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试卷新高考2卷+答案

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试卷新高考2卷+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2024年新高考全国II卷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4年新高考全国II卷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

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

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

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

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

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

“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

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

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

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

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

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

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2023新高考2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高考全国Ⅱ卷)

2023新高考2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高考全国Ⅱ卷)

2023新高考2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高考全国Ⅱ卷)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高考真题文档版(含答案)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高考真题文档版(含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通常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

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卷Ⅱ)参考答案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卷Ⅱ)参考答案

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A 【解析】“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错,原文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艺术品的接受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只是并不重要。

2.C 【解析】因果关系不当。

3.B 【解析】“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的说法于文无据。

4.D 【解析】作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常用于句首的词语及句子成分,如,解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主语的情况。

画线句中的所字结构“所住”为名词性词组,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可排除A、B两项;护儿、宇文忻为人名,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可排除C项。

5.C 【解析】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6.C 【解析】从原文“今被执矣”可知,皇帝已先于来护儿被抓,是无力保护他,所以,“引发炀帝大怒……没有设法保护”错。

7.(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

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译出大意给2分;“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译出大意给2分;“凶逆”“王室”“泉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来护儿,字崇善,还不记事便成了孤儿,后被伯母吴氏抚养。

吴氏关怀养育他,给予他许多慈母般的教诲。

(来护儿)年纪虽小,但超绝出众,初次读《诗》,便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在世,一定要为国家消灭贼寇以求取功名!”周围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并感叹他志向的远大。

长大以后,(来护儿)具有非凡的谋略,十分出众,志向气量非常人所及。

恰逢周国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地处边界,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情绪激昂,有建立功名的志向。

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来护儿因在平定陈的战役中立下战功,进升为上开府,被赏赐缣帛一千段。

仁寿初年,调任瀛州刺史,以擅长理政闻名,多次受到慰问勉励。

全国新2022届高考Ⅱ卷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全国新2022届高考Ⅱ卷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试卷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

2023新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文字版)

2023新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文字版)

2023新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文字版)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年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年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前须知: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准考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开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到达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到达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开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和远航带来活泼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开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那么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外乡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外乡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那么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纯答案版)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纯答案版)

参考答案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B2.C3.B4.“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

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①实现调查研究“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②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③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与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④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D7.C8.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

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2020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I卷与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I卷与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I卷与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 在下列选项中,哪个词的意义与其他词不同?
A. 执著
B. 固执
C. 顽固
D. 坚定
【答案】A
2. 以下哪个成语的意义最接近“辞旧迎新”?
A. 树大招风
B. 新官上任三把火
C. 开门见山
D. 改弦易辙
【答案】D
完形填空题
3. “不可一日无师负时负人”,现代人要有的思想是?
A.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功利心
B. 要不断地研究和进步
C. 不要把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放在心上
D.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顺从权威
【答案】B
4. 空调-空气___________.
A. 压缩机
B. 导管
C. 过滤器
D. 套管
【答案】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阅读理解题
5. 某校高二学生小明最擅长的科目是物理(分值20分)。


根据以下信息,推断小明这学期物理期中考试的成绩。

> 本次物理期中考试总分120分。

>
> 小明班级平均分85分,排名第三。

>
> 其中,排名前两名的同学分别得到115分和110分,排名第
四名的同学分数为83分。

【答案】86分
写作题
6. 假设你是一名记者,请根据以下内容写一篇报道:某地连续
几个月大雨不断,致使当地部分村庄被淹。

你采访了当地居民,了
解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及需求,以及政府官员对受灾地区的救援措施。

【答案】(略)
答案
1. A
2. D
3. B
4. D
5. 86
6. (略)。

高考历年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2卷)

高考历年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2卷)

高考历年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2卷)高考语文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基础知识,也要多看一些文章,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在复习的时候,不要在意最终的收获有多少,要认真复习,只有坚持住才能有收获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年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2卷),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考历年语文真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 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 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 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 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 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 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 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 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 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 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 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 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解析版)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解析版)
C.“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 前后顺序有误。原文是说“他使用西方本士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 此来创造性、补充性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D.“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错误,三则材料相对独立,无总分关系。
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 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
(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材料三: 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 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 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 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 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 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 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 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 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 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
解与解释的适应性”可知,霍克思译本追求艺术性和探求两种异质文化观念,没有谈及思想深度。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于文无据。材料一 是说“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 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 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错,材料三“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 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是说 “我”感兴趣的,而是“学界”。 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 们竞相讨论的问题”强加因果。材料一是说“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 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A.“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错误。原文是“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 本的优长与不足”。

2022年新高考全国II卷语文真题-(解析版)

2022年新高考全国II卷语文真题-(解析版)

2022年新高考全国II卷语文真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

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

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

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

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

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

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

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

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

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

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

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

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

2023年全国高考 II 卷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3年全国高考 II 卷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3年全国高考 II 卷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简答题(综合题)本大题共84分。

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题型:简答题|分值: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2分)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