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 心灵与符号
第二讲 符号互动论
• 一般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 • 两个含义: • (1)它指的是儿童进行游戏活动所涉及的游戏 队伍之所有个人的有组织的态度; • (2)在经过一定发展时期的更高层次上,它指 的是儿童和成年社会个体参与社会互动所涉及 的整个社会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之有组织 的观点和态度。 • 儿童在这个阶段逐渐从单纯主观的内心会话, 向更加客观地考虑和对待他人、共同体乃至整 个社会的态度和行为转化,从个体意识向社会 意识,从运用具象思考向更加抽象的思考转化。
二、乔治· 赫伯特· 米德
• 乔治· 赫伯特·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1863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 塞州,父亲是清教徒的神职人员,在奥 柏林传教,米德于1883年在奥柏林获得 学士学位,1888年在哈佛大学又获得一 个学士学位。1888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学 习冯特的实验心理学。一个学期后,米 德转到柏林。毕业后在密歇根大学安阿 伯分校任教两年,在那里他遇到了约 翰· 杜威和查尔斯· 霍顿· 库利,和他们成 了朋友。后跟随杜威转到芝加哥大学, 在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任教,直到1931年 去世。米德最著名的书是在他去世之后, 有人根据学生笔记整理并结集出版的 《心灵、自我与社会》。
• 第二阶段——游戏与一般化他人: • 游戏是有组织的,参加游戏的儿童必须 准备采取游戏所涉及的任何一个角色的态度, 而这些不同角色之间必须具有明确的关系。 • “在游戏中他必须把这些角色组织起来, 否则他就不能参加游戏。游戏代表了儿童生 活中的这样一个阶段:从在玩耍中扮演他人 的角色变成有组织的成员,这是完全意义上 的自我意识所必不可少的。” (米德, 2008:120) • 因此,儿童参加游戏的过程也就是其逐渐产 生其整体自我而成为社会的有机成员的过程。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在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中,社会是作为一种前设先于个体存在的,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论。
他认为,个体本身就属于某种社会结构,属于某种社会秩序。
个体自我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在其经验范围内部的发展,与所从属的社会群体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社会心理学应从既定的,由复杂的群体活动组成的社会整体出发,从中分析组成这种社会整体的每一个单独个体的行为,即根据社会群体有组织的行为来说明个体的行为举止。
他强调,社会先于个体存在,研究个体要根据整体来说明。
米德的互动论思想主要是通过心灵、自我和社会来体现的。
心灵是米德符号互动论中的首要概念,他标示着一个独特的人类特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它使个体能把代表对象特征的符号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使得人们在经验中把符号当做具体而存在的对象来对待。
他认为,最初的社会环境是包含了生物有机体互动的社会活动情境,他包含了这些各不相同的生物有机体在完成这个社会过程时互相针对对方进行的、对行为举止的调整。
在这种情境中,一方活动的某些方面对另一方而言变成了某种刺激,使他改变自己的活动并进行另一种活动。
对双方而言,这里都存在一系列的态度和运动,它们都属于活动的开端,一种反应的开端成为对前一方的刺激,使他改变自己的态度并进行另一种活动。
一个有机体的姿态、另一有机体对该姿态的调整性反应以及与这种既定活动完成后的结果,构成了一种三重关系。
(人对我微笑,表达友善,我也会回应友善)只要这种姿态意味着他背后的这种想法,而且他在另一个个体那里也导致这种想法,从而成为发出这种姿态的个体的自我的某种参照,即产生一个“表意符号”。
只有依赖这种作为表意符号的姿态的存在,才使心灵或智力的存在成为可能。
人类在较低的进化水平上利用各种姿态进行交流,而在较高的进化水平上则利用各种表意符号进行交流。
自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结构,其特性在于它是他自己的一个对象。
“自我”具有“心灵”的反身性特征,它可以标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东西。
社会工作——符号互动论
社会工作——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又称象征互动论, 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 (G. H. Mead) 创立, 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
(1)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了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
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
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包括个体的动作和姿势等。
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
其主要观点具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
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个体的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⑤个体的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世界存在于互动之中。
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书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根据课堂笔记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
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 2 ]由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 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
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是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取向和探究路径,还是一种观念和体系;它是在对此前的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
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
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分。
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
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
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但人们并不是作为单独的生物机体来行动的,相反他们的行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米德指出唯心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忽视了社会的方面。
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由此, 出发,亦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 心灵论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的逻,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ges2ture) ,认为作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时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米德是公认的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尽管他自己并未创造这一术语。
而在社会心理学中,符号互动论作为一个学派,与行为主义是泾渭分明的。
行主义仅仅把人当成对特定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机体,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对有机体感受刺激和出反应的内在过程,行为主义则有意不予涉及,为这不是科学所能研究的范围。
与行为主义把个内部当成无法也不必窥视的“黑箱”不同,符号动论强调个体对刺激的主观解释,认为不是刺激身,而是接受刺激的个体对刺激的意义的解释,决定了个体的后续行动(一定要用行为主义的术语的话,就是决定了个体的反应)。
此时,刺激就不能叫做刺激了,它代表意义,所以成为符号。
这样看起来,没有什么心理学理论比行为主义符号互动论之间的距离更远了。
可是,在符号互的心理学中,我们有两个问题要问:第一,刺激成符号是怎么发生的?换句话,主观意义是如何形的?第二,对符号的意义的解释,需要一个跟仅仅刺激做出反应完全不同的主体,一般我们把这个体解释符号的意义的能力称为心智,这个心智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符号互动论必须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而对这两个问题的成功回答正是米德对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这个贡献是如此的基本,以致于米德由此在社会科学和人类思想史中赢得了大师地位。
由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米德之前,心理学的大师们已经有意无意地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可是,这些努力都是不成功的:“即使就他们的确试图从社会角度予以说明的心灵与自我的那些侧面而言,他们也未能将其机制分析出来。
准备从中抽出心灵和自我的那顶社会的魔帽,事先已塞了些东西;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个虚伪的预告,说是可以变一番戏法,而这个节目本身从未上演过。
”米德对这些过程的成功解释,在于他把这些过程细致地分解了,并且应用类比的方法让这些过程变得容易理解,而最重要的是,在对这些分解了的过程的解释中,他始终如一地贯彻了行为主义的思想。
人们大都承认,人类相互沟通的主要手段是语言,可是,语言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复杂,让人无从下手。
符号互动论(米德)..ppt课件
3.符号互动的的主体、客体与解释性行动
• 社会中各主体(行动者)之间进行互动时,其针对的对 象(客体)并没有固定的意义,其意义是符号互动的产 物。
• 他将客体分为三种:物质客体,社会客体和抽象客体。 虽然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意义,但对同一社会 的成员来说,他们所遇到的大多数情境是有着相同的定 义的,正是通过这种共同的理解与定义,通过“移情”, 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同一客体的意义,人们的互 动才得以进行。
1.社会行为与符号定义
• 他强调外在的客观世界、客观行为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 性,也强调内在的个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主观的行 为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性。
• 符号在完成这些行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符号使人 们能预先知道他们自己与他人的行为,能够期待未来将 来发生的互动过程;符号使人们在互动发生之前调整各 自的行为或选择某种行为;符号还能使人们评估自己的 行为对他人的结果以及人们之间行为的结果,因而大大 促进了合作性活动。
•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 米德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的心灵、自我从社 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尤其强调了有机体与环境、个 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米德所发表的关于人类行为、 互动和组织的观点是社会科学中关于符号互动的大部分 现代阐述的概念基础,因此人们常把米德的社会心理学 简称为“符号互动论”。
3.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 他认为儿童的自我发展有三个阶段: (1)投射阶段 (2)主观阶段 (3)射出阶段 →库利的同情反省方法;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4.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⑴思维(精神)是一种人们在头脑中定义客观事物的过程, 是人类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过程,区分并消除与环境 不相协调的行为方式,并找出能实现协调目标的行为方 式。
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 介绍和读后感
《心灵、自我与社会》介绍和读后感作者背景: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
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
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会学系的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称。
米德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写作背景:米德生前没有出版过著作,所以在他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课堂记录和他的部分手稿作了系统化的工作,出版了《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心血的结晶,将给人们提供一条进入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
内容:1.思想来源:①在哲学上,詹姆士的机能主义趋向及其在哲学上的运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工具主义和试验--探索的方法,柏格森和怀海特的倏忽概念和过程概念,以及库利的“镜中我”思想都被他接受;②在自然科学方面,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米德影响很大,;③在心理学上,米德在冯特的关于手势是语言交际的基础的思想上形成了他的语言概念,认为语言的原始形态就是手势。
此外,受华生行为主义的影响,米德认为,要理解人就必须研究人的行为。
2.社会行为主义与行为主义: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来解释心理活动。
他的社会心理学要说明意识的发生过程,说明人“自我”怎样在人的行为内部和从人的行为中出现。
他不否认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精神的现象,而反对把意识当作是实体的结构。
米德反对把现象还原为简单的行为单位,反对把经验等同于反应。
3.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他认为从持续进行的社会过程开始,精神、自我和社会产生于这一过程,而互动、精神、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米德社会心理学的主题。
①心灵:心灵是社会行为主义的逻辑起点。
米德看来,心灵的本质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其生活世界里不停地想做某事以及去做某事的动因。
符号互动——米德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它研究人们面对面的互动交往与作用以及由此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微观社会学流派,又称为象征互动论。
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整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一个理论成果,它包含了除社会学以外的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
而布鲁默则首先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和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戈夫曼对人们日常生活作出了精辟的见解,提出了拟剧论和印象管理。
芝加哥学派:米德,布鲁莫,戈夫曼,伯吉斯,帕克,托马斯“情景定义或托马斯原理”,库利“镜中我”。
研究对象: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知识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了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
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
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作为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
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简历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
派别;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
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
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现象学联系最为密切,与逻辑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文化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
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 介绍和读后感
《心灵、自我与社会》介绍和读后感作者背景: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
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
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会学系的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称。
米德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写作背景:米德生前没有出版过著作,所以在他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课堂记录和他的部分手稿作了系统化的工作,出版了《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心血的结晶,将给人们提供一条进入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
内容:1.思想来源:①在哲学上,詹姆士的机能主义趋向及其在哲学上的运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工具主义和试验--探索的方法,柏格森和怀海特的倏忽概念和过程概念,以及库利的“镜中我”思想都被他接受;②在自然科学方面,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米德影响很大,;③在心理学上,米德在冯特的关于手势是语言交际的基础的思想上形成了他的语言概念,认为语言的原始形态就是手势。
此外,受华生行为主义的影响,米德认为,要理解人就必须研究人的行为。
2.社会行为主义与行为主义: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来解释心理活动。
他的社会心理学要说明意识的发生过程,说明人“自我”怎样在人的行为内部和从人的行为中出现。
他不否认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精神的现象,而反对把意识当作是实体的结构。
米德反对把现象还原为简单的行为单位,反对把经验等同于反应。
3.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他认为从持续进行的社会过程开始,精神、自我和社会产生于这一过程,而互动、精神、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米德社会心理学的主题。
①心灵:心灵是社会行为主义的逻辑起点。
米德看来,心灵的本质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其生活世界里不停地想做某事以及去做某事的动因。
乔治·赫伯特·米德人物介绍
人物简介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人物概述米德于1863年2月27日生于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南哈德利,就读于哈佛大学,在W.詹姆斯指导下从事研究,并于1894年和J.杜威同时进入芝加哥大学期间,米德受到机能主义运动和早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从而涉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自我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自我理论家之一。
主要贡献米德生前从未出版过著作,他的经典性著作《心理、自我和社会》是由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讲稿汇编而成,并于1934年他去世后出版的。
由这些讲稿汇集而成的著作代表了米德最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其中,他发表了一种关于人类行为、互动和组织的概念性观点。
这种概念化代表了一般哲学传统,其中包括功利主义、行为主义、达尔文主义和实用主义,以及从诸如W.冯特、W.詹姆斯、C.皮尔斯、C.H.库利和J.杜威这样一些思想家那儿借来的特定概念的一种混合体。
这种对于人类行为、互动和组织的观点是社会科学中关于互动的大部分现代阐述的概念基础,其中包括诸如角色理论、民俗方法学、象征互动论、互动论、认知社会学、行动理论、现象学和民谷学这些形色色思想学派的那些阐述。
学术成就米德以其符号互动论闻名。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符号”为媒介的间接沟通方式,以此方式进行的互动即为符号互动论。
与J.华生的机械的条件反射式的行为主义不同,在米德看来,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富有意义的。
许多社会行为不仅包含了生物有机体间的互动,而且还包含了有意识的自我间的互动。
在人的“刺激- 反应”过程中,人对自己的姿势可能引起的反应有明确的意识。
当一种姿势对其发出者和针对者有共同意义时,它就成了“有意义的姿势”,即符号。
人类互动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动物只能通过无意义的姿势,即记号进行互动,而人类既能通过记号又能通过符号进行互动,正是符号互动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一节米德的生平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还有一个姐姐。
父亲是奥伯林神学院教授,1879 年,米德 16 岁即考入其父所在的奥伯林神学院,1883 年获文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对文学及历史也有兴趣。
因为父亲在 1881 年早逝,米德读完大学后便任小学教师,但任期仅 4 个月,因为他将课堂上扰乱纪律的学生开除。
1883-1887 年夏,任铁路勘探工和家庭教师糊口。
18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帕尔默(George H. Palmer, 1842-1933)和罗伊斯(Josiah Royce, 1855-1916),他也学习心理学、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及法语。
有趣的是,虽然当时 W.詹姆斯当时也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且米德还作为詹姆斯的孩子的家庭教师住在他家里,但米德却未在他门下学习。
1888 年,米德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888 年米德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和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里,他受到 W.冯特和 G.S.霍尔的影响,尤其是冯特的“姿式”(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
在霍尔的推荐下,1889 年春米德又转到柏林大学继续生理心理学的学习。
1891 年 10 月,他和朋友的妹妹海伦(Helen Castles)在柏林结婚。
1891 年,密歇根大学邀请他任哲学和心理学副教授,以代替因到德国弗莱堡攻读博士而离开的塔夫斯(james hayden tufts, 1862-1942),此后米德没有继续自己的博士学位。
米德和海伦的儿子出生于 1892 年,后来他成为一名医生,并和塔夫斯的女儿结婚。
人际互动的社会符号作用理论创始人:米德人物简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DOCS
米德的学术成果对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米德的符号互动主义理论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米德对心灵、自我和社会等概念的探讨对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03
乔治·赫伯特·米德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米德对符号互动主义的贡献
米德是符号互动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人际互 动的社会符号作用理论
米德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则是一位家庭主妇
• 父亲对米德的教育非常重视,使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 母亲则教会了米德如何与人交往和沟通,培养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乔治·赫伯特·米德的家庭教育
米德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家庭教育中充满 了宗教信仰
• 米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圣 经》和其他宗教经典 • 宗教信仰对米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DOCS SMART CREATE
人际互动的社会符号作用理论创始人:米德人 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乔治·赫伯特·米德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乔治·赫伯特·米德的出生
1863年,乔治·赫伯特·米德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 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之中 • 米德的出生地是波士顿,这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城市
米德的思பைடு நூலகம்评价
米德的思想被认为是对传统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挑战和突破
• 米德的理论强调了人际互动在社会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挑战了传统的个体主义心理学 和社会学理论 • 米德的理论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乔治米德提出的自我概念
乔治米德提出的自我概念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是一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交往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提出了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概念,并在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发展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他们对自己的身份、特质、价值观和角色的看法。
米德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
米德以社会整体为研究视角,着重从社会和个体互动的角度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他认为,语言位于自我结构的核心,在我们和他人的内心世界里,符号代表了客体,我们在童年时学习用符号的方式去思考一个客体的过程,也就是获得自我概念的过程。
他的主要观点有:1. 自我的主客体分化像詹姆斯一样,米德也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两个部分,主体我(I)是自我主动、自主的部分,客体我(Me)是自我结构性的稳定部分。
2. 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米德认为,影响自我的他人有两类: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化整体。
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如父母、老师、导师等。
3. 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按照米德的观点,自我形成和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
总结起来是:1.自我是社会性的:米德强调自我概念是社会性的,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互动和交流中建构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互动,特别是通过角色扮演和社会反应来形成对自己的认知。
2.自我和他我:米德提出了自我(Self)和他我(Me)的概念。
自我是个体的主观自我认知,他我是他人对个体的期望和评价。
符号互动论
B.印象管理的方法。 对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具体方法有三:
a.选择:根据角色要求对前台背景进行选择。 b.隐藏:表演时隐去不利于自己表演的东西。 c.掩饰:对表演中的差错的掩盖。 对非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方法也有三:
a.预防:对有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预防。 b.神秘化:保持演员与观众间的必要距离。 c.补救:对于表演中出现的事故、意外,需
B.检查:是指对事物的诸因素进行认真分析, 发掘出一般性的关系,形成理论观点。
三、戈夫曼的人际互动分析
1、对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 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 从戏剧的角度分析社会互动。他的理论因 而也被称作“戏剧论”。
(1)戏剧分析要素 戈夫曼将表演的舞台分为前台与后台。
A.前台,就是演员——行动者在表演(行 动)时的“形势”,这种“形势”以一般 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则地发生作用,为那些 观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
1、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社会
布鲁默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
2、符号互动中的客体(产品) (1)物质客体,如桌子、汽车、植物; (2)社会客体,如学生、教师、父母; (3)抽象客体,如价值、法律、道德。 3、对符号互动基本思想的归纳 (1)人类对于某一客体所采取的行动,
B.内容。
社会的内容是由个人和集体互动构成的。这 种互动体现于各种各样的符号,因此社会实 际上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
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937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布鲁默创造“符 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这一 术语,并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互动论》一 书中将其上升为一种社会理论。
浅谈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心灵、自我与社会》
物。因此, 他反对把意识当作是实体的结构, 反对还原论 , 反对 把现象还原 为简单的行 为单位 , 反对把经验等 同于反应 。在
米德认为人类有机体在有了心灵之 后, 有能够在互动 中将 自身想象 为评价客体 的能力 , 即能在个体 自身 引起在其 他个体
灵、 自我 与 社 会》 这本 书 中 , 者 首 先 通 过 与 华 生 的行 为 主 义 相 身 上 所 引 起 的 反 应 。 自我 的特 征 是 其 自身 的对 象 。 自我 本 质 上 作
比较, 阐述 了社会行为主义关于行动的基本观点。其次笔者总 也是一种社会结构 , 产生于社会经验 , 在这一过程 中, 表意符 号 结得出他的基本 思想轴线是从 持续进行 的社会过程 开始 , 研究 上 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 次, 其 自我 的产生依赖于三个阶段 , 心灵 、 自我和社会 之间的关系 ; 基本立 场是坚持社 会行为主义 首先 是玩耍阶段 , 儿童只 能领会几个重 要他人 的角 色, 因此 他 的基本观 点, 根据 人的行 为解 释人 的意识 ; 基本 内容就是从进 们在 自己的经 验中创造看不 见的、 想象 中的玩耍伙 伴, 过这 通 化的观 点出发 , 论述人的心灵 、 自我如何从社会背 景中产生和
心灵 的独特 之处在于具 有 以下 的能力: 1 以符 号表示环境 中 的一切人 的态 度, () 而这些不 同的角色彼此 间必 定有 某种确定 的 的客 体; 2 预演对客体 可选择 的行动路线 ; 3抑 制不合适 的 关系 , () () 使得一个人 的态度能够唤起其他人 的适 当态度 。虽然在 路线 , 选择可公开采纳 的行动途径 。因此 , 人类 心灵存在的前提 这一阶段 儿童没有 充分发展 自我 , 但是从在玩耍中扮演他人 的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布鲁姆(Herbert Blumer,1923 年---)
符号互动旳另一种代表哈伯特.布鲁姆。他1923年生于 美国旳圣路易斯,曾在密苏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 过,是米德旳学生。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伯克利 加州大学工作。其代表作是《符号互动论:观点与措 施》。布鲁姆不但使库利——米德一系列旳微观社会 学取得了“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而且对整个这一 学派旳理论和措施作了系统旳概括和充分旳解释。
⑤个体旳行为受他本身对情境旳定义旳影响 。人
对情境旳定义,体现在不断地解释所见所闻 ,并
赋予各种事件和物体以各种意义,而这个解 释过
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在个体面对面旳互动中有待于协商旳中心 对象
3、符号互动论旳发展
Blumer是Mead旳学生,其代表作为《符 号互动论:观点与措施》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认同形成 旳主要机制。人际符号互动 主要经过自然语言进行。人 经过语言认识自我、别人和 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旳内化,实际上内化旳过程就 是人旳“自我互动”过程,社会旳内化过程,伴 伴随个体旳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旳,并 不是对外界刺激旳机械反应。个体在互动中逐渐 学会在社会允许旳程度内行动,但是在这个程度 内,个体能够按照自己旳目旳处世行事。
在措施论上,布鲁姆批评了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占统治 地位旳主流措施论。他以为到达对经验世界旳精确认识, “不能靠建立和解释骗人旳理论,不能靠设计精致旳模式, 不能靠追赶自然科学旳先进程序,不能靠采用最新数学或 统计学方案或发明新旳概念,也不能靠发展精密旳定量技 术或坚持某种调查统计旳准则”。布鲁姆以为经验性旳社 会是由人类以及他们在生活进程中旳日常活动构成旳。对 这种活动旳认识,只有经过第一手观察和参加到一种群体 中去才干取得。所以,布鲁姆提倡使用生活史、自传、个 案研究、日志、信件、非构造性访问和参加观察等措施。
第六章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学理论开始崛起,一方面承传欧洲既有的社会学理论特色,另一方面,也开创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符号互动理论、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学代表了美国本土微观社会学的转向,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了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颇为流行。
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是由赫伯特布鲁默在1937年正式提出来,但是,一般来说,这一理论的产生得益于两个领域的学者: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学者。
第一节符号互动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的不同取向:一是,社会看成是客观事物?描述-发现——实证主义观点;另一是,社会看成是互动过程?交往、回应——互动论观点。
他们不再关注以往欧洲学者津津乐道的宏观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冲突,社会有机体等概念,而是转而关注微观层面和心理层面,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方式、个人的心理结构,以及社会互动等等以往被忽视的领域。
一、理论渊源:实用主义与行为主义(一)苏格兰伦理家的影响从人的心灵,从与他人的交往、联系中观察自我,解释社会行动。
苏格兰伦理家主张研究现实生活,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归纳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的知识,但是他们更关心的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人类的行动,他们认为人不是生而为人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才成为人的。
注重对人的心理考察,企图通过内省,反省来发现人类心灵中最根本的东西。
从他人的交往联系中发现自我行为的根据,以此解释社会行动。
例如:亚当斯密提出类似于“镜中我”思想,指出人们的相互联系对行为的影响。
休谟提出同情心是在交往中理解他人的重要手段。
弗格森研究了本能与习惯的区别,指出习惯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形成的。
总之,这些苏格兰哲学家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自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重视心灵的有机的、内在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将心灵的活动当做自然界的客体,将思想当做适应与调整的一种工具,这些成为后来符号互动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米德:自我与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自我与符号互动理论乔治"H"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带头人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米德在他的一次讲演中说:“一个时期的哲学总是解释这一时期最可靠的知识的尝试。
”米德既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其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又承认人主体对客观世界所作的主观解释的重要性。
正如科林斯所说,对米德来说,“自我不是悬空存在的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包含了主——客体的关系并且是在与其他自我的互动中产生的。
我们对在持续不断的社会过程中我们自己认识得越清楚,我们的‘类意识’就增加的越多。
”(于海P368)米德的基本思想是个人、自我、社会均产生于持续不断的对话与交往,而人类交往则是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即有别于非人类行为的自觉地行动实现的。
符号的互动正是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特点,透过符号的交流,我们双方都能为对方易地设想,这与动物的“动作”对话大不相同。
(于海P368)米德“自我”理论最具创见处在于他强调自我如何借助于符号的互动产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为自我不断涉入宾我(me)、他人(the others)以及普遍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的对话的过程。
(于海P369)在社会和个人的互动过程中,社会既非一套现成的标准和模式而强使个人接纳,个人也非一切外部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主体可以把一切变成符号,从而在自己的想象中加以选择、组合、排演。
自我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我放在了一个想象的他人的审视之下。
他想象着他人对其行为的看法及其反应。
他不停地将自己置于一群想象的观众面前,他就像一位演员,对着镜子琢磨他的表情,想象着观众对其表演的反应。
(于海P369)在米德看来,通过扮演他人所形成的自我概念只适用于自我的“集体”部分,米德称这一自我为“宾我”(me)。
(于海P370)当一个人作为“宾我”时,他将按照他人对他的态度来左右自己,或对自己做出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华生的狭隘的个人行为主义不同,米德提出的是社会行为主义,
小结
• 在任何动物行为中都会发现任何能够详细
•
说明的符号,任何交流方法,任何不这些 丌同反应相应从而使他们都可以保持在个 体经验中的东西。正是这一点,把所有反 思智能的人的动作不动物的行动区分开来。 心理乃有机体不情境乊间的关系,它以成 套的符号为中介。
符号就意味着可以与其所代表的事物相分 离,并在其自身与他人身上引起某种反应。只 有人类心灵才具有理解并运用这种符号的能力。 所以,心灵是在,并且仅在,有机体能够向他 人和自己指出意义时才出现。于是,心灵的出 现,是符号在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将个体 的经验与社会性的经验交互的过程。
Mind
the part of an individual that feel sperceives thinks wills and esp reasons
• • •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的目的,而遗传是丌能控制的,所以 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华生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不行为 发展的作用。
不足: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包括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简单的说,行为主义研究的是人的可
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
• 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 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 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社 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 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等 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布鲁 默(H.G.Blumer)和G.库恩等发展了米德的思想, 并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 首的衣阿华学派,它们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形成 了不同的看法。
心灵与符号
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 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是指在 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 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 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 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 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米德
米德的心灵论
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 时,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即手势、 姿势,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 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米德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研究姿态(gesture)的意义。 人和动物,都可以发出某种姿态来传达信息,比如狗打架的时候 相互咆哮,拳击手之间的相互挥拳的动作。米德认为,这种姿态 分为无声的姿态和有声的姿态(所谓“声”其实就是意义)。 米德说,“心灵是个非常模糊的词,而我希望避免歧义。我视 之为心灵的特征的是人类动物的反思的智能……通常仅属于人类有 机体”,心灵的功能在于:可以通过想象性的预演而选择行动,推 测各种可能性,有目的地控制自己和组织自身的活动。比如选择最 近的道路。
松鼠的例子
拓展:华生式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
• • 否认遗传的作用 首先,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从刺激可预测反应,从反应可 推测刺激。在华生看来,刺激是指客观环境和体内组织本身的变化,反应是指整个 身体的运动,手臂、腿和躯干的活动,戒所有这些运动器官的联合运动。他将思维、 情绪、人格等心理活动都等同于一系列动作。由于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丌决定于遗 传,而行为反应又是由刺激引起的,因此行为丌可能决定于遗传。 其次,华生虽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他认为,构造上的遗传并丌 能导致机能上的遗传。 一位身为钢琴家的父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手指长而灵活,而小儿子的手指丌长 也丌灵活。而钢琴这种乐器需要手指长,手型好,有腕力。假定父亲喜欢小儿子, 对他说“我要你成为钢琴家,我想做一个尝试。你的手指丌长,也丌灵活,但我会 为你造一架钢琴。我把键变窄,以便适合你的手指,再改变键的形状,使你按键时 毋需特别用力。”谁又会知道,小儿子在这样的条件下,丌会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 钢琴家呢?
• 人类个体会使用符号 [ Examples ] • 米德说,“心灵是个非常模糊的词,而我希望避 免歧义。我视之为心灵的特征的是人类动物的反思的 智能„„通常仅属于人类有机体”,心灵的功能在于: 可以通过想象性的预演而选择行动,推测各种可能性, 有目的地控制自己和组织自身的活动。比如选择最近 的道路。 例证。 • 人类可以借助这些符号 他可能尝试在他这个情况 下所能想到的各种各样的动作 并通过他使用的符号 使这些动作呈现在他面前,他不只是通过某种刺激引 起某种反应 如果是这样,他就会被那些反应束缚住, 他借助这些符号所做的是,指明当时呈现的某些特征, 因此他能拥有这些随时准备释放的反应。
LOGO
在符号互动论那里,符号是基本的概念。符号是指所有能 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 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 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
文字是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 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 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 、人们可以传达各 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 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比如校徽是一间学校的代表,国旗 是国家的象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 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 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 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 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 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米德认为,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 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份。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 是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之间的互动过程。就好像他人是一面镜子, 我们在他人那看到了自己,并且认为那是真正的自己。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
心理学丌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 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 应的组合,包括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简单的说, 行为主义研究的是人的可见的行为、动作等现象 背后的心理内容。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在很长一 段时间里都是学界的显学,米德的思想也受此影 响。但是不华生的狭隘的个人行为主义丌同,米 德提出的是社会行为主义,他力图证明:心灵不 自我都是在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其本身就是社会 的产物。
人类可以借助这些符号 他可能尝试在他这 个情况下所能想到的各种各样的动作 并通过他 使用的符号使这些动作呈现在他面前,他不只 是通过某种刺激引起某种反应 如果是这样,他 就会被那些反应束缚住,他借助这些符号所做 的是,指明当时呈现的某些特征,因此他能拥 有这些随时准备释放的反应。
米德所认为的“心灵” -----人类动物的反思智能
一定的社会情境也具有符号的意义。 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于 是人们把婚姻的场合布置得红火热烈。
组织中的成员遇到负责人在场且凝重的 场面,他会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这种场合代表了特 殊的意义。
动物是否可以识别符号? 在此方面上,人不动物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