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血源性传染病及其防护

合集下载

健康教育资料主要内容

健康教育资料主要内容

健康教育资料主要内容在现在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有越来越多人不注意健康这方面,便衍生出了亚健康状态,为了宣传大家要爱惜身体,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健康教育资料主要内容,请看看:健康教育资料主要内容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1、吸烟;2、饮酒过量;3、不恰当的服药;4、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或突然运动量过大;5、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6、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7、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8、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方式。

春天气温多变,气候变化无常,冷暖不稳定且多风,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便会乘机肆虐,易造成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如流感、流脑、水痘、风疹等等;同时不稳定的气候往往会使人情绪波动,影响到人的内分泌及生物钟,导致心血管及精神病的发生。

另外,春暖花开,空气中飘浮各种花粉、颗粒、尘埃、尘螨,对过敏性体质者易诱发变态反应引起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麻疹等。

我们应及时做好预防工作:1、过敏体质的人不要过多地晒太阳,可用防晒霜保护。

外出游玩要随身带风油精,抹后防虫。

桃花等花类观赏就好,不要用手接触花粉,以免过敏。

2、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毛巾、被褥要常晒太阳,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和B,少吃辛辣刺激的东西。

加强营养,加强运动,提高人体免疫力。

儿童要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充实生活。

保证良好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可打乱生物钟。

如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及时找专科医生咨询。

4、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少参加剧烈和刺激的运动,控制饮食。

根据天气变化适当保暖,平时生活要有一定规律。

老年人如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要经常测量血压、血脂,不可以参加激烈的运动。

肉少吃,多响蔬菜水果,提倡低脂、低钠、低糖饮食。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有恐水、怕风、光、声等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100%。

带有狂犬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及患狂犬病的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被其咬伤、抓伤皮肤或被其舔粘膜而感染。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传染病防治常识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传染病防治常识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传染病防治常识一、罕见的传染病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木症)、感染性腹泻等;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盛行性感冒、麻疹、流脑、盛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4、虫媒传达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5、性传达疾病:艾滋病、淋病、梅毒、锋利湿疣、软下疳等;6、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二、传染病的根本特征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如吉泽明步,必需隔离医治;3、有盛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的发病工夫、地域、人群等方面有各自的散布特点;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发生相应的抗体,可抵抗相反的病原体。

三、艾滋病1、次要表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普通要经2-10年左右可开展成艾滋病,次要有5种表现:(1)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盗汗、厌食、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和易感冒;(2)神经零碎症状:头痛、癫痫、停止性聪慧、下肢瘫痪等;(3)严重的临床免疫综合症:呈现各种时机性感染:(4)继发肿瘤:(5)并发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等。

2、传达途径:经性接触传达或体液传达(输血、不平安注射等)、母婴传达。

3、预防办法:洁身自爱,不发作不洁性行为;运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别人共用针头(包括针灸);不接触病人的血液及被血液净化的物品;不与病人共用食具、洗刷器具、剃须刀等。

四、病毒性肝炎1、品种: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

2、次要表现:(1)急性肝炎: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2)慢性肝炎:疲惫、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不适等。

3、传达途径:(1)甲肝、戊肝:次要经过肠道传达,即进食被病毒净化的食品或水而感染生病;(2)乙肝、丙肝、丁肝:次要经血液传达,可经过输血、不平安注射、血透等途径传达,亦可经由母亲传给重生儿。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及隔离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及隔离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一、口罩的使用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2、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莓,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4、应正确佩戴口罩,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A。

二、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1、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2、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

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3、护自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见附录B 。

三、手套的使用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3、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4、应正确戴脱无菌手套,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C。

5、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四、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D 。

五、鞋套的使用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标准预防与血源性传染病职业防护

标准预防与血源性传染病职业防护
重程度。(接触早期急性期HIV 感染者或晚期 AIDS 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感染风险大) 5、暴露者防护情况及暴露后处理方式
精选ppt
16
乙肝职业暴露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医院工作人员中HBV的感染率比一般 居民高3-6倍 。
▲德国汉诺威医学院对3370名医务人员做血清免疫学检查, 发现HBV病毒感染史护士为20.1%,内科医生为18.2%, 清洁工为26.3%。且HBV感染率随着从医时间延长而有 升高趋势 。
母婴传播 ——患急性乙肝和携带HBsAg的母亲可 将HBV传染给新生儿。据统计人群中40%50%HBsAg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所致。
性 接 触 —— 精液、阴道分泌物。 密切接触 —— 共用牙刷、洗澡刷、剃须刀等。
精选ppt
10
丙肝病人预后
★HCV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
HCV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 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美国自1981年以来,共有54位医务人员 在医疗活动中感染了HIV,其中48人是因 为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而感染。
被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高于HCV及HIV
精选ppt
19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危险概率
医务人员因一次暴露于感染的血液,被 感染HBV、HCV、HIV的概率:
HBV: 6%—30%;
HCV: 0.4%—1.8%,
精选ppt
35
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 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 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 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 血液。
精选ppt
36
暴露源分级
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理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理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登记报告制度与处理程序为保障我院医务人员的健康,防止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及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危害,特制订本制度: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事件(即意外事件或针刺事件)。

意外事件需按应急程序处理。

二、医务人员:指在医疗机构中可能接触各类感染性病人及各种感染性物质的所有人员,不仅仅指医生和护士,还包括各类检查室如心电图室、内镜室、微生物室、临床病理科等的工作人员、临床药师、实习医师、保洁人员和污物处理人员等。

三、组织管理1、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组织管理由院感办和护理部负责。

2、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应急专家小组(同“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处理”)职责:对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对针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案进行论证和指导实施;加强宣传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的知识培训。

四、具体执行部门1、临床科室或相关科室:发生暴露时,当事医务人员立即按标准处置暴露部位并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护士长进行初步调查、核实后在2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及院感办,当事人员24小时内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交护士长,护士长及时上交护理部。

2、护理部:负责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第二次调查、核实,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3、感染管理办公室:准备及开启应急药箱,负责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和随访;负责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第三次调查、核实,对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的技术指导。

4、检验科:接到意外事件发生报告后在24-48小时内完成对暴露医务人员和接触源病人血清HIV、HCV、HBV、梅毒等项目的相关检测并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安排下进行血清学随访。

医院职业防护规范标准

医院职业防护规范标准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普遍预防是针对医务人员在处置传染性疾病时而制定的防护措施,是假定所有人的血液或分泌物都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因而在处理时要采取防护措施。

普遍预防措施可大大减少医务人员感染HBV,HCV,HIV等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

在消除传染源或污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同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对预防职业感染十分重要。

1、防护原则医护人员个人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一般分为三级防护,一级防护针对门(急)诊医护人员;二级防护针对进入隔离留观室的工作人员;三级防护针对与病人密切接触、对病人实施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

下面以SARS为例,介绍医务人员的三级防护原则。

(1)一级防护1)用于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12层以上棉纱口罩(N95口罩)。

3)每次接触病人后应立即洗手和消毒。

手的消毒用0.3%一0.5%碘伏消毒液或其他快速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一3分钟。

(2)二级防护1)适用于进人隔离留观室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等。

2)进人隔离留观室必须戴12层以上棉纱口罩(或N95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潮湿时更换;戴手套、帽子、鞋套、穿隔离衣。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洗手和消毒。

手的消毒用0.3%一0.5%碘伏消毒液或其他快速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一3分钟。

4)对病人实施进距离操作时要戴防护眼镜。

(3)三级防护1)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除应采取二级防护外,还应当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2、个人防护措施(1)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是第一道防线,通过洗手可以病人避免将疾病传播给医务人员和其他病人,因此为了保护病人同时也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制度,即使操作时戴着手套,脱去手套后也应及时洗手。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
01
02
03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病原体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需要加强抗菌药物的 研发和管理。
全球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血源性传播疾 病的挑战,分享研究成果 和防控经验。
公众健康教育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 人们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 认识和防护意识,倡导健 康的生活方式。
06
研究进展与展望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 术,对病原体基因进行精确改造 ,降低其致病性,为预防和治疗
血源性传播疾病提供新途径。
纳米药物
利用纳米技术制备药物载体,实现 药物的靶向传输和高效释放,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生物传感器
开发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用于 快速检测病原体和毒素,为疾病的 预防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预防接种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需要,为特定人群 提供预防接种服务,降低感染风险。
安全防护装备的使用
配备合格防护用品
确保医务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高 风险人群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 护装备,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加强培训和指导,确保高风险人群能 够正确、规范地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提高防护效果。
全球与我国现状
全球现状
血源性传播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感染率较高 。
我国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感染人数最多,艾滋病和梅毒等也在逐年增加。
02
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
乙肝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在进行实验室工作时,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
护目镜等。
遵循实验室操作规程
02
在进行实验室工作时,应遵循实验室操作规程,避免直接接触
血液或体液。
正确处理废弃物
03
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应进行正确的处理,如高压灭菌、化学消
毒等,以避免疾病传播。
临床防护措施
01
02
03
增强患者隔离
对于确诊或疑似患有血源 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应进 行增强患者隔离,以减少 疾病传播的风险。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血源性传播疾病概述 • 防护措施 • 预防策略 •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社会影响与挑战 • 相关案例分析
01
血源性传播疾病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血液、 体液等生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
分类
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 病、乙肝、丙肝等殊性质,医护人员可能面临工作压力过大和心理健康问 题。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01
02
挑战:随着医疗技术的 发展,新的血源性传播 疾病不断出现,如新型 肝炎病毒等;同时,由 于跨国流动人口的增加 ,疾病的传播范围也日 益扩大。
应对策略
03
04
05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 众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 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人群献血等。
建立安全血液供应
建立安全的血液供应体系,通过严 格的筛查和检测,确保血液中不含 有任何传染性病原体。
加强监管力度
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生产、储存、 使用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血 液安全。
个人层面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

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

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一、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措施及流程1、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规范预防原则,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视为具有传染的病原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实验室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技术。

3、不在实验室喝饮料、吸烟、吃食物、化妆和会客。

4、实验室用品专用,不将私人和无关物品带入实验室。

5、工作时戴手套、穿工作衣和隔离衣,如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

6、不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7、尽量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和器具,宜用不易破碎的材料制品,禁止用口吸任何物质。

8、结束工作后,对操作台消毒,如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20分钟以上;操作时有标本、检测试剂溅出时应及时消毒,平时保持环境整洁。

9、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衣,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10、遇意外事故,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并立即分别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报告上级部门。

11、遇高危意外事故,除局部处理外,同时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包括随访、检测、休息暂时离开原岗位3个月,按医嘱服用相关药物进行预防。

二、各种传染病职业; 应急预案1、目的: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有效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和减少职业暴露后的感染率。

2、适用范围:所有医务人员。

3、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

如不慎被乙肝、丙肝、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被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4、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及时报告医院控感科,采静脉血送检验科,并且做好登记。

登记的内容包括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等。

必要时注射免疫高价球蛋白。

5、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按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拉米吠定)每日1片,并在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后的应急处理及预防措施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后的应急处理及预防措施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后的应急处理及预防措施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疾病谱也发生着巨大改变,特别是经血液传播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现代传染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无论大小医院所面临的主要的感染性疾病。

HBV感染已经并且持续成为医务工作者最常见的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职业性危害之一。

在临床医疗护理等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威胁着医务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

特别是各种注射针头、缝合针及手术刀等医疗锐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皮肤刺伤,被污染的医疗锐器物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

锐器伤害已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职业安全是目前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受到院领导的关注。

根据卫生部发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2009-9T)及《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2004-6-1),现制定我院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后的应急处理及预防措施。

1、术语和定义(1)血源性病原体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lV)等。

(2)职业接触在从事职业活动时,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胃肠道外途径(针刺、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3)非胃肠道接触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状态。

(4)源患者指医疗卫生机构的病人、供血者、尸体以及羁押或劳教机构及戒毒所的人员等,其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可能导致劳动者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

2、接触后的应急处理(1)局部处理: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意外职业接触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包括: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粘膜。

②如有伤口,应当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70%乙醇不能灭活
煮沸30min/121℃高压20min/ 160℃干热2h等可灭活、 0.1%KMnO4/2%戊二醛 /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可消毒 Logo
28
乙肝五项分析
指标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诊断
大三阳,急性或慢性现症感染,传染性 强 小三阳,有无传染性应结合HBV DNA 检测结果 急性肝炎早期,传染性强
Logo
46
Logo
47
Logo
48
梅毒
梅 毒 ( syphilis) 是 由 梅 毒 螺 旋 体 ( treponema pallidum) 引起的主要通过性接触或血液传播, 侵犯多系统多脏器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
Logo
49
暗视野梅毒螺旋体
梅 毒
Logo
50
梅毒
梅毒螺旋体属厌氧微生物,煮沸、 干燥、肥皂水及一般消毒剂均可 短期内将其杀死。 耐寒力强。
禁忌大怒和忧郁。
禁忌乱用药物。
禁忌过食,特别是过多食肉和糖类。
Logo
36
Logo
37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 • • •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 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 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 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 • 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
Logo
38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
潜伏期: 平均6-7周 (2-26周) 急性疾病 (黄疸): 轻度 (<20%) 病死率: 低
年龄相关
慢性感染: 60%-85%
慢性肝炎: 10%-70% 硬化: <5%-20% 慢性肝病死亡率: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乱
炭疽(飞沫、接触)
甲肝
手足口病
接触传播
经生物媒介传播 狂犬病 流行性出血热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血源性感染
血源性感染就是通过血液交换受到的感染,感染类型
可以有细菌性或者是病毒性的。简单的说就比如开放
的伤口、皮肤 粘膜破损后接触到的致病的细菌或者病
毒进入血液导致的感染。
名称
病 毒 性 肝 炎 甲型 戊型
乙型 丙型 丁型
急性和慢性病人
及病毒携带者 麻疹患者 早期患者和 隐形感染者
#
±
± +
麻疹 流行性 腮腺炎
+ + + + +
+ +
+ + + +
+ +
注1:在传播途径一列中,“+”: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 注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 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 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液、腹腔液、心包液、羊水等。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途径 经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而感染 被污染的针刺伤或利器割伤
污染了医务人员的粘膜
需要的血量非常少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医务人员中的高危人群 护士为病员护理操作 血液透析 外科手术 口腔科 化验室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乙肝(HBV)
何含有血液的体液应视其具有传染性,假设所有的患者
均为血源性疾病感染者。
接触后的处理步骤
由远心端向近心端 挤压出数滴血液 用流动的清水冲洗 伤口5~10min 上报科室负责人,以及 医院感染科/预防科 75%酒精或 0.5%碘伏消毒 翻阅患者的病 例或化验单
抽血、化验
根据自己的化验结 果采取相关措施
HIV接触后感染风险
完整皮肤 0
非完整皮肤
经粘膜
﹤0.1%
0.1%
经皮肤损伤
0.3%
预防血源性感染
对病人我们做了什么?
推行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
输血前常规检查HBV、HCV、HIV等
血液透析器一次性使用
一次性采血针
针灸用具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侵入性器械灭菌技术的改进
早期症状。
梅毒接触后预防
长效青霉素240万U/次
每周1次
连续3周
接触后检测时间:即刻,第3月
二、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预防
疾病 传播途径 传染源 潜伏末期和 急性期患者 空 飞 接 生物 气 沫 触 媒介 + 口 罩 ± 隔离预防 帽 手 防护 隔离 子 套 镜 衣 ± + + 防护 服 鞋 套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血源性疾病的职业接触 职业接触: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 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 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常见的血源性感染性疾病 乙肝(HBV) 丙肝(HCV)
艾滋(HIV)
梅毒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HBV接触后预防用药
暴露者情况
已接种过HBV疫苗且抗HBs≥10mIu/ml者 立即注射HBIG200~400Iu 同时另一部位接种HBV疫 HBs≤10mIu/ml,或不详者 苗(20ug),于1和6个月后接 种第2和第3针 未接种或接种过但抗-
处理意见
不用特殊处理
HCV接触后随访
没有推荐采用的预防措施
严峻形势 我国有1.2亿人是携带乙肝的传染源
我国丙肝感染率为3.2%,7年间上升了7倍
梅毒10年间感染人数上升20倍
中国艾滋病感染者近100万人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血源性感染职业接触的特点 来源:具有血源性传染病病原体的血液,体液。 体液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脑脊液、滑膜 液、胸腔
流行性腮腺炎
猩红热
炭疽(接触、消化道)
流行性感冒
白喉
百日咳
SARS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接触传播
概念: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
触。
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传播至易感者合
适的侵入门户。
间接接触传播指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
播。
接触传播
经消化道传播 脊髓灰质炎 伤寒、副伤寒 细菌性痢疾
二、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预防
疾病 名称 脊髓灰质炎 患者和病毒 携带者 传播途径 传染源 空 飞 接 生物 气 沫 触 媒介 + + + + + + 苍蝇 蟑螂 口 罩 + + + ± 隔离预防 帽 手 防护 隔离 子 套 镜 衣 + + + + + + ± + ± ± + ± + + 防护 服 鞋 套
中 高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HIV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静脉吸毒、输血) 性传播 医务人员最常见的是伤口接触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HIV 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 公用厕所和浴室,公用办公用品,
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接触
不会传播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预防及血 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防护
包医二附院
空气传播
概念: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5微米)通过 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肺结核
飞沫传播
概念: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微米),在空气 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 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飞沫传播
经飞沫传播的疾病 麻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预防血源性感染
对医务人员我们做了什么?
宣传、 培训
预防血源性感染
现状 外科,口腔科很少使用护目镜 容易导致锐器伤的操作普遍存在 锐器盒使用不当,质量不佳 未使用安全注射器具 锐器伤的监测和教育培训不足
预防血源性感染
强调标准预防 在医院环境中,接触血液,深层体液(包括羊水、心包 液、胸腔液、滑液、脑脊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任
传播途径:
经输血或血液制品
母婴传播(围产期)
消毒不严的医疗器械
经静脉内注射毒品
其他:修足、纹身、扎耳孔、公用剃须刀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不同体液HBV的浓度 低 尿液 粪便 汗液 泪液 乳汁 (无法测到) 精液 阴道分泌物 唾液 血液 血清 伤口分泌物
免疫球蛋白无效
抗病毒药物仅对感染病人有效
接触后4个月~6个月进行追踪检测
早期诊断:接触后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齐多夫定、拉米夫定
尽早用药,24小时内
接触后第4、8、12周及6个月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
检测
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和处理,观察有无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