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梁弯矩设计值组合表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第六章 竖向荷载(恒载 活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讲解
第六章竖向荷载(恒载+活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第一节框架在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本设计用分层法计算内力,具体步骤如下:①计算各杆件的固端弯矩②计算各节点弯矩分配系数③弯矩分配④调幅并绘弯矩图⑤计算跨中最大弯矩、剪力和轴力并绘图一、恒载作用下固端弯矩计算(一)恒载作用下固端弯矩恒载作用下固端弯矩计算(单位:KN·m) 表6.1弯矩图恒载作用下梁固端弯矩计算统计表6.2(二)计算各节点弯矩分配系数用分层法计算竖向荷载,假定结构无侧移,计算时采用力矩分配法,其计算要点是:①计算各层梁上竖向荷载值和梁的固端弯矩。
②将框架分层,各层梁跨度及柱高与原结构相同,柱端假定为固端。
③计算梁、柱线刚度。
对于柱,假定分层后中间各层柱柱端固定与实际不符,因而,除底层外,上层柱各层线刚度均乘以0.9修正。
有现浇楼面的梁,宜考虑楼板的作用。
每侧可取板厚的6倍作为楼板的有效作用宽度。
设计中,可近似按下式计算梁的截面惯性矩:一边有楼板:I=1.5Ir两边有楼板:I=2.0Ir④计算和确定梁、柱弯矩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
按修正后的刚度计算各结点周围杆件的杆端分配系数。
所有上层柱的传递系数取1/3,底层柱的传递系数取1/2。
⑤按力矩分配法计算单层梁、柱弯矩。
⑥将分层计算得到的、但属于同一层柱的柱端弯矩叠加得到柱的弯矩。
(1)计算梁、柱相对线刚度图6.1 修正后梁柱相对线刚度(2)计算弯矩分配系数结构三层=5.37÷(5.37+1.18)=0.820①梁μB3C3μ=5.37÷(5.37+3.52+1.18)=0.533C3B3=3.52÷(5.37+3.52+1.18)=0.350μC3D3=3.52÷(3.52+1.18)=0.749μD3C3=1.18÷(5.37+1.18)=0.180②柱μB3B2=1.18÷(5.37+3.52+1.18)=0.117μC3C2=1.18÷(3.52+1.18)=0.251μD3D2结构二层①梁μ=5.37÷(1.18+1.18+5.37)=0.695B2C2=5.37÷(1.18+1.18+5.37+3.52)=0.477μC2B2μ=3.52÷(1.18+1.18+5.37+3.52)=0.313 C2D2=3.52÷(1.18+1.18+3.52)=0.5986 μD2C2=1.18÷(1.18+1.18+5.37)=0.1525②柱μB2B3μ=1.18÷(1.18+1.18+5.37)=0.1525B2B1=1.18÷(1.18+1.18+5.37+3.52)=0.105 μC2C3μ=1.18÷(1.18+1.18+5.37+3.52)=0.105 C2C1=1.18÷(1.18+1.18+3.52)=0.2007 μD2D3μ=1.18÷(1.18+1.18+3.52)=0.2007D2D1结构一层=5.37÷(1.18+1+5.37)=0.711①梁μB1C1=5.37÷(1.18+1+5.37+3.52)=0.485 μC1B1=3.52÷(1.18+1+5.37+3.52)=0.318 μC1D1=3.52÷(1.18+1+3.52)=0.618μD1C1=1.18÷(1.18+1+5.37)=0.156②柱μB1B2=1÷(1.18+1+5.37)=0.133μB1B0=1.18÷(1.18+1+5.37+3.52)=0.107μC1C2=1÷(1.18+1+5.37+3.52)=0.090μC1C0μ=1.18÷(1.18+1+3.52)=0.207D1D2μ=1÷(1.18+1+3.52)=0.175D1D0(三)分层法算恒载作用下弯矩恒载作用下结构三层弯矩分配表6.3B C D上柱偏心弯矩分配系数0固端弯矩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合计一次分配14.650 -13.883 226.915 20.861 -251.346 84.509 -112.810 二次分配14.512 -14.512 228.818 21.278 -250.096 105.707 -105.707恒载作用下结构二层弯矩分配表6.40.768 12.717 -28.301↑↑↑B C D偏心弯矩分配系数固端弯矩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合计一次分配 6.931 4.431 -4.607 308.811 46.295 47.232 -385.113 169.804 -113.072 -92.837二次分配 5.901 3.401 -9.302 300.595 44.486 45.423 -390.504 191.416 -105.826 -85.591恒载作用下结构一层弯矩分配表6.52.127 9.081 -7.935↑↑↑B C D偏心弯矩分配系数固端弯矩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分配传递合计一次二次7.030 5.338 -12.368 267.469 35.352 22.097 -324.919 357.349 -46.247 -15.172 -295.930图6.2 弯矩再分配后恒载作用下弯矩图(KN·m)(四)框架梁弯矩塑性调幅为了减少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支座处的配筋数量,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以考虑竖向内力重分布,主要是降低支座负弯矩,以减小支座处的配筋,跨中则应相应增大弯矩。
框架结构课程设计(1)
M bl
r Mb
Mu c
l ib M bl l r ( M cu M cl ) ib ib r ib r M b l r ( M cu M cl ) ib ib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D值法 六、梁剪力、柱轴力等 同用分层法进行竖向荷载下内力计算,即:
取各梁为隔离体,由平衡关系 求得梁端剪力。
15.81kN 27.39kN 31.77kN 22.33kN
A2
15.81kN
B2
59.16kN
C2
22.33kN
29.01kN 20.89kN
72.36kN 33.11kN 38.67kN
35.53kN 28.83kN
A1
49.9kN
B1
144.14kN
C1
64.36kN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层法
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双 向 板
双向板
单
向
板
用分层法进行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框架在水平荷载(风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视为均匀分布,风压高度变 化系数按框架顶部标高确定。
进一步将均布荷载简化为作 用在梁柱节点上的水平集中力。
框架在水平荷载(风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用反弯点法或D值法进行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梁端截面: M max、 M max、Vmax
跨中截面: M max
M max 及相应的N和V
Nmax及相应的M和V
N min及相应的M和V
六、框架结构的结构构件设计
1、排架柱的计算长度l0(见教材表13-2) 2、框架节点的构造要求
A2 15.81
B2 59.16
C2 22.33
柱端弯矩值设计值的调整
柱端弯矩值设计值的调整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的要求:cc b MM η=∑∑式中, c M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来分配;b M ∑——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c η——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二级框架为1.2。
为了避免框架柱脚过早屈服,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5和1.15。
底层是指无地下室的基础以上或地下室以上的首层。
以第二层中柱为例进行柱调整:B 节点左、右梁端弯矩338.24157.690.62291.05KN m -+⨯=-⋅ 216.23137.690.62174.92KN m -⨯=⋅B 节点上、下柱端弯矩269.15163.220.1252.83KN m -+⨯=-⋅301.13163.610.6202.96KN m -+⨯=--⋅252.83202.96455.79B M KN m =+=⋅∑柱 291.05174.92465.97B MKN m=+=⋅∑梁0.99B B M M=∑∑梁柱1.1512.57B M KN m =⋅∑梁56.78B M KN m ∆=⋅, 在节点处将其按弹性弯矩分配给上、下柱端,即252.83512.57283.56455.79M KN m =⨯=⋅上202.96512.57228.24455.79M KN m =⨯=⋅下0.8283.56226.85RE M KN m γ=⨯=⋅上 0.8228.24182.59RE M KN m γ=⨯=⋅下其他层柱端弯矩的调整用相同的方法,计算结果如下:8、截面设计8.1 框架梁这里以第一层的AB 跨梁及第二层AB 柱为例来计算 8.1.1 一层AB 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第一层AB 梁)从梁的内力组合表中选出AB 跨跨间截面及支座截面的最不利内力,并将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为支座边缘控制截面的弯矩进行配筋计算。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端弯矩调幅法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端弯矩调幅法论文【摘要】调幅时应与其它因素综合考虑:所取的弯矩分布从静力学的角度考虑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不论对于结构或者任何构件,所选的弯矩图都要满足平衡条件(平衡)。
塑性铰区的转动能力足以使这一假定的弯矩分布在极限荷载下能够形成(转角相容)。
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开裂和挠度能够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相关规定(适用性)。
一、引言钢筋混凝土框架作为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具有传力明确、结构布置灵活、抗震性能和整体性好的优点,目前以广泛应用于各类民用和工业建筑中。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在荷载作用下,由于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和扩展、钢筋的锚固滑移以及塑性铰的形成和转动等原因、其内力明显的不同于弹性理论计算值,通常把这种差别叫做塑性内力重分布。
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方法有好几种,目前工程界普遍采用“弯矩调幅法”。
常将梁端内力(弯矩)进行调幅,即下调10%~20%(根据结构情况而定),并考虑了梁截面受压区混凝土的塑性发展和受拉区钢筋的强度贮备。
这样做也节约钢材且有利于满足“强柱弱梁”延性抗震的要求。
二、进行弯矩调幅的原因(1)、目前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内力分析采用的是弹性分析方法,但是在进行混凝土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却考虑了混凝土塑性变形的影响(如在混凝土受压区采用了等效矩形应力图;在受拉区则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过早出现裂缝,忽略了混凝土的抗拉作用)。
工程实践和大量的实验都证实了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承载力比按弹性设计计算的结果要大,这是由于按弹性设计理论得到的结果,只要构件的一个截面达到极限承载能力状态就标志着整个结构的破坏;但是由于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弹塑性材料,某个截面达到极限承载力,结构承载力并不一定完全丧失,只有当达到极限承载力的截面足够多使整个结构体系成为一个几何可变体系时,结构丧失稳定性才宣告破坏。
所以工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此种特性,考虑其塑性性能,在设计中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从而能够正确的评估结构的承载力,同时在结构破坏时有多个截面达到极限承载力,充分发挥结构塑性的潜力,有效的节约材料。
2.10框架梁、柱配筋计算
2.10第1/1轴框架梁、柱配筋计算2.10.1承载力抗震调整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规范》(JGJ3-2002)式(4.7.2-2)规定,有地震作用组合时,作用效应设计值S 应采用下式表达式:RE R S γ/≤ (2.3)式:RE γ——为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值见表2.10-1:表2.10-1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表具体调整见梁、柱配筋表。
最小配筋率的确定: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11.3.6规定,三级抗震时,框架梁正截面设计抗震要求的最小配筋率支座取0.25%和yt f f /55%=55×1.43/360=0.218%的较大值,跨中取0.20%和yt f f /45%=45×1.43/360=0.179%的较大值,所以支座取0.25%,跨中取0.20%。
且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2.10.2 梁截面设计 1).梁的正截面强度计算材料强度:C30(22/43.1,/3.14mm N f mm N f t c ==);HPB400级钢筋(2/360mm N f y =)。
(1) AB 跨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从梁内力组合表中,挑出第一层AB 梁跨中及支座截面的最不利内力。
、m kN M A .)08.79(68.171-= kN V A 80.114= m kN M .8.90=中 m kN M B .)82.35(08.154-= kN V B 44.119-=○1、计算跨中截面。
因梁板现浇,故跨中按T 形截面'0'0',1.0258.0465/120/,465,120f f f b h h mm h mm h >====不受此限制,,23003/69003/,45000mm l mm s b n ===+故取mm b f 2300'=。
)2/120465(12023003.140.1)2/('0''1-⨯⨯⨯⨯=-f f f c h h h b f αm kN M m kN mm N .8.90.45.1598.1045.15986=>=⨯=故属第一类T 形截面。
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一、背景介绍框架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承载能力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框架结构中,梁是起着承载和传递荷载的重要构件。
而在梁的设计中,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着梁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二、剪力设计值的定义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简称为剪力设计值,是指在框架梁端部截面上所承受的剪力,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数值。
剪力设计值是根据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剪力传递机制计算而得,是保证框架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参数之一。
三、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的计算方法1. 截面剪力的计算公式在计算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截面形状和荷载情况,采用相应的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常用的截面剪力计算公式包括梁的剪力平衡方程、弯矩剪力图解法等。
根据这些公式,可以计算得到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2. 剪力设计值的影响因素在实际的设计中,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截面形状、截面尺寸、荷载大小和作用形式等。
在计算剪力设计值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根据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计算。
四、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的实际应用1. 设计阶段的计算在框架梁的设计阶段,需要对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分析,以保证梁在承载荷载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通过对剪力设计值的计算,可以确定梁的合适截面尺寸和钢筋配筋,从而满足设计要求。
2. 施工阶段的监测在框架梁的施工阶段,需要对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进行监测和验证。
通过实际的监测数据,可以对设计阶段的计算进行验证,保证梁的实际承载情况符合设计要求。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是框架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关系着梁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中,需要对剪力设计值进行准确的计算和严格的监测,以保证框架结构的安全可靠。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组合内力增大调整系数
【注2】
规范条文 高规3.10.3-1
抗规6.2.4 高规3.10.2-2
抗规6.2.3
抗规6.2.5
高规3.10.2-2 抗规6.2.5
抗规6.2.5
轴力 增大系数 被增大对象
1.0
计算值
1.0
计算值
1.0
计算值
规范条文 -
-
备注
注1:按梁端弯矩
【注2】
1.2 (1.32=1.1*1.2)
内力增大系数及其表达式【被增大对象】
规范条文 -
高规3.10.2-2 抗规6.2.3
抗规6.2.3
高规3.10.2-2 抗规6.2.2
剪力
增大系数 (括号内数值为角 柱增大系数,依据
为抗规6.2.6)
被增大对象
1.2
【对一级V】
直接按抗规式6.2.4-2计算V
1.2 (计算轴 压比时, 取1.0)
计算值
高规3.10.4-2
注2:梁柱节点左 右梁端截面同时 针方向组合的弯 矩设计值之和, 即抗规式6.2.2-1
中
Mb
高规10.2.11-2 (抗规6.2.10-
2)
注2:梁柱节点左
1.68=1.2*1.4 (1.848=1.1*1.68)
【注2】
高规3.10.4-2
1.2
1.1
【注1】
1.0
1.44=1.2*1.2 (1.584=1.1*1.44)
【对一级V】
直接按抗规式6.2.5-2计算V (1.1V)
1.95=1.3*1.5 (2.145=1.1*1.95)
1.56=1.2*1.3 (1.716=1.1*1.56)
毕业设计指导书(框架结构设计)-内力计算及组合
计算杆件固端弯矩时应带符号,杆端弯矩一律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如图3-6。
图 3-6 杆端及节点弯矩正方向
1)横梁固端弯矩:
(1)顶层横梁
自重作用:
板传来的恒载作用:
(2)二~四层横梁
自重作用:
板传来的恒载作用:
2)纵梁引起柱端附加弯矩:(本例中边框架纵梁偏向外侧,中框架纵梁偏向内侧)
顶层外纵梁
相交于同一点的多个杆件中的某一杆件,其在该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的计算过程为:
(1)确定各杆件在该节点的转动刚度
杆件的转动刚度与杆件远端的约束形式有关,如图3-1:
(a)杆件在节点A处的转动刚度
(b)某节点各杆件弯矩分配系数
图 3-1 A节点弯矩分配系数(图中 )
(2)计算弯矩分配系数μ
(3)相交于一点杆件间的弯矩分配
(3)求某柱柱顶左侧及柱底右侧受拉最大弯矩——该柱右侧跨的上、下邻层横梁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其它层按同跨隔层布置(图3-4c);
当活荷载作用相对较小时,常先按满布活荷载计算内力,然后对计算内力进行调整的近似简化法,调整系数:跨中弯矩1.1~1.2,支座弯矩1.0。
(a)(b) (c)
图 3-4 竖向活荷载最不利布置
∑Mik/l
V1/A=gl/2+u-∑Mik/l
M=gl/2*l/4+u*1.05-MAB-V1/A*l/2
4
21.9
4.08
2.25
6
12.24
41.06
-30.54
2.55
50.75
-60.24
3
16.61
4.08
2.25
6
12.24
31.14
内力组合计算书
内力组合《抗震规范》第条规定如下。
截面抗震验算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G GE Eh Ehk Ev Evk w w wkS S S S S γγγψγ=+++ ()式中: 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γ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能力有利时,不应大于; γEh 、γEv ——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 采用; γw ——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s 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s 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 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 wk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ψw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表示水平方向的下标。
表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RE RS γ=式中: γ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除另有规定外,应按表采用;R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表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宜采用。
本次毕业设计,各截面不同内力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值如下表结构安全等级设为二级,故结构重要性系数为0 1.0γ=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组合三种工况:恒荷载控制下、活荷载控制下和有地震作用参加的组合。
其具体组合方法如下: 恒荷载控制下:Gk Qk S 1.35S 1.40.7S =+⨯ 活荷载控制下:Gk Qk S 1.2S 1.4S =+有地震作用参加的:Gk Qk Ehk S 1.2(S 0.5S ) 1.3S =+± Gk Qk Ehk S 1.0(S 0.5S ) 1.3S =+±对柱进行非抗震内力组合时,根据规范,对活载布置计算的荷载进行折减,折减系数由上而下分别为,,,,。
4框架结构设计计算
(7)绘制总弯矩图
图4-6 例题1 框架总弯矩图
用分层法计算下面框架的M图
3 水平荷载下内力近似计算—反弯点法
框架所受的水平荷载主要是 风和地震作用,这些均布都 可以化成作用在框架楼层结 点上的水平集中力,如图所 示。 这时框架侧移是主要的变形 因素。对于层数不多的框架, 柱子轴力较小,截面也较小, 当梁的线刚度ib比柱的线刚 度ic大的多时,采用反弯点 法计算其内力,误差比较小。
解:(1)将三层框架按图(b)、(c)、(d)的形式分解成单层框架,并将除 底层之外的柱线刚度乘以0.9的修正系数; (2)求梁柱相对线刚度。将各梁柱线刚度除以梁的线刚度,使梁的相对线 刚度为1;柱的相对线刚度分别为: 底层ic’=1.1、其余各层ic’=1.3; (3)求节点弯矩分配系数。 以第三层A柱节点为例,求弯矩分配系数μ3i:
构件 分配系数
一层框架弯矩叠加
构件
分配系数 叠加弯矩 分配不平衡弯矩 弯矩小计
柱A12
0.32 2.688+0.952=3.64 -0.952×032=- 0.305 3.335
柱A10
0.38 3.192 -0.952×038= -0.362 2.83
梁1ab
0.3 -5.88 -0.952×03=- 0.285 -6.165
反弯点法
多层多跨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通常如图 所示。它的特点是,各杆件的弯矩图均为直线,每 杆均有一零弯矩点,称为反弯点.
如果在反弯点处将柱子切开,切断点处的内力将只有剪力和轴 力。如果知道反弯点的位置和柱子的抗侧移刚度,即可求得各柱 的剪力,从而求得框架各杆件的内力,反弯点法即由此而来。 由此可见,反弯点法的关键是反弯点的位置确定和柱子侧向刚 度的确定。
常用数据—混凝土结构
1283
1479
1676
125
101
157
226
308
314
402
509
515
628
767
905
1068
1232
1420
1608
130
151
217
296
302
387
489
495
604
737
870
1027
1184
1365
1547
140
140
202
275
280
3684
808
0.24ft/fyv
沿梁全长《高》6.3.5
连梁
0.30ft/fyv
0.30ft/fyv
0.28ft/fyv
0.26ft/fyv
0.24ft/fyv
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箍筋直径和间距要满足框架梁加密区要求
转换梁
1.30ft/fyv
1.20ft/fyv
1.10ft/fyv
1.0ft/fyv
0.9ft/fyv
C70
C75
C80
有屈服点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无屈服点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β1不超过C50时,取为,C80时,,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α1不超过C50时,取为,C80时,,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截面受拉区配置不同种类的钢筋时,ξb应分别计算,并取其较小值。
289
293
357
436
514
607
700
预应力框架梁计算
预应力框架梁(YKL2)的计算书1.设计资料1. 混凝土强度等级:40C 219.1/c f N mm = 22.39/tk f N mm = 21.71/t f N mm = 240/cu f N mm = 423.2510/c E N mm =⨯2. 钢筋1).预应力筋采用低松弛(15.2)sφ钢绞线,每根钢筋截面面积为12139p A mm =21860/ptk f N mm = 21320/py f N mm = 521.9510/p E N mm =⨯2).非预应力纵向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2300/y f N mm = 52210/s E N mm =⨯3).箍筋采用HPB235级钢筋: 2210/y f N mm =3. 锚具采用: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OVM.M15-14锚具4. 预应力梁的计算跨度取两端柱子的中心线距离: 26200mm 2预应力框架梁的计算 2.1设计资料图1:框架梁(YKL2)内力布置图2.1.1梁的几何特性:图2框架梁为T 形截面, 111900262001871,1900,600, 3.1741515600h h l mm h mm b mm b ==⨯=====<取120,12600121202040()f f f h mm b b h mm '''==+=+⨯=几何特征值为:522112040120 2.44810(),1900601840()A mm y mm =⨯=⨯=-= 52222600178010.6810(),1780/2890()A mm y mm =⨯=⨯==555212 2.4481010.681013.12810()A A A mm =+=⨯+⨯=⨯55112205512 2.44810184010.68108901067()2.4481010.6810A y A y y mm A A +⨯⨯+⨯⨯===+⨯+⨯111222I I A a I A a =+++3322114204012060017802040120(18401067)6001780(1067890)12124.6210()mm ⨯⨯=+⨯⨯-++⨯⨯-=⨯2.1.2内力组合: 支座处:弯矩设计值:38630.93476.7()M kN m =⨯=⋅(考虑次弯矩有利的影响) 短期效应组合:77430153789()s M kN m =+=⋅ 长期效应组合:30157740.73556.8()l M kN m =+⨯=⋅ 跨中:弯矩设计值:8788 1.210653.6()M kN m =⨯=⋅(考虑次弯矩不利的影响) 短期效应组合:496011636123()s M kN m =+=⋅ 长期效应组合:496011630.75774.1()l M kN m =+⨯=⋅2.2预应力筋的估算:混凝土强度等级:40C ,钢绞线(1X7):15.2sφ222119.1/,1860/,1320/c ptk py f N mm f N mm f N mm α===2.2.1预应力筋的估算:按正截面承载力要求估算预应力筋的数量 取预应力度PPR=0.7 (1)跨中按矩形截面来估算: 1.2878810545.6M kN m =⨯=⋅取95,35,120s p a mm a mm a mm ===01900951805(),1900351865(),s s h h a mm h h a mm =-=-==-=-= 19001201780()p p h h a mm =-=-=6220012210545.61018051805 1.019.1600c M x h h f b ⨯⨯=--=--α⨯⨯0614()0.350.351805632()mm h mm =<⨯=⨯=h 0——截面有效高度(预应力与非预应力筋的合力点距混凝土边缘的距离) M ——外荷载效应组合引起的弯矩设计值()62010545.6100.73733()132********/2()2p py MA mm x f h λ⨯==⨯=⨯--(其中:PPR :即预应力度,也可用λ表示)23733/13926.9,815.2,3892(mm )S p A φ==选配2 p p xz h 1780614/21473(mm)2=-=-= s s xz h 1865614/21558(mm)2=-=-=()6210545.610-3892132014731()6372()3001558s p py p y s A M A f z mm f z ⨯⨯⨯=-==⨯非预应力筋:6372/49113.114=,选配225,6874(mm )s A =总配筋率为:/687413203892/3002.22% 2.5%,6001805s py p yA f A f bh ++⨯ρ===<⨯满足要求。
框架计算简图及梁柱线刚度
标准层8×0.2×(5.4-0.65)=7.6 KN/m水泥粉刷墙面(5.4-0.65)×2×0.36=3.42 KN/m合计:11.02 KN/m
底层8×0.2×(6-0.65)=8.56 KN/m
2
水泥粉刷墙面(6-0.65)×2×0.36=3.852 KN/m合计:12.412 KN/m
m第三跨:M左=-210.47×0.8=-168.38 KN·
mM右=214.41×0.8=171.53 KN·
m V左=127.11KN V右=-127.92 KN M中=213.5 KN·
m右边跨:M左=-228.69×0.8=-182.95KN·
m M右=173.03×0.8=138.42 KN·
⑹、K轴柱纵向集中荷载的计算:
5顶层柱恒载=7.8×4.465+3.9×2.76+2×7.8××6.14×1.95=162.33 KN 8
5标准层柱恒载=7.8×4.465+3.9×2.76+2×7.8××3.4×1.95=110.23 KN 8
3、恒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计算:
用叠加法计算梁的固端弯矩,计算结果见下表1:
50.3852 +0.3853)×3.9+2.76×3.9+2××6.14×1.95×3.9+2.768
5×3+2×1.5××6.14=236.79 KN 8
5标准层柱恒载=4.465×7.8+2×3.4×1.95××3.9×2+2×3.4×1.5×(1-28
5×0.3852 +0.3853)×3.9+2.76×(3.9+3)+2×1.5××3.4=8
内力组合及内力调整
7 内力组合及内力调整7.1内力组合各种荷载情况下的框架内力求得后,根据最不利又是可能的原则进行内力组合。
当考虑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时,应在内力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增幅。
分别考虑恒荷载和活荷载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和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并比较两种组合的内力,取最不利者。
由于构件控制截面的内力值应取自支座边缘处,为此,进行组合前,应先计算各控制截面处的(支座边缘处的)内力值。
1)、在恒载和活载作用下,跨间max M 可以近似取跨中的M 代替,在重力荷载代表值和水平地震作用下,跨内最大弯矩max M 采用解析法计算:先确定跨内最大弯矩max M 的位置,再计算该位置处的max M 。
当传到梁上的荷载为均布线荷载或可近似等效为均布线荷载时,按公式7-1计算。
计算方式见图7-1、7-2括号内数值,字母C 、D 仅代表公式推导,不代表本设计实际节点标号字母。
2max182M M M ql +≈-右左 且满足2max 116M ql = (7-1) 式中:q ——作用在梁上的恒荷载或活荷载的均布线荷载标准值;M 左、M 右——恒载和活载作用下梁左、右端弯矩标准值;l ——梁的计算跨度。
2)、在重力荷载代表值和地震作用组合时,左震时取梁的隔离体受力图,见图7-1所示, 调幅前后剪力值变化,见图7-2。
图7-1 框架梁内力组合图图7-2 调幅前后剪力值变化图中:GC M 、GD M ——重力荷载作用下梁端的弯矩; EC M 、CD M ——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的弯矩C R 、D R ——竖向荷载与地震荷载共同作用下梁端支座反力。
左端梁支座反力:()C 1=2GD GC EC ED ql R M M M M l--++;由0M ddx=,可求得跨间max M 的位置为:1C /X R q = ; 将1X 代入任一截面x 处的弯矩表达式,可得跨间最大弯矩为: 弯矩最大点位置距左端的距离为1X ,1=/E X R q ;()101X ≤≤; 最大组合弯矩值:2max 1/2GE EF M qX M M =-+;当10X <或11X >时,表示最大弯矩发生在支座处,取1=0X 或1=X l ,最大弯矩组合设计值的计算式为:2max C 11/2GE EF M R X qX M M =--+; 右震作用时,上式中的GE M 、EF M 应该反号。
双向板弯矩计算表格
攀枝花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第二部分结构计算1 工程概况1.1 设计概况:1.1.1 建设项目名称:攀枝花某小区住宅B栋1.1.2 建设地点:攀枝花金江区1.1.3 设计资料:攀枝花某小区住宅B栋,可占用土地为50m*10m,实际占地面积为50*10,主体为五层,室内外地坪高差为600mm,层高3m, 女儿墙高1.2m,总高21.7m。
.每层一个单元,一梯两户,户型为三室两厅,框架结构。
其各层楼的具体布置见图纸。
地质勘察表明,勘查范围内基底岩石有辉长岩和灰岩,其中辉长岩分布于Ⅰ-Ⅰ1剖面的CK1~CK3钻孔附近,灰岩分布于Ⅱ-Ⅱ1剖面的CK4~CK6号钻孔(详见有关剖面图)。
2、补勘察施工的钻孔在灰岩揭露深度内未见有岩溶。
3.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综合判定,该场地属于中硬场地土,II级建筑场地,处于建筑抗震的有利地段。
攀枝花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
4.持力层建议设在含碎石粉质粘土层。
5.气象资料:全年主导风向:偏南风夏季主导风向,常年降雨量为:350mm,时间是5—7月,基本风压为:0.4kN/m2(B类场地)6.底层室内主要地坪标高为±0.000,室外-0.60001.2 结构承重方案选择根据建筑功能要求以及建筑施工的布置图,本工程确定采用纵横框架承重方案,框架梁、柱布置参见结构平面图一。
在计算时采用横向框架1.3 主要构件选型及尺寸初步估算1.3.1. 主要构件选型(1)梁﹑板﹑柱结构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2)墙体采用:粘土空心砖(3)墙体厚度:内外墙均为200mm(4)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1.3.2. 梁﹑柱截面尺寸估算(1)主梁:纵向主梁的跨度为L1=2400mm ,L2=4300mm ,L3=3300mm ,L4=3600mm ,L5=5500mm ,所以L 取较大值。
h=(1/10~1/15)L=366mm~550mm 取h=400mm截面宽度: (1/2~1/3)h=133~200mm ,取b=250mm ,满足200,b mm >且b/h=400/250=1.6<4故主要框架梁初选截面尺寸为:b ×h=400mm ×250mm(2)次梁:截面高度:h=(1/10~1/15)L=240mm~360mm ,取350mm 截面宽度:b=(1/2~1/3)h=116mm~175mm ,取250mm , 故次要框架梁初选截面尺寸为: b ×h=250mm×350mm (3) 框架柱:11112~(~3000374.7~281,(1~),.152015203h H mm mm b h b h ==⨯===())取又根据公式:,Vc n cN A f μ=其中n μ为轴压比限值,一般取0.9. 各层的重力代表值近似取212/KN m ,由结构平面布置图可得中柱的负荷面积是3.6×4.8/2+3.6×3.6/2=15.12mm 2,则竖向荷载的轴压估计值:选35C 型混凝土,216.7/,c f N mm =KN Nv 1134512.151225.1=⨯⨯⨯=,2754497.169.01134mm Ac =⨯=,且框架柱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故初选截面450450.b h mm mm ⨯=⨯2 . 板的设计板采用整体现浇式,板厚100C混泥土,板中钢筋采用,采用30h mmHPB级钢筋。
双向板弯矩计算表格.doc
攀枝花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第二部分结构计算1 工程概况1.1 设计概况:1.1.1 建设项目名称:攀枝花某小区住宅B栋1.1.2 建设地点:攀枝花金江区1.1.3 设计资料:攀枝花某小区住宅B栋,可占用土地为50m*10m,实际占地面积为50*10,主体为五层,室内外地坪高差为600mm,层高3m, 女儿墙高1.2m,总高21.7m。
.每层一个单元,一梯两户,户型为三室两厅,框架结构。
其各层楼的具体布置见图纸。
地质勘察表明,勘查范围内基底岩石有辉长岩和灰岩,其中辉长岩分布于Ⅰ-Ⅰ1剖面的CK1~CK3钻孔附近,灰岩分布于Ⅱ-Ⅱ1剖面的CK4~CK6号钻孔(详见有关剖面图)。
2、补勘察施工的钻孔在灰岩揭露深度内未见有岩溶。
3.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综合判定,该场地属于中硬场地土,II级建筑场地,处于建筑抗震的有利地段。
攀枝花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
4.持力层建议设在含碎石粉质粘土层。
5.气象资料:全年主导风向:偏南风夏季主导风向,常年降雨量为:350mm,时间是5—7月,基本风压为:0.4kN/m2(B类场地)6.底层室内主要地坪标高为±0.000,室外-0.60001.2 结构承重方案选择根据建筑功能要求以及建筑施工的布置图,本工程确定采用纵横框架承重方案,框架梁、柱布置参见结构平面图一。
在计算时采用横向框架1.3 主要构件选型及尺寸初步估算1.3.1. 主要构件选型(1)梁﹑板﹑柱结构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2)墙体采用:粘土空心砖(3)墙体厚度:内外墙均为200mm(4)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1.3.2. 梁﹑柱截面尺寸估算(1)主梁:纵向主梁的跨度为L1=2400mm ,L2=4300mm ,L3=3300mm ,L4=3600mm ,L5=5500mm ,所以L 取较大值。
h=(1/10~1/15)L=366mm~550mm 取h=400mm截面宽度: (1/2~1/3)h=133~200mm ,取b=250mm ,满足200,b mm >且b/h=400/250=1.6<4故主要框架梁初选截面尺寸为:b ×h=400mm ×250mm(2)次梁:截面高度:h=(1/10~1/15)L=240mm~360mm ,取350mm 截面宽度:b=(1/2~1/3)h=116mm~175mm ,取250mm , 故次要框架梁初选截面尺寸为: b ×h=250mm×350mm (3) 框架柱:11112~(~3000374.7~281,(1~),.152015203h H mm mm b h b h ==⨯===())取又根据公式:,Vc n cN A f μ=其中n μ为轴压比限值,一般取0.9. 各层的重力代表值近似取212/KN m ,由结构平面布置图可得中柱的负荷面积是3.6×4.8/2+3.6×3.6/2=15.12mm 2,则竖向荷载的轴压估计值:选35C 型混凝土,216.7/,c f N mm =KN Nv 1134512.151225.1=⨯⨯⨯=,2754497.169.01134mm Ac =⨯=,且框架柱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故初选截面450450.b h mm mm ⨯=⨯2 . 板的设计板采用整体现浇式,板厚100C混泥土,板中钢筋采用,采用30h mmHPB级钢筋。
常用数据—混凝土结构(新规范)
3连梁中,非抗震时,顶面及底面单侧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不宜大于%;抗震时,跨高比≤1时,不宜大于%;1<跨高比≤2时,不宜大于%;2<跨高比≤时,不宜大于%;<跨高比时,不宜大于%;
框架梁、连梁沿梁全长箍筋面积配筋率(加密区和非加密区)《高》6.3.5
3仅针对地震作用标准值
4《高》8.1.10
3
部分框支抗震墙的框支柱、有关梁
V,M
1框支柱总剪力调整
a每层框支柱数目n≤10
框支层≤2时,Vci≥
框支层≥3时,Vci≥
b每层框支柱数目n>10
框支层≤2时,∑Vci≥
框支层≥3时,∑Vci≥
2构件内力调整
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框架梁的剪力和弯矩,但框支梁的剪力、弯矩、框支柱的轴力可不调整。
HRB335
HRB400
HRB500
一级(跨中)
二级(支座)
和65ft/fy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二级(跨中)
三四级(支座)
和55ft/fy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三四级(跨中)
非抗震
和45ft/fy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转换梁
85
148
231
333
453
462
591
748
758
924
1127
1331
1571
1811
2088
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