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导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四课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导学案设计人:李振刚【学习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过程和结果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讨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各界的态度及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学会从历史角度、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接受爱国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学习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学习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自学引导】一、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九一八事变1、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
2、结合P71材料—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的态度如何?3、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抗日的?4、阅读小字,了解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情况。
●知识点二:西安事变1、找出西安事变的背景。
2、在课本中标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西安事变的经过和结果。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是什么?【合作探究】1、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请回答:(1)这是谁在什么事变后发给谁的命令?(2)这个命令造成什么恶果?(3)此材料反映蒋介石对日采取的核心态度是什么?2、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当堂检测】1.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于()A.1930年B.1931年C.1932年D.1933年2.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本就占领了中国()A.西南三省B.西北五省C.华北五省D.东北三省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出发点是()A.改善国共双方的关系B.打击国民党内部亲日派C.联合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D.为了全民族利益实现共同抗日4.九一八事变后,最确切反映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原因的是()A、“……以此案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国际公理之解决”B、“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人打仗”C、“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部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可让出东北”D、“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会议内容、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等基本史实。
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内容和意义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学、质疑、分组讨论法,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一个伟大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走向了繁荣富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歌曲——《国际歌》片段)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去感受建党初期的峥嵘岁月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图片展示:展示马克思图片2.教师介绍: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犹太裔德国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3.材料展示:材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4.教师提问: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社会主义?提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5.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方式?提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是李大钊,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6.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提示:一是,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二是通过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提高工人文化水平,组织成立工会。
初中历史第14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4课教案【课题】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教学目标】1. 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了解封建制度对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3. 能够分析封建制度在中世纪欧洲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重点】1. 封建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2. 封建制度在欧洲社会和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封建制度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变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介绍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激发学生对封建制度的兴趣。
二、讲授(20分钟)1. 介绍封建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封建制度在欧洲社会和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封建制度对中世纪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互相交流并提出问题。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封建制度的重要性和影响。
【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
2. 撰写一篇关于封建制度的小论文,分析其发展和变迁。
【板书设计】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1. 定义:封建制度是指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封建关系。
2. 特点:互助性、封建等级制度、分权制度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九一八》,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
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更加关注。
根据以上特点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4)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6)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依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生有的放矢,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运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课件、图片、文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学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3)教育学生发扬抗日英雄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导学案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内容。
3.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
二、自主预习1.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
2.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秘密召开。
3.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党纲确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
4.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合作探究1.材料展示:大会宣言指出:“中国目前政治状况又另开了一个新局面。
这个新局面一方便利于帝国主义列强实行华盛顿会议所决定的共同侵略政策,一方延长中国的纠纷情势”。
为实现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
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的大量群众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面来”;“中国幼稚资产阶级为免除经济上的压迫起见,一定要起来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奋斗”;工人阶级有伟大的势力,这种势力“发展无已”。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农民的目前利益计……”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的纲领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回答:(1)指出大会的名称、时间、地点。
(2)最低纲领制定的依据是什么?革命的动力是什么?四、随堂演练1.李大钊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A.《庶民的胜利》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C.《法俄革命之比较观》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的地点在()A.上海B.北京C.武汉D.长沙3.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是()A.制定党的纲领 B.领导工人运动C.领导农民运动 D.制定民主革命纳领4.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是()A.中国总工会 B.中共中央书记部C.中共劳动书记部 D.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5.把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推向顶点的是()A.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运动B.1922年的香港海员罢工C.北京的先进青年到工农群众中调查D.“二七”大罢工6.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刽子手主要是()A.皖系段祺瑞 B.奉系张作霖C.直系吴佩孚 D.晋系阎锡山7.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中国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不包括()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C.提出彻底反帝反封的纲领D.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第一次代表大会3.第一个党纲共产主义4.上海三、合作探究1.①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海;②依据: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
八年级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诸城一中戴翠梅【教案背景】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感到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在组织学生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尤其是“九一八事变”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效果很好。
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课题】《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有两个小标题内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从内容上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下”——“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进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尤其“九一八事变”一目教材主要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蒋介石对待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及后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等问题。
这部分内容情感色彩特别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
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使学生强烈地感受这段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1、教学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4)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讨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派的强烈反响。
各派准备如何处置蒋介石?是杀,还是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15课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15课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3)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提供可能性。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_,推翻_清政府统治_,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__京汉铁路工人__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919年,《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专号”刊载了_李大钊_的文章《_我的马克思主义观_》,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2)五四运动后,不少知识分子帮助工人组织_运动_,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出版反映_工人生活的刊物,向工人宣传_马克思主义_,启发工人觉悟。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诞生条件:思想基础
阶级基础
组织基础
中国共产党一大
中国共产党二大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它的成立使“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走向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康庄大道。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敎學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學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學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學习,學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敎學重难点:
敎學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敎學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敎學准备:
敎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學生预习指导,指导學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學习。
四、敎法學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敎學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學生的团队精神。
五、敎學过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十四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①日本很早就作好了侵略中国的准备;②中国东北是日本的生命线;③三十年代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④欧美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⑤蒋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各界有何反应?(蒋介石、全国人民、中国共产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重点
九一八事变、某某事变
难点
认识某某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设计
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栏
导入定向
播放音乐《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3、某某事变的背景是什么?找出某某事变的时间、人物、结果和意义。
探究展示
1. 日本侵略者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2.结合教材中日军对华北的进攻、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以及中共的抗日主X,分析X学良、杨虎城发动某某事变的原因。什么叫“兵谏”?X、杨二位将军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
3. 某某事变最后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某某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X不杀他,反而主X和平解决并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1)歌中提到的“九一八”指是什么?
(2)歌词的内容反映了什么?
(3)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4)这一事件后东北人民采取什么措施保卫自己的家乡?
5、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某某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请回答:(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是谁发动的?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精品】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上述两幅图片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吗?这一历史事件又是怎样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的?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去感受那些峥嵘岁月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方式?学生回答:主要有个人宣传、团体研究以及向工人宣传等方式。
教师强调:这其中的个人宣传主要是李大钊。
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新青年》上刊发,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2.教师提问: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开始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
马克思主义开始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目标导学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教师讲述: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不久,北京、长沙、武昌等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2.教师提问:结合前面所讲,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归纳回答后教师总结: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有关中共一大的相关信息。
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马林等内容:①通过了党的纲领;②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③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4.教师分析:我们就中共一大的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加深大家的印象。
第一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从党的奋斗目标来看,一方面确立了党的远期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对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又作出了不符合国情的规定。
初中历史上册第14课教案
初中历史上册第14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2. 掌握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 了解一些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和事件;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欧洲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 科学革命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3. 了解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一些代表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时期的一些画作和科学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并思考这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2. 学习:讲解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介绍一些代表人物和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性。
3. 讨论:分组讨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展开讨论和交流。
4. 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开展课外阅读和研究。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总结并理解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重要意义,鼓励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和评价:1. 教学资源:图片、PPT、教科书、相关文献等;2. 评价方式: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个人作业等。
五、后续拓展:1. 安排学生进行有关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研究和报告;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或观察,加深对科学革命的理解;3.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比赛或活动,提高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课对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介绍比较简单,未能涵盖所有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进行适当扩展和深化。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___诞生最新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___诞生最新教案设计在___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等。
同时,国内的工人运动、等也在高涨。
2.教师提问:这些问题和运动为什么促进了___的成立?提示:这些问题和运动使得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了中国需要一个有力的领导核心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为___的成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___成立的历程1.教师介绍:1921年7月23日,___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共有13名代表参加。
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会决议案》。
2.教师提问: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主要议程有哪些?提示:主要议程有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会决议案》、选举___、制定党纲等。
3.教师介绍:1922年1月,___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共有12名代表参加。
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会决议案》。
4.教师提问: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主要议程有哪些?提示:主要议程有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会决议案》、选举___、制定党章等。
三)___成立的意义1.教师介绍:___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教师提问:___的成立对中国革命有哪些重要意义?提示:___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有力的领导,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进步,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
3.教师提问:___的成立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哪些影响?提示:___的成立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师提问:气壮山河的工人运动取得了什么结果?我们从中学到了哪些经验教训?经验教训是:___意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教师总结:年轻的___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投入了以___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大革命洪流中。
三、课堂总结:没有___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凸显了___的重要地位。
___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新人教版
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2.网络资源:运用互联网和教学软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图片,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图片、地图等实物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过程,增强学生的认知和记忆。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观看相关纪录片。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本节课主要内容为:
1.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应对措施和局部抗战的展开。
3.分析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爆发。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九一八事变相关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初中历史14课教案
初中历史14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近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背景和历史进程;
2. 掌握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3. 讨论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点:
1. 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2.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
3. 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确定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和重大事件;
2. 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资源:
1. 课本资料;
2. 影视资料;
3. 网络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改革开放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讲解改革开放的历程(15分钟)
1. 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
2.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反右倾,敦促社会思想改造;
3.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
4.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逐步实行市场经济。
三、讨论改革开放的意义(15分钟)
1. 分组讨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 展示各小组讨论内容,分享观点。
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谈谈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的文章,包括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
该教案设计通过介绍改革开放的历程和讨论改革开放的意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考和认识。
同时,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教案第14课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2)掌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平解决及意义
4)树立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和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出示自学提纲:
1、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2、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3、日本侵略我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4、蒋介石为什么实行不抵抗政策?
5、你知道哪些值得崇敬的抗日英雄吗?
6、西安事变背景、目的、时间、人物、结果、意义。
7、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质疑问难。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张曙光
时间
2013、10、23.
地点
八班级(A)办
召集人
薛力
课题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课时
1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
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讨论探索。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处心积虑、蓄谋策划,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则进一步助长了日军侵略气焰。
情感态度价值观: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对于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必须进行历史清算。
重
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姓名:刘昌江备课时间:2012年月日授课时间:20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
【知识链接】:在我国的东方,有一个狭长的群岛国家,我们俗称为东夷,那就是日本。
日本侵略中国,自古就有,古人称之为倭寇,近人嗤之为“日本鬼子”。
明治维新后,日本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
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了甲午战争;1915年,日本又诱使袁世凯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时间:15分钟)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此后,日本扶植末代皇帝在此建立了什么政权?
3、不愿当亡国奴的东北热血男儿组成的抗日义勇军和中共派出的抗日游击队是如何抵抗日军侵略的?你知道战斗在白山黑水间有哪些抗日英雄?你听说过杨靖宇和马占山的英雄故事
吗?
4、日军占领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哪里?在中华民族
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对全国人
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5、你一定听说过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
爱国壮举?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派出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
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解
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的最终解决给
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二、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
28万拥有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
拱手让敌?
2、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爱国壮举?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派出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的最终解决给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三、展示提升、深度研习: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扣压了蒋介石。
关于如何处理蒋介石,当时面临着上、中、下三种解决方法:上策是“放”,中策是“不杀不放”,下策是“杀”。
请你结合当时中国的形势,对上述三种解决方法的利弊进行一下分析。
四、重点点拨、完善提升:
1、讲清线索。
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联合抗日。
2、蒋介石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错误的认为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调停九一八事变抱有极大的幻想;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
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
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
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五、反馈训练、巩固提高:
(一)、夯实基础:
1.我们把每年9月18日定为国耻日,是因为()
①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②我们要不忘历史
③不要忘记我们的历史责任④我们不要忘记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推动
D.国民党内部各派别之间矛盾的加剧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A.改善两党关系 B.粉碎亲日派的企图
C.实现全民族的抗日 D.寻找发展红军的机会
4、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是指:()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5、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A.歌唱祖国B.追求理想 C.抨击时弊 D.抗日救亡
6、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某班历史小组要创办一期历史板报。
在“烽火中的周恩来”版面中,能选用的素材有:
①南昌起义②秋收起义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④重庆谈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二)、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
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自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请回答:(1)材料中的“此案”指什么事件?
(2)上述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
(3)国民政府对此案的态度导致了什么结果?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派兵到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囚禁了西安城内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
接着,他们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历史上称为“西安事变”。
材料二: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被扣押后,有人说:“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我们应该杀了他,报仇雪恨!”有人说:“国难当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应该和平解决,蒋介石只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放了他。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什么?
(2)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支持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要支持?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演唱《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了解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是如何遭受日本侵略的:从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到吞并东北三省,进而把魔爪伸向我华北大地,日本一步步要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请查找、阅读有关抗日英雄的故事,如杨靖宇、赵一曼、马占山、八女投江等,了解中国人民在民族危难关头,用自己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慷慨雄浑的抗日悲歌。
2.1936年12月28日,毛泽东在《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中说:“共产党在西安事变中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而作了种种努力,全系由民族生存的观点出发。
设使内战扩大,
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
”据此,请你分析一下: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