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质分离过程-结晶

合集下载

传质分离过程原理

传质分离过程原理

传质分离过程原理传质分离是一种利用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而对其进行分离的工艺。

它在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传质分离过程主要包括溶剂萃取、吸附、膜分离等方法,以下将详细介绍这几种方法的原理。

1.溶剂萃取。

溶剂萃取是一种通过溶剂对待分离物进行组分分布的过程。

它利用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调整操作条件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溶剂萃取的原理是将混合物溶解在适宜的溶剂中,然后加入萃取剂与混合物中的组分发生反应,形成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溶剂萃取化合物。

通过不同的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pH值等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溶剂萃取广泛应用于分离提纯金属离子、有机物等。

2.吸附。

吸附是一种利用吸附剂对待分离物进行吸附和解吸过程的分离方法。

其原理是根据不同物质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性能差异,通过将混合物通过吸附剂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吸附剂常用的有活性炭、分子筛等。

吸附分离的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即吸附阶段和解吸阶段。

在吸附阶段,混合物通过吸附剂时,各个组分根据其在吸附剂表面的亲和力发生吸附,并在吸附剂上形成吸附相;在解吸阶段,通过改变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使被吸附的物质从吸附剂上解吸到溶液中,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3.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是利用半透膜对混合物中组分进行分离的方法。

半透膜是一种具有选择性传递性能的材料,可以选择性地传递其中一种或几种组分,而阻止其他组分通过。

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包括渗透膜、离子交换膜和渗流膜等。

膜分离的原理主要包括渗透压差、电荷排斥和分子筛效应。

在渗透压差方面,通过通过半透膜形成的渗透压差来实现物质的传递与分离;在电荷排斥方面,通过半透膜上的电荷作用来实现电荷相同的离子的分离;在分子筛效应方面,通过半透膜上的孔径大小来实现分子大小的分离。

综上所述,传质分离是一种通过利用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实现物质的分离的过程。

不同的传质分离方法有着不同的原理,通过调整操作条件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传质分离重点2

传质分离重点2

第一章:1,平衡分离:根据两相状态不同 , 传统平衡分离过程可分为如下几类:汽液传质过程 : 如液体的蒸馏和精馏。

液液传质过程 : 如萃取。

气液传质过程 : 如吸收、气体的增湿和减湿。

液固传质过程 : 如结晶、浸取、吸附、离子交换、色层分离、区域熔炼等。

气固传质过程 : 如固体干燥、吸附等。

,2,速率分离:膜分离、场分离在某种推动力(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下,有时在选择性膜的配合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率的差异实现组分的分离。

膜分离又包括超滤、反渗透、渗析、电渗析等。

速率分离过程特点:节能 环保第二章: 相平衡准则(条件):相平衡关系的表示方法1 相图2 相平衡常数K3 分离因子即相对挥发度相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一、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 1维里方程 2 RK 方程 3 SRK 方程 4 PR 方程 5 BWRS 方程6 列线图法 3 4对RK 的修正,精度显著改善,简单方便,但对H 2 H 2S 等物系精度差;5 特别适用于H 2 H 2S 等气体混合物;6 轻烃类组分,仅考虑T P 对K 的影响,忽略了组成。

二、活度系数法:1 Vanlaar(范拉尔)方程、2 Margules(玛古斯)方程、3 Wilson(威尔逊)方程、4 NRTL(有轨双液)方程、5 UNIQUAC(通用拟化学活度系数)方程、S-H 方程1 2 数学表达式简单,容易从活度系数数据估计参数;适应性强,对于非理想性强的物系,包括部分互溶物系结果计算结果也能很满意。

多元物系需要多元的相互作用参数,如果没有,不能用于多元物系计算;都没有考虑T 、P 对模型的影响3 不能直接应用于液液平衡,但修正的T-K- Wilson 可以。

4 能很好地表示二元和多元系统的气液和液液平衡;特别对于含水系统,模型效果好;模型参数多,对每个二元物系都有三个参数。

5 所有表达式中,最复杂的;特别适用于分子大小相差悬殊的混合物。

气液平衡常数的各种简化:(1)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 适用物系:P<200kPa ,分子结构十分相近的组分溶液可按此类物系处理,如苯-甲苯二元混合物。

传质分离过程试卷

传质分离过程试卷

传质分离过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以下不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是:– A. 蒸馏– B. 气体吸附– C. 曝气– D. 结晶2.传质分离过程中,分馏是利用物质的什么性质实现的?– A. 密度差异– B. 温度差异– C. 压力差异– D. 溶解度差异3.以下哪种传质分离过程利用了膜的选择性通透性?– A. 萃取– B. 吸附– C. 渗透– D. 结晶4.下列哪种传质分离过程主要利用了溶剂的不同挥发性?– A. 蒸馏– B. 萃取– C. 气体吸附– D. 结晶5.反渗透是一种什么类型的传质分离过程?– A. 物理传质分离过程– B. 化学传质分离过程– C. 生物传质分离过程– D. 不确定6.以下哪种传质分离过程是基于物质在溶液和固体表面之间的吸附作用?– A. 吸附– B. 渗透– C. 萃取– D. 结晶7.结晶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物质之间的分离?– A. 溶解度差异– B. 密度差异– C. 温度差异– D. 压力差异8.下列哪个条件对于蒸馏过程的实现是必要的?– A. 压力大于饱和蒸汽压力– B. 温度高于沸点– C. 设备具备分离精馏的结构– D. 所有选项都对9.萃取是一种利用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亲和性实现物质分离的过程,其中分散相也称为:– A. 溶液– B. 固相– C. 气相– D. 透析10.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应用?– A. 生活中的水的净化– B. 石油炼制过程中的裂化– C. 水果的蒸馏提取– D. 医药领域中的药物合成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请简要描述传质分离过程的定义及目的。

传质分离过程是指通过运用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传质特性,利用物质之间的差异来实现分离纯化目标物质的过程。

其目的是根据不同物质的传质特性,使混合物中的目标物质与其他物质进行分离,以达到提纯、浓缩、分级等目的。

2.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及其基本原理有哪些?传质分离过程可以分为物理传质分离和化学传质分离两大类。

传质分离过程

传质分离过程

分类
平衡分离过 程
速率分离过 程
借助分离媒介(如热能、溶剂和吸附剂),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两相系统,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 平衡的两相中不等同的分配为依据而实现分离。根据两相的状态可分为:①气(汽)液传质过程,如蒸馏、吸收 等;②液液传质过程,如萃取;③气(汽)固传质过程,如吸附、色层分离、参数泵分离等;④液固传质过程, 如浸取、吸附、离子交换、色层分离、参数泵分离等。
在某种推动力(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下,有时在选择性透过膜的配合下,利用各组 分扩散速度的差异实现组分的分离。这类过程所处理的原料和产品通常属于同一相态,仅有组成上的差别。速率 分离方法可分为:①膜分离,如超过滤、反渗透、渗析和电渗析等。②场分离,如电泳、热扩散、超速离心分离 等。
在某些传质分离过程中,分离因子往往又有专门名称。例如:在蒸馏中称为相对挥发度;在萃取中称为选择 性系数。一般将数值大的相平衡比Ki作分子,故αij大于1。只要两组分的相平衡比不相等(即αij≠1),便可 采用平衡分离过程加以分离,αij越大就越容易分离。大多数系统的相平衡比和分离因子都不大,一次接触平衡 所能达到的分离效果很有限,需要采取多级逆流操作来提高分离效果。为适应各种不同的系统以及操作条件和分 离要求,要相应地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传质设备。
平衡时组分在两相中的浓度关系,可以用相平衡比(或分配系数)Ki表示:
式中yi和xi分别表示组分i在两相中的浓度。对于x和y相的命名,按习惯把吸收、蒸馏中的气相或汽相称为y 相,把萃取中的萃取液作为y相。一般说,相平衡比取决于两相的特性以及物系的温度和压力。i和j两个组分的相 平衡比Ki和Kj之比值称为分离因子αij:
膜分离与场分离的区别是:前者用膜分隔两股流体,后者则是不分流的。不同类型的速率分离过程,分别应 用不同的设备,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设计计算和操作控制。

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

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

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
以下是 7 条关于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
1. 你知道吗,有一种传质分离过程叫精馏啊!就像我们分捡糖果一样,把不同的成分给分开。

比如说在石油化工中,通过精馏把各种油品精确地分离出来。

2. 还有吸收呀!这就好像海绵吸水一样,把需要的物质吸收进来。

像在废气处理中,用吸收的方法把有害物质给“抓住”。

3. 萃取可少不了呢!想象一下把精华从一堆混合物中“拎”出来,这就是萃取啦。

咖啡的提取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嘛。

4. 膜分离也很神奇哟!它就像是一道超级滤网,只让特定的物质通过。

在水处理中,膜分离可帮了大忙了。

5. 结晶不也挺有意思嘛!就如同冬天里的雪花慢慢形成一样,物质也能结晶分离出来。

制糖过程不就常常用到结晶吗?
6. 吸附也很重要哇!这就跟磁铁吸铁屑似的,把特定的物质紧紧吸附住。

空气净化常常会用到吸附哦。

7. 离子交换更是特别呢!它好像是一个聪明的小管家,把合适的离子给换来换去。

在水软化处理中,离子交换可是大显身手。

我觉得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真的超级有趣,而且每种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呢!。

3.传质分离过程

3.传质分离过程

精馏
气-液相通过一块塔板, 同时发生一次部分气 化和部分冷凝过程。当它们经过 多块塔板后, 即同时进行了多次部分气化和 部分冷凝的过程, 最后在塔顶气相中获得较 纯的易挥发组分, 在塔底液相中可获得较纯 的难挥发组分, 使混合液达到所要求的分离 程度
(二) 精馏装置及流程
原料液经预热到指定 温度后, 加入精馏塔内 某一块塔板上, 该塔板 称为加料板。加料板 将塔分成两部分: 上部 进行着蒸气中易挥发 组分的增浓, 称为精馏 段; 下部( 包括加料板) 进行着液体中难挥发 组分的提浓, 称为提馏 段。操作时, 连续地从 再沸器取出部分液体 作为塔底产品( 见釜残 液) , 部分液体气化, 产 生上升蒸气, 依次通过 各层塔板。塔顶蒸气 进入冷凝器中后被全 部冷凝, 并将部分冷凝 液送回塔顶作为回流 液, 其余部分经冷却器 后被送出作为塔顶产 品(馏出液) 。
传质分离过程
Mass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process
Dr.潘传艺
Mass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process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产物、粗产品几乎都是多组分混合物, 这些物 料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处理过程进行分离和纯化。 (1 ) 分离过程的种类 均相homogeneous phase物系的分离, 必须使某种组分形成新相或迁移到 另一相。根据涉及的相态主要可分为气-液相的如吸收和蒸馏, 液-液相的如萃 取, 气-固相的如吸附, 固-液相的如结晶等等。蒸馏过程又可分为简单蒸馏和 精馏等。非均相物系的分离主要包括沉降、过滤和固体的干燥等单元操作。 随着生产的发展, 对分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出现了一些新型特殊分离方法, 如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ique 、超临界萃取supercritical extraction technique等, 分离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 (2 ) 传质分离过程 物质以扩散的方式迁移叫做物质传递过程或称传质过程。所有均相物系分离 过程和一些非均相物系分离(如干燥) 都涉及到相间传质, 因此又称为传质分 离过程。除此之外, 反应器中的混合和非均相反应过程中都存在传质问题, 因 此传质过程也是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基础。

传质分离过程_绪论

传质分离过程_绪论

●采用生产装置的闭路循环技术;
●处理生产中的副产物和废物,使之减少和消除 对环境的危害; ●研究、开发和采用低物耗、低能耗、高效率的 “三废”治理技术。
闭路循环系统: 将过程所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循环 使用。
原 料 产品 1 废 物 1 废 物 1
2
2
2
排除
1—单元过程;2—处理
实现分离与再循环系统使废物最小化的方 法: ●废物直接再循环
超滤(UF):
目的:溶液脱大分子,大分子溶液脱小分子,大 分子分级。
进料
胶体大分子
溶剂、水
推动力:压力差(100~1000kPa)
传递机理:筛分
反渗透(RO):
目的:溶剂脱溶质,含小分子溶质溶液浓缩。
进料
溶质、盐 溶剂、水
推动力:压力差(1000~10000kPa) 传递机理:扩散模型
渗析(D):
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
同时进行的课程:
化工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模拟
教材:
刘家祺 主编.传质分离过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参考书:
邓修,吴俊生.化工分离工程. 科学出版社,2000.
陈洪纺 刘家祺.化工分离过程。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5.
刘家祺 主编. 分离过程。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第7章 分离过程的节能优化与集成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分离因子 1.3 分离过程的集成化 1.4 过程开发及方法 1.5 分离方法的选择
第1章 绪论
基本要求: 1)了解分离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2)熟悉分离过程的分类; 3)掌握分离因子的概念及意义; 4)了解分离方法的选择;

第6章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第6章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II型 和 IV型 等温线
nad
II
B p/p0
IV
B p/p0
多层吸附 (从点 B开始) 对无孔材料比较适用
在低压下类似于 II 型 在高压下发生孔内冷凝
第6章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nad
III型 和 V型 等温线
nad
III p/p0
V p/p0
吸附质之间具有强相互 作用, 比如当水分子吸附 到疏水性活性炭上时
(2) Langmuir-Freundlich方程的扩展式
Langmuir方程扩展式和Langmuir-Freundlich方程 的扩展式缺乏热力学一致性,故理论依据不充分, 只具有半经验性质,但应用起来比较简便。
第6章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吸附过程的传质
一、 吸附机理
吸附质在吸附剂的多孔表面上的吸附过程分四步:
第六章 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主要内容及要求:
1.学习并掌握吸附的基本原理、吸附平衡、吸 附动力学、吸附过程及设备。
2.结晶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吸附、结 晶设备及流程。
3.了解膜分离的基本原理、过程分类、膜和膜 组件的类型以及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第6章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6.1 吸附分离过程 6.1.1 吸附过程基础 6.1.2 吸附分离过程与技术
(3)物理吸附的吸附质分子可通过降低压力的方法 解吸,而化学吸附的吸附质分子的解吸要困难得多, 往往是不可逆的;
(4)物理吸附可以是单分子层吸附也可以是多分子 层吸附,而化学吸附通常只是单分子层吸附,某些情 况下,化学吸附单分子层上还可能发生物理吸附;
(5)物理吸附瞬时发生,而化学吸附一般需要达到 一定的活化能后才发生。
吸附平衡关系通常用等温下吸附剂上吸 附质的含量与流体相中吸附质的浓度或分压 间的关系表示(吸附等温线)。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一、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1. 定义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指的是通过物理、化学或其他方式将原料中的物
质从一种物料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而另一种物料就是传质该物质的媒介。

2. 目标
将原料通过不同方式分离,将其形成符合工艺要求的单一物质料或多
种物质料。

3. 方法
(1)蒸馏:即利用不同沸点液体的差别,用蒸汽来将高沸点液体蒸发,得到更高沸点或低沸点液体;
(2)萃取:即利用萃取剂把溶解物从溶液中萃取出来分离;
(3)透析:即利用分子过滤的原理,将分子的大小作为界限,把分子
大的物质离开分子小的物质,得到分离的结果;
(4)聚类:即利用物料聚合的方法,将多种物料按照一定的聚类规则,聚合成一定形态一致的多种物料,进行分离;
(5)沉淀:即利用水溶液的pH值或溶质的活性,把有溶解或悬浮的
物质分离为比较纯净的物质。

4. 作用
(1)物料的分解:将原料中的物质按照一定的分离过程,分解成多种
物质;
(2)物料的提纯:将原料中的物质通过分离过程,可以提纯成单种物料,使之更加纯净;
(3)物料的精制:将原料中中的物质通过传质分离,可以使溶液中的物质增添成分,以达到高精度处理;
(4)物料的控制:通过传质分离,可以控制几种物料中比例、浓度和均匀性,以达到高效率工艺。

5. 应用
化工传质分离过程用于各种化工行业中,如原油加工,把原油分成石油气体、石油液体和各类残渣,并可获得更多的油产品;在电解废水处理中,能有效分离废水中的铁离子和阴离子,使铁离子含量尽可能降低;在食品饮料行业中,能有效把原料中的活性成分分离出来,以符合食品饮料行业的要求。

传质分离方法

传质分离方法
⑵能耗、物性、产品粒度、 粒度分布要求、处理量大小
2 吸附分离 2.1 概述 ①吸附与脱附 目的:分离流体混合物
物理吸附:范德华力,吸附热小 化学吸附:化学键合,吸附热大 基本原理:选择性吸附 吸附剂再生:脱附
分类(按脱附方法): ⑴变温吸附,蒸汽加热脱附 ⑵变压吸附,降压脱附 ⑶变浓度吸附,用惰性溶剂冲洗 ⑷置换吸附,用其它吸附质置换 ②常用吸附剂 ⑴活性炭 如:果核炭化, 活性炭纤维, 炭分子筛
疏水性、亲有机物 如:脱水中的有机物 分子筛--晶格结构一定、有许多孔径大小均一
微孔,起筛选分子作用 选择性强
⑵硅胶 无定形水合二氧化硅,亲水性 如:气体脱水
⑶活性氧化铝 极性吸附剂,用于液体脱水等
⑷各种活性土(漂白土、铁矾土、酸性白土) 价廉易得,一次性使用 如:润滑油脱色、脱硫
⑸合成沸石和天然沸石分子筛 硅铝酸金属盐, 化学稳定性高,微孔尺寸大小
p
kL p
得 x kL p
xm 1 kL p
单分子层吸附朗格缪尔方程
2.3 传质及吸附速率 ①吸附传质机理 吸附传质步骤:外扩散、内扩散、吸附 内扩散类型: ⑴分子扩散:孔径远大于平均自由程
⑵努森(Knudsen)扩散:
孔径小于平均自由程, 判据Kn=λ/d
A、B混合气体分子动能相等 分子量小速度大
2.2 吸附相平衡 ①吸附等温线
三种类型: 类型Ⅰ有利的吸附等温线 类型Ⅱ线性吸附等温线 类型Ⅲ 不利的吸附等温线
②吸附平衡关系式
⑴低浓度吸附(线性关系)
x=HC
或 x=H’p
⑵单分子层吸附--朗格缪尔方程
吸附表面遮盖率 θ(=x/xm)
吸附速率 kap(1-θ)
解吸速率 kdθ
1

[复习]传质分离过程

[复习]传质分离过程

传质分离过程1.分离过程可以定义为借助于物理、化学、电学推动力实现从混合物中选择性的分离某些成分的过程。

2.分离过程可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

机械分离的对象是两相以上的混合物。

传质分离过程用于各种均相混合物的分离。

特点是有能量传递现象发生。

3.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

4.相平衡的准则为各相的温度、压力相同,各组分的逸度也相等。

5.相平衡的表示方法有相图、相平衡常数、分离因子。

6.维里方程用来计算气相逸度系数。

7.闪蒸是连续单级蒸馏过程。

8.指定浓度的组分成为关键组分,其中易挥发的成为轻关键组分,难挥发的成为重关键组分。

9.若溜出液中除了重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重组分,而釜液重除了轻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轻组分,这种情况称为清晰分割。

10.多组分精馏与二组分精馏在浓度分布上的区别可以归纳为:在多组分精馏中,关键组分的浓度分布有极大值;非关键组分通常是非分配的,即重组分通常仅出现在釜液中,轻组分仅出现在溜出液中;重、轻非关键组分分别在进料板下、上形成接近恒浓的区域;全部组分均存在于进料板上,但进料板浓度不等于进料浓度。

塔内各组分的浓度分布曲线在进料板处是不连续的。

11.最小回流比是在无穷多塔板数的条件下达到关键组分预期分离所需要的回流比。

12.特殊精馏分为萃取精馏(加入的组分称为溶剂)、共沸精馏、加盐精馏。

13.气体吸收是气体混合物一种或多种溶质组分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过程。

解吸为吸收的逆过程,即溶质从液相中分离出来转移到气相的过程。

14.吸收过程按溶质数可以分为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按溶质与液体之间的作用性质可以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按吸收温度状况可以分为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15.吸收的推动力是气相中溶质的实际分压与溶液中溶质的平衡蒸气压力之差。

16.难溶组分即轻组分一般只在靠近塔顶的几级被吸收,而在其余级上变化很小。

易溶组分即重组分主要在塔底附近的若干级上被吸收,而关键组分才在全塔范围内被吸收。

化工传质分离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化工传质分离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单级平衡过程 (6)第三章多组分精馏和特殊精馏 (19)第四章气体吸收 (24)第五章液液萃取 (27)第六章多组分多级分离的严格计算 (28)第七章吸附 (34)第八章结晶 (35)第九章膜分离 (36)第十章分离过程与设备的选择与放大 (37)第一章绪论1.列出5种使用ESA和5种使用MSA的分离操作。

答:属于ESA分离操作的有精馏、萃取精馏、吸收蒸出、再沸蒸出、共沸精馏。

属于MSA分离操作的有萃取精馏、液-液萃取、液-液萃取(双溶剂)、吸收、吸附。

2.比较使用ESA与MSA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答:当被分离组分间相对挥发度很小,必须采用具有大量塔板数的精馏塔才能分离时,就要考虑采用萃取精馏(MSA),但萃取精馏需要加入大量萃取剂,萃取剂的分离比较困难,需要消耗较多能量,因此,分离混合物优先选择能量媒介(ESA)方法。

3.气体分离与渗透蒸发这两种膜分离过程有何区别?答:气体分离与渗透蒸发式两种正在开发应用中的膜技术。

气体分离更成熟些,渗透蒸发是有相变的膜分离过程,利用混合液体中不同组分在膜中溶解与扩散性能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4. 海水的渗透压由下式近似计算:π=RTC/M ,式中C 为溶解盐的浓度,g/cm 3;M 为离子状态的各种溶剂的平均分子量。

若从含盐0.035 g/cm 3的海水中制取纯水,M=31.5,操作温度为298K 。

问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多少kPa? 答:渗透压π=RTC/M =8.314×298×0.035/31.5=2.753kPa 。

所以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2.753kPa 。

5. 假定有一绝热平衡闪蒸过程,所有变量表示在所附简图中。

求: (1) 总变更量数Nv;(2) 有关变更量的独立方程数Nc ; (3) 设计变量数Ni;(4) 固定和可调设计变量数Nx ,Na ;(5) 对典型的绝热闪蒸过程,你将推荐规定哪些变量?思路1:3股物流均视为单相物流, 总变量数Nv=3(C+2)=3c+6 独立方程数Nc 物料衡算式 C 个热量衡算式1个 相平衡组成关系式C 个 1个平衡温度等式1个平衡压力等式 共2C+3个 故设计变量Ni=Nv-Ni=3C+6-(2C+3)=C+3固定设计变量Nx =C+2,加上节流后的压力,共C+3个 可调设计变量Na =0 解:(1) Nv = 3 ( c+2 )(2) Nc 物 c 能 1 相 cF ziT F P FV , yi ,T v , P vL , x i , T L , P L习题5附图内在(P ,T) 2 Nc = 2c+3 (3) Ni = Nv – Nc = c+3 (4) Nxu = ( c+2 )+1 = c+3 (5) Nau = c+3 – ( c+3 ) = 0 思路2:输出的两股物流看成是相平衡物流,所以总变量数Nv=2(C+2) 独立方程数Nc :物料衡算式 C 个 ,热量衡算式1个 ,共 C+1个 设计变量数 Ni=Nv-Ni=2C+4-(C+1)=C+3固定设计变量Nx:有 C+2个加上节流后的压力共C+3个 可调设计变量Na :有06. 满足下列要求而设计再沸汽提塔见附图,求: (1) 设计变更量数是多少? (2) 如果有,请指出哪些附加变量需要规定?解: N x u 进料 c+2压力 9 c+11=7+11=18N a u 串级单元 1 传热 1 合计 2 N V U = N x u +N a u = 20 附加变量:总理论板数。

第三章传质分离过程

第三章传质分离过程

N A,G
= kG A( pA −
pi ) =
pA − pi 1 kG A
L( A)
N
A,L
=
kL A(ci

cA
)
=
ci 1
− cA kLA
L(B)
传质速

=
传质推动力 传质阻力
3
2.物质通过双膜的传递过程为稳态过程, 没有积累,即
N A,G = N A, L
N A = kG A( pA − pi ) = kL A(ci − cA )
N A = kG A( p A1 − p A2 )
NA
=
kL A(cA1

cA2 ) =
c A1 1

cA2
kLA
NA
= kG A( pA1 −
pA2 ) =
pA1 − 1
pA2
kG A
(cA1- cA2)、(pA1- pA2)称为传质推动力
1/kLA、1/kG A 称为传质阻力
传质速

=
传质推动力 传质阻力
x, y
苯 — 甲苯物系的 t-x-y 相图(1 atm)
t /oc
t /oc
相图组成:两条曲线:
下方:t-x 线,液相曲线,泡点线 上方:t-y 线,气相曲线,露点线 两线交汇于左右 t 轴上两点:
左点:纯组分B(难挥发组分)的沸点。
x = 0, y = 0
右点:纯组分A(易挥发组分)的沸点。
N ′A
=
NA A
=

D dcA dn
传质速度(质量通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传质量

N
A
=

名词解释传质分离过程

名词解释传质分离过程

名词解释传质分离过程
传质分离过程是一种通过物质传递来分离混合物的技术。

在传质分离过程中,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会通过直接接触或化学反应的方式被传递到另一侧,从而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传质分离过程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例如化学、生物、石油和化工等。

在化学和生物领域中,传质分离过程通常用于分离样品中的不同分子或细胞。

在石油和化工领域中,传质分离过程则被用于分离液态混合物,例如石油馏分和化工原料。

传质分离过程的主要优点是高效、快速和分离度高。

与其他分离技术相比,传质分离过程不需要使用化学剂或加热/冷却等措施,因此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

此外,传质分离过程还可以在常温和常压下进行,因此不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设备成本。

不过,传质分离过程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对设备材料有较高的要求、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等。

因此,在选择传质分离过程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传质分离过程

传质分离过程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工程及工艺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具备了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技术基础知识后的一门专业主干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化工生产实际中复杂物系的分级、分离、浓缩、提纯等技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分离过程的基本理论,操作特点,简捷和严格计算方法以及强化改进操作的途径,并对一些新型分离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根据具体的分离任务和分离要求,选择适宜的分离方法,设计合理的分离序贯。

围绕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仿真实习、工程案例教学环节使分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显著增强了课程的工程实践特色,符合工科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1)课程的重点、难点化工分离过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综合运用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等课程的理论知识,针对化工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多组分非理想性物系,从分离过程的共性出发,讨论各种分离方法的特征。

本课程着重基本概念的理解,为分离过程的选择、特性分析和计算奠定基础。

在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重点的基础上,强调将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观点,以及设计和分析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讲授传统分离技术的同时,还不断引进新型分离技术的有关内容,并逐渐加强其重要性,以拓宽学生在分离工程领域的知识面,从而适应多种专业化方向的要求。

难点在于本课程中应用到很多化工热力学和传递过程理论,内容较为深奥和抽象。

(2)解决办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授课2)注重启发式教学,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安排专门的实验教学和工程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4)开发CAI教学课件,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形象化,动画,兴趣化,帮助和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课程重、难点内容。

5)让学生走进教授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学以致用。

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化工分离过程英文名称:Chemical Separation Processes学分:3学时:48教学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四年级本科生预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指的是在化工行业中,通过传质过程和分离过程实现物质的转移和分离操作。

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不同相(包括气相、液相和固相)之间的传递过程,分离过程则是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的过程。

本文将对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传质与分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传质过程传质过程主要包括质量传递和能量传递两个方面,其中质量传递是指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传递过程,能量传递是指通过传质过程实现能量的转移。

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为溶质在物理力场的作用下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传递,经典的传质过程有扩散、对流和反应等。

1.扩散:扩散是指溶质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自发传递的过程,其主要原理是在浓差梯度作用下,溶质由高浓度区域经过空间的携带和碰撞,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直到达到平衡。

扩散过程可以分为分子扩散、界面扩散和体扩散等。

2.对流:对流是指溶质在流体介质中由于流场的存在而引起的传递过程。

对流传质主要分为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两种类型。

强迫对流是通过外加的外力使得流体产生不均匀速度场,从而引起的传质;自然对流则是由于温度和密度的差异,引起流体的密度变化,进而形成流体的自然循环。

3.反应:反应传质是指传质过程中 beginspace 同时 Beginspace 进行化学反应的传质过程。

在反应传质过程中,溶质通过扩散或对流到达反应界面,参与反应之后再分散到溶液中。

传质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转移和分离过程的机理、改进传质分离过程的性能和优化操作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分离过程分离过程是指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的操作过程,常用的分离技术有凝固、蒸馏、萃取、吸附和膜分离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分离技术。

1.凝固:凝固是指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这种分离方法常用于分离固体颗粒和溶液之间的混合物,通过凝固可以将溶液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2.蒸馏:蒸馏是一种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通过加热混合液体,使其中沸点较低的组分先从液体中蒸发出来,然后再冷凝成液体,从而实现分离不同沸点组分的目的。

分离过程总结

分离过程总结

第一章1、传质分离:平衡分离、速率分离A、平衡分离:借助能量或物质媒介,使均相系统变成两相,利用组分在两相间平衡时分配系数的差异来实现分离。

平衡分离包括:精馏、吸收、萃取、吸附、离子交换、色谱、结晶、泡沫分离等B、速率分离:在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势差等外力推动下,有时还在选择性透过膜的配合下,利用各组分扩散(迁移)速率的差异来实现分离。

速率分离包括:膜分离、热扩散、电泳等第二章第(1)类系统:Ki = f (T,P) ,适用于低压条件下的同系物构成的混合物;第(2)类系统:Ki = f (T,P,xi) ,适用于低压条件下的大部分物系;第(3)类系统:Ki = f (T,P) ,适用于中压条件下的同系物混合物;第(4)类系统:Ki = f (T,P,xi) ,适用于中压条件下的大部分物系;第(5)类系统:Ki = f (T,P,xi,yi) ,适用于高压条件下的物系。

2、A、理想气体:分子间无作用力,分子体积为零。

B、理想溶液:各分子间作用力相等,分子体积相同,混合时体积具有加和性。

3、多组分物系的泡点露点计算A、泡点温度计算一、当Ki与气液组成xi、yi无关时1、相平衡常数法解题步骤:(1)假设一个T(初值),求Ki;(用Ki 关联式Ki = f (P,T ) 或查p-T-K 图)(2)用yi = Ki xi 求yi;(3)验算∑yi = 1 ?(︱∑yi-1︱≤ε?)例2-32.2.2 泡点压力计算指定:T,xi求:P,yi解题依据:= K i x i(1)相平衡方程:yi3.常规精馏简捷计算:N m , R m , N的计算在书上公式3-1、3-6、3-9、参考例3-4三、影响因素4.影响萃取精馏效果的操作因素由Margules方程得:/α) = x S[(A’1S –A’2S) –A’12(1 –2x1’)]ln(αS/α) ——溶剂选择性式中:(αSA ——活度系数端值常数x’——脱溶剂浓度, x1’= x1 /(x1 + x2)1/α) = x S[(A’1S –A’2S) –A’12(x2 –x1)/(x2 + x1)]ln(αS影响(αS /α) 的因素分析:a. 塔内溶剂浓度x S由上式可知,若x S减小则(αS /α)下降,因此所有导致x S减小的操作均对萃取精馏分离效果不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上式简化为: D = ln S RT
溶解度、超溶解度曲线图
超溶解度曲线 正溶解度特性的溶 解度曲线 不稳区能自发产生晶 核。 介稳区不会自发地产 生晶核。
稳定区不可能进行结晶
结晶过程应尽量控制在介稳区内进行,以得到平均粒度较 大的结晶产品,避免产生过多晶核而影响最终产品的粒度。
6.2.2.2 固液平衡和分配系数
产生晶核的方法 1)自然成核法 2)干扰成核法
3)种子成核法
成核方式
1)初级成核: 在没有晶体存在的条件下自发产生晶核的过程。 初级成核分为非均相和均相初级成核。
2)二次成核:
在已有晶体的条件下产生晶核的过程。 二次成核的机理主要有流体剪应力成核和接触成核。
1)初级成核: 初级均相成核: 洁净的过饱和溶液进入介稳区时,还不能自发地产生晶 核,只有进入不稳区后,溶液才能自发地产生晶核。 这种在均相过饱和溶液中自发产生晶核的过程。
影响晶习的因素:
生长速度较快的晶面,对晶习影响不大,晶习主要取决 于生长速度慢的晶面; 溶剂不同,介电常数不同,对晶体各面的电场减弱程度 不同,所以会致使同种晶体具有不同晶习;
杂质嵌入生长着的晶格后,立体化学结构会发生变化, 导致晶体呈现不同的晶习。
6.2.1.3 粒度 人的牙齿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强度,是因为它是由磷酸 钙等纳米材料构成的。 因为随着粒子尺寸的减小,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化学 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但影响外观,也会影响产品质量和 加工性能。 因此,对固体粒子,既要分析化学组成,也要表征粒 度和形状。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溶质及溶剂的性质、温度及压强。
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对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正溶解度特性: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溶解过程中需要吸收热 量的特性。
如,维生素C、精氨酸
逆溶解度特性: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下降,在溶解过程中放出 热量的特性 。 如,Na2SO4 变态点 许多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连续的,另有若干形成水合物 晶体的物质,其溶解度曲线上有断折点,又称变态点。
浓度推动力 D = c - c * c
过饱和度比
S = c / c*
相对过饱和度 s = D / c* = S - 1 c
过饱和度是结晶的基本推动力,可表示为以下无因次形式:
骣 m- m* a g c 琪 = ln = ln 琪 RT a* g 桫 * c*
当过饱和溶液的活度系数与饱和溶液的活度系数近似相 等,即: g »1 g*
Bp→速率常数; △c→过饱和度; n→成核指数,一般n>2。 初级成核速率较大,对过饱和度变化非常敏感,很难将其 控制在一定的水平。除了超细粒子制造外,一般结晶过程都要 尽量避免初级成核的发生。
2)二次成核: 剪应力成核:
当过饱和溶液以较大的流速流过正在生长中的晶体表面 时,在流体边界层存在的剪应力能将一些附着于晶体之上的 粒子扫落,而成为新的晶核。
BS = KbW M D c
i
j T
n
W为搅拌强度,如转速或搅拌桨叶端线速;MT→悬浮液 密度;△c→过饱和度;指数为受操作条件影响的常数。 控制二次成核的措施:
பைடு நூலகம்
3)总成核速率 :
B0 = k1D m c
谢谢!
本次课重点内容
1、基本概念。
晶体的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一个分布。
晶体粒度分布是产品的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
晶体粒度分布表示方式:
将晶体样品进行筛析, 由筛析数据,标绘筛下累积质量百 分数与筛孔尺寸的关系曲线。
平均粒度medium size, MS
筛下累积质量比为定值(常取作50%)处的筛孔尺寸值。
MS越大,平均粒度越大。
上曲线为凝固点曲线,下曲线为熔点曲线。 固体溶液物系,必须经过多级固液平衡才能达到所要求 的产品纯度。
对于双组分物系,可能生成一种或多种溶剂化合物。
CaCl2一H2O—CaCl2· 2O 6H
晶型转变型
2)分配系数
ki = cs / cl
cs—固相中,杂质i的浓度, cl—液相中,杂质i的浓度。 ki<1.0,杂质可以从晶体中排出; ki<<1.0,达到平衡时,杂质可以基本完全排除。
6.2 结晶 结晶是固体物质以晶体状态从蒸气、溶液或熔融物中析出 的过程。
盐、糖、化肥等高产量产品; 青霉素G钾盐等医药、染料、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产品;
蛋白质的制造等生物领域的应用;
催化行业等超细晶体的制备; 新材料工业中超纯物质的净化。
结晶过程的特点:
能从杂质较多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高纯度或者超纯的晶体, 洁净产品外观好,易于包装、运输、储存、使用。 对于使用其他分离方法难以凑效的难分离物系(同分异构 体、共沸物、热敏性物系等),多适用于结晶分离。
晶浆:
在结晶器中,由溶液结晶出来的晶体与余留下来的溶液 构成的混合物。 母液: 晶浆去除了悬浮于其中的晶体后,所余留的溶液。
6.2.2.1 溶解度和过饱和度
1)溶解度
一定条件下,100份质量的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无水溶质 的质量份数来表示。 工业及文献中也常用mol/L,mol/kg溶剂及摩尔分数表示。
如,精氨酸、Na2SO4
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a ln x = + b T
ln x = A + ( B / T ) + C lg T
物质的溶解度特性对选择结晶方法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是选择变温结晶方法,还是选择蒸发结晶的办法。
2) 过饱和度 溶液的过饱和度决定了成核和晶体生长的推动力,影响 结晶的速率。 达到固液相平衡时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溶液中含有超过饱和量的溶质时,称为过饱和溶液 。 (在无扰动、无刺激的条件下降温即可形成)。 过饱和度表示方法:
6.2.2.3 晶核形成和晶体生长
晶核:过饱和溶液中新生成的微小晶体粒子,是晶体生长 过程的核心。 晶胚:在晶核形成之初,快速运动的溶质质点相互碰撞结 合成的线体单元,线体单元增大到一定限度后粒子。晶胚极 不稳定 。 晶胚生长到足够大,能与溶液建立热力学平衡时称之为晶 核。 成核速率: 单位时间内在单位体积晶浆中生成新粒子的数目。 是决定产品粒度分布的首要动力学因素。
1)固液平衡 对于两元物系,在等压下,其固液平衡相图可用温度-浓 度关系表示。 分低共熔型、固体溶液型、化合物形成型和晶体转变型。
两元低共熔型物系,特点是具有固定组成的低共熔点。
处于共熔点组成两边的熔融物,经单级冷却过程即可分 别得到不同纯组分的晶体。
两元固体溶液型物系类似于无共沸物形成的两元气液物系。
在实际结晶操作中很少见。
初级非均相成核: 溶液中常有大气中的灰尘或其他人为引入的固体粒子, 在非均相过饱和溶液中自发产生晶核的过程。 这些外来杂质粒子对初级成核过程有降低成核能垒,诱 导晶体生成的作用,所以非均相成核可在比均相成核更低的 过饱和度下发生。
初级成核速率与过饱和度的经验关联式:
BP = K pD n c
L—特征尺寸,表示粒度, Kv—体积形状因子, Ka—表面积形状因子。
6.2.2 结晶基础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过程要经历两个步骤: (1)成核过程 这些核心称之为晶核, 产生微观的晶粒作为结晶的核心, 产生晶核的过程称为成核过程。 (2)晶体生长 晶体逐渐长大,称为宏观晶体的过程。 溶液结晶过程的推动力是一种浓度差,称为溶液的过饱 和度。
6.2.1.2 晶系和晶习 晶体的微观质点在晶体所占有的空间中,按一定几何规 律排列,各质点间有相互作用力,它是晶体结构中的键。
由于键的存在,质点得以维持在固体的平衡点上,彼此保 持一定距离,形成空间晶格,称为晶胞。
晶格是一种几何概念,是从晶体结构中抽象出来的简化 的描述, 晶胞是与晶格相对应的实际结构。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100( PD84% - PD16% ) C .V . = 2 PD50%
PDm%—筛下累积质量百分数为m的筛孔尺寸。 变异系数越小,表示晶体粒度分布越窄。
晶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可分别表示为:
Vc = kv ( L)3
Ac = ka ( L)2
注意:
实际结晶体形态,可能是属于单一晶系,也可能是两种晶 系的过渡体。 不同物质,所属晶系可能相同,同种物质,当所处的物理 环境改变时,晶系也可能变化。 晶习是指在一定环境中,晶体的外部形态,也称晶形或晶 体形态。 注意:
同一物质,即使基本晶系不变,晶习也可能不同。
如六棱柱晶体,可能是短粗型、细长型,也可能是薄片 状或多棱针状。
能耗低,运行温度低,对设备材质要求低,操作相对安全, 一般无有毒气体逸出,有利于环境保护。
是多相多组分的传热和传质过程,结晶过程设备种类多。
6.2.1 粒状晶体的特性
6.2.1.1 晶体的特性 晶体是内部结构的质点源(原子、分子或离子)作三维 有序规则排列的固体物质。 为了形象地表示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可以将原子简 化成一个点,用假想的线将这些连接起来,构成有明显规律 性的空间格架。这种表示原子在晶体中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叫做晶格。
晶体具有以下重要性质:
自范性 理想情况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的规则和凸 面体外形的性质。 自范性的本质是晶体中粒子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 序排列的宏观表象。 各向异性 沿晶格的不同方向,原子排列的周期性和疏密程 度不尽相同,由此导致晶体在不同方向的物理化学特性也不同, 这就是晶体的各向异性。 硬度、断裂抗力、屈服强度、热膨胀系数、导热性、磁化 率和折射率等。 均匀性 晶体中每一宏观质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都相同。 还具有几何形状和物理效应的对称性,具有最小内能,在 熔融过程中熔点不变等特点。
接触成核: 当晶体与其他固体物接触时所产生的晶体表面的碎粒。 接触成核是最重要的二次核来源。 在工业结晶器中,晶体与搅拌桨、器壁间的碰撞,以及 晶体与晶体之间的碰撞都有可能发生接触成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