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工程第10章固定化酶催化的动力学特征)
固定化酶PPT课件
![固定化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582c9a7fd5360cbb1adbe0.png)
A.重氮法
h
34
B 叠氮法
•例 • 用羧甲基纤维素叠氮衍生物制备固定化胰蛋
白酶,步骤如下:
• ⑴ 酯化 • ⑵ 肼解 • ⑶ 叠氮化 • (4) 偶联
h
35
B 叠氮法
• 对含有羧机基的载体,与肼基作用生成含有酰肼基团的载体, 再与亚硝酸活化,生成叠氮化合物。最后于酶偶联
h
36
C.烷基化反应法
• 含羟基的载体可用三氯三嗪等多卤代物进行活化, 形成含有卤素基团的活化载体。
乙酰 -DL — Ala 乙酸
L — Ala +
Ala Aminoacylase
乙酰 -D —
氨基酰化酶
h
67
A-L-Ala A-D-Ala
储 罐
固定化酶 柱子
消
泵
离心机
旋
反
应
器
反应产物
L-Ala A-D-Ala
晶体 L-Ala
h
68
2、固定化酶在医学上的应用(酶电极)
(1)葡萄糖电极
半透膜 酶胶层
感应电极
ß-D-葡萄糖+O2
酶电极示意图
D-葡萄糖酸-1,5-内酯+H2O
h
69
葡萄糖氧化酶
葡萄糖+醌+H2O
葡萄糖酸+氢醌
Pt
氢醌
醌+2H++2e-
铂电极
h
70
(2)脲电极
脲酶
Urea + 2H2O
2NH4++2HCO3-
产生的2NH4+为阳离子电极感应。
此外还有: 氨基酸电极 醇电极 尿酸电极 乳酸电极 青霉素电极 亚硝酸离子电极:菠菜亚硝酸还原酶产生NH3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1f09e9ccad51f01dc281f180.png)
•反应的总过程为外部传递和表面反应两者的集中反映,反 应的有效速率既与底物的传质系数有关,又与反应的动力 学参数有关vmax和Km。 •动力学控制:传质速度相当快,反应主要受到酶的催化反 rmax cso 应。
Rsi
•扩散控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底物的传质速率很慢。
K m cso
rso
Rsi k L a(cso - csi ) k L acso rd
颗粒内无浓度梯度影响时的反应速率:
dcs Rs 4R De dr r R
2
4 3 4 3 rmaxcso Rsi R rso R 3 3 K m cso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3)一级反应动力学内扩散有效因子
R 若引入:r r / R,cS cS / cS 0,并令:1 3 则该方程式变为:
d cS 2 dcS D ( ) rS e 2 dr r dr
2
k1 , rS k1cS , De
d cS 2 dcS 2 9 1 cS 2 dr r dr
2
边界条件:r 1处,cS 1; dcS r 0处, 0。 dr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cS cS 0
2
d cS 2 dcS D ( ) rS e 2 dr r dr
2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2)内扩散效率因子
Rs 颗粒内实际有效反应速 率 颗粒内无浓度梯度时的 反应速率 Rsi
在稳定状态下,球形固定化酶颗粒内的实际有效反应速率应等 于从颗粒外表面向微孔内的扩散速率,即: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酶工程》 课后习题答案
![《酶工程》 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46883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4.png)
① 酶工程:由酶学与化学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技术,是工业上有目的地设计一定的反应器和反应条件,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在常温常压下催化化学反应,生产人类所需产品或者服务于其它目的地一门应用技术。
② 比活力: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质量的蛋白质或者 RNA 所拥有的酶活力单位数。
③ 酶活力:也称为酶活性,是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
其大小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愈大,酶活力愈高。
④ 酶活国际单位 : 1961 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在特定条件(25℃,其它为最适条件 )下,每分钟内能转化1 μmol 底物或者催化1 μmol 产物形成所需要的酶量为 1 个酶活力单位,即为国际单位(IU)。
⑤ 酶反应动力学:指主要研究酶反应速度规律及各种因素对酶反应速度影响的科学。
酶的研究简史如下:(1)不清晰的应用:酿酒、造酱、制饴、治病等。
(2)酶学的产生: 1777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 Spallanzani 的山鹰实验; 1822 年,美国外科医生 Beaumont 研究食物在胃里的消化; 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旺获得胃蛋白酶。
1684 年,比利时医生Helment 提出 ferment—引起酿酒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因素(酵素);1833 年,法国化学家 Payen 和Person 用酒精处理麦芽抽提液,得到淀粉酶; 1878 年,德国科学家 K hne 提出 enzyme—从活生物体中分离得到的酶,意思是“在酵母中”(希腊文)。
(3)酶学的迅速发展(理论研究): 1926 年,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独臂学者”萨姆纳博士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结晶,并证明具有蛋白质的性质;1930 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 Northrop 分离得到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结晶,确立了酶的化学本质。
I.酶工程发展如下:①1894 年,日本的高峰让吉用米曲霉制备淀粉酶,酶技术走向商业化:②1908 年,德国的Rohm 用动物胰脏制得胰蛋白酶,皮革软化及洗涤;③1911 年, Wallerstein 从木瓜中获得木瓜蛋白酶,用于啤酒的澄清;④1949 年,用微生物液体深层培养法进行-淀粉酶的发酵生产,揭开了近代酶工业的序幕;⑤1960 年,法国科学家 Jacob 和 Monod 提出的控制子学说,阐明了酶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通过酶的诱导和解除阻遏,可显著提高酶的产量;⑥1971 年各国科学家开始使用“酶工程”这一位词。
《生物化学》 酶通论
![《生物化学》 酶通论](https://img.taocdn.com/s3/m/60a032b633d4b14e85246888.png)
(二) 酶的化学组成
有些酶组成只有氨基酸,不含其他成分,称之为单纯酶。 脲酶、胃蛋白酶和核糖核酸酶等一般水解酶都属于单纯酶。
有些酶除了蛋白质组分外,还含有对热稳定的非蛋白的 小分子物质。其蛋白质组分称为脱辅酶(apoenzyme或 apoprotein),非蛋白的小分子物质称为辅因子 (cofactor)。脱辅酶与辅因子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称为 全酶(holoenzyme)。即:
中文
2、转移酶
➢ 催化分子间基团转移的酶称转移酶
反应通式:AR+B
A+BR
如谷丙转氨酶等。
2.转移酶 催化基团转移反应
谷丙转氨酶 英文
2. Transferases
• Catalyze group transfer reactions
中文
3、水解酶
催化水解反应的酶称水解酶。 反应通式:
AB+H2O
2、酶的活力单位
酶活力单位,即酶单位(U),用来表示酶活力的大 小即酶含量的多少。 酶活力单位的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 物所需的酶量。
这样酶的含量就可以用每克酶制剂或每毫升酶制剂含 有多少酶单位来表示(U/g,U/ml)
2、酶的活力单位
为了统一酶的单位,国际生化协会酶学委员会于1961年提出采用 统一的“国际单位”(IU)来表示酶活力,规定:
第二单元 酶
第8章 酶通论 第9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10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第8章 酶(Enzyme)通论
一、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P320) 二、酶的化学本质及其组成(P323) 三、酶的命名和分类(P326) 四、酶的专一性(P332) 五、酶的活力测定和分离纯化(P335) 六、核酶(P339) 七、抗体酶(P343) 八、酶工程简介(P344)
酶工程制药—固定化酶技术
![酶工程制药—固定化酶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8fc327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1.png)
固定化技术 海藻酸钙包埋法装置 将水溶性的海藻酸钠配成水溶液, 并把酶或细胞分散在其中,然后 将其滴入凝固浴中(常用CaCl2 溶液),使海藻酸钠中的Na+, 部分被Ca2+所取代而形成由多 价离子交联的离子网络凝胶。
(3)角叉菜胶包埋法 角叉菜,属褐藻门,杉藻科,角叉菜属, 自然分布于大西洋沿岸和我国东南沿海 以及青岛、大连等海域,是中国的一种 重要经济海藻。角叉菜不仅是卡拉胶生 产的重要原藻,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地 应用于医药领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交联法 借助双功能试剂使酶分子之间发生交联作 用,制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的方法。 常用的双功能试剂有戊二醛、己二胺、顺 丁烯二酸酐、双偶氮苯等。其中应用最广 泛的是戊二醛。 戊二醛有两个醛基,这两个醛基都可与酶 或蛋白质的游离氨基反应,形成席夫 (Schiff)碱,而使酶或菌体蛋白交联, 制成固定化酶或固定化菌体。
固定化技术 (1)琼脂凝胶包埋法 将一定量的琼脂加入到一定体积的水中,加热使之溶解,然后冷却至48~55°C,加入 一定量的酶液,迅速搅拌均匀后,趁热分散在预冷的甲苯或四氯乙烯溶液中,形成球 状固定化细胞胶粒,分离后洗净备用。 缺点:机械强度较差,底物、产物扩散困难,故使用受限制
(2)海藻酸钙凝胶包埋法 称取一定量的海藻酸钠,溶于水,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经杀菌冷却后,与一定 体积的酶液或细胞混合均匀,然后用注射器或滴管将冷凝悬液滴到一定浓度的氯化钙溶液中。 优点:操作简便、条件温和,对细胞无毒害,通过改变海藻酸钠的浓度可以改变凝胶的孔径。 使用时注意控制培养基中磷酸盐的浓度,维持一定的钙离子浓度。
课堂总结
固定化酶的特点
固定化技术与固定化酶概述
引入
固定化生物技术 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将酶或游 离细胞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内, 使其保持活性并可反复利用。
酶的固定化
![酶的固定化](https://img.taocdn.com/s3/m/d6a1b0ff6bd97f192379e988.png)
3、结合法选择适宜的载体,使之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与酶结合在一起的固定化方法称为结合法。
1) 离子键结合法:通过离子键使酶与载体结合的固定化方法称为离子键结合法所用载体是某些不溶于水的离子交换剂。
常用的有:DEAE-纤维素、TEAE-纤维素、DEAE-葡聚糖凝胶等。
2) 共价键结合法载体基质通常是水不溶性的,这些载体包括:(1 )天然载体:琼脂、琼脂糖、几丁质、纤维素、胶原蛋白等;(2)有机合成聚合物:聚亚胺酯、聚环氧丙烷、聚乙烯醇、尼龙等(3 )无机载体:玻璃、氧化铝、硅胶、磁铁矿、氧化镍等。
用于连接载体的酶蛋白氨基酸残基上的反应功能基团有:Asp Glu 侧链的一COOH、C-末端的一COOH ; Tyr 的苯酚基;Cys 的一SH; Lys 的&NH2、N-末端一NH2;Thr、Ser 的一OH ; His 的咪唑基。
在酶的固定化过程中,由于疏水性氨基酸通常被掩藏在酶蛋白分子的内部,所以疏水性氨基酸通常不参与形成共价键。
载体活化方法:(1 )重氮化法(2)叠氮法(3 )溴基化法(4)烷基化法等。
4、交联法借助双功能试剂使酶分子之间、酶分子之内、酶与惰性载体间进行相互交联,制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的方法,称为交联法。
常用的双功能试剂有戊二醛、已二胺、顺丁烯二酸酐、双偶氮联苯等。
其中戊二醛最为常用,酶表面含有不止一个一NH2,戊二醛与酶上的-NH2发生Schiff反应,形成席夫碱,形成一个复杂的酶交联网络。
交联酶法借助双功能试剂使可溶性酶分子之间发生交联作用,制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的方法。
可视为一种无载体的固定化方法。
如木瓜蛋白酶在0.2%酶蛋白浓度,2.3%戊二醛,pH5.2〜7.2, 0C下交联24h,可制成固定化酶。
共交联法共交联法是指酶分子在双功能试剂的作用下,与一些惰性蛋白或水不溶载体之间发生交联,可降低单纯酶分子之间交联反应所引起的活性丧失。
通常选用的惰性蛋白有牛血清蛋白、卵清蛋白、明胶、胶原蛋白、血红蛋白等。
酶的固定化和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酶的固定化和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f71fcc4869eae009581bec26.png)
引聚剂:
过硫酸铵、核黄素
(3)制备的固定化酶
凝胶或膜 聚丙烯酰胺凝胶
淀粉 琼脂
酶 α、β-淀粉酶 葡萄糖氧化酶 乳酸脱氢酶 胆碱酯酶 青霉素酰胺酶
2 微型胶囊法 (1)原理 把酶包在超薄半透性 的聚合物膜中,制成 球状含酶微型胶囊。
(2)特点
微囊直径几微米~几百微米。 低分子底物可以自由通过并进入微囊内。 与酶反应后的生成物被排除在微囊外, 酶本身是高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微囊而被留在微囊中, 外部的蛋白分解酶、抗体等高分子物质也无法进入微囊内
2 共价交联法
双功能试剂与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残基作用,使
酶与酶之间交联成网,凝集成固定化酶.
常用的是戊二醛
O O
H — C — CH2 — CH2 — CH2 — C — H
发生作用的氨基酸残基
:
酪氨酸的酚基 胱氨酸的SH巯基 N-末端的a-氨基。
常用的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
戊二醛 聚甲叉双碘乙酰胺 双重氮联苯胺
包埋方法有两种: •格子型固定化酶
•微型胶囊法
•格子型固定化酶
(1)原理
以丙烯酰胺、硅胶、淀粉琼脂等材料,在酶存 在下聚合成凝胶,酶被包埋在聚合物的细小多孔的 网状格子中。反应为厌氧反应。
(2)方法(以丙烯酰胺为材料是最常用的方法)
丙烯酰 胺
固定化 酶
光照 切 割 聚合反应 凝胶酶块
酶液
N,N- 双丙烯 酰胺
(3)微型胶囊法优缺点
优点: A 制备条件温和,制得的胶囊不易变化。
B 能很好地保存天然酶的活性和特性。 C 大小可任意调节,制备时间短。
缺点: 单体很活跃。在胶囊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防
治酶的失活和变性。
固定化酶的制法及其特性比较
《酶工程》教学大纲
![《酶工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79ced0433687e21ae45a913.png)
《酶工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202320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名称:酶工程学时/ 学分:32/2英文名称:Enzyme Engineering考核方式:笔试选用教材:郭勇大纲执笔人:常雅宁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大纲审核人:张惠展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一.教学基本目标学生通过酶工程的学习,应熟悉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在一定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性质的研究路线,掌握酶的生产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及自然酶、化学修饰酶、固定化酶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了解酶在各行各业中实际应用的最新发展和发展趋势。
在以后的毕业环节和工作中能够自觉地应用这些技术方法,尤其是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希望能激发学生爱专业的热情二.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酶工程的发展史和研究内容第二节国内外酶制剂工业概况第三节酶工程研究最新进展第二章酶与酶工程第一节酶的结构第二节酶的催化作用第三节酶作为催化剂的显著作用第四节酶催化的动力学第三章固定化酶与酶修饰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固定化酶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第三节固定化酶和细胞的制备第四节固定化原生质体第五节固定化酶反应器第六节固定化酶的应用第七节固定化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第八节酶的修饰第四章酶的定向进化第一节酶的定向进化基础第二节酶的定向进化第三节蛋白质工程第四节酶的理性设计第五节酶分子的模拟计算第五章非水介质中的酶促反应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有机介质中酶促反应的条件第三节有机介质对酶性质的影响第四节有机介质中酶促反应应用举例第五节非水介质的介绍第六章核酶和抗体酶第一节RNA核酶第二节D NA核酶第三节抗体酶第七章合成生物学、基因组学-酶与生物催化第一节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二节高通量DNA序列分析技术第三节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第四节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第五节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与模块化第八章酶的人工模拟(选学)第一节模拟酶的理论基础和策略第二节模拟酶的分类第三节印迹酶第九章酶的工业化应用(选学)第一节酶制剂常用品种及其性能第二节酶制剂在淀粉糖工业中应用或在酿造工业中应用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或在饲料工业中或洗涤剂工业或纺织造纸中或有机酸工业中应用第十章同工酶与气体酶学(选学)第一节同工酶的结构基础第二节同工酶的鉴别和测定第三节固氮酶的作用第四节甲烷加氧酶的作用第五节氧化CO的酶三、建议教学进度第一章2学时,第二章4学时第三章10学时第四章6学时第五章2学时,第六章4学时第七章2 学时前七章是基础版块必须学习。
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
![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a517305f111f18582d05a1f.png)
酶工程课程论文题目: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学院:食品学院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班级:食品101(35)2012-11-21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摘要:酶的固定化技术是酶工程研究领域的一项重点和热点技术之一,酶的固定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酶的利用率,降低酶生产的成本。
本文主要研究酶的固定化技术,酶固定化的优缺点,以及在食品,医药,环境中的应用。
并对其研究的前景进行了简洁的预测。
关键字:酶固定化技术应用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因其催化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催化条件温和、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医药和精细化工等行业。
但在使用过程中,人们也注意到酶的一些不足之处,如酶稳定性差、不能重复使用,并且反应后混入产品,纯化困难,使其难以在工业中更为广泛的应用。
因此为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人们模仿人体酶的作用方式,通过固定化技术对酶加以固定改造,来克服游离酶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缺陷。
固定化酶,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起催化作用,并能反复和连续使用的酶。
与传统的酶相比,固定化酶具有游离酶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同一批固定化酶能在工艺流程中重复多次地使用;固定化后,和反应物分开,有利于控制生产过程,同时也省去了热处理使酶失活的步骤;稳定性显著提高;可长期使用,并可预测衰变的速度;提供了研究酶动力学的良好模型等一系列的优点。
用于固定化的酶,起初都是采用经提取和分离纯化后的酶,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也可采用含酶细胞或细胞碎片进行固定化,直接应用细胞或细胞碎片中的酶或酶系进行催化反应.由于微生物细胞可直接作为酶源,所以逐渐产生了固定化细胞技术.固定化细胞的优点是:(1)省去了酶分离纯化的时间和费用;(2)可进行多酶反应;(3)保持了酶的原始状态,从而增加了酶的稳定性.但固定化细胞与固定化酶相比,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因为产生副反应和所需生化产物的进一步代谢,使固定化完整细胞生产的产物纯度可能比固定化酶低;(2)细胞使用相当长的时间后,常常会发生自溶,尤其是在细胞有可能进行增殖时,细胞的漏出就特别明显:(3)单位体积反应器内固定化细胞的活性总是比相应的固定化酶活性低.酶的固定化方法主要可分为四类:吸附法、包埋法、共价键结合法和交联法等。
酶工程固定化酶的性质PPT讲稿
![酶工程固定化酶的性质PPT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af7bb0ea65ce05087632135a.png)
可以得用外到定宏扩性观的散语体实言系来际相描上同述。水包平括的分底子物扩,因散而和观对测流到扩的实散效两反部
①应速底物度和,其常它低效于应物理分论子预量测对的扩散水速平率。的对影于响分这析种表影明响,,一通般情
分况下。常,引在固用定固实化定酶效化作系用酶数于η反高O分进应子行操量定底作量物中讨比低,论分。可子以量底通物过的实搅效拌反应混速和度
活酶涌A化纤2比酶pp而6的最SHH30•••酶1,维量力明用%适胰8移另.℃的例3向.素为回等戊,0温蛋向活影由9一,变活碱8如经每收F(二而度酸白中响下力而种i1力为性,化1m达9对不醛侧酶性克且的式9回方%回p区李学93分变的固和蛋复0H即年情求收法收移增法%子的。7糜=定白合使)况得率率是动.吉共;量,0用蛋酶于物在—分了下 :等价,:以为例壳白9、8脱7别0(固.,.也聚5V如00酶聚1胰4.乙Vm0为9℃定0(固乙壳叫’0的.糖9隋蛋m4酰4m3仍(化g0烯聚个定V固7最年德白和作.0壳’%后有B糖pB基0化定适)新m酶1载-iH、聚的报,6较m固吡.酶温等和.化单体B7直糖B道8对高定啶’4度胃m,i的位效,%m链),g载分的化与则蛋时1,酶戊率、淀用子体活胃9聚比白,(活9二5×粉、D量蛋性后甲01E酶游酶为%力醛的A残为)白。,基E。进离1活p和催作回—80酶存H用最丙另行酶力纤005化8交收。%C活50烯适外固回.高维%活M0联率力酸p也定9收的5素—。性剂H马可~纤复等有化分直下范,林1以维合实别,链。接降5围等分素物通℃验可在淀吸在8加,别5包叠。过证达最粉附不%宽1对埋氮也明佳8的天实9考一7,木9同衍有固条催%冬验虑81由瓜一生固定件化和氨7)测。扩%液蛋酶物定化下活9酸得4散。相白固,酶化,性酶%胰限酶酶当最定固下,蛋。制加适降定的白酶化姜、 式•中符号与Fi上m %式相=同,B’为固定化处×理1后00,% 回收的未固定的酶蛋白的 量•。实际上这种方法,只Vm考.虑B 了在固定化处理过程中,固定化方法对 酶虑•。蛋式B白im中构为F型制im、为得活活的性力固中回定心收化等率酶的(湿%影体)响,积,B;为把V固m未为定被固化固定前定化所化前用的的的酶酶游蛋的离白最酶作大溶为反液回体应收积考速;
酶工程10有机溶剂中的酶催化作用
![酶工程10有机溶剂中的酶催化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9312f5c8e9951e79b892769.png)
三、非水介质反应体系中有机溶剂对酶 催化反应的影响
1 有机溶剂对酶催化活力的影响
有机溶剂对酶催化活力的影响是非水酶学 所要阐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溶剂不但直接或间 接地影响酶的活力和稳定性,而且也能够改变 酶的特异性(包括底物特异性、立体选择性、 前手性选择性等)。
通常有机溶剂通过与水、酶、底物和产物 的相互作用来影响酶的这些性质。
3 对映体选择性
酶的对映体选择性是指酶在对称的外消旋 化合物中识别一种异构体的能力,这种选择 性是由不同对映体与酶的活性中心的三维空 间构像的互补性或称亲和力决定的。非水介 质中酶对底物的对映体选择性由于介质的亲 (疏)水性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酶的立体选择性与反应介质之间存在着一 定的关系,一般来说,酶在水溶液中的对映 体选择性较强,而在疏水性较强的有机溶剂 中,酶的对映体选择性较差。
Klibanov等的工作
——在仅含微量水的有机介质 (Microaqueous media)中成功地酶 促合成了酯、肽、手性醇等许多 有机化合物。
基于研究工作,Klibanov等提出 只要条件合适,酶可以在非生物体系 的疏水介质中催化天然或非天然的疏 水性底物和产物的转化,酶不仅可以 在水与有机溶剂互溶体系,也可以在 水与有机溶剂组成的双液相体系,甚 至在仅含微量水或几乎无水的有机溶 剂中表现出催化活性。
由水和疏水性较强的有机溶剂组成 的两相或多相反应体系。
游离酶、亲水性底物或产物溶解于水 相,而疏水性底物或产物则溶解于有机溶 剂相中。
一般这种体系仅适用于底物和产物或 其中的一种是疏水化合物的酶催化反应。 其中,最常用的是两相体系。
4 胶束和反胶束体系
当水和有机溶剂同时存在于反应体系 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后,两性的表面活性 剂会形成球状或椭球状的胶束,其大小与 蛋白质分子在同一数量级上。
第三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简)-2
![第三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简)-2](https://img.taocdn.com/s3/m/f9b56f7927284b73f24250a5.png)
内扩散阻力发生在多孔性固定化酶载体的 内部,它是底物传递到固定化酶内部的酶 部位时的一种扩散限制效应。内扩散限制 效应往往与酶催化的化学反应同时进行。 由于微环境内的化学反应造成底物的消耗 和产物的积累,形成浓度的不均匀性。而 在微环境内底物的消耗和产物的积累程度, 也常和这些物质的分子量大小有关。
二、固定化酶促反应中的过程分析
固定化酶促反应过程中,需考虑扩散传质 与催化反应的相互影响,注意外部与内部 扩散的不同传质方式。 内部扩散与催化反应有时是同时进行的, 两者相互影响。外扩散通常先于反应。应 区别对待。
为集中研究外扩散限制效应,常选择液体不能渗透的无 电活性的固定化酶膜或固定化酶颗粒作为研究的模型。
rmax [ S ] Rsi = = rs 0 (2 − 4 − 4) K m + [S ]
1 外扩散速率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限制
(2) 当外扩散传质速率很慢,而酶表面上的反应速率很快,此时外扩散速率 成为反应的控制步骤。固定化酶外表面上底物浓度趋于零。 故:
扩散最大速率
Rsi = k L a[ S ] = rd (2 − 4 − 5)
3.3 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 固定化酶催化的动力学特征
1 影响固定化酶动力学的因素 2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二、固定化酶促反应中的过程分析
1 外扩散限制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限制 2 内扩散限制效应
酶的固定化,不仅使酶的活性发生了变 化,而且由于固定化酶的引入,反应体系 变为多相体系,例如液-固体系、气-液-固 体系等。因此在研究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动 力学时,不仅要考虑酶催化反应的本征动 力学规律,更要研究反应物的质量传递规 律,研究物质的质量传递对酶催化反应过 程的影响。建立起同时包括物质传质速率 和催化反应速率的动力学方程;这种方程 一般称为宏观动力学方程。它是设计固定 化酶催化反应器和确定其操作条件的理论 基础。
酶工程复习要点
![酶工程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211675b77232f60ddcca186.png)
酶工程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酶活性中心:只有少数特异的氨基酸残基与底物结合及催化作用。
这些特异的氨基酸残基比较集中的区域,即与酶活力直接相关的区域称为没得活性中心或活性部位。
2、酶别构调节的定义:某些小分子物质与酶的非催化部位或别位特异地结合,引起酶蛋白构象的变化,从而改变酶活性的方式。
能发生别构效应的酶称为别构酶。
3、效应物:与别构酶的别构中心结合,能调节酶的反应速率和代谢过程的物质。
4、同促效应和异促效应:当一个效应物分子和酶结合后,影响另一个相同的效应物分子与酶的另一部位结合称为同促效应;如果一分子效应物和酶结合后,影响另一不同的效应物分子与酶的另一部位结合则称为异促效应。
一个效应物分子与别构酶的别构中心结合后对第二个效应物分子结合的影响称为协同效应。
当一个效应物分子与酶蛋白的一个部位结合后,可使另一部位对效应物亲和力增高的效应称为正协同效应,反之称为负协同效应。
5、酶的专一性:酶对催化的反应和反应物有严格的选择性。
1、结构专一性:分为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2、立体异构专一性:分为光学专一性和几何专一性6、酶原的激活:分子内肽键的一处或多处断裂,进而使分子构象发生某种改变,形成酶的活性中心。
7、酶原: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及初分泌时是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酶原。
8、酶活力:又称为酶活性,是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
9、抑制剂:能降低酶的活性,使酶促反应速率减慢的物质10、分解代谢物阻遏:是指细胞内同时有两种分解底物(碳源或氮源)存在时,利用快的那种分解底物会阻遏利用慢的底物有关酶合成的现象。
11、反馈阻遏作用:是指酶催化作用的产物或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使该酶的生物合成受阻的过程。
12、操纵子:原核基因组中,由几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及其调控区组成一个基因表达的协同单位,这种单位称为操纵子。
操纵子分:诱导型操纵子、阻遏型操纵子13、效应物:效应物是一类低相对分子质量的信号物质(如糖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包括诱导物和辅阻遏物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酶在溶液中和固定化后的米氏常数值
酶
底物
固定化试剂
肌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 α-糜蛋白酶 无花果蛋白酶 胰蛋白酶
ATP NADH N-乙酰酪氨酸乙酯 N-苯酰精氨酸乙酯 苯酰精氨酰胺
无(溶液酶) 对氨苯基纤维素
当 Da <<1时,酶催化的最大反应速度要大大 慢于底物的传质速率,此时该反应过程由反应动 力学控制;当 Da>>1时,底物的传质速率大大慢 于酶催化的最大反应速度,此时该反应过程由传 质扩散控制。
外扩散限制效应
(2)作图法求[S]i值和Vi值
根据 Vm[S]i
Km [S]i
kLa ([S]0
[S ]0
[S]0 [S]0
外扩散限制效应
引入 [S] [S]i , K K m ,并定义 Da Vm ,
[S ]0
[S ]0
k L a [S ]0
[S ]i
Vm [S]0 1 [S]i
kLa [S]0 K m [S]i
[S ]0
[S]0 [S]0
Da [S] 1 [S] K [S]
V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m [S ]0 Km [S]0
V0
在这种情况下,酶反应速度不受传质速率的 影响,为该酶的本征反应速度,或称在此条件下 可能达到的最大反应速度,用V0表示。
外扩散限制效应
当外扩散传质速率很慢,而酶表面上的反应 速度很快,此时传质速率成为限制步骤。固定化 酶外表面上的底物浓度趋于零,有
Vi k L a[S ]0 Vd max
kLa ([S]0
[S]i )
外扩散限制效应
由
Vm [S ]i Km [S]i
kLa ([S]0
[S]i )可得
Vm [S]i kLa Km [S]i
[S]0 [S]i
两边同除以[S]0,并给方程左边的分子分母
同除以[S]0得
[S ]i
Vm [S]0 1 [S]i
kLa [S]0 K m [S]i
本征动力学是指酶的真实动力学行为,包括溶 液酶和固定化酶。对于后者,它仅将空间效应的影 响考虑在内。从这个意义上讲,固定化酶的本征动 力学与溶液酶的本征动力学是有差别的。
固有动力学
分配效应造成的结果是使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 的底物浓度出现差别,从而影响酶催化反应的速度。 如果在上述本征动力学的基础上,加上这种分配效 应造成的浓度差异对动力学产生的影响,所建立的 动力学称为固有动力学(inherent dynamics)。对 这种动力学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动力学方程仍 然服从米氏方程的形式,仅对动力学参数予以修正。
无(溶液酶) 丙酰玻璃
无(溶液酶) 可溶性醛葡聚糖
无(溶液酶) CM-纤维-70
无(溶液酶) 马来酸/1,2-亚乙基
Km(mol/L)
6.5×10-4 8.0×10-4 7.8×10-6 5.5×10-5
1.0×10-3 1.3×10-3 2×10-2 2×10-2 6.8×10-3 2.0×10-4
分配效应中的分配系数
这种分配效应一般采用液固界面内外侧的 底物浓度之比,即分配系数来定量表示。设界 面内侧的底物浓度为[S]i,界面外侧的底物浓度 为[S]o,则分配系数K可表示为:
K [S]i [S ]o
静电作用造成的分配效应
通常酶可能被固定在带电荷的酶膜上或载体上。 底物在溶液中也会离子化,这样在固定的电荷和移动 的离子之间,常会发生静电相互作用,产生分配效应。
Vd kL a ([S ]0 [S ]i )
式中:Vd 为底物由主体溶液扩散到固定化酶外表 面的速率,单位为mol/(L·s); kL 为液膜的传质系数,“m/s”; a 为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质表面积,“m-1”; kL a 为体积传质系数,“s-1”; [S]0 为底物在主体溶液中的浓度,“mol/L”
第十章 固定化酶催化 的动力学特征
一、酶的固定化对其动力学特性的影 响 二、影响固定化酶动力学的因素 三、外扩散限制效应 四、内扩散限制效应
一、酶的固定化对其 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1.酶活性的变化 酶在固定化时,总会有一部分未被固定而残留
在溶液中,造成了酶的部分损失;同时由于各种原 因也会造成已被固定的酶的活性有所下降。这是大 多数固定化酶的情况,只有个别的酶在固定化后活 性未变或反而升高。
外扩散和内扩散
外扩散是指底物从主体溶液向固定化酶的外表 面的扩散,或产物从固定化酶的外表面向主体溶液 中的扩散。外扩散发生在酶反应之前或之后。由于 外扩散阻力的存在,使底物或产物在主体溶液和固 定化酶外表面之间产生浓度梯度。
内扩散是对有微孔的载体而言。底物从固定化 酶的外表面扩散到微孔内部的酶活性中心处,或是 产物沿着相反途径的扩散。对底物而言,内扩散限 制与酶催化反应同时进行。
式中:[S ] 为无因次底物浓度;
K 为无因次米氏常数;
Da为无因次准数,常称为Damköhler (丹克莱尔)准数。
外扩散限制效应
将上式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标准形式
2
[S] (Da K 1)[S] K 0
令
Da K
1
,代入上式得
2
[S]
[S] K
0
解此方程可得 [S] 2 4K
V Vm[S]i Km [S]i
因为 K [S]i ,
[S ]o
[S]i K[S]o
V Vm K[S]o Vm[S]o Vm[S]o
Km K[S]o
Km K
[S]o
K m [S]o
当Z和U异号时,K>1,Km Km,反应速度
增高;反之,K m
K
,反应速度降低;当任何
m
一方电荷为零时,Km 不变。
外扩散限制效应
假定一不带电荷的固定化酶,其外表面上的 反应速度符合米氏方程形式,即
Vi
Vm [S ]i Km [S]i
式中:Vi为底物在固定化酶外表面上的消耗速度,
又称宏观反应速度,单位为mol/(L·s);
[S]i为底物在固定化酶外表面上的浓度,单 位为mol/L。
外扩散限制效应
底物由主体溶液扩散到固定化酶外表面的速 率应表示为
在这种情况下,酶反应速度与最大传质速率相 等,用 Vd max 表示。
外扩散限制效应
上述两种情况为两种极端的情况,一般的情
况处于这两者之间,称为过渡区,如图所示。在
过渡区的酶反应速度为宏观反应速度,它可由两
种方法求得。
( 1 ) 由 [S]i 值 确 定 Vi值
在过渡区,[S]i 值应满足方程
Vm [S ]i Km [S]i
酶活性变化的评价指标
酶活性表现率: 指实际测定的固定化酶的总活性与被固
定化了的酶在溶液状态时的总活性之比。
酶活性收率: 指实际测定的固定化酶的总活性与固定
化时所用的全部游离酶的活性之比。
上述两种评价指标的差别在于是否考虑 了剩余的未被固定化的酶。
2.酶稳定性的变化
一般来说,酶被固定化后,无论是保存时的 稳定性,还是使用时的稳定性均有提高。据理论 推测,酶固定化后其半寿期将增加1倍。同时, 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也有所提高,要比溶液酶提 高10多倍。这是因为固定化后,酶的空间结构变 得更为坚固,加热时不易变性,增加了酶的热稳 定性。
有效动力学
不论分配效应是否存在,固定化酶受到扩散 限制时所观察到的反应速度称为有效反应速度, 此 时 的 动 力 学 称 为 有 效 动 力 学 ( effective dynamics),或称宏观动力学。由于生化物质在 溶液内和固定化酶微孔内的扩散速率是比较慢的, 所以扩散阻力是影响固定化酶催化活性的主要因 素,并且建立起来的有效动力学方程也不完全服 从米氏方程。
在讨论内扩散对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的 影响时,常将均匀分布着酶的多孔球形颗粒作为 研究的模型。因此要首先研究颗粒载体的结构参 数和物质在微孔内的扩散。
1.载体的结构参数
a.比表面积Sg 它指单位质量载体所具有的内表面积,以
m2/g表示。通过实验测定,一般载体的比表面积 可达200~300m2/g 。
影响固定化酶动力学的因素
3.扩散效应 固定化酶催化反应时,底物必须从主体溶
液进入到固定化酶内部的活性中心处,反应的 产物又必须从固定化酶的活性中心传出到主体 溶液中。这种物质的传递过程主要是扩散过程, 扩散的速率在某些情况下会对酶反应速度产生 限制作用,特别是当扩散速率缓慢而酶的催化 活性又很高时,这种限制作用会相当明显。
固定化酶底物和产物 的分布状况
酶的本征动力学
空间效应难以定量描述,并且它与固定化方法、 载体的结构及性质、底物分子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 有关。空间效应的影响一般是通过校正动力学参数 Vm和Km来体现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动力学 方程一般称之为本征动力学(intrinsic dynamics), 所测得的反应速度称为本征反应速度。
根据Boltzman分配定律,分配系数K可以表示为
K exp ZFU RT
式中 Z—底物分子所带的电荷;F—法拉第常数;U— 载体的静电电势;R—气体常数;T—绝对温度。
当载体与底物所带的电荷相反时,K大于1;当两 者带有相同电荷时,K小于1。
考虑静电作用的反应速度方程
对于固定化酶催化的反应,其底物浓度应取 在固定化酶内外表面附近的微环境的数值。
二、影响固定化酶动力学 的因素
1.空间效应: (1)构象效应
酶的活性部位和变构部位的性质取决于酶 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酶在固定化过程中,由 于存在着酶和载体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了酶 的活性部位发生某种扭曲变形,改变了酶活性 部位的三维结构,减弱了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 此种现象称为构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