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精编版
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实践案例分析: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引言: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让他们学会照顾自己,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与独立性。
本文将通过一个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案例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小学一年级班级中,学生人数约为40人,年龄在7到8岁之间。
由于父母过分关注和呵护,学生们早已形成了依赖性较强、缺乏自理能力的习惯。
案例分析与实践:1. 设计系统的生活自理学习计划在该案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班主任设计了一套系统的生活自理学习计划。
计划包括每日自理能力训练、生活技能教育课程和生活自理能力考核等环节。
a. 每日自理能力训练每天上午开始,学生们先进行简单的自理能力训练,例如整理书包、整理教室、自己穿衣服等。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们逐渐培养了简单的整理能力和独立性。
b. 生活技能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个人卫生、饮食健康、居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直观的图片、实物展示以及小组合作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生活技能的学习意愿。
c. 生活自理能力考核每周末,班级将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自己整理书桌、自己整理书包、独立完成作业等。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个别指导,进一步帮助学生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引入游戏元素,增加趣味性为了增加学生们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的兴趣,班主任在教学中引入了游戏元素。
例如,在个人卫生教育中,班级组织了“小小卫士”比赛,让学生们模拟出现不同卫生问题,用游戏方式解决,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3. 打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家校合作是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该案例中,班主任积极与家长沟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活动。
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学生们在家庭环境中也得到了延续性的指导和督促,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效果。
4. 建立积极激励机制为了激励学生们主动参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班主任及时表扬和奖励那些完成任务较好、表现突出的学生。
“自理即自立”—— 一年级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研究
“自理即自立”——一年级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研究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个人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势在必行。
在本人一年级班主任工作中通过观察发现一年级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存在着普遍较弱的问题,从教师方面、家长方面等综合剖析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良好的改进策略,以提高一年级小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
关键词:一年级;生活自理能力;重视教育正文:在倡导个人生存能力的今天,小学生是否具备初步的自理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阶段,无论是作为学生的老师还是孩子的家长,都要不断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
许多家长对子女溺爱非常严重,不舍得子女受一点累。
即使在学校,老师也会把学生照顾得无微不至,使得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下降,反映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和重视。
一、研究方法文献法。
本文通过报刊、硕博论文、专业书籍等搜集并整理相关理论文献指导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观察法。
本文将通过观察笔者所带班级行为情况,以了解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本文提供实践依据。
访谈法。
通过对本班级里的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访谈,探寻一年级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找出策略。
二、研究对象特点一年级作为儿童体验学校生活的初始阶段,是儿童获得科学知识、学习技能的重要时期,一年级新生在入学时期的适应问题关系到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
刚入学的学生,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一年级小学生是指6、7岁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独立性与自觉性较差,因此应该注重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照顾自己的行为能力。
在教育儿童方面则释义为教会儿童自己料理自己日常各种各样的行为,这其中包括生活上处理自己的日常琐事、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可以独立思考。
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实践探索分析案例
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实践探索分析案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在生活中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
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教师们积极探索各种教学实践方法。
本文将通过一个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案例描述:在某小学一年级的班级中,有一位叫小明的学生,他经常不按时刷牙、整理书包,也不会自己独立完成基本的生活事务。
为了帮助小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
第一步:建立生活自理的意识教师首先在班级中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让学生们共同参与。
通过给每个学生发放一本小小手册,手册中写有生活自理的要点和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自理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步:设立生活自理的目标根据小明的个人情况,教师为他设立了一系列的生活自理目标,包括每天按时刷牙、整理书包,并与他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
教师鼓励小明在家里和学校都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养成自己的生活规律。
第三步:提供实践机会和指导教师在课堂上为小明提供了实践机会和指导。
在每天的早读时间,教师会提醒小明按时刷牙,并给予肯定和奖励。
同时,教师组织班级集体活动,让小明有机会锻炼整理书包的能力,并向他传授一些整理技巧。
第四步:家校合作,共同培养为了有效培养小明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积极与小明的家长合作。
教师将小明的生活自理目标和计划告知家长,并建议家长在家里也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监督。
同时,教师会定期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小明在家里的表现和进展。
结果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能够按时刷牙,整理书包也越来越规范。
不仅如此,小明开始展现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他开始主动参与班级的活动,和同学们更好地交流和合作。
这个案例说明了促进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教师在案例中通过建立意识、设立目标、提供实践机会和指导,以及家校合作共同培养的方式,促使小明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案例分析-最新资料
xx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案例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阳阳,由于父母工作忙,他平时和奶奶爷爷生活在一起。
阳阳出生时由于大脑缺氧导致运动不协调,做什么事情都很慢也做不好。
奶奶爷爷觉得他比其他孩子可怜,所以对他关怀备至,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以致于到了二年级还不会系鞋带、穿衣服、连吃饭也得奶奶喂。
晚上睡觉时,她只有搂着奶奶的脖子方可入睡。
依赖心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地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的问题。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致使孩子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过份的爱子之心使孩子没有锻炼自己、自我独立的机会。
家长为了孩子不受累,不让孩子学干家务活、哪怕是孩子自己能干的事情也不让干;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生怕孩子上学途中有什么意外,长期为孩子当“随行保镖”;怕孩子上课不会削铅笔,总要先给孩子把铅笔削好。
有的家长从不听取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穿哪件衣服、吃哪种食品都有明确规定。
2采取的具体措施(1)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使家长和孩子共同认识到这种依赖心理的危害性,取得家长的支持。
(2)在家庭内改变孩子。
①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爱是要讲科学的,不讲科学地爱孩子,把孩子一味地放在糖水里泡大,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另外,家长之间如果在教育孩子时有不同意见,可在私下互相交流,取得一致,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得面红耳赤。
②作为父母,帮助孩子实现那些可以做到的事,不要事事包办或强行压制。
但在放手让孩子独立生活的过程中,要悉心指导和注意保护他们,当孩子受到挫折或失败时,不要讥讽他们,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以免孩子产生羞怯和自卑感。
对于儿童的无理哭闹、反抗,也决不可迁就、去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
③家长不要任何事都替孩子做,应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让孩子做这些事之前,家长可以先给孩子做个示范,教会他们怎么做,以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了。
生活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要因为觉得孩子还小,就拒绝教他们生活的技能。
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研究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严重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校结合,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
如今,孩子少了,也越来越金贵了,绝大多数小学生上学都是由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接送,还有一些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连小手绢、红领巾也要家长洗,包书皮、叠被子统统都是由家长负责完成,自理能力非常差。
专家指出,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导致孩子人格上和心理上的不健全,形成孩子幼稚、脆弱、依赖、任性、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
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是为人父母者应尽的职责,也是对孩子负责。
当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做不能做的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呢?经过长期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教师应该认真上好《劳动技术》这门课,让学生在游戏中、实践中把书本中一个个生活习惯的训练做到、做好。
学习穿衣裤和叠被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在班队活动中开展“生活自理能力大比赛”中队活动,让学生通过竞赛增强信心,并付诸日常生活之中。
教师还要在课余发现学生细微的变化和微小的细节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他们能够自立地完成,如戴红领巾,系鞋带,翻正衣领,等等。
二、整理学习用品,从小处入手,抓细节,积点滴,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新学期开学不久,我发现有不少学生书包里乱七八糟,玩具、零食、水杯什么都有。
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装书包,居然把所有课本都装来了,找本书要费很长时间,作业本被塞得皱皱的。
有时明明作业拿来的,可就是找不到,最大的原因就是不会整理书包。
农村小学寄宿生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寄宿生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一、自理能力培养的思考:随着私立学校寄宿办学的兴起,家庭的教育和抚养职能正有偿地向学校转移。
但私立学校贵族化的教学环境,相当数量的职工为寄宿生的生活服务,这种办学对寄宿生的自理能力培养显然是不利的。
一些小学生夏令营活动,也旨在锻炼、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但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自理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全面性。
我校的寄宿生自理能力培养是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相对于私立学校艰苦的多的学习环境。
通过呈现、实践、评价、强化四个环节,培养寄宿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消费理财能力和一定的交往能力。
并以此来带动全校走读生自理能力的提高。
作为研究者,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一套培养农村小学寄宿生自理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二、自理能力培养的体系构建:首先把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为其提供学习目标。
具体包括向学生讲授、谈话、演示,让学生示范、观察。
运用呈现方法,教师的作用是正确选择合适的学习刺激,并以适当的次序“呈现”给学生。
呈现1、提供学习目标结合年龄特征,提供目标依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确定目标,培养学生目标能力。
结合特征,制定目标,这即是教育的目标,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定目标的依据。
(低段目标):在老师、高段同学的帮助下,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如洗餐具、扫地、叠被子、穿衣等,能主动参与较复杂的生活自理,如洗衣服、寝室布置等。
培养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学习有兴趣;和同学交往中能学习别人的长处;知道把钱攒起来,买与自己学习、生活有关的东西,不随意弄环东西,浪费东西;(中段目标):能独立完成各种基本的生活自理,包括一些较复杂的自理活动(如:洗头),能在老师、高段同学帮助下,主动参与寝室管理,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向高层自理过渡;有预习的习惯;在与同学合作中,服从分工,发挥自己的作用;能合理地支配一定数额的钱。
(高段目标):能独立完成各种生活自理和寝室管理,能主动对中低段学生生活自理和寝室管理进行指导,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生活自理能力;能主动地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学会独立思考。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实践研究
教学实践JIAOXUESHIJIAN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实践研究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封相彩 【摘 要】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它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
这是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生的基础,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部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究其原因在于生活自理意识不足,家长包办太多,从小缺乏锻炼。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成为学校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意识 生活自理方法 对低年级的部分小学生来说,丢三落四的现象时有发生,家长到学校送孩子忘记了的课本、文具、物品等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低年级的班主任也经常因为被家长催促替孩子拿这个拿那个而困惑。
为什么有的学生总是忘这忘那,时间管理与物品摆放一团糟?笔者认为,这跟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密切关系。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作“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刚刚升入小学的孩子恰好是六七岁的年纪,其生活习惯、学习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将面临许多变化,这将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
因此,孩子升入小学后的习惯养成教育也被纳入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研发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生活自理能力概念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什么是生活自理能力呢?简单地说,就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己照料自己的本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和他人。
它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
这是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生的基础,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
二、小学生生活自理现状调查研究小学生是否都具备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呢?笔者在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中各做了问卷调查。
从调查数据看,9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完成,并且还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母完成日常的家庭事务,如扫地、拖地、洗碗、收纳物品等,体现出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30%的学生在班级劳动、物品整理、卫生习惯、时间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大部分家长则表示孩子的事情经常是父母代劳,能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实践探索案例分析
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实践探索案例分析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我校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下面将就其中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我校位于城市人口稠密的区域,学生家长普遍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注和指导时间相对较少。
该案例涉及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李华,他在家中缺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洗衣、整理书包、独立完成作业等。
为了帮助李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校组织了一次实践探索活动。
教学实践措施:1. 制定个性化目标在了解李华的家庭环境和具体生活情况后,教师与李华共同制定了个性化的目标。
例如,每天独立完成洗漱和穿衣、整理书包并准备作业材料等。
2. 渐进式指导为了让李华逐步掌握生活自理技能,在学校,我们首先通过课堂上的讲授,向李华传授相应的知识和技巧。
然后,通过实际操作,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例如,在自习课上,李华被要求独立整理书包并组织好自己的学习用品。
3. 日常巩固训练除了上课期间的指导外,我们还安排了日常的巩固训练环节。
例如,每天早晨,学生需要自己完成洗漱等基本生活活动,并在班级巡视中查看是否整理书包等。
4. 家校合作为了让李华在家庭中得到更全面的支持,学校与李华的家长进行密切合作。
家长被鼓励提供帮助和指导,同时配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实践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李华逐渐掌握了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
他能够在家中独立完成洗漱和穿衣,并在学校自主整理书包和准备作业材料。
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密切相关。
思考与总结: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实践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 个性化目标的制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和期望。
2. 渐进式指导:采用渐进式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生活自理技能,让他们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
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实践探索分析案例分享
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实践探索分析案例分享1. 引言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学生通过学会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本文将分享一起小学生活自理能力教学实践的案例,旨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 案例描述在某小学一年级的一堂生活常识课上,老师采用了一种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这个案例的教学内容是如何洗手。
首先,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洗手是重要的,以及如何洗手。
通过简单生动的语言和图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卫生观念。
其次,老师进行了一次实际操作演示。
她亲自示范了正确的洗手方法,并让学生一起参与。
老师先是用清水洗手,然后再用肥皂。
同时,她重点强调了洗手的步骤和时间。
接下来,老师组织了学生进行洗手实践活动。
她在教室中放置了手洗设备,并安排每个学生轮流去洗手。
在活动中,老师不断观察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肯定和指导。
学生们在反复练习中逐渐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最后,老师将学生的洗手情况做了简单的记录,并进行了一次小结。
她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正确的洗手习惯,并鼓励他们在各类活动中主动参与洗手。
3. 教学实践探索分析通过以上案例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教学实践探索分析。
首先,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实践操作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其次,实践操作的示范和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示范,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正确的方法并模仿。
通过引导,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尝试和改进。
再次,教师要时刻观察和指导学生。
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在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探索。
最后,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评估和总结。
通过记录学生的表现,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4. 结论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教学
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践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培养孩子的日常生活技能首先,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场景,教授孩子们简单的日常生活技能。
比如,在课堂上模拟洗衣服的过程,让孩子们亲自动手体验穿脱衣物、洗涤、晾晒的全过程。
在模拟中,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正确的洗衣方法,提示他们关注衣物的洁净度和整齐度。
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孩子们的生活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可以组织一些实地考察活动,让孩子们去实际的环境中学习。
比如,组织孩子们去超市购买食材和日常用品,让他们完成购物清单的编写和准备现金的工作。
在超市里,老师可以身体力行,让学生们分工合作,购物结账等等。
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让孩子们了解物价、学会价值观的培养,还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的饮食卫生意识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至关重要。
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培养孩子们关注饮食卫生的意识。
建立一个小型厨房,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的食物。
在做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基本的健康饮食知识,例如蔬菜的切割方法、食物的存储方法等等。
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激发他们对饮食卫生的兴趣和重视。
另外,通过食品安全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了解食品加工、保存和消费过程中的卫生要点。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工厂、农田、超市等场所,让他们亲自感受食品环节中的卫生安全问题,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培养孩子的生活环保意识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生活环保意识。
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参与生态保护、环境整洁等活动。
比如,在校园里设置垃圾分类站,让学生们自觉地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在研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研究
在研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研究一、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小学生是教育的重点对象,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其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自理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包括日常饮食、卫生、穿着等方面的技能,还包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小学生健康成长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其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成员的必备素养。
生活自理能力是小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
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自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务,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社会的需要。
二、研学活动在促进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作用研学活动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方式,具有很强的体验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在促进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研学活动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研学活动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自主性。
研学活动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活动中需要独立完成各种任务,这就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制定计划、解决问题、合作完成任务,这些过程都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
研学活动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研学活动中,学生将直接接触到各种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些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这正是生活自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学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研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和同伴一起协作完成各项任务,这就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这对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学活动可以拓展小学生的视野。
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包括个人卫生、饮食、穿着等方面。
本文将从教学探索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教学探索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布置、教材选择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生活自理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2. 设计生活自理的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自理的任务,让学生亲身参与。
比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制作简单的早餐、午餐等,让他们体验到做饭、清洗食具等生活自理技能。
通过任务的完成,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3. 提供实际案例与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案例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衣物需要如何洗涤、护理,让他们思考如何处理垃圾并分类回收。
通过这样的案例与问题,学生可以逐渐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探索1. 制定生活自理计划学校可以制定生活自理计划,明确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并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制定每个班级的卫生日、餐具清洗日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日常生活的管理中,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2. 培养卫生意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卫生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活卫生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清扫卫生活动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卫生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卫生意识。
3. 注重生活技能培训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生活技能培训课程,如饮食健康课、衣物清洗与护理课等。
通过专业的指导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实用技能。
总结: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师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实际情境中发展和运用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经验
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经验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些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经验。
二、设置适宜的教育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需要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
首先,教室应该布置整洁,桌椅摆放有序,让学生学会自觉将教室维护整洁。
其次,学校应当提供公共卫生设施,并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卫生规范。
这样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自理习惯。
三、开展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活自理技能,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自理大比拼,比如晨会前整理床铺、午餐后刷碗等;开展园艺活动,让学生亲手种植、照料花草;组织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如整理书包、洗晒衣物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并掌握各项生活技能。
四、组织专题教学除了实践活动,组织专题教学也是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方式。
可以通过开设生活技能课程或者将生活技能融入到其他学科教学中。
例如,在美术课上教授绘制简单的服装样式,让学生学会穿着整洁;在科学课上介绍食物的营养知识,让学生学会合理膳食。
通过专题教学,学生能够更系统地学习与应用生活技能。
五、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校合作。
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传达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并提供家庭指导手册。
家长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创设情境,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一些生活任务,如整理书桌、洗碗等。
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评估与总结为了检验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评估指标,并定期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同时,学校也要定期对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七、结语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通过设置适宜的教育环境、开展实践活动、组织专题教学以及家校合作,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创新实验
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创新实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成为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校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创新实验,以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学校可以在日常课程中融入实践活动。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饭店对话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点餐、结账等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餐厅用餐礼仪和服务意识。
在数学课程中,老师可以设计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购物清单、比较价格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经济意识。
通过将实践活动融入课堂,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
其次,学校可以开设特色的生活自理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衣着打扮、个人卫生、健康饮食、居家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衣着打扮课程中,老师可以教授学生合理穿搭技巧和日常护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形象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
在健康饮食课程中,老师可以邀请营养师或厨师来讲解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并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健康食品,培养他们合理饮食的习惯和独立做饭的能力。
通过开设特色的生活自理课程,学校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如集体生活、社会实践等。
集体生活是学生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生活实践,如野外露营、寄宿家庭等,让学生学会自己打理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各种需求和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这些实践活动能够提供真实的情境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总之,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实验。
通过在课程中融入实践活动、开设特色的生活自理课程以及开展集体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倪海英内容摘要如今的家庭构成大多是四老二青一小,孩子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是家长的掌中之宝。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
在家长无微不至地“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不会扫地,不会穿衣,不会系鞋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的缺陷外,还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偏差、学生个体的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孩子缺乏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阻碍了孩子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也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
长此以往,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连自己照顾自己都将成为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对这种状况,认为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已是迫在眉睫,于是我从2006年起结合班级实际进行了实践研究。
在实践研究中,我主要通过这些方法展开:准备阶段以调查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调查统计法等;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教育实验法,教育比较法等;总结阶段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教学展示法等。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结合上面的研究方法从以下途径着手展开:1、家校联合是实践的前提;2、从正面引导以增强意识;3、教给技巧增强自理能力;4、树立典型进行榜样教育;5、开展活动巩固学生行为。
一年来,通过让学生了解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他人在生活自理方面的感人事例和设置各种生活自理情境,让学生磨练并启发开导,生活自理教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圆满地完成了各阶段的实验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具体表现在:1、促进了观念转化和行为变化;2、增强了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3、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增强了自信心。
从实践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磨炼而获得的。
关键词:生活自理培养正文:一、研究背景1、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教育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高速发展,这就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小学生自理能力调查报告_调研报告_
小学生自理能力调查报告“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人。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
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
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
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
”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
”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
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对于培养小学生学生自理能力的实践探索 【完整版】
对于培养小学生学生自理能力的实践探索【摘要】由于现代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理能力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要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呢笔者做了一系列的实践。
提高学生自理能力,要从小事做起,关注点滴,家校配合。
【关键词】学生提高自理能力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我发现学生的自理能力亟需提高。
我班有一个男生,是个讨人喜欢的小胖墩。
每次我布置的任务,他总能认真完成。
虽然,他不算是特别聪明的一类学生,但我仍然很喜欢。
可是,渐渐的,我发现他经常“丢”东西。
刚开始是我发放的调查问卷、情况反馈表,再接着是英语书……好几次放学后,我都在他座位周围,发现了静静躺在地上的问卷。
以至于每次我下发重要东西时,都要看着他装进书包才放心。
张**是我班里识字量最多的学生之一。
他不但反应快,记忆力好,而且还是班级的运动健将。
在同学们眼中,张**是无所不能的小神童。
然而,这位小神童却有个小缺点——不会收拾东西。
他的抽屉永远是凌乱不堪的。
前几天吃的点心,昨天的剪纸,上午的绘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到的彩泥……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在他抽屉里找不到的。
对此,我大为头疼。
特意连续“盯”了他一个星期,他抽屉的卫生状况才有所改观。
按照儿童正常的身心发展状况,在七岁左右,孩子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但是我的学生们似乎还远远达不到标准。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现状呢第一、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生怕孩子有半点闪失。
一手代办。
连起码的收拾整理都不让孩子尝试,那么又何来自理一说!第二、隔代教育,爷爷奶奶成了孩子的手和脚。
由于各种社会、家庭原因,许多孩子是由祖辈一手带大的。
“隔代亲”,爷爷奶奶为了让孩子“少受苦”而对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包办,限制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
第三、孩子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不会自理。
由于孩子年级较小,不能马上找到做好一件事的办法,导致他们不会自理。
此时,很多家长不是耐心的教孩子方法,而是直接替代孩子去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倪海英内容摘要如今的家庭构成大多是四老二青一小,孩子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是家长的掌中之宝。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
在家长无微不至地“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不会扫地,不会穿衣,不会系鞋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的缺陷外,还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偏差、学生个体的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孩子缺乏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阻碍了孩子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也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
长此以往,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连自己照顾自己都将成为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对这种状况,认为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已是迫在眉睫,于是我从2006年起结合班级实际进行了实践研究。
在实践研究中,我主要通过这些方法展开:准备阶段以调查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调查统计法等;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教育实验法,教育比较法等;总结阶段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教学展示法等。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结合上面的研究方法从以下途径着手展开:1、家校联合是实践的前提;2、从正面引导以增强意识;3、教给技巧增强自理能力;4、树立典型进行榜样教育;5、开展活动巩固学生行为。
一年来,通过让学生了解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他人在生活自理方面的感人事例和设置各种生活自理情境,让学生磨练并启发开导,生活自理教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圆满地完成了各阶段的实验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具体表现在:1、促进了观念转化和行为变化;2、增强了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3、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增强了自信心。
从实践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磨炼而获得的。
关键词:生活自理培养正文:一、研究背景1、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教育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高速发展,这就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它要求人的独立性。
但如今我们的下一代生活自理能力极度缺乏,于是出现了父母送大学生上学、住校学生回家时带回一周的脏衣服、家长代替孩子扫地等现象。
这些现象在让人困惑的同时,提醒我们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也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加强小学生生活自理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正确的心态去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茁壮成长,能担负起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孩子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2、家长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认识阻碍学生的发展如今的家庭构成大多是四老二青一小,孩子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是家长的掌中之宝。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
家长除了对孩子的学习坚决不放松外,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不沾边。
家长们事事代办,亲力亲为,惟恐孩子受委屈。
其结果是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意识和理念,认为凡事都由家长包办,不用自己操心。
在家长无微不至地“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不会扫地,不会穿衣,不会系鞋带……于是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在家长众心捧月般的呵护下上下学,报纸上也曾报道如今的大学生上学还要父母陪同。
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严重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长此以往,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连自己照顾自己都将成为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教师本身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认识作为一名工作将近二十年的教师,深感如今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匮乏,他们连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都做不好,这一方面可能会成为影响孩子自信心的一个隐患,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养成事事依靠别人、不愿承担责任的思维惯性,这无论是对于他们未来的事业还是生活,都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我迫切地认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4、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阻碍着学生的发展。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给学生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不能长久形成,许多习惯流于表面,不能持之以恒;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存在自卑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生活自理能力是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具有其重要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发性、独立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责任感、自信心、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必然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使其能更适应社会的日新月异。
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已是迫在眉睫,于是我提出了此课题,并结合班级实际进行了实践研究。
二、研究概况1、研究目标通过对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途径的研究,达到使学生养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和独立料理生活的能力的目的。
2、研究内容(1)对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教育现状、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研究。
(2)对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途径、内容的研究。
(3)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研究。
3、研究对象以中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展开研究。
4、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调查班级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
(所占比例、经济状况、家长的年龄、文化、工作等情况).调查本班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
(教育态度、教育的方法等)。
调查本班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
(2)实施阶段分析调查数据,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与家庭教育现状、学生的发展状况之间的相关联系。
通过调查数据,发现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生活自理能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指导策略。
开设家庭教育指导咨询活动。
开展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指导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并调整下阶段的指导策略。
(3)总结阶段分析数据,整理资料,撰写总结报告。
5、研究方法准备阶段:以调查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调查统计法等。
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教育实验法,教育比较法等。
总结阶段: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教学展示法等。
三、研究过程(一)概念界定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
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调查出了造成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日益发展,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也由此而产生了负面作用,那就是人们在这种安逸、舒适的条件下,那种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和战胜困难的意志渐渐淡薄,能力退化甚至丧失。
同时由于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人们只要付钱,就能得到完善的家庭服务,也使得人们的劳动观念减退。
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劳动观念薄弱、缺乏吃苦耐劳和战胜困难的意志。
2、家庭教育的缺陷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多年轻,精力旺盛,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
不少家长认为,与其说跟孩子费口舌还不如自己做。
也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会不会劳动无关紧要,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就行了。
在不同程度上对孩子的教育,只重智育,而轻视德育。
另外一些父母教孩子做家务劳动,却遭到祖辈人的反对或代劳。
不少家庭常为小孩子参加劳动的事引起争吵。
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将孩子在家庭范围内经常可以磨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降低到极点。
一些家庭重视子女知识和特长的培养而忽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这也加速了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差,更出现了家长代替学生值日等现象。
3、学校教育的偏差从总体讲,尽管学校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屏弃“应试教育”,但现实中还未彻底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分数还是起主导作用。
在此情况下,我们也忽视了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学校对自理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一般都是接到上级通知,或是一拍脑袋想到要搞一个“校园活动”,开一个校会,传达一下精神,只要在活动结束时,能够交上几篇感受,拍照留作资料,就算“实践”了。
文章越精彩,照片越精致,对劳动的“体会”就越深刻。
4、学生个体的因素现在的孩子一般生活在四位祖辈老人及父母的家庭模式里,由于家长的全方位包办,学生也安逸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用自己动手就能得到满足,何乐而不为呢?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自理的能力,为了不会系鞋带而发愁,为了不会洗衣而束手无策,为了不会钉扣子而为难……(三)探索出了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1、家校联合是实践的前提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和“全方位包揽”造成的。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阵地”。
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
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
因此,首先应转变家长的观念和做法。
于是我充分利用家长会或平时家长接孩子等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达成共识,要求家长在家中要改变孩子的依赖性,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亲自参与,充分给予孩子生活自理锻炼的机会,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洗红领巾,自己洗碗等。
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要靠家庭、学校共同来完成。
我在家长会时结合学校培养的十大好习惯,指导家长要为孩子未来着想,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适应生活的心理。
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孝敬父母长辈,简单的家务活可以让孩子动手。
本班的多数家长能积极配合我开展实践。
通过这些教育与锻炼,使孩子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达到生活自理教育的目的。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
只有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达到整体教育效应,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从正面引导以增强意识转变学生依赖父母的思想,增强学生生活自理的意识是关键。
我班召开了一期班会,题目是《爱的启示》。
此次班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认识。
班会一开始我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我从一本杂志上读到的一篇名为《你如果不想让天鹅死去》的小文章,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
老夫妇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于是这群天鹅就跟着这对夫妇熟悉起来,在岛上,它们不仅敢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还随船而行,嬉戏左右。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
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得食物,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茅屋让它们在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喂食,这种关怀一直延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