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车安全系统的原理分析
车辆稳定控制系统(vsc) 的工作原理
车辆稳定控制系统(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 VSC)是现代汽车上一种重要的被动安全系统,它通过对车辆的制动系统和引擎动力进行智能化的控制,帮助驾驶员更好地控制车辆在急转弯、紧急避障等复杂路况下的稳定性,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VSC的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感器系统VSC系统会通过车辆上安装的各种传感器来实时监测车辆的动态参数,比如车辆的速度、横向加速度、转向角度等。
这些传感器通常包括车轮速传感器、转向角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等。
2. 控制单元VSC系统的控制单元会根据传感器实时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内部的算法进行处理和分析,判断车辆当前的运动状态和潜在的不稳定性,进而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3. 制动系统VSC系统会通过车辆的制动系统来实现对车轮的单独制动,通过独立的制动力矢量控制,来实现车辆横向稳定性的调整。
当系统判断车辆即将发生侧滑或失控时,会通过主动进入制动系统来降低车辆速度,稳定车辆状态。
4. 引擎动力控制除了制动系统的干预,VSC还会通过对发动机的输出动力进行控制,来调整车辆的横向稳定性。
比如在车辆出现过度转向或侧滑时,VSC系统会通过调整引擎输出动力,来减小车辆横向加速度,使车辆保持稳定。
5. 车辆动态稳定控制VSC系统在感知到车辆潜在失控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对车辆的制动和动力输出进行协调控制,来使车辆恢复稳定状态。
比如在紧急避险或急转弯时,VSC系统会通过对车轮的单独制动和动力调整,来提供相应的辅助力,让车辆保持稳定的行驶状态。
在实际行驶过程中,VSC系统在感知到车辆存在潜在失控风险时,会在不干预驾驶员的操作下,通过对车辆的制动和动力输出进行微调,提高车辆横向稳定性,降低侧滑和失控风险,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
VSC系统的工作原理简单介绍如上,它对于提高车辆的整体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汽车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6. VSC系统的优势VSC系统的工作原理使得它具有诸多优势,从而为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行车的工作原理
行车的工作原理
行车的工作原理是指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在道路上正常行驶的过程。
行车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步骤:动力传递、行驶控制和能量转化。
动力传递是指汽车发动机产生的动力通过传动系统传递到车轮,推动车辆前进。
通常,汽车发动机会通过曲轴将燃烧产生的力转化为旋转力。
这个旋转力会传递给传动系统,如齿轮箱或自动变速器。
传动系统会根据车速和转向的需要,将动力传递给车轮,使车辆能够行驶。
行驶控制是指通过操纵汽车的操纵装置来控制车辆的速度和方向。
例如,通过踩油门来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动力,从而加速车辆;通过踩刹车来减速或停车;通过方向盘来改变车辆的行驶方向等。
这些操作都是通过操纵装置与车辆的控制系统(如油门控制单元、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进行通信,从而实现对车辆的行驶控制。
能量转化则是指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汽车行驶需要消耗能量,而能源一般来自于燃油或电力等。
发动机燃烧燃油产生的化学能被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车辆运动。
同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废热能,这些能量可以通过冷却系统和废气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从而保持发动机和车辆的正常工作。
总体来说,行车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动力传递、行驶控制和能量转化等步骤,使车辆能够在道路上正常行驶。
这个过程需要依
靠汽车的各种组成部件(如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等)的协同工作,从而保证车辆的安全和性能。
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行业也不断迎来新的变革。
其中,智能驾驶系统的出现被视为一个革命性的发展,可以帮助基础负载减轻驾驶负担,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车辆实用性。
本文将介绍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一、传感器系统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传感器系统。
该系统包括了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它们能够捕捉真实世界中车辆周围的所有信息。
这些传感器可以分类为以下几种:1. 激光雷达:激光雷达是一种高度精准的激光测距仪,能够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检测其反射回来的时间来计算出前方物体的距离和方向。
2. 摄像头:摄像头是一种高清晰度的摄像设备,可以捕捉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视频信息,其中包括道路、车灯、标志和其他车辆。
3. 雷达:雷达是一种使用电磁波测距的装置,可以非常快速地检测出车辆周围的目标物体并测量它们与车的距离。
二、处理器传感器系统肯定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器进行处理,以便让系统了解车辆周围的情况。
处理器将从传感器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利用先进的算法将它们转化为图像和地图。
这些地图和图像将是自动驾驶车辆行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三、车辆控制模块车辆控制模块是智能驾驶系统的最后一环节。
当得到足够的信息后,车辆控制模块将对车辆的动力系统、车轮转向和刹车系统进行调整。
这使得车辆能够正确地避让、制动和加速。
四、非实时交互车辆需要与周围的其他车辆、行人和其他交通设施进行交互。
这种交互可以是双向或单向的。
如果是双向的交互,车辆将能够与其他车辆进行通信,并获得它们的动态。
如果是单向的交互,车辆可以接收一个指令或一个警告,从而改变其行驶方向。
总之,智能驾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捕捉车辆周围的信息,然后利用处理器将信息处理和转换成地图和图像,最后通过车辆控制模块对车辆进行控制。
还要注意的是,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应用需要满足许多法规、法律和安全标准,以确保其行驶安全、可信度和强大性。
行车防摇摆原理
行车防摇摆原理行车防摇摆原理摇摆是指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左右晃动现象,这不仅会影响行车的稳定性和驾驶舒适度,还可能引发危险的交通事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车辆配备了行车防摇摆系统。
本文将深入探讨行车防摇摆的原理,并分享一些对这个系统的观点和理解。
一、基本原理1. 扭转刚度:车辆的扭转刚度指车辆抵抗横向力矩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车辆扭转时所需的力矩。
提高车辆的扭转刚度可以有效减小行车时的摇摆现象。
2. 悬挂系统:悬挂系统是车辆行驶过程中起到缓冲和吸收震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悬挂系统设计,可以减小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晃动。
3. 轮胎特性:轮胎是车辆与道路之间的唯一接触点,其特性对行车防摇摆起着重要的作用。
优质的轮胎能够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和稳定性,从而减小摇摆的发生。
二、行车防摇摆系统行车防摇摆系统是一种电子稳定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的动态参数,并根据预设算法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1. 车身姿态感知:通过重力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转角传感器等感知车辆的姿态,包括横摆角速度、横向加速度等。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系统判断车辆是否出现摇摆现象。
2. 算法控制:行车防摇摆系统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算法,通过实时处理感知到的数据,计算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实现对车辆的稳定控制。
这些算法包括了车辆动力学模型、控制器设计等多方面内容。
3. 刹车干预:在感知到车辆摇摆时,行车防摇摆系统会自动对车辆进行刹车干预,以减小车辆的摇摆幅度。
通过对车轮进行独立的制动,系统可以实现对车辆左右侧不同的制动力,从而使车辆重新恢复稳定。
三、观点和理解对于行车防摇摆系统,我持有以下观点和理解:1. 安全性增强:行车防摇摆系统的存在使车辆在高速行驶时更为稳定,大大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它可以帮助驾驶员在不稳定的路况下保持控制,减少事故的发生。
2. 舒适性改善:行车防摇摆系统可以减小车辆的摇摆现象,在行车过程中提供更加平稳的驾驶体验,提高驾驶的舒适性。
行车工作原理
行车工作原理
行车工作原理是指汽车在运行时所遵循的原理和规律。
汽车行车工作原理的核心是通过发动机提供的动力驱动车辆运动。
首先,汽车的发动机是行车工作的动力源。
发动机是通过燃烧燃料产生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来驱动车辆行驶。
发动机一般采用内燃机的形式,包括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它们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驱动曲轴旋转,从而将能量传递给传动系统。
其次,传动系统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车辆的轮胎。
传动系统主要由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和差速器组成。
离合器是用来连接和断开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传动装置,实现换挡和起步。
变速器则负责调节发动机输出的扭矩和转速,以适应不同的实际行驶条件。
传动轴将动力从变速器传递到车辆的驱动桥上,而差速器则使驱动桥上的左右两个轮胎能够以不同的速度旋转,以适应转弯和转向时的需要。
最后,轮胎将车辆的动力转化为牵引力,推动整个车辆前进。
轮胎通过接触地面的摩擦力来提供行驶力,使车辆能够在不同的路面上行驶。
轮胎的胎压和花纹设计也会影响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综上所述,汽车行车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动机提供的动力,经过传动系统将动力传递给车辆的轮胎,从而使车辆运动和行驶的过程。
这一原理的实现需要各个部件的协同工作,以确保汽车能够安全、稳定地行驶。
汽车行驶基本原理结构
汽车行驶基本原理结构
1. 发动机系统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通过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包括气缸体、活塞、连杆、曲轴以及配气机构等。
2. 传动系统
传动系统的作用是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到驱动轮,使汽车能够行驶。
主要包括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差速器和半轴等。
3. 行驶系统
行驶系统包括车架、悬架系统、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
车架是整车的底盘骨架;悬架系统使车轮与车身相互独立,吸收路面不平整冲击;制动系统能够使汽车减速或停车;转向系统控制车辆行驶方向。
4. 电气系统
电气系统为汽车各电器设备提供电能,包括蓄电池、发电机、起动机、点火系统、照明系统和仪表等。
5. 附件系统
附件系统包括空调、音响、安全气囊等,为乘员提供舒适性和安全性。
汽车各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各自功能的协调运作实现汽车的正常行驶。
发动机产生动力,传动系统将动力传递给驱动轮,行驶系统使汽车保持正确方向和平稳行驶,电气系统为各电器提供电能,附件系
统则提高了乘坐质量。
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自动避让系统
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自动避让系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车辆自动避让系统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自动避让系统,介绍其原理、功能以及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一、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自动避让系统原理车辆自动避让系统是一种基于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智能技术,旨在使汽车能够通过感知周围环境信息,及时识别潜在的碰撞风险,并做出相应的避让动作,以确保行车安全。
该系统通常包括多个传感器,如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用于感知车辆周围的障碍物和道路状况。
通过实时采集、处理和分析传感器数据,车辆自动避让系统能够精准判断并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
二、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自动避让系统功能1. 预警功能:车辆自动避让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前方来车、行人等障碍物,发出预警信号,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
预警方式通常采用声音提示、闪光灯等,有效避免了驾驶员对于危险情况的忽视。
2. 制动功能:当车辆自动避让系统判断到即将发生碰撞时,能够主动进行制动,减少碰撞的力度和严重程度,从而保护车辆及乘客的安全。
3. 转向功能:在遇到危险情况时,车辆自动避让系统能够通过控制转向系统,使车辆迅速转向或变道,以避免碰撞。
4. 辅助驾驶功能: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自动避让系统还具备辅助驾驶功能,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自动完成一些驾驶操作,如保持车距、自动泊车等,提升驾驶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三、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自动避让系统对交通安全的影响1. 提高行车安全:车辆自动避让系统可以独立地感知、判断和决策,与驾驶员的经验和专注度无关,大大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2. 减少交通事故:通过车辆自动避让系统的及时预警和自动避让功能,有效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3. 降低交通拥堵:车辆自动避让系统能够帮助驾驶员更加平稳地行驶,避免急加速和急刹车的情况发生,从而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现象。
4. 推动智能交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自动避让系统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应用将推动智能交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
汽车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汽车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的稳定性对于行车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保持车辆在复杂驾驶条件下的稳定性,现代汽车普遍配备了车身稳定控制系统(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简称VSC)。
本文将介绍汽车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一、传感器检测VSC系统依赖于多个传感器来感知车辆的运动状态和驾驶员的操作。
其中最重要的传感器包括车轮速度传感器、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通过实时监测车辆的动态参数,为VSC系统提供必要的数据。
二、车辆动态参数计算基于传感器提供的数据,VSC系统通过算法对车辆的动态参数进行计算。
其中,车轮速度传感器可以帮助判断车辆是否存在侧滑现象,方向盘转角传感器用于监测驾驶员的操控输入,横摆角速度传感器则用于检测车辆是否发生横摆。
三、稳定性控制VSC系统在检测到车辆运动状态异常时会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主要的控制手段包括刹车力分配、减小发动机输出功率等。
1. 刹车力分配当VSC系统检测到车辆侧滑或失控趋势时,它可以通过独立的制动系统控制每个车轮的制动力。
通过对车轮的制动力进行调整,VSC 系统可以减少发生侧滑或失控的车轮的速度,使车辆恢复稳定。
2. 发动机输出功率调整除了控制制动力分配外,VSC系统还可以通过调整发动机输出的功率来控制车辆的动力输入,以减少车辆的侧滑和横滑。
当系统检测到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异常时,会自动减小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并对每个车轮的制动力进行调整,以使车辆恢复稳定。
四、操作干预在对车辆进行稳定性控制的同时,VSC系统还提供一定的驾驶员操作干预。
例如,当系统检测到车辆偏离预定的驾驶路线时,它可以通过触发车辆的制动器或调整转向力来引导车辆回到正常行驶轨迹。
总结:汽车车身稳定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检测车辆的动态参数,计算并控制车辆的稳定性。
在识别到车辆欠稳定时,系统会自动调整制动力分配和发动机输出功率,以使车辆保持稳定。
汽车行驶系统工作原理
汽车行驶系统工作原理
汽车行驶系统的工作原理是:
1.行驶系统接收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通过离合器、变速箱、传动轴、主传动器、差速器、半轴,将动力传递给驱动轮,推动车辆前进或后退。
2.行驶系统承受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各种反力及其力矩,通过悬挂系统、车架等支撑全车,保证汽车正常行驶。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咨询专业汽修人员。
悬挂系统在汽车行驶系统中起到的作用有:
1.弹性地连接车桥和车架,缓和行驶中车辆受到的冲击力,提高乘坐舒适性。
2.衰减由于弹性系统引进的振动,使汽车行驶中保持稳定的姿势,改善操纵稳定性。
3.使车轮按一定轨迹相对车身跳动,确保车轮在行驶过程中能够适应不同的路况。
车架在行驶系统中起到的作用有:
1.连接汽车的各个相关总成,构成汽车的装配基础。
2.支撑全车质量,接受传动系传来的转矩,并通过驱动车轮与路面的附着作用,产生路面对汽车的牵引力。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悬挂系统和车架在行驶系统中起到的具体作用,建议咨询专业汽修人员或查阅相关汽车维修手册。
acc工作原理
acc工作原理ACC工作原理。
ACC,即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汽车驾驶辅助系统,它能够根据车辆周围的交通情况自动调整车速,保持车辆与前方车辆的安全距离。
ACC系统通过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前方车辆的位置和速度,从而实现自动跟车和自动减速的功能。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ACC系统的工作原理。
ACC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感知、决策和执行。
首先是感知阶段,ACC系统通过搭载在车辆前部的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前方车辆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信息。
这些传感器能够快速准确地感知前方交通情况,包括车辆的数量、车速、距离等参数。
接下来是决策阶段,ACC系统根据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利用预先设定的安全跟车距离和车速范围,进行智能的决策。
当前方车辆速度变化时,ACC系统能够及时做出反应,通过调整油门和刹车来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
同时,ACC系统还会根据交通情况和车辆速度自动调整巡航速度,以确保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最后是执行阶段,ACC系统根据决策阶段的结果,通过控制发动机、变速箱和刹车等车辆系统,实现自动跟车和自动减速的功能。
当前方车辆减速或停车时,ACC系统会自动调整车速并保持安全距离,同时在交通情况复杂时能够主动减速或停车,确保行车安全。
总的来说,ACC系统通过感知前方车辆的信息,进行智能决策,并通过控制车辆系统来实现自动跟车和自动减速的功能。
它能够有效减轻驾驶压力,提高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是现代汽车上一项非常重要的驾驶辅助系统。
在实际驾驶中,ACC系统虽然能够有效减轻驾驶压力,但仍需驾驶员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
此外,ACC系统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如恶劣天气、复杂道路情况等,因此驾驶员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ACC系统,确保行车安全。
总之,ACC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阶段,实现自动跟车和自动减速的功能,为驾驶员提供了更加舒适和安全的驾驶体验。
随着汽车科技的不断进步,ACC系统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行车工作原理
行车工作原理行车工作原理是指行车在运行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和机械原理。
在行车工作原理中,涉及到了动力、传动、制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行车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来谈谈行车的动力原理。
行车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发动机。
发动机通过燃烧燃料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运行。
在内燃机车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燃油在气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做功,从而驱动曲轴旋转,最终通过传动系统将动力传递到车轮上,使车辆运行。
而在电动车中,动力则来自于电池,电池通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电动机转动,从而推动车辆运行。
其次,我们来谈谈行车的传动原理。
传动系统是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上的系统。
在传统的内燃机车中,传动系统一般包括离合器、变速箱和传动轴等部分。
离合器的作用是在车辆启动和换挡时,将发动机和变速箱分离或连接。
变速箱的作用是根据行车速度和负载情况,调整发动机输出的扭矩和转速,以适应不同的行驶条件。
传动轴则将变速箱输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上,使车辆运行。
而在电动车中,传动系统一般包括电动机和变速装置,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而变速装置则可以根据行车需要,调整电动机的输出功率和转速。
最后,我们来谈谈行车的制动原理。
制动系统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通过摩擦或其他方式减速或停车的系统。
在内燃机车中,制动系统一般包括踏板制动和手刹制动两种方式。
踏板制动是通过踩踏制动踏板,使制动器对车轮施加制动力,从而达到减速和停车的目的。
手刹制动则是通过拉动手刹杆,使制动器对车轮施加制动力。
而在电动车中,制动系统一般包括电磁制动和摩擦制动两种方式。
电磁制动是通过电动机的反向工作,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减速和停车的目的。
摩擦制动则是通过制动器对车轮施加摩擦力,实现减速和停车的目的。
综上所述,行车的工作原理涉及到了动力、传动、制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只有深入理解行车的工作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车辆,确保行车安全和顺畅。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的标配,它不仅改善了汽车的行驶性能,也在提高了行车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车身电子稳定系统?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是一种主动安全技术,它利用车辆的传感器和计算机,以及车辆控制单元(ECU)来监控车辆的运动和方向控制,通过精确地调整制动系统、转向系统以及引擎输出,使车辆保持在预期方向上行驶,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侧滑、打滑、失控等现象的发生。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原理: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原理非常简单。
当车辆行驶方向发生偏差时,传感器会感知到并将信号传输至ECU中央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将根据车辆当前状态进行分析计算,然后相应地调整制动系统和车辆引擎输出,最终让车辆保持在预期行驶方向上。
当车辆失控时,车身稳定系统会立即介入并对车辆进行控制处理,避免车辆进一步失控,从而保障了行车安全。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功能及作用: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可以进行多种处理来确保汽车的稳定性。
它可以通过检测车辆的横向加速度、转向角度和车轮转速来掌控车辆的行进状况。
其核心功能主要包括侧滑控制、打滑控制以及过弯控制。
侧滑控制:当车辆侧倾时,车身电子稳定系统会采用自动刹车控制来减缓车辆的速度,使车辆恢复稳定状态。
它会自动调整制动器泵进行制动控制,从而保证车辆始终行驶在预设的轨迹上。
打滑控制:当车轮失控时,车身稳定系统会根据车辆行驶的状态自动调整制动系统和引擎输出的力度以及TCU传输装置,使车辆尽快恢复正常的行驶状态。
过弯控制:在驾驶者无法顺利通过弯道时,车身稳定系统会对车辆进行过弯控制。
在车辆过弯瞬间,它会检测角度和车速等相关参数,然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使车辆保持住好的稳定性,避免车辆掉头或边沟打滑等现象的发生。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优势及应用: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在提高汽车行驶性能和保障行车安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可以分析并掌控车辆的行驶状态,并配合刹车控制、引擎输出等系统,使车辆行驶过程更加平稳自然。
汽车车联网中的行车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汽车车联网中的行车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正逐渐进入智能化时代。
车联网技术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为汽车带来了更多的智能化和安全性。
在车联网中,行车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汽车车联网中的行车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原理、功能和应用。
行车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是车联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驾驶员提供更准确、实时的路况信息,帮助其预防潜在的危险,并提供相应的预警措施。
该系统通过多种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技术,实时监测车辆的状态和周围环境,从而为驾驶员提供全方位的行车安全保障。
行车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碰撞预警功能:该功能通过车辆前部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前方道路的状况和前车的行驶情况。
当系统检测到可能发生碰撞的情况时,会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碰撞。
2.盲区监测功能:该功能通过车辆两侧的传感器,监测车辆的两侧盲区情况。
当有其他车辆或行人进入盲区时,系统将会及时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注意盲区,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3.道路偏离预警功能:该功能通过车辆底部的传感器,监测车辆的行驶轨迹。
当车辆发生偏离车道的情况时,系统会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调整方向,避免车辆偏离正常行驶道路。
4.自动紧急刹车功能:该功能通过车辆前方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前车的行驶情况和距离。
当系统检测到前车急刹车或可能发生碰撞的情况时,会自动启动刹车系统,帮助驾驶员避免碰撞。
5.交通信号识别功能:该功能通过车辆前方的摄像头,识别交通信号灯的变化,并在驾驶员看不到信号灯的情况下,提供相应的信号预警,以确保驾驶员按照交通规则行驶。
除了以上功能,行车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还可以与地图导航系统和其他车辆联网系统进行无缝连接。
通过与导航系统的结合,该系统可以给驾驶员提供更准确的路况信息,并规划最佳的行车路线。
同时,通过与其他车辆联网系统的互动,该系统能够实现车辆间的实时通信和协同驾驶,进一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效率。
行车工作原理
行车工作原理行车是指机动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过程,它的工作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包括动力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等。
在行车工作原理中,动力系统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车辆的行驶性能和燃油消耗。
下面将从动力系统、悬挂系统和制动系统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行车的工作原理。
动力系统是车辆行驶的动力来源,一般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和驱动轴等部分。
发动机是动力系统的核心,它将燃油燃烧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运动。
传动系统通过离合器和变速箱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驱动轴上,再通过驱动轴将动力传递到车轮上,使车辆得以行驶。
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燃料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然后通过传动系统传递到车轮上,推动车辆前进。
悬挂系统是支撑车身并减震的重要部件,它直接影响着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悬挂系统通常包括弹簧、减震器和悬挂臂等部分。
弹簧具有弹性,可以支撑车身并减缓路面颠簸对车辆的影响;减震器则可以减少车身在行驶过程中的震动,提高乘坐舒适性。
悬挂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弹簧和减震器来减缓路面的颠簸和震动,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制动系统是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它可以使车辆在需要时迅速停车,并保持车辆在停车状态下的稳定性。
制动系统通常包括制动盘、制动片、制动液和制动总泵等部分。
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制动总泵将制动液传递到制动盘和制动片之间,产生摩擦力来减速车辆。
制动系统还可以通过ABS系统来避免车轮因紧急制动而发生抱死现象,提高制动效果和行车安全性。
综上所述,行车的工作原理涉及到动力系统、悬挂系统和制动系统三个方面,它们共同保证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性能和安全。
了解行车的工作原理有助于驾驶员更好地理解车辆的运行机理,提高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保障道路行车的顺利进行。
汽车行驶系统的故障原因分析
汽车⾏驶系统的故障原因分析汽车⾏驶跑偏的故障原因分析第⼀章绪论汽众所周知,汽车制动跑偏问题是制约汽车⾏业发展的“⽼⼤难”,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
造成汽车制动跑偏的原因很多,要想解决问题就得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将在国内外对制动跑偏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制动跑偏问题的产⽣原因及其相应的解决⽅法进⾏详细论述。
汽车制动性是影响汽车安全性的重要性能之⼀,强制性地对车辆制动性进⾏定期检测,已是世界各国的车辆主管部门进⾏车辆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
汽车制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车的安全与否。
经资料统计分析可知,各个特⼤道路交通事故都与车辆制动性能的技术状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随着汽车⾏驶速度的提⾼,我们更需要可靠的制动性能来保障汽车的⾏车安全。
但是,综合多年来车辆制动性能检测的实施可以发现,造成汽车制动跑偏故障的原因有很多⽅⾯。
概括⽽⾔,汽车制动时跑偏的程度不仅与制动⼒偏差的⼤⼩有关,还与汽车主销内倾⾓和主销后倾⾓的⼤⼩以及前后轴制动⼒的偏差的⽅向有⼀定的联系。
⽽且,汽车制动系技术状况的衰变和恶化情况也必然将造成汽车制动⼒的⼀些变化。
因此,本论⽂希望通过对与汽车制动性能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问题进⾏探讨和分析,来达到解决汽车制动跑偏的⽬的。
第⼆章汽车⾏驶系统的⼯作原理2.1汽车⾏驶系统的组成汽车的⾏驶系统主要由车架、车桥、车轮与悬架构成。
他们的定义如下:车架分为边梁式车架、脊⾻式车架以及综合式车架。
车桥按结构分为整体式车桥与断开式车桥分别对应⾮独⽴悬架与独⽴式悬架,按功能分为转向桥、转向驱动桥、驱动桥和⽀持桥。
悬架分为⾮独⽴悬架与独⽴式悬架。
⽐较常⽤的独⽴悬架有麦弗逊悬架等,整体式悬架⼀般⽤于货车。
汽车⾏驶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形式,在很⼤程度上取决于汽车经常⾏驶路⾯的性质。
绝⼤多数汽车⾏驶在⽐较平坦的道路上,其⾏驶系统中直接与路⾯接触的部分是车轮,称这种⾏驶系统为轮式⾏驶系统,这样的汽车便函轮式汽车。
行车工作原理
行车工作原理
行车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过程,而行车的工作原理则涉及到诸多因素。
首先,行车的动力来源于发动机,发动机通过燃烧汽油或柴油产生的能量驱动车辆前进。
其次,行车还需要涉及到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原理。
传动系统是指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上的系统,它由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和差速器等部件组成。
离合器的作用是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传递动力,当车辆需要启动或换挡时,离合器会将发动机和变速器分离,使车辆能够平稳起步或换挡。
而变速器则可以根据行驶速度和道路情况调整车辆的速度和扭矩输出,从而保证车辆行驶的平稳和高效。
悬挂系统是指车辆的悬挂装置,它由弹簧、减震器和悬挂支架等部件组成。
悬
挂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减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颠簸和震动,保证车辆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弹簧可以吸收道路不平造成的冲击力,而减震器则可以减少车辆在行驶中的颠簸感,从而保证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制动系统是指车辆的制动装置,它由制动盘、制动片、制动液和制动总泵等部
件组成。
制动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减速或停车,保证车辆的安全和稳定。
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制动总泵会将制动液传递到制动盘和制动片之间,从而产生摩擦力,使车辆减速或停车。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原理外,行车还需要考虑到车辆的空气动力学、轮胎
与地面的摩擦力、车辆的重心和车身结构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车辆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行车的工作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个方
面的知识和技术。
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行车的工作原理,才能更好地保证车辆的安全、舒适和高效行驶。
esp工作原理
ESP是电子控制的车身稳定系统,其功能并不是针对冰雪路面防滑的。
TCS牵引力控制系统对冰雪路面防滑关系较大。
冰雪路面起步时,自动限制发动机动力输出,防止车轮空转,而在没有此项装置的车辆上,则最好使用2挡起步,此时发动机扭矩输出相对1挡小,不容易打滑。
ASR(加速防滑控制系统),ASR与TCS的功能与原理较为相似。
当电脑检测到某个驱动轮打滑时,就会自动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并对打滑的车轮施加制动,直到车轮恢复正常的转动。
TRC(循迹防滑控制系统),TRC的工作原理依旧与TCS和ASR相似,只是每个厂商在技术的叫法上有区别。
TRC可抑制车辆在湿滑路面起步与加速时驱动轮的空转,当起步或加速时,若侦测到驱动轮空转,就会控制驱动轮的制动油压及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确保最佳的起步、加速、直线行进以及转弯的安全性。
大白补充: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电子稳定程序)是汽车电控的一个标志性发明。
不同的研发机构对这一系统的命名不尽相同,如博世(BOSCH)公司早期称为汽车动力学控制(VDC),现在博世、梅赛德—奔驰公司称为ESP;丰田公司称为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VSC)、汽车稳定性辅助系统(VSA)或者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宝马公司称为动力学稳定控制系统(DSC)。
尽管名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传统的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如ABS和TCS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横向稳定控制器,通过控制横向和纵向力的分布和幅度,以便控制任何路况下汽车的动力学运动模式,从而能够在各种工况下提高汽车的动力性能,如制动、滑移、驱动等。
ESP在国外已经批量生产,在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要达到产业化的程度,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其电子部件主要包括电子控制单元(ECU)、方向盘传感器、纵向加速度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轮速传感器等。
ESP作为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重要电控系统,其各个传感器的正常工作是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
行车工作原理
行车工作原理
行车是指通过车辆进行运输和移动的过程。
无论是汽车、火车、飞机还是船舶,它们都有各自的行车工作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
们将重点介绍汽车和火车的行车工作原理。
汽车的行车工作原理:
汽车的行车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和
制动系统。
首先是发动机,它通过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将燃油燃烧产
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前进。
传动系统包括离合器、变
速器和差速器,它们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上,使车辆运动。
悬挂系统通过减震器和弹簧来减少车辆在行驶时的颠簸感,保证乘
客的舒适性。
制动系统则通过刹车盘和刹车片来将车辆的动能转化
为热能,使车辆减速停止。
火车的行车工作原理:
火车的行车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牵引系统、制动系统和轨道系统。
牵引系统是火车的动力来源,通常是由电力或柴油机驱动的机车。
机车通过牵引车厢上的轮轴来带动火车行驶。
制动系统主要包括空
气制动和摩擦制动,通过空气制动装置和制动鞋来减速停止火车。
轨道系统是火车行驶的轨道,它需要保持平整和稳定,以确保火车行驶的安全和稳定性。
总结:
汽车和火车的行车工作原理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通过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和制动系统来实现车辆的运动和停止。
了解行车工作原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车辆的运行原理,还有助于我们在日常驾驶和乘坐火车时更加安全和舒适。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行车工作原理,提高对车辆的认识。
ESP工作原理
ESP工作原理
ESP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又称车辆电子稳定系统,是一种先进的车辆动态稳定控制系统。
它利用车辆传感器,通过实时监测车辆各种参数,如车速、转向角度、车轮转速等,来判断车辆是否存在偏差或发生失控情况。
一旦检测到车辆失控,ESP会自动调整制动力和发动机扭矩,以提供更好的操控性和驾驶稳定性。
ESP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两个关键技术:车辆动态控制系统(DCS)和制动扩展系统(BAS)。
车辆动态控制系统(DCS)是ESP的核心部分,它包括车辆传感器和控制单元。
车辆传感器会实时收集车辆运动状态的数据,如车速、转向角度、横向加速度等。
控制单元会根据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并与制动系统和发动机控制系统进行通讯。
制动扩展系统(BAS)是ESP的辅助部分,它利用车辆的制动系统来提供更好的稳定性控制。
当ESP检测到车辆正在发生侧滑或其他失控情况时,制动扩展系统将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通过调整各车轮的制动力分配,来帮助稳定车辆。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ESP通过不断监测车辆运动状态和实时分析数据,判断车辆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当发现车辆开始侧滑、超车、转弯急剧等情况时,ESP会迅速响应,并根据需要通过制动系统和发动机控制系统来调整车辆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ESP的工作原理通过不断监测车辆状态、实时分析数据和调整制动力和发动机扭矩,来提供更好的操控性和驾驶稳定性。
它可以大大减少车辆发生侧滑、失控等意外情况的可能性,提高驾驶者的安全性和驾驶乐趣。
行车控制原理
行车控制原理
行车控制原理是指对车辆运动进行控制和调节的原理。
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车辆的加速、转弯、刹车等操作。
在行车控制中,最基本的原理是根据驾驶员的指令,通过控制信号系统来控制车辆的行驶速度和方向。
其中,加速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油门来控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从而使车辆加速;而刹车的原理则是通过控制刹车系统,使刹车盘与刹车片摩擦产生阻力,从而减速车辆。
同时,转向也是行车控制中重要的一部分。
转向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方向盘,使转向机构工作,改变车辆的行驶方向。
转向时,车辆的前轮会发生角度变化,从而改变车辆的行进方向。
除了基本的行车控制原理外,还有其他一些辅助控制原理。
例如,牵引力控制原理可通过传感器测量车轮的牵引力,根据牵引力的大小调整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以保持车辆在不同路况下的牵引性能。
而稳定控制原理则通过传感器检测车辆的横摆角度和侧向加速度,通过调整刹车力分配和发动机输出功率,使车辆保持稳定。
总之,行车控制原理是通过控制各个系统和部件来实现对车辆运动状态的调节和控制,以确保车辆的安全、稳定和符合驾驶员的指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行车安全系统的原理分析石磊信息与控制学院07自动化系20071336046摘要基于高速公路的高事故率这一背景,对汽车的安全行车系统做了原理分析。
主要在对汽车行车过程的一般性分析,利用现有的部分现代仪器得到的一些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得到行车状况的判定,利用控制技术做出相应的措施,可以在危险程度较低的情况时做好了应对之策,相信通过这种行车安全自动系统可以有效地减低事故率。
关键词:安全驾驶系统动态预测转向控制锁定跟车模式The Principle of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Shi LeiInformation & Control Institute Automation of 07 20071336046AbstractBased on high accident rate on highways this background, the car's safety system has made the principle of driving. Mainly in the general process of analysis of automobile driving, use of the existing part of the modern instrument some of the data obtained through the processing of these data were obtained to determine the driving conditions, the use of control measures accordingly, the degree of risk than in the Case of low countermeasures do a good job, I believe that traffic safety through the automatic system can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accident rate.Key words: safe driving system ; Dynamic prediction ; Steering Control ; Locked car following model汽车安全系统的原理分析 (1)Abstract (1)1、前言 (2)1.1我国历年交通事故统计 (2)1.2 现在的研究对策——自动驾驶及最新进展 (3)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3)2、毫米波雷达的功能介绍 (4)3、建模分析的理论准备 (5)3.1汽车制动的一般过程分析 (5)3.2求解前车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办法 (7)3.3几个安全距离的定义及安全性的动态预测模型 (8)3.4直线控制和转向控制的原理 (9)4、实际问题的过程分析与处理方案 (11)4.1转向技术的应用场合及其运动控制办法 (11)4.1.1方向控制在自动驾驶用的使用 (11)4.1.2危机处理中的方向控制 (11)4.1.3 在弯道处的方向控制 (12)4.1.4在超车中的转向 (13)4.2超车的场合及其运动控制办法 (14)4.4特殊天气情况下的行车办法 (15)5、安全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 (16)6、总结与设想 (18)1、前言1.1我国历年交通事故统计中国历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官方统计,中国每年交通事故50万起,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超过10万人,稳居世界第一. 统计数据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下面的表格是2001年~2009年历年交通事故的统计:(源自公安部统计)(表1)2001年~2009年历年交通事故的统计表1.2 现在的研究对策——自动驾驶及最新进展据最新消息,Google近日公开了他们正在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到公开为止,这种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完成了14万英里的行驶测试.谷歌自动驾驶汽车未来的目标是解放人们的双手,在车辆自动驾驶时,人们可以安心地发信息、吃东西或化妆.据介绍,谷歌研发的无人汽车采用智能软件和感应设备,包括摄像机、雷达感应器和激光设备等.汽车能够360度全方位感应:车顶的雷达感应器能够扫描半径200英尺(约70米)范围内环境,车后的感应器能评估汽车所在位置,车载电脑通过摄像头能“看懂”交通灯,识别人行道和障碍物等,并模拟人的智力对相应交通状况作出正确反应.车辆行驶途中,会发出“接近人行道”、“前方转弯”等语音指示,来提醒驾驶员注意.“无人驾驶”并不是说车中无人,而是可以让驾驶员坐在车内什么都不做而到达目的地.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自动驾驶的运动控制模型,为减少不确定因素干扰程度,便于理解,本文仅就高速公路中的自动驾驶建立模型进行算法推导.通过对汽车的一般制动过程做详细的分析,利用由毫米波雷达测得的数据(两车相对距离的即时变化)结合自己车的速度及加速度,计算出前车的运动状态,通过辆车的运动状态并结合汽车在各种情况下制动的一般模型可以对现在行驶状态的安全程度做一个动态评估,利用这个成果与汽车的动力系统联系起来就在出现危机就可以进行自动处理,将危险扼杀在萌芽之中,将损失降到最小.通过对几种典型危险状况下的运动过程的细致分析,结合可以利用的技术和功能进行自动处理,来对本系统的几个主要的功能做深入了解,特别的针对特殊天气时提出了锁定前车跟踪行驶的理念.2、毫米波雷达的功能介绍本文的算法研究过程中主要用到的仪器或技术:测速、测距毫米波雷达,下面是其功能和特点的介绍. 毫米波雷达使用毫米波(millimeter wave )通常毫米波是指30~300GHz频域(波长为1~10mm)的.毫米波的波长介于厘米波和光波之间,因此毫米波兼有微波制导和光电制导的优点.同厘米波导引头相比,毫米波导引头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和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与红外、激光、电视等光学导引头相比,毫米波导引头穿透雾、烟、灰尘的能力强,具有全天候(大雨天除外)全天时的特点.另外,毫米波导引头的抗干扰、反隐身能力也优于其他微波导引头 .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损失主要来自水蒸汽和氧分子对电磁能量的谐振吸收.传播损失与工作频率有一定的关系,见下图(1).在各谐振点之间存在着损失较小的以35 吉赫、94吉赫、140吉赫、220吉赫等频率为中心的窗口.各窗口宽度不等,约为几十吉赫.毫米波雷达的工作频率选在这些窗口之内.图中还表示出在有雨、有雾等条件下,传播损失与工作频率的关系.在毫米波波段,这种损失主要来源于雨和雾对电磁能量的吸收.在有雨、有雾等条件下,毫米波的传播损失比微波严重得多,而且频率“窗口”不复存在.与光波(红外、可见光、紫外光)相比,毫米波在云雾、烟、尘中传播的损失要小得多.以传播损失来说,毫米波雷达比激光雷达优越.图(1) 传播损失与工作频率的关系【1】3、建模分析的理论准备3.1汽车制动的一般过程分析为了更好的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我们先对实际的情况进行抽象分析.首先,对汽车的制动的一般过程进行分析.一般而言,当发生紧急情况,司机进行动作最后使车停下会经历四个阶段:司机反映并开始动作阶段、制动系统协调阶段、减速度增加阶段,保持最大减速度减速直至完全停下阶段,为了下文推导的方便,在这里先定义一些物理量:四个阶段对应的时间为14~t t ,起始速度为0v ,加速度为s ∆.前车速度q v ,后车速度h v ,两车相对距离s ∆,现在对各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在第一个阶段,即司机发现紧急情况并开始动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大概为1秒左右,此时汽车仍做匀速运动,即0v v =,速度没有变化,即0a =.这个阶段的运动距离为:101s v t v t =⋅=⋅ (1) 第二个阶段,即制动协调阶段,所谓制动协调就是消除制动系统中空隙,从开始制动到制动开始起作用的时间,故而这个阶段速度和加速度也都没有变化,即0v v =,0a =,这个阶段的运动距离为:202s v t v t =⋅=⋅.第三个阶段,减速度变化的阶段,这里假设加速度是匀速变化的,即()a t k t =⋅,其中max 3k a t =,所以这时速度为20001()()2tv t v a t dt v kt =-=-⎰ (2)这个阶段行驶的距离为3323300330011()()26t t s v t dt v kt dt v t kt ==-=⋅-⎰⎰, (3)这个阶段最后时刻的减速度为max 3a a kt ==, (4)速度为323300301()()2t v v t v a t dt v kt ==-=-⎰. (5)第四个阶段,以恒定减速度(max a )减速到汽车完全停下,此时起始初速度为,max a a =,所以这个阶段的速度为03max 3max 0()()t tv t v a t dx v a dx v a t =-=-=-⎰⎰, (6)这个阶段行驶的距离为44243max 34max 001()()2t t s v t dt v a t dt v t a t ==-=-⎰⎰. (7)综上分析,可以得出加速度关于时间在各个阶段的变化情况以及速度的变化曲线. 图(2)是关于加速度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2】,这里假设在第三个阶段(即加速度变化阶段)里加速度是匀速变化的,图(2)加速度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由此可以推出速度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图(3)速度的变化曲线所以整个制动过程行驶的总距离为1234s s s s s =+++总.对于自己的汽车而言,基本上一下几个参数是固定的:时间13~t t 、加速度变化率k 、最大加速度max a ,所以,以上推导的所有数据可以进一步缩写:1040()~()s v s v ,0()s v 总3.2求解前车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办法我们可以利用毫米波雷达直接测量的数据有,,h h v a s ∆,现在利用这些量来求前车的速度、加速的等量,首先通过我们的直观理解有以下等式:q h q h v v v d v a dt a a a∆=-⎧⎪∆⎪∆=⎨⎪=+∆⎪⎩ (8) 其中v ∆是相对速度,a ∆是相对加速度,q a 和h a 分别是目标车和本车加速度,q v 和h v 分别是前车和本车的行驶速度.可知目标车加速度是本车加速度与相对加速度的和.从以上方程可知在已知本车加速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求相对加速度来得到前车加速度,关键是相对加速度的获取.假设已经通过对运动目标的跟踪和参数已经获取h v 和h a ,而获取相对加速度的方法它是根据车载探测系统提供的相对速度测量值的数值微分来得到目标车的加速度.因为系统本身含有毫米波探测设备,因此可以在不增加成本和不降低工作性能的前提下,通过现有设备解决获取前车加速的问题.获取加速度方法的实质是设计一个跟踪一微分动态系统.通过文献【3-6】,可知跟踪微分器是一个动态系统,能够跟踪输入信号并给出其微分值,跟踪一微分器的形式如下式 :1222211((),)x x x x R f x u t R y x ∙∙⎧=⎪⎪=-⎨⎪=⎪⎩(9) 因此可以这样说跟踪一微分系统这样的系统:对它输入一个信号u(t),它将输出两个信号X 1(t)和X 2(t),其中X 1(t)跟踪输入信号u(t)而X 2(t)是X 1(t)的微分,即跟踪输入信号的微分信号.参考上面的方程组构造并论证用于跟踪前方目标车辆相对速度变化并获取加速度信息的跟踪一微分系统.根据单输入的线性定常系统,线性跟踪一一微分系统的状态方程为:212()()()[()()]()()()v t a t a t m R v t u t m R a t y t v t ∙∙⎧=⎪⎪=-+⋅⎨⎪=⎪⎩(10) 其中m 1,m 2 < 0 , m 22一4m 1>0, R>0,并且v(0), a(0)是有界的,v(t), a(t)是系统的状态变量,v(t)是探测系统获得的相对速度值,作为系统的输入信号,a(t)是v(t)的近似微分.线性跟踪——微分器的解满足:lim ()()R v t u t →∞=并且本系统是渐近稳定的.它能够即时跟踪相对速度信号,并同时给出其相对加速度的值,达到即时估计加速度的目的,为上述滑模车间距控制系统提供加速度输入控制参数.见下图[7--11](4)显示了方程(6一46)滑模定义3控制方式结合跟踪微分算法的控制系统图(4)引入跟踪微分算法的滑模车间距离控制系统其中:1231;;111K K K K λλτλτλτ===+++ 求得前车的速度与速度变化率的用途:便于建立安全模型,甚至是直观模型.3.3几个安全距离的定义及安全性的动态预测模型1)司机制动安全距离:101s an s =总(v ), 2)系统制动安全距离:220130140121()()()()an an o s s v s v s v s v =++=, 3)前车制动距离:402()q s s v = 4)安全距离余量:m5)第一安全距离,这个量的含义是在正常最极端的情况下,即后车匀速,前车忽然停下(比如撞车),而后车仍能够在司机的正常反应下安全制动,第一安全距离仅仅与自己的车现在的速度有关,故有第一安全距离为:10()safe q s s v m =+总6)第二安全距离,这个量的含义是,在正常情况下,司机发现前车制动而后及时动作,最后仍能安全无损伤,这时可以想到,它不仅与后车速度有关,还与前车的速度有关,此时,第二安全距离的计算公式为:32040()()safe an h q s s v s v m =-+7)第三安全距离,这个指的是此时出现意外而司机的动作已经来不及动作,系统自动进行制动,根据理解我们可以知道此时的距离计算式为:32040()()safe an h q s s v s v m =-+3.4直线控制和转向控制的原理在自动驾驶的系统里,必然少不了一种控制是方向控制,我且不知道如今已有的系统是如何实现的,一下仅是个人的一个设想,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我觉得应该可以实现我的这个想法(或许已经存在了),在此我是建立在一下技术可以实现的前提下进行构想的:可以分成束装测距,即在我的这个系统里要求,汽车前端的测距雷达发出一个对称角度范围(夹角为2α)的束波,可以测出在这个范围内的汽车的距离、以及发射波的边界测量长度(就是发射的波中边界射在护栏处距车的长度s s 右左、),前车相对距离s ∆,以及方位角度θ,如图(5)所示图(5)方向控制示意图已知,高速公路单向车道左右宽度为l ,可以很容易由图(5)推出以下关系式:a b l += (11) 12m a xθθθ-≥∆ (12)122θθα+= ( 13)c o s a s α=⋅左 (14) c o s b s α=⋅右 (15)一般情况下12θθ与,(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可以忽略,即不动作)此时有水平相对距离为1cos s s θ∆=∆⋅,为防止汽车撞到护栏上,有这样的限制,比如距离边界最小距离为0.5米,这可以表示成以下这个不等式:1a b l -≥-,所谓直线控制并不要就随时控制,而是在一定情况下的控制,比如说偏向过大12max θθθ-≥∆,当然这个max θ∆并不是一个定值,它与a b -有关,通俗的讲就是,本着安全的考虑,当汽车越靠边如果偏角太大越可能发生危险,就要有更严厉的限制,至于到底存在着何种定量关系,需要根据实际的某些数据,以及系统的灵敏度来设定.4、实际问题的过程分析与处理方案4.1转向技术的应用场合及其运动控制办法那这种方向控制的用处是什么呢?目前,我能想到的场合不外乎以下几种:4.1.1方向控制在自动驾驶用的使用也就是说利用这些数据可以是汽车在正常情况下匀速自动行驶,下面介绍其工作原理,首先利用12θθ与的大小关系进行校正,比如12θθ<,这就意味着此时车可能会撞到右边,故此时应该左转,同时还要控制一个位置,就是你不能在超车道和行车道中间行驶,所以这里不仅要满足1a b l -≥-,还不能在两个通车道之间行驶,所以要进一步限制,12(,)a b l l -∉.4.1.2危机处理中的方向控制在前面介绍的见到制动过程中,在最紧急的情况下,即在系统自动处理危机的阶段中,其中有一种处理方式就是从旁边绕过去,这就要用到转向这个功能,当然,如果前车并没有挡住你的车就不必转向,所以这里面也要有一定的决策性智能控制,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一切考虑皆是从安全的角度为出发点,所以先设定几个安全限制A. 车要安全从前车旁边要过去就要保证一点,两车的横向车距10.3s ∆≥米.B. 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别忘了,与两边护栏的距离仍要满足啊,即1a b l -≥-.C. 还有一个假如几个通道前面都有汽车,而且靠得很近,你没有绕过去的通道自然没有办法超车了,这是还是紧急刹车的好,这里就要用到决策,具体如何决策,在下面 “超车”部分会详细分析.现在对这个过程中的转向控制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比较普通的一种情形,前方就一辆汽车如下图(6)所示图(6)前后两车在同一车道高速公路有三个通道:超车道、行车道、紧急停车道,一般情况下,汽车只在超车道和行车道行驶,这里不妨假定前方车是在行车道,而如果你在紧急情况选择的是绕过去(当这种选择可行时),这里仅仅考虑你也在行车道,即前方的汽车挡住你车直行的路线,此时因为是紧急情况,也就是意味着即便你的汽车安全系统自动制动也不能保证安全(不撞车),故这时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绕过去,转向是肯定的,这里同时还要考虑的是速度是否需要同时改变,是完全制动,还是只要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只要绕过去就可以了,我的考虑是这样的,同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虽然危急但,尽量使变化(转向)平缓否则这本身也会带来安全隐患,同时保证转向的效果达到,即最终可以安全通过,这样我的减速方案是:先确定一个临界安全距离0s s ∆≤∆,当ωω=,已经完成转向环节,而这个0s ∆与前车速度有关,可能这事你就会有一个疑问,前车不是在减速吗?这个0s ∆岂不是也在不断减小,是的,这也是一个动态量,但是只要有一个计算标准,这个量自然可以算出来,这里我们就先假定电脑即时算出了这个距离,然后将转向的过程就均匀分布在当相对距离最终达到0s s ∆=∆这个过程中,至于如何控制以及控制力度(尽量做到均匀转向,并且无“振荡”)这也可以有电脑计算得出,同时,纵向减速度的控制是为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满足上一个过程的平缓(舒适度),这里就是使转向的时间尽量长,这要就要就减速度大,当自身减速度又不能太大,这同样不舒适,也不安全,因为同样会引起转向的不稳定,这里的均衡考虑是因为这种情下本就危急,所以,而且转向的幅度不是很大,所以只是在满足平稳快速实现转速的转速度(这个转角速度有实际情况测量所得,因各个车的性能来定),而减速度的确定就是依据转角时间来定.4.1.3 在弯道处的方向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可以有导航仪提供的信息做好模糊路线规划,再协同车上实况检测仪器来应对实际情形中的状况,比如在拐弯时需要保持前车的安全车距,还要做到稳定在某一个车道内行驶,在这个过程中的控制要把握一些原则,比如,不要超车,此时超车的危险度会比正常直线行驶时高很多.这时和直道的控制一样,如下图(7)所示:图(7)弯道转向控制其实和直线的情形虽不一样,当仅仅是因为此时S 1与S 2的绝对值较大一些,这样正说明需要进行大角度的转向,而具体的控制方法与前面一样.4.1.4在超车中的转向当我们准备超车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能不能超,如果前方都堵死了显然你没法子超车,这时就只有刹车这一个选择,当然很多情况下不会这么糟,但不管怎样,首先得先判断,所谓判断,在这里就是观察前方可否通行,可以通行的定义可不仅仅是不是前方两个车道都有车,因为即便前方两个车道都有车,但那两车之间相距甚远,如下图所示(8)图(8)前方有多辆车时超车如图(8)中所示,但22s an s ∆≥∆时,可以就可以安全超车,这里的2an s ∆是指当前方有两辆车(不同车道)时可以从这两辆车中间超车的最小安全距离,这个距离与前面两车的速度有关,计算这个量需要考的因素是在转向之前与同车道的车保持在安全距离之外,即使在超车过程中出现意外也能保证能够安全紧急制动,还有一个就是当由于你的车速必然要比前面两辆车快(这里假设的是前方两车速度相同,否则没有必要冒险在两辆车之间超车),假设这速度差为12a v a ≤∆≤),所以还要考虑的就是在你正常以转向角速度转向的过程中,你与前车的相对距离也在进一步减小,此时如果出现意外最佳的处理方式自然是继续转向,即便前方有情况,最终必须停止,但肯定你不转向首先撞到的是前车,而且撞到前车的概率肯定比绕过去制动撞到物体的概率要大,毕竟绝对距离不一样,当然在你转向时也要与后一辆车保持一定的安全车距,防止出现摩擦,也不礼貌.4.2超车的场合及其运动控制办法首先,第一种情况,前方只有一辆车,(示意图见图(9))而且前车速度不快,q h v v <,于是系统的决定是超过去,假如前后两车不在同一车道,那直接按原来的速度(或提速)直线行驶,这个情况比较简单,但同样要考虑一些因素,就是为高速公路的流通舒畅,以防车流密度过大,超车这个过程不能太长,也就要求你与前车的速度差有个下限,这样当你与后车的相对车距达到一定时,其他的车也可以超那车(也许那是一辆满载的货车,偏偏霸占这超车道),所以可能要求这个过程不能超过lim t 秒,故而根据这个时间限制可能要求提速,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情形.图(9)前后车不在同一车道再有,如果是第二种情形,见图(9),依然是只有两辆车,这两辆车在同一车道,如果超车,就要必须用到转向这个动作,关于转向的控制前面已经有所介绍,这里不再重复,这里只做一些另外的补充,就是假如你在超车时如果后车先转向了,这是一种突发情形,首先因该考虑一点,前车转向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先考虑一下前车换道(转向)的可能原因,一般想来可能有这样几种:○1、它发现危险,转向避让,○2、纯粹是换道,无其他情况○3、准备超车(虽然不在这种考虑之中)等,其特征归纳一下就三种:一、转向并减速;二、转向不减速,三、转向并加速.针对第一种情况可能是有危险了,这时正确的决策是停止超车,继续转向,立刻减速(只要和前车保持制动安全即可).针对第二种你就不必转向了(暂时性),因为你原本距前车就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所以此时尚有时间来观察情况,在做决策.第三种,和第二种差不多,而且相对更安全些.第三种情形是前方的车不止一辆,为简便就假定有两辆,如图(10)所示,此时超车要考虑的因素要多一些,比如在前面提到的最小相对安全2an s ∆,图(10)前方有多辆车是超车4.4特殊天气情况下的行车办法高速公路有几种天气情形是比较危险的,大雪,冰冻,大雨,大雾,甚至是団雾,总而言之是使可见度减低,这时司机一般的选择都是减速,但又不能见太多,因为有可能后面的车撞上,在这时很可能不能依靠眼睛,比如当可见度不到30米的时候,你就不能依靠视力开车了,这时很明显毫米波雷达可以替代我们的眼睛,因为它可以“看”到150米左右的距离,但是如何利用呢?就是我们怎样使汽车可以安全行驶,这里就要创找一个概念“锁定”,就是当前方有汽车进入你的“视野”时,你就锁定它,锁定的目的是首先你不能撞上它,然后如果有需要也可以用来安全超车,不过,即便要超车,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最好以最安全的概率下超车,即你的车速和前车的车速相差不大,前方无弯道,如果超车还要转向环节,这就要保证两车的距离足够大,这个距离应该这样理解,首先他和前车速度有关,第二,这个速度是说你必须在相对距离减小到这个临界距离时已经完成转向环节,这个其实不难做到,就两车一般情况,就不必了,因为此时这种特殊情况,无论谁都不愿意冒着出车祸的危险去赶时间,毕竟小命第一,所以这时候最明智也是大多数人都会采取的一种做法是保持和前车匀速行驶,这也算是一种“稳定”,此时超车就真是“于己不利,于人有害”,既然在此时稳定是最好的情况,我们就尽量促成这种稳定,显然这时虽然眼睛看不见,雷达却可以看见,而且它更能计算出前车的运动状态,有了这些条件,系统向安全跟车就不是什么难事.既然可以做到,那我们还要考虑这个行为的规则,先想想它的目的和可能的危险,可以很容易想到,第一,不能太近,以免追尾;其次,也不可太远,否则肯可能“看不见”,也就无法锁定前车.有了这两个考虑,这个距离的控制就水到渠成了,一般而言,处于12safe safe s s s ≥∆≥就可以满足以上两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