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精巢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三 减数分裂观察
3、后期Ⅱ:每个二分体的着丝粒纵裂,形成两个 单分体(染色单体),并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Ⅱ:各单分体(染色单体)移到两极后,解 旋、伸展,核膜重新出现。
第二次减数分裂前期
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
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
第二次减数分裂末期
思考题: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
(二)第二次减数分裂 (间期Ⅱ、)前期Ⅱ、中期Ⅱ、后 期Ⅱ、末期Ⅱ
(一)第一次减数分裂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1、前期Ⅰ:又可细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细线期:细胞核较大而染色较浅,染色质 凝集成细丝状,可见念珠状染 色粒,核仁明显。
2)偶线期:核更大,染色体形态仍细而长, 但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联
2、中期Ⅰ:各二价体(四分体)排列形 成赤道板,同源染色体的着 丝粒各连于一条纺锤丝。
3、后期Ⅰ:每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 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Ⅰ:各条染色体(各二分体) 到达两极后,解旋、伸 展,核膜重新出现。
(二)第二次减数分裂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1、前期Ⅱ:每个二分体凝缩,核膜消失。 2、中期Ⅱ:各二分体排列于细胞中央成赤道板。
会),不易找到。
3)粗线期:染色体变粗变短而始核内稀疏,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交叉。
4)双线期:染色体表面不光滑,同源染色体 开始分离,交叉逐渐端化,呈 “X”或“O”形。 5)终变期:染色体极短极粗,表面光滑,多 位于核的四周。交叉进一步端 化,呈“X”、“O”、“Y”、 “V”等图像,核膜核仁消失。
实验三
减数分裂观察
——蝗虫精巢切片
一、减数分裂特点
1、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时
2、细胞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3、形成的子细胞遗传物质减半
4 、遗传物质发生重组
蝗虫减裂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者:_______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_一、实验目的1. 了解蝗虫精巢的减数分裂过程。
2. 观察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
3.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和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细胞分裂,其目的是将染色体数目减半,以保持生物体遗传的稳定性。
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研究减数分裂的经典材料。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精巢、生理盐水、盖玻片、载玻片、显微镜、酒精灯、镊子、解剖针、解剖盘等。
2. 仪器:显微镜、解剖镜、酒精灯、镊子、解剖针、解剖盘等。
四、实验步骤1. 获取蝗虫精巢:将蝗虫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皮肤,取出精巢。
2. 制片:将精巢放入生理盐水中,用解剖针轻轻挑起一部分精巢组织,涂抹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3. 观察染色:将制片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使精巢组织略微膨胀,便于观察。
待制片冷却后,滴加碱性品红染液,染色约2-3分钟。
4. 观察显微镜:将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依次观察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
5. 记录观察结果:观察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包括减数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记录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开始凝缩,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联会。
2. 减数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3. 减数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减半。
4. 减数分裂末期: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通过观察,蝗虫精巢的减数分裂过程与理论相符,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符合减数分裂的规律。
六、实验结论1. 蝗虫精巢的减数分裂过程与理论相符,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符合减数分裂的规律。
2.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和操作技巧。
七、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对蝗虫精巢的减数分裂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加深了我对减数分裂理论的理解。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薛敏)10级生科3班学号:201000220069时间:2012/9/15摘要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比较好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粗线期等五个时期以及后期I和末期II的染色体形状。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
并且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1.引言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
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2.1试验材料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盖玻片,载玻片。
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
3实验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实验过程2.2.1取材在九月底十月初采集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
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2.2.2固定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大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的状态。
将生活细胞固定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和染色。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Carnoy I:冰醋酸:乙醇=1:3。
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的材料转入乙醇中保存,长期保存放4℃的冰箱中,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的观察,了解动物生殖细胞形成的一般过程以及染色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从而深刻理解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掌握压片法制作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繁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它与有丝分裂具有根本的差异,但又有一定的联系,生物体通过有丝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多,分裂后的子细胞得到遗传组分相同的染色体。
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使得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为体细胞的一半,乘坐单倍体细胞。
这样再通过雌雄配子的结合又可以在后代细胞中回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而且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为后代表现得多样性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在动物的精巢和卵巢组织中有些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成为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它们经过减数分裂分别形成4个精细胞和1个卵细胞。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的前期很长,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
其染色体的变化也比较复杂,要经过一个逐步螺旋、折叠和浓缩的过程。
特别是在偶线期内,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进而在粗线期发生非姐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因此我们可以在双线期观察到许多交叉图像。
我们可以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观察加深对这一分裂过程的认识,并且为杂种细胞学分析、物种间情缘关系的鉴定等提供可靠地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雄性蝗虫;2.显微镜、解剖针、解剖剪、Carnoy固定液(乙醇:冰乙酸,体积比为3:1)、载玻片、盖玻片、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四、实验步骤1.蝗虫的捕捉和固定捕捉雄性蝗虫,直接投入到Carnoy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然后转到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保存。
若在4℃冰箱中保存,可以长期使用。
蝗虫的性别区分非常容易雄性蝗虫个体较小,雌性蝗虫较大。
同时由于雌性蝗虫的尾部有产卵瓣,所以从外观上易于区别。
2.蝗虫精巢的剖取解剖蝗虫时,先将翅膀减去,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的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即可看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边是蝗虫的精巢。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姓名摘要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
蝗虫精巢是比较理想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具有易采集、操作简单的优点。
实验中选取蝗虫精巢小管,通过压片法,制作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玻片标本。
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形态特征。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同时我们掌握了制片和染色技术。
1.引言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则连续分裂两次,在两次分裂中分别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
雌、雄配子的结合可在后代细胞中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亲代与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
同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是生物体性状变异的重要来源。
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异常则可能导致遗传畸变。
蝗虫在生活中常见,容易采集,而且取蝗虫精巢操作简单。
蝗虫的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易于观察。
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处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此次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来加深对减数分裂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盖玻片,载玻片(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3)材料:雄蝗虫的精巢2.2实验过程2.2.1取材夏末秋初在野外田间捕捉的雄性蝗虫,,浸入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
取出蝗虫,剪去翅膀和后肢,用手术刀沿腹部中线轻轻挑开腹部,取出腹腔中的两个精巢——由许多精小管组成的黄色组织块或将捉到的雄性蝗虫用剪刀剪去头胸部,然后在腹腔两侧各剪一刀,掀开背板,取出消化道背面的两个精巢。
蝗虫解剖实验报告合集(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蝗虫的解剖,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发育过程,进一步掌握昆虫解剖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棉蝗(成虫)2. 实验工具:解剖剪、解剖针、镊子、解剖盘、解剖镜、剪刀、滴管、生理盐水、70%酒精、10%福尔马林、显微镜等3. 实验试剂:10%氢氧化钠溶液、10%盐酸溶液、蒸馏水等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外部形态(1)观察蝗虫的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的外部形态,记录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2)观察蝗虫的触角、复眼、口器、足、翅等器官,记录其形态和功能。
2. 解剖蝗虫头部(1)沿蝗虫头部背中线剪开,暴露头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脑、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肝、胰腺、生殖器官等结构。
3. 解剖蝗虫胸部(1)沿蝗虫胸部背中线剪开,暴露胸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气管、肌肉、神经、翅等结构。
4. 解剖蝗虫腹部(1)沿蝗虫腹部背中线剪开,暴露腹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生殖器官、排泄器官、呼吸器官等结构。
5. 观察生殖器官(1)观察雌蝗虫的卵巢、输卵管、受精囊、产卵器等结构。
(2)观察雄蝗虫的精巢、输精管、储精囊、生殖突等结构。
6. 观察呼吸器官(1)观察蝗虫的气管分支情况。
(2)观察气管末端的气门,了解气门的数量和分布。
7. 观察排泄器官(1)观察蝗虫的排泄器官,如马氏管等。
(2)观察排泄器官的排泄过程。
8. 观察消化系统(1)观察蝗虫的消化系统,如口腔、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等。
(2)观察消化过程中的消化酶分泌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头部蝗虫头部主要由脑、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肝、胰腺、生殖器官等组成。
其中,脑是蝗虫神经系统的中枢,负责调节蝗虫的运动和生理活动;生殖器官负责蝗虫的繁殖。
2. 蝗虫胸部蝗虫胸部主要由气管、肌肉、神经、翅等组成。
气管是蝗虫的呼吸器官,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蝗虫体内;肌肉负责蝗虫的运动;神经负责调节蝗虫的运动和生理活动;翅是蝗虫的飞行器官。
解剖蝗虫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蝗虫的解剖,了解昆虫的内部结构及其生物学特征。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
3. 掌握昆虫解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蝗虫(雌性或雄性均可)。
2. 实验仪器: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生理盐水、75%酒精、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新鲜蝗虫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腹部,取出内部器官。
2. 观察外部形态:(1)观察头部:包括触角、复眼、单眼、口器等。
(2)观察胸部:包括足、翅、气门等。
(3)观察腹部:包括生殖器官、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等。
3. 解剖头部:(1)剪开头部,取出脑和神经。
(2)观察脑的结构,包括前脑、中脑、后脑。
(3)观察神经的分布和走向。
4. 解剖胸部:(1)剪开胸部,取出心脏、气管等。
(2)观察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
(3)观察气管的分布和走向。
5. 解剖腹部:(1)剪开腹部,取出消化器官、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等。
(2)观察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
(3)观察生殖器官,包括卵巢、睾丸、精巢等。
(4)观察排泄器官,包括肾、输尿管、膀胱等。
6. 观察呼吸器官:(1)观察气门的分布和走向。
(2)观察气管的结构和分布。
7. 观察其他器官:(1)观察神经节的结构和分布。
(2)观察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头部解剖结果:蝗虫头部包括触角、复眼、单眼、口器等。
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复眼具有视觉功能,单眼具有感光功能,口器用于取食。
2. 胸部解剖结果:蝗虫胸部包括足、翅、气门等。
足用于行走和跳跃,翅用于飞行,气门用于气体交换。
3. 腹部解剖结果:蝗虫腹部包括消化器官、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等。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用于消化食物。
生殖器官包括卵巢、睾丸、精巢等,用于繁殖。
排泄器官包括肾、输尿管、膀胱等,用于排泄代谢废物。
4. 呼吸器官解剖结果:蝗虫呼吸器官包括气管和气门。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本实验以蝗虫为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观察、比较动物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精子等。
在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
视野中可见,在各个时期的细胞状态中,前期Ⅰ细胞状态大量出现,说明其历时特别长;减数分裂Ⅱ细胞状态较难找到,表明其历时很短。
1.引言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细胞在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后进入分裂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联会现象,经历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最后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次级性母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近,将姊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使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
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恢复亲代染色体数目,从而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合子包含了来自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形状变异的主要来源。
此外,减数分裂还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蝗虫属于昆虫冈,直翅目,蝗科,其雌雄容易鉴别、生殖能力强、精巢减数分裂活跃、染色体大、数目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是进行减数分裂观察的良好材料。
不同蝗虫染色体的数目与形态不同,但其性别决定均为XX-XO型,本实验所用的蝗虫为2n=23,XO♂。
本实验将蝗虫的精巢保存在carnoyⅠ的固定液中,用改良苯酚品红对细胞核进行染色,通过压片法制作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玻片标本。
2.实验材料2.1试验材料(1)仪器和材料: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盖玻片、载玻片、滤纸、雄蝗虫的精巢管。
生物教学蝗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蝗虫的解剖,了解昆虫的一般特征,包括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 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3. 探究蝗虫的呼吸器官,了解昆虫的呼吸系统。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与工具- 棉蝗虫- 解剖刀- 烧杯- 显微镜- 生理盐水- 滤纸2. 实验步骤(1)蝗虫的外形观察- 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以及足和触角等。
- 记录蝗虫的体型、颜色、触角和足的形态。
(2)蝗虫的内部解剖- 使用解剖刀将蝗虫的腹部切开,观察内部结构。
- 观察蝗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 观察蝗虫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
- 观察蝗虫的呼吸系统,注意气门的位置和数量。
(3)生殖器官的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蝗虫的精巢和卵巢。
- 观察精巢中的精子形成过程,了解昆虫的减数分裂。
- 观察卵巢中的卵子发育过程。
(4)呼吸器官的观察- 将蝗虫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呼吸情况。
- 记录蝗虫的呼吸频率和气门的位置。
三、实验结果1. 蝗虫的外部形态:蝗虫为昆虫,具有明显的头部、胸部和腹部,足和触角为分节结构。
2. 蝗虫的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蝗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 生殖系统:蝗虫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的精巢和雌性的卵巢。
精巢中精子形成过程为减数分裂。
- 呼吸系统:蝗虫的呼吸器官为气门,位于腹部第一、二节。
3. 生殖器官的观察:- 精巢:精巢中精子形成过程为减数分裂,观察到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
- 卵巢:卵巢中卵子发育过程为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
4. 呼吸器官的观察:- 蝗虫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约30次。
- 气门位于腹部第一、二节。
四、实验结论1. 蝗虫具有昆虫的一般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 蝗虫的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精巢和卵巢为生殖器官。
3. 蝗虫的呼吸器官为气门,位于腹部第一、二节。
实验蝗虫精巢的压片及观察实施措施
实验蝗虫精巢的压片及观察实施措施作者:何生祥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从蝗虫染色体组成、蝗虫性成熟时间、雌雄蝗虫分辨、解剖方法、精巢的识别和固定、保存等方面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补充,有助于实验教师方便、有效地备课和准备实验,有利于推动生物实验的普及和开展。
关键词:实施;措施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26-01北师大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中的实验“蝗虫精巢的压片及观察”选取性成熟的雄蝗虫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主要是因为蝗虫精巢取材方便,标本制备方法简单,染色体数目较少,分裂过程清楚。
蝗虫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2n=22+X,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每个精细胞染色体数为n=11+X或n=11,分裂各期图像明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材料(蝗虫的性别决定与人类不同,雌性有两条XX染色体,雄性为XO,即只有一条X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
但此实验却往往难以开展,主要原因在于:1实验时间与雄蝗虫性成熟时间不一致(雄蝗虫性成熟时间为8月—9月,而必修2教材的上课时间为3月—6月),实验材料难以采集;2如想另选材料,则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3 北师大版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上对此实验没有完善的补充资料,而且在网上查不到北师大版教材的相关资料,不利于实验教师备课和准备实验。
经过两年来的实验探索、参考相关资料和对新教材进行研究,本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在此详述如下,以供大家探讨,并期待指正。
一、捕捉雄蝗虫雄蝗虫性成熟时间8月—9月,以8月15日至20日之间捕捉为宜。
此时蝗虫精母细胞正处于减数分裂旺期,为利于学生完成实验,可适当延长到9月10日,但此时的减数分裂高峰期已过,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量相对较少。
蝗虫雌雄个体的区别方法:一般雄虫个体较小,其腹部末端为交配器,形似船尾,而雌体较大,腹部末端分叉。
二、蝗虫的解剖和精巢的固定:要制作清晰、处于分裂期细胞较多的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装片,必须要活体解剖蝗虫:捕捉后将雄虫麻醉,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后方,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可见到在其上部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的精巢(精巢由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这些小管就是精细管),取出精巢,去除脂肪,立即放入CarnoyⅠ固定液(冰醋酸:乙醇=1:3)中固定12小时,用吸水纸吸去固定液,然后分别用95%和85%乙醇脱水各30min(解离、脱水并利于保存组织中的核酸),最后放在70%乙醇中,于4℃冰箱中保存,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1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减数分裂是生物性原细胞细胞成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本实验以生殖期雄性蝗虫精巢细胞为材料,先使用Carnoy固定液固定,再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压片法制片。
标本玻片置于显微镜高倍镜下观察,认识、分辨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各分裂相,并对不同分裂相拍照或绘图记录。
引言减数分裂(Meiosis)是生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机制之一,是指生物性成熟以后,性腺中的精(卵)原细胞经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
其特点是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生物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单倍体配子细胞经过进一步变形、生化变化,形成成熟的精子或卵细胞。
二者通过受精作用又恢复二倍体。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交换,使配子的遗传多样化,增加了后代的适应性,因此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生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时且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
本次实验采用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作为标本采集对象,其雄性染色体数为2n=23,XO ♂。
蝗虫染色体大,数目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是进行减数分裂观察的经典材料①。
1.实验材料1.1.器材:显微镜1台,镊子1把,解剖针2支,载玻片,盖玻片,滤纸条1.2.试剂:Carnoy固定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1.3.生物材料:繁殖季节雄性蝗虫精巢的精巢小管固定材料2.实验步骤2.1.取材与标本固定繁殖季节雄性蝗虫精巢的精巢小管的固定。
选择雄性蝗虫,剪去双翅,再由腹部背面剪开,可见贴在一起的一对橘黄色精巢。
将其投入0.7%生理盐水中剔去脂肪,可见曲细精管①。
将其投入Carnoy固定液中,室温下固定24h后,转入70%乙醇,存放于4℃冰箱。
2.2.制片与观察2.2.1.染色。
取2-3个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加入1-2滴改良苯酚品红, 染色时间一般为6-10min。
蝗虫精细胞实验报告
1. 观察蝗虫精细胞的形态结构;2. 了解蝗虫精细胞的分裂过程;3. 掌握显微镜观察和绘图技巧。
二、实验原理蝗虫精细胞是蝗虫生殖细胞的前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
本实验通过观察蝗虫精细胞的形态结构、染色质分布和分裂过程,了解蝗虫精细胞的发育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精巢、载玻片、盖玻片、生理盐水、染色剂、显微镜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显微镜、恒温培养箱、酒精灯、镊子、剪刀等。
四、实验步骤1. 解剖蝗虫:取一只成熟的蝗虫,用解剖剪剪开腹部,取出精巢;2. 制作精细胞临时装片:将精巢放在载玻片上,用解剖针轻轻挑取少量精细胞,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制成临时装片;3. 染色:将染色剂滴在装片上,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色剂,使染色剂均匀覆盖在精细胞上;4. 观察:将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调整物镜和目镜,找到合适的倍数进行观察;5. 绘图:将观察到的精细胞形态结构、染色质分布和分裂过程进行绘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精细胞形态结构:蝗虫精细胞呈椭圆形,细胞质丰富,细胞核大,染色质分布均匀;2. 染色质分布:在精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发生浓缩,形成染色体;3. 分裂过程:蝗虫精细胞分裂过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前期染色质浓缩,形成染色体;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后期染色体分离,形成两个子细胞;末期细胞膜逐渐形成,子细胞逐渐分离。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蝗虫精细胞的形态结构、染色质分布和分裂过程,了解了蝗虫精细胞的发育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蝗虫精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发生浓缩,形成染色体,最终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七、实验注意事项1. 解剖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蝗虫;2. 制作临时装片时,注意生理盐水的用量,避免细胞脱水;3. 染色过程中,染色剂要均匀覆盖在细胞上,避免染色不均;4. 观察过程中,注意调整显微镜的倍数,以便观察细胞结构。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蝗虫精细胞的形态结构、染色质分布和分裂过程,加深了对蝗虫生殖细胞发育过程的认识。
实验10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原卷版)
实验10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核心知识回顾1、实验原理蝗虫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
此过程要经过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和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实验步骤(1)装片制作(同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解离→→→制片。
(2)在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在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3、要点探究(1)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中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的原因分析。
(2)精巢内精原细胞存在的细胞分裂方式,能否在显微镜下看到一个完整的分裂过程。
(3)精巢内精原细胞既可进行分裂,又可进行分裂,因此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数为的不同细胞分裂图像。
➢高考真题剖析4、(2020·江苏)有研究者采用荧光染色法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拟南芥(2n=10)花药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以下为镜检时拍摄的4幅图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不定项)()A、图甲、丙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B、图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已彼此分离C、图乙细胞中5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D、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丙→丁➢限时训练A组(选择题为单选)1、下列关于“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可用蝗虫精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B、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C、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也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D、用洋葱根尖制成的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2、下图①~⑤是用某种方法在显微镜(不用染色)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2n=24)某个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细胞分裂顺序为①→③→②→⑤→④B、图①细胞内核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C、图②③细胞中均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图②③⑤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3、研究人员以“妃子笑”为材料观察减数分裂过程,具体操作如下:采集花序→固定→取花药→漂洗→软化→漂洗→染色→压片→镜检。
观察蝗虫标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了解其内部器官的分布和功能,掌握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主要特征,并学会使用解剖工具进行动物解剖。
二、实验材料1. 棉蝗的浸制标本2. 解剖器、解剖盘、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显微镜等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观察蝗虫整体形态结构首先,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注意其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等;胸部有翅两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腹部有气门12对,末端有尾须一对。
2. 解剖蝗虫(1)用解剖刀在蝗虫胸部中央纵向切开,暴露出内部器官。
(2)用解剖剪剪开胸部肌肉,观察气管、心脏、消化系统等器官。
(3)剪开腹部,观察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等。
3. 使用显微镜观察内部器官(1)取蝗虫精巢小管,制作成切片,观察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2)取蝗虫气管,观察气管壁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整体形态结构蝗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等;胸部有翅两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腹部有气门12对,末端有尾须一对。
2. 蝗虫内部器官(1)气管:位于蝗虫胸部和腹部,负责气体交换,气管壁由气管上皮、平滑肌和血管组成。
(2)心脏:位于蝗虫胸部,由若干心室组成,负责血液循环。
(3)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4)生殖器官:位于蝗虫腹部,包括精巢和卵巢,负责生殖。
3. 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蝗虫精巢切片,可见精巢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不同阶段,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4. 气管壁结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蝗虫气管壁,可见气管上皮、平滑肌和血管等结构。
五、实验结论1. 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具有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翅两对,腹部有气门12对。
2. 蝗虫内部器官包括气管、心脏、消化系统、生殖器官等,各器官功能完善。
3.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清晰,说明蝗虫具有完整的生殖系统。
4.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蝗虫的形态结构、内部器官分布和功能,提高了动物解剖技能。
小度写范文蝗虫精巢细胞终变期【蝗虫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模板
蝗虫精巢细胞终变期【蝗虫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实验四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一、实验目的1、观察减数分裂过程并熟悉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及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的变化,为研究遗传基本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
2、学习并进一步掌握动、植物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3、了解动、植物的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
这一过程的特点是: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四个核,每个核只含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称作减数分裂。
另外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而且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等。
在高等生物里雌雄性细胞形成的过程中,都是先由有性组织(如花药和胚珠、精巢和卵巢)中的某些细胞分化为孢母细胞(2n ), 以及精母与卵母细胞(n )。
进一步由这些细胞进行一种连续二次的减数分裂,即减数第一分裂和减数第二分裂,最终各自产生4个小孢子(n )或精细胞(n ),或是分别产生一个大孢子或卵细胞(n )与三个退化的极体(n )。
再经受精作用,雌、雄配子融合为合子,染色体数目恢复为2n 。
这样,在物种延续的过程中,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分裂过程中,可以详细地到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组成和染色体的鉴定和分析等,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了直接与间接的依据和细胞学基础。
并可导致了各种遗传重组的发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实验材料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幼穗,短角斑腿蝗(Catantopspachycerus )精巢。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试剂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小广口瓶等;卡诺氏固定液(Carnoy”s Fluid)、45%醋酸和改良苯酚品红等。
蝗虫精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蝗虫精子的形态结构;2. 观察蝗虫精子的形成过程;3. 掌握显微镜观察技术。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精巢、盖玻片、载玻片、生理盐水、滴管、镊子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显微镜载物台、显微镜支架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解剖蝗虫精巢:将蝗虫置于解剖镜下,用解剖刀沿背中线将蝗虫腹部切开,取出精巢;2. 观察精巢:将精巢置于载玻片上,用生理盐水滴加,使精巢浸没在生理盐水中;3. 观察精子:将盖玻片覆盖在精巢上,用显微镜观察精巢中的精子;4. 观察精子形成过程:将精巢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生理盐水滴加,使精巢浸没在生理盐水中;5. 观察精子:将盖玻片覆盖在精巢上,用显微镜观察精巢中的精子;6. 记录观察结果:将观察到的精子形态、数量、形成过程等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精子形态:蝗虫精子呈长椭圆形,前端较窄,后端较宽,细胞核位于前端,细胞质呈透明状;2. 精子数量:在精巢中观察到大量精子,且分布较为均匀;3. 精子形成过程:通过显微镜观察,蝗虫精子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阶段:a. 生精细胞:精巢中存在大量生精细胞,其形态呈长梭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b. 精原细胞:生精细胞经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形成精原细胞,其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较大;c. 初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其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较大;d. 次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其形态呈椭圆形,细胞核较小;e. 精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其形态呈长椭圆形,细胞核位于前端;f. 精子:精细胞经过变形,形成成熟的精子。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蝗虫精子的形态结构及其形成过程,了解了蝗虫精子发生的基本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蝗虫精子呈长椭圆形,前端较窄,后端较宽,细胞核位于前端,细胞质呈透明状。
蝗虫精子形成过程可分为生精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等阶段。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蝗虫的精巢是较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现通过对其制片、染色并观察,加强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理解。
关键词:蝗虫精巢;减数分裂;染色体0 引言减数分裂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产生了四个核,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分裂前期相对较长,且染色体变化复杂,讲过一个逐步螺旋、折叠和浓缩及同源染色体、交换和分离的过程。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对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自萨顿于1902年在《生物学通报》上发表的文章红,首次详细地图示蝗虫具有成对确定的、可识别的又彼此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以来,对蝗虫减数分裂的研究已深入广泛。
1 实验材料和方法1.1 取材对于植物来说,更据不同植物的开花及其生殖器官形成时的外部形态作为参考,要适时取材。
对于动物来说,在生殖期间,雄蝗虫其精巢内不断进行着减数分裂,取材比较容易。
雌、雄容易鉴别,雄性个体较小,雌性个体较大,雌性蝗虫尾部有产卵瓣,从外部易于区别。
活的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
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1.2 固定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使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状态。
将生活的细胞固定以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染色等。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
CarnoyⅠ:冰醋酸:乙醇=1:3 (应用最为广泛)CarnoyⅡ:冰醋酸:氯仿:乙醇=1:3:6 (含油脂类较多的材料以及需要更加硬化的组织的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好的材料转入乙醇保存,长期保存放在4℃冰箱中1.3 染色取2-3个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加入1-2滴改良苯酚品红, 染色时间一般为6-10min。
1.4 压片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用左手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用右手持解剖针,用针柄轻敲盖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7动物精巢减数分裂
中期I赤道面 观
中期I极面观
中期I极面观
晚后期I 早末期Ⅰ
后期I 末期Ⅰ
前期Ⅱ
中期Ⅱ
中期Ⅱ
染色体有时呈菊花状分布。
后期Ⅱ
后期 Ⅱ
精细胞枣核状 柳叶状精子
精细胞枣核状精子
蝗虫精子
精细胞枣核状柳叶状
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
实验原理
在高等动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雄性个
体生殖腺(精巢)中的精原细胞(2n)生
长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2n),初级精母
细胞经过减数第一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
母细胞(n),再经过减数第二分裂和一系
列的变化最后形成四个精子(n)。
减数分裂
间期(前间期,
preinterphase)
终变期:染色体高度浓缩,同源染色体呈X、V、O、∞等形状明显。 染色体的洇缘光滑,均匀排列在赤道板上, 从纺锤体的侧面看,二价体基本像一列横队排列在细胞中,可见到 单价体落后;从纺锤体的极面看,一个个二价体分散在细胞质中。
后期Ⅰ:二价体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由纺锤丝拉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Ⅰ:同源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 膜、核仁重新出现,形成两个子核。每个染色体数目减半变为 (n)。 前期Ⅱ: 中期Ⅱ:染色体有时呈菊花状分布。 后期Ⅱ:
减数第一分裂
前期I (prophase I, PI) 细线期 偶线期 粗线 期 双线期 终变期 中期I (metaphase I, MI)
后期I (anaphase I, AI)
末期I (telophase I, TI)
(meiosis I)
中间期
前期II (prophase II, PII),
染色压片:取2-3个曲细精管于载玻片上,将其撕碎, 加入1-2滴卡宝品红,6-7min后压片。
实验三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及观察学时
一、实验目的
了解动物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掌握动物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装片的制作 技术。
比较植物材料和动物材料在制备染色体标本过 程中的区别。
a
1
二、实验原理
•
减数分裂是生物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
生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它包括连续两次的细胞分裂阶
将捉取或购回的雄性蝗虫(如土蝗、负蝗等)用卡诺氏固
定液固定。
2.染色
将已固定好的雄性蝗虫取出,放在培养皿中,剪去翅
膀,在其翅的基部后方,相当于腹部前端的背侧,细心剪开
体壁,可见上方两侧各有一团黄色组织块即精巢。用小镊子
夹取一小段管状精巢,置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将其截成数
小段,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10分钟左右。
a
4
3.压片
然后将盖玻片放在染色的材料上,在酒精灯上轻轻掠 过,微微加热,上覆吸水纸,用大拇指重压,使细胞和染色 体散开。
4.镜检
将制成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看到减数分 裂的各个时期及其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特点。
a
5
六、实验结果 偶线期
a
6
粗线期
a
7
终变期
a
8
中期Ⅰ
a
9
中期Ⅱ
a
10
段:第一次分裂为染色体数目的减数分裂,第二次为染色
体数目的等数分裂。两次分裂可根据染色体变化特点分为
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由于第一次分裂前期较长,而
且变化复杂,故其前期又分为五个时期。在减数分裂过程
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联会、交换和分离,非同源染色
体之间进行自由组合,最终分裂成为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8615140001 高熹2016年9月13日
一、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产生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分裂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了相对稳定性,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
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蝗虫精子形成中的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其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2.学习并掌握制备蝗虫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及材料
1.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针
2.实验材料: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预先取好的蝗虫精巢
四、实验步骤
1.取2-3个精细小管放于载玻片上;
2.以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20分钟,同时以小镊子轻轻挤压精细小管外壁,以使性母细胞或减数分裂中各时期的细胞流出精细小管管壁,以利于观察;
3.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包三层,后用拇指使劲按压,压片后进行观察,可以见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五、实验结果
1.细线期,染色体呈很细的染色线,螺旋卷曲分散在细胞核内,沿着整条染色线分布着许多染色粒 形似念珠,染色粒排列比较紧密,使得视野中呈现出颜色较深的一片。
在细胞核内,核仁清晰可见;
2.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彼此靠近,发生联会。
在细线期末偶线期初,染色体或染色丝在细胞中的部位发生变化。
染色丝的一端聚集到核的一侧,而另一端呈放射状扩散呈花束状,特称花束期。
凝线期或花束期一直延续到偶线期结束粗线期开始为止;
3.粗线期,同源染色体完成配对,形成二价染色体,染色体由于超螺旋而缩得很短,每一粗线期的染色体具有两条并列的染色单体,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称为四分体,核仁附着于特定的染色体上,在视野中可以看到染色体上有一个颜色较深的小点。
此时的染色体彼此分离相对前面的两个时期要远一点;
4.双线期,理论上,同源染色体之间彼此开始分离,但是在一个或多个点上互相交叉而又保持在一起形似麻花。
在该期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
但是实际上很难看清,此时的染色体彼此靠的很近,只能看到很个别的染色体有相互交叉;
5.终变期,染色体缩得更粗更短,是统计染色体的最好时期。
该期结束时伴随着核膜的破裂和核仁的消失。
这一时期的染色体“开口”达到最大,有时候两条染色体呈现出一个圆圈。
6.后期,纺锤丝附着在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上,被牵引着向两极移动。
六、思考题
1.敲片时注意掌握力度,力度太大会导致盖玻片破碎,不仅要使细胞相互分散开,还要防止细胞破裂,压好片后不要移动盖玻片。
2.可观察到到细线期的分裂相最多,因为大量的细胞在做分裂准备,故细线期的最多。
七、反思
有一片子压片力度不够,造成了在观察的时候部分区域的细胞重叠现象严重。
还有一片子颜色较浅,分析应该为染色不充分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