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国城建史整理大纲(考研必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从居民点到城市
一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二 我国城市起源试探
第二节 原始的居住形式
一 主要居住形式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1 穴居:竖穴、袋形竖穴 2 巢居:《庄子.盗跎篇》: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民 皆巢居而避之,昼拈稼粟,暮栖树上,故名已曰有 巢氏之民 干阑式建筑由巢居直接演化来 3 半穴居:半坡遗址的早期房屋,多为方形袋穴, 4x4.3 米,穴深 0.8 米 4 地面建筑:半坡遗址的后期房屋,接近半穴居, 穴浅。一般凹下 22—38 厘米。有方形及圆形,方 形 3.89x3.58 米,有 12 根柱径 15—22 厘米的圆柱, 排成 3 列,中间高些,构成屋脊,墙仍为树枝及涂 泥。圆形建筑直径 5 米,周围 1 圈圆形柱子,中间 有 4 根柱子,门多朝南,进门处有矮墙,中间为火 炕。 二 黄河流域地上建筑的特点与趋势:
建筑材料---白灰、轻混凝土
第三节 原始的居民点
一 规划的总体特征 规模---范围较大,居住密集。 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36 万平方米),山西夏县西 阴村遗址(45 万平方米),陕西临潼姜寨遗址(5.5 万平方米)
选址---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一般位于高爽、土壤 肥沃松软地段,在山坡阳面,均靠近河湖水面。 功能分区---住址、葬地、窑地、公共仓库区、防御 区 布局---向心性,住宅围绕公共空间或公共建筑 建筑---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之别,且有了储藏空间 二 母系氏族社会居民点的规划 案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河姆渡 1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功能分区:居住区、氏族公墓区、陶窑区 居住区特点:●房屋成组布置,围绕“大房子”
周 重农 几种手工业---青铜铸造业、制车业、制陶业(瓦)、 纺织 与商一样,手工业为奴隶主贵族控制
●商业
“工商食官”制度---商贾即官贾,政府经营
3 意识形态概况 夏—对氏族祖先崇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自然崇拜,占卜,“夏人 服天命” 商---敬天崇祖---重视宗庙,占卜
频繁迁都:洪水袭击和占卜的影响 周--敬天崇祖,天人合一 ●表面上,周同商,实际上,天命是出于政治统治 需要,“天”不过是政治工具而已 ●天人合一的重心,由“天命”到“人治” ●由敬天崇祖的宗教观念发展为敬德尚孝的道德 观,是一大创新 ●建立礼治秩序,以严别贵贱尊卑,突出王者之尊, 维护政权。 西周—奠定礼制城市规划理念的时代
坡状。
城市居住区—呈环状围绕宫殿区布置。点状分 布的居住聚落,之间为农业生产用地。 七 商代城市的特点:
1 商代都城,或者有城墙作为防御设施,或者 有壕沟结合河流作为防御设施,或者以城墙和壕沟 相结合作为防御设施
2 已有一定布局,作为政治中心的宫殿区都设 在城内东北部,全城以东北部为重心。大型宫殿祭 祀建筑群已出现
米,南与东城墙 1870 米,周长近 7 公里。包括城 外郊区总面积约为 25 平方公里
城市形态---近似长方形 城市功能分区---宫殿(侧面可能为宗庙区)、 平民住宅区、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区、农业 居民点、墓葬区。分区不是很严格,有混杂。如半 穴居住室之间,还有手工作坊。 手工作坊分区专业---城北与城南有较大的手 工作坊, 城墙---遗址宽 4—6 米,最宽处 7—8 米,高 4 米,最高处 9 米。用 3 厘米直径夯杆捣土。 城市建筑--奴隶主住宅—面积最大房屋 16.2 米 x7.6 米,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大发展 农业水平较高----周族的祖先后稷被誉为神农 氏 天文观测 数学---《周髀算经》 思想文化--《周易》《诗经》、礼制(祭祀社稷) 东周 周天子一统天下的权力削弱,奴隶制度日渐衰 落。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极为活跃,战争频发,城 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多样化时期。
第一节 殷商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基本概况 1 政治概况 ●夏:氏族联盟的痕迹。 宗法血缘政体---“益佐禹日浅,天下不洽” 分封诸侯---异姓与同姓诸侯 ●商:宗法制度---“大宗”、“小宗”、刑法 制度:郑州商城即阑或管,是商代前期的别都。河 南淇县(今朝歌镇)是商代晚期的别都。楚灵王在 陈、蔡、不羹作别都,齐国除临淄外,设平陆、高 唐、即墨、莒为别都,都为军事重镇。燕下都就是 燕的别都。 ●周周部落兴起于渭河上游,以农业为主,灭商建 周。周的都城丰、镐、王城、成周。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历史分期:夏代(约 BC2070 年---BC1600 年)--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 商代(约 BC1600 年---BC1046 年) 周代:西周(BC1046 年---BC770 年)和东周(BC770 年---BC221 年) 东周:春秋(BC770 年---BC476 年)和战国(约 BC475 年---BC221 年)史学家认为:在春秋与战国 之交进入封建社会
城垣外有 10 米宽的壕沟 城东北地势高,为建在高台上的宫殿建筑群 城外墓葬区,分等级设置。 六 河南安阳殷墟---晚期(安阳小屯)--庞大的开敞 式城市 土城草房 未发现城墙,最近发现一段,可能仅是宫殿区, 而不是都城。 宫殿沿河一字排开 建城时间与背景---bc14 世纪盘庚迁都殷,在此 建都 270 余年 城市环境---恒河两岸 城市规模---恒河两岸十余公里,《史记》“纣时 稍大其邑,南距朝歌(河南淇县),北距邯郸及沙 丘,皆离宫别馆”,此范围长达 100 多公里。面积 近 30km² 城市形态---宫殿群为沿河带状分布 城市功能分区---宫殿、平民住宅区、铸铁制骨 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分区不是很严格。 王宫周围是密集住宅区,可能为小奴隶主与自由民 小屯东南约 1.5 公里处有一较大的铸铜作坊 城周围有多处贵族墓葬,大的墓室面积达 4500 平方米,小的 450 平方米。 城市宫殿区:甲—宫室,乙—宗庙,丙—祭祀 城墙(可能为宫殿区的边界)---无城墙,可能 有防御性壕沟,宽处 20 米,深约 5—10 米,呈斜
3 墓葬区分布在四周外围地带 4 手工业作坊也分布在外围地带 5 居民点分布于四周外围的农业、手工业地区 6 城市平民居住质量还停留在原始社会 7 有一定营建技术与城市市政技术,但总体较 简陋。 排水管、夯土技术 土茨毛阶,穴居房
第二节 周代的城市
第一次建城高潮---开国之初,推行宗法分封政体, 大肆封国建侯,建城邑。 一 国都
一 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4 千年前的夏代) 正方形,每边 185 米。 城墙下部 13 米,顶部宽约 8-10 米,残高 3 米。 居民点 陶制排水管 夯打和土坯筑台技术---建筑夯土台基,版筑夯土城 墙 草房、土墙 围护设施 二 洛阳洛河边的“二里头”遗址 筑台—残高约 80 公分的夯土台,东西约 108 米, 南北 100 米, 院落式建筑 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 例
早期的周原(陕西西部扶风和岐山县交界) 西安丰水的丰京、镐京 东都洛邑---王城、成周 考古未发现准确位置,但有大量瓦片。 1 周原的凤雏与召陈的宫殿(宗祠)建筑群—西周 早期都城
完整的夯土基台,两进院落的四合院建筑。 2 丰京、镐京
西安丰水的东西岸 瓦的发现 二 成周--王城(洛邑,东周都城) 周武王时,为加强对原来商朝中心的统治,在洛 阳附近建设。据说,相宅,且有一定规划。目的是 将殷商的“顽民”---成周,其西 30 里王城(洛邑) --派兵 8 师(每师 2500 人),监视殷民---安置殷民 与驻守军队。 ●王城(洛阳城西涧河东岸)------有人认为:一 一邑两城,二小城大廓
平面---长方形取代圆形与方形
面积—由小变大
室内空间---单室向双室、多室进化
结构----1 挖坑栽柱,原土回填砸实
2 柱基增加小碎石、料浆石渣、骨料和碎陶片
3 柱基下置扁平砾石或大石头做柱础,或铺一段原
木。
4 柱洞内壁与底部抹一层白灰
墙体----土墙、草筋泥墙、白灰皮墙、土坯墙等
屋顶---圆锥形、人字坡型、平顶型
生活的。房屋成组布置,围绕“大广场”。分家族聚 居,围绕“大房子”。墓葬区也是按照氏族血缘组织 来组织的。 ●建筑有了分工与组合。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之 分,出现了储藏空间。规模不同,形状较固定,穴 居与半穴居居多。建筑以对偶住房居多。 ●采取居住与生产基地配套建设,以居住为核心, 周围分层次配置以耕地为主的各种生产基地。 二父系氏族社会居民点 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青莲岗文化、齐家文化、 良渚文化 1 生产力的进步--一夫一妻,男子掌权 改进生产工具,农业大发展 畜牧业与渔业大发展 手工业大发展 2 生产关系 部落首领---部落显贵 部落战争 3 变化 ●聚落规模增大,居住密度增加。日照龙山文化遗 址 99 万平方米 ●围绕啊“大房子”的布局,由““宫”代替 ●废除公共陶窑区,居住区内布置私有窑区。或成 为商业生产基地,或转化为附于住房的私有陶窑 ●墓葬虽仍按照氏族血缘关系排列,夫妻合葬出 现。将翁棺葬迁入公墓。 ●建筑居住不断提高
三 都城偃师尸沟乡遗址---早期---推测为汤都西毫 (与二里头遗址相差 6km)
夯土筑成,草木泥土 城为长方形,但不太规则,是原始状。南北 1700 米,东西最宽处 1215 米,窄处 740 米,7 座城门, 城内 3 座小城。面积 190 万平方米,比郑州商城小。 城墙厚度 17—18 米。城门道长 16.5 米,门宽 仅 2.4 米。 正南北向,且背山面水 道路均南北、东西向直角交叉,与城门关系对 准,或不对准。 城内 3 座小城,宫城(城周 800 米),宫殿区 设小城,筑台上。 小城(相仿,200x200 米,仓廪府库或宿卫的 营房) 城市排水—系统良好。2 米宽的石木排水暗沟 800 米长。宫内也有石砌排水沟 墓地在城外,分区明确 手工作坊分布在城外周围,
小的为 5 米 x4.5 米 窖穴—储藏粮食与财富等
施工技术---先挖房基再填土夯实 防潮----火烤、白灰、夯实版筑墙体 平民住宅---半地下,3.3 米 x2 米,或 2。2 米 x1.7 米 早期---门偏向一角,向南,土床、半圆形竖穴烧火, 穴内地面低 1.4 米—2.2 米,有门槛,在外为一下沉 空场
宗法制度---“大宗”、“小宗” 礼制---尊卑秩序 三级都邑建设体制 刑严酷 政治组织严密 2 经济概况 ●农业与手工业 夏 重视农业,“夏时” 大禹治水---兴修水利 推行井田制 商 殷时代背景---奴隶制大发展时期 畜牧业发展—驯马 养蚕—丝织 幅员辽阔,有文字记载 生产技术---冶铜技术,铜成为主要生产工具(司母 戊大方鼎) 工业----手工业类型增多,殷墟有石工、玉工、骨干、 冶铜、制陶等作坊遗址 六工—土、金、石、木、兽、革。由“司工”总领。 商业----商业兴盛。作为货币的贝壳。“商人” 社会结构---奴隶主、奴隶、自由民
晚期---入地浅,加版筑墙,地坪有石灰粉夯筑数 层,地面有柱窝,有时有隔墙 奴隶住宅---地下穴,与原始社会相仿 城市发展---灭商后,周武王封弟管叔鲜于此,称管 国,即今郑州城范围。 五 湖北盘龙城---中期(商代方国都邑,可能仅为 宫城)
城址南北 290 米,东西 260 米,城垣中轴线约 为北偏东 20°
特点: ●功能分区 ●宫城居中 ●套城的制度
四 郑州商城---中期 用地规模比西毫大,筑台的面积更大,规划布
局基本一致,说明规划的连续性。 建城时间与背景---《史记。殷本纪》“帝仲丁
迁入隞”,仲丁距今 3500 年。目前的郑州城市中心。 城市环境---附近有金水河、贾鲁河、须索河等 城市规模---北城墙长约 1690 米,西城墙 1700
●分家族聚居 ●居住区内有 2 个饲养家畜的围栏 及大量储藏食物及用具的窑穴。 氏族公墓区 有规划规律布置 陶窑区 6 座陶窑,规模很小,彩陶。
2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功能分区:居住区、氏族公墓区、陶窑区 居住区特点: ●房屋成组布置,围绕“大广场” ●分家族聚居,围绕“大房子” ●居住区内有 2 个饲养家畜的围栏及大量储藏食物 及用具的窑穴。 ●建筑以对偶住房居多,大小、形状分级 3 浙江余姚河姆渡 4 母系氏族社会居民点特点 ●一般选择沿河、滨湖或两河交汇土地肥沃、水源 充足的台地,作为建设用地 ●功能分区的规划结构---居住区、氏族公墓区、陶 窑区 陶窑区一般在外围,氏族陶窑均集中与此,整齐排 列。 ●布局有一定规律性。据氏族血缘组织来组织定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