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TTP课件(1) 梁润兴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TTP课件(1) 梁润兴

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劈开,成为两 山,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流到这里突然 回旋澎湃,向北流去。 1、断、开,这两个动词描绘出江水的 声势浩大。 2、回,字写出了江水回旋湍流而激荡, 气势不可阻挡。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理解下面的词语:
至此回: 至:到; 此:这儿,这里; 回:旋转。 指(江水)流到这里打回旋。 孤帆: 帆: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常被用来代指船。 孤:单独、一个。 孤帆:指一只小船。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朗月行
唐代诗人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诗人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想一想:体会断、开、 回动词的意境!
1、断、开这两个 动词描绘出江水的声势 浩大。 2、回字写出了江水 回旋湍流而激荡,气势 不可阻挡。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 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 不已。 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 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2012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1课
————
望天门山
梁润兴
中山市东升镇太平小学
望天门山
唐代诗人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 江相对,好像天上的大门。

昆明市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1古诗两首教材简说新人教

昆明市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1古诗两首教材简说新人教
“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
1。借助交流平台,感受童话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2.借助识字加油站,运用“去部首"的方法识记“申、介、绍"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并能积累运用.
2。这些童话故事有哪些特点呢?
生:角色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这些角色都和人一样会说话,有喜怒哀乐,都给我们启示,还能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
利用问题回顾和表格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列表格让人一目了然,目的是引导学生温习已学知识,学会总结和归纳。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
读一读,比一比,认一认。
1。字词学习
识字方法有很多,这次学习的新字可以借助“去掉偏旁”的方法来识记,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汉字,然后自己总结方法,使其自己发现规律,让识记生字印象会更深刻。
2.语言表达

三年级语文上21古诗两首

三年级语文上21古诗两首

音乐欣赏
苏堤春晓
自测检验
1.你能背出这首诗吗?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浪漫主义诗 人李白,你能背出李白的其他诗吗?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这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天门山中间断开 成为东西两山,是被长江水拦腰劈开的,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这两句的意思是: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 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不见,一叶小舟正 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亦奇 淡妆 中断 楚江 孤帆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词语注释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 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 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行同门户。
楚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 以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开:通。
[宋] 苏轼
歌曲欣赏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 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他与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 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 “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 植)齐名。他家三口人都被评为 唐宋八大家。苏轼的作品有《东 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三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两首》导学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两首》导学案
2)交流。
3)背诵这首诗。
【达标测评】
一、解释下面的字、词
相宜:奇:
空蒙:潋滟:
二、我会填
(2)《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迷人风采。
板书设计
湖淡
光晴亦好妆比西子
山雨亦好浓总相宜
色抹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或作业反思:
备注
(教师复备)
谋道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谋道小学学校三年级语文学科执笔:肖红审核:
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
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4个生字;
2、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2)交流
■拓展提升: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达标测评】
1、我会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天门中断楚江开()
A、断开B、断绝C、戒除D、判断
两岸青山相对出()
A、跟“进”相对B来到C、往外拿D、耸出
2、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楚江开
望天门山碧水回雄伟、秀丽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流程】
复习导入。
1、背诵《望天门山》
2、这节课我们将随另一首诗去领略另一处迷人风光。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3、齐读课题。
■自主学习: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请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孝义市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 21《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1古诗

孝义市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 21《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1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识字。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快乐读书屋八母爱的力量
一、用“______”给下面的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凄凉(qíqī)哀求(āi shuāi)呼唤(huàn guàn)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7、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冰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3.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4.指导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并为小组取合适而又响亮的名字。
5.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所见》.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 21《古诗两首》李白诗风相关阅读 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 21《古诗两首》李白诗风相关阅读 新人教版

李白诗风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

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

长安3年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

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

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

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

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两首教案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唐)苏轼(宋)
天然美热爱大自然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课时
2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课题
21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执笔
秦莎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_人教新课标【课前】:师:前一天,和大伙儿初步见了一个面,明白大伙儿古诗背得专门好。

上课前,我们来背背诗,好不行?背李白的,只是有个小要求,要和诗。

明白什么是和诗吗?和诗确实是别人在背的时候,恰好你也会这首,你就插进来轻声和着背。

老师先来背一首……(老师,学生一起背了4首李白的诗)师:刚才我们背的诗差不多上唐朝诗人——(学生:李白)的,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生:李白是诗仙。

生:李白爱喝酒。

师:对,有李白自己的诗为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请大伙儿认真读读李白的简介,注意两个红色字体的词。

(课件: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轻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壮的气概、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秀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制造出了漂亮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成效,被称为诗仙。

)【开课】师:李白,在中国人的眼里,不再是一个简单、一般的名字,它和我们那个国家、那个民族连在了一起,许多外国人都明白,在中国的唐朝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叫李白。

李白的诗奔放酷热、豪气回荡,深受百姓的喜爱,千年传唱不绝,许多书法大伙儿都把他的诗作为自己的作品的要紧内容,请大伙儿先来观赏一幅书法作品,看看是李白的哪一首诗。

(教师课件出示一幅《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会看吗?如何看?生:从右往左看。

生:从右往左竖着看。

师:对,那是李白的哪一首诗?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舟”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舟”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生:是毛泽东的《长征》师:不对生: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师:你如何看出来的?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专门清晰,因此我猜是《望天门山》。

师:对,确实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大伙儿读一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人教新课标

《望天门山》练习题一、用“√”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淡妆.(zuāng zhuāng)浓抹.(mŏ mā)相.对(xiāng xiàng)相宜.(yì yí)二、看拼音,写词语。

duàn kāi chǔ jiāng fān chuán gū dān( ) ( ) ( ) ( )三、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四、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__________ _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精彩回放。

1.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你能根据诗句的意思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吗?看谁的想象最丰富,最有创意!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两岸青山相对出,。

2.你还记得李白或苏轼写的哪首诗,请选一首写下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

,。

我喜欢的原因是:六、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①晓:早晨。

②净慈寺:杭州西湖南面的一座寺院。

③林子方:作者的一位朋友。

1.联系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中“,”直接写出了诗人的感受。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参考答案一、zhuāng mŏ xiāng yí二、断开楚江帆船孤单三、略四、略五、1、碧水东流至此回,孤帆一片日边来。

2、略六、 1、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两首古诗) 精选1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两首古诗) 精选1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两首古诗)的内容在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中,学生学习了两首古诗,分别是《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这两首古诗的内容。

一、《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

全文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床前明月光”和“疑是地上霜”这两个意象,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好。

接着,他又通过“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这两个动作,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以登高远望的视角,描绘了作者对江山美景的赞美。

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通过“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这两个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接着,他又通过“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美景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意境开阔,寓意深刻,给人以美的启示。

总结:《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首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文人的才情与风采,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课文知识点归纳 第21课 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课文知识点归纳 第21课  古诗两首
孤帆一片日边来。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苑风荷雷锋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易达彼思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年级:三年级课时数:
辅导科目:语文授课时间:学科教师:
课题
第6单元课文知识点归纳
教学内容
知识回顾
第六单元
第21课古诗两首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二、近义词(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独()要()也()迷茫()适宜
三、反义词(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关()进()浓抹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拼音,借助工具书解释词语:
1、中断():
2、开():
3、至此():
4、回():。
5、出():
6、饮湖上()()():
7、潋滟()():
8、淡妆()():
9、宜():
10、楚江()():
11、至此回()()():
12、孤帆()():
带帆字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空蒙()()西子()():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唐)李白【宋】苏轼
天门中断楚江开,水光潋滟晴方好,
碧水东流至此回。山色空濛雨亦奇。
两岸青山相对出,欲把西湖比西子,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两首——王明明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两首——王明明
饮:喝酒。
湖:西湖。
初晴雨后:雨过天晴。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
亦:也。
欲:想。
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人。
相依:合适,合宜。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山水晴——方好
(比西子2)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3)指名后进生读;(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字音准确,听得的同学认真倾听。)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诗文,感悟理解)
1、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
3、比谁诗句理解的最好。
4、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熟读成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点评。
五、结语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着这位最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就让我们把这幅画深深的映在脑海中吧。
一、板题示标。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饮湖上初晴雨后》这首诗,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古诗。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读通诗意,初悟诗意)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比比谁能把古诗字音读的最准确。(3分钟后检测)。
1)自由读古诗;指名纠错,并齐读出错的字词。
1、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
3、比谁诗句理解的最好。
4、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熟读成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点评。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我们一起去欣赏,去诵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策略和手段】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问题探讨】1、古诗语句含蓄凝练,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谈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参考资料】。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4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讲授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

据我了解,最近你们又收集了不少古诗,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吗?同学们收集的古诗真不可少,看来你们非常善于积累。

XXX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研究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利用工作闲暇也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分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XXX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XXX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XX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XXX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XXX】自己读读。

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读完这些古诗名句,长江在你们眼里是怎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XXX所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解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喝酒 湖上:在西子湖畔 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 下起了雨。
二、知诗人
苏轼,世人称其 为“苏东坡”。北 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诗人 ,“唐宋 八大家” 之一。
认识生字
liàn yàn zhuāng

nóng







四、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两山本来是 一个整体,阻挡着 汹涌的江流。由于 天门山被长 楚江怒涛的冲击, 江从中断开, 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 西两山。
碧水东流至此回。

由于两山夹峙, 浩阔的长江流经两 碧绿的江水奔 山间的狭窄通道时, 腾东流,到这儿突 激起回旋,形成波 然转了个弯,向北 涛汹涌的奇观。 流去。
方:(B)
A 正直 B 正当;恰好 C 一种形状
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
山色空濛雨亦(yì )奇
亦:也
形容云雾迷茫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 空濛:朦朦胧胧,若隐若现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 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 更加奇特。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如果,想要 西子:西施。 淡妆:淡雅的装束 浓抹:浓艳的打扮。 相宜:适宜。
西施的图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西施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 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 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六、全文诗意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 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 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 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 照人。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1、波光闪动的样子。 2、云雾迷茫的样子。 3、从中间断开。 ( 潋滟 ) ( 空蒙 ) ( 中断 )
4、到这里。
填空
( 到此 )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 唐 代的 李白 。诗中描 绘的景物有 天门山 、 长江 、帆船 、 太阳 。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宋 代的 苏轼 。诗人 对 西湖晴天和雨天湖光山色 的景色进行了赞美。 3、《望天门山》前两句侧重写天门山的 两山夹峙、奇险 景 色;后两句侧重写天门山的 雄伟壮丽 景色。
潋(liàn liǎn)滟
淡妆(zhuāng 相宜(yí yì ) 返回 nǚ)
yì zhuāng
duàn chŭ
gū fān
亦 妆 断 楚 孤帆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望----看,往远处看。 2、开----断开。 3、至----到。 4、此----这里。 5、回----回旋。 6、孤----单独。 7、帆----船。 8、楚江---长江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 的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 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 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上的“一片 孤帆”。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课堂检测:
一、根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答。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 )代( 苏轼 )。 2、诗中直接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句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这首诗中作者把西湖比(西子 )是为说明晴 天雨天西湖的景色都很美。 4、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 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判断,对的画 “√”
1、《望天门山》一诗中描绘的色彩是哪一种? A、碧绿 ( √ ) B 、红色( ) C 、白色( )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西子”是指谁? A、西施( √ ) B、西方美女( 画去带点字的不正确读音 ) C、叫西子的人( )
中(zhōng zhòng)断
楚(chǔ cóu)江 空蒙(méng móng)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yì)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nónɡ)抹总相宜(yí)。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理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