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区域的经济联系
2020版地理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讲义:Ⅲ 第一章 第37讲区域联系 含答案
第37讲区域联系考点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资源跨区域调配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区域经济联系(1)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重要形式:区域经济合作.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资源跨区域调配1.主要工程南水北调错误!西气东输错误!西电东送错误!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西部地区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对东部地区①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②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对整体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对环境①东部地区:天然气代替部分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教材金句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大、周期长,对调出、调入区的地理环境会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然而,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及原因分析思路(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分析思路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
意义方面对调入地区对调出地区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资源开发经济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社会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生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利于生态环境保护3。
我国重点资源调配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③可有效遏制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④造成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④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4。
南水北调带来的环境问题(1)水源区径流量减少;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2)工程沿线地区:给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地理ⅲ湘教版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
地理ⅲ湘教版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课题 1.4区域经济联系备课人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双层次问题导学法教材分析及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例〕和产业转移〔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等三个方面,揭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案例分析〔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与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要求学生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通过对产业转移的三种情况分析,第一种情况,因为当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
第二种情况,因为要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的产业转移。
第三种情况,是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和移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知道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了解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意义;知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查找资料认识当前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2、通过读图1-21分析南水北调的调水线路,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读图讨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线路及意义。
3.联系当地的实际例子,讨论转移企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及造成的环境污染〔负面影响〕1、理解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全球观。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其研究方法与进展、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达到以下几点:(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把握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种要素和条件,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牢固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牢固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7)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3、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本课程体系和内容以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安排,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总论;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六章,单区位企业——多区位企业——跨国企业的企业区位及空间组织分析;第三部分是第七至第九章,区域内、区域间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第四部分是第十至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第五部分是第十三、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新近理论研究。
4、教学方法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理论基础知识,以课堂讲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
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使学生分析经济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理论知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经济地理学插图较多、内容庞杂的特点,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和传统讲述相结合的方式。
区域经济联系
合作方式:包括政策协调、资 源共享、产业合作、人才交流
等
合作成果:提高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产业转移的方式:直接投资、 技术转移、人才流动等
产业转移的原因:劳动力成 本、资源环境、政策支持等
产业转移的影响:促进地区经 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优
贸易联系:通过商品和 服务的交换实现经济联 系
投资联系:通过资本 的流动实现经济联系
人员流动:通过人口 迁移实现经济联系
技术合作:通过技术 交流实现经济联系
政策协调:通过政策制 定和实施实现经济联系
文化交流:通过文化 交流实现经济联系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区域经济 联系可以实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 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PRT THREE
欧洲联盟:欧洲 国家之间的经济 一体化包括货币、 贸易、投资等方 面的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区: 美国、加拿大和 墨西哥之间的经 济一体化包括贸 易、投资、劳动 力等方面的合作
亚太经济合作组 织:亚太地区国 家之间的经济一 体化包括贸易、 投资、技术等方 面的合作
东盟:东南亚国 家之间的经济一 体化包括贸易、 投资、旅游等方 面的合作
信息处理:对收集到的信息 进行整理、分析、处理
信息反馈:将处理后的信息反 馈给相关方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商品种类:包括农产品、工业 品、服务等
流通方式:包括贸易、运输、 仓储等
流通渠道:包括批发、零售、 电子商务等
流通区域:包括国内市场、国 际市场等
区域金融合作: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跨境支付:实现跨境支付降低交易成本 区域金融市场:建立区域金融市场提高资金流动性 区域金融监管:加强区域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答: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不但反映着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要求,而且从来无法摆脱世界经济实践进程和理论发展的影响。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一、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概述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技术和资源等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基于此建立其理论框架,“中心一周边”理论和国际依附论则强调该差异产生的历史积累原因和差异加大的趋势,提出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采取割断不合理交换关系、建立发展中国家内部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以避免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剧,并认为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联系的论述实际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新的依附。
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不存在相对价格条件的差异,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独立因素,认为中心一边缘模式即区域经济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市场需求、制造业分布和产业外部性。
1.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以瓦伊纳《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的关税同盟理论为代表。
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组建关税同盟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对区域集团内的国家产生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创造指组建关税同盟成员方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相互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经济福利的增加,包括生产创造效应和消费创造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指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与高成本产品成员方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低成本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造成的福利损失。
是否组建关税同盟,取决于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的比较。
从发达国家之间组建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来看,由于其供给和需求曲线较为平坦,贸易创造效应较大,且非成员国的产品成本不占优势,贸易转移效应较小,因而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福利正效应较为明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推荐五篇)第一篇: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开始有了新的变化,拥有相同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欧洲在两极格局中逐渐消除矛盾,走向了联合。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使欧洲有了建立更加完备的经济联合的要求,而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又为欧洲政治联合提供条件。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欧共体的成立、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过程、欧盟的成立及扩大、欧元的启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利用图表资料等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单元及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树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意识,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及影响。
2、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四、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史料、图片五、教学过程导入:以英国脱欧导出欧盟一、欧洲共同体出现的背景教师给出材料,学生阅读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从必然性和可能性两方面分析,尤其突出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是欧洲走向联合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设计意图:所给材料作为教材的补充,成为学生分析问题的依据,学生加强提取有效信息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可能性:从相同的文化渊源古希腊,政治渊源古罗马,宗教渊源基督教分析欧洲联合的可能性。
必要性1.各国冲突和战争给欧洲人民造成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指出:战争使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指出:二战后,欧洲各国普遍衰落,英法等西欧各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
3.欧洲沦为冷战的主要战场:欧洲形势异常严峻!以上指出必要性。
1.4区域经济联系
管道要穿越“三山一塬,五越一网。” 掌握有关西气东输的基础知识:(读图回答) 三山: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
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1、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哪几个部分? 一塬:黄土塬 起点:轮南。终点:上海白鹤镇。途经:新疆、甘肃、 2 、西气东输的起止点?途径哪些省市呢?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华北平原 3、西气东输主体工程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 4、西气东输工程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 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三角洲)等。 五越:三次越黄河,一次越淮河,一次越长江。
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那是不是作为企业就要转移到劳 动力最廉价的地方去,换言之到 最偏远,最贫穷的地方去?为什 么?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为什么水资源更少的少水带和缺 水带没有水调入?
东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江苏 扬州附近。
地形、地势 对调水线路 的影响 现有可利用 的配套设施
黄河以南需梯级提水北送(耗用 大量电能,运营成本高),黄河 大 可调水量 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源地水质 差
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 线路走向 送。一路向北,经隧洞 (解决华 后穿越黄河至天津;一 北缺水的 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 输水干线经济南到烟台、 问题) 威海。
三、南水北调的影响 • 1、积极意义 • 2、消极意义
1、积极意义:
将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改善城乡居 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缓解供水区的生产用水,促进供 水区的经济发展。 ——社会效益: 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 金。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地区的矛盾,有利 于社会稳定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或国家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合作与协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以下是关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和意义1. 全球化趋势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全球化加速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而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实现国际间经济互利共赢的重要方式。
2. 经济合作区的概念和意义:经济合作区是指多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共同发展而设立的特定区域,其目的是通过合作与互补优势实现共同繁荣。
3. 区域经济合作的价值: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促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产业优化布局等,提高区域内经济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和机制1.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最基础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成员国在区域内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2. 关税同盟: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成员国对第三方实施相同的关税政策,形成一个共同市场。
3. 经济联盟:经济联盟是更进一步的合作形式,成员国在贸易、投资、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协调和合作。
4. 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是最高级别的经济合作形式,多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实现更深层次的一体化。
三、区域经济合作的案例1. 欧盟:欧盟是最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其成员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实现了高度的一体化。
2. 亚洲:亚洲各国通过东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3. 北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为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框架。
4. 中国:中国通过与东盟、上合组织、中亚五国等的合作,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
四、区域经济合作的挑战和对策1. 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在合作中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挑战。
2. 利益纠纷和市场壁垒: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利益冲突与纠纷,同时一些国家可能会设置市场壁垒,限制自由贸易。
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如何体现?
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如何体现?
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在多个方面体现,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环境等方面:
1.经济联系:不同区域之间可以通过贸易、投资和资金流动
等形式建立经济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为产业链的跨区域分工、跨区域资源配置和经济合作。
区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发展。
2.社会交流:区域之间的社会交流体现为人员流动、移民、
旅游和文化交流等。
人们通过旅行、移居或学习的方式在不同区域之间建立社会联系。
这种社会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知识交流和社会互动。
3.文化共享: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共享体现在语言、风俗习
惯、艺术表达和传统习俗等方面。
文化的传播和共享有助于促进相互理解、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4.政治联盟:区域之间可以通过政治联盟和合作组织的形式
建立政治联系。
例如,欧盟、东盟和非洲联盟等区域性政治组织旨在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互助,推动政治稳定和共同发展。
5.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全球性挑战,需要跨区域合作来解
决。
不同区域之间通过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这些形式的关联性使得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依
赖的关系。
区域间的关联性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合作、政治稳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促进跨区域问题的解决和共同发展。
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4 区域经济联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2、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3、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资源夸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意义教学难点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教学过程和内容导入:问: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有哪些?答: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南水北调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解读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规划示意图)教师问:1、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的起止点分别是哪里?(学生回答略)2、东、中、西三线的优缺点各有哪些?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洞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1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展示中线丹江口水利枢纽等工程图)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活动:讨论南水北调对南方、北方各带来什么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经济方面缓解华北、西北缺水问题,促进工农业经济的巨大发展,缓解城市缺水问题;生态方面可以抑制北方地区因过度抽取地下水而导致的地面下沉问题等学生回答:可能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有:如何解决长江东线水质差的问题,实现清水北调;如何解决调水后北方地区随用水量增多而导致的污水增多问题;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大调水,大浪费”的问题;如何避免北方因大量用水可能出现的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区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区域联系知识点总结区域联系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联系愈发重要,对于地理学研究和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区域联系的概念、形式、影响以及案例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概念区域联系是指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区域联系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形式区域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经济联系:不同地域之间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比如,某一地区出产的商品在其他地区有市场需求,通过贸易和流通来实现相互依存。
2.政治联系:地域之间在政治上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比如,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地区间的政治联盟等。
3.文化联系:地域之间在文化传统、语言、宗教等方面的联系。
比如,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民俗传统的相互影响等。
4.社会联系:地域之间在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联系。
比如,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社会福利的互助等。
5.技术联系:地域之间在科技创新、信息交流、技术合作等方面的联系。
比如,不同地区之间的科研合作、技术转让等。
以上形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地域联系的多维空间。
三、影响区域联系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地理环境:区域联系会影响地域间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
比如,当两个地域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时,可能会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2.经济发展:区域联系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比如,不同地域之间的资源互通、市场互补、产业分工合作等,都会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
3.社会变迁:区域联系会对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产生影响。
比如,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可能会导致社会结构的改变,不同文化的交流会影响当地的文化传统。
1-4 区域经济联系 课件
区域可持续发展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区域可持续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 P122)
区域可持续发展
•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东、西部地区 之间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快。合作体现如下 图所示:
区域可持续发展
图解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双赢
区域可持续发展
• (1)西电东送是指将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 上海 北京 东部电力资源短缺的广东、 、江苏、浙江和 、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 西南 • (2)原因:我国 、中南和西北地区水能 资源丰富,但是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小,而东 电力资源 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资源短缺。 • (3)意义:给沿海发达地区提供 ,为其 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面沉降 • (1)对调出地区的影响:煤炭资源的调出,会减 大气污染 少资源数量、造成 、产业层次偏低等。 • (2)对调入地的影响:煤炭资源的调入,会造成
区域可持续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 P121)
区域可持续发展
• 一、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 1.发展趋势: 和 区域经济合作 • 2.区域联系的重要形式是:
。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1)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 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 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2)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区 域经济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和政治 地位。
区域可持续发展
• 解析:新疆有丰富的资源,可将资源优势转化 为经济优势;新疆还可以从江苏获得资金、技 术和管理经验等,有利于产业升级。而江苏地 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缺乏,新疆丰富的 资源,可缓解江苏省资源紧张状况。 • 答案: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 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优势。 • 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区域联系的五个内容
区域联系1. 什么是区域联系?区域联系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联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社会合作,同时也能够带来许多挑战和问题。
2. 区域联系的形式区域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经济联系、文化交流、人员流动等。
经济联系是最常见的形式,包括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
文化交流则包括语言、艺术、音乐、电影等方面的交流。
人员流动涉及到人口迁移、旅游和教育交流等。
3. 区域联系的利益区域联系可以带来许多利益。
首先,经济联系可以促进贸易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通过合作和竞争,不同地区可以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其次,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加强社会和谐。
人员流动则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促进创新和发展。
4. 区域联系的挑战区域联系也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平衡和冲突。
一些地区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压力和竞争,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会被边缘化。
其次,区域联系也可能带来环境问题和资源竞争。
人员流动也可能导致社会问题,如移民和难民问题。
5. 区域联系的案例分析5.1 亚洲区域联系亚洲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人口聚集地之一。
亚洲各国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例如,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加强合作,推动了亚洲的经济一体化。
同时,亚洲各国之间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如中国的春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流等。
5.2 欧洲区域联系欧洲是一个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欧洲联盟(EU)是一个由28个成员国组成的政治和经济联盟,旨在促进欧洲的和平、繁荣和稳定。
欧盟成员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和自由流动,共同制定政策和规则。
欧洲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如音乐、艺术、时尚等。
5.3 非洲区域联系非洲是一个多样性和复杂性较高的地区。
非洲各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word精品学案1
山西省长治市第八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4区域经济联系1一、学习目标:1、知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知道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3、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4、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5、知道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显著例子------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记忆南水北调的具体措施、线路、作用及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2、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
三、学习难点: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前预习导学】区域经济合作概念: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背景:战略的实施。
2、举措:(1)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东、西部地区增多。
(3)联系密切。
东、西部实现相互发展,实现3、意义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一、二、资源跨区域调配背景: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
意义: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调配工程:1、南水北调线路东线中线西线起点扬州、雅砻江和终点、、威北京、海基本需开凿,基本自流线路特点利用,黄河以北可自流调水原因水资源___多___少、___多___少,北方生产、生活耗水量大可调水量大较大较小源地水质较差较好最好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_________后顺地势________虽地形较复杂,但地势____高____低,水可自行流向______________复杂,工程巨大现有可用的配套设施好,有__________及沿线湖泊可利用较好,有_________水库可利用差意义缓解北方水资源紧张状况,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西部大开发【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调出区:大规模调水,减轻洪涝灾害;调入区:有利于地下水回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湘教版):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课时60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区域联系1.区域与区域之间必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等形式的联系。
2.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等。
3.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联系形式: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利贸易,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
4.区域联系的突出表现突出表现含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经济全球化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特别提醒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
第二,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
第三,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
第四,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二、区域协调发展1.意义: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合作效果表现对口帮扶成效明显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
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东部地区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等,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实现了“双赢”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达区域具有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落后区域具有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两者通过这些经济要素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三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4 区域经济联系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教学过程和内容导入:教师问:产业转移的方式有哪些?(可举例)(学生答略)教师总结:一、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迁移的方向:区域内发达地区→区域内相对落后地区迁移的原因: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迁移的意义:①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
②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③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
二、转移方式:1、广东边远地区地产业集群效应之间的产业转移:意义: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产业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1原因: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2、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提一下上节课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迁移的原因:企业为寻求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
迁移的影响:①促进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②不可避免地对内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3、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转移的原因:①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②大陆有廉价的劳动力③大陆有众多的发展机会④大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大陆的意义: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形成原因: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面临产业升级。
②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
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尤其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对于各国来说愈发重要。
区域经济合作一般是指在区域范围内的国家或地区间,基于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协同开展经济合作活动,以促进区域整体经济发展。
与单个国家的经济合作不同的是,区域经济合作更具有整体性和协同效应,能够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和效益。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成为解决亚洲特定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一直是当地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重要形式。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亚洲和欧洲的经济衔接,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成立了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多个区域性金融机构,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此外,亚太经合组织(APEC)也是亚洲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为一个基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宗旨是通过合作和对话来推动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
自1989年创立以来,APEC已经成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合作的重要平台。
欧洲:从欧盟到欧亚经济联盟,区域经济合作日臻成熟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区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合作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欧盟成立的初衷就是推动欧洲国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的合作和一体化,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欧盟通过建立共同的市场和货币联盟等措施,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在欧亚地区,欧亚经济联盟(EAEU)是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和发展的重要组织。
EAEU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五个国家组成,旨在加强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和互动。
尽管在欧亚地区仍然存在着政治和与欧洲合作相关的一些问题,但EAEU依然是促进这些国家发展的有效手段。
非洲:区域经济合作应对非洲大陆的经济问题在非洲大陆上,各国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缺乏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讲义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讲义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区域联系的内涵与形式(一)区域联系的内涵区域联系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是区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流动的过程,也是区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区域联系的形式1、经济联系经济联系是区域联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商品贸易、资金流动、技术转移、产业分工等方面。
通过经济联系,不同区域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2、社会联系社会联系主要包括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教育合作、医疗卫生合作等方面。
社会联系有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社会融合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3、文化联系文化联系是区域联系的重要内容,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联系有助于增强区域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4、生态联系生态联系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往往具有跨区域的特点,需要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生态挑战。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区域之间的公平性、互补性和整体性,旨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1、促进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打破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媒体
投影、图片、资料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个案设计
依案导学
通过提问学生你知道APEC吗?引出当今世界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加快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省区: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
地形:穿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黄河,一过长江,最终送到上海市。
(三)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呵呵北京、天津等地区。
北线: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二)西气东输
活动:
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西气东输线路图,讲解同学请其他学生找出西气东输主体线路经过的省区和地形。
(教师补充)
西气东输的意义:
对东部地区:
1改善能源结构,缓解铁路运输压力
②改善大气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③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对西部地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相关产业发展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引导启发
1、区域经济一体化:
,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欧洲联盟、欧盟自由贸易协定、欧洲经济区、东亚经济论坛、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本课内容的设置让我们在了解了区域差异后能够想到办法有效发挥各区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和谐发展和进步。由此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写下伏笔,使师生的教学更顺利的在编书者的引导下走进下一个章节。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说明某区域经济联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迁移能力;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活动:
请同学们看书P25总结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活动:
请同学们回家上网收集资料,了解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线路、具体措施。
(请学生结合课件讲解。)
(教师以幻灯片形式给出总结)
活动:
小组讨论,南水北调工程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呢?采取的措施可以有哪些呢?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西南东送使东部工业区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2.我国南水北调的主要目的是( )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3.下列因素中,修建“西气东输”主干线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教案
课程名称:第四节区域的经济联系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学时:2课时
课标标准及其解读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教材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例)和产业转移(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等三个方面,揭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辩证认识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
三、产业转移
活动:
请同学们看书总结:我国产业转移的几种形式,及其原因。并运用前面的方法,讨论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以幻灯片形式给出答案)
课堂练习与教学调控
1、西电东送可以缓解我国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有利影响: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止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环境问题:
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中线工程: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1、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资源跨区域调配产生的影响,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能够辩证的看待产业发展给区域带来的双面影响。
教学重点
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2、分析某区域经济联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对知识的认识和迁移能力;
3、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
主要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例如:跨国公司、国际贸易
活动:
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呢?请同学们看书阅读部分回答。并举例。
(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答案并予以讲解)
精讲点拨
A. 地形类型
B.城市分布
C.资源状况
D.人口密度
4.在东亚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先承接的产业是()
A.飞机设计制造
B.芯片生产
C.纺织与普通服装制造业
D.生物制药
5.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产业转移的最终目的是()
A.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B.发达国家想在全球推广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C.赚取更高的经济利润
③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西电东送
活动:
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西电东送的线路图。讲解同学介绍西电东送的三条线路。并讲解下西电东送的重要意义。
(四)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讲解并给出方法。)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和不利;对自然环境和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都有影响。
资源调配: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
等级:
签字:时间:
中线:将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华东地区(主要水电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
南线:将贵州、云南、广西沿红水河流域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
意义:西电东送工程将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式:
(一)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因为当地出现环境、资源等问题,并寻求高利润(低成本)而迁移。
西线工程:目前处于规划阶段,但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明朗
采取对策:国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全面的治污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二)西气东输
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铺设管线到上海,全程4167千米。西气东输工程还包括从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学生看书回答:
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对口帮扶成效明显;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东、西部地区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学生课下收集材料后回答:
(一)南水北调
1、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洞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到烟台、威海。
2、迁出地: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质量提高;
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向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区域经济联系的形式主要有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D.使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6. “二战”以后,纺织和电视机、照相机的装配等工业,首先在日本迅速发展,后又转向新加坡、韩国等地,其主要原因是()
A.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B.接近科技发达的地区
C.利用当地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D.利用当地良好的工业基础
学习小结
请同学么自己结合所学内容,总结本节的知识体系。
本节主要以我国为例介绍了区域经济联系具体方式。分别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重点介绍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些主要工程。以及我国产业转移的几种形式和影响。目的是以此为例,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反思
板
书
设
计
1.4区域经济联系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联系的具体表现:
一、东、西部经济合作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2、西气东输
3、西电东送
4、北煤南运
三、产业转移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2、台湾企业向大陆转移
3、广东边远地区产业集群效应
教
研
组
长
评
价
共案:
个案:
3、应用实际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