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全套课件
❖ 2.2.2 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
❖ 1.概念
❖
所谓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
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同级
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或归并)和土地资源类型分级。其结果,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土地研究从定性为主发展到 半定量和定量;遥感技术的应用更为深入广泛;信息系统 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应用于土地研究;土地科学研究的内容 更为广泛和趋于系统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LUCC)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LUCC 研究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我国在LUCC方面也开展了 大量的研究工作。
1.4 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状况
❖ 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 我国土地面积约为960万km2 ,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 仅为0.74hm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
❖ 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 全国约有46.4%为山地,20%为丘陵,两者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的2/3。
❖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我国东南部土地资源条件较好,耕地和内陆水域在这一地区分 布集中,而西北部则相对较差;我国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分布 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 旱地区。
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 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20世纪70年代 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 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
❖2.1.3 土地分类系统
❖ 1.土地分类的涵义
❖ 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就称为 土地分类。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
谢谢
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1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地理学、 土壤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形成、分 布、数量、质量、评价、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 面。
3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室内实验、 遥感监测、数学模拟等多种方法。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地、牧业用地、城市和工业用地等类型。
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地域性
土地资源的分布受到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分 布特点不同。
集中性
土地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集中 性,某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 和资源丰富,成为土地资源密集 区。
动态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 环境的变迁,土地资源的分布也 在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这些挑战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取更加 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土地利用。
对策
为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广节约 集约用地、促进科技创新、完善法律法规等。这些对策旨在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03
土地资源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土地资源的形成是自然和人文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地资
源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逐渐
形成。
土地资源的演变过程
土地资源的演变受到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运动等,人文因素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这些因素都会导 致土地资源的变化。
土地资源学
土地分类系统:土地类型,土地利用,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分类体系的组成:土地自然分类【是一种以土地自然构成要素为依据的土地形态分类。
】,土地资源分类【是一种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或土地潜力评价等各行业用地的不同等级土地评价提供基本单元的分类系统,是土地分类的核心。
】,土地利用分类【这是一个土地应用分类,它的内容可以根据应用目的建立不同的分类系统】。
土地资源调查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包括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生产潜力图、土地适宜性评价等。
编图过程:编绘草图——编绘原图——清绘原图——地图复制(印刷、复印等)。
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方法:通过年平均气温计算光温生产潜力,通过年平均降雨量计算降雨气候生产潜力,气候灌溉生产潜力计算,气候土壤生产潜力计算。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算方法:粮食型概算土地人口承载力可以通过测算一定区域内粮食生产总量和人均社会占有量,概算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具体方法步骤如下:(1)计算粮食生总量,(2)计算人均社会粮食占有量,(3)计算土地人口承载力。
能量型。
土地利用系统的分类:资本与劳动力,土地利用类型,作物与种植制度。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
任何生态系统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生物部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部分(环境因素)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特性:有序性,自组性土地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则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
土壤的综合性状通常用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来评价。
土地评价的技术方法:直接法;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综合化;精确化;定性化;土地评价专家系统化土地资源产权是对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或称之为权利束;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是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土地资源学(王秋兵)
第一章 绪论
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
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工作成果: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明书;县、乡(镇)土地边界结合图表。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程序:
A、准备工作——编写调查任务书、组织调查专业队、培训和试点、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仪器与工具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5.土地资源的价格: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一般因素(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区域因素(土地资源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个别因素(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
? 原则:
? 选择土地分异特性的原则:①分异特性必须是对土地分类目的有重要作用的性状 ②分异特性应具有尽可能多的斜边特性 ③分异特性必须是土地对象本身的性状 ④分异特性必须是易于观测或获取的土地属性
? 应用土地分异特性进行土地分类应遵循的原则:①分异特性必须分类一个群体的所有个体 ②不同大区域的同一等级土地分类需要不同的分异特性 ③土地群体中同一分类等级的所有类别应使用相同的分异特性划分 ④分异特性逐级积累的原则 ⑤分异特性的重要性应与概括水平相当 ⑥分异特性的间隔应保证类别的均一性 ⑦分异特性的定量化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 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及其内涵1、土地资源学:是指研究土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研究对象:土地资源本身土地资源学研究内容:①基础理论研究:土地与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基础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②土地资源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③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④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⑥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物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内涵:①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的立体空间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所以具有社会经济属性3、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资源特性:①生产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力是指有生命的东西可以在土地上生长下来,取决于土壤。
)②区域性(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要素发生变化,土地的特性就发生变化)③动态性④可更新性⑤多功能性⑥有限性(体现在面积是有限的)⑦不可替代性资产特性:①商品特性:A土地商品具有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的二重性B土地的价格也具有两重性,土地价格包括天然价值的价格(取决于特殊的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价格C土地商品的不可移动性②产权特性③增值特性(人增多,需求增多,在利用土地过程中,投入质量提高,所以土地是增值的)④不动产特性(体现在不可移动和使用价值的永久性)三、土地资源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1、发生发展过程:①早起阶段(上个世纪30年代之前):人类对土地资源朴素认识的一个阶段②近期阶段(上个世纪30到70年代):也叫形成和发展时期或科学萌芽时期,最重要的是72年开过一个关于土地资源保护的国际会议,提出了土地科学的概念③现代阶段(70年代到现在):1989年,中国农大土地资源系成立,林培教授91年出版《土地资源学》,标志着中国土地资源学诞生。
土地资源学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形、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是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科学。
4岩石、矿物风化的残积物质:即岩石等风化后未经搬运的物质,5疏松的运积物质:指风化物经过搬运后再沉积的物质。
6地表水: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中的水分。
7地下水:包括上层潜水与深层承压水两种,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考虑上层潜水。
8潜水类型:是地表以下第一层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的水9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0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陆地的表面。
1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3土地类型:是地球表面有规律分布、面积大小不同、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土地。
4土地类型的分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按土地的复杂程度将土地分为大小不等、复杂程度不同、等级从属的土地个体。
5土地类型结构在某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成的空间格局6土地类型的演替,它是指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
7土地资源类型: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等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土地资源单元。
8土地利用现状指当前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状况,反映了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
9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相同的单元土地或土地资源。
0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的利用条件下,该种用途所要求的全部条件最佳时所能达到的生产力。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 绪论
土地的概 念图解2
地上层 地表层
地下层
土者,吐也,万物之本源;地者,诸生 之根菀。地表面,土壤层,是狭义的土地
(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 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 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 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 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 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 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
时间。
总之:可将其简述为:土地是地球 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 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 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的概 念图解2
地上层
气候 土壤 地貌
土 地
地表层
水文 植被 动物
地下层
岩石 水文地质
(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 1.土地与土壤 无论国内或国外,在土地与土壤之间确实存 在似清非清的认识状况,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 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 体。土壤与土地的区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 以说明:
从生态学观点看, 土地是一个由气 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 文以及人类活动种种结果组成的生 态系统,与此同时,土地又是 整个地球更大系统的自然环境要素, 土地是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 输入与输出及物质交换转移得以实 现的基础,是储存库和供应站。
经济学家的观点看: 马歇尔认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 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 的物质和力量; 伊利认为,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 所赋予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经济学上的土地是未经人的协 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
5、时间变化性 例如土地随时间而产生的季节性变化,即动 植物的生长、繁育和死亡;土壤的冻结与融 化,河水的季节性泛滥等。这些都影响着土 地的固有性质和生产特征。 土地的时间变化又与空间位置紧密联系,因 为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土地,它的能量与物 质的变化状况是不相同的。
土地资源学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二、地下水
1.主要是地下水的水质和矿化度 水质:理化性质,温度、气味、导电性和放射性、 化学成分 矿化度:含有各种化学成分的总量,用1L水中含 有可溶性盐的克数来表示 < 1g/L为淡水 饮用和灌溉 1-3g/L 勉强饮用和灌溉 > 3g/L,不易农用和饮用 2.掌握其质、量、分布及其与地表水的关系,合 理利用,避免盲目开采
第三节
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文资源和地下水文地质;地球化学 分析主要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 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水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特征, 某些地区的某些元素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 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会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 人类的健康,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
6.土壤pH值 7为中性,良好;6.0-7.0偏酸性,多发生在降水量大 土壤淋溶强烈的地区;7.0-8.0微碱性,多数作物不 受影响;8.0-9.0弱碱性,部分蔬菜和经济作物受影 响;9.0以上,强碱性,作物难以生长。 7.土壤石灰质 1)影响pH值,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程度,如石灰质高 时,易与磷酸根结合形成磷酸钙,导致磷肥失效 2)胶结形成结核或硬盘,阻碍根系发育,成为障碍层 次
重要粮食和水产品基 地 降水丰沛,脱盐好, 肥力较高
二、地质条件分析
主要体现在地表的岩性及其矿物组成以及风化母质的性 状等方面。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的性状对土壤的理 化性质具有显著的影响,从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 及其生产力。另外,地表的岩性、矿物组成及其风化 母质的性状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存储条件以及水质,从 而制约土地资源的利用。
特殊意义的≥10℃积温等值线(东部季风气候区) ℃积温等值线(东部季风气候区)
积温指标 <1700℃ 17003500℃ ℃ 35004500℃ ℃ 45006500℃ ℃ 65008000℃ ℃ 地理界线 大兴安岭北麓以北 大兴安岭北麓—长 城 长城—秦岭淮河 秦岭淮河—南岭 气候 带 寒温 带 中温 带 暖温 带 北、 中亚 热带 南亚 热带 农业土地利用 极早熟,一 一 一 一,春小 麦 二 三,冬小 麦 一 二或一三
《土地资源学》第6章:土地资源定位与功能
土地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 明的重要载体。
休闲与旅游
土地资源为人们提供休闲和旅游的场所,丰富人 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03
CHAPTER
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资源农业利用
农业用地
指用于种植农作物、养殖水产品等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 地等。
农业用地利用原则
合理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02
CHAPTER
土地资源功能
土地资源生产功能
农业功能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为人类提供粮食、蔬菜、 水果等农产品,满足人们 的基本生活需求。
工业功能
土地作为工业生产的场所, 为各种工业活动提供必要 的场所和空间,促进经济 发展。
服务业功能
土地资源为服务业提供场 所,如商业、金融、教育、 医疗等,满足人们日益增 长的服务需求。
遥感技术
通过卫星、无人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动 态分析。
全球定位系统(GPS)
精确测定土地资源的地理位置,实现精准定位和导航。
数据库技术
建立土地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信息利用效 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THANKS
谢谢
《土地资源学》第6章土地资源 定位与功能
目录
CONTENTS
• 土地资源定位 • 土地资源功能 • 土地资源利用 • 土地资源管理
01
CHAPTER
土地资源定位
土地资源分类
01
02
03
农业用地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 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活动, 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农产品。
建设用地
包括住宅、商业、工业等 建设用地,用于人类居住 和产业发展,支撑经济社 会活动。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资源:是指由自然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可用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
2、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的分布、分类、数量、质量、利用和管理的学科,旨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土地资源调查: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利用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和制图的过程。
4、土地资源规划: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特点,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进行的总体规划。
5、土地用途分区:是根据土地的特点和利用方式,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
二、简答题1、简述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2、简述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方法和过程。
3、简述土地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4、简述土地用途分区的目的和方法。
5、简述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三、论述题1、论土地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论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论新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4、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5、论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人力资源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在招聘过程中,以下哪个选项最有助于企业吸引优秀人才?A.发布职位广告B.参加招聘会C.推荐人才D.社交媒体招聘2、根据员工的表现,企业通常会进行绩效评估。
以下哪个绩效评估方法最为主观?A.行为锚定评级量表法B.强制分布法C. 360度反馈法D.目标管理法3、在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企业应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员工需求调查B.福利成本预算C.福利计划的可持续性D.员工参与决策的权利4、在解决劳动纠纷时,以下哪个机构具有最高的权威性?A.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B.法院C.仲裁机构D.工会5、在进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时,以下哪个方法是基于工作分析的?A.绩效评估法B.工作任务分析法C.问卷调查法D.面谈法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6、请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步骤。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绪论一、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含义:①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②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③其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资源: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基本特征:(1)土地的资源特性①生产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力;②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③动态性:随时间变化的特点;④可更新性: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不会因连续使用而降低;⑤多功能性:可以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功能,土地的用途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功能,即生成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和空间功能。
⑥有限性: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⑦不可替代性:土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2)土地的资产特性①商品特性: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A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B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和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C空间位置无法移动,常被称为不动产。
②产权特性: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土地产权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确认程序后才能生效。
③增值特性:一是,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二是,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因人们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断的增值。
土地科学导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学
第二节 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知识体系
(一)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 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 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 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 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等服务。 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条件调查(土地 质量状况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种。
土地与土地资源是有区别的:土地的范畴要宽于土地 资源,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是指在 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 利用的那部分土地,强调其具有资源利用价值。
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从发展运动的 角度辨证地看,有些现在看来毫无用处的土地,在未 来的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中,可能成为非常有用的资源。 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两个概念在通常情况下没必要 具体区分,可以等同看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资源研究取得了很大的 进展。
20世纪90年代,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在我国广泛开展,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也逐步完善。
2003年正式颁布《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 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推进了 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的开展。
2005年以来,以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我国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 面展开,2006年底已完成国家和省级规划修编 的重大专题研究,这些成果突出了土地利用战 略、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优化区域与城乡土 地利用、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等新理念、 新方向,使我国传统型土地利用规划逐渐向资 源节约型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转型。
土地资源生态伦理体现了一个重要思想,即要把人的行为准 则和道德规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 态关系的领域。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3.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4.土地与土壤的区别(1)从相互关系来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
(2)从本质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土地则是具有生产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表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5.国土:是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6.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7.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9.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0、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附:①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土地是一种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劳动场所和劳动对象。
②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土地可理解为建筑工程的场所,承受重压的基础,坝堤等工程的材料或物料③早期地学的观点,将地球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土地。
④近代地学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土地的认识,60年代以来,多数地学研究者认为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⑤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土地是一个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种种结果组成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土地又是整个地球更大系统的自然环境要素。
⑥马克思认为,经济学上的土地是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
⑦按照土地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土地是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某种综合体。
⑧FAO土地&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包括领土、领空、领海。
(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在土地总量中,于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直接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土地。
土地&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地包含土壤,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2、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土地资源的属性1、土地的自然属性从土地的自然属性分析,土地与机器、厂房、机房等生产资料不同,它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是大自然历史的产物,具有原始性。
⑴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⑵土地位置或空间的固定性⑶土地的动态性⑷土地的不可替代性⑸土地的多功能性土地具有生产功能、景观功能及承载空间功能。
生产功能是指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吸收营养的主要源泉,人类对农用地的需求实质上就是对土地生产功能的需求。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1.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一)土地的自然属性:1.生产性2.整体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二)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1.社会性2.资产性3.权籍性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①综合性和多科学性②关联性与复杂性③现实性和预测性④区域性和全局性5.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支撑功能,资源功能,资产功能,环境净化功能,土地景观功能,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土地调控功能6.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探索土地资源发生、演变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土地资源各构成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制,揭示土地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索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分类、评价、规划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7.土地资源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1)加强土地资源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完善学科规范。
(2)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3)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土地资源评价。
(5)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资源保护。
(6)加强新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
(新方法、新技术手段)第二章1.大气中可能造成土地资源性质和利用影响的因素较多,最重要的表现为(光/光照资源)、(温/热量资源)、(水/降水资源)、(风/风力资源)等几个方面。
2.气候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一)气候决定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影响着种植作物的种类和品质。
(二)气候是重要的成土因素,决定土壤的形成、发育和土壤性质。
(三)气候是塑造地貌的重要外营力。
(四)气候是决定土地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
(五)气候决定着大尺度土地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六)气候与气象灾害(降水引发灾害、大风引发灾害)。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名词解释《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名词解释》一、引言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剖析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包括其定义、应用和相关理论,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二、土地资源学的概念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即指在地球上的陆地部分中,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土壤、水、植被、矿产、气候等,对于人类的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资源评价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分析,旨在确定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可利用程度,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和政策,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三、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和方法1. 土地类型分类土地资源学通过对土地类型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特点,从而指导土地利用的决策。
常见的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2. 土地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所能承受的最大资源利用量或环境容纳量,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土地承载力的评估,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可以使土地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对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中的名词解释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从土地资源的定义、理论和方法,以及个人观点和总结等方面对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中的名词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分析。
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的阅读,对土地资源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实际工作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一章诸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人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资源特性:①生产性②区域性③动态性④可更新性⑤多功能性⑥有限性⑦不可替代性。
4.土地作用: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5.土地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6.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对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的评价。
7.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影响土地资源特征最主要的气候因素:光、温、水。
1.强光招有利于作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2.地势起伏(坡度)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侵蚀程度与农田基本建设条件、灌溉条件、机耕条件等方面。
3.地表水: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部分。
4.地下水类型:1)包气带水:①土壤水:指存在于地表土壤层中的水分,主要是土壤毛管孔隙锁保持的水分,是土壤肥力的四要素之一②上层滞水2)潜水3)层间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俩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
5.土壤类型分布:我国土壤明显表现为三个土壤群系:海洋性、大陆性及高山性土壤群系,具有明显的地带分布特征,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6.土壤地域分布规律:在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由于受地方性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认为活动因素的影响为呈一定规律的分布。
7.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它也是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使土地资源的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2002年1月1日试行,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71个 三级类
《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的整体框架与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相同,采用三级分类, 但是对其中的建设用地部分进行了归并。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 分强烈的影响,它们对土地资源演化速度的作 用甚至大大超过自然演化过程。例如平整土地, 可以改变原来的地形地貌;施用化肥改变土地 系统的物质和能力的循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引起土地质量的下降等。
第三章 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
基本概念 1.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一般是指土地自然类型。由于土 地个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 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 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 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土地质量调查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主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 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
土地质量性状指标是指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 测定的属性。分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自然要 素如地形、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社会经济 属性如地理交通条件、农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技 术条件等。
土地类型调查
土地类型调查的主要内容,一是分析土地构成 要素与土地类型形成和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 区域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 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二是分析区域土地类型的分 异规律,揭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征、组合结构和动 态演替规律。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1.继承性原则 确保现势性和准确性 2.综合性原则 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3.主导因素原则 突出主导因子的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5.实用性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过程
1.划分指标、确定指标区分等因素及权重 分 等因素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盐渍化程度、 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形坡度等等。
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准备资料、准备用品
2.外业调绘
路线勘察、指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调绘、 补测、样区调绘验证
3.内业工作
转绘工作、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
4.检查验收
最后成果
1.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 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 图、土地生产潜力图、土地适应性评价等。 2.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3.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
一般气候因素主要是宏观上影响土地资源的分 布规律,而地学因素则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因 此在分析某一局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 往将地学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华北平原 泰山
青藏高原
沂南丘陵 四川盆地
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
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 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则主要是研究一些与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集 聚的规律。地表水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地下 潜水、含水层性质、水质和矿化度等与土地资 源利用都有密切关系。
2007年国家标准化的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2007年8月1日发布,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测绘制图方法或遥感、地 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收集和 处理技术,调查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 量、质量、权属、空间分布、利用现状,以及 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状况,为区域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现 实依据。
第五章 土地资源评价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
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 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 程;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 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
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评价结果应应用于土地 利用与管理过程。 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3.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土地评价应当是动态 的。 4.必须全面分析评价对象 需要综合分析各个 自然社会经济要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5.必须直接应用于实践
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
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3.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 分区。
4.土地资源调查成果最后以系列成图的形式表 达,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 息系统或数据库,包括相同比例尺的不同内容 的专题系列图。
土地调查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而进 行的土地调查,其重点是按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系 统,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考虑 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还担负着为建立土地登记制度 服务为目的,同时进行了土地权属界线的调查。
土地类型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土地类型分类的原则 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 2.综合性原则 必须全面分析土地各个组成要素,阐
明各要素在土地分异中的作用。 3.主导因素原则 各要素在土地这一自然综合体中
的作用是不均衡的 4.实用 性原则 应尽量照顾到它的应用目的。
土地类型分类的方法 1.发生法 2.景观法 3.参数法
土地经济评价分为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核算、土地经济分级等。
土地资源的经济分级
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城镇土地等是将各城镇看作一个点,研究整个 城镇在社会、自然、经济条件影响下,从整体 上反映城镇之间土地价值的地域差异。我国的 城镇土地共分为10个等。
城镇土地级是通过分析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 活动程度和投资于土地上的资本,揭示城镇内 部各具体地块收益的差异,并据此划出土地级 别,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 的差异。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2.为土地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 属性数据。 3.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 程。 4.土地资源调查资料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总体规划、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专 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
土壤要素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 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五大成图因素综 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土壤是重要的农 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 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 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 其生产力的高低。
生物要素
生物要素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是多方 面的,生物要素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 成部分,起着主导土地生态系统特征和功能的 绝对作用。区域生物组成的变化可以改变土地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引起土地资源类 型或利用的更替,例如过度砍伐树木导致水土 流失、荒漠化等。植被类型也是土地类型或土 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
土地评价的目的
1.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 为土地利用规划提 供了最客观的依据,是它的基础。 2.服务于土地交易 土地使用权的出租、转让 、有偿使用等土地交易。 3.服务于土地税收 确定等级,根据等级制定 税收政策和税收标准。 4.服务于土地管理 为土地资源配置实施效 果提供了评判标准。
土地评价的类型
根据评价目的
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 价
根据评价方法和精确度程度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根据评价目标
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根据评价对象
农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等
土地自然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 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 地貌、水文条件)的综合适宜程度。评价土地 自然适宜性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 价。
2.农用地分等定级
农用地分等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 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 量综合评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农用地定级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 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 ,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 合评定。定级标准一般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制 定,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2.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 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因此土地资源类 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 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 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依 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 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 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土地类型分 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土地类型分类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定了 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已 被广泛应用。这是一个用于小比例尺土地类型 调查制图的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中,首先根 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 或亚地带分为12个土地纲,然后在根据大中地 貌类型的不同在土地纲内划分土地类,土地类 内,再根据植被亚型或土壤亚类等续分为土地 型。
气候要素
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10000—12000M高 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直接产 生水热交换的各种统计状态(积温、降水量等) 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 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个要素。
地学要素
土地资源的地学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 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 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社 刘黎明主编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第三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 第五章 土地资源评价 第六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第七章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第八章 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 第九章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