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土壤监测是指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和评价,以及对土壤环境变化进行跟踪和预测的一种环境监测活动。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是指在进行土壤监测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包括监测的目标、监测的内容、监测的方法、监测的频次、监测的区域等。
下面将就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监测的目标1.了解土壤环境的污染状况,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2.了解土壤环境的变化趋势,包括土壤质量的改善或恶化情况。
3.为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的内容1.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包括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容重等。
2.土壤污染物的监测,包括重金属元素(如铅、镉、铬、汞等)、有机物(如农药、石油类化合物等)和放射性物质等。
3.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监测,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土壤酶活性等。
4.土壤养分元素的监测,包括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的含量。
三、监测的方法1.野外取样:根据监测区域的特点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采样点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
2.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含量、微生物和酶活性、养分元素等方面的分析。
3.数据处理:对实验室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得出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
四、监测的频次1.定期监测:根据土壤环境的特点和监测的目的,制定定期的监测计划,如每年进行一次监测。
2.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特殊区域,进行不定期的监测,以掌握土壤环境的变化情况。
五、监测的区域1.全国范围的监测: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壤环境进行监测,掌握土壤环境的总体状况。
2.重点区域的监测:对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重点监测。
六、监测的意义1.为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为农业生产提供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的评价结果,指导合理施肥。
3.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保障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检测工作实施方案
土壤检测工作实施方案一、前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因此,对土壤进行定期的检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土壤检测工作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二、工作目的。
1. 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包括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2. 发现土壤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3. 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合理施肥,科学种植。
三、实施步骤。
1. 选择检测地点。
根据农田的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和农作物种植情况,选择代表性的检测点位,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采集土壤样品。
(1)确定采样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点,保证采样的代表性和全面性;(2)采样方法,使用专业的土壤采样器进行采样,每个采样点深度应达到20-30厘米,并且应混合采样,保证样品的均匀性;(3)样品数量,根据实际情况,每个检测点至少采集3-5个土壤样品,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3. 实验室分析。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专业的土壤分析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的检测。
4. 结果解读。
(1)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检测结果,分析土壤的基本性质和存在的问题;(2)结合农田的实际情况,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5. 制定施肥方案。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四、注意事项。
1. 采样时应避免与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直接接触,以免污染土壤样品;2. 采样和分析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3. 对于有害物质超标的土壤,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避免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五、总结。
土壤检测工作的实施方案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
通过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监测实施方案范本
土壤监测实施方案范本一、背景。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为了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监测,保护土壤资源,制定土壤监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目的。
1. 了解土壤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2. 掌握土壤污染程度,为土壤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3. 为土壤肥力评价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4. 为土壤环境管理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三、监测内容。
1. 土壤理化性质监测,包括土壤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2. 土壤污染监测,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3. 土壤微生物监测,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等;4. 土壤生态功能监测,包括土壤抗蚀性、保水保肥能力等;5.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温度、湿度、通气性等。
四、监测方法。
1. 野外采样,根据土壤类型和用途,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深度,采用土壤钻孔或者土壤钻取器进行采样;2. 实验室分析,将采样回来的土壤样品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理化性质、微生物和污染物的分析;3. 数据处理,对实验室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土壤环境监测图谱和报告;4. 结果解读,根据监测结果,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监测周期。
1. 常规监测,每年进行一次,以了解土壤环境的基本情况;2. 重点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进行定期监测。
六、监测保障。
1. 人员保障,配备专业的土壤监测人员,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2. 设备保障,配备先进的土壤监测设备和工具,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资金保障,确保监测经费的充足,保障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七、监测报告。
1. 撰写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编写监测报告;2. 报告发布,将监测报告提交相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八、监测效果。
1. 为土壤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 为土壤肥力评价和合理施肥提供数据支持;3. 为土壤环境管理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4.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土壤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土壤监测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壤污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加强土壤监测工作势在必行。
本文档旨在制定土壤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确保土壤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项目目的。
本项目旨在全面了解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项目内容。
1. 初步调查,对监测区域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土壤类型、地质构造、周边环境等基本情况。
2. 监测方案制定,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制定具体的土壤监测方案,确定监测点位和监测指标。
3. 实地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对监测点位进行实地采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4. 实验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取土壤污染情况的详细数据。
5. 数据处理与评价,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价,形成监测报告,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制定监测方案,根据监测区域的特点和监测目的,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点位、监测频次、监测指标等内容。
2. 采样计划,根据监测方案,制定采样计划,确定采样时间、采样方法和采样数量。
3. 采样实施,组织专业人员按照采样计划,对监测点位进行土壤采样,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样品保存与运输,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正确的保存和运输,避免样品的污染和变质。
5. 实验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获取土壤污染情况的具体数据。
6. 数据处理与评价,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价,形成监测报告,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五、项目实施要求。
1. 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和采样计划进行实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采样和实验分析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标准,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 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提出科学的治理建议,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六、项目实施风险及对策。
1. 采样过程中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样品的污染或变质。
墒情监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墒情监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墒情监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目的是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土壤盐分等墒情要素进行实时监测,以保障农田水分和土壤养分的合理利用,提高农田生产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
本实施方案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制,以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推动农田墒情监测工作的全面进行。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墒情监测建设工程2. 项目地点:某某县农田生态示范区3. 项目内容:包括墒情监测站建设、传感器安装和调试、监测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搭建等内容。
4. 项目投资:预计总投资为100万元。
5. 项目周期:预计工期为6个月。
三、建设内容和规模1. 墒情监测站建设:在农田生态示范区设置3个墒情监测站,分别布设在该区域的东、西和中部,以全面覆盖各类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2. 传感器安装和调试:在每个监测站设置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和土壤盐分传感器,以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要素的变化情况。
3. 监测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搭建:通过建设数据采集设备和数据传输通道,将监测站获取的数据实时上传到监测数据中心,并搭建数据管理系统,以进行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四、技术方案1. 墒情监测站建设:每个监测站选址在农田中心地带,设置防护措施以确保设备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同时,监测站建设应考虑周边农作物类型和密度,以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2. 传感器安装和调试:选用经过国家认证的土壤墒情传感器,并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种类的传感器,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应确保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监测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搭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监测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采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五、工程进度安排1. 立项阶段(1个月):确定项目建设地点、制定详细的工程计划和预算,进行相关手续的申报和批准。
2. 设计阶段(1个月):完成监测站建设和传感器安装的详细设计方案,进行设备采购和供货商洽谈,确定监测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
墒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墒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的墒情监测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墒情监测是通过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实时、准确地监测,以及对土壤墒情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为农民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帮助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本方案旨在指导墒情监测工作的实施。
二、目的与意义墒情监测工作的目的是获取土壤墒情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监测土壤水分变化,可以及时调整灌溉量,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
与此同时,墒情监测工作还可以提供与气象数据的融合分析,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管理,减少农业灾害的发生。
因此,开展墒情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工作内容1. 建设墒情监测站点:根据农田分布和土壤类型,合理选择监测站点,并确定监测网格的大小和密度。
监测站点的建设应考虑土壤空间变异性,保持代表性。
同时,需要确定墒情监测设备的种类和规格,包括土壤水分传感器、气象监测装置等。
2. 实施墒情监测:安装墒情监测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采集到实时的墒情数据。
监测频率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一般应保持每日或每小时进行数据采集,以获取特定时间段内土壤水分变化情况。
3. 数据传输与存储:将采集到的墒情数据通过通信技术进行传输,远程上传至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需要搭建相应的数据库和存储系统,对数据进行记录和整理,以备日后使用。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墒情数据进行质量检验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筛查、异常值处理等。
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计算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季节变化规律等。
5. 墒情预测与决策支持: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开展墒情预测工作。
利用数学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土壤水分的预测模型,为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开展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将墒情数据与其他农业要素进行融合,为农业管理决策提供全面支持。
6. 推广应用与培训:通过组织培训班、开展科普宣传等手段,提高农民的墒情监测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
2023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实施方案
2023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实施方案在2023年,中国将进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土壤的质量状况,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实施方案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实施目标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实施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我国土壤的类型和分布情况,建立土壤分类系统;2.掌握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评估土壤的质量状况;3.了解土壤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源分布情况,评估土壤环境风险;4.掌握土壤的水分、养分和有机质等资源状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持;5.建立土壤数据库,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施内容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类型和分布的调查:通过野外勘测和实地观测,绘制土壤类型图和土壤分布图,了解我国土壤的类型和分布情况。
2.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的测定: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如颜色、质地、酸碱度等)和肥力状况(如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3.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测定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的含量,评估土壤的污染程度。
4.土壤水分、养分和有机质等资源状况的调查: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测定土壤中水分含量、养分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等,评估土壤的资源状况。
5.土壤数据库的建立:将调查结果整理、归纳和入库,建立全国土壤数据库,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实施方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野外调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野外调查,采集土壤样品,并标注采样点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类型等信息。
2.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状况、污染物含量等。
3.数据处理:将实验室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形成土壤普查报告。
4.数据库建设:将土壤普查结果整理、归纳和入库,建立全国土壤数据库,提供在线查询和数据下载服务。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解决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范围。
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
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
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
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定点、定期监测。
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达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本原则(一)代表性。
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及时性。
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按时上报。
(三)规范性。
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按时上报。
(四)规范性。
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三、重点工作(一)监测点布设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墒情实施方案
墒情实施方案1. 引言墒情是指土壤含水量及其分布情况。
在农田、林地、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水资源管理等领域中,了解土壤墒情是非常重要的。
墒情实施方案是为了有效地收集和监测土壤墒情信息而制定的一种方案。
本文档将介绍墒情实施方案的背景、目标、方法和步骤,并提供相应的实施建议。
2. 背景土壤墒情是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通过监测土壤墒情,可以帮助农民合理用水,调控作物生长,提高农田灌溉效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地的沙漠化。
同时,通过有效地收集和分析土壤墒情数据,可以更好地预测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风险,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3. 目标墒情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壤墒情监测体系,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土壤墒情情况,为农田灌溉、水资源调配等决策提供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收集土壤墒情数据,建立土壤墒情数据库;•提供土壤墒情监测方法和工具;•实施土壤墒情调查和监测项目;•分析土壤墒情数据,制定相应的决策和措施。
4. 方法和步骤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法和步骤:步骤1:设立监测站点根据地理位置、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站点。
站点应均匀分布,具有代表性,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步骤2:安装监测设备在选定的监测站点上安装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包括土壤墒情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通信设备。
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便实时采集墒情数据。
步骤3:收集和存储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器和通信设备,将墒情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
在数据中心建立土壤墒情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收集到的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步骤4:数据分析和处理利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对土壤墒情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根据需要,可以制定指标和模型,对墒情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步骤5:制定决策和措施基于对墒情数据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决策和措施。
例如,根据土壤墒情情况,合理安排农田灌溉计划,调整水资源的分配,采取适当的防灾措施等。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
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2003 年12 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
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
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设计、设备)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设计与、设备)1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设计土壤墒情监测是通过常年降雨量、温度、湿度和光照的观测记录,对监测点所在区域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农业生产技术配置、作物长势、灾害性天气等观测记载。
掌握‘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了解降水、灌溉及土壤水分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农业生产的抗旱减灾和提高水资源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1.1土壤墒情监测站的建设按照农业部土壤墒观测站建设要求,每个县建立土壤墒情监测自动观测点4个(按每个县不同海拨高度设置监测点),各监测点具体位置分在××乡××村。
1.2土壤墒情观测的方法自动监测点是以土壤水分测试仪和小型气象站进行实时自动监测。
安装土壤墒情与旱情管理系统,将土壤水分测试仪4个测量传感器分别水平埋入10cm、30cm、50cm、80cm的土层中,各传感器与多通道数据采集器连接。
1.3数据采集自动墒情监测点的数据设置为每日记录24次,每隔一小时自动记录一正文 第1页 共3页次,必须及时下载数据,防止数据丢失。
1.4土壤墒情的分析与评价采用实验归纳法,按不同作物、不同土壤质地分别建立土壤墒情等级评价指标。
据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层土壤含水量对作物的满足程度划分为‘涝渍、适宜、轻旱、中旱、重旱、极旱’等7个等级。
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作物长势相结合,以‘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凋萎含水量、主要根系分布层深度和受旱作物比例’为评价因子,对土壤墒情做出科学评价,结合当实际,提出解决旱情和涝情技术措施。
1.5信息汇报每月10日和25日将土壤墒情监测数据上报省土肥站,在农作物播种期、关键生育期和气象灾害发生起,增加检测频率和报告次数;省土肥站将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后,上报全国农技中心农业节水信息网。
并且各监测县每月编写一期土壤墒情监测简报上传中国节水农业信息网。
2土壤墒情监测点所需仪器自动墒情监测点需要仪器:(1)土壤墒情与旱情管理系统,型号TZS-12J,包括6个探头、无线接收模块部分、信号节点主板、太阳能、蓄电池、发射器、防雨箱和架子;(2)土壤旱情指标评价系统(软件);正文 第2页 共3页(3)防锈铁丝网围栏(2.5长,2米宽,2.5米高),耕地占用费(5平方米20年使用费)。
墒情实施方案
墒情实施方案一、背景墒情是指土壤中的水分状况,是土壤水分管理的重要指标。
合理的墒情管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制定科学的墒情实施方案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持土壤墒情平衡,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三、实施措施1. 确定灌溉方案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和土壤墒情状况,确定合理的灌溉方案。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浪费,保持土壤墒情平衡。
2.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墒情状况和作物的养分需求,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墒情失衡。
采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墒情状况。
3.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根据土壤墒情状况和气候条件,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选择适应当地墒情条件的作物,降低对水分的需求,减少墒情失衡的风险。
4. 加强土壤保护采取覆盖、轮作、深翻等方式,保护土壤墒情,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墒情状况。
5. 加强监测和管理建立墒情监测系统,定期对土壤墒情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灌溉和施肥方案,保持土壤墒情平衡。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墒情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四、预期效果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2. 保护土壤墒情,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3. 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灌溉水量,节约水资源。
4.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墒情实施方案是农业生产和土壤保护的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墒情实施方案,推动墒情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壤墒情站实施方案及流程
土壤墒情站实施方案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项目背景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大国之一,土壤墒情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方案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方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方案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推动土壤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
本文将介绍该试点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计划。
一、目标通过试点工作,掌握土壤质量状况、土壤退化程度、土壤污染状况等关键信息,为土壤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全国土壤数据库,为土壤资源管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二、内容1. 土壤质量状况评估: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测定,评估土壤质量状况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2. 土壤退化评估:调查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退化程度,包括水土流失、盐碱化、酸化等指标评估。
3.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针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关键污染物,采集土壤样品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土壤污染风险。
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特征,揭示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5. 土壤碳储量测定:测定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评估土壤碳储量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三、方法1.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不同地域、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试点区域。
2. 根据国家标准和规范,制定土壤采样方案和实验室分析方法。
3. 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辅助土壤样品采集和数据处理。
4. 建立土壤监测网络和样品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合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综合评估土壤质量、退化和污染情况。
四、计划1. 2023年至2025年,选择10个省份作为试点区域,开展土壤普查试点工作。
2. 2026年至2027年,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3. 2028年至2030年,对土壤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发布,形成全国土壤资源数据库。
通过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我们将全面掌握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土壤保护政策和开展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土壤墒情监测实施方案
土壤墒情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
土壤墒情监测是指对土壤中水分含量和渗透性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湿润程度和水分变化情况。
土壤墒情监测在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对于保障土壤水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二、监测目的。
1. 了解土壤水分含量和分布情况,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科学依据;2. 监测土壤墒情变化,为灌溉和排水提供数据支持;3. 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4. 为防治土壤干旱、盐碱化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
1. 选择监测点位,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因素,选择代表性的监测点位进行监测;2. 测定土壤水分含量,采用土壤水分传感器、水分计等设备,定期对监测点位进行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3. 分析土壤渗透性,通过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因素,分析土壤的渗透性情况;4. 数据记录和分析,对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监测方法。
1. 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法,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对土壤水分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实现自动化监测;2. 土壤水分计测定法,采用土壤水分计对土壤水分进行定量测定,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水分含量数据;3. 土壤剖面取样法,对监测点位进行土壤剖面取样,分析土壤渗透性和水分分布情况。
五、监测周期。
1. 季节性监测,根据农作物生长季节和气候变化情况,进行春、夏、秋、冬四季的土壤墒情监测;2. 定期监测,每月定期对监测点位进行土壤墒情监测,及时掌握土壤水分变化情况。
六、监测报告。
1. 报告内容,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点位、监测数据、分析结果等内容;2. 报告形式,可以采用文字、图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呈现,直观清晰;3. 报告用途,监测报告可用于农业生产指导、水资源管理决策、环境保护评估等方面。
七、监测质量控制。
1. 设备校准,定期对土壤水分传感器、水分计等设备进行校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2. 监测人员培训,对监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监测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3. 质量评估,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土壤墒情监测施工方案
土壤墒情监测施工方案1. 引言土壤墒情监测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监测土壤湿度、水分含量等指标,可以为农民提供准确的灌溉和施肥建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本文档将介绍土壤墒情监测的施工方案,包括设备选择、安装布局、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内容。
2. 设备选择2.1 土壤墒情传感器土壤墒情传感器是进行土壤墒情监测的核心设备,其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测量范围:传感器测量范围需要覆盖实际应用中的土壤湿度变化。
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常见的有0-100%的VWC(容积含水量)测量范围。
- 精度:传感器的精度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以百分比或者毫伏( mV)表示。
一般而言,精度越高,测量结果越可靠。
- 可靠性:选择经过实际验证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传感器品牌和型号,以确保长时间稳定运行。
- 兼容性:传感器需兼容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因此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考虑与采集设备的兼容性。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土壤墒情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负责接收传感器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其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 通信方式:选用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通信方式,常见的有有线和无线方式。
无线通信方式具有安装方便、灵活性高的优点,但其稳定性和传输距离要受到环境和障碍物的影响。
- 数据存储和传输:选择具备足够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能力的设备,以适应不同的数据处理需求。
- 可靠性和稳定性:选择经过实际验证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设备,以确保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安装布局3.1 传感器布置传感器的布置应根据实际需求,通常布置在农田中的不同深度和位置,以获取土壤墒情的整体分布情况。
具体布置方式应满足以下原则: - 采样点密度:根据农田的大小和形状,确定传感器的布置密度,以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农田的墒情变化情况。
- 采样深度:根据植物生长特点和根系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深度,通常在10cm和30cm之间。
- 布点方式:传感器可以采用线性布点、面阵布点等方式,具体根据农田的形状和要求来确定。
土壤检测实施方案
土壤检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对土壤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目的1. 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通过对土壤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土壤污染情况,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2. 保护生态环境:及时发现和治理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土壤检测,科学合理地施肥和种植,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步骤1. 制定检测计划:根据土壤类型、农作物种植情况和周边环境情况,制定土壤检测的时间、地点和频次。
2. 采集土壤样品:按照计划,选择代表性的土壤样品点,采集土壤样品,并做好样品编号和记录工作。
3.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4. 数据解读: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检测报告,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估,分析土壤是否存在污染以及污染程度。
5. 制定治理方案: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土壤治理方案,包括土壤修复、合理施肥、种植适宜农作物等。
6. 实施治理措施:根据制定的治理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土壤治理,保障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安全。
四、实施要点1. 采集样品要准确:采集的土壤样品要具有代表性,避免混杂杂质,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室选择要慎重:选择有资质、信誉良好的实验室进行土壤检测,确保检测结果可信。
3. 数据分析要科学: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综合考虑土壤类型、农作物需求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4. 治理措施要及时:一旦发现土壤污染问题,要及时制定并实施治理措施,避免进一步扩大污染范围。
五、实施效果评估对实施土壤检测和治理方案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农产品质量、土壤肥力、环境污染状况等方面的改善情况,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墒情监测工作计划
墒情监测工作计划
墒情监测工作计划应涵盖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目标设定:
- 明确监测墒情的目的,如评估土壤水分状况,指导灌溉,提高作物产量等。
2. 监测区域:
- 确定需要监测的田地范围,包括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区域。
3. 监测频率:
- 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气候条件,设定监测的频率,如每周、每两周或每月。
4. 监测方法:
- 选择适合的墒情监测技术,如土壤水分计、土壤水分传感器、遥感技术等。
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制定数据收集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使用统计和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有意义的结果。
6. 监测设备与工具:
- 列出所需监测设备和工具,包括购买或租赁的计划。
7. 人员培训:
- 安排专业人员对监测团队进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监测工具和分析数据。
8. 风险管理:
- 识别可能影响墒情监测的因素,如设备故障、数据丢失等,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9. 预算计划:
- 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包括设备购置、维护、人员培训和数据分析等费用。
10. 监测结果的应用:
- 确定如何将监测结果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管理决策中,如灌溉计划的调整、作物种植策略的优化等。
11. 报告与反馈:
- 设计监测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确保信息的清晰传达。
建立反馈机制,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监测计划。
12. 持续改进:
- 根据监测结果和反馈,定期评估和调整监测计划,以提高监测效果和效率。
通过上述计划的实施,可以确保墒情监测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土壤检测工作实施方案
土壤检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生产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健康。
因此,对土壤进行检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二、目的。
本实施方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土壤的质量,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生产的质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
三、实施步骤。
1.确定检测区域。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进行土壤检测的区域,包括农田、工业用地、城市绿地等。
2.采集土壤样品。
根据检测区域的不同,采集土壤样品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分区采样的方法,将同一区域内的土壤混合成一个样品。
采集土壤样品时需要注意避免污染,使用干净的容器和工具进行采集。
3.实验室分析。
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有机物质含量等。
实验室分析需要选择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解读。
根据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对土壤的质量进行评价,判断土壤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也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土壤改良方案,提高土壤的质量。
5.报告编制。
将实验室分析的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土壤的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改良措施等。
报告需要清晰、准确地反映土壤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可行的改良方案。
四、注意事项。
1.采集样品时要避免污染,使用干净的容器和工具进行采集;2.选择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土壤分析,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实验室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解读,制定科学的改良方案;4.报告编制需要清晰、准确地反映土壤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可行的改良方案。
五、总结。
土壤检测工作是保障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产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合理的步骤,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
希望本实施方案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确保土壤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2.17•【文号】农建发〔2022〕1号•【施行日期】2022.02.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农建发[202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农垦总局:遵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要求,我们会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编制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现予印发。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本地区的实施方案,2022年6月底前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代章)2022年2月17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障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普查目的意义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的重要方法,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可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一)开展土壤三普是守牢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耕地占用刚性增加,要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摸清耕地数量状况和质量底数。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二普”)距今已40年,相关数据不能全面反映当前农用地土壤质量实况,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住耕地红线,需要摸清耕地质量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
工作方案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中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范围。
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
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
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
经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定点、定期监测。
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示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本原则
(一)代表性。
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及时性。
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按时上报。
(三)规范性。
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三、重点工作
(一)监测点布设
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以县为基本单元,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作物布局、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生产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平均每10万亩耕地设立1个农田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5个)。
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
采用统一编号,设立标志牌。
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点档案。
(二)数据采集
1、监测指标。
一般按0~20cm、20~40cm、40~60cm、60~100cm四个层次监测土壤含水量,其中,0~20cm、20~
40cm为必测层。
播种出苗期时,加测0~10cm土层。
特殊作物根据其需水特性和根系分布深度确定监测层次和深度。
同时调查观测气象、作物表象、干土层厚度、田面开裂、灌溉、农事操作等相关数据。
水田淹水时监测淹水深度、排水状况等。
2、采集方法。
固定监测:埋设固定式自动监测设备,传感器分别埋入土层深度10cm、30cm、50cm、80cm处进行监测,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并做好定期校正和维护保养。
流动监测:配备便携式监测仪器和交通工具,在监测点地块,以GPS仪定位点为中心,长方形地块采用“S”法,近似正方形田块采用“X”法或棋盘形采样法确定5个以上数据采集点进行监测,求平均值。
3、采集时间。
每月10日、25日进行调查监测,在关键农时季节和发生旱涝灾情时,加大重点作物、重点区域监测频率和密度。
(三)指标体系建立
分不同气候区域、土壤类型、种植作物开展墒情指标试验研究,建立主要作物土壤墒情指标体系。
1、资料收集。
主要包括本地区主要作物种类、分布区域、播种面积和耕作制度;作物不同生育阶段需水规律和灌溉试验研究结果;主要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和作物灌溉制度等。
收集或测定主要耕作土壤的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土壤毛管断裂含水量等数据。
2、田间试验。
设置不同水分条件处理,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观测记载作物生长期间的各生长发育指标和作物受旱表象,建立不同土壤含水量与作物生长发育和旱涝表象之间的数据关系。
3、建立指标体系。
经过对已有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的分析整理,总结不同土层深度主要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适宜相对含水量,以及作物受旱和受涝表象指标,经专家会商形成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体系。
(四)墒情评价
按照耕地利用类型确定评价等级标准,根据土壤水分、作物表象、生产状况等因素综合评价墒情等级。
各地可参照以下指标和原则进行评价,并逐步建立本区域墒情评价指标体系。
1、水浇地和旱地:
渍涝:土壤水分饱和,田面出现积水,持续超过3天;不能播种,作物生长停滞。
过多:土壤水分超过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适宜含水量上限(一般为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80%),田面积水3天内可排除,对作物播种或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适宜:土壤水分满足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需求(一般为土壤相对含水量60%~80%),有利于作物正常生长。
不足:土壤水分低于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适宜含水量的下限(一般为土壤相对含水量50%~60%),不能满足作物需
求,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午间叶片出现短期萎蔫、卷叶等表象。
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一般为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干土层深5cm以上,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危害,叶片出现持续萎蔫、干枯等表象。
严重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干土层深10cm以上,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危害,干枯死亡。
2、水田:
渍涝:淹水深度20cm以上,三天内不能排出,严重危害作物生长。
过多:淹水深度8~20cm,三天内不能排出,危害作物生长。
适宜:淹水深度0~8cm,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不足:田面无水、开裂,裂缝宽1cm以下,午间高温,禾苗出现萎蔫,影响作物生长。
干旱:田间严重开裂,裂缝宽1cm以上,禾苗出现卷叶,叶尖干枯,危害作物生长。
严重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禾苗干枯死亡。
(五)信息编报
1、信息汇总。
省、地、县各级监测单位每年1月更新行政区内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等基本情况表格,每月10日、25日按时更新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及对应耕地类型的墒情等级面积和比例等。
出现旱涝灾情要及时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