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智体美看德育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的本质
从德智体美看德育的本质
小组成员
戚雅君(05)
吴炜(24)
朱亚红(32)
吕航行(04)
摘要
“德育”一词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
我们要明确德育组成部分的外延,有助于我们从德育的全部活动中研究得意的内涵,揭示其本质属性之所在;
在教育内容,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比较中来较为定性地探讨德育的本质;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关键字
德育的本质;德智体美;比较;教育
“德育”一词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但究竟是谁最早正式提出来的,至今是个谜。这个新名词,现在学术界对它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莫衷一是。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多半是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和同义语。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德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感到,作为道德教育简称的德育只能是狭义的,迫切需要扩展德育的含义,才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法治教育等都收进德育这一概念中来。于是便出现了广义的德育概念。而且在改革开放和德育活动不断扩展的新时期,如果对德育这一最基本概念缺乏最科学的界定,仍停留在任意各自表述的状况,
“名不正则言不顺”,不仅会影响德育的国内国际交流,而且也会由于缺乏共同语言而影响德育改革的深化。
德育的外延
首先,我们要明确德育组成部分的外延,有助于我们从德育的全部活动中研究德育的内涵,揭示其本质属性之所在。以当代国内外对德育任务、目标、内容的涵盖面的看法,即可以看出对德育的外延大致有这样几种理解:
-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品德教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
-德育即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即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或社会主义方向的教育;
-德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德育即做人的教育;
-德育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
有人还不满足,不断提议再补上民主与法制教育、无神论教育、青春期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和生活指导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等。
近年来,还有些人把西方的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生命生态教育、宗教教育等一律翻译成道德教育或德育的内容。
由上述内容不难看出,人们对德育外延的界定,因文化语言背景、习惯、经验和需要、视角和视野、逻辑方法和分类标准不同,差异性很大。其涵盖面小自“洒扫应对”的日常行为规范,大到政治理想和自然观宇宙观;近从家庭、邻里、朋辈,远到国家、国际和航天的规范;起自“基因自私”“人性善”“娃娃听话”,终在“保持晚节”、追求“永生”或“痛苦人生”“长眠幸福”。尽管所用语言、分类标准和概括水平不一,都有一定的存在时空与合理成分,但是作为科学范畴和国家的教育决策中的德育,,还是应该使德育的外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认识,以免歧义障碍导致德育外延泛化和德育行为的混乱。
总之,根据中国的国情,我国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包括五个方面:政治教育(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等);思想教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品德教育(良好的行为规范);法纪教育(遵纪守法);心理教育(健康的心理品质)。
德育的本质和定义
对于德育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比较容易理解。而广义德育这个新概念,虽然在中国广泛运用,但在理论上仍需进行较规范的解释和界说。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论者对德育本质属性的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德育本质的认识。不过从已有成果来看,对德育本质的认识,不论在深度上和方法上仍存在着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对德育本质属性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人们给德育下的定义和表述方式体现出来的。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致有这样几种:一种认为德育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辞海》。这种列述德育的外延的一部分,不仅外延过窄,而且又是同义反复,并未揭示德育的本质。第二种定义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这类定义揭示了教育是社会与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不是自发的,而是一种自觉施加影响的活动,除了培养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之外,都是教育的一般本质的重述,也未能揭示德育活动区别其他各育活动的特殊本质。第三种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思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个定义指出德育是把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的教育,较前一种定义具有一定新意,但对德育的外延似乎还欠周全,对“转化”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质尚欠明确……当然,还有很多种定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对德育本质的认识都不是准确完整遵照逻辑学的定义。因而,我们不如换个角度,在教育内容,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比较中来较为定性地探讨德育的本质。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是以心理学的分类尺度为依据的。正是由于心理学将个体心理结构划分为意志、智力、情感三个不同层次,才相应地产生了德育、智育、美育诸育。
其实,早在1860年英国学者斯宾塞就在《教育论》一书中,将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intellectual education)”“德育(moral education)”“体育(physical education)”,并使之风靡全球,也使得“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在我国,1957年,毛泽东正式地将德育同智育、体育基本概念并列起来,虽然在中国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中未被采用过,但仍为我们对德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