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经济

合集下载

阐述中国传统社会农耕经济的特点

阐述中国传统社会农耕经济的特点

阐述中国传统社会农耕经济的特点?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中国传统社会农耕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给自足。

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农耕经济最大的特点。

传统社会农耕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经营规模小,所以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自身的需要。

(2)封闭性。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人们和市场的联系甚小,对于外界的变化仅仅通过人们的道听途说来感知,同时,农耕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人们的大部分时间又被束缚在土地上,跟社会的交往就更少了,因而封闭性是不可避免的。

(3)脆弱性。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建立在小农生产之上,小农的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效率地下,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小,因而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是建立在好的年成之上,如果年成不好,自然灾害频发,那么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将会崩溃,这就不得不说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脆弱性。

(4)持续性。

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

自三代以来,中国的农耕社会,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的考验,始终未曾走入难以克服的困境,而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则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

这一点刚好与“脆弱性”相对应,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持续性使得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下来。

(5)多元结构。

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较,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各地的农耕经济结构也是各不相同的。

(6)互补性。

中华大地的面积广大,自然条件也千差万别,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有着巨大的互补性。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赈灾,当某些地区发生一些自然灾害时一方面能够从其他地方调入粮食来赈灾,而另一方面则是吸取它处理灾害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农作物的栽培和移植,某种农作物总是地现在某些地方先种植,然后再慢慢移植至自然环境适宜的地区。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基本特点可以总结为农业主导、自给自足、贸易不发达、国家干预和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首先,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经济的支柱。

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是当时的主要消费和交换货币。

土地的所有权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私有制在农业中得到充分体现,并且传承至今。

其次,古代中国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

由于交通和贸易发展不够成熟,人们大多依靠本地资源自给自足,尤其是农民。

农民自耕自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基本满足了他们自身和当地居民的需求。

因此,中国古代经济在很长的时间里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第三,古代中国的贸易发展相对不发达。

由于内地和海外交通困难,使得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受到了限制。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内陆为中心,长城也成为阻止外来入侵和贸易的屏障。

虽然中外贸易发展缓慢,但是由于中国独特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一些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得以开辟,逐渐促进了中外经济的交流。

第四,古代中国的经济存在较为明显的国家干预现象。

历史上的中国政权一直扮演着经济的重要角色。

统治者通过征收赋税、设立行政机构等手段来管理和控制经济活动,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巩固政权的统治。

国家干预可以看作是一种调节手段,确保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

最后,古代中国的社会等级制度对经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社会等级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导致资源和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士人享有特权,并从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影响着整个社会,农民则是生活在比较贫困的阶层。

这种社会等级制度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农业主导、自给自足、贸易不发达、国家干预和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对后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传统艺术等方面,论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与经济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与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和朋友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倡仁义道德的行为。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在商业活动中,这种仁的精神体现为商业伙伴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在传统的中国商业文化中,人们讲究“信”和“义”,注重维护商业关系中的道义约束。

这种信任和道德规范提高了商业交易的效率和可靠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自律。

在商业活动中,这种个人修养体现为勤劳、诚实和守信。

儒家思想中的“义”倡导以诚实守信为商业准则,在商业交往中强调诚信和守信用的重要性。

这种信誉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人们更加注重信用以及交易品质的维护,提高了商业活动的可持续性。

二、道家思想与经济发展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一,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于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注重平衡与和谐。

在经济领域,道家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以自然的原则来引导经济活动。

例如,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是在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这种注重平衡和和谐的思想倡导,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环境、资源等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顺势而为,注重精简和高效。

在经济管理中,这种思想观念体现为推动简政放权、减少繁文缛节,提高行政效能。

通过简化行政程序和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提高市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传统艺术与经济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中国画、戏曲、乐器等,不仅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经济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经济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经济关系探析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发展脉络,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

本文试图对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经济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以及古代社会经济关系对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的背景与特点1. 背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的发生、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农耕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是推动古代社会经济关系演变的主导力量。

2. 特点(1)以农耕经济为主体: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以农耕经济为核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小农经济为主导: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

小农经济个体独立、自主,具有强烈的自我保障意识,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3)地域性差异: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受到地域性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形态、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如北方以农耕为主,南方则以渔业、手工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4)家族式经营:中国古代家族式经营模式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家族企业、家族农场等经济实体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与文化传承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对社会文化传承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基础的演变推动了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变革。

2. 儒家文化与经济关系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古代社会经济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倡导的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等价值观影响了古代经济活动的诚信、公平等方面。

3. 地域文化与经济关系地域性因素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经济活动中得到体现。

如江南地区的繁荣富庶,促进了文化、艺术、手工业等领域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与政治制度1.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演变对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中国传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中国传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一、中国传统经济的概述中国传统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兴起之前,中国社会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

其特点是生产方式单一、生产力水平较低、分工合作不明确和商业贸易活动不发达。

传统经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科技和机械设备的支撑。

二、中国传统经济的转型传统经济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西方的挑战,中国社会开始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新政策,积极引入西方的经济模式和技术,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渐从一个封闭、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走向开放、市场化的经济模式。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快了经济转型的进程,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市场机制的改革加快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也带来了新的经济思想和方式。

三、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经济受到了新的冲击。

传统经济在这个时代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产业和经济方式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而新兴行业和经济方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国的传统工艺品也得到了发展。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在当今全球市场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誉。

尤其是一些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传统工艺品,如绣花、瓷器、剪纸、木雕等,因为其低碳、环保、精美的特点,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和喜爱,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此外,中国的传统医学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得到了发展。

传统中药、针灸和按摩等技术受到了认可,并被应用于现代医疗领域,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四、中国传统经济的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不断受到影响。

未来的传统经济将需要更多的技术和智能化的支撑,以适应当今的市场需求。

目前,中国政府正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式推动传统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中国西部的甘肃,传统的丝绸产业已经走向了智能化,全国各地的传统乡镇也纷纷转型升级,将“互联网+”等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中。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论析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论析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论析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一直延续到清末,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
经济学思想的统一体。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包括: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利益、改善生活、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首先,尊重自然,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

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他曾说“一人有本,天下归之矣”,即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持地球的和谐,而地
球的和谐也是世界的和谐。

同时,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也提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认
为每个人都有义务负责保护自然资源。

其次,尊重社会利益,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思想。

在古代,帝王在税收、经济
利益分配等方面,都重视社会公正,特别要求保护贫困群众的权益,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民生发展。

在春秋时期,庄子曾经主张“老吾老以及人,幼吾幼以及人”,他强
调要同情贫穷的人,让弱者免受残酷的待遇。

此外,改善生活,也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根本思想。

古代的思想家们非常重视劳动,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生充实和生活改善的基础。

著名哲学家老庄曾说“一切扬弃非专攻,安
稳是把握”,意思是要努力工作,谋求稳定的生活。

最后,推动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
认为,只有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统一,结合社会公正,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被冠以“人本伦理”之称,其根本原则是尊重自然、尊
重社会利益、改善生活与推动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给后人提供了一种经济事务处理的正确
理念,还为我们指明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是

中国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是

中国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是中国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是一种独特的经济思想体系,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的经济学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思想、封建主义的经济思想和道德经济思想。

首先,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思想是中国传统经济学原理的核心。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是最为广大的劳动者群体。

中国传统经济学强调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农为本”、“农是根”,只有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才能保持国家经济的稳定。

这种思想认为农业生产是补充国家财政、增加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农田和农产品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传统经济学认为农民是最重要的经济主体,尊重农民的劳动,关注农民的利益和福祉。

其次,中国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封建主义的经济思想。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义经济思想主导着经济的组织和运作。

封建主义经济思想强调尊重各个阶级的权益和地位,强调君主与臣民、父子与夫妇等各种社会关系。

封建经济主张君主主导经济活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皇权经济,君主通过掌握经济资源和分配权力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思想主张各级封建地主阶级按照地位和权力进行等级划分,通过向下赋予农民土地和赋税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中国传统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道德经济思想。

道德经济思想认为经济活动不应仅仅关注物质利益,还应考虑道德和伦理的因素。

一方面,道德经济主张在经济活动中注重仁爱和互助,追求共同利益,以道德为根基,让经济活动符合社会公平和善良的值观。

另一方面,道德经济主张节俭和勤劳,反对奢侈和浪费,追求个人理性的财富积累。

经济活动应该以道德为指导,通过诚实劳动获取合法财富。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经济学原理以农业为基础、封建主义的经济思想和道德经济思想为特征。

这些原理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念,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理论体系

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理论体系

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

一、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思想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业被视为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

农业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而且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基本上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探讨农业的发展和管理方法是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封建的经济理论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是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就是土地所有权制度。

封建社会的经济理论比较完整,反映了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形态。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理论中,封建社会的经济理论占据了主流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土地经济、税收、商业等各个方面。

三、精简与倹约的经济思想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中,精简和倹约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勤劳”、“信义”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这种经济思想。

古代中国认为,节约是一种高尚的美德,不浪费不奢侈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这种思想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商业的经济思想商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

商业文化的特点是注重利润和商业信用,倡导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理论有鼓励工商业、鼓励商业、鼓励工艺等多种思想和理论体系。

商业文化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发展。

五、家庭与社会的经济理论家庭和社会是中国经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家庭文化同样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文化注重积累财富的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及家族的管理等。

社会的经济作用也被广泛研究,包括社会道德对经济的约束和影响、社会精神文化对经济的推动、社会组织对经济生产的管理等。

六、结语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不断沉淀和总结,以及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探索和创新。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演变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主要表现为农业主义和商业主义两个方面。

农业主义强调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商业主义则更加关注商人和商业交流的发展。

这两种思想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就。

农业主义中国古代的农业主义是一种强调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经济思想。

这种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农业生产和自给自足。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产业是农业。

由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经济学主要聚焦于农业生产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

传统农业主义观念认为,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农业生产的发展,才能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经济中,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倡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并行发展,这就形成了“农桑一体”的发展思想。

此外,传统农业主义还重视节约和勤俭,认为节约是一种美德,勤俭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中国农业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农业模式的低效率、大量耕地的丧失,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农业主义的理念需要更新和升级。

商业主义商业主义是中国古代一种追求商业自由和发展的经济思想。

商业主义认为商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古代,商业主义的兴起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商业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

商业的兴起为城市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也为城市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同时,商业主义的兴起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现代的商业主义思想更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主张开放市场和自由竞争。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已经被广泛接受,很多国家也在推行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发展模式。

结语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演变所体现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变革的历程,是由繁荣到贫穷再到崛起的过程。

依靠传统经济思想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因此,在探讨传统经济思想的演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研究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挖掘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并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与弊端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与弊端

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与弊端一.环境污染严重;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例如,北京的雾霾就是环境污染的杰作三.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作为中国人民的我们切身的感受就是经济上去了环境却恶化了;四.资源消耗过大,资源浪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虽实现了年均增速超过9%的高速度增长,但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一些产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虽实现了产量的增长,但却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为代价,不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且也无益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巨大的资源投入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三.导致产业结构失衡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有32.2%,这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GDP 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都在0.8个百分点以下,第二产业在5.3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在4个百分点左右;第一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过高四.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五.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沿海的,东部地区,还是广大的内陆地区,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六.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之间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产业结构类同、无序竞争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且在我国人民收入严重两级分化,长期如此会造成社会矛盾加剧,进而演变出种种问题;例如仇富等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统计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1单位:元七.自主创新能力低下八.一个简单的“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这说明了我过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自主知识产权与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并会造成国家创新地位下滑;一个国家如果在在高新技术领域不能实现自己的核心技术那将会是很可怕的,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获得国家的继续发展进步;但是,我国具有核心技术创新项目的高科技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创新项目的个人,在技术创新的起步阶段,都面临着筹资难、利润低的困难,而我国目前缺乏相关针对风险投融资的税收政策使其在自主创新方面受到影响;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对于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明确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尤其是对高科技人才的创新发明所获收入缺乏相应的税收激励,对高科技人才的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等问题也没有得力的税收措施;这些问题的存1依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来,后文如无说明,数据一般引自《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经济与商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经济与商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经济与商业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悠久,既有丰富多元的思想体系,又有独特的经济与商业道德观念。

古代中国的经济体系与商业道德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本文将从古代经济体系和商业道德观念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经济与商业道德。

一、古代经济体系古代中国的经济体系主要有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大部分。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几乎所有的国家收入都来源于农业。

土地制度对农业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封建时代的土地主要分为官田、公田和私田三种类型,实行官田制度的国家以国家为主导进行农业生产,而私田则是农民个人所有,实行农业自由经济。

这种土地制度保证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手工业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手工业者凭借自己的劳动力生产商品,此时出现了师徒关系,师傅教导徒弟传承技艺,并通过手工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巧匠品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秘方的保密,使中国的织造、造纸、陶瓷等手工业制品成为世界上的佳品。

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商业经济的兴起主要得益于交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商人通过陆路和水路进行贸易活动,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市场。

此时的商人不仅仅是进行商品交换,还兼具一定的金融和中介功能,他们的商业活动为刺激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商业道德观念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商业道德是经济运作的重要规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善待客户等价值观念。

商业道德的核心是以义为本,商人应该具备正直、忠诚、谦虚、谨慎、诚实等品质。

古代中国商人注重经营道德。

他们在商业活动中注重忠诚,视商业伙伴为家人,尽力维护双方的利益,以此建立稳定的商业关系。

同时,古代中国商人注重诚实守信,坚持履行合同和承诺,从而树立起商业信誉。

商人还注重诚信经营,追求公平合理的价格和利润,尊重消费者的权益,确保商品的质量。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含了诸多关于经济的思想。

这些思想虽然不同于现代的市场经济,但它们却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不断影响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

1. 儒家经济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了人的道德和伦理价值,相信经济发展应该以人的利益为前提。

因此,儒家经济思想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坚持诚信和互惠原则,通过建立亲密关系和信任度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互动。

儒家将商业看作一种普遍的经济行为,但同时也强调富有的责任与义务,例如,有了钱财,就应该回馈社会,帮助穷人和社会弱势群体。

儒家还注重家族企业和福利,提倡社会和谐。

2. 道家经济思想与儒家不同,道家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追求自然的平静和生命的宁静。

道家经济思想强调平衡和谐,提倡自然主义和自给自足,反对消费主义和浪费。

道家追求自然、节俭、合意的生活方式,倡导农业、手工业和园林。

道家还提倡经济自治、非污染和非干扰的自然环境,试图建立一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理想平衡。

3. 嘉兴经济思想嘉兴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嘉兴经济思想强调地方经济自立和平等贸易,鼓励城市和农村的合作和互动,注重发掘地方资源和产业,促进消费和流通。

与道家经济思想相似的是,嘉兴也强调环境保护,试图寻求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嘉兴经济思想在历史上对中国南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商业哲学商业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商业哲学中,商业被看作是一种创新和创意的行为,其中包含了元素如品牌、员工培训和顾客关系管理等,这些元素追求的是商业成功的最高价值。

商业哲学认为,商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地回馈社会,关注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和商业活动,但现在它们的作用有所减少,许多新思想和新技术进入了中国市场,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传统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

传统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

传统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时间里,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在不断演变。

传统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是中国文化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在中国历史的早期,农耕文明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

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农民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生产力,土地是生产资料的核心。

在农耕社会中,基于家族和部落的土地使用权和经济利益分配是主要的社会政治结构。

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特点。

统治阶级通过土地私有制来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农民则在地主的剥削下劳动生产。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下形成了四等分法,即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

这种等级制度构成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商业经济的兴起与社会政治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经济逐渐兴起,对中国传统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商业经济的兴起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商业活动的繁荣。

商业经济的兴起也带来了社会政治变革。

商人这个社会阶层的兴起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对社会地位的垄断,商人开始在社会经济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同时,商人的财富积累也使得社会阶层分化更加明显,财富成为影响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三、国家集权与官僚主义体制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国家政权主要是基于集权原则建立起来的。

国家集权和官僚主义体制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国家集权体制导致了官僚主义的形成,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和朝廷手中。

各级官僚通过皇权的授予来获取权力和地位,形成了严密的官僚体系。

官员的选拔和升迁主要依靠科举制度,考试选拔士子用人标准,以学问为本。

这种政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但同时也为中国传统社会提供了相对稳定和有序的政治环境。

四、社会地位与伦理观念传统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也与社会地位和伦理观念息息相关。

中国封建社会中,社会地位主要由出身和职业所决定。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经济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经济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经济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生产和分配方式的基础,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经济关系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封建经济和农民经济三个方面。

首先,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经济是最基础的经济单位。

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单元,家庭成员通常会共同从事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家庭自给自足。

家庭经济中的生产劳动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是家庭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家庭经济还包括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等活动,家庭成员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封建经济以土地所有权和农民的赋税义务为基础,统治者通过封建制度来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分配。

封建经济中的主要经济关系是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封建主通过对土地的占有和赋税来获取经济利益,而农民则依靠种地和交纳赋税来维持生计。

封建经济体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长期停滞不前。

最后,在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经济是社会经济的支柱。

农民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农民通过种田和养殖等方式来维持生计。

农民在生产中通常会面临种种困难,比如自然灾害、赋税重压等问题,但他们仍然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基础。

农民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经济关系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体系,家庭经济、封建经济和农民经济三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

这种传统经济关系既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又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演变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字数:463】。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一、引言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与特点1.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起源和演变2.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七尺之居3.传统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家庭生产和小农经济三、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1.自然条件的影响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3.科技进步的影响四、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优点与缺点1.优点2.缺点五、如何促进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2.新型农村合作经济3.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六、案例分析1.乡村旅游对经济的带动2.肆意榨取土地对环境造成的危害3.大规模畜牧对草原的破坏4.农村电商的兴起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进七、结论引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在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正在从速度转向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发展历程,其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本篇论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先介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与特点,接着分析影响因素,如何促进其发展以及案例分析。

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与特点1.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封建社会的阶段,中国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七尺之居”、“八税之缴”,其中“七尺之居”是指每户农户可以自己通过劳动生产养活家庭,并抽出一定的劳动力向山寨交一定的税收;“八税之缴”是指每个农户需要上缴八种物资给州县官府,比如粮食、布匹、木材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始终是集约化和节约化的农业生产和工艺制造。

2.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七尺之居中国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七尺之居”,这个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三畜八谷”,即以种植谷物、经济作物和养殖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化和经济模式。

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是一个小而完整的社会组织,以自然村或村落为单位,以家庭为基础,通过自给自足式的农耕生产,实现家庭的生活,这在所有的农业社区都普遍存在。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5)从发展区域的变化看: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二、关于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2、小农经济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在小农经济下,农民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了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土地制度的演变(1)演进①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原始农业时代,土地属于氏族公社集体所有,由所有公社成员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②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又称“井田制”。

土地为周王所有,诸侯对土地拥有使用权,向周王纳贡。

③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

战国以来形成三种主要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2)影响: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中 国传统节日的经济效应如何

中 国传统节日的经济效应如何

中国传统节日的经济效应如何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不仅是人们欢聚庆祝、传承文化的时刻,也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经济效应。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经济影响力可谓巨大。

在春节前夕,全国各地都迎来了购物热潮。

人们纷纷采购年货,从食品、服装到家居用品,各类商品的销量大幅增长。

这不仅带动了商场、超市的繁荣,也促进了线上购物平台的交易活跃。

此外,春节期间的旅游业也十分兴旺。

许多人选择回家团聚,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繁忙。

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部门纷纷增加运力,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同时,一些热门旅游城市和景点也迎来了大量游客,酒店、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相关产业都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中秋节也是一个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传统节日。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市场需求旺盛。

众多月饼生产厂家在节前加大生产力度,推出各种口味、包装精美的月饼。

除了月饼,水果、坚果等礼品的销售也在中秋节期间迎来高峰。

此外,中秋节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不少家庭选择外出就餐,使得餐饮行业生意红火。

同时,中秋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如灯会、文艺演出等,也吸引了大量观众,带动了文化消费。

端午节同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粽子的生产和销售是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各类粽子品牌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端午节期间的龙舟比赛等体育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如小吃摊、纪念品销售等。

此外,与端午节相关的民俗文化产品,如香包、五彩绳等,也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门商品。

除了以上几个节日,其他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元宵节的花灯、汤圆销售,清明节的祭祀用品,重阳节的保健品等,都形成了特定的消费市场。

传统节日的经济效应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推动上。

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年画、刺绣等,在节日期间往往更受消费者青睐。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成为了人们传递祝福、增添节日氛围的重要物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经济的农业、手工业、商业
在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中,是指以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人自然经济。

这种结构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中国历史上绵延存续了2000多年。

而对于产业关系,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业,士农工商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关系,是中外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并对此有了深入的研究。

而这种经济结构是怎样的?认识其对了解中国传统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农业
1、经营单位与经营规模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自战国至近代以前二千多年间,农业的经营形成以家庭或农户为经营单位,经营规模较小。

除有大量小自耕农外,更多的无地或少地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

据有关资料表明:地主阶级占有的全国50%的耕地中,除其中10%的土地由自己经营外,其余90%的土地分成若干小块租给贫苦农民耕种。

而且,中国的富农占人口比例很小,完全由自己经营的富农则更是少数。

真正雇有长工自己经营其所拥有全部地产的只是极少数的地主、富农家庭。

而且,在出租土地的地主中,大部分人也不是完全脱离经营,而是将大部分土地租出之外,留下大致相当于一般农民经营规模的土地由自己经营,并且通常自己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另一方面,不仅没有自己所有的土地,也不独立经营土地的雇农也很少。

不作为独立经营者,单纯靠出卖劳动力生活的雇农仅占农村人口的10%。

值得指出的是,不大富有的自耕农很少能够通过购买土地扩大经营规模,而且多子平均析产的继承制度会使其所拥有的土地一代一代地缩小。

在永佃制下,土地经营权的继承也同样实行多子平均析产,从而也会使土地经营权趋于分散。

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当时生产条件,地主的利益是按农民家庭的劳动力情况较为平均地分配土地的经营权,即将土地较为平均地分散地租给小农家庭。

总之,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很小。

一般每个农户仅经营10到20亩土地。

由于土地经营权的分布更为平均,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作为经营单位的农户对家庭之外劳动力的需要较小。

而且,对于中国一般的小农家庭而言,少量的季节性超额劳动力需求通常是通过与大体相同的其他小农家庭换工解决的。

如此之小的经营规模曾为西方一些学者所不能理解。

他们认为,欧洲农业经营规模最小的是德国的巴登地区,那里的小农田最普遍,每个农户平均经营面积为3.6公顷(约合58.68亩)。

在德国,2公顷(约32.6亩)以下小规模农场便被认为“太小到不能供养自身。

”另据日本调查,在1934年的日本,农户经营规模在3町5反(合56亩)以下的稻作经营必然亏本,他们认为合理的经营规模是5町(合80亩)。

与之相比,中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更显狭小。

2、土地租佃关系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租佃关系在发展,大致经历了依附农租佃制、分成租契约租佃制和定额租契约租佃制三个时期。

(1)依附农租佃制时期(战国之隋以前)
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租佃制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但在秦以前还只是稀疏的存在,当时,封建地主大都是采取自营形式,役使庶子,庸奴和奴婢从事生产。

西汉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土地兼并盛行,自耕农大量破产,地主通过正常途径和非正常途径出租土地,封建租佃制在一定时间有了较快发展,但又很快受到封建政权的压制。

西汉政权从与封建地主争夺自耕农出发,把除豪强,抑兼并作为西汉政权的一贯政策,遭刺史巡行郡国,查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情况。

在此时期,租佃制仍处于初级阶段。

(2)分成租契约租佃制时期(唐宋至明中叶以前)
唐宋两朝实现了从世族地主和依附农占优势局面,向庶民地主和契约佃农占优势局面的转变,地主与佃农之间也实现了从超经济强制关系到经济强制关系的转变,这是这一时期租佃制最重要的发展变化。

唐宋时期,佃农社会地位的提高,促进了他们人身自由的发展,这人身自由包括租佃和迁徙的自由等,它使得佃农基本上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3)定额租契约租佃制时期(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期)
定额租始于唐,在宋代江南地区有所发展,到清代,定额租已在全国范围内居主导地位。

定额租的发展,以土地一定的稳产高产为前提,市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它又以佃农摆脱对地主除土地以外的依赖(即超经济强制),具有比较完备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前提,是佃农自有经济比较充实的结果。

在定额租制下,田间耕种之事,田主一般不过问,皆佃农自己作主,这就排除了地主对生产的干预。

以上封建租佃制的一系列发展变化,表明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使点弄得经营自由不断完备,佃农的自有经济不断充实的过程。

二中国传统社会的手工业
手工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提供人们除吃饭之外的其他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部门。

随着原始公社制的瓦解和奴隶制的建立,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密,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手工业内部的专业分工也日益扩大,新的手工业行业不断出现。

在此,以纺织业为例来体现手工业的发展。

夏商至春秋时期,纺织手工业尤其是蚕桑生产和丝织手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西周时,纺织手工业是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和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从事纺织生产的“妇功”,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并列,合称“国之六职”。

国家对纺织手工业从纺织原料和染料征集,发纺绩、织造等都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掌管。

隋唐宋元时期,所产的锦、绫、绢等丝织品都非常精良。

产量也相当可观。

有些作坊已有很大的规模,如定州的何明远,家有凌机500张。

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均分为官府和民间两个部分。

而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织造局,嘉靖时有织机173张,各色人匠667名,中央专派一名太监常驻苏州督造。

以上可见,手工业的发展及其迅速。

而官营手工业在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基本上垄断了攸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运的手工业部门,如金属冶炼业和制造业,采矿业以及制盐业等。

官营手工业是中国传统社会手工业中技术最先进,转杯最精良,实力最雄厚,成就最突出的部分。

但在中国传统社会,这种生产却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这与西欧工业发展中技术发明导致成本降低,效益上升的情况迥然不同。

其原因主要在于官营手工业中没有后缺乏市场机制,没有自由竞争。

上对于精湛的技艺,官营手工业的效益是极其低下的。

如瓷器乃中国之精品,但官窖生产是没有什么效益的,只要皇室需要,生产时根本不考虑成本与效益。

当然,官营手工业效益地低下,也与官僚管理体制有关。

伴随官僚主义而必然出现的是因循守旧、低效无能、贪污浪费,如此这般,官营手工业效益从何而来?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商业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特征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的商品化程度很低,但毕竟也存在一部分商品。

这些商品包括粮食、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的大的起落。

第一次兴盛从战国开始,到汉武帝时发展到高峰,经过汉武帝的打击后开始衰退;第二次兴盛从唐朝开始到南宋达又一个高峰,从蒙古军队南下开始衰退;第三次兴盛从明初开始,到明朝末年发展到再一个高峰,清兵入关后又开始衰退。

在发展历程中,商业经济兴衰的原因是:
(1)农民在产品占有份额上的变化。

其兴衰与农民可支配的产品数量多少有很大关系。

如果地主占有量比重较大,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民可支配的产品数量就很少,这时农民就没有什么东西可拿出来做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必然得不到发展。

每一个农民可拿出来作商品交换的产品虽然很少,但从一个地区或全国来说,合起来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农民的这些少量产品,只要有商人通过市场将它收购起来,贩运到城市或其它需要的低房价已出售,就会形成相当大的市场。

(2)消费者人口的增加,扩大商品的需求量。

商品交换的农副产品的主要消费对象不在农村,而是城镇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

如城镇中手工业者,商人等。

若这部分人口不多,消费量少,那么商品经济发展也是有限的。

(3)商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相对独立的地位。

一般来说,在政府对商业的控制很严,商人在政治和经济上对国家的依赖性很强,有众多商人与统治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商品经济是很难取得大的发展的。

在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就导致了西汉前期商业的繁荣。

从以上看出,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使用权极为分散,经营规模非常狭小。

大量的小农与地主之间存在租佃关系,而地租率奇高,人口对耕地的压力相当大,技术进步缓慢,农民的经济剩余很少。

工商业与农业紧密结合于小农家庭,只有少量超于家庭规模的经济组织,而且受各种传统社会关系和政府的限制,很难有所发展。

猪呢功夫的活动则以维护统治为目的,不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在对外关系方面,则基本上是封闭的经济。

参考文献:
1.方行:《中国封建经济发展阶段述略》,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4)。

2.萧国亮:《皇权与中国社会经济》,新华出版社,1991
3.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8页
4.祝慈寿:《中国古代工业史》,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39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