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最新湘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的限制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
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
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四、中心地理论
第二、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①发达国家:卫星城和工业区多;市区范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
大多是连绵带;人居环境质量高,城市绿化率高,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传统的农特社会逐渐演化为现代化工业社会;③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④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以大幅度增强;⑤影响改变着地方文化。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①城市环境问题: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
②措施:Ⅰ.建立卫星城;Ⅱ.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Ⅲ.改善交通条件和居住条件。
四、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
⑴特点:①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②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③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⑵建设方向:①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②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③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五、城市化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4.城市的兴起又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农业和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
家);
3.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二、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生产协作:①多道工序间的联系;②零部件工厂间的联系;③生产链联系。
2.商贸联系:区际联系(更密切)→现代物流业(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体现);国际贸易。
3.科技与信息联系:互联网普及→电子商务发展→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1.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导致某些产业的空间集聚,促使产业地域的形成。
2.原则: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要与当地
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科学技术
①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土地(最基本)、水分;②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技术;③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决定)、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组合单位。
2.农业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分散到集中,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集约型到粗放型。
4.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各地区的商品化生产。
★.混合型农业
★水稻种植业
★乳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