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复习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讲义含部分答案
专题02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期中专题复习(含解析)2023年秋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运动时间问题(1)求的值;a b ,点表示的数(1)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A,B,C三点的位置;(1)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m和数n两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可用│m-n│参考答案:1.A【分析】根据数轴,按题目叙述的移动方法即可得到点前五次移动后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根据移动的规律即可得移动第158次后到达的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详解】解:设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则表示的数为+1,表示的数为+3表示的数为0表示的数为-4表示的数为+1……由以上规律可得,每移动四次相当于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所以当移动156次时,156=39×4相当于向左移动了39次四个单位长度.此时表示的数为.则第157次向右移动157个单位长度,;第158次还是向右,移动了158个单位长度,所以.故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59.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点的运动规律,正确理解题意,找出点在数轴上的运动次数与对应点所表示的数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2.①②④【分析】“前进3步后退2步”这5秒组成一个循环结构,先根据题意列出几组数据,从数据找寻规律:第一个循环节结束的数即x 5=1,第二个循环节结束的数即x 10=2,第三个循环节结束的数即x 15=3,…,第m 个循环节结束的数就是第5m 个数,即x 5m =m .然后再根据“前进3步后退2步”的运动规律来求取对应的数值.【详解】根据题意可知:x 1=1,x 2=2,x 3=3,x 4=2,x 5=1,x 6=2,x 7=3,x 8=4,x 9=3,x 10=2,x 11=3,x 12=4,x 13=5,x 14=4,x 15=3,1P 2P 3P 4P 5P ()39-4156⨯=-1571P =1581+158=159P =158P②如图2所示,当N在A点左侧,M在A点右侧时,③(2)817 =1+(2)=33 CA--17。
专题03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压轴题真题分类(解析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题型分类高分必刷题(人教版)
专题03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压轴题真题分类(解析版)专题简介:本份资料包含《有理数》这一章中动点问题压轴题常考的主流题型,所选题目源自各名校月考试题、期中试题中的典型考题,按难度逐渐递增的情况分成三类题型:简易型求运动时间、定值问题、新定义类动点问题。
适合于培训机构的老师给优等生作动点问题专题培训时使用或者想冲击满分的尖子生考前刷题时使用。
【解题方法总结】第一步:用含t 的式子表示动点,往左运动:可以表示为“起点t ⋅-速度”,往右运动:“起点t ⋅+速度”;第二步:表示距离: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为分别为a 、b ,则A 与B 间的距离AB=|a -b|;第三步:列式化简或者列方程后再解方程。
题型一简易型求运动时间1.如图数轴上有A 、B 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50和70,点A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0).(1)运动开始前,A 、B 两点的距离为;(2)它们按上述方式运动,t 秒后A 点表示的数为;B 点所表示的数为;(用含t 的式子表示)(3)它们按上述方式运动至两点相遇,则相遇点所表示的数为.【详解】解:(1)∵A 、B 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50和70,∴运动开始前,A 、B 两点的距离为()7050120--=故答案为:120;(2) 点A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向左匀速运动,∴t 秒后A 点表示的数为503t -+;B 点所表示的数为702t -,故答案为:503t -+,702t -;(3)根据题意,503t -+=702t -,解得24t =,50+32422-⨯=,故答案为:22。
2.(立信)点A 、B 在单位长度为1的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是﹣2,点A 和点B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若点A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右运动,点B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向右运动.(1)在数轴上标出原点O ,并求出点B 表示的数;(2)当点A 与点B 重合于点C 时,求运动时间?(3)若点A 运动到点M ,点B 运动到点N 时,线段MN =100时,求线段MN 盖住数轴上的整数点的个数是多少?【解答】解:(1)∵点A 表示的数是﹣2,点A 和点B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点B 表示的数是2.(2)设运动时间为x 秒时点A 与点B 重合于点C ,3t =4+t ,解得t =2.(3)设运动时间为y 秒时线段MN =100,3y =4+y +100,解得y =52,∴﹣2+52×3=154,2+52=54,∴M 、N 表示的数分别为154和54,∴线段MN 盖住数轴上的整数点的个数是101个.3.(青竹湖)已知在数轴上有A ,B 两点,点A 表示的数为8,点B 在A 点的左边,且AB =12.若有一动点P 从数轴上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O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1)当t =1秒时,写出数轴上点B 、P 、Q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若点P ,Q 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 与点Q 重合时,求t 的值;(3)若M 为线段AQ 的中点,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当点M 到原点的距离和点N 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求t 的值.【解答】解:(1)由题知,B 点表示的数为8﹣12=﹣4,P 点表示的数为8﹣3=5,Q 点表示的数为﹣4+2=﹣2,故答案为:﹣4,5,﹣2;(2)根据题意得,2t +3t =12,解得t =,即t 的值为;(3)根据题意知,|﹣4+2t +8|=|8﹣3t ﹣4|,解得t =0(舍去)或t =8,∴当点M 到原点的距离和点N 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t 的值为8.4.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6,B 是数轴上在A 左侧的一点,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0)t t >秒.(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求:当点P 运动多少秒时,点P 与点Q 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3)若点M 为AP 中点,点N 为BP 中点,在点P 运动过程中,求出线段MN 的长.【详解】(1)解:点B 表示的数是6104-=-,点P 表示的数是66t -,故答案为:4-,66t -;(2)解:Q 表示的数是44t --,点P 表示的数是66t -,根据题意得:()44668t t ----=,即2108t -=或2108t -=-,解得9t =或1t =,答:当点P 运动9秒或1秒时,点P 与点Q 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3)解: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A 表示的数为6,点P 表示的数是66t -,表示的数是5.(长雅)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示数b,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若点A与点O之间的距离OA=2,点B与点O之间的距离OB=6.(1)a=,b=;(2)如图①,请在数轴上找一点C,使AC=2BC,则C点表示的数为;(3)如图①,若在原点O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①分别表示出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用t表示);②求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解答】解:(1)∵OA=2,A在O的左侧,∴a=﹣2,∵OB=6,B在O的右侧,∴a=6,故答案为:﹣2,6;(2)设C表示的数是c,当点C在AB之间时有:c﹣(﹣2)=2(6﹣c),解得:c=,当点C在B的右侧时有:c﹣(﹣2)=2(c﹣6),解得:c=14,故答案为:或14;(3)①甲距原点的距离为:2+t,乙距原点的距离为:当0≤t≤3时,6﹣2t,当t>3时,2(t﹣3)=2t﹣6,②当0≤t≤3时,2+t=6﹣2t,解得:t=,当t>3时,2+t=2t﹣6,解得:t=8,答: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为秒或8秒.题型二定值问题6.(麓山)数轴上两点A 、B ,A 在B 左边,原点O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已知AB =4,且OB =3OA .点A 、B 对应的数分别是a 、b ,点P 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a =,b =,并在数轴上面标出A 、B 两点;(2)若PA =2PB ,求x 的值;(3)若点P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原点O 向右运动,同时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请问在运动过程中,3PB ﹣PA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解答】解:(1)因为AB =4,且OB =3OA .A ,B 对应的数分别是a 、b ,所以a =﹣1,b =3.故答案为:﹣1,3.(2)①当P 点在A 点左侧时,PA <PB ,不合题意,舍去.②当P 点位于A 、B 两点之间时,因为PA =2PB ,所以x +1=2(3﹣x ),所以x =.②当P 点位于B 点右侧时,因为PA =2PB ,所以x +1=2(x ﹣3),所以x =7.故x 的值为或7.(3)t 秒后,A 点的值为(﹣1t ),P 点的值为2t ,B 点的值为(3+3t ),所以3PB ﹣PA=3(3+3t ﹣2t )﹣[2t ﹣(﹣1﹣t )]=9+3t ﹣(2t +1+t )=9+3t ﹣3t ﹣1=8.所以3PB ﹣PA 的值为定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7.已知a 、b 满足()25|1|0a b -++=.请回管问题:(1)请直接写出a 、b 的值,a =______,b =_______.(2)当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时,||||x a x b -+-有最小值,这个最小值是_____.(3)数轴a 、b 上两个数所对应的分别为A 、B ,AB 的中点为点C ,点A 、B 、C 同时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当A 、B 两点重合时,运动停止.①经过2秒后,求出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AB .②经过t 秒后,请问:BC 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解答】解:()15,1-;()215x -≤≤,6;()3:5213,1211312A B AB -⨯==-+⨯==-=①,()()515,1,323223115=3+226A tB tC t t BC AB t t t t t t -=-=-+=+=++=+--++-+--+-②,A B 重合时,()()51113t =+÷+= ,A B 重合时,运动停止,03,t ∴≤≤3+20,260.t t ∴-≤>32(26)9BC AB t t +=+--=.所以()()238262738124720AP OB OP t t t t t t +-=+++-=+++-=.9.(长郡)如图,在数轴上点A 表示数a ,点B 表示数b ,点C 表示数c ,b 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 ,b ,c 满足(c ﹣5)2+|a +b |=0.回答问题:(1)点P 为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若PA =2PC ,求x 的值;(2)点A ,B ,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1秒.请问在运动过程中,BC ﹣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1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3)在(2)的条件下,若点C 从第2秒开始掉头向左继续运动,速度不变;A 、B 保持原来运动方向,速度不变继续运动,设继续运动时间为t 2秒.请问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刻,A ,B ,C 中某一点是另外两点的中点?如果有,请求出t 2的值;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解答】解:(1)依题意得b =﹣1,c ﹣5=0,a +b =0,解得a =﹣1,b =1,c =5;∵点P 为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PA =|x +1|,PC =|x ﹣5|,∴|x +1|=2|x ﹣5|,解得x =11或x =3;(2)BC ﹣AB 的值不变.根据题意可知,BC ﹣AB =[5+5t 1﹣(1+2t 1)]﹣[1+2t 1﹣(﹣1﹣t 1)]=5+5t 1﹣1﹣2t 1﹣1﹣2t 1﹣1﹣t 1=2,故BC ﹣AB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3)存在,理由如下:第2A 对应的数为:﹣1﹣2=﹣3,点B 对应的数为:1+2×2=5,点C 对应的数为:5+2×5=15.∵继续运动时间为t 2秒,∴点A 对应的数为:﹣3﹣t 2,点B 对应的数为:5+2t 2,点C 对应的数为:15﹣5t 2.若A ,B ,C 中某一点是另外两点的中点,则分三种情况:①当点B 为AC 的中点,则BA =BC ,∴5+2t 2﹣(﹣3﹣t 2)=(15﹣5t 2)﹣(5+2t 2),解得t 2=,②当点C 为AB 的中点,则CA =CB ,∴15﹣5t 2﹣(﹣3﹣t 2)=(5+2t 2)﹣(15﹣5t 2),解得tt 2=,③当点A 为BC 的中点,则AB =AC ,∴(5+2t 2)﹣(﹣3﹣t 2)=﹣3﹣t 2﹣(15﹣5t 2),解得t 2=26,综上,若A ,B ,C 中某一点是另外两点的中点,则t 2的值为或或26.题型三新定义类动点问题10.(中雅)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给出如下定义:数轴上给定不重合两点A,B,若数轴上存在一点M,使得点M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M到点B的距离,则称点M为点A与点B的“雅中点”.解答下列问题:(1)若点A表示的数为﹣5,点B表示的数为1,点M为点A与点B的“雅中点”,则点M表示的数为;(2)若A、B两点的“雅中点M”表示的数为2,且A、B两点的距离为9(A在B的左侧),则点A 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3)点A表示的数为﹣6,点C,D表示的数分别是﹣4,﹣2,点O为数轴原点,点B为线段CD上一点(点B可与C、D两点重合).①设点M表示的数为m,若点M可以为点A与点B的“雅中点”,则m可取得整数有;②若点A和点D同时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数轴正半轴方向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t>0)秒,求t的所有整数值,使得点O可以为点A与点B的“雅中点”.【解答】解:(1)(﹣5+1)=﹣2,故答案为:﹣2;(2)2﹣4.5=﹣2.5,2+4.5=6.5,故答案为:﹣2.5,6.5;(3)设B表示的数为x(﹣4≤x2),①m=(﹣6+x),所以整数m的值为:﹣4,﹣5,故答案为:﹣4,﹣5;②由题意得:A表示的数为:﹣6+2t,D表示的数为:﹣2+2t,∵O可以为点A与点B的“雅中点”,∴B表示的数为:6﹣2t,∵点B为线段CD上一点(点B可与C、D两点重合),∴﹣4≤6﹣2t≤﹣2+2t,解得:2≤t≤5,∵t的所有整数值为:2,3,4,5.t=3不符合题意,舍去.故满足条件的t的值为2,4,5.11.(广益点)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8和4,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若规定:点P 到A的距离是点P到B的距离的3倍时,我们就称点P是关于A→B的“广益点”.(1)若点P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P到点B的距离时,求点P表示的数是多少;(2)若点P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原点O开始向右运动,当点P是关于A→B的“广益点”时,求点P的运动时间;(3)若点P在原点的左边(即点P对应的数为负数),且点P,A,B中,其中有一个点是关于其它任意两个点的“广益点”,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表示的数.【解答】解:(1)∵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8和4,∴AB=4﹣(﹣8)=12,∵点P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P到点B的距离,∴点P是AB的中点,∴BP=AP=AB=6,∴点P表示的数为﹣2;(2)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根据题意可知,PA=t+8,PB=|4﹣t|,∴t+8=3|4﹣t|,解得:t=1或10,∴点P运动的时间为1秒或10秒;(3)设点P表示的数为n,根据题意可得,PA=n+8或﹣n﹣8,PB=4﹣n,AB=12,分五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点A是关于P→B的“广益点”时,得PA=3AB,即﹣n﹣8=36,解得n=﹣44;②当点A是关于B→P的“广益点”时,得AB=3AP,即3(﹣n﹣8)=12,解得n=﹣12;或3(n+8)=12,解得n=﹣4;③当点P是关于A→B的“广益点”时,得PA=3PB,即﹣n﹣8=3(4﹣n),解得n=10;(不符合题意,舍去),或n+8=3(4﹣n),解得n=1(不符合题意,舍去);④当点P是关于B→A的“广益点”时,得PB=3AB,即4﹣n=3(n+8),解得n=﹣5;或4﹣n=3(﹣n﹣8),解得n=﹣14;⑤当点B是关于P→A的“广益点”时,得BP=3AB,即4﹣n =36,解得n=﹣32,综上所述,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表示的数是:﹣4,﹣5,﹣12,﹣14,﹣32,﹣44.12.(长郡)已知:点A、B、P为数轴上三点,我们约定:点P到点A的距离是点P到点B的距离的k 倍,则称P是[A,B]的“k倍点”,记作:P[A,B]=k.例如:若点P表示0,点A表示﹣2,点B表示1,则P是[A,B]的“2倍点”[A,B]=2.(1)如图,A、B、P、Q、M、N为数轴上各点,如图图示,回答下面问题:①P[A,B]=;②M[N,A]=;③若C[Q,B]=1,则C表示的数为.(2)若点A表示﹣1,点B表示5,点C是数轴上一点,且C[A,B]=3,求点C所表示的数.(3)数轴上,若点M表示﹣10,点N表示50,点K在点M和点N之间,且K[M,N]=5.从某时刻开始,M、N同时出发向右匀速运动,且M的速度为5单位/秒,点N速度为2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t(t>0),当t为何值时,M是K、N两点的“3倍点”.【解答】解:(1)①∵A、B、P三点表示的数分别是﹣3、5、3,∴PA=3﹣(﹣3)=6,PB=5﹣3=2,∴PA=3PB,即P[A,B]=3;②∵MN=7﹣(﹣5)=12,MA=﹣3﹣(﹣5)=2,∴MN=6MA,即M[N,A]=6;③∵C[Q,B]=1,∴CQ=CB,∴C为线段QB的中点,∴C表示的数为=2.故答案为:①3;②6;③2.(2)设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x,∵C[A,B]=3,∴CA=3CB,∴|x﹣(﹣1)|=3|x﹣5|,∴x=3.5或8.故点C所表示的数为:3.5或8.(3)∵K[M,N]=5,∴KM=5KN,∵点M表示﹣10,点N表示50,点K在点M和点N之间,∴KM+KN=MN=60,∴KN=MN=10,∴点K表示的数为50﹣10=40.由题意得,运动t秒时点M表示的数为﹣10+5t,点N表示的数为50+2t.∵M是K、N两点的“3倍点”,∴MK=3MN,∴|40﹣(﹣10+5t)|=3|50+2t﹣(﹣10+5t)|,∴t=或.即当t为或时,M是K、N两点的“3倍点”.。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期末复习专题---数轴上的动点问题(4)1.已知c是最大的负整数,b是多项式2m2n−m2n4−m−2的次数,a是单项式−2x2y的系数,且a,b,c分别是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 求a,b,c的值;(2) 若动点P,Q同时从A,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3点Q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在数轴上−10处竖立一块档板,运动点碰到档板后马上沿反方向返回,当P运动到档板时两点向时停止运动,求当运动几秒后,点Q碰到点P?并求此位置在数轴上表示的数;(3) 在数轴上找一点M,使点M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3,请直接写出所有点M对应的数(不必说明理由).2.如图所示,已知A,B是数轴上的两点(点A在点B左边),O为原点,且OA:OB=1:5,AB=180.现有点P从点A出发向右运动,与此同时点Q从点B出发向左运动,经过30秒后,P,Q在点D处相遇.相遇后,两点继续沿之前方向运动,点Q到达点A后立刻按原速向右运动,当点Q返回到点B时,P,Q两点立即停止运动,若点Q的速度是点P的3倍,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请回答下列问题:(1) 点A表示的数为;(2) 求点D表示的数是多少;(3) t为何值时,点Q在返途中追上点P?3.如图,点A,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2与+6,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沿B→A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A运动,当一个点到达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1) 当Q为AB的中点时,求线段PQ的长;(2) 当Q为PB的中点时,求点P表示的数.4.已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C,且满足(a−1)2+∣ab+3∣=0,c=−2a+b.(1) 分别求a,b,c的值;(2) 若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相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i)是否存在一个常数k,使得3BC−k⋅AB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运动时间t的改变而改变?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ii)若点C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与点A,B同时运动,何时点C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请说明理由.5.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若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线段AB的.如: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8,则A,B两中点表示的数为a+b2=3,点P从点A出发,点间的距离AB=∣−2−8∣=10,线段AB的中点C表示的数为−2+82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1)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2) 求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写出相遇点所表示的数;AB;(3) 求当t为何值时,PQ=12(4) 若点M为P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线段MN的长.6.如图,点A,B都在数轴上,O为原点.(1) 点B表示的数是.(2) 若点B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运动,则1秒后点B表示的数是.(3) 若点A,B都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而点O不动,t秒后有一个点是一条线段的中点,求t的值.7.如图,已知点A,B,C是数轴上三点,O为原点.点C对应的数为6,BC=4,AB=12.(1) 求点A,B对应的数;(2) 动点P,Q分别同时从A,C出发,分别以每秒6个单位和3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正CQ,设运动时间为t(t>0).方向运动.M为AP的中点,N在CQ上,且CN=13①求点M,N对应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t为何值时,OM=2BN.8.如图,点A,B,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a,b,c,且∣a+2∣+∣b−1∣+(c−6)2=0.(1) 求线段AB和线段BC的长度;(2) 若点D从点A处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E从点B处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F从点C处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运动过程中,点D和点E之间的距离为m、点E和点F之间的距离为n.假设点D,E,F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则式子n−m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请说明理由.(3) 若点M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出发向左或向右运动,点N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C出发向左或向右运动,假设点M,N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请根据点M,N的运动方向,说明t为何值时,点M,N之间的距离为16个单位长度?9.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点P与A的距离:PA=;点P对应的数是.(2) 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若P,Q同时出发,求: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和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9,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5,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 发现: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 探究: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t为何值时点P追上点Q?此时P点表示的数是多少?(3) 若M是线段AP靠近点A的三等分点,N是线段BP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在备用图中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4) 拓展:若点D是数轴上一点,点D表示的数是x,请直接写出∣x+6∣+∣x−9∣的最小值是.11.阅读下面的材料: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b(b>a),则线段AB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b−a.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A点,再向右移动7cm到达B 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 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A,B两点的位置.(2) 若将点A向左移动xcm,则移动后点A表示的数为(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 若点M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同时,另一动点N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到达原点O后立即原速度返回向右匀速运动,当MN=1cm时,求t的值.12.如图,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4,8.有一动点P从点A出发第一次向左运动1个单位长度;然后在新的位置第二次运动,向右运动2个单位长度;在此位置第三次运动,向左运动3个单位长度,…按照如此规律不断地左右运动.(1)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当运动到第2021次时,求点P所对应的有理数.(3)在数轴上有一动点C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数轴向右匀速移动,点C 向右运动到B点立即返回,返回到A点停止.在数轴上有一动点D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数轴向左匀速移动,到A 点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秒.是否存在t 使得CD 的长度为2;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已知a 是最大的负整数,b 是多项式23222m n m n m ---的次数,c 是单项式22xy -的系数,且a ,b ,c 分别是点A ,B ,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求a ,b ,c 的值;(2)若动点P ,Q 同时从A ,B 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 的速度是每秒12个单位长度.点Q 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点Q 可以追上点P ?(3)在数轴上找一点M ,使2MB MA =,请直接写出所有点M 对应的数.(不必说明理由)14.已知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 ,点B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b ,A 、B 之间的距离记为|AB |=|a ﹣b |或|b ﹣a |,请回答问题:(1)当a =﹣3,b =2时,|AB |= .(2)设点P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若|x ﹣3|=5,则x = .(3)如图,点M ,N ,P 是数轴上的三点,点M 表示的数为4,点N 表示的数为﹣1,动点P 表示的数为x .①若点P 在点M 、N 之间,则|x +1|+|x ﹣4|= . ②若|x +1|+|x ﹣4|=10,则x = .③若点P 表示的数是﹣5,现在有一蚂蚁从点P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当经过多少秒时,蚂蚁所在的点到点M 、点N 的距离之和是8?。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问题专题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问题专题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1.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和3,数轴上一动点P对应的数为x。
1) 若点P到点A和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
解:由题意得,PA=PB,即 |x-(-1)|=|x-3|,解得x=1.2) 当点P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问几分钟时点P到点A 和点B的距离相等。
解:设P点向左运动t分钟后到达距离O点x的位置,则A点和B点向左运动5t和20t个单位长度后,分别到达距离O 点-5t和3-20t的位置。
由于PA=PB,因此有:x-(-1+1t)|=|x-3-17t|解得t=2,代入得到x=-1+2t=-3.2.射线上的动点问题如图,在射线OM上有三点A、B、C,满足OA=20cm,AB=60cm,BC=10cm,点P从点O出发,沿OM方向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O上向点O 匀速运动(点Q运动到点O时停止运动),两点同时出发。
1) 当PA=2PB时,点Q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求点Q的运动速度。
解:设Q点向左运动t秒后到达距离O点x的位置,则有:OC-x|=|OP+t|OB-2x|=2|PA-OP-t|AB-3x|=3|PA-OP-t|解得x=10,t=10,因此Q点的运动速度为3cm/s。
2) 若点Q运动速度为3cm/s,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相距70cm。
解:设P点向右运动t秒后到达距离O点y的位置,则有:y|=|x+t-20|y|=|60-x-t|解得t=25,因此P、Q两点相距70cm时,P点向右运动了25秒,Q点向左运动了25秒。
3) 当点P运动到线段AB上时,分别取OP和AB的中点E、F,求OB-AP/EF的值。
解:设P点向右运动t秒后到达线段AB上的点E,则有:OE|=|20+t/2|由于AE=40,因此有AP=AE-PE=40-(20+t/2)=60-t/2.又因为OF=FB=30,因此有:OB-AP/EF=2OB/AB-AP/AF=2(20+t)-60/(2OF)=t+1.3.相向而行的动点问题甲、乙物体分别从相距70米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
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1.已知点 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 B 对应的数为b,且 |2b ﹣ 6|+ ( a+1)2=0,A、 B 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 b| .( 1)求线段AB的长.( 2)设点 P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 PA﹣ PB=2时,求 x 的值.( 3)M、N 分别是 PA、PB 的中点,当 P 搬动时,指出当以下结论分别成马上,x 的取值范围,并说明原由:①PM÷PN 的值不变,② |PM﹣ PN|的值不变.2.如图 1,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对应的数分别为﹣1、 3,点 P 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 PA= _________;PB=_________(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在数轴上可否存在点P,使 PA+PB=5?若存在,央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原由.( 3)如图 2,点 P 以 1 个单位 /s 的速度从点 D 向右运动,同时点 A 以 5 个单位 /s 的速度向左运动,点 B 以 20 个单位 /s 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 分别是 AP、OB的中点,问:的值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原由.3.如图 1,直线 AB上有一点P,点 M、N 分别为线段PA、PB 的中点,AB=14.(1)若点 P 在线段 AB 上,且 AP=8,求线段 MN的长度;(2)若点 P 在直线 AB 上运动,试说明线段 MN的长度与点 P 在直线 AB上的地址没关;( 3)如图 2,若点 C 为线段 AB的中点,点P 在线段 AB的延长线上,以下结论:①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4.如图, P 是定长线段 AB 上一点, C、D两点分别从 P、B 出发以 1cm/s 、2cm/s 的速度沿直线 AB 向左运动( C 在线段AP上, D在线段 BP上)( 1)若 C、 D 运动到任一时辰时,总有PD=2AC,请说明 P点在线段AB 上的地址:( 2)在( 1)的条件下,Q是直线 AB上一点,且AQ﹣ BQ=PQ,求的值.( 3)在( 1)的条件下,若C、D 运动 5 秒后,恰好有,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连续运动(D点在线段PB 上), M、 N分别是 CD、 PD的中点,以下结论:① PM﹣PN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5.如图 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 B、C, AB= AC,点 C 对应的数是200.( 1)若 BC=300,求点 A 对应的数;( 2)如图 2,在( 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 A、 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 从 A 点出发向右运动,点 P、 Q、 R的速度分别为 10 单位长度每秒、 5 单位长度每秒、 2 单位长度每秒,点 M为线段 PR的中点,点 N 为线段 RQ 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 MR=4RN(不考虑点 R 与点 Q相遇此后的状况);(3)如图 3,在( 1)的条件下,若点 E、D 对应的数分别为﹣ 800、0,动点 P、Q分别从 E、D 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 Q的速度分别为 10 单位长度每秒、 5 单位长度每秒,点 M为线段 PQ的中点,点 Q在从是点 D 运动到点 A的过程中,QC﹣AM的值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原由.2- 让每个人同样地提升自我6.如图 1,已知点A、 C、 F、E、 B 为直线 l 上的点,且AB=12, CE=6, F 为 AE 的中点.(1)如图 1,若 CF=2,则 BE= _________ ,若 CF=m,BE与 CF的数量关系是(2)当点 E 沿直线 l 向左运动至图 2 的地址时,( 1)中 BE与 CF的数量关系可否依旧建立?请说明原由.( 3)如图 3,在( 2)的条件下,在线段BE上,可否存在点D,使得 BD=7,且 DF=3DE?若存在,央求出值;若不存在,请说明原由.7.已知:如图 1,M是定长线段 AB上必然点, C、D两点分别从 M、B 出发以 1cm/s 、3cm/s 的速度沿直线 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C 在线段 AM上, D 在线段 BM上)(1)若 AB=10cm,当点 C、 D 运动了 2s,求 AC+MD的值.(2)若点 C、 D运动时,总有 MD=3AC,直接填空: AM= _________ AB.( 3)在( 2)的条件下,N 是直线 AB上一点,且AN﹣ BN=MN,求的值.- 让每个人同样地提升自我8.已知数轴上三点M, O, N 对应的数分别为﹣ 3, 0, 1,点 P 为数轴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 1)若是点P 到点 M,点 N的距离相等,那么x 的值是_________;( 2)数轴上可否存在点P,使点 P 到点 M,点 N的距离之和是5?若存在,请直接写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原由.( 3)若是点 P 以每分钟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向左运动时,点 M和点 N 分别以每分钟 1 个单位长度和每分钟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且三点同时出发,那么几分钟时点P 到点 M,点 N的距离相等?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 A 表示的数为6, B 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 P 从点 A 出发,以每秒 6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 t > 0)秒.( 1)写出数轴上点 B 表示的数_________ ,点 P 表示的数_________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 R 从点 B 出发,以每秒 4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R同时出发,问点 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 R?( 3)若 M为 AP的中点, N 为 PB的中点.点 P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 MN的长度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 A 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 P 从点 A 出发,以每秒 6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 t > 0)秒.( 1)①写出数轴上点 B 表示的数_________ ,点 P 表示的数_________(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②M为 AP的中点, N 为 PB的中点.点 P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原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2)动点 Q从点 A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R从点 B 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P、 Q、 R 三动点同时出发,当点P 遇到点 R时,马上返回向点 Q运动,遇到点 Q 后则停止运动.那么点P 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行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 让每个人同样地提升自我参照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0 小题)1.已知点 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 B 对应的数为b,且 |2b ﹣ 6|+ ( a+1)2=0,A、 B 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 b| .(1)求线段 AB的长.(2)设点 P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x,当 PA﹣ PB=2时,求 x 的值.( 3)M、N 分别是 PA、PB 的中点,当 P 搬动时,指出当以下结论分别成马上,x 的取值范围,并说明原由:①PM÷PN 的值不变,② |PM﹣ PN|的值不变.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解析:(1)依照非负数的和为0,各项都为0;( 2)应试虑到A、 B、 P 三点之间的地址关系的多种可能解题;( 3)利用中点性质转变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得出.解答:解:(1)∵ |2b﹣6|+(a+1)2=0,∴a=﹣ 1, b=3,∴A B=|a﹣ b|=4 ,即线段 AB的长度为 4.( 2)当 P 在点 A 左侧时,|PA| ﹣ |PB|= ﹣( |PB| ﹣ |PA| ) =﹣ |AB|= ﹣4≠2.当 P 在点 B右侧时,|PA| ﹣|PB|=|AB|=4 ≠2.∴上述两种状况的点P 不存在.当 P 在 A、B 之间时,﹣ 1≤x≤3,∵|PA|=|x+1|=x+1 , |PB|=|x ﹣ 3|=3 ﹣x,∴|PA| ﹣ |PB|=2 ,∴ x+1﹣( 3﹣ x) =2.∴解得: x=2;(3)由已知可得出: PM= PA, PN= PB,当①PM÷PN 的值不变时, PM÷PN=PA÷PB.②|PM﹣ PN|的值不变成立.故当 P 在线段 AB上时,PM+PN= ( PA+PB) = AB=2,当 P 在 AB延长线上或BA延长线上时,|PM﹣ PN|= |PA﹣ PB|= |AB|=2 .谈论:此题主要观察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浸透了分类谈论的思想,表现了思想的严实性,在今后解决近似的问题时,要防范漏解.利用中点性质转变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要点,在不同样的状况下灵便采纳它的不同样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便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变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要点的一点.2.如图 1,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对应的数分别为﹣1、 3,点 P 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 PA= |x+1|;PB=|x ﹣3|(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在数轴上可否存在点P,使 PA+PB=5?若存在,央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原由.( 3)如图 2,点 P 以 1 个单位 /s 的速度从点 D 向右运动,同时点 A 以 5 个单位 /s 的速度向左运动,点 B 以 20 个单位 /s 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 分别是 AP、OB的中点,问:的值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原由.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解析:(1)依照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法得出PA,PB 的长;( 2)分三种状况:①当点P 在 A、 B 之间时,②当点P 在 B 点右侧时,③当点P 在 A 点左侧时,分别求出即可;( 3)依照题意用t 表示出 AB, OP, MN的长,进而求出答案.解答:解:(1)∵数轴上两点A、 B 对应的数分别为﹣1、 3,点 P 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P A=|x+1| ; PB=|x ﹣ 3| (用含 x 的式子表示);故答案为: |x+1| , |x ﹣ 3| ;( 2)分三种状况:①当点 P 在 A、 B 之间时, PA+PB=4,故舍去.②当点 P 在 B 点右侧时, PA=x+1, PB=x﹣ 3,∴( x+1)(x﹣ 3) =5,∴x=;③当点 P 在 A 点左侧时, PA=﹣ x﹣ 1,PB=3﹣ x,∴(﹣ x﹣ 1) +( 3﹣x) =5,∴x=﹣;( 3)的值不发生变化.原由:设运动时间为 t 分钟.则 OP=t,OA=5t+1,OB=20t+3,AB=OA+OB=25t+4, AP=OA+OP=6t+1,AM= AP= +3t ,OM=OA﹣ AM=5t+1﹣(+3t ) =2t+,ON= OB=10t+,∴M N=OM+ON=12t+2,∴==2,∴在运动过程中,M、 N 分别是 AP、 OB的中点,的值不发生变化.谈论:此题主要观察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依照题意利用分类谈论得出是解题要点.3.如图 1,直线 AB上有一点P,点 M、N 分别为线段PA、PB 的中点,AB=14.(1)若点 P 在线段 AB 上,且 AP=8,求线段 MN的长度;(2)若点 P 在直线 AB 上运动,试说明线段 MN的长度与点 P 在直线 AB上的地址没关;( 3)如图 2,若点 C 为线段 AB的中点,点P 在线段 AB的延长线上,以下结论:①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考点:两点间的距离.解析:(1)求出MP,NP的长度,即可得出MN的长度;( 2)分三种状况:①点P 在 AB之间;②点P 在 AB的延长线上;③点P 在 BA的延长线上,分别表示出MN 的长度即可作出判断;(3)设 AC=BC=x, PB=y,分别表示出①、②的值,既而可作出判断.解答:解:( 1)∵ AP=8,点 M是 AP中点,∴MP= AP=4,∴B P=AB﹣ AP=6,又∵点 N是 PB 中点,∴P N= PB=3,∴MN=MP+PN=7.( 2)①点 P 在 AB 之间;②点P 在 AB的延长线上;③点P 在 BA 的延长线上,均有MN= AB=7.( 3)选择②.设 AC=BC=x, PB=y,①==(在变化);(定值).谈论:此题观察了两点间的距离,解答此题注意分类谈论思想的运用,理解线段中点的定义,难度一般.4.如图, P 是定长线段 AB 上一点, C、D两点分别从 P、B 出发以 1cm/s 、2cm/s 的速度沿直线 AB 向左运动( C 在线段AP上, D在线段 BP上)( 1)若 C、 D 运动到任一时辰时,总有PD=2AC,请说明 P点在线段AB 上的地址:( 2)在( 1)的条件下,Q是直线 AB上一点,且AQ﹣ BQ=PQ,求的值.- 让每个人同样地提升自我( 3)在( 1)的条件下,若C、D 运动 5 秒后,恰好有,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连续运动(D点在线段PB 上), M、 N分别是 CD、 PD的中点,以下结论:① PM﹣PN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考点:比较线段的长短.专题:数形结合.解析:(1)依照 C、 D的运动速度知 BD=2PC,再由已知条件 PD=2AC求得 PB=2AP,所以点 P 在线段 AB上的处;(2)由题设画出图示,依照 AQ﹣ BQ=PQ求得 AQ=PQ+BQ;尔后求得 AP=BQ,进而求得 PQ与 AB的关系;( 3)当点 C 停止运动时,有,进而求得CM与 AB的数量关系;尔后求得以AB 表示的 PM与 PN的值,所以.解答:解:(1)依照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P D=2AC,∴BD+PD=2( PC+AC),即 PB=2AP,∴点 P 在线段 AB 上的处;( 2)如图:∵AQ﹣ BQ=PQ,∴AQ=PQ+BQ;又 AQ=AP+PQ,∴AP=BQ,∴,∴.当点 Q' 在 AB的延长线上时AQ'﹣ AP=PQ'所以 AQ'﹣BQ'=3PQ=AB所以=;(3)②.原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8- 让每个人同样地提升自我当点 C 停止运动, D点连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谈论:此题观察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变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要点,在不同样的状况下灵便采纳它的不同样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便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变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要点的一点.5.如图 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 B、C, AB= AC,点 C 对应的数是200.( 1)若 BC=300,求点 A 对应的数;( 2)如图 2,在( 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 A、 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 从 A 点出发向右运动,点 P、 Q、 R的速度分别为 10 单位长度每秒、 5 单位长度每秒、 2 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 PR的中点,点N 为线段 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 与点 Q相遇此后的状况);( 3)如图 3,在( 1)的条件下,若点E、D 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 P、Q分别从 E、D 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 P、 Q的速度分别为10 单位长度每秒、 5 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 PQ的中点,点 Q在从是点 D 运动到点A 的过程中,QC﹣AM的值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原由.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较线段的长短.解析:( 1)依照 BC=300,AB= AC,得出 AC=600,利用点 C 对应的数是200,即可得出点 A 对应的数;( 2)假设 x 秒 Q在 R 右侧时,恰好满足MR=4RN,得出等式方程求出即可;( 3)假设经过的时间为y,得出 PE=10y, QD=5y,进而得出+5y﹣ 400=y,得出﹣AM=﹣y 原题得证.解答:解:( 1)∵ BC=300, AB= ,所以 AC=600, C点对应 200,∴A点对应的数为: 200﹣ 600=﹣ 400;( 2)设 x 秒时, Q在 R 右侧时,恰好满足MR=4RN,∴MR=( 10+2)×, RN= [600 ﹣( 5+2) x] ,∴ MR=4RN,( 10+2)× =4× [600 ﹣( 5+2) x] ,解得: x=60;∴60 秒时恰好满足 MR=4RN;- 让每个人同样地提升自我于是 PQ点为 [0 ﹣(﹣ 800) ]+10y ﹣ 5y=800+5y ,一半则是,所以 AM点为:+5y﹣ 400= y,又 QC=200+5y,所以﹣AM=﹣y=300 为定值.谈论:此题观察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依照已知得出各线段之间的关系等量关系是解题要点,此题阅读量较大应认真解析.6.如图 1,已知点A、 C、 F、E、 B 为直线 l 上的点,且AB=12, CE=6, F 为 AE 的中点.(1)如图 1,若 CF=2,则 BE= 4 ,若 CF=m, BE与 CF 的数量关系是(2)当点 E 沿直线 l 向左运动至图 2 的地址时,( 1)中 BE与 CF的数量关系可否依旧建立?请说明原由.( 3)如图 3,在( 2)的条件下,在线段BE上,可否存在点D,使得 BD=7,且 DF=3DE?若存在,央求出值;若不存在,请说明原由.考点: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析:( 1)先依照 EF=CE﹣ CF求出 EF,再依照中点的定义求出 AE,尔后依照 BE=AB﹣ AE 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依照 BE、 CF的长度写出数量关系即可;( 2)依照中点定义可得AE=2EF,再依照BE=AB﹣ AE整理即可得解;( 3)设 DE=x,尔后表示出DF、EF、 CF、BE,尔后代入BE=2CF求解获取x 的值,再求出DF、CF,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1)∵ CE=6,CF=2,∴EF=CE﹣ CF=6﹣ 2=4,∵F为 AE的中点,∴AE=2EF=2×4=8,∴BE=AB﹣ AE=12﹣ 8=4,若 CF=m,则 BE=2m,BE=2CF;( 2)( 1)中 BE=2CF依旧建立.原由以下:∵F 为 AE的中点,∴AE=2EF,∴ BE=AB﹣ AE,=12﹣ 2EF,- 让每个人同样地提升自我=2CF;(3)存在, DF=3.原由以下:设 DE=x,则 DF=3x,∴ EF=2x, CF=6﹣ x, BE=x+7,由( 2)知: BE=2CF,∴ x+7=2( 6﹣ x),解得, x=1,∴DF=3, CF=5,∴=6.谈论:此题观察了两点间的距离,中点的定义,正确识图,找出图中各线段之间的关系并正确判断出BE的表示是解题的要点.7.已知:如图 1,M是定长线段 AB上必然点, C、D两点分别从 M、B 出发以 1cm/s 、3cm/s 的速度沿直线 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C 在线段 AM上, D 在线段 BM上)(1)若 AB=10cm,当点 C、 D 运动了 2s,求 AC+MD的值.( 2)若点 C、 D运动时,总有MD=3AC,直接填空: AM=AB.( 3)在( 2)的条件下,N 是直线 AB上一点,且AN﹣ BN=MN,求的值.考点:比较线段的长短.专题:分类谈论.解析:(1)计算出CM及 BD的长,进而可得出答案;(2)依照图形即可直接解答;(3)分两种状况谈论,①当点 N 在线段 AB上时,②当点 N在线段 AB的延长线上时,尔后依照数量关系即可求解.解答:解:(1)当点C、D运动了2s时,CM=2cm,BD=6cm∵A B=10cm, CM=2cm, BD=6cm∴AC+MD=AB﹣ CM﹣ BD=10﹣ 2﹣ 6=2cm(2)(3)当点 N 在线段 AB 上时,如图∵AN﹣ BN=MN,又∵ AN﹣ AM=MN∴BN=AM= AB,∴ MN= AB,即.当点 N 在线段 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AN﹣ BN=MN,又∵ AN﹣ BN=AB11- 让每个人同样地提升自我8.已知数轴上三点M, O, N 对应的数分别为﹣ 3, 0, 1,点 P 为数轴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 1)若是点P 到点 M,点 N的距离相等,那么x 的值是﹣1;( 2)数轴上可否存在点P,使点 P 到点 M,点 N的距离之和是5?若存在,请直接写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原由.( 3)若是点 P 以每分钟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向左运动时,点 M和点 N 分别以每分钟 1 个单位长度和每分钟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且三点同时出发,那么几分钟时点P 到点 M,点 N的距离相等?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解析:(1)依照三点M, O, N对应的数,得出NM的中点为: x=(﹣ 3+1)÷2 进而求出即可;(2)依照 P 点在 N点右侧或在 M点左侧分别求出即可;(3)分别依照①当点 M和点 N 在点 P 同侧时,②当点 M和点 N 在点 P 两侧时求出即可.解答:解:( 1)∵ M, O, N对应的数分别为﹣ 3, 0, 1,点 P 到点 M,点 N 的距离相等,∴x的值是﹣ 1.(2)存在吻合题意的点 P,此时 x=﹣或.(3)设运动 t 分钟时,点 P 对应的数是﹣ 3t ,点 M对应的数是﹣ 3﹣ t ,点 N 对应的数是 1﹣ 4t .①当点 M和点 N在点 P 同侧时,因为 PM=PN,所以点 M和点 N 重合,所以﹣ 3﹣ t=1 ﹣ 4t ,解得,吻合题意.②当点 M和点 N在点 P 两侧时,有两种状况.状况 1:若是点 M在点 N 左侧, PM=﹣ 3t ﹣(﹣ 3﹣t ) =3﹣2t . PN=( 1﹣ 4t )﹣(﹣ 3t )=1﹣ t .因为 PM=PN,所以 3﹣ 2t=1 ﹣t ,解得 t=2 .此时点 M对应的数是﹣ 5,点 N 对应的数是﹣7,点 M在点 N 右侧,不吻合题意,舍去.状况 2:若是点 M在点 N 右侧, PM=(﹣ 3t )﹣( 1﹣ 4t ) =2t ﹣ 3. PN=﹣ 3t ﹣( 1+4t ) =t ﹣ 1.因为 PM=PN,所以 2t ﹣ 3=t ﹣1,解得 t=2 .此时点 M对应的数是﹣ 5,点 N 对应的数是﹣7,点 M在点 N 右侧,吻合题意.综上所述,三点同时出发,分钟或 2 分钟时点 P 到点 M,点 N的距离相等.故答案为:﹣1.谈论:此题主要观察了数轴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依照M,N地址的不同样进行分类谈论得出是解题要点.- 让每个人同样地提升自我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 A 表示的数为6, B 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 P 从点 A 出发,以每秒 6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 t > 0)秒.( 1)写出数轴上点 B 表示的数﹣ 4,点 P 表示的数 6﹣ 6t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 R 从点 B 出发,以每秒 4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R同时出发,问点 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 R?( 3)若 M为 AP的中点, N 为 PB的中点.点 P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 MN的长度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考点: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两点间的距离.专题:方程思想.解析:(1)B点表示的数为6﹣ 10=﹣ 4;点 P 表示的数为6﹣ 6t ;( 2)点 P 运动 x 秒时,在点 C 处追上点R,尔后建立方程6x﹣ 4x=10,解方程即可;( 3)分类谈论:①当点P 在点 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 B 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解答:解:(1)答案为﹣4,6﹣6t;( 2)设点 P 运动 x 秒时,在点 C 处追上点R(如图)则 AC=6x,BC=4x,∵AC﹣BC=AB,∴6x﹣ 4x=10,解得: x=5,∴点 P 运动 5 秒时,在点 C处追上点 R.( 3)线段 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 5.原由以下:分两种状况:①当点 P 在点 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AP+ BP= (AP+BP) = AB=5;②当点 P 运动到点 B 的左侧时:MN=MP﹣ NP= AP﹣BP= ( AP﹣ BP) =AB=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5.谈论:此题观察了数轴:数轴的三要素(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也观察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让每个人同样地提升自我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 A 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 P 从点 A 出发,以每秒 6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 t > 0)秒.( 1)①写出数轴上点 B 表示的数﹣4,点 P表示的数 6﹣ 6t(用含 t的代数式表示);②M为 AP的中点, N 为 PB的中点.点 P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原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2)动点 Q从点 A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R从点 B 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P、 Q、 R 三动点同时出发,当点P 遇到点 R时,马上返回向点Q运动,遇到点 Q 后则停止运动.那么点P 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行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专题:动点型.解析:(1)①设B点表示的数为x,依照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再依照数轴上点的运动就可以求出P 点的坐标;②分类谈论:当点P 在点 A、B 两点之间运动时;当点P 运动到点 B 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 2)先求出P、R 从 A、 B 出发相遇时的时间,再求出P、 R 相遇时 P、 Q之间节余的行程的相遇时间,即可以求出 P 一共走的时间,由P 的速度就可以求出P 点行驶的行程.解答:解:(1)设B点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6﹣ x=10, x=﹣ 4∴B点表示的数为:﹣4,点 P 表示的数为: 6﹣6t ;②线段 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5.原由以下:分两种状况:当点 P 在点 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AP+ BP= (AP+BP) = AB=5;当点 P 运动到点 B 的左侧时:MN=MP﹣ NP= AP﹣BP= ( AP﹣ BP) =AB=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5.( 2)由题意得:P、 R 的相遇时间为: 10÷( 6-)=s,(追及问题)P、 Q节余的行程为:×(6-1)=,(s 时 P、 Q行程差)P、 Q相遇的时间为:÷(6+1)=s,(相遇问题)∴P点走的行程为: 6×()=- 让每个人同样地提升自我。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复习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讲义 含部分答案
精品文档数轴上的运动问题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行程问题。
分钟,小明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米,小明从甲地步行到乙地,用时 3 1】甲乙两地相距200 【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剥离出来,抽象成了简单的数学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分析】解;初学时,老师会画线段图,用线段的长度来将两点间的距离具象化,如下:小明乙地甲地10 ?200 ?180 (米/ 秒)【解法一】直接利用:速度=路程÷时间解决。
910x ?秒200 ? 180x x米/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得:。
,解得【解法二】用方程解。
设速度为9如果在线段图上,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表示甲地和乙地,从甲往乙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建立数轴,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数轴上的运动问题了。
200 0 出 A ,一只电子蚂蚁 A 表示的数为P ,点 B 表示的数为从2【题】如图,数轴上有两点A、B,点1。
B 点运动停止。
设运动时间为tB 个单位每秒的速度由A 往运动,到发,以运动的距离;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P (1)用含表示的数;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P (2)用含的距离。
到数 B (3)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P的三等分点?为线段AB (4)当电子蚂蚁运动多少时间后,点P引入数轴后,其本质是把线段图换成了带方向带单位长度的直线,将有限的实际距离推广到了无【分析】轴上=速度×时间。
其余的点的距离,利用数限的距离问题。
所以,对于运动的点,处理的核心思想依然是路程两点间距离公式解决。
t ?AP ;=速度×时间,有:)根据路程(1t t AP ?;,故点P (2)表示的数为t t PB ? 200 ?,点P ,且P 在B 表示的数为左边,故。
(3)点B 表示的数为200 的三等分点,有两种情况:)若P 为AB (4400???? 2 ?t 200 ?t t ,解得,即:①AP=2PB秒; 3200?t t t 2? 200 ?,解得②2AP=PB,即:秒; 3一般化为在数轴上的一条定长线段,便得到如下的题:2】一般化,线段AB 现在,我们将【题b a 200 的距离为B 表示的数为,且数A 和数B ,点【题3】如图,数轴上有两点A、B A 表示的数为,点1点运动停止。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学期专题02 数轴上的三种动点问题(原卷版)(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
专题02 数轴上的三种动点问题数轴的动点问题,无论在平时练习,还是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属于压轴题的版块,其过程复杂,情况多变。
那么,本专题对其中常考的三种题型(求时间、求距离或者对应点、定值问题)做出详细分析与梳理。
【知识点梳理】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为分别为a 、b ,则A 与B 间的距离AB=|a -b|;2.数轴上点移动规律数轴上点向右移动则数变大(增加),向左移动数变小(减小);当数a 表示的点向右移动b 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表示的数为a+b ;向左移动b 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表示的数为a -b.类型一、求值(速度、时间、距离)例1.如图在数轴上A 点表示数a ,B 点表示数b ,a ,b 满足2a ++6b -=0;(1)点A 表示的数为 ;点B 表示的数为 ;(2)若点A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 ,点B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 ,请在数轴上找一点C ,使AC =2BC ,则C 点表示的数 ;(3)若在原点O 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 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 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 (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 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请分别表示出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 (用t 表示).【答案】(1)-2;6;(2)103或14 (3)甲球与原点的距离为:t +2;当03t 时,乙球到原点的距离为62t -;当3t >时,乙球到原点的距离为26t -【解析】(1)解:∵|a +2|+|b −6|=0,∵a +2=0,b −6=0,解得,a =−2,b =6,∵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6.故答案为:−2;6.(2)设数轴上点C 表示的数为c ,∵AC =2BC ,∵|c −a |=2|c −b |,即|c +2|=2|c −6|,∵AC =2BC >BC ,∵点C 不可能在BA 的延长线上,则C 点可能在线段AB 上和线段AB 的延长线上, ①当C 点在线段AB 上时,则有−2∵c ∵6,得c +2=2(6−c ),解得:c =103; ②当C 点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则有c >6,得c +2=2(c −6),解得c =14,故当AC =2BC 时,c =103或c =14;故答案为:103或14. (3)∵甲球运动的路程为:1∵t =t ,OA =2,∵甲球与原点的距离为:t +2;乙球到原点的距离分两种情况:①当0<t ∵3时,乙球从点B 处开始向左运动,直到原点O ,∵OB =6,乙球运动的路程为:2∵t =2t ,乙到原点的距离:6−2t (0∵t ∵3);②当t >3时,乙球从原点O 处开始一直向右运动,此时乙球到原点的距离为:2t −6(t >3).例2.如图,数轴上两个动点A ,B 起始位置所表示的数分别为8-,4,A ,B 两点各自以一定的速度在数轴上运动,已知A 点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秒.(1)若A ,B 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正好在原点处相遇,请直接写出B 点的运动速度.(2)若A ,B 两点于起始位置按上述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几秒时两点相距8个单位长度?(3)若A ,B 两点于起始位置按上述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与此同时,C 点从原点出发作同方向的运动,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有2CA CB =,求C 点的运动速度.【答案】(1)1个单位/秒;(2)4秒和20秒;(3)43个单位/秒 【解析】(1)解:B 点的运动速度为:8422OA OB ÷=÷=1个单位/秒. (2)∵OA +OB =8+4=12>8,且A 点运动速度大于B 点的速度,∵分两种情况,①当点B 在点A 的右侧时,运动时间为1281821OA OB -+-=-=4秒. ②当点A 在点B 的右侧时,运动时间为1281821OA OB +++=-=20秒, 综合①②得,4秒和20秒时,两点相距都是8个单位长度;(3)设点C 的运动速度为x 个单位/秒,运动时间为t ,根据题意得知8+(2-x )×t =[4+(x -1)×t ]×2,整理,得2-x =2x -2,解得x =43, 故C 点的运动速度为43个单位/秒.【变式训练1】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 和点B 处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 表示-10,点B 表示10,点C 表示18,我们称点A 和点C 在数轴上相距28个长度单位.动点P 、Q 同时出发,点P 从点A 出发,以2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O 运动到点B 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之后立刻恢复原速;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1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从点B 运动到点O 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之后也立刻恢复原速.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问:(1)动点P 从点A 运动至点C 需要多少时间?(2)求P 、Q 两点相遇时,t 的值和相遇点M 所对应的数.【答案】(1)动点P 从点A 运动至点C 需要19秒;(2)P 、Q 两点相遇时,t 的值为313秒,相遇点M 所对应的数是163. 【解析】(1)解:由图可知:动点P 从点A 运动至C 分成三段,分别为AO 、OB 、BC ,AO 段时间为102=5,OB 段时间为101=10,BC 段时间为82=4, ∵动点P 从点A 运动至C 点需要时间为5+10+4=19(秒),答:动点P 从点A 运动至点C 需要19秒;(2)解:点Q 经过8秒后从点B 运动到OB 段,而点P 经过5秒后从点A 运动到OB 段,经过3秒后还在OB 段,∵P 、Q 两点在OB 段相遇,设点Q 经过8秒后从点B 运动到OB 段,再经进y 秒与点P 在OB 段相遇,依题意得:3+y +2y =10,解得:y =73,∵P 、Q 两点相遇时经过的时间为8+73=313(秒), 此时相遇点M 在“折线数轴”上所对应的数是为3+73=163; 答:P 、Q 两点相遇时,t 的值为313秒,相遇点M 所对应的数是163. 【变式训练2】如图,已知A 、B 、C 是数轴上三点,点B 表示的数为4,8AB =,2BC =.(1)点A 表示的数是______,点C 表示的数是______.(2)动点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点P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0t >)秒.①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 表示是数为______;②当1t =时,点P 、Q 之间的距离为______;③当点Q 在C B →上运动时,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点P 、Q 之间的距离;④当点P 、Q 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直接写出t 的值.【答案】(1)4-,6;(2)①42t -+,6t -;②7;③103t -;④t 的值为103或10 【解析】(1)解:A 点在B 点左边,B 点表示4,AB =8,∵A 点表示的数,4-8=-4;C 点在B 点右边,BC =2,∵C 点表示的数为:4+2=6;(2)解:①P 点向右运动,∵P 点表示的数为-4+2t ;Q 点向左运动,∵Q 点表示的数为6-t ;②t =1时,P 点-2,Q 点5,两点距离=5-(-2)=7;③∵Q 点在右,P 点在左,∵两点距离=6-t -(-4+2t )=10-3t ,④当P ,Q 相遇时,两点到C 点距离相等,此时2t +t =10,解得:t =103, 当P 点在C 点右边,Q 点在C 点左边时,-4+2t -6=6-(6-t ),解得:t =10,∵t 的值为103或10; 【变式训练3】如图,点A 、B 为数轴上的点(点A 在数轴的正半轴),8AB =,N 为AB 的中点,且点N 表示的数为2.(1)点A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_;(2)点M 为数轴上一动点,点C 是AM 的中点,若1CM =,求点M 表示的数,并画出点M 的位置;(3)点P 从点N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0t t >秒.在运动过程中,点P 、Q 之间的距离为3时,求运动时间t 的值.【答案】(1)6,﹣2;(2)8或4;(3)1秒或7秒.【解析】(1)解:∵8AB =,N 为AB 的中点,∵AN =BN =12AB =4∵点N表示的数为2,点A在点N的右侧,点B在点N的左侧∵点A表示的数为2+4=6,点B表示的数为2-4=﹣2,即点A表示的数为6,点B表示的数为﹣2,故答案为:6,﹣2(2)解:当点M在点A的右侧时,如图1所示,∵ C是AM的中点,CM=1,∵AM=2CM=2,∵点M表示的数是6+2=8;当点M在点A的左侧时,如图2所示,∵ C是AM的中点,CM=1,∵AM=2CM=2,∵点M表示的数是6-2=4.故点M表示的数是8或4;(3)解:当点P在点Q的右侧,即点P还没追上点Q时,如图3,由题意得t+4-2t=3,解得t=1,当点P在点Q的左侧,即点P追上点Q并超过点Q时,如图4所示,由题意得2t-t-4=3,解得t=7,∵点P、Q之间的距离为3时,运动时间t=1秒或7秒.类型二、定值问题例1.已知:a是单项式-xy2的系数,b是最小的正整数,c是多项式2m2n-m3n2-m-2的次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b=,c=.(2)数轴上,a、b、c三个数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点A、B、C同时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①t秒钟过后,AC的长度为(用含t的关系式表示);②请问:BC-AB的值是否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其值.【答案】(1)-1,1,5;(2)①4t+6;②不会变化,2【解析】(1)解:由题意得,单项式-xy2的系数a=-1,最小的正整数b=1,多项式2m2n-m3n2-m-2的次数c=5;故答案为:-1,1,5(2)①t秒后点A对应的数为a-t,点B对应的数为b+t,点C对应的数为c+3t,故AC=|c+3t-a+t|=|5+4t+1|=6+4t;故答案为:6+4t②∵BC=5+3t-(1+t)=4+2t,AB=1+t-(-1-t)=2+2t;∵BC-AB=4+2t-2-2t=2,故BC-AB的值不会随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其值为2.AB=.动点P从点A出发,【变式训练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2,B是数轴上一点.且20t t>秒.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0)(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点P表示的数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答案】(1)﹣8,12﹣5t;(2)点P运动10秒时追上点Q;(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0;理由见解析.【解析】(1)解:∵点A 表示的数为12,B 在A 点左边,AB =20,∵点B 表示的数是12-20=-8,∵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 (t >0)秒, ∵点P 表示的数是12-5t .故答案为:-8,12-5t ;(2)解:设点P 运动x 秒追上点Q ,Q 表示的数是-8-3t ,根据题意得:12-5x =-8-3x ,解得:x =10,∵点P 运动10秒时追上点Q ;(3)解: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0;理由如下:∵点A 表示的数为12,点P 表示的数是12-5t ,M 为AP 的中点,∵M 表示的数是1212551222t t +-=-, ∵点B 表示的数是-8,点P 表示的数是12-5t ,N 为PB 的中点,∵N 表示的数是81255222t t -+-=-, ∵MN =(12-52t )-(2-52t )=10. 【变式训练2】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9,B 是数轴负方向上一点,且15AB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0)t t >秒.(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t 为何值时,点P 追上点Q ?此时P 点表示的数是多少?(3)若点M 是线段AP 的中点,点N 是线段BP 的中点.点P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化,请求出MN 的长度;【答案】(1)6-,95-t ;(2)-16;(3)不发生变化,152【解析】(1)解:∵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且AB =14,∵点B 表示的数为−6,点P 表示的数为95-t ,故答案为:6-,95-t .(2)解:设点P 运动t 秒时,在点C 处追上点Q ,如图,则5,2==AC t BC t ,因为AC BC AB -=,所以5215-=t t .解得5t =.所以点P 运动5秒时,在点C 处追上点Q .当5t =时,9592516-=-=-t .此时P 点表示的数是16-.(3)解:不发生变化.理由是:因为M 是线段AP 的中点,N 是线段BP 的中点,所以11,22==PM AP PN BP . 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如图所示,所以111115()22222=+=+=+==MN MP NP AP BP AP BP AB . 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如图所示,所以111115()22222=-=-=-==MN MP NP AP BP AP BP AB . 综上所述,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2. 【变式训练3】点A 、B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a 、b ,且a 、b 满足2130a b ++-=.(1)如图1,求线段AB 的长;(2)若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且x 是方程12122x x +=-的根,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 PB BC +=,若存在,求出点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如图2,点P 在B 点右侧,P A 的中点为M ,N 为PB 靠近于B 点的四等分点,当P 在B 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2PM BN -的值不变;②23PM BN -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直接写出该值.【答案】(1)4;(2)存在,当点P 表示的数为-1.5或3.5时,PA PB BC +=;理由见解析(3)结论①正确,2PM BN -=2【解析】(1)解:∵|a +1|+(b -3)2=0,∵a +1=0,b -3=0,∵a =-1,b =3,∵AB =|-1-3|=4.答:AB 的长为4;(2)解:存在,∵12122x x +=-,∵x =-2,∵BC =23--=5. 设点P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m ,∵PA PB BC +=,∵|m +1|+|m -3|=5,令m +1=0,m -3=0,∵m =-1或m =3.①当m ≤-1时,-m -1+3-m =5,m =-1.5;②当-1<m ≤3时,m +1+3-m =5,(舍去);③当m >3时,m +1+m -3=5,m =3.5.∵当点P 表示的数为-1.5或3.5时,PA PB BC +=;(3)解:设P 点所表示的数为n ,∵P A =n +1,PB =n -3.∵P A 的中点为M ,∵PM =12P A =12n +. ∵N 为PB 的四等分点且靠近于B 点,∵BN =14PB =34n -,∵①PM -2BN =12n +-2×34n -=2(不变), ②PM +23BN =12n ++23×34n -=23n (随点P 的变化而变化), ∵正确的结论为①,且PM -2BN =2.类型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问题例1.如图,已知在数轴上有A ,B 两点,点A 表示的数为8,点B 在A 点的左边,且12AB =.若有一动点P 从数轴上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1)解决问题:①当1t =时,写出数轴上点B ,P 所表示的数;②若点P ,Q 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与点Q 相距3个单位长度?(2)探索问题:若M 为AQ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当点P 在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探索线段MN 与线段PQ 的数量关系(写出过程).【答案】(1)①点B 表示-4,点P 表示5;②1.8秒或3秒(2)2MN+PQ=12或2MN-PQ=12,过程见解析【解析】(1)解:①∵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12,∵点B表示的数是8-12=-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点P表示的数是8-3×1=5.②设点P运动x秒时,与Q相距3个单位长度,则AP=3x,BQ=2x,∵AP+BQ=AB-3,∵3x+2x=9,解得:x=1.8,∵AP+BQ=AB+3,∵3x+2x=15,解得:x=3.∵点P运动1.8秒或3秒时与点Q相距3个单位长度.(2)2MN+PQ=12或2MN-PQ=12;理由如下:P在Q右侧时有:MN=MQ+NP-PQ=12AQ+12BP-PQ=12(AQ+BP-PQ)-12PQ=12AB-12PQ=12(12-PQ),即2MN+PQ=12.同理P在Q左侧时有:2MN-PQ=12.例2.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的数为a,B点表示的数为b,C点表示的数为c,b是最大的负整数,且a,c 满足|a+3|+(c﹣9)2=0.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后立刻返回到点C,到达点C后再返回到点A并停止.(1)a=,b=;(2)点P从点B离开后,在点P第二次到达点B的过程中,经过x秒钟,P A+PB+PC=13,求x的值.(3)点P从点B出发的同时,数轴上的动点M,N分别从点A和点C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每秒4个单位长度和每秒5个单位长度,假设t秒钟时,P、M、N三点中恰好有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的值.【答案】(1)﹣3,﹣1;(2)13或1或53或233;(3)1,2617,167,8.【解析】(1)解:b是最大的负整数,即b=﹣1,|a+3|+(c﹣9)2=0,∵|a+3|=0,(c﹣9)2=0,∵a=﹣3,c=9,故答案为:﹣3,﹣1;(2)解:AB=2,BC=10,AC=12,P A+PB+PC=13,P A+PC=12,则PB=1,∵此时P点位置为﹣2或0,根据P的运动轨迹得:由B到A时:x=1÷3=13,由A到B时:x=3÷3=1,由B到C时:x=5÷3=53,由C到B时:x=23÷3=233;故x的值为:13或1或53或233.(3)解:当P点由B到A运动时P=﹣3t-1(0≤t<23),当P点由A到C运动时P=﹣3+(3t-2)=3t-5(23≤t<143),当P点由C到B运动时P=9-(3t-14)=﹣3t+23(143≤t≤8),当M点由A到C运动时M=4t-3,当N点由C到A运动时N=﹣5t+9,PM相遇时3t+4t=2,t=27,MN相遇时4t+5t=12,t=43,PN相遇时3t+5t=12+2,t=74,0≤t<27,P在中间,则4t-3﹣5t+9=2(﹣3t-1)解得t=﹣85舍去;2 7<t<23,M在中间,则﹣5t+9﹣3t-1=2(4t-3)解得t=78舍去;2 3≤t<43,M在中间,则﹣5t+9+3t-5=2(4t-3)解得t=1;4 3<t<74,N在中间,则4t-3+3t-5=2(﹣5t+9)解得t=2617;7 4<t<143,P在中间,则4t-3﹣5t+9=2(3t-5)解得t=167;14 3≤t≤8,P在中间,则4t-3﹣5t+9=2(﹣3t+23)解得t=8;故t的值为:1,2617,167,8.【变式训练1】如图,已知A、B、C是数轴上三点,点O为原点,点C表示的数为6,BC=4,AB=12.(1)写出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2)动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6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点M为AP的中点,点N在线段CQ上,且CN=13CQ,设运动时间为t(t>0)秒.①求数轴上点M、N表示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当M、B、N三个点中的其中一个点是另两点构成的线段的中点的时候,求t的值.【答案】(1)A点表示-10,B表示2,(2)①点M表示的数为:-10+3t,点N表示的数为:6+t,②t的值为:2秒或285秒或20秒;【解析】(1)解:∵O为原点,C表示6,BC=4,∵B表示2,∵AB=12,∵A点表示-10;(2)解:①∵点P从A点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P点表示的数为-10+6t,∵点M为AP的中点,∵点M表示的数为:12(-10-10+6t)=-10+3t,∵点Q从C点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Q点表示的数为6+3t,∵点N为13CQ,∵点N表示的数为:6+13×(6+3t-6)=6+t,②当M是B、N中点,B点在左侧时,BM=MN,即-10+3t-2=6+t-(-10+3t),解得:t=285,当B是M、N中点,M点在左侧时,BM=BN,即2-(-10+3t)=6+t-2,解得:t=2,当N是B、M中点,B点在左侧时,BN=MN,即6+t-2=-10+3t-(6+t),解得:t=20,∵t的值为:2秒或285秒或20秒;【变式训练2】已知,如图1:数轴上有A、B、C三点,点A表示的数为-5,点B表示的数为13,点C 表示的数为-2,将一条长为9个单位长度的线段MN放在该数轴上(点M在点N的左边).(1)求线段AB中点表示的数;(2)如图2:若从点M与点A重合开始,将线段MN以0.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右移动,经过x秒后,点N恰为线段BC的中点,求x的值;(3)如图3:在(2)的基础上,若线段MN向右移动的同时,动点P从点C开始以0.6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也沿数轴向右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秒,当P、N、B三个点中恰有一个点为另两个点所组成线段的中点时,求t的值.【答案】(1)4;(2)5;(3)703或803【解析】(1)解:线段AB中点表示的数为51342-+=,∵线段AB中点表示的数为4;(2)解:点N表示的数为:-5+9=4线段BC中点表示的数为:2135.52-+=根据题意,得4+0.3x=5.5,解得:x=5,∵点N恰为线段BC的中点重合时,x的值为5;(3)解:当点N恰为线段BP的中点时,根据题意,得20.61340.32tt-++=+,方程无解,当点P恰为线段BN的中点时,根据题意,得40.31320.62tt++=-+,解得:t=703,当点B恰为线段PN的中点时,根据题意,得20.640.3132t t-+++=,解得:t=803,综上,当P、N、B三个点中恰有一个点为另两个点所组成线段的中点时,t的值为703或803.【变式训练3】已知A、B、C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到A的距离是点C到B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称点C 是(),A B的优点.例如:如图1,A,B为数轴上两点,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数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 B的优点;表示数0的点D到点C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是(),B C的优点.(1)在图1中,点C是(),A B的优点,也是(A,_____________)的优点;点D是(),B C的优点,也是(B,_____________)的优点;(2)如图2,A ,B 为数轴上两点,点A 所表示的数为-2,点B 所表示的数为4.设数x 所表示的点是(),A B 的优点,求x 的值;(3)如图3,A ,B 为数轴两点,点A 所表的数为-20,点B 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Р从点B 出发,以5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 停止,设点Р的运动时间为t 秒,在点Р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P 、A 和B 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如果存在请求出t 的值;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D ,A ;(2)10或2;(3)当4t =或6t =或8t =时,P 、A 和B 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解析】(1)解:A ,B 为数轴上两点,点A 表示的数为-1,点D 表示的数为0,表示数1的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2,到点D 的距离是1,那么点C 是(),A D 的优点;表示数0的点D 到点B 的距离是2,到点A 的距离是1,那么点D 是A 的优点,故答案为:D ;A ;(2)解:由题意得()224x x --=-,∵()224x x +=-或()224x x +=--,解得10x =或2x =;(3)解:由题意得运动t 秒时点P 表示的数为405t -,∵()40520605PA t t =---=-,()=404055PB t t --=,()402060AB =--=,当A 是(B ,P )的优点时,∵()602605t =-,解得6t =;当B 为(A ,P )的优点时6025t =⋅,解得6t =;当P 为(A 、B )的优点时60525t t -=⋅,解得4t =;当P 为(B ,A )的优点时()52605t t =-,解得8t =;综上所述,当4t =或6t =或8t =时,P 、A 和B 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专题02 数轴上的三种动点问题数轴的动点问题,无论在平时练习,还是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属于压轴题的版块,其过程复杂,情况多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复习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讲义 含部分答案
线段 AB 以 6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线段 CD 以 2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
(1)运动多少时,BC=8?
BD AP
(2)P 是线段 AB 上一点,当 B 点运动到线段 CD 上时,是否存在关系式
3,若存在,求线段
PC
PD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题 2】如图,点 A、B 和线段 CD 都在数轴上,点 A、C、D、B 起始位置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0,3,12;线
段 CD 沿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移动,移动时间为t 秒。
(1)当 t 0秒时,AC 的长度为
;当 t 2秒时,AC 的长度为
;
(2)用含有 t 的代数式表示 AC 的长为 .
(2)①P 与 Q 相遇之前,即 P 在 Q 的左边,此时有数 Q>数 P, 0秒 t< 200 秒,此时: 3
PQ 200 2t t 200 3t ②P 与 Q 相遇后,Q 停止运动前,即 Q 在 P 的左边,此时有数 P>数 Q, 200 秒 t 100秒 ,此时:
【思考】线段(直线、射线)上的运动问题,可以转化为数轴上的运动问题来处理吗?
最后,放几个题结束本文。 【题 1】如图,数轴上 A、B 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8 和 12,点 P 从原点 O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 的速度沿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点 Q 从原点 O 出发,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运动 时间为t 秒。 (1)求经过两秒后,数轴点 P、Q 分别表示的数; (2)当t 3 时,求 PQ 的值; (3)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时间 t,使得 AP=BQ,若存在,求出 t 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专题---数轴类动点问题(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专题---数轴类动点问题(4)1.根据下面给出的数轴,解答下面的问题:①请你根据图中A、B两点的位置,分别写出它们所表示的有理数A:;B:;②观察数轴,与点A的距离为4的点表示的数是:;③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B点与数表示的点重合;④若数轴上M、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14(M在N的左侧),且M、N两点经过(3)中折叠后互相重合,则M、N表示的数分别是:M:;N:.2.同学们,你会求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吗?例如:数轴上,3和5两数在数轴上所对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可理解为|3﹣5|=2或理解为5﹣3=2,5与﹣2两数在数轴上所对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可理解为|(﹣5)﹣2|=7或|5﹣(﹣2)|=7.试探索:(1)求7与﹣7两数在数轴上所对的两点之间的距离=.(2)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使得|x+3|+|x﹣1|=4这样的整数是.(3)由以上探索猜想对于任何有理数x,|x﹣3|+|x+6|是否有最小值?如果有,写出最小值,如果没有,说明理由.3.根据给出的数轴,解答下面的问题:(1)请你根据图中A、B两点的位置,分别写出它们所表示的有理数A:,B:.(2)观察数轴,与点A的距离为4的点表示的数是:.(3)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2表示的点重合,则:①B点与哪个数表示的点重合?②若数轴上M、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11(M在N的左侧),且M、N两点经过折叠后互相重合,求M、N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4.某中学位于东西方向的北京路上,这天学校的王老师出校门去家访,她先向东走100米到聪聪家,再向西走150米到青青家,再向西走200米到刚刚家,请问:(1)聪聪家与刚刚家相距多远?(2)如果把这条北京路看作一条数轴,以向东为正方向,以校门口为原点.请你画出这条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他们三家与学校的大概位置(数轴上一格表示50米)(3)聪聪家向西210米是体育场,体育场所在点所表示的数是多少?(4)如果数轴上有两点A、B,点A所表示的数是x1,点B所表示的数是x2,你认为可用一个怎样的式子来求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d?请用含有x1,x2的式子把d表示出来.5.对数轴上的点P进行如下操作:先把点P表示的数乘以3,再把所得数对应的点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点P的对应点P′.(1)点A,B在数轴上,对线段AB上的每个点进行上述操作后得到线段A′B′,其中点A,B的对应点分别为A′,B′.如图,若点A表示的数是1,则点A′表示的数是;若点B′表示的数是﹣4,则点B表示的数是;(2)若数轴上的点M经过上述操作后,位置不变,则点M表示的数是.并在数轴上画出点M的位置.6.根据下面给出的数轴,解答下面的问题:(1)请你根据图中A、B两点的位置,分别写出它们所表示的有理数A:;B:;(2)观察数轴,与点A的距离为4的点表示的数是:;(3)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B点与数表示的点重合;(4)若数轴上M、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10(M在N的左侧),且M、N两点经过(3)中折叠后互相重合,则M、N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M:N:.7.一辆货车从超市出发,向东走了3千米到达小彬家,继续走2.5千米到达小颖家,然后向西走了10千米到达小明家,最后回到超市.(1)以超市为原点,以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千米,在数轴上表示出小明家,小彬家,小颖家的位置.(2)小明家距小彬家多远?(3)若货车每千米耗油0.5升,这趟路货车共耗油多少升?8.一辆货车从百货大楼出发负责送货,向东走了4千米到达小明家,继续走了1.5千米到达小红家,又向西走了10千米到达小刚家,最后回到百货大楼.(1)以百货大楼为原点,以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千米,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小明、小红、小刚家的位置;(2)小明家与小刚家相距多远?(3)若货车每千米耗油0.05升,那么这辆货车共耗油多少升?9.已知在数轴上到表示数﹣3的点和表示数5的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数1,有这样的关系,那么在数轴上到表示数a的点和表示数b的点之间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3)已知在数轴上表示数x的点到表示数﹣2的点的距离是到表示数6的点的距离的2倍,求数x.10.邮递员骑摩托车从邮局出发,先向西骑行2km到达A村,继续向西骑行3km到达B村,然后向东骑行9km到C时,最后回到邮局.(1)以邮局为原点,以向东方向为正方向,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km,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A、B、C三个村庄的位置;(2)C村离A村有多远?(3)若这辆摩托车每100km耗油2升,这趟路共耗油多少升?参考答案1.解:(1)由数轴可知,A点表示数1,B点表示数﹣2.5.故答案为:1,﹣2.5;(2)A点表示数1,与点A的距离为4的点表示的数是:﹣3或5.故答案为:﹣3或5;(3)当A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B点与数0.5表示的点重合.故答案为:0.5;(4)由对称点为﹣1,且M、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14(M在N的左侧)可知,点M、N到﹣1的距离为2014÷2=1007,所以,M点表示数﹣1﹣1007=﹣1008,N点表示数﹣1+1007=1006.故答案为:﹣1008,1006.2.解:(1)7﹣(﹣7)=14,故答案为:14;(2)∵|x+3|+|x﹣1|=x+3+1﹣x=4,∴x+3≥0,且x﹣1≤0,∴﹣3≤x≤1,即符合条件的整数有±1,0,﹣2,﹣3,故答案为:±1、0、﹣2、﹣3.(3)有最小值.最小值为9,理由是:∵丨x﹣3丨+丨x+6丨可以理解为:在数轴上表示x到3和﹣6的距离之和,∴当x在3与﹣6之间的线段上(即﹣6≤x≤3)时:即丨x﹣3丨+丨x+6丨的值有最小值,最小值为3﹣(﹣6)=9.3.解:(1)利用数轴得出:A:1 B:﹣2.5;故答案为:1,﹣2.5;(2)分为两种情况:①当点在表示1的点的左边时,数为1﹣4=﹣3;②当点在表示1的点的右边时,数为1+4=5;故答案为:5和﹣3;(3)①∵A点与﹣2表示的点重合,∴A点与﹣2关于﹣0.5对称,∴B点与表示1.5的点重合,②∵数轴上M、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11(M在N的左侧),且M、N两点经过折叠后互相重合,∴M、N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1006,1005.4.解:(1)150+200=350(米);(2)如图所示:;(3)体育场所在点所表示的数是﹣110;(4)数轴上两点x1,x2之间的距离是d=|x1﹣x2|.5.解:(1)点A'表示的数是:1×3﹣1=2;设点B表示的数为x,则3x﹣1=﹣4,解得:x=﹣1,若点B'表示的数是:﹣4,则点B表示的数是﹣1;(2)设点M表示的数为y,则3y﹣1=y,解得:y=,即点M表示的数是:,在数轴上画出点M的位置如图所示:.6.解:(1)由数轴可知,A点表示数1,B点表示数﹣2.5.故答案为:1,﹣2.5;(2)A点表示数1,与点A的距离为4的点表示的数是:﹣3或5.故答案为:﹣3或5;(3)当A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B点与数0.5表示的点重合.故答案为0.5;(4)由对称点为﹣1,且M、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10(M在N的左侧)可知,点M、N到﹣1的距离为2010÷2=1005,所以,M点表示数﹣1﹣1005=﹣1006,N点表示数﹣1+1005=1004.故答案为:﹣1006,1004.7.解:(1);(2)根据数轴可知:小明家距小彬家是7.5个单位长度,因而是7.5千米;(3)路程是2×10=20千米,则耗油量是:20×0.5=10升.答:小明家距小彬家7.5千米,这趟路货车共耗油10升.8.解:(1)如图所示:A、B、C分别表示小明、小红、小刚家(2)小明家与小刚家相距:4﹣(﹣4.5)=8.5(千米);(3)这辆货车此次送货共耗油:(4+1.5+10+4.5)×0.05=1(升).答:小明家与小刚家相距8.5千米,这辆货车此次送货共耗油1升.9.解:(1)4﹣(﹣3)=7.(2)在数轴上到表示数a的点和表示数b的点之间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a+b).(3)由x与﹣2的差的绝对值等于x与6的差的绝对值的2倍,得:x﹣(﹣2)=2(x﹣6),解得:x=14.x﹣(﹣2)=﹣2(x﹣6),解得:x=.10.解:(1)(2)C村离A村为:4﹣(﹣2)=4+2=6(km).答:C村离A村有6km.(3)邮递员实际一共走了|﹣2|+|﹣3|+|+9|+|9﹣5|=2+3+9+4=18(km),18÷100×2=0.36答:这趟路共耗油0.36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专题复习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专题复习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专题复在数轴上处理动点问题,需要掌握以下处理策略:1、计算距离: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表示运动过程中的数:点在数轴上运动时,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左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简单说成左减右加)3、分类讨论的思想: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注意多种情况种的分类讨论。
4、绝对值策略:对于两个动点P,Q,若点P,Q的左右位置关系不明确或有多种情况,可用p,q两数差的绝对值表示P,Q两点距离,从而避免分复杂分类讨论。
5、中点公式:若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a,b,M 为线段AB中点,则M点表示的数为(a+b)/2.练题:1、已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5,点P为数轴上一点1)若点P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求P点表示的数。
2)若PA=2PB,求P点表示的数。
3)若点P到点A和点B的距离之和为13,求点P所表示的数。
2、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数分别为-2和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1)若P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则x的值为_________。
2)若线段PA=3PB,则P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
3)若点P到A点、B点距离之和为10,则P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_。
3、已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8和20,点P,Q 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P点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Q 点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设运动时间为t秒。
1)点P向右运动,Q点向左运动,当t为何值时,P,Q两点之间距离为8?2)若P点和Q点都向右运动,多少秒后,P,Q两点之间距离为8?3)在(2)的条件下,另一动点M同时从O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多少秒后,点M到点P和点Q的距离相等?已知数轴上有A,B两点,其中A对应的数为-8,B对应的数为4.动点P从点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Q从点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讲义 第二讲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解题思路和方法. 4.表示出题目中动点运动后的坐标(一般用含有时间 t 的式子表示) 。 5.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表示出题目中相关线段长度(一般用含有时间 t 的式子 表示) 。 6.根据题目问题中线段的等量关系(一般是和、差关系)列绝对值方程。 7.解绝对值方程并根据实际问题验算结果。 (解绝对值方程通常用零点分类讨论 方法)
(1)则数轴上点 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 P 表示的数________(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 Q 从点 B 出发,以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 动,若 P、Q 两点同时出发,则运动多少秒时点 P 追上点 Q?
(3)若 M 为 AP 的中点,N 为 BP 的中点,点 P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 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 段 MN 的长.
二、典例解析
【例 1】 如图,A 点的初始位置位于数轴上的原点,现对 A 点做如下移动: 第 1 次从原点向右移动 1 个单位长度至 B 点, 第 2 次从 B 点向左移动 3 个 单位长度至 C 点,第 3 次从 C 点向右移动 6 个单位长度至 D 点,第 4 次从 D 点向左移动 9 个单位长度至 E 点,…,(从第 3 次起,下次移动的长度比上 次多 3 个单位长度),依此类推, 这样移动第 5 次后该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 这样移动 40 次后该点所表示的数________;这样移动 41 次后该点表示的数是 ________.
(2)数轴上是否存在 P 点,使 P 点到 A、B 距离和为 10?若存在,求出 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点 A、点 B 和 P 点(P 点在原点)同时向左运动.它们的速度分别 为 1、2、1 个单位长度/分钟,则第几分钟时 P 为 AB 的中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数轴上的动点专题复习导学案及配套作业(解析版)
数轴上的动点专题(解析版)第一部分 教学案类型一 数轴上的和差倍分问题例1 (2020秋•京山市期中)已知数轴上有A 、B 两个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 、b ,且满足|a +3|+(b ﹣9)2=0;(1)求a 、b 的值;(2)点M 是数轴上A 、B 之间的一个点,使得MA =2MB ,求出点M 所对应的数; (3)点P ,点Q 为数轴上的两个动点,点P 从A 点以3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点Q 同时从B 点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若AP +BQ =2PQ ,求时间t 的值.思路引领:(1)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 ,b 的值即可;(2)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AB ,再根据题意即可得出结论;(3)先用t 表示出AP ,BQ 及PQ 的值,再根据AP +BQ =2PQ 列出关于t 的方程,求出t 的值即可.解:(1)∵|a +3|+(b ﹣9)2=0,∴a +3=0,b ﹣9=0,解得a =﹣3,b =9; (2)AB =9﹣(﹣3)=12, ∵MA =2MB ,∴点M 所对应的数是﹣3+12×23=5;(3)∵点P 从A 点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点Q 同时从B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AP =3t ,BQ =2t ,PQ =12﹣5t . ∵AP +BQ =2PQ ,∴3t +2t =24﹣10t ,解得t =85;还有一种情况,当P 运动到Q 的右边时,PQ =5t ﹣12,方程变为3t +2t =2(5t ﹣12),解得t =245. 故时间t 的值为85或245.总结提升:本题考查的是数轴,熟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1.(2020秋•包河区期末)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 ,且a 、b 满足|a +5|+(b ﹣3)2=0.(1)求点A ,B 所表示的数;(2)点P 在直线AB 上点B 右边一点,且AP =bPB ,点Q 为PB 的中点,求线段AQ 的长.思路引领:(1)根据a 、b 满足|a +5|+(b ﹣3)2=0,即可得到a 、b 的值,从而可以得到点A ,B 所表示的数;(2)设点P 表示的数为m ,先根据中点的定义表示点Q ,根据数轴上两点的距离表示AP =bPB ,列方程可得结论. 解:(1)∵|a +5|+(b ﹣3)2=0, ∴a +5=0,b ﹣3=0, 解得a =﹣5,b =3,即点A ,B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5,3; (2)设点P 表示的数为m ,∵点P 在直线AB 上点B 右边一点, ∴m >3,∵点Q 为PB 的中点, ∴点Q 表示的数为m+32,∵AP =bPB , ∴m +5=b (m ﹣3), ∵b =3, ∴m =7, ∴AQ =AB +BQ =m+32+5=7+32+5=10. 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非负数的性质,数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轴上两点的距离表示线段的长. 类型二 数轴上的两点间的距离问题例2(2020秋•铁西区校级期末)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 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若点P 到点A 、点B 的距离相等,求点P 对应的数;(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点P 到点A 、点B 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当点P 以每分钟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 点向左运动时,点A 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点B 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P 点到点A 、点B 的距离相等?思路引领:(1)根据点P 到点A 、点B 的距离相等,结合数轴可得答案;(2)此题要分两种情况:①当P 在AB 左侧时,②当P 在AB 右侧时,然后再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点P 、点A 、点B 同时向左运动,点B 的运动速度最快,点P 的运动速度最慢.故P 点总位于A 点右侧,B 可能追上并超过A .P 到A 、B 的距离相等,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解:(1)如图,若点P 到点A 、点B 的距离相等,P 为AB 的中点,BP =P A .依题意得3﹣x =x ﹣(﹣1), 解得x =1;(2)由AB =4,若存在点P 到点A 、点B 的距离之和为5,P 不可能在线段AB 上,只能在A 点左侧,或B 点右侧.①P 在点A 左侧,P A =﹣1﹣x ,PB =3﹣x , 依题意得(﹣1﹣x )+(3﹣x )=5, 解得 x =﹣1.5;②P 在点B 右侧,P A =x ﹣(﹣1)=x +1,PB =x ﹣3, 依题意得(x +1)+(x ﹣3)=5, 解得x =3.5;(3)设运动t 分钟,此时P 对应的数为﹣t ,B 对应的数为3﹣20t ,A 对应的数为﹣1﹣5t .①B 未追上A 时,P A =PB ,则P 为AB 中点.B 在P 的右侧,A 在P 的左侧. P A =﹣t ﹣(﹣1﹣5t )=1+4t ,PB =3﹣20t ﹣(﹣t )=3﹣19t , 依题意有1+4t =3﹣19t , 解得 t =223; ②B 追上A 时,A 、B 重合,此时P A =PB .A 、B 表示同一个数. 依题意有﹣1﹣5t =3﹣20t , 解得t =415. 即运动223或415分钟时,P 到A 、B 的距离相等.总结提升: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关键是理解题意,表示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利用数形结合法列出方程. 变式训练1.(2022秋•上杭县期中)已知M、N在数轴上,M对应的数是﹣3,点N在M的右边,且距M点4个单位长度,点P、Q是数轴上两个动点.(1)直接写出点N所对应的数:;(2)当点P到点M、N的距离之和是5个单位时,点P对应的数是多少?(3)如果P、Q分别从点M、N出发,均沿数轴向左运动,点P每秒走2个单位长度,先出发5秒钟,点Q每秒走3个单位长度,当P、Q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时,点P、Q 对应的数各是多少?思路引领:(1)根据向右就做加法,列式求解;(2)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求解;(3)设P点运动时间为t,列方程求出t的值,再求P,Q对应的数.解:(1)﹣3+4=1,故答案为:1;(2)设P点表示的数为x,则|x+3|+|x﹣1|=5,解得:x=﹣3.5或x=1.5;(3)设P点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Q运动的时间为(t﹣5)秒,由题意得:|(﹣3﹣2t)﹣[1﹣3(t﹣5)]|=2,解得:t=17或t=21,当t=17时,P表示的数为:﹣3﹣34=﹣37,Q表示的数为:1﹣36=﹣35,当t=21时,P表示的数为:﹣3﹣42=﹣45,Q表示的数为:1﹣48=﹣47.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数轴,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三数轴上的行程问题例3(2020秋•香河县期末)数轴上A点对应的数为﹣5,B点在A点右边,电子蚂蚁甲、乙在B分别以2个单位/秒、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电子蚂蚁丙在A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1)若电子蚂蚁丙经过5秒运动到C点,求C点表示的数;(2)若它们同时出发,若丙在遇到甲后1秒遇到乙,求B点表示的数;(3)在(2)的条件下,设它们同时出发的时间为t秒,是否存在t的值,使丙到乙的距离是丙到甲的距离的2倍?若存在,求出t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思路引领:(1)根据电子蚂蚁丙运动速度与时间来计算相关线段的长度;(2)设B 表示的数为x ,则B 到A 的距离为|x +5|,点B 在点A 的右边,故|x +5|=x +5,根据时间差为1秒列出方程并解答; (3)分相遇前和相遇后两种情况进行解答. 解:(1)由题知:C :﹣5+3×5=10 即C 点表示的数为10;(2)设B 表示的数为x ,则B 到A 的距离为|x +5|,点B 在点A 的右边,故|x +5|=x +5, 由题得:x+53+1−x+53+2=1,即x =15;(3)①在电子蚂蚁丙与甲相遇前,2(20﹣3t ﹣2t )=20﹣3t ﹣t ,此时t =103(s ); ②在电子蚂蚁丙与甲相遇后,2×(3t +2t ﹣20)=20﹣3t ﹣t ,此时t =307(s ); 综上所述,当t =103s 或t =307s 时,使丙到乙的距离是丙到甲的距离的2倍. 总结提升:此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利用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以及数轴直观解决问题即可. 针对训练1.(2014秋•拱墅区校级期末)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 、B 、C ,AC =2AB ,点A 对应的数是400.(1)若AB =600,求点C 到原点的距离;(2)在(1)的条件下,动点P 、Q 分别从C 、A 同时出发,其中P 、Q 向右运动,R 向左运动如图2,已知点Q 的速度是点R 速度2倍少5个单位长度/秒,点P 的速度是点R 的速度的3倍,经过20秒,点P 、Q 之间的距离与点Q 、R 的距离相等,求动点Q 的速度.思路引领:(1)根据AB =600,AC =2AB ,得出AC =1200,利用点A 对应的数是400,即可得出点C 对应的数;(2)假设点R 速度为x 单位长度/秒,根据点P 、Q 之间的距离与点Q 、R 的距离相等,得出等式方程求出即可. 解:(1)∵AB =600,AC =2AB , ∴AC =1200, ∵A 点对应400,∴C 点对应的数为:400﹣1200=﹣800,即点C 到原点的距离为800;(2)设点R 速度为x 单位长度/秒,依题意有 20(3x ﹣5)=1200﹣20[3x ﹣(2x ﹣5)], 解得x =15,2x ﹣5=2×15﹣5=25.或20(3x ﹣5)=20[3x ﹣(2x ﹣5)]﹣1200, 解得x =﹣25(舍去).答:动点Q 的速度为25单位长度/秒.总结提升: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已知得出各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此题阅读量较大应细心分析. 类型四 数轴上的动点定值问题例4(2020秋•双流区校级期中)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 、B 、C ,AB =120,点A 对应的数是80.(1)若AB =12AC ,求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 、Q 两点同时从C 、A 出发向右运动,同时动点R 从点A 向左运动,已知点P 的速度是点R 的速度的3倍,点Q 的速度是点R 的速度2倍少10个单位长度/秒,经过5秒,点P 、Q 之间的距离与点Q 、R 之间的距离相等,求动点Q 的速度;(3)如图3,在(1)的条件下,O 表示原点,动点P 、T 分别从C 、O 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 从点A 出发向右运动,点P 、T 、R 的速度分别为10个单位长度/秒、2个单位长度/秒、4M 为线段PT 的中点,点N 为线段OR 的中点,请问PR+OT MN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相应的数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其它条件不变,将R 的速度改为5个单位长度/秒,求10秒后PR+OT MN的值.思路引领:(1)由题意可知,点A 在点B 的右侧,点C 在点B 的左侧,先确定点B 表示的数为﹣40,再求出点C 表示的数;(2)设点R 的速度为x 单位长度/秒,则点P 的速度为3x 单位长度/秒,点Q 的速度为(2x ﹣10)单位长度/秒,根据题意列方程求出x 的值,再求点Q 的速度;(3)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用含t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点P 、点T 和点R 对应的数,再根据线段中点的意义求出点M 和点N 对应的数,然后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R 、OT 和MN 的长,即可求得结果.解:根据题意可知,点A 在点B 的右侧,点C 在点B 的左侧, 因为点A 对应的数是80,AB =120, 所以80﹣120=﹣40, 所以点B 表示的数是﹣40.(1)若AB =12AC ,则AC =2AB =2×120=240, 所以80﹣240=﹣160, 所以点C 表示的数是﹣160.(2)设点R 的速度为x 单位长度/秒,则点P 的速度为3x 单位长度/秒,点Q 的速度为(2x ﹣10)单位长度/秒,由经过5秒,点P 、Q 之间的距离与点Q 、R 之间的距离相等可知,此时点P 与点R 重合,根据题意得5×3x +5x =240, 解得x =12,所以2×12﹣10=14(单位长度/秒), 所以点Q 的速度为14单位长度/秒. (3)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根据题意可知,点P 表示的数为﹣160﹣10t ,点T 表示的数为﹣2t ,点R 表示的数为80+4t , 所以点M 表示的数为(−160−10t)+(−2t)2,即﹣80﹣6t , 点N 表示的数为80+4t 2,即使40+2t ,所以PR =(80+4t )﹣(﹣160﹣10t )=240+14t ,OT =2t ,MN =(40+2t )﹣(﹣80﹣6t )=120+8t , 所以PR+OT MN =(240+14t)+2t120+8t=2,所以PR+OTMN 的值不变,它的值为2;若R 的速度为5个单位长度/秒,则点R 表示的数为80+5t , 所以点N 表示的数为80+5t 2,PR =(80+5t )﹣(﹣160﹣10t )=240+15t ,MN =80+5t2−(﹣80﹣6t )=240+17t2, 当t =10时,PR =240+15×10=390,OT =2×10=20,MN =240+17×102=205,所以PR+OT MN=390+20205=2.总结提升:此题考查解一元一次方程、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的求解等知识与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楚点运动的方向、速度和时间,并且正确地用代数式表示有关的点对应的数. 类型五 数轴上的动点规律问题例5(2020秋•洞头区期中)如图,A 点的初始位置位于数轴上表示1的点,现对A 点做如下移动:第1次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至B 点,第2次从B 点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至C 点,第3次从C 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长度至D 点,第4次从D 点向右移动12个单位长度至E 点,…,依此类推,则点E 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为 ,这样第 次移动到的点到原为2020.思路引领:根据数轴上点的坐标变化和平移规律(左减右加),分别求出点所对应的数,进而求出点到原点的距离;然后对奇数项、偶数项分别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相邻两数都相差3),写出表达式就可解决问题.解:第1次点A 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至点B ,则B 表示的数为1﹣3=﹣2; 第2次从点B 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至点C ,则C 表示的数为﹣2+6=4; 第3次从点C 向左移动9个单位长度至点D ,则D 表示的数为4﹣9=﹣5; 第4次从点D 向右移动12个单位长度至点E ,则点E 表示的数为﹣5+12=7; 第5次从点E 向左移动15个单位长度至点F ,则F 表示的数为7﹣15=﹣8; …;由以上数据可知,当移动次数为奇数时,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满足:−12(3n +1), 当移动次数为偶数时,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满足:3n+22,当移动次数为奇数时,−12(3n +1)=﹣2020,n =40393(不合题意舍去), 当移动次数为偶数时,3n+22=2020,解得:n =1346,故答案为:7;1346.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数轴,以及用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还考查了数轴上点的坐标变化和平移规律(左减右加),考查了一列数的规律探究.对这列数的奇数项、偶数项分别进行探究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11.(2021秋•天宁区校级期中)【阅读理解】点A 、B 、C 为数轴上三点,如果点C 在A 、B 之间且到A 的距离是点C 到B 的距离4倍,那么我们就称点C 是{A ,B }的奇点. 例如,如图1,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表示0的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4,到点B 的距离是1,那么点C 是{A ,B }的奇点;又如,表示﹣3的点D 到点A 的距离是1,到点B 的距离是4,那么点D 就不是{A ,B }的奇点,但点D 是{B ,A }的奇点.【知识运用】如图2,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4,点N所表示的数为6.(1)数所表示的点是{M,N}的奇点;数所表示的点是{N,M}的奇点;(2)如图3,A、B为数轴上两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50,点B所表示的数为30.现有一动点P从点B出发向左运动,当P点运动到数轴上的什么位置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奇点?思路引领:(1)设数x所表示的点是{M,M}的奇点,由题意可得x+4=4(6﹣x),求出x即可;设数y所表示的点是{N,M}的奇点,由题意可得6﹣y=4(y+4),求出y即可;(2)设P点表示的数是a,分四种情况讨论:当P是{A,B}的奇点时,a=14;当P时{B,A}的奇点时,a=﹣34;当A是{B,P}的奇点时,a=﹣70;当A是{P,B}的奇点时,a=﹣370.解:(1)设数x所表示的点是{M,N}的奇点,∴x+4=4(6﹣x),解得x=4,∴数4所表示的点是{M,N}的奇点;设数y所表示的点是{N,M}的奇点,∴6﹣y=4(y+4),解得y=﹣2,∴数﹣2所表示的点是{N,M}的奇点,故答案为:4;﹣2;(2)设P点表示的数是a,当P是{A,B}的奇点时,P A=4PB,∴a+50=4(30﹣a),解得a=14;当P时{B,A}的奇点时,PB=4P A,∴4(a+50)=30﹣a,解得a=﹣34;当A是{B,P}的奇点时,AB=4AP,∴80=4(﹣50﹣a),解得a=﹣70;当A是{P,B}的奇点时,4AB=AP,∴320=﹣50﹣a,解得a=﹣370;当B是{A,P}的奇点时,AB=4BP,∴80=4(a﹣30),解得a=50;当B是{P,A}的奇点时,BP=4AB,∴a﹣30=4×80,解得a=350;综上所述,P点表示的数为14或﹣34或﹣70或﹣370或50或350时,P、A、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奇点.总结提升: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熟练掌握数轴上点的特征,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求法,弄清定义是解题的关键.第二部分配套作业1.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c满足(c﹣5)2+|a+b|=0.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1)请求出a、b、c的值;(2)点P为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当点P在原点到2对应的点之间运动时(即0≤x ≤2时),请化简式子:|x+1|﹣|x﹣1|;(写出化简过程);(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设运动时间为t秒,请问: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思路引领:(1)根据b是最小的正整数,即可确定b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可求得a,b,c的值;(2)根据x的范围,确定x+1,x﹣1的符号,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即可化简;(3)先求出BC﹣AB=2,从而得出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解:(1)依题意得b=﹣1,c﹣5=0,a+b=0,解得a=﹣1,b=1,c=5;(2)当点P在原点到2对应的点之间运动时(即0≤x≤2时),因此,当0≤x≤1时,x+1≥0,x﹣1≤0,原式=x+1+x﹣1=2x;当1<x≤2时,x+1>0,x﹣1>0,原式=x+1﹣(x﹣1)=2.(3)不变.因为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所以A,B每秒增加3个单位长度;因为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所以B,C 每秒增加3个单位长度;所以BC﹣AB=2,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总结提升:此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以及数轴与绝对值,正确理解AB,BC 的变化情况是关键.2.(2015秋•渝北区期末)如图,数轴上三点A、B、C表示的数分别是﹣10、10、2.(Ⅰ)如图1,点P在数轴上自A向B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在数轴上自B向A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运动,经过秒,P、Q两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此时,P、Q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Ⅱ)如图1,若点P在数轴上自A向B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在数轴上自B向A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运动,问经过几秒P、Q相距5个单位长度?并求出此时P、Q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Ⅲ)如图2,O为圆心,点P从点C开始,以OC为半径、以60度/秒的速度逆时针旋转一周停止,同时,点Q沿直线BA自B向A运动,若P、Q两点能相遇,求点Q运动的速度.思路引领:(Ⅰ)设t秒后P、Q两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则点P表示的数为﹣10+2t,点Q表示的数为10﹣3t,根据P、Q两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即可得|﹣10+2t|=|10﹣3t|,求解即可;(Ⅱ)P、Q相距5个单位长度可分为相遇前和相遇后两种情况,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得出关于t的方程,求解即可得;(Ⅲ)分“点P运动半周时与点Q相遇”和“点P运动一周时与点Q相遇”两种情况,先求出点P运动时间及点P所表示的数,再根据速度=距离÷时间即可求得.解:(Ⅰ)设t 秒后P 、Q 两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则点P 表示的数为﹣10+2t ,点Q 表示的数为10﹣3t , 根据题意,得:|﹣10+2t |=|10﹣3t |, 解得:t =4或t =0(舍),此时点P 表示的数为﹣10+8=﹣2,点Q 表示的数为10﹣12=﹣2, 故答案为:4,﹣2、﹣2;(Ⅱ)①当P 和Q 相遇以前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 10﹣3t ﹣(﹣10+2t )=5, 解得:t =3,此时点P 表示﹣4,点Q 表示1;②当P 和Q 相遇以后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 ﹣10+2t ﹣(10﹣3t )=5, 解得:t =5,此时点P 表示0,点Q 表示﹣5;(Ⅲ)①若点P 运动半周时与点Q 相遇,此时点P 运动时间为180÷60=3(秒),点P 表示的数为﹣2, ∴点Q 的运动速度为10−(−2)3=4(单位长度/秒);当点P 运动一周时于点Q 相遇,此时点P 运动时间为:360÷60=6(秒),点P 表示的数为2,∴点Q 的运动速度为10−26=43(单位长度/秒).总结提升: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题意全面而且准确地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3.(2022秋•鲤城区校级期中)已知,A ,B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用a ,b 表示,且|a ﹣20|+(b +10)2=0,数轴上动点P 对应的数用x 表示.(1)在数轴上标出A 、B 的位置,并直接写出A 、B 之间的距离; (2)写出|x ﹣a |+|x ﹣b |的最小值;(3)已知点C 在点B 的右侧且|BC |=9,当数轴上有点P 满足PB =2PC 时, ①求P 点对应的数x 的值;②数轴上另一动点Q 从原点开始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第四次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点Q 能移动到与①中的点P 重合的位置吗?若都不能,请直接回答.若能,请直接指出,第几次移动可以重合.思路引领:(1)求出a、b的值,在数轴表示即可,求出AB的距离;(2)|x﹣20|+|x+10|的最小值,就是数轴上表示20的点,与表示﹣10的点之间的距离;(3)①求出c的值,设出点P对应的数,用距离列方程求解即可;②点Q移动时,每一次对应的数分别列举出来,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解:(1)|a﹣20|+(b+10)2=0,解得:a=20,b=﹣10;∴AB=20﹣(﹣10)=30;(2)|x﹣a|+|x﹣b|=|x﹣20|+|x+10|,当x位于点A与点B之间时,即,﹣10≤x≤20时,|x﹣20|+|x+10|的值最小,最小值为AB=30,答:|x﹣20|+|x+10|的最小值为30;(3)①点C在点B的右侧且|BC|=9,因此点C所表示的数为﹣1,设点P表示的数为x,|x+10|=2|x+1|,解得x=8或x=﹣4;②点Q每次移动对应在数轴上的数,第1次:﹣1,第3次:﹣3,第5次:﹣5,……第2次:2,第4次:4,第6次:6,……因此点Q能移动到与①中的点P重合的位置,与8重合时,移动第8次,不可能与﹣4重合,答:点Q能移动到与①中的点8次.总结提升:考查数轴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理解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4.(2021秋•延庆区期末)已知点P是图形M上的任意点,点Q是图形N上的任意点.给出规定:如果P,Q两点的距离有最小值,那么我们称这个最小值为图形M﹣N的亲和距离;记作:d(图形M,图形N).特别地,当P,Q两点重合时,d(图形M,图形N)=0.举例说明:如图,数轴上的点A表示的数是1,点B,C表示的数分别是2与3,那么d(点A,线段BC)=1.根据以上定义完成下列问题:数轴上的点D,点E表示的数分别是x,x+1,点O为原点.(1)当x=1时,d(原点O,线段DE)=;(2)如果d(原点O,线段DE)=3,那么x=;(3)数轴上的点F,点G表示的数分别是y,y+4,如果d(线段DE,线段FG)=2,直接写出x﹣y的值.思路引领:(1)当x=1时,点D表示的数是1,点E表示的数是2,根据亲和距离的定义可得答案;(2)分两种情况:点D在原点右侧和点E在原点左侧,分别列方程即可;(3)分两种情况:当点F在点E右侧和当点D在点G右侧,分别列方程y﹣(x+1)=2和x﹣(y+4)=2,整理即可.解:(1)当x=1时,点D表示的数是1,点E表示的数是2,∴d(原点O,线段DE)=1﹣0=1,故答案为:1;(2)∵d(原点O,线段DE)=3,∴x﹣0=3或0﹣(x+1)=3,解得x=3或﹣4,故答案为:3或﹣4;(3)当点F在点E右侧时,y﹣(x+1)=2,整理得y﹣x=3,即x﹣y=﹣3;当点D在点G右侧时,x﹣(y+4)=2,整理得x﹣y=6.综上,x﹣y的值是﹣3或6.总结提升:本题考查数轴,正确理解题意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是解题关键,注意分情况讨论.5.(2018秋•江阴市期末)在数轴上,图中点A表示﹣36,点B表示44,动点P、Q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动点P、Q的运动速度比之是3:2(速度单位:1个单位长度/秒).12秒后,动点P到达原点O,动点Q到达点C,设运动的时间为t(t>0)秒.(1)求OC的长;(2)经过t 秒钟,P 、Q 两点之间相距5个单位长度,求t 的值;(3)若动点P 到达B 点后,以原速度立即返回,当P 点运动至原点时,动点Q 是否到达A 点,若到达,求提前到达了多少时间,若未能到达,说明理由. 思路引领:(1)设P 、Q 速度分别为3m 、2m ,根据OB ﹣BC =OC 解答.(2)分类讨论:当A 、B 在相遇前、后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答. (3)P 运动到原点时,Q 点已到达A 点.Q 点已到达A 点的时间为:36+442=802=40s .通过作差求得答案.解:(1)设P 、Q 速度分别为3m 、2m , 12×3m =36, ∴m =1∴P 、Q 速度分别为3、2. ∴BC =12×2=24.∴OC =OB ﹣BC =44﹣24=20.(2)当A 、B 在相遇前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3t +2t +5=44+36,5t =75, ∴t =15s .当A 、B 在相遇后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3t +2t ﹣5=44+36,5t =85, ∴t =17s .综上:t =15s 或17s .(3)P 运动到原点时,t =36+44+443=1243s ,此时QB =2×1243=2483>44+38=80. ∴Q 点已到达A 点. ∴Q 点已到达A 点的时间为:36+442=802=40s .故提前的时间为:1243−40=43s .总结提升: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的距离、数轴上点的表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较复杂,要认真理清题意,并注意数轴上的点,原点左边表示负数,右边表示正数,在数轴上,两点的距离等于任意两点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6.(2016秋•澄海区期末)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 、B 、C ,AB =60,点A 对应的数是40.(1)若BC :AC =4:7,求点C 到原点的距离;(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两点同时从C、A出发向右运动,同时动点R从点A向左运动,已知点P的速度是点R的速度的3倍,点Q的速度是点R的速度2倍少5个单位长度/秒.经过5秒,点P、Q之间的距离与点Q、R之间的距离相等,求动点Q的速度;(3)如图3,在(1)的条件下,O表示原点,动点P、T分别从C、O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点A出发向右运动,点P、T、R的速度分别为5个单位长度/秒、1个单位长度/秒、2个单位长度/秒,在运动过程中,如果点M为线段PT的中点,点N 为线段OR的中点.请问PT﹣MN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相应的数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思路引领:(1)根据AB=60,BC:AC=4:7,得出BC=80,利用点A对应的数是40,即可得出点C对应的数;(2)假设点R速度为x单位长度/秒,根据点P、Q之间的距离与点Q、R的距离相等,得出等式方程求出即可;(3)分别表示出PR,MN的值,进而求出PT﹣MN的值.解:(1)如图1,∵AB=60,BC:AC=4:7,∴BCBC+60=47,解得:BC=80,∵AB=60,点A对应的数是40,∴B点对应的数字为:﹣20,∴点C到原点的距离为:80﹣(﹣20)=100;(2)如图2,设R的速度为每秒x个单位,则R对应的数为40﹣5x,P对应的数为﹣100+15x,Q对应的数为10x+15,PQ=5x﹣115或115﹣5xQR=15x﹣25∵PQ=QR∴5x﹣115=15x﹣25或115﹣5x=15x﹣25解得:x=﹣9(不合题意,故舍去)或x=7∴动点Q的速度是2×7﹣5=9个单位长度/秒,(3)如图3,设运动时间为t秒P对应的数为﹣100﹣5t,T对应的数为﹣t,R对应的数为40+2t,PT=100+4t,M对应的数为﹣50﹣3t,N对应的数为20+t,MN=70+4t∴PT﹣MN=30,∴PT﹣MN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是30.总结提升: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已知得出各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此题阅读量较大应细心分析.7.(2020秋•公安县期中)小明早晨跑步,他从自己家出发,向东跑了3km到达小彬家,继续向东跑了1.5km到达小红家,然后又向西跑了6km到达学校,最后又向东跑回到自己家.(1)以小明家为原点,向东为正方向,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km,在图中的数轴上,分别用点A表示出小彬家,用点B表示出小红家,用点C表示出学校的位置;(2)如果小明跑步的速度是150米/分钟,那么小明跑步一共用了多长时间?思路引领:(1)根据题意可知,小明家、小彬家、小红家、学校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0、3,4.5、﹣1.5,将这四个点分别用O、A、B、C表示即可;(2)设小明跑步一共用了x分钟,计算出小明跑步的总路程为12km,即12000m,可列方程150x=12000,解方程求出x的值即可.解:(1)如图,原点O、点A、点B、点C分别表示小明家、小彬家、小红家、学校.(2)设小明跑步一共用了x分钟,|+3|+|+1.5|+|﹣6|+|+1.5|=12,所以小明跑步的总路程是12km,即12000m,根据题意得150x=12000,解得x=80,答:小明跑步一共用了80分钟.总结提升:此题重点考查数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等知识,正确地用代数式表示小明跑步的总路程是解题的关键.8.(2021秋•海陵区校级月考)一个机器人从数轴原点出发,沿数轴正方向,以每前进3步后退2步的程序运动.设该机器人每秒运动1步,并且每步的距离为一个单位长度,x n 表示第n秒时机器人在数轴上位置所对应的数.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只需填入正确的序号)①x3=3;②x5=1;③x101<x102;④x2019<x2020.思路引领:“前进3步后退2步”这5秒组成一个循环结构,先根据题意列出几组数据,从数据找寻规律:第一个循环节末位的数即x5=1,第二个循环节末位的数即x10=2,第三个循环节末位的数即x15=3,…,第m个循环节末位的数就是第5m个数,即x5m=m.然后再根据“前进3步后退2步”的运动规律来求取对应的数值.解:根据题意可知:x1=1,x2=2,x3=3,x4=2,x5=1,x6=2,x7=3,x8=4,x9=3,x10=2,x11=3,x12=4,x13=5,x14=4,x15=3,…,由上可知:第一个循环节末位的数即x5=1,第二个循环节末位的数即x10=2,第三个循环节末位的数即x15=3,…,即第m个循环节末位的数即x5m=m.∵x100=20,∴x101=21,x102=22,x103=23,x104=22,x105=21,故x101<x102,∵x2015=403,∴x2017=404,x2018=405,x2019=406,x2020=405,x2021=404,故x2019>x2020,所以正确的结论是①x3=3;②x5=1;③x102<x103.故答案为:①②③.总结提升:此题主要考查了数轴,要注意数轴上点的移动规律是“左减右加”.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算出前面的数得出5个数一个循环.9.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如图),折叠纸面.(1)若1表示的点与﹣1表示的点重合,则﹣2表示的点与数表示的点重合;(2)若﹣1表示的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回答以下问题:①5表示的点与数表示的点重合;②若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2(A在B的左侧),且A、B两点经折叠后重合,求A、B两点表示的数是多少?。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复习 数轴上动点问题精讲精练
要想掌握数轴上的动点问题,首先应明确两点:一、点左右移动如何表示例如,数轴上有一点A,表示的数是1,这个点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是,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是数轴上有一点A,表示的数是a,这个点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是,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是数轴上一个点向左移动,应该,向右移动,应该二、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表示;(1)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例如,数轴上表示1和7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算式表示为,用右边的减去左边的数(即大-小=大小之间的距离).那么数轴上A、B两点,分别用a,b来表示。
A在B的左边,A,B两点之间的距离就可以表示为(2)一个定点和一个动点之间的距离:例如.数轴上A、B两点分别表示1、7。
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动,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 ,求A、P两点及B、P两点间的距离.(3)两个动点之间的距离:例如,数轴上A.B两点分别表示1、7。
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Q 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
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点Q示的数为,求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练习1:数轴上A.B两点分别表示-1、8。
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
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点Q示的数为,求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提示:看一下P点能不能追上Q点,如果追不上,PQ两点之间的距离就只有一种情况,或者也可以说不用加绝对值)练习2:数轴上A.B两点分别表示-1、10。
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
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点Q示的数为,求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提示:看一下P点能不能追上Q点,如果追得上,PQ两点之间的距离就只有两种种情况,或者也可以说需要加绝对值)练习3:数轴上A.B两点分别表示-10、8。
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动点问题专题
数轴动点问题1.在数轴上,对于不重合的三点A,B,C,给出如下定义:若点C到点A的距离是点C到点B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把点C叫做【A,B】的和谐点.例如:图中,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数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B】的和谐点;又如,表示数0的点D到点A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就不是【A,B】的和谐点,但点D是【B,A】的和谐点.(1)当点A表示的数为﹣4,点B表示的数为8时,①若点C表示的数为4,则点C(填“是”或“不是”)【A,B】的和谐点;②若点D是【B,A】的和谐点,则点D表示的数是;(2)若A,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4,现有一点C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数轴负半轴方向运动,当点C到达点A时停止,问点C运动多少秒时,C,A,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和谐点?2.如图1,已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9和7.(1)AB=(2)点P、点Q分别从点A、点B出发同时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每秒4个单位,点Q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经过多少秒,点P与点Q相遇?(3)如图2,线段AC的长度为3个单位线段BD的长度为6个单位,线段AC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线段BD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①t为何值时,点B恰好在线段AC的中点M处.②t为何值时,AC的中点M与BD的中点N距离2个单位.3.如图,点O为原点,A、B为数轴上两点,点A表示的数a,点B表示的数是b,且|ab+32|+(b﹣4)2=0(1)a=,b=;(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PA﹣PB=2OP,若有,请求出点P表示的数,若没有,请说明理由?(3)点M从点A出发,沿A→O→A的路径运动,在路径A→O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在路径O→A上的速度是每秒4个单位,同时点N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向终点A 运动,当点M第一次回到点A时整个运动停止.几秒后MN=1?答案1.解:(1)①点C到点A的距离为4﹣(﹣4)=8,点C到点B的距离为8﹣4=4,∵8=2×4,∴点C是【A,B】的和谐点.故答案为:是.②设点D表示的数为x,则点D到点B的距离为|x﹣8|,点D到点A的距离为|x+4|,依题意,得:|x﹣8|=2|x+4|,即x﹣8=2x+8或x﹣8=﹣2x﹣8,解得:x=﹣16或x=0.故答案为:﹣16或0.(2)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BC=t,AC=6﹣t.当C是【A,B】的和谐点时,6﹣t=2t,解得:t=2;当C是【B,A】的和谐点时,t=2(6﹣t),解得:t=4;当A是【B,C】的和谐点时,6=2(6﹣t),解得:t=3;当B是【A,C】的和谐点时,6=2t,解得:t=3.答:点C运动2秒、3秒、4秒时,C,A,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和谐点.2.解:(1)∵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9和7,∴AB=|﹣9﹣7|=16.故答案为:16.(2)设经过x秒,点P与点Q相遇,依题意,得:4x﹣2x=16,解得:x=8,答:经过8秒,点P与点Q相遇.(3)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A表示的数为4t﹣9,点C表示的数为4t﹣9+3=4t﹣6,点B表示的数为﹣2t+7,点D表示的数为﹣2t+7+6=﹣2t+13,∵点M为线段AC的中点,点N为线段BD的中点,∴点M表示的数为=4t﹣,点N表示的数为=﹣2t+10.①∵点B恰好在线段AC的中点M处,∴﹣2t+7=4t﹣,∴t=.答:当t为时,点B恰好在线段AC的中点M处.②∵AC的中点M与BD的中点N距离2个单位,∴|4t﹣﹣(﹣2t+10)|=2,即6t﹣=2或6t﹣=﹣2,∴t=或t=.答:当t为或时,AC的中点M与BD的中点N距离2个单位.3.解:(1)∵|ab+32|+(b﹣4)2=0,∴,∴.故答案为:﹣8;4.(2)设点P表示的数为x.当﹣8<x≤0时,x﹣(﹣8)﹣(4﹣x)=﹣2x,解得:x=﹣1;当0<x≤4时,x﹣(﹣8)﹣(4﹣x)=2x,该方程无解;当x>4时,x﹣(﹣8)﹣(x﹣4)=2x,解得:x=6.答:在数轴上存在一点P,使PA﹣PB=2OP,点P表示的数为﹣1或6.(3)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0≤t≤4时,点M表示的数为2t﹣8,点N表示的数为﹣3t+4,∵MN=1,∴|2t﹣8﹣(﹣3t+4)|=1,即5t﹣12=1或5t﹣12=﹣1,解得:t=或t=;当4<t≤6时,点M表示的数为﹣4(t﹣4)=﹣4t+16,点N表示的数为﹣8,∵MN=1,∴|﹣4t+16﹣(﹣8)|=1,即24﹣4t=1,解得:t=.答:秒、秒或后MN=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轴上的运动问题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行程问题。
【题 1】甲乙两地相距 200 米,小明从甲地步行到乙地,用时 3 分钟,小明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 【分析】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剥离出来,抽象成了简单的数学问题,很多学生都会解;初学时,老师会画线段图,用线段的长度来将两点间的距离具象化,如下:小明 甲地乙地【解法一】直接利用:速度=路程÷时间解决。
200 ÷180 =10 (米/秒)9【解法二】用方程解。
设速度为 x 米/ 秒,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得: 200 = 180x ,解得 x =10。
9如果在线段图上,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表示甲地和乙地,从甲往乙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建立数轴,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数轴上的运动问题了。
【题 2】如图,数轴上有两点 A 、B ,点 A 表示的数为0 ,点 B 表示的数为 200 ,一只电子蚂蚁 P 从 A 出发,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由 A 往 B 运动,到 B 点运动停止。
设运动时间为 t 。
(1)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 P 运动的距离; (2)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 P 表示的数;(3)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 P 到数 B 的距离。
(4)当电子蚂蚁运动多少时间后,点 P 为线段 AB 的三等分点?【分析】引入数轴后,其本质是把线段图换成了带方向带单位长度的直线,将有限的实际距离推广到了无限的距离问题。
所以,对于运动的点,处理的核心思想依然是路程=速度×时间。
其余的点的距离,利用数 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解决。
(1)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有: AP = t ; (2) AP = t ,故点 P 表示的数为t ;(3)点 B 表示的数为 200,点 P 表示的数为t ,且 P 在 B 左边,故 PB = 200 - t 。
(4)若 P 为 AB 的三等分点,有两种情况:①AP=2PB ,即: t = 2 ⨯ (200 - t ),解得t = 400秒; 3②2AP=PB ,即: 2t = 200 - t ,解得t =200秒; 3现在,我们将【题 2】一般化,线段 AB 一般化为在数轴上的一条定长线段,便得到如下的题:【题 3】如图,数轴上有两点 A 、B ,点 A 表示的数为 a ,点 B 表示的数为b ,且数 A 和数 B 的距离为 200 个单位长度,一只电子蚂蚁 P 从 A 出发,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由 A 往 B 运动,到 B 点运动停止。
设运动时间为 t 。
(1)用含 a 的代数式表示数 B ;(2)用含 a 和 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 P 表示的数;(3)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P 到数B 的距离。
【分析】一般化后,增加了字母参数,更加抽象化,难度也上升了,但若严格按照逻辑推理进行解题,难度也会有所下降。
(1)由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得:b -a = 200,整理得:b = 200 +a ;(2)由路程=速度×时间得,AP =t ,即 A、P 两点间的距离为t ;同(1)可得,点 P 表示的数为a +t 。
(3)由于数 B≥数 P,故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有:BP =b -(a +t )=a + 200 -(a +t )= 200 -t 。
我们发现,只要线段 AB 的长度固定,点 P 到 B 的距离跟 A、B 表示的数无关。
接下来,我们将问题复杂化,变为双动点问题,请看【题4】。
【题4】如图,数轴上有两点A、B,点A 表示的数为0 ,点B 表示的数为200 ,一只电子蚂蚁P 从A 出发,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由A 往B 运动,到B 点运动停止;另一电子蚂蚁Q 在同一时间从B 出发,以2 个单位每秒的速度由B 往A 运动,到A 点运动停止。
设运动时间为t。
(1)当电子蚂蚁P、Q 相距40 个单位长度时,求运动时间t;(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两只电子蚂蚁的距离。
【分析】本题的实质,就是行程问题中的相向运动问题,若用数轴不好理解,可以借助熟悉的行程问题来辅助理解。
(1)在运动的过程中,点 P 和点 Q 的位置有三种情况:P 在 Q 的右边,P 和 Q 重合,P 在 Q 的左边,故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时,需要加个绝对值号,可以有效避免漏掉情况。
另外,Q 到 A 后,Q 停止,但 P 继续往 B 运动,故也得考虑这种情况。
①P、Q 都在运动时,0秒≤t ≤ 100秒时,点 P 表示的数为t ,点 Q 表示的数为200 - 2t ,故 P、Q 两点间的距离为200 - 2t -t 。
根据题意有:200 - 2t -t = 40 。
很自然地需要分类讨论,考虑了两种情况。
②Q 停止运动,P 继续运动,此时 PQ 距离>100,故不符合题意。
(2)①P 与 Q 相遇之前,即 P 在 Q 的左边,此时有数 Q>数 P,0秒≤t<200秒,此时:3PQ = 200 - 2t -t = 200 - 3t②P 与 Q 相遇后,Q 停止运动前,即 Q 在 P 的左边,此时有数 P>数 Q,200秒≤t ≤ 100秒,此时:3PQ =t -(200 - 2t )= 3t - 200③Q 停止运动,P 继续向 B 运动直至停止,数 Q 为 0,数 P>数 Q,100秒<t ≤ 200秒,此时:PQ =t - 0 =t【提炼】第(1)问题,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能有效解决漏掉情况的问题。
下面,我们把线段等分点加进来,提升难度,请看【题5】和【题6】。
其处理的核心,依然是表示出相关的数。
【题5】如图,数轴上有两点A、B,点A 表示的数为0 ,点B 表示的数为200 ,一只电子蚂蚁P 从A 出发,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由A 往B 运动,到B 点运动停止;另一电子蚂蚁Q 在同一时间从B 出发,以2 个单位每秒的速度由B 往A 运动,到A 点运动停止。
设运动时间为t。
(1)当P 为AQ 中点时,求运动时间t;(2)当Q 为BP 中点时,求运动时间t。
【分析】搭上了线段中点,处理方式依然不变,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出数 Q、数 P,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解题。
(1)点 P 表示的数为t ,点 Q 表示的数为200 - 2t ,若 P 为 AQ 中点,有 AP=PQ,即:t = 200 - 2t -t ,解得:t = 50秒;(2)点 P 表示的数为t ,点 Q 表示的数为200 - 2t ,若 Q 为 BP 中点,有 PQ=BQ,即:200 - 2t -t = 2t ,解得:t = 40秒。
【题6】已知数轴上A、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2 和4,P 为原点。
若A、B、P 三点分别以1 个单位每秒、4 个单位每秒、2 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当A、B、P 三点有其中一点为其余两点的中点时,求运动的时间。
【分析】按理说有三种情况,A 为 P、B 中点,B 为 A、P 中点,P 为 A、B 中点,但结合条件,发现 A 不可能为 P、B 中点,故此种情况可以舍去。
设运动时间为 t,则运动过程中,点 A 表示的数为 t-2,点 P 表示的数为 4t,点 B 表示的数为 4+2t。
①B 为 A、P 中点,有 AB=BP,即:4+2t-t+2=4t-4-2t,解得:t=10 秒;②P 为 A、B 中点,有 AP=PB,即:4t-t+2=4+2t-4t,解得:t=0.4 秒;【思考】线段(直线、射线)上的运动问题,可以转化为数轴上的运动问题来处理吗?最后,放几个题结束本文。
【题1】如图,数轴上A、B 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8 和12,点P 从原点O 出发,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点Q 从原点O 出发,以每秒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
(1)求经过两秒后,数轴点P、Q 分别表示的数;(2)当t = 3 时,求PQ 的值;(3)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时间t,使得AP=BQ,若存在,求出t 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题2】如图,点A、B 和线段CD 都在数轴上,点A、C、D、B 起始位置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0,3,12;线段CD 沿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1 个单位的速度移动,移动时间为t 秒。
(1)当t = 0 秒时,AC 的长度为;当t = 2秒时,AC 的长度为;(2)用含有t 的代数式表示AC 的长为.(3)当t =秒时,AC-BD=5,当t =秒时AC+BD=15.(4)若点A 与线段CD 同时出发沿数轴的正方向移动,点A 的速度为每秒2 个单位,在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AC=2BD,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题3】如图,E 为线段AC 上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B、D 为线段EC 上的两点,且满足CD=2BD。
(1)若DE=6cm,求线段AB 的长;(3)若AC=15cm,EB=4cm,动点P 从A 点、动点Q 从D 点同时出发,分别以3cm/s、1cm/s 的速度沿直线AC 向右运动,是否存在某个时刻,使得BP+CQ=AB 成立?若存在,求此时PQ 的长度;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题4】如图,数轴上线段AB=2,CD=4,点A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0,点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6。
若线段AB 以6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线段CD 以2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
(1)运动多少时,BC=8?BD -AP(2)P 是线段AB 上一点,当B 点运动到线段CD 上时,是否存在关系式= 3,若存在,求线段PCPD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