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春夜洛城闻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
二、阅读与鉴赏。
(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5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折柳”二字在诗中即指________________,又含____________之事,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
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2分)
9.第二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折杨柳》曲调折柳送别
9.“散”是飘散、飞散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
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飘荡而无所不在。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篇1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阅读练习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春夜洛城闻笛》运用想象和夸张,突出笛声的无处不在,借抒发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表达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含蓄蕴藉,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征人思乡之情。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运用了想象和
夸张的手法。
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
《夜上受降城闻笛》景中寓情,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含蓄地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塞上听吹笛》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塞上听吹笛》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②梅花: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
《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
11.请描绘【乙】诗“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所呈现的画面。
12.赏析【甲】【乙】两诗在写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11.北地边塞,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
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
12.同:都借用笛声,来表达思乡之情。
都将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异:甲诗用反问直抒胸臆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乙诗用设问由听曲想到故乡的梅花,想象梅花落下的情景委婉地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雪化时战士们赶着马群悄然回来,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
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雪”“胡天”“马”“月”“羌笛”,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
1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同。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塞上听吹笛》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
可见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借用笛声,来表达思乡之情。
都将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异。
甲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是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用反问直抒胸臆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乙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意思是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
《春夜洛城闻笛》诗歌练习与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诗歌练习与答案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应是作者想象笛声传遍了洛阳城,为虚写。
故选C )A.《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B.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C.第二句实写了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散”写出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情状,“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出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D.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又用反问手法说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呢!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应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选B)A.第一句中的“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忧思。
B.第二句中的“满”字运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第三句诗中的“闻折柳”是指《折杨柳》笛曲,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D.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有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意思是“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逐渐变嘹亮”这一过程为臆断。
)A.第一句中,“谁家”与“暗飞声”说明作者不知笛声从何处而起。
B.笛声由“暗”转明,逐渐变嘹亮,最终“满洛城”的人都能听到。
C.此夜,玉笛吹奏的是《折杨柳》,这是一首叙述离别之情的曲子。
D.作者写大家都起了思乡之情,其实是借此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怀。
4.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故选C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春夜洛城闻笛_李白阅读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_李白阅读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绝不经意地吹。
10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大。
它的表达效果是:竭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婉转悦耳。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症结,诗中“折柳”的寄意是什么?你是不是赞成症结之说,为何?
答:①它的寄意是惜别怀远的意味。
②我赞成症结之说。
只有理解折柳的意味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周而复始、迷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迷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经常使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意味。
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纭”。
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此,“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寄意。
(或我不赞成症结之说,由于即使不知道“折柳”的寄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
12.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此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1.诗中能揭露要旨的诗句
是:,。
(2分)
2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
是:。
(2分)
23.先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成效。
(4 分 )
2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
音,因此先人常借“柳” 表达与亲友挚友分别时的迷恋之情,
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2 分)
答案: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尽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感动了很多听众,惹起人们无穷的隐忧;“满”字
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安静,笛之婉转,反衬诗人心里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写全一个字各得 2 分 )
2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024年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5篇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5篇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1【原文】: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训练】:一、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一、1.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二、1、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2(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完成1-2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9.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10.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
“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
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下面是为您收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2分)2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
(2分)2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4分)2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2分)。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2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阅读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幺?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10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幺?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幺?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幺?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幺?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
②我同意关键之说。
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古诗词阅读理解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古诗词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要正确理解本诗的情感,应抓住的“关键”词语是()
A.玉笛B.春风C.折柳D.此夜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乡思之切。
【答案】
1.C
2.C
【解析】
1.“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其中,“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怨别怀远等情思。
这正与本诗抒发的思乡之情相契合。
故选C。
2.C项,“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表述有误,应该是悠扬的玉笛声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春夜洛城闻笛》运用想象和夸张,突出笛声的无处不在,借抒发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表达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含蓄蕴藉,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征人思乡之情。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
《夜上受降城闻笛》景中寓情,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含蓄地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2分)
2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
(2分)
2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4分)
2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2分)
参考答案: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
24.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8.对这首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本诗中的“折柳”指汉代名曲《折杨柳》,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
29.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本诗在题目中都写到“闻笛”,“笛声”分别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28.D 29.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写诗人漂泊在外,曲子《折杨柳》触发了思念家乡的情感;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写诗人征战沙场,凄凉幽怨的笛声,唤起了征人征战不得归的思乡之情。
【解析】2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D.诗歌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呢,诗人因闻笛而思乡,并未“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故选D。
29.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对比阅读。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诗写乡思,题目“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抒发了诗人独自漂泊、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这首诗的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诗人征战沙场,凄凉幽怨的笛声,唤起了征人征战不得归的乡愁。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答案】【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二、选择题: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 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 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D.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三、赏析简答题: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好在哪里?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姑苏”指的是___________,它的“______________”给诗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4分)2、诗中描写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知道描写秋景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3、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4分)(1)这首诗的作者是()。
A、宋朝的王安石B、唐朝的张继C、宋朝的张继(2)“对愁眠”表达了诗人旅途之中()的情绪。
A、劳累B、忧愁C、悲哀参考答案:1、苏州;夜半钟声。
2、月落乌啼霜满天。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1)B;(2)B。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二」别滁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黄庭坚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
些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
③旌阳,山名。
(1)请对黄诗中“满川风月替人愁”一句进行赏析。
(2分)【参考答案】这一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移情于物,用“满川风月”替他悲愁来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离别家乡,离别友人之愁的无边无际,难以排遣。
(2)两首诗的诗人在离别之时都是“如常日醉”,塑造出的诗人形象却截然不同。
请结合两诗分别作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第一首诗塑造了开朗旷达、积极乐观的诗人形象。
诗歌中的“如常日醉”写出了诗人如往常般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表现出诗人面对离别的旷达洒脱。
第二首诗塑造了满怀离情、借酒浇愁的`诗人形象。
诗人如往日般醉酒,在阳关曲中离别,连满川风月也像在为他哀愁。
《春夜洛城闻笛》精品习题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春夜洛城闻笛》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主题思想】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二、选择题: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 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 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D.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3、下列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是何人所吹,从何处来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
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
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何处,更不见吹
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