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传统文化与我国未来民法典
未来中国民法典的品格(房绍坤 朱呈义)
未来中国民法典的品格房绍坤朱呈义上传时间:2003-4-9[摘要]民法典是一国民法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我国至今尚未制定民法典,但制定民法典已被立法机关提上立法日程,并且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
法国民法典以其通俗易懂著称于世,德国民法典以其逻辑严谨流传后世,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具有什么品格,值得深思。
我们认为,未来中国民法典应当符合现代民法发展趋势、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要、贴近中国现实经济生活与吸收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
未来中国民法典只有实现此品格,才能立于世界民法之林,成为二十一世纪民法典的典范。
[关键词]品格、民法发展趋势、科技发展、经济生活、传统文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看,民法典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涉到一国的文明程度和方式。
“民法是与宪法相并列的法律,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基本观念和构造,而民法规定的是社会的基本观念和构造。
”[1]在我国,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法典一直付阙,只有一部“宜粗不宜细”的民法通则,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现代化的隐忧。
当前,制定民法典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最重要的立法工程,也为广大民众所殷切期待。
有语云:十九世纪是法国民法典的世纪,二十世纪是德国民法典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民法典的世纪。
那么,如何才能使中国民法典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先进、最科学的民法典,成为世界民法典的典范,这是摆在广大民法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目前,学者们对我国民法典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和体系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何取舍,尚无定论。
[2]我们认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和体系,未来的中国民法典都应当具备如下品格,惟有如此,才能“使中国未来的民法典赢得二十一世纪的民法典的桂冠”!一、中国民法典应当符合现代民法的发展趋势自罗马市民法以来,历经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典编纂热潮,使得现在世界上有113个国家有民法典。
处于第三次编纂热潮中的中国民法典应如何利用其后发优势,“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原本后出最精确之法理”,借鉴各国民法的先进制度,反映民法的最新发展趋势,使中国民法典能够立于世界民法之林,是制定民法典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心得体会两篇合编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心得体会两篇合编范文一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向世界宣告着“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回应了民生的关键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次民法典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与此相关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人格权的独立成编是此次编篡的亮点,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早在1986年,我国制定民法通则时就明确规定了“人格权”。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格权的定义不断丰富,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成了一把双刃剑,个人隐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信息泄露引发的电信诈骗,利用互联网侵犯公民名誉权等现象层出不穷。
此次民法典除了人格权独立成编之外还回应了一系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可以说,这是一部“社会活动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当然民法典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字的魅力和缺陷总是形影不离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哈姆雷特》,当民法典制定好后,司法者、执法者、守法者对其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出台相应的解释、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就显得额外的重要,但这只是后话,就把一切交给时间,让我们一起去见证。
这一部盛世之典不仅仅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也写满了14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必将在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以保障其权益和发展。
本文将从法律保护的角度探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立法保护的基础我国的宪法和民法典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
根据宪法第36条的规定,我国保护少数民族的自主权、传统习惯和风俗。
民法典中的民族风俗的保护规定也确保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法规,例如《民族地区自治法》、《国家民委办法》等,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立法措施为了保护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我国采取了多种立法措施。
首先,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明确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义务和权益。
此外,还设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专项基金,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其次,我国还制定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该法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机制,明确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义务。
同时,该法还设立了非遗名录和非遗传承人制度,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另外,我国还通过《民族地区自治法》明确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和自治范围。
这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本地区的传统文化。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还存在一些空白和笼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问题仍然存在。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被边缘化和遗忘。
少数民族面临的现代化冲击,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
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民法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
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民法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中国的法律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民法传统到现代法治精神的崭新发展,这一过程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沉淀和现代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法律发展,从古代的法治传统到当代的法治理念,以及这些传统如何影响和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一、古代中国的法律传统古代中国的法律传统根植于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
这一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了诸多法律文化元素,如礼仪、家族观念、道德伦理等。
这些传统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组织和治理。
1. 儒家法治观念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这在古代法律中体现为尊重家长、孝道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强调君子行道,弘扬道德法治观念。
2. 家族观念与礼仪法律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更多地与家庭和家族有关。
家族观念和家族责任在古代法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护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秩序。
礼仪法律规范了社交行为和仪式,以确保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3. 德治思想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依循道德规范,而不仅仅是法律规定。
这种德治思想体现了法律与道德的紧密关系,强调了社会和谐与规范的维护。
二、现代中国的法治精神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古代的法律传统逐渐融入了现代法治精神,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法律体系。
1. 民主法治原则现代中国法治体系以民主法治原则为基础,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公平公正的原则。
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法律对所有公民平等适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 法律体系的建设现代中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制度,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平竞争。
3.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现代中国法治精神体现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
法律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工具,政府决策和行为受到法律的制约,依法行政成为基本原则。
传统文化对中国民法的影响
刘 巧 婧 : 统 文 化 对 中国 民法 的影 响 传
3 9
中 , 对 于 公 田和 私 田的认 领 , 规定 不 准 妄 领 , 如 则 妄
领侵 权 要受 到刑 法 制裁 。这样 的处 罚 实 际上是 从另
一
二 、 西 方 文 化 比较 下 中 国 民 法 的 发 展 中
( ) 国礼乐 文化 中西 方现代 民法原则 的体现 一 中
喻 于 义 , 人 喻 于 利 。 这 可 以 说 是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小 ”
中贵 义 贱 利 价 值 观 的 典 型 代 表 。贵 义 贱 利 的 价 值 观, 肯定 了“ 是 处理 人 与人 之 间关 系的首 要准 则 。 义” “ ” 概念最 初 是作 为处 理兄 弟关 系 的规范 而呈 现 义 的 的 , 来 发展 为 与 朋 友 、 他 人 相 处 的 一 个 基 本 标 后 与 准 , 又 被引 申为 处理 君 臣关 系的标 准 。 因此 , 中 后 在 国传 统社 会 中 , 义” 为普 遍 的道德 要 求 , 依据 儒 “ 成 是 家学 说 中人之 所 以为 人 的准则 而加 于人 们 的职 责或
恶 偏 私 , 人 主 义 是 邪 恶 偏 私 之 源 ; 序 良俗 , 表 个 公 代
了和谐 美满 的团结秩 序 , 对 面是恣 意妄 为 , 权主 其 私
义 是 恣 意 妄 为 之 源 ; 实 信 用 , 表 了 归 仁 向 善 的 个 诚 代
利 ; 且 道德 义务 的特 点 在 于 它 主要 不 是 以享 受 相 而
重 要规 范 。“ 的调 整 范 围 极广 , 礼” 在婚 姻 、 庭 、 家 继 承关 系等 方 面都 有体 现 。先 秦 时 期 , 据 宗法 原 则 根 而确 立 的父权 家长 制 及 嫡 长子 继 承 制 , 后世 的婚 对 姻家庭 继 承制 度 有着 深 远 影 响 。 由汉 至唐 , 事法 民 律得 到 了进 一 步充 实 。此 时 , 建 婚 姻 家庭 制 度 已 封
学习民法典的深刻体会-民法典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学习民法典的深刻体会-民法典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7编加附则、84章、1260款条文、超10万字内容,这部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法典,必将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事法律制度有多重要?很多人可能不曾想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不是宪法、刑法,而是民事领域的婚姻法。
社会秩序的建立,人民权利的保障,都有赖于对基本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和规范。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事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只有进一步明确市场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保障公民民事权利,买卖、交易等才能顺利进行。
在此背景下,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出台,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日趋完善。
既然民事法律制度已较为完善,为什么还要把与民事相关的法律编纂成一部法典?原来,民事法律调整的主体多、涵盖领域广、关系复杂,相应的法律条文数量也很庞大,其中还有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地方。
因此,编纂民法典就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从而打通民事法律体系“血脉经络”,实现对法律条文的“深加工”。
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经过系统编纂,民法典将发挥“1+1>2”的效果。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社会关系在不断调整,调节社会关系的民法也需要与时俱进。
今天中国的民法典可以说是21世纪互联网、高科技时代民法典的代表。
民法典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人格权”单独成编,不仅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同时彰显了21世纪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
如何应对烦不胜烦的骚扰电话?遇到摄像头偷拍该怎么处理?AI 换脸、伪造他人声音算不算侵权?这些只有生活在这个时代才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在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由此而言,这部权威、严谨的民法典,又何尝不是一部信息时代的“生活指南”?法律的生长、完善,离不开其所处历史和文化的滋养。
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思考
庭法 ( 家事法 ) 中体现温情脉脉 的“ 礼乐文化” 的特 征 , 可 以在 人格权 、 也 物权 、 债权 、 侵权等 民法制 度 中
则 、 范 的 内容 , 渊源 于先秦 时代 的孔 子 。孔子 曾 规 它
代 中国 已经创 造 了灿烂 的法 律 文 明 。但 是 , 民法 在
的立法 中 , 出现 了许多 亟 待解 决 的理论 问题 , 如 也 例 如何解 决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与 现 代 民法 的 理 论 联 系 问 题 。其 中十分敏 感 的问 题 , 是 中 国要 构 建 自己 的 就 现 代 的 民法 体 系 , 究竟 如 何看 待 和利用 、 吸收西 方法 律 文化 , 特别 是 当西 方 法 律 文 化 与 中国传 统文 化 在 利益 价值 、 益取 向等 方 面 出现矛 盾甚 至抵 触 、 抗 利 对
提 出 了君君 臣 臣 、 父 子 子 和 仁 义礼 智 等 伦 理 道德 父
观 念 。孟子 进而 提 出 “ 子有 亲 , 臣有 义 , 妇有 父 君 夫 别, 长幼 有序 , 友有信 ” “ 朋 的 五伦 ” 德 规 范 。董 仲 道 舒按 照 他 的大道 “ 阳而贱 阴 ” 阳尊 阴卑 理论 , 贵 的 对 五伦 观念 作 了进 一 步 的发 挥 , 出 了三 纲 原 理 和五 提 常之 道 。董 仲舒认 为 , 在人 伦关 系 中 , 臣 、 子 、 君 父 夫 妻三 种关 系是 最 主要 的 , 而这 三 种 关 系存 在着 天 定
于现 代 中国来说 , 当尽 可能地 将二 者 融合 、 应 消化 , 之共 同适 用 于 中 国的 民法体 系 中, 使 以体 现和 谐 民法 的精 神 。 中国未 来的《中华 人 民共和 国民法》 不是 民法典 式的 立法体 例 , 而是 一 个松 散 型 的汇编 式体例 。 关键 词 : 中华 文化 ; 国民法 ; 中 法典化 ; 民法精 神 中 图分 类 号 : 9 3 文献标 识 码 : 文 章编 号 :0 8— 9 1 2 0 ) 6— l7—1 D2 A 10 6 5 (0 9 0 0 1 0
座谈发言:学习贯彻落实民法典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座谈发言:学习贯彻落实民法典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近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民法体系基本确立,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挥法治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
本次座谈我们将针对学习贯彻落实民法典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展开讨论。
一、民法典的背景和作用民法典是中国人民根据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我们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限,集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完成的一个立法大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法典从总的层面上规范了我国民商事法律关系,为市场经济确立更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促进了公民的自由、平等和法律的保障。
民法典的实施,也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规范,为解决各种纠纷提供了更为完备的法律依据,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的规范化和民主化。
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民法典的实施对于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1. 优化社会治理结构。
民法典作为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工具,可以帮助政府提升其治理能力,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
2. 推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民法典是国家法制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深化我国“法治国家”建设,有助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社会治理的宏观治理和微观治理的有效结合。
3.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民法典强调家庭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保护,其中涉及的房屋、物业、共有财产等问题,是社区治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有助于推进社区的法治化建设。
4. 促进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民法典秉持公平正义原则,规范公益诉讼等民事诉讼制度,保护消费者、弱势群体权益等方面得到了更为全面、更为具体的规定。
因此,民法典的实施可以带动社会公共德育和道德观念的提升,为建立和谐、公正、稳定的社会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三、学习贯彻落实的措施作为一名体制内的干部,我们应该切实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认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扬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作出贡献。
个人对民法典的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民法典的相关问题。
民法典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此,我想结合个人对民法典的理解和感悟,与大家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
首先,我想谈谈民法典的编纂历程。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历经数十载,从《民法通则》到《民法典》,凝聚了无数法律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民法典的核心价值民法典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它从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方面,全面规定了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各类民事法律关系。
以下是我对民法典核心价值的几点理解:1. 平等保护。
民法典强调平等保护原则,不论身份、地位、财富,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
这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 自愿原则。
民法典倡导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遵循自愿原则,即民事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民事行为。
这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
3. 诚信原则。
民法典强调诚信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诚实守信,不得欺诈、胁迫、滥用权利。
这有助于构建诚信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 公平原则。
民法典追求公平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公平对待对方,不得滥用权利。
这有助于消除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二、民法典在实践中的应用民法典颁布实施以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我对民法典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几点体会:1. 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民法典明确了公民的民事权利,为公民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公民通过民法典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房屋买卖、劳动合同、婚姻家庭等方面。
2.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民法典为市场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保护交易安全。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民法典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构建诚信社会。
民法典强调诚信原则,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浅谈对《民法典》的认识
浅谈对《民法典》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人民意愿,是一部关于社会生活和个人权利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必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公民生产生活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从立法价值来看,民法典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民法典传承发扬优秀法律文化传统中的思想精华,将公序良俗、诚信友善、继承伦理等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在民法典法律条文中,特别是把人格尊严、保护英烈、急救免责、弘扬优秀家风家训等价值理念外化为法律规范。
民法典对现实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法律规范的事项作出创设性规定,例如:将“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列为第一编第一章的基本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的修复责任纳入民法保护的博大胸怀之内。
绿色基因注入民法典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和成功实践,在国际民法典中也是首次出现,体现了中国智慧和法治担当。
二、从内容体系来看,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民法典的制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回应人民法治关切,对接人民法治需求,在维护公民合法权利、亲属关系、伦理关系、经济和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把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沉淀在法典的制度条文中。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全文10万余字,整合民事立法体系,大到产权制度、市场交易规则,小到婚姻家庭、家风家训,再到疫病防治、高空坠物、网络侵权、幼儿监护、好人立法等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立法规范。
三、从立法技术来看,民法典是体系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立法构建。
民法典的编纂按照科学、合理的法典体系化的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完成了从分散立法、单一立法到法典化的跨越。
在具体立法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理路上按照“人—人的权利—权利的实现—权利的救济”的逻辑结构;在具体的立法体例结构安排上,确定民法典编纂工作思路为“两步走”,先制定总则部分,后制定分则,这种“一般规则+具体规则”的立法方法节约了立法资源,提升了立法质量和效率。
民法典了解我国民法典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民法典了解我国民法典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民法典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范了社会各方面的民事关系,保护了个人和财产的合法权益,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我国民法典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并做好社会责任。
一、民法典的背景1. 法制建设的需要: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相应的法律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
民法典的制定是推动法制建设的重要一步。
2.符合国家治理理念:民法典的制定是贯彻国家治理理念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的制定是对此的进一步落实。
3. 统一法律体系:民法典的制定使得我国法律体系更加完备和统一。
在此之前,我国的民法分散在多个相关法律中,制定民法典有助于整合各类法律,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民法法典。
二、民法典的重要意义1. 规范民事关系:民法典对个人和组织之间的民事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各类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护。
民法典的制定有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 保护个人权益:民法典通过规定个人的民事权利,保护了个人的合法权益。
例如,民法典对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规定,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法典的制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它为市场经济提供了稳定的交易环境,规范了市场行为,促进了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同时,民法典的制定也为各类主体提供了法律框架,增加了经济活动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4. 构建和谐社会:民法典的制定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它维护了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个人之间的法律平等,保障了社会成员的权益,并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法律救济的渠道。
三、结语民法典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积极运用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模版202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生效,成为中国民法制度的基石和总纲,标志着中国民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名法律学生,我对于学习《民法典》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认识和体会,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民法典》加深了我对法律法规体系的认识。
《民法典》作为一部综合性法典,涵盖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人格权到财产权,从合同到婚姻家庭,无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
通过学习《民法典》,我逐渐认识到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我们要熟悉各个法律条文的内容,理解其构成要件和适用规则,并将其应用于具体案例中,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其次,学习《民法典》提高了我对法律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民法是法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法学学科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学习《民法典》不仅要掌握其中的具体法律规定,还要学习其中蕴含的法律原则和精神。
通过学习《民法典》,我深刻体会到法学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民法,首先要学习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将其具体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学习《民法典》提升了我对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认同。
作为一名法律学生和未来的律师,我深知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学习《民法典》让我更加明确了法律的目的和宗旨,即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民法典》郑重宣告了法律的平等性、秩序性和约束性,通过法律的力量来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
同时,《民法典》也倡导了一种尊重个体意志、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正义、公益与私益的法治精神,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学习《民法典》培养了我对法律实践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学习法律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要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民法典》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法律素材和案例,通过学习和解决具体问题,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谈你对民法典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民法典的认识和理解民法典是一部全面系统规范民事关系的法律典范。
它是国家立法机关根据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实践的需要以及国际社会公认的民事法律原则,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制定出来的。
民法典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调整个人、家庭和经济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
它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为重点,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
它全面规范了民事关系的基本原则、股权、不动产、合同、侵权责任、婚姻家庭、继承等多个方面的法律规定,为民事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法律依据。
民法典的编纂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法律起草者必须考虑到国家的法治需求、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
同时,还需要参考国际社会的法律成果和民商法学的相关理论,在保持法律自身逻辑和内在一致性的前提下,切实解决现实问题。
民法典的成文化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成文法是指法律规则以书面的形式明文规定,而不依赖于习惯法或解释法。
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它明确了法律关系的内容和范围,增强了法律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
同时,它也能够更好地体现法律的平等性和公正性,保护人的利益。
民法典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保护人的合法权益。
它通过规范民事关系,明确法律责任,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民法典规定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家庭的基本法律关系、财产交易的法律规则等等,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民法典也起到了规范经济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它对于合同、不动产、股权等经济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保证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并为各类主体提供了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
总体而言,民法典是一个立法上的里程碑,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规范民事关系、保护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民法典的成立为民事法律和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民法典的历史背景与发展
民法典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民法典作为一部法律法规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民事关系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它的建立和发展既与国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也与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息息相关。
本文将介绍民法典的历史背景与发展,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
同时,我们还将对民法典的意义进行一定的回顾和思考。
一、历史背景民法典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私法典》。
这部典籍被认为是民法典的鼻祖,它奠定了现代民法典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原则。
在《罗马私法典》之后,欧洲国家陆续出台了各自的民法典,如法国的《拿破仑民法典》、德国的《民法典》等。
这些国家对民法典的建立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发展历程1. 近代民法典的初步形成近代民法典的初步形成始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时期。
法国在该时期颁布了《拿破仑民法典》,它成为了现代民法的范本,后来被很多国家效仿。
在《拿破仑民法典》的影响下,德国、日本等国家也纷纷制定了自己的民法典。
这些民法典为现代民法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法典建立20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民法典。
这些国家以国家意志为中心,强调国家对个人、家庭财产等方面的调控。
这种民法典的特点是强调公有制和集体利益,相较于西方国家的民法典,具有较强的社会主义色彩。
3. 民法典的全球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法律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
为了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在民商事领域加强了合作,积极推动了民法典的全球化。
例如,国际商事合同的标准化,要求各国之间的法律规定更加一致,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稳定和可预测的法律环境。
三、民法典的意义与展望1. 维护公平正义民法典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民事法律体系之一,旨在维护公平正义。
它通过规范个体之间的关系、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法治。
民法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法律依据,使得他们在法律面前平等,减少了不公正的对待。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理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法治理念,其中包括尊崇法律权威、重视公平正义、注重秩序和规范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底色。
1. 尊崇法律权威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权威,尊崇法律权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了统治者应当以民为重,注重法治理念。
传统文化中对法律的尊崇,为当代我国强调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重视公平正义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这些都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功利”等观念,对当代法治建设中的公平正义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注重秩序和规范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秩序和规范,这也是法治建设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传统文化中的礼乐制度、准则等,为今日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宪政体制、立法体系、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以及其所带来的启示都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1. 对宪政体制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宪政体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君主与臣民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礼乐制度、科举制度等,都对我国老祖宪政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为当代我国宪政体制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 对立法体系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都对我国的立法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 对司法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通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对我国的司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对法官、律师、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要求,为我国的司法制度搭建了坚实的道德底色。
三、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建设的启示我国传统文化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包括尊崇法律权威、重视公平正义、注重秩序和规范、倡导民主宪政、完善立法体系、健全司法制度等。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心得体会精选5篇
Grief is no greater than heart death, and no more exhaustion than heart fatigu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__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心得体会精选5篇__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心得体会【1】建立健全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以良好民法保障民事善治,是新时期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讨论、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头戏。
经过一代代民法学者接力奔跑,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即将诞生,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我国将告别“散装”民法时代,迎来新的民法典时代。
先哲有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民法是市民法、权利法,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典就是要将这个“总和”,尽可能囊括到一部成体系的法典之中。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最基本的职能是对权利的确认和保护,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一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所有民事主体的法律行为,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遵循。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民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标志。
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伴随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学习民法典的认识和体会
学习民法典的认识和体会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正式施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这一重要法规,同时也开始逐渐认识到民法典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意义,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法典,是我国现行民法的总纲,它规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界定了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婚姻家庭、继承等,对我们日常生活所涉及到的权益问题、纠纷解决进一步规范了。
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保障人民权益的基石。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依法治国等基本国策的具体体现,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文明新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会1. 感受到了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
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我们国家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法典作为总纲对近年来多个领域的法律进行了条文更新修改,较之前的民事法,民法典更加全面和细致规范了市场经济领域的纠纷,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内容。
第二,在修改民事法律的过程中,多次听取、汇集了律师、法官、基层群众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试图完善立法及行政层面的法律保障机制。
而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成效以及透明公开的办法所带来的利益。
第三,民法典从立文时就强调了“以人为本”,对个人的权利和自主选择做出了强有力的保护,代表了新时代立法精神。
这也就体现了我们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确保了我们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并在保护个人权益上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前行。
2. 深切感受到了法律的规范力量。
民法典阅读材料
民法典阅读材料民法典是我国立法系统中的一部重要法典,对民事关系的规范具有重大意义。
下面是一份民法典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民法典的由来、内容和作用。
民法典作为我国的基本法律之一,是在我国政府和法学界的共同努力下,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修改后制定的。
它基于我国的法律体系和传统文化,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保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确保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作。
民法典体现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
民法典的内容包括了民事权益的设立、变更和终止,涉及了人身权、财产权、合同权、权利的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民法典强调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保护其合法权益和自主意识。
在民法典中,个人的民事行为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合同交易的安全和法律效力得到了保障,债权债务关系的约束和管理也得到了规范。
同时,民法典还规定了人格权的保护,保护了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等,保护了个人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的作用不仅在于规范社会行为,维护公平正义,还在于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民法典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法律保障,规范了市场经济的秩序,鼓励了自由竞争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的信心。
同时,民法典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框架,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合作的进行。
民法典的制定和实施必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民法典为国家和个人的利益提供了保护,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秩序。
其次,民法典的推行使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规范,对于提高社会的信任度、减少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民法典的实施提高了司法的公正和效率,保障了实体经济的稳定和良性发展。
最后,民法典的建设引领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总之,民法典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典,规范了社会行为,保护了个人权益,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
民法典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法典的宣传和普及,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遵守法律,共同构建法治社会的美好未来。
民法典中的继承法规平衡传统与现代价值观
民法典中的继承法规平衡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继承法作为民法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交融与平衡。
在民法典中的继承法规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家族连续性和家族荣誉的重视,又顺应了现代社会对个体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本文将从继承权利的平等保障、继承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继承边界的明晰等方面,探讨民法典中继承法规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价值观。
一、继承权利的平等保障继承权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受到家族长辈的掌控,遵循长子继承制度,而女性和非长子成员的继承权往往受到剥夺。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念的演变,平等、公正成为了社会的共识。
在民法典中的继承法规中,体现了对继承权利平等的保障。
首先,民法典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的继承权。
不再以性别划分继承权利的优先级,女性与男性享有同等的继承权利,这一规定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于性别平等的价值追求。
其次,民法典强调对于近亲属之间的继承权利平等保障。
不再局限于近亲属之间的继承权利仅限于长子或特定子女,而是根据近亲关系的程度,进行平等分配继承权益。
继承权利的平等保障不仅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更是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统一与协调。
二、继承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继承方式主要依托于传统家族制度,通过继承人的身份和姓氏继续家族传承。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选择权与多样性逐渐成为主流价值观。
民法典中的继承法规在继承方式上增加了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首先,民法典提供了自由分配财产的继承方式。
个体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在一定限制下自由决定财产的继承方式,如遗嘱继承、赠与等。
其次,民法典还规定了公益继承的制度,鼓励个体将一定比例的财产用于公益事业。
这一规定体现了现代社会公益意识的提升。
继承方式的多样化不仅在于满足了个体的选择权,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通过合理的继承方式的选择,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在继承中的平衡。
三、继承边界的明晰在传统的继承观念中,继承边界常常模糊不清,容易引发争议和纠纷。
民法典与文化传承
民法典与文化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法律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法典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法律制度的体系框架,更是对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和继承。
而文化传承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与民法典紧密相连。
在当今社会,如何将民法典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民法典的法律保护与传统文化民法典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具有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作用。
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民法典能够为文化传承提供保障,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民法典规定了对于文化创作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能够享受其劳动成果,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对民法典的影响与指导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人类的文明成果。
对民法典而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都将影响到民法典的制定与实施。
同时,传统文化也为民法典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借鉴,为法律规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因此,在制定和修订民法典时,应充分借鉴和融入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得法律体系更加符合民众的文化需求和价值观念。
三、文化传承与民法典的平衡在民法典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中,平衡是关键。
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成果,保持其独特性和完整性。
另一方面,民法典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修订和完善,使其更适应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这需要我们在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化传承的特点和需求,避免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度的限制和改造,保持其原有的魅力与价值。
四、民法典与文化传承的具体实践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教育的加强来促进民法典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通过加大对民法典的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了解民法典的观念和要求,培养全民法治意识。
同时,通过开展文化传承活动,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对法律的遵守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传统文化与我国未来民法典
传统文化与民法典的关系密切,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的制定必须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大陆法其他国家的民法典制定中,传统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吸收借鉴传统文化是其共同点。
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制定,必须要考虑传统文化。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历史就是一笔财富,她提供给我们许多的资源和经验。
从某方面来说,一部民法典的特点,根本上是由它所存在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
中国未来民法典,代表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根植于我国国情①。
一、我国未来民法典是否需要传统文化?
法律是对传统的一种选择性的继承,民法典调整一般社会关系,必然反映社会中的各种因素。
第一,从现实来看,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
文化传统影响着我们日常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且随着现代化建设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我国未来民法典作为我国文化的高峰,必然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是我们全面把握传统文化和我国未来民法典之间关系的前
提。
第二,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法律的完善和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继承,传统文化是应然之意。
我国《大清民律草案》的制定,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如草案的第四编和第五编(亲属和继承),不仅这两编由法律馆会同礼学馆起草,而且草案第1323条:凡隶于一户籍者为一家。
父母在欲别立户籍者须经父母允许;第1324条:家长以一家中之最尊长者为之。
②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规定当然不合适,但是却反映当时传统文化对民律草案的深刻影响。
第三,从现实的民事法律规定看,有些规定极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如《民法通则》中民事责任承担中的赔礼道歉等,其他的如民事习惯等在司法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从民法存在的土壤——民法文化上看,它是民法存在和起作用的基础,我国古代强调宗法伦理,民事方面注重的是“礼”及习惯的运用,并且几千年来也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动,可以说“礼”及习惯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唤起和坚定民众对民法典的信仰,必须要坚持从本土出发,
这方面主要是从心理方面进行。
一部民法典要获得民众对她的尊敬和信仰,必须在某些方面能够和民众能够达成“一致”。
民法典对传统文化吸收与重视,可以调和法律与实践的矛盾,增加人们对民法典的“好感”,从而为民法典的在中国乡情社会中打下夯实基础。
第六,从民法的产生上看,习惯是民法的内涵之一,而习惯的产生必然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
另外,民法制定者都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未来我国的民法制定者们肯定是具有高学历、丰富的经验,必然熟悉本国的传统文化和法律发展史,这些因素影响着制定者,也影响着民法典。
二、传统文化在大陆法其他国家民法典中的影响
1、法国
法国民法典继承了法国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些传统影响根深蒂固。
明显的一点就是《法国民法典》的体例,采用的是没有“总则”编的三编制,其显然继承了《法学阶梯》编排体例。
“***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法国人似乎要摧毁过去的一切;在第二阶段,他们要恢复一部分已被遗弃的东西。
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在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
”③托克维尔的这段话可以清晰的看到法国***后传统的巨大影响力和生命力。
2、德国
《德国民法典》在很多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学派之争”更能说明此点。
历史法学派代表人物萨维尼在《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方面的使命》一书中对民法典的立法作了相关阐述。
他认为法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并由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决定,他主张制定的法典,必须要饱含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历史法学派的该观点对法典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理应体现在法典之中。
3、日本
日本民法典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法典论争”中发出了“民法出,忠孝亡”的悲呼,窥探出传统文化对日本民法典的制定的影响。
后来,日本民法典的起草更加重视本国的国情,并且对外国人参
与持保留态度,由本国人编纂,传统文化得以保留。
4、瑞士
一方面,作为瑞士统一私法和民法典的理论基础,胡贝尔著名的著作《瑞士私法的体系与历史》就是对瑞士的传统及历史的一种理论上的把握,同时也体现出瑞士关心本国法律现实,注重法律继承。
④
另一方面,《瑞士民法典》的一个特殊点就是法典的第五编——债务法,它先于法典产生,并在瑞士实施,人民已经接受,在纳入民法典时只是做了极少的修改,这恰恰表明了瑞士对本国国情和传统的重视和接纳。
三、传统文化对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影响
传统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力,民法典的制定必受其影响,我们必须加以认真对待。
首先,在民法典制定的指导思想方面,我们坚持本土化和开放性的平衡,重视法律的继受。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具有开放精神。
从另一角度看,一个国家民法典重点是调整本国的社会关系,其根本
性在于本国的国情,只有尊重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的使一个国家的民法典具有实际的社会作用,民法典才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否则,没有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民法典就如镜花水月一般,没有实际效果,也不会令普通民众满意。
其次,在历史使命上看,我国传统上是礼仪之邦,我国的文明持续时间最长,在我国人民的心中,具有一部恢弘的民法典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一座高峰,在这种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下,新时代我国的民法典必然要承担起一种象征意义和历史使命,它必须体现我国文明的新高度,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复次,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之处在于其具有的民族性。
综合分析法国、德国、瑞士民法典,他们特色为世人所称赞。
我国制定民法典,必须具有具有中国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会使民法典更具民族特色和鲜活的生命力。
再次,在吸收借鉴内容方面,我国未来民法典重点要发掘传统文化中对现代法治建设有用的积极的方面。
我国传统上是人情社会,注重邻里关系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
在这其中,“家”起了很大的作用。
“家”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单位,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安宁,更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维系于“家”。
最后,重视民事习惯,科学合理地确定民事习惯在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同时发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法律资源和法律思想,充分合理地利用,并在日常生活和争议处理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作者:王高来源:商2014年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