疗机构的病例报告、健康档案和官方统计数据等。
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和数据可视化技术,以期得出全国范围内慢病的整体情况和趋势。
报告内容1.慢病总体情况2023年全国范围内慢性病的总体情况如下:–疾病种类:主要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慢性肺病等常见慢性病。
–发病人数: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的全国范围内慢病的总发病人数。
–患病率:对全国范围内的人口进行统计,计算出慢病的患病率。
–病死率:根据病例报告和死亡统计数据,计算出慢病的病死率。
2.慢病发病趋势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地域等因素对慢病发病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患病率和病死率存在差异,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但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所下降。
–不同性别的人群患病率也存在差异,女性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主要集中在乳腺癌、子宫颈癌等,而男性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主要是心脏病、高血压等。
我国慢性病的现状与挑战及应对策略
我国慢性病的现状与挑战及应对策略作者:易秋来源:《养生大世界》2020年第10期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部分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这四类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
(一)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心病患者1100万。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惯等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血脂异常达到40.4%,均呈现上升趋势。
(二)癌症据《2017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80万,死亡人数约229万,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癌症严重危害群众健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之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广泛流行和环境污染、职业暴露等因素的逐渐累积,我国癌症防控形势仍将十分严峻。
(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哮喘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疾病。
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13.6%,总患病人数近1亿。
慢阻肺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疾病负担的特点,患病周期长、反复急性加重、有多种合并症,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
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进展较慢,且不能通过简单的治疗方式完全恢复的一类疾病。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慢性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健康威胁,并且已成为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了解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对于制定健康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慢性病患病情况据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居民慢性病报告2019》,中国目前慢性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患病人数巨大。
报告显示,15岁及以上居民中患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为30.6%,患有2种及以上的比例为12.8%。
具体患病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血压: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为23.2%,患病人数超过2.6亿。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2.糖尿病:糖尿病也是常见的慢性病,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中患有糖尿病的比例为10.9%,患病人数超过1.2亿。
糖尿病对人体的损害很大,一旦发生并发症,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3.肥胖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症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报告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中肥胖症的患病率为9.4%,患病人数超过1亿。
肥胖不仅影响外表美观,还会导致多种慢性病的发生。
4.冠心病和脑卒中:冠心病和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也是我国慢性病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15岁及以上居民中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分别为3.1%和2.5%。
5.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疾病等:除了上述常见的慢性病,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疾病等。
二、慢性病患病原因分析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影响所致。
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中国慢性病
中国慢性病中国慢性病:挑战与机会慢性病是指持续或反复出现的一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这些疾病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并且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慢性病正逐渐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慢性病的现状、原因以及应对措施,以期为改善慢性病管理和预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是世界上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中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达到2.3亿人,占总人口的17.3%。
这个数字在中国继续增长的趋势,且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会持续上升。
这一慢性病流行趋势引起了公众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慢性病的高发率与多个原因密切相关。
首先,一个显著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因此慢性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其次,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也是慢性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变化和缺乏锻炼都导致慢性病的风险增加。
另外,环境因素如污染和劳动条件等也对慢性病的发病率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慢性病的严重性,并开始采取行动来应对这一挑战。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慢性病的监测和统计工作,以便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分布情况和影响范围。
其次,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国民健康促进法》和《慢性病防治规划》,以推动慢性病预防和管理工作。
此外,政府还鼓励医疗机构提供更好的慢性病管理和治疗服务,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
除了政府的努力,个体和家庭在慢性病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提高公众对慢性病的认识和知识,加强健康教育和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和管理慢性病至关重要。
此外,家庭成员的关怀和支持也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家庭需要积极参与到慢性病管理和预防工作中。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为中国慢性病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和移动健康技术的兴起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管理和咨询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从传染病向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转变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很多国家。
而行为模式的转变, 包括膳食习惯变化、身体活动减少、高水平的男性吸烟率等危险因素是中国疾病模式快速改变的重要原因。
其结果,这些本可避免的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引发了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的显著上升。
目前,中国有1.77亿高血压患者,有3.03亿烟民(占了世界烟民的1/3),并有5.3亿人遭受被动吸烟危害。
膳食的变化和身体活动的减少,使中国成人及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不断上升。
大量需要提供医疗服务的慢性病患者的出现,导致医疗费用上升,占用了预防疾病的资源,这给中国正在进行的卫生改革带来了巨大而独特的挑战。
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疾病预防和控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人群的健康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中国人群的期望寿命明显增加[1]。
在很多西方国家,过去一二百年来,完成了疾病模式的转变,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从传染病和围生期疾病为主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 NCD ;以下简称“慢性病”)。
但是,中国则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完成了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
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多项卫生干预中国慢性病的挑战与应对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杨功焕1,3, 孔灵芝2, 赵文华1, 万霞3, 翟屹1, 陈致和4, Jeffrey P. Koplan 5措施的实施——包括免疫规划的实施、卫生设施和饮水质量的改善、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受教育人群比例的增加、收入的增加、营养和住房条件的改善。
因此,慢性病和伤害的相对重要性突显;同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快速下降,导致老龄化人口比例的增加[2],慢性病患病人数也显著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这种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正在加速进行。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与慢性病发生明确有关的危险因素也在快速出现,如,膳食结构的变化、身体活动的减少、烟草消费的增加、机动车的使用等。
过去五十年里,中国发生了和许多发达国家类似的行为转变。
尤其是伴随着过去三十年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转变无论在速度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都是史无前例的。
下面我们使用最新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和疾病发病、死亡的流行资料,描述中国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
这些对中国人群健康造成重要影响的行为变化,加剧了慢性病的流行,国家卫生服务改革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定义和数据来源我们使用了1982[3]、1990[4]和2000[5]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和死亡数据。
1982年的人口普查(普查时点为1982年7月1日)收集了1981年全国所有死亡人数,1990年的人口普查(普查时点为1990年7月1日)收集了1989年和1990年1月至6月的所有死亡资料,2000年的人口普查(普查时点为2000年11月1日)收集了2000年11月1日之前12个月(1999年11月至2000年10月)的所有死亡资料[6]。
对死亡原因的分析,使用了1973-1975年[7]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 中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3.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4.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5. 美国埃默里大学全球卫生研究所通信作者:杨功焕,yanggh@和2006年[8]中国卫生部进行的两次全国调查以及1991-2000年[9]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isease Sur-veillance Points System)收集的数据。
1973-1975年的死亡调查(又称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覆盖了全国2 392个县,约8.5亿人。
从死者家属和医疗记录中收集了死者年龄、性别、死因等资料[7]。
死因分为传染病、肺炎、结核病、肿瘤(包括主要的肿瘤,如肺癌和胃癌)、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肝硬化、其他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
通过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CD)的映射表,把1973-1975年的死因转换为ICD代码[10],以便统一分析。
由于1973-1975年的调查数据,只有分年龄别和分死因的报表结果,没有个案数据库,无法作进一步校正。
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由分布在全国所有省的城市和农村的145个疾病监测点组成,这些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获得,涵盖了大约1 000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
从1991年到2000年,该系统在该固定人群中收集出生和死亡(含死因)的数据。
监测系统严格按照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经过论证,该系统具有全国代表性,反映了中国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年龄和性别、东中西部区域[11]。
1992年,在中国,新的出生和死亡报告的法规颁布后[12],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了死因报告规则,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死因报告和分析程序。
死因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编码[10]。
在中国,由于不是所有的死亡病例都发生在医院或相关卫生医疗机构,因此,人群死因数据的可靠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监测系统中,也有相当比例的人死在家中。
对于在家中死亡(包括有或者没有医疗记录)的病例,死因是使用死因推断量表,通过询问家庭成员获得的有关信息来推断的,因此,科研人员对监测系统报告的死因的准确性进行了研究[13-17]。
这些研究表明,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死因,基本上是准确的。
同时,在监测系统中,每三年通过对5%的监测人群进行漏报调查,确定漏报率用以校正死亡报告的完整性[18]。
从1991到2000年,监测系统在所覆盖的人群中,共收集死亡个案50多万,这些病例均有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按照ICD-9进行分类和编码。
2001年,监测系统进行了调整和扩大,覆盖人数达到7 140万人。
每个监测点扩展到相应的整个县或区,每个点覆盖人数为30万 ~ 70万人。
2006年,卫生部开展了全国死因流行病学调查,除了对肿瘤高发地区的调查外,调查地区主要在扩大的监测系统内进行。
通过对2004-2005年死因数据的重复收集,验证调整后的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报告质量。
本次调查获得了868 484个死亡个案,其中大约有6.44%的死亡是没有经过医院诊断的,对于这部分病例的死因采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验证后的死因推断量表进行推断。
所有死因采用ICD-10进行分类和编码[10]。
对死因的描述分为三大类: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慢性病以及伤害。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系统,慢性病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疾病[10]。
由于1973-1975年调查的死因不是根据ICD进行分类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分析时将传染病、结核病、肺炎归入感染性疾病。
1991-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收集的死因数据与2006年的调查结果均使用了国际死因分类标准,能方便地对不同年代的结果进行比较。
加上1991-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监测数据来源于同一样本人群,数据收集方法相同,所以我们采用了该系统的数据进行各类死因的趋势性研究。
分析时,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对2006年的调查数据采用了与1991-2000年相同的死因分类。
标化死亡率的参考人口年龄结构,来自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5]。
记要框1为高血压、吸烟、肥胖、成人超重的定义。
所有危险因素的数据来源于三类全国性调查。
高血压的数据来源于1991年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和200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
超重、肥胖和膳食摄入量的数据来源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
烟草使用的数据来源于1984年全国吸烟抽样调查[25, 26]、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27, 28]以及2002年全国行为危险因素调查[29]。
死亡模式的转变图1显示了中国人群1945-2000年的期望寿命变化[6, 30]。
由于在传染病和母婴疾病控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在1975年之前的增长幅度较大,1990年以后,伴随着慢性病的上升,期望寿命达到相对平稳状态。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短短的四十年间,出生时期望寿命从不到50岁上升到近70岁;1990年到2000年,从70岁上升到72岁,增长了2岁。
图2显示了过去三十年死因模式的变化趋势。
1973年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占总死亡的27.8%,到2005年已下降到5.2%;而慢性病则相反,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和肿瘤占总死亡的比例却从1973的41.7%上升到2005年的74.1%。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了死因模式变化的速度[9]。
从1991年到2000年,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了13%。
其中,标化死亡率下降速度超过10%的有17种疾病(传染性疾病、结核病、肺炎、母婴疾病、病毒性肝炎、风湿性心脏病、胆石病、高血压病、自杀和自伤、失火和火焰引起的事故、意外淹死、意外坠落、意外中毒、先天异常、COPD 、食管癌和肝病),且这17种疾病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共下降了91/10万。
反之,有7种疾病的年龄标化死亡率上升速度超过10%,这7种疾病是脑卒中(中风)、冠心病、糖尿病、肺癌、肝癌、乳腺癌和交通事故。
从1991年到2000年,这7种疾病的标化死亡率从172/10万上升到212/10万,增长了40/10万。
2000年,这7种疾病死亡占了总死亡的38.5%。
图3显示了从1991年到2000年,肺癌、脑血管病、冠心病和糖尿病的上升趋势,以及传染性疾病、肺炎和围生期疾病的下降趋势。
在中国,农村和城市以及农村中的东、中、西图1中国一些年份的期望寿命[6, 30]记要框1 定义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 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 ;或近两周内使用药物降低血压[19]。
血压值为实际测量血压值[20]。
肥胖:18岁及以上成人的体质指数(BMI )大于等于28kg/m 2(中国标准)[21];WHO 以30kg/m 2作为肥胖界值,其推荐的亚洲人肥胖标准为27kg/m 2 [22, 23]。
超重:18岁及以上成人的BMI 值大于等于24kg/m 2(中国标准)[21];WHO 以25kg/m 2作为超重界值,其推荐的亚洲人超重标准为23kg/m 2 [22, 23]。
曾经吸烟者:每天吸烟,至少持续6个月,但调查时已不再吸烟者[24]。
现在吸烟者:一生中连续或累积吸烟6个月或以上,且调查期间,在吸烟的人[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