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位移角

合集下载

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

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结构 2009-08-02 23:30:53 阅读148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常有人问起“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的相关问题,此处一并答复:1、“楼层位移比”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

“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

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4、相关索引1)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第5.1.3条规定:先计算在刚性楼板、偶然偏心情况下的扭转位移比,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分别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计算,再取最不利的扭转位移比进行扭转不规则判别。

(博主提示:请注意,这是很严格的要求)。

2)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徐培福主编)第195页,图7.1.7,先按不考虑偶然偏心计算扭转位移比,根据计算结果分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一是,当扭转位移比小于1.2时,按偶然偏心计算;二是,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按双向地震计算。

弹性层间位移角

弹性层间位移角

弹性层间位移角弹性层间位移角是地质勘探行业中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它能够检测到地质结构在某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从而提供准确的地质勘探信息。

弹性层间位移角技术的核心思想可以回顾至1960年代的欧洲,当时被用于对比不同大小的面积和深度来探索地质结构。

弹性层间位移角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脉冲发射、反射和接收到频率被称为“echo sounders”,这些设备用来计量特定位置处的地质结构的厚度以及该地质结构的深度。

任何变化的位置都会导致反射的声波的位移,从而影响到反射的频率。

通过测量这种位移,就可以知道地质结构的厚度以及地下结构的深度。

弹性层间位移角的技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利用统计物理学的原理来改善地质层间位移角的精度。

自此以后,弹性层间位移角技术发展迅猛,在探测油气田分布和潜在地质结构建模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目前,弹性层间位移角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行业中。

由于其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弹性层间位移角技术已被用来建立一套完整的地质结构特征描述,发现地质构造复杂的变化,检测某些地表位置的细微变化,解释地质构造的发展历史,定性地质杆塔的设计,以及计算地质结构的变形量和改变量。

此外,弹性层间位移角技术还可以用来监测地质构造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检测地震及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以及识别海域沉积物的重磁性、岩性指标等特征。

弹性层间位移角技术的未来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潜力,因为它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方便地质勘探行业更好地确定和识别地质结构特征。

为此,许多地质学家和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新的技术,如利用数学模型提高数据处理速度、推动三维和四维动态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以及探索新的反射声波来提高测量精度。

因此,弹性层间位移角技术发展将继续为地质勘探行业带来大量的财富,将有助于地质学家对地质构造的深入理解,有助于降低开采的成本,促进油气田的发展,增强地质灾害预警和减灾能力,从而为人类带来安全和繁荣。

浅谈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的控制

浅谈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的控制

浅谈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的控制层间位移角是在混凝土框架设计中的一项重要验算指标,本文通过一工程实例,介绍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当计算层间位移角超过规范限值的处理办法。

通过试算比对,找出了最优调整办法。

标签: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刚度分配一概述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条款5.5.1中规定,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时,其楼层内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应小于1/550。

此条款是根据各国规范规定、震害经验和实验研究结果及工程实例分析,采用层间位移角作为衡量结构变形能力是否满足建筑功能要求。

层间位移角是框架结构设计中需重点注意的一个验算指标,其反应了结构布置在刚度方面是否合理。

当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应分析各方向层间位移角数值,反推各方向的刚度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

二实际工程案例此案例为某电厂中余热锅炉给水泵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特征周期为0.60s,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五十年一遇基本风压为0.5kN/m2,基本雪压为0.42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的单层工业厂房。

其平面布置见图1。

图1 结构平面布置图因工艺需要,该单层框架层高为7.5m。

基础形式为柱下独立基础,因地质条件限制,基础埋深较深,基础顶标高为-1.700m。

在PKPM建模计算中,该单层框架柱高达9.2m。

首先按常规方式建立模型如图2所示,经计算,在多遇地震下,框架的层间位移角横向为1/504、纵向为1/421,均超过规范限值。

表明两个方向的刚度均不足。

采用增大柱截面同时调整横纵梁的方式增加结构整体刚度,经试算知,当柱截面为600x800时方能满足规范对层间位移角的要求。

且结构纵向刚度相对横向刚度偏弱。

此时梁柱截面均较大,总工程量偏大。

图2PKPM模型图图图3加层间梁PKPM模型图改变思路,针对结构纵向偏弱刚度的问题,在离柱底5m处设置层间梁。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1、“楼层位移比”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楼层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

“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

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高层结构设计中经常要控制轴压比、剪重比、刚度比、周期比、位移比和刚重比“六种比值”,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见抗规3.4.2。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结构的层间位移角

结构的层间位移角

结构的层间位移角
层间位移角是指在多层结构中,每层之间的位移角度。

它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参数,可以用来描述多层结构的结构特性。

层间位移角的计算方法是:首先,将多层结构的每一层的边界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多边形;然后,计算多边形的每一条边的夹角,即层间位移角。

层间位移角的计算结果可以用来描述多层结构的结构特性,如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

例如,当层间位移角较大时,多层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会变得较弱,而当层间位移角较小时,多层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会变得较强。

此外,层间位移角还可以用来描述多层结构的稳定性。

当层间位移角较大时,多层结构的稳定性会变得较差,而当层间位移角较小时,多层结构的稳定性会变得较好。

因此,层间位移角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参数,可以用来描述多层结构的结构特性,如强度、刚度、稳定性等。

因此,在设计多层结构时,应该注意层间位移角的大小,以保证多层结构的结构特性。

【结构设计】“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解析

【结构设计】“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解析

“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解析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很多人会迷糊,这里做详细说明:1、“楼层位移比”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2、“层间位移角”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3、综合说明: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4、相关索引1)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第5.1.3条规定:先计算在刚性楼板、偶然偏心情况下的扭转位移比,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分别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计算,再取最不利的扭转位移比进行扭转不规则判别.(博主提示:请注意,这是很严格的要求).2)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徐培福主编)第195页,图7.1.7,先按不考虑偶然偏心计算扭转位移比,根据计算结果分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一是,当扭转位移比小于1.2时,按偶然偏心计算;二是,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按双向地震计算.再根据两次计算结果取不利情况对结构的扭转不规则进行判别.(博主提示:请注意,这里对采用双向地震的判别是比1)放松许多,注意,这里的规定都是对复杂高层建筑而言的,对一般工程,原则上不需要进行这样严格的判别).。

层间位移角

层间位移角

层间位移角有一种光学仪器,它可以测量两物体的层间位移角。

人们要想知道两物体之间有多大距离,不需要用尺子测量,也不需要用皮尺丈量,只要测量出两物体的层间位移角就可以了。

层间位移角就像一个“魔术师”,它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学校进行科技活动时,老师常教育我们:“你们应该有所发现,并且发表出来!”每当老师说出这句话,我就会心潮澎湃、跃跃欲试。

自从开展了《寻找最佳探究方法》的活动后,我更渴望去探索新知识了。

我们带着这份问题,走进了生物教室,把各种新奇的植物聚集在一起。

可是,让我们失望的是:“这里的植物生长得不好,怎么办?”老师指着那几盆树木说:“这里的树,由于阳光不足而导致叶片萎蔫,不久就会枯死。

”“咦,怎么会这样呢?”有同学提出了疑问。

“因为阳光照射不到根部,根吸收不到水分,所以会造成植物萎蔫、死亡。

”老师耐心地回答。

我忽然想起了什么,马上查阅资料,原来这种植物叫金合欢,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植物之一,叶子形状很像手掌,所以又被称为“掌状”植物。

其实,它们非常怕冷。

但是,很多人却误认为它们喜欢阳光,其实并非如此。

在南方的树林中,金合欢生长得特别茂盛,还在花盆里放上了花架,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由于阳光太弱,它们已经无法存活下去了。

而在温暖的热带和亚热带,金合欢树生长得异常茂盛,每棵树都被树荫遮住了半边天,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枝条。

由此可见,光线对金合欢树的影响比阳光更重要。

如果能用仪器测出层间位移角,那么,这些困扰我们的难题将迎刃而解了。

带着这个问题,我和王昊、宋少泽一起向李老师求助。

在听完老师的介绍后,我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啊!”李老师微笑着说:“如果层间位移角等于两层物体的高度差与叶子总面积的比值,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叶子总面积与层间位移角的关系来推测出树木和植物的层间位置。

”我们必须保持信心,相信新发现的探究方法一定能解决疑难。

几年后,我们终于验证了新方法的正确性。

原来,通过测量阳光穿透金合欢叶片的深浅,就可以判断出金合欢树和植物的层间位置。

层间位移角的单位

层间位移角的单位

层间位移角的单位
层间位移角是一种描述地震时土层变形的重要参数,它是指同一地层中不同层次之间因地震作用而引起的相对位移角度。

在工程地震学中,层间位移角通常用弧度制表示,即弧度/米或弧度/千米。

单位为弧度/米时,表示在地震作用下,每米深度内不同土层之
间的相对位移角度。

例如,某地震发生时,地面下10米处的两个土
层相对位移了0.01弧度,则其层间位移角为0.01弧度/米。

单位为弧度/千米时,表示在地震作用下,每千米深度内不同土
层之间的相对位移角度。

例如,某地震发生时,地面下10千米处的
两个土层相对位移了0.1弧度,则其层间位移角为0.1弧度/千米。

在实际工程计算中,通常需要将层间位移角转换为位移量或速度,以用于地震响应分析等计算。

因此,正确理解和使用层间位移角的单位对于工程地震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都非常重要。

- 1 -。

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

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结构2009-08-02 23:30:53 阅读148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常有人问起“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的相关问题此处一并答复1、“楼层位移比” 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 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

“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

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4、相关索引1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第5.1.3条规定先计算在刚性楼板、偶然偏心情况下的扭转位移比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分别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计算再取最不利的扭转位移比进行扭转不规则判别。

博主提示请注意这是很严格的要求。

2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徐培福主编第195页图7.1.7先按不考虑偶然偏心计算扭转位移比根据计算结果分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一是当扭转位移比小于1.2时按偶然偏心计算二是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按双向地震计算。

再根据两次计算结果取不利情况对结构的扭转不规则进行判别。

博主提示请注意这里对采用双向地震的判别是比1放松许多注意这里的规定都是对复杂高层建筑而言的对一般工程原则上不需要进行这样严格的判别。

某高层住宅层间位移角计算分析

某高层住宅层间位移角计算分析

强房屋承载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在建筑房屋时,应将柱基的 深度和底层层高同时考量,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2.3 梁板柱的刚度 为了提升房屋的稳定性,房屋建筑时一般会通过现浇板 的方式,提升梁板柱的刚度。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现浇板的 建筑方法不仅能够提升梁板柱的刚度,还能够大大减少建筑时 间,从而保证工期的顺利完成。 2.4 填充墙的数量 填充墙是房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起着分隔的作 用。而填充墙的多少,和楼层的水平位移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填充墙数量越多,楼层的水平位移角就越少。所以在满足工程 要求的前提下,适当的增加填充墙的数量,是不少建筑行业都 会采取的措施。
引言
随着人们对房屋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房地产行业在建设 过程中对房屋质量也更加重视。在现代化的房屋建设中,不光 有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还有各种计算公式,以保障房屋建设能 够更快更好的完工。而针对沿海地区高层建筑的风荷载问题,层 间位移角的计算就显得格外重要。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房屋的稳定 性,就要了解层间位移角的内容,也要了解影响层间位移角的因 素。在了解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因素后,就可以通过相对应的方 法对建筑物进行改进,以达到提高房屋稳定性的目标。计算层 间位移角时,应先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通过专 业的软件进行计算。而层间位移角的未来发展,对工作人员有 着更高的要求,也会对房地产行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4 层间位移角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于安全意识的加重,在未来对于房屋安全的要
求会越来越高。虽然层间位移角的计算方法已经相当成熟,但 是提升的空间仍旧很大。科技的不断发展,会为建筑行业带来 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也会出现更多方面的计算方法。而对 于层间位移角来说,数据计算的更加精确,也成为未来发展趋 势,为将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1、楼层位移比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

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

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朱炳寅老师回答问题1:谈到楼层位移比是限制结构的扭转,扭平周期比也是控制结构扭转,一直没有搞清楚二者对于扭转的控制实质上是一致的?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控制?回答:限制楼层位移比是限制结构实际扭转的量值;限制扭转平动周期比,限制的是结构的抗扭能力,扭转周期过大,说明该结构抗扭能力弱(注意,结构不一定有扭转,可能是完全对称的结构),这类结构一旦遭遇意外扭转情况将会导致较大的扭转破坏。

2:多塔结构转换层设置在塔楼内时,该采取何种加强措施?规范条文说明不够详细。

你说的这种情况,属于多重复杂结构,不是采取简单加强措施所能解决的,按建设部【建质2006第220号】文件要求,一般应进行超限审查,建议慎重考虑。

超限报告系列总04层间位移角超限

超限报告系列总04层间位移角超限

超限报告系列总04层间位移⾓超限超限报告中的⼏点问题04——层间位移⾓超限关于结构层间位移⾓限值的问题,颇受争议。

前段时间,吴伟河在iStructure图⽂并茂地讲述了“层间位移⾓超限怎么办?”这个问题,个⼈认为,讲得⾮常好。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曾经陆陆续续读过的相关资料,也⼀并在脑海中浮现。

索性,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各种缘由,便⼀⽬了然。

1、《抗规》5.5.1条及条⽂说明“计算楼层内最⼤的弹性层间位移时,除以弯曲变形为主的⾼层建筑外,可不扣除结构整体弯曲变形”;“计算时,⼀般不扣除由于结构重⼒P-△效应所产⽣的⽔平相对位移,⾼度超过150m或H/B>6的⾼层建筑,可以扣除结构整体弯曲所产⽣的楼层⽔平绝对位移值,因为以弯曲变形为主的⾼层建筑结构,这部分位移在计算的层间位移中占有相当的⽐例,加以扣除⽐较合理。

如未扣除,位移⾓限值可有所放宽。

”2、魏链总相关⽂献《论⾼层建筑结构层间位移⾓限值的控制》“在⾼层建筑中,发⽣最⼤层间位移的楼层⼀般位于结构的中部、偏上或偏下,恰恰那⾥的竖向构件两端转⾓较⼤,造成⽆论是柱或剪⼒墙,它们的⾮受⼒层间位移均很⼤,⽽受⼒层间位移则很⼩,因此⽤总的层间位移作为控制⾼层建筑竖向杆件的受⼒层间位移的措施是值得商榷的,那种认为层间位移⾓最⼤的楼层是受⼒最危险的楼层,在概念上是不正确的。

”框剪结构层间位移⾓曲线与受⼒层间位移⾓曲线框筒结构层间位移⾓曲线与受⼒层间位移⾓曲线“结构竖向杆件,⽆论是柱或剪⼒墙,其受⼒层间位移往往都是底部最⼤,沿⾼往上变化总体趋势是在减⼩,因此控制结构的受⼒层间位移应着眼于控制结构的底部⽽不是结构的中上部。

”魏总对不同结构类型受⼒层间位移⾓限值的建议如下。

《地王⼤厦结构设计若⼲问题》“在地王⼤厦结构设计中,⽇本新⽇铁公司开始也是以层位移差计算结果作为层间位移,结果在第57层出现层间位移⾓达1/274的情况,远超我国规范的规定。

”“地王⼤厦横风在风荷载作⽤下,第57层的层位移⾓虽达到1/274,但是,筒体剪⼒墙的受⼒层间位移⾓只有1/28195,原因是层底转⾓引起了层顶很⼤的刚体位移,由此可以肯定剪⼒墙不但承载⼒⾜够,⽽且⼀定不会出现受⼒裂缝。

【干货】各结构计算概念解析(层间位移角、剪跨比、剪重比、位移比、周期比、轴压比)

【干货】各结构计算概念解析(层间位移角、剪跨比、剪重比、位移比、周期比、轴压比)
1)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规范要求:高规3.4.5条,应在质量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考察结构楼层位移比的情况。
层间位移角:程序采用“最大柱(墙)间位移角”作为楼层的层间位移角,此时可以“不考虑偶然偏心”的计算条件。
复杂结构,如坡屋顶层、体育馆、看台、工业建筑等,这些结构或者柱、墙不在同一标高,或者本层根本没有楼板,此时如果采用“强制刚性楼板假定”,结构分析严重失真,位移比也没有意义。所以这类结构可以通过位移的“详细输出”或观察结构的变形示意图,来考察结构的扭转效应。
剪重比解析
名词解释
剪重比为地震作用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值。
主要为限制各楼层的最小水平地震剪力,确保周期较长的结构的安全。
剪重比是规范考虑长周期结构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计算时,因地震影响系数取值可能偏低,相应计算的地震作用也偏低,因此出于安全考虑,规范规定了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最小值.若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小于规范对剪重比的要求,水平地震剪力的取值应进行调整,
剪跨比指的是构件截面弯矩与剪力和有效高度乘积的比值。
简支梁上集中荷载作用点到支座边缘的最小距离a(a称剪跨)与截面有效高度h0之比。以λ=a/h0表示。它反映计算截面上正应力与剪应力的相对关系,是影响抗剪破坏形态和抗剪承载力的重要参数。
在其它因素相同时,剪跨比越大,抗剪能力越小。当剪跨比大于3时,抗剪能力基本不再变化。

周期比、位移比、层间位移角与刚性楼板假定

周期比、位移比、层间位移角与刚性楼板假定

结构的位移比、周期比、楼层侧向刚度比都是要求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进行的。

层间位移角,对于一般的结构,可以采用刚性楼板的假定;对于有转换层等复杂高层建筑,不宜采用刚性楼板的假定。

而且计算层间位移角时,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首先:SATWE参数---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规范规定:高规(2010)5.1.5条:进行高层建筑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可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

条文说明:可把楼板视作水平放置的深梁,可近似认为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

采用这一假设后,结构分析的自由度数目大大减少,使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大为简化。

且满足工程精度。

程序实现:选择该项后,程序可以将用户设定的弹性楼板强制为刚性楼板参与计算。

操作要点:1:如果设定了弹性楼板活楼板开大洞,在计算位移、周期等控制参数时,应选择该项,将弹性楼板强制为刚性楼板参与计算,以满足规范要求的计算条件;计算完成后应去掉此项选择,以弹性楼板方式进行配筋和其他计算分析。

2:如果没有定义弹性板或楼板开大洞,一般不选择此项,避免出现异常情况。

*********************************************************************** (1)判断结构的位移比与周期比必须考虑强制刚性楼板:《抗震规范》的条文说明3.4.2,3.4.3指出:对于扭转不规则,按刚性楼板计算,当最大层间位移与其平均值的比值为1.2时,相当于一端为1.0,另一端为1.45;当比值为1.5时,相当于一端为1.0,另一端为3。

《抗震规范》的条文说明隐约透露出了判断结构的位移比应该是基于刚性楼板的假定。

而《抗震规范》的主编王亚勇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一书 4.2中更是明确指出: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当计算小震作用的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值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大于1.2时,判断为扭转不规则;当比值接近1.5时,判断为特别不规则;当比值大于1.5时,一般判断为严重不规则。

层间弹性位移角概念

层间弹性位移角概念

层间弹性位移角概念
层间弹性位移角是指在多层结构中,由于每层材料的弹性模量不同,当外力作用时,每层材料的位移量不同,从而产生的位移角。

层间弹性位移角是多层结构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可以反映多层结构的弹性特性,并且可以用来分析多层结构的稳定性。

层间弹性位移角的计算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

根据弹性理论,当外力作用时,每层材料的位移量可以用弹性模量和外力的乘积来表示,因此,可以根据每层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外力的大小,计算出每层材料的位移量,从而计算出层间弹性位移角。

层间弹性位移角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来分析多层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多层结构的抗弯性能。

此外,层间弹性位移角还可以用来分析多层结构的抗压性能,以及多层结构的耐磨性能。

总之,层间弹性位移角是多层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可以反映多层结构的弹性特性,并且可以用来分析多层结构的稳定性、抗弯性能、抗压性能和耐磨性能。

关于位移角的问题

关于位移角的问题

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1、“楼层位移比”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楼层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

“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

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位移比---位移比的大小反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同周期比的概念一样都是为了控制建筑的扭转效应提出的控制参数。

(在高归4.3.5条中位移比和周期比是同时提出的)B 规范条文抗规第3.4.3.1条规定: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及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新高规的4.3.5条规定,在考虑质量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层间位移角的单位

层间位移角的单位

层间位移角的单位
层间位移角是一个表示岩层变形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弧度或度数表示。

在力学、地质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中,层间位移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然而,由于其具有角度的特性,其单位也有所不同。

在国际单位制中,层间位移角的单位是弧度。

弧度是一个长度单位与角度单位的比例关系,定义为半径等于弧长的圆心角所对应的角度。

因此,弧度的单位是“弧长/半径”,即“米/米”,或简称“无单位”。

在非国际单位制中,层间位移角的单位通常是度数。

度数是圆周的360等分之一,用符号“°”表示。

在度数系统中,一个完整的圆周弧长为2πr,对应的角度为360°。

因此,度数的单位是“角度/1”,即“°”。

无论是弧度还是度数,层间位移角都可以用来表示岩层的变形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单位非常重要,不同的单位可以用于不同的计算和比较。

- 1 -。

结构设计: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时该怎么调整?

结构设计: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时该怎么调整?

结构设计: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时该
怎么调整?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结构调整:只能通过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

1)由于高层结构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扭转,所以符合刚性楼板假定的高层结构的大层间位移往往出现在结构的边角部位,因此应注意加强结构外围对应位置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减小结构的侧移变形。

同时在设计中,应在构造措施上对楼板的刚度予以保证。

2)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层间位移角超过规范限值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

节点号在“SATWE位移输出文件”中查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间位移角
“层间位移角”
1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2目的:主要为限制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水平位移,确保高层结构应具备的刚度,避免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使用要求。

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见高规3.4.5、3.7.3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的上述要求无法得到满足。

但层间位移角过分小,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

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结构调整:只能通过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

1)由于高层结构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扭转,所以符合刚性楼板假定的高层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往往出现在结构的边角部位,因此应注意加强结构外围对应位置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减小结构的侧移变形。

同时在设计中,应在构造措施上对楼板的刚度予以保证。

2)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层间位移角超过规范限值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

节点号在“SATWE位移输出文件”中查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