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
德国政治制度演变述论
![德国政治制度演变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b9d6038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e.png)
威廉一世(Wilhelm I )
普鲁士国王(18611871)和德意志帝国 皇帝(1871-1888)。 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在俾斯麦的回忆录里, 俾斯麦认为威廉是一 个传统、谦恭、绝对 有礼的绅士,是名副 其实的普鲁士军官。
三、魏玛共和国宪法制度
1.魏玛共和国诞生的背景
◆宗教骑士团国家(13C末)
①骑士团团长(国家的最高首领以及领 土的最高所有者,由选举产生,终身任 职);
②五大“总管”(辅佐团长);
③国土划分为20个行政区(称“省”, 由各位“省长”负责管理)。
——骑士团国家承认神圣罗马帝国为宗主国。 14、15世纪,骑士团被波兰—立陶宛联军和 波兰军队两次打败,骑士团国家被迫成为波兰 的附庸。1525年,骑士团国家宣布进行宗教 改革,改宗路德教并成为世俗化的公国,继续 承认波兰的宗主权。
◆法兰克福议会失败的原因:
(1)当时德国资产阶级仍然还没有能力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2)邦国独立的传统还有很强的势力, 各邦君主从内心深处仍然不愿放弃主权。
(3)普鲁士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克服奥地 利阻碍的程度。
3.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德国式的 君主立宪制(1871年帝国宪法)
(1)德意志帝国的首脑为“德意志皇帝”, 皇帝以下设帝国宰相,宰相只对皇帝负 责。
2.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宪政尝试
◆1849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帝国由内政独立的各邦组成;
(2)帝国元首为“德意志人的皇帝;
(3)帝国立法机构为帝国议会,由二院组成;
(4)最高帝国法院,负责处理各邦以及帝国与邦之间 的法律纠纷。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制定的帝国宪法, 是德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最民主的 一部宪法,它是德国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政 治理想建立新的统一国家的尝试。
德意志简史
![德意志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1a1d9fe919e8b8f67c1cb998.png)
普鲁士起源于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勃兰登堡地区。自1415年起,霍亨索伦家族开始了勃兰登堡邦国的统治。1618年,该家族又从波兰王国得到普鲁士公国。以后,霍亨索伦家族不断向东扩张领土,逐渐把勃兰登堡和普鲁士联在一起,并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往东部的普鲁士。1701年,勃兰登堡-普鲁土改称为普鲁士王国,贵族地主被称为容克(Junker)。18世纪,普奥两国为争夺德意志霸权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其中最重要的是帝国皇位继承战,即两次西里西亚战争Schlesische Kriege(1740-1742,1744-1745)和七年战争Siebenj?hrige Krieg(1756-1763)。战争中,普鲁士从奥地利夺得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的西里西亚,并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第一流强国。
911年,加洛林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驾崩,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推选康拉德(Konrad:911-918在位)为国王。德国史学家一般把公元911年康拉德当选国王视为法兰克帝国的彻底崩溃和德意志史的开端。从此东法兰克王国被看作德意志国家,康拉德一世也被看作第一任德意志国王。。
德意志国家的开端
东法兰克王国由弗里斯兰、萨克森、洛林、法兰克、施瓦本、巴伐利亚等部落公国组成,大致包括今天的荷兰、联邦德国的西和中部、瑞士和奥地利。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Heinrich I.:919—936在位)取得政权,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亦称奥托王朝:919—1024)的统治。(也有部分史学家把919年视为德意志史的开端。)
法兰克帝国
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部落在昔日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众多的日耳曼王国之中,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一枝独秀,异军突起。他们的首领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承认了拜占庭皇帝的权威,并从他那里获得了罗马执政官的称号,成了西罗马帝国实质上的皇位继承者。
德国战后的分裂与统一
![德国战后的分裂与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a03a35b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7.png)
德国战后的分裂与统一二战结束后,德国成为东西两个国家。
东部由苏联占领,成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而西部则被英美法之间分为三个占领区,最终形成了西德(即联邦德国)。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分裂后,德国终于在1990年实现了统一。
本文将就德国战后的分裂与统一展开讨论。
一、战后德国的分裂二战结束后,德国遭受了巨大的战争破坏和人员伤亡,国家经济几乎完全崩溃。
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被分为四个占领区,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别掌控。
然而,由于苏联和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在战争中的矛盾,德国分裂的局面很快浮出水面。
苏联掌握了东部的领土,并开始实施国有化和共产主义的政策。
东德成为了苏联的盟友,政府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并限制了民众的自由。
苏联推行的集体农业和中央计划经济模式给东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导致经济长期停滞。
而在西德,英美法占领区逐渐合并成为了联邦德国。
西德政府采取了市场经济模式,并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如引进马歇尔计划,重建工业基础。
同时,西德也与美国建立了密切的军事和经济合作关系,成为了美国的一个重要盟友。
二、两德之间的对立由于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的不同,东德和西德之间一直存在着对立和分歧。
东德政府通过宣传和教育灌输民众对资本主义的仇视,并且限制对西德的访问和交流,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而西德则通过援助东德的方式试图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但往往遭到东德政府的拒绝。
在冷战的背景下,两个德国成为了东西方两个军事集团的前沿阵地,加剧了两国之间的对立。
东德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结盟,而西德则依靠北约保护自身的安全。
这种分裂不仅影响了德国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分离和隔阂的痛苦。
三、德国统一的步伐随着苏联的衰落和东欧剧变的发生,东德政府开始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东德人民对于高失业率、低收入和生活质量的不满逐渐积累,导致了民众的大规模示威和要求改革的呼声。
1990年,东德的共产党政府终于无法维持稳定,政权垮台。
德意志历史时间轴
![德意志历史时间轴](https://img.taocdn.com/s3/m/b668d12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0.png)
德意志历史时间轴德意志历史时间轴1、古代德意志时期(公元前750年-公元843年)1.1 弗兰肯人入侵及德意志形成1.2 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及发展1.3 查理曼帝国的崛起和分裂1.4 封建制度和教会的影响2、中世纪德意志时期(公元843年-公元1517年)2.1 都市化与商业的发展2.2 条顿骑士团的兴起及其对东欧的影响2.3 教皇选任与帝国争议2.4 帝国城市联盟的形成及其政治和经济地位3、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公元1517年-公元1648年) 3.1 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引发3.2 书面宗教战争的爆发3.3 三十年战争及其影响3.4 维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4、经济与科学的进步(公元1648年-公元1871年) 4.1 布兰登堡统一德意志4.2 巴伐利亚和普鲁士的兴起与竞争4.3 工业革命与工厂化的兴起4.4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5、统一与帝国时期(公元1871年-公元1945年) 5.1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5.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德国的影响5.3 纳粹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5.4 纳粹大屠杀和德国的战败6、分裂与统一(1945年至今)6.1 二战后德国的分裂与冷战的影响6.2 柏林墙的建立与拆除6.3 欧洲联盟的形成及其对德国的影响6.4 当代德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附件:- 德意志历史地图- 德意志帝国宪法- 三十年战争条约- 纳粹党纲法律名词及注释:1、神圣罗马帝国:由查理曼帝国的继承国家发展而来,在中世纪时期形成的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联盟。
2、封建制度:一种基于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经济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包括封建主与农民和佃农之间的契约关系。
3、教皇选任:指选举和委任罗马天主教教宗的过程,一直是教会内部权力争夺的焦点。
4、帝国城市联盟:由自由和独立城市组成的联盟,旨在保护城市的特权和利益。
德国的发展历程
![德国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a90a7b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4.png)
德国的发展历程
德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但真正开始形成国家意识和统一国家实力的是中世纪后期。
以下是德国发展的主要历程:
1.神圣罗马帝国:在962年,奥托一世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该帝国涵盖了现代德国以及其他中欧地区。
这一帝国持续了近一千年,但由于内部的分裂和衰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2.普鲁士的崛起:18世纪末期,普鲁士王国在腓特烈大帝的领导下成为中欧强国。
普鲁士迅速现代化并扩大领土,成为日后德意志帝国的核心。
3.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在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被德国各邦尊为德皇。
这标志着德国各邦的统一,形成了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成为欧洲一大军事、经济和政治强国。
4.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初,德国迅速崛起,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到了严厉的制裁,并在经济和政治上陷入困境。
然而,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结束后,德国被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
5.东西德的统一:冷战结束后,东德和西德于1990年重新统一,成立了如今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这一统一标志着德国的重新崛起,并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6.欧洲一体化:作为欧洲联盟的核心成员国之一,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德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在欧洲事务中日益增强,成为欧洲事务的重要决策者之一。
以上是德国发展的主要历程,从部落社会到中世纪的分裂,再到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的分裂,最后达到东西德的统一,德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在欧洲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德国有什么发展历程
![德国有什么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41eeb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5.png)
德国有什么发展历程德国是一个经济强国和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经历了许多发展历程。
以下是德国的一些重要发展历程:1.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962年-1806年):德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这一时期是德国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2. 普鲁士王国的崛起(18世纪):普鲁士在18世纪逐渐崛起,成为德国领土上的主要实力。
著名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军事和行政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德意志帝国的成立(1871年):德国在普鲁士的领导下于1871年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这一时期标志着德国的统一和国家实力的大幅增强。
4.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德国最终失败,并在战后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经济和政治造成了重大影响。
5. 纳粹德国时期(1933年-1945年):纳粹党在希特勒的领导下掌控了德国政权。
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严重的人权侵犯和战争罪行,包括大屠杀和迫害犹太人。
6.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侵略的一方。
然而,德国最终在1945年被盟军击败,战争结束后被分为东德和西德。
7. 冷战和德国统一(1945年-1990年):冷战期间,德国成为东西方势力的代表,东德处于苏联影响下,而西德与北约结盟。
1990年,东德与西德统一,成立了现代德国。
8. 欧洲一体化(1990年至今):德国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
德国经济得到了长期稳定和发展,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发展历程形成了现代德国的基础,对德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813d8b3beefdc8d376ee3223.png)
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刘奇2013300529一、摘要:长期封建割据造成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晚于英、法等传统西方国家,其建立民族国家的路径是先有民族,后有国家。
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期,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德意志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
同时由于分裂局面的存在,德意志没有统一的国内市场,这也严重阻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德意志走向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此时一个杰出的人物——俾斯麦登上普鲁士政治舞台,使德意志走向统一的步伐开始加快。
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并且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俾斯麦针对阻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
二、关键词:德意志民族国家统一俾斯麦铁血政策三、正文: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个地方使我们坚定的指出这就是德国。
如果我们在维也纳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
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
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歌德这段话让我们知道了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词,真正意义上的德意志并不存在。
因为当时的德意志处于一种分裂割据状态,那时候流传着一段古老的谚语:“一年有多少天,德意志就有多少邦国。
”最多的时候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1789个独立的政权。
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德意志依然是由30多个邦国组成的松散的联合体。
环顾当时的德意志邦联,有能力完成统一大任的只有普鲁士和奥地利。
1807年普鲁士在各个邦国中率先废除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经济在邦国内部发展初步扫除了障碍。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普鲁士的工业产值已经占据德意志全部邦国一半以上。
同时普鲁士也进行了军事改革,比如普遍义务兵役制,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此时的普鲁士已有充分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领导德意志统一大任。
时势造英雄,此时一个杰出的人物登上普鲁士政治舞台使德意志走向统一的步伐提前到来。
普鲁士战争与现代德国民族国家的产生
![普鲁士战争与现代德国民族国家的产生](https://img.taocdn.com/s3/m/a6af48b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4.png)
普鲁士战争与现代德国民族国家的产生德国民族国家的产生过程是一个与痛苦和战争紧密相连的过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之一是普鲁士战争,于1870年至1871年间爆发,它给德国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在这场战争中,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领导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这也是德国民族国家的崛起起始点。
众所周知,普鲁士王国是德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它的政治与文化定位,与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有着相似之处。
1792年,普鲁士王国首次涉足了史书中的历史舞台,那时,它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正在准备迎接法国革命的风暴。
在接下来的几年间,普鲁士王国与其他国家一同参加了纷争不断的战争。
在这个时期,普鲁士王国的军队逐渐显现出了其优良的素质和技巧,从而逐步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19世纪,普鲁士王国在欧洲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最为人熟知的是它与奥地利共同领导的德意志邦联,这个联盟是19世纪德国最重要的政治组织,最终成为建立德国民族国家的一个基石。
1870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领导普鲁士与法国之间发生战争。
尽管德国与法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和,但本次战争的原因并非来自于两国的正式宣战。
实际上,法国需要大战以来赢得民众支持,即便德国放弃了与法国的财政斗争,仍然无法避免最终的衝突。
1870年7月15日,普鲁士宣布了战争。
不久就见证了普鲁士的强大实力,法国在战争初期就遭受了重创。
随着战争的进行,更多的国家加入了战争。
不久,法国政府被迫同意了普鲁士提出的和平要求。
根据条约,法国将失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向普鲁士缴纳海量赔款。
尽管这次战争给德国带来了实力和名声,但也留下了许多尾巴。
首先,当时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并非真正的民族国家。
它由普鲁士领导,吸收了其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此形成了一个更大、更强的军事和政治同盟。
其次,这次战争对法国后来的外交关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也使得欧洲各国的关系日益恶化,这种恶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断升级,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意志的发展历程
![德意志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8ea886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5.png)
德意志的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德意志是指德国的古称,起源于古代日耳曼人的部落联盟。
德意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和发展,从而成为今日强大的欧洲大国。
古代的德意志地区由多个日耳曼部落组成,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和巴伐利亚人等。
这些部落在中世纪时期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
直到公元9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起,德意志地区开始逐渐统一,成为一个有着强大影响力的国家。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德意志地区成功实现了政治统一,但仍然存在宗教和领地分裂的问题。
这一时期著名的统治者包括查理曼和奥托一世等,他们为德意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宗教改革的兴起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德意志地区再次陷入动荡和分裂。
17世纪末,德意志地区经历了三十年战争的破坏和苦难,这场战争给德意志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挫折。
18世纪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统治,为德意志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弗里德里希二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德意志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19世纪初,拿破仑的战争对德意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意志各邦纷纷与拿破仑的法国作战,最终在1815年的维也纳大会上,德意志地区得以重新统一。
普鲁士王国成为统一德意志的主导力量,宣告了德意志的崛起和强盛。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开始走上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道路。
德意志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但仍然成功恢复并重建了国家。
战后,德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德和西德分别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下发展。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德国统一,标志着德国重新成为统一的大国。
如今,德国是欧洲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拥有强大的工业和科技实力,以及世界一流的教育和医疗水平。
德国在欧洲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欧洲一体化的推动者和领导者。
德国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福利,使得德国成为世界上受人尊敬和仰望的国家之一。
德意志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曲折而辉煌的过程,经历了战争和灾难,但最终取得了成功。
国家的起源——精选推荐
![国家的起源——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a820a6c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a.png)
国家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起源主要阐明了两个观点: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2.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对国家的起源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他们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均提到了国家的起源问题。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国家以前的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
............,即原始社会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就是原始公社制度...........和氏族社会组织.。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与当时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制约原始公社制度的是劳动发展的低级阶段。
基于这种集体劳动的必要性,便形成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品的公有制。
原始人们的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它既是原始社会的血缘亲属集团,又是社会的生产单位,还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各个氏族一般具有共同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
氏族初期社会处于母权制氏族时期,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畜牧业的出现,男子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增长,父权制氏族代替了母权制氏族。
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
19世纪中期,美国的人种学家和考古学家摩尔根(1818-1881)通过对美国印第安人生活的研究,于1877年写成《古代社会》。
恩格斯在其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揭示了原始公社制度发展的规律及其瓦解的原因,明确地论述了氏族制度的特征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以氏族为核心,原始公司制度有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几种形式。
国家的起源、特征、本质
![国家的起源、特征、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62a4f201581b6bd97f19ea53.png)
国家消亡的必然性
• 恩格斯“国家消亡”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 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资本集中和垄断的趋势 不断加强,阶级矛盾不断加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 随之发展起来。国际工人运动中心的转移(由法国转移到德国 和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同时, 由于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和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以及 马克思主义日益深入人心,资产阶级运用各种手段加以抵制, 还在思想理论方面对抗马克思主义。他们努力美化资本主义制 度,试图从家庭、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国家这三个资本主义重要 的社会关系方面来论证资本主义的永恒性。在关系到资产阶级 的根本利益上,国家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资产阶级竭力宣扬国 家是超阶级的,永恒存在和不可侵犯的东西。国家问题在19 世纪70到80年代显得尤为突出。基于此恩格斯指出“国家 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最终是要走向消亡的。
国家的特征
• 国家的起源充分表明,国家在本质上是适应阶级统治的需要而 产生的,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管理的需要有着密切联系。分工出现之后, 生产活动和产品的交换有了很大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权威组织 来保证生产以及交换的顺利进行,同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 分离并成为某些人的职业,使得这种权威组织不仅十分需要而 且成为可能。 • 与原始氏族组织相比较,国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它是按照地域而不是按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 第二,它设有特殊权力机关,即常任官吏、特殊的武装队伍, 以及各种强制性的机关; 第三,它拥有征收赋税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特征。
• 国家的产生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出现的,有其历史必然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产生、 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所以国家不是永恒存在的,也会经 历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毕其一身 精力为人类解放和自由的事业而努力奋斗。马克思认为 “国家消亡”理论有很强的历史性和世界性,必须有成熟 的历史条件和漫长的国家建设积累。 • 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不可能永远存在。 • 国家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与阶级消灭是同一过程。阶级 的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而且阶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对国家的含义作了界定: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 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 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
![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f90e80bfbb4cf7ec4afed0bd.png)
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
下面是本人分享的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一起来看看吧。
德国政治体制分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为政权组织形式,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实行多党制。
沿革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军事占领和管制。
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暂不设立”中央政府,但“应尽速恢复地方自治”。
1947年1月~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先后合并,统称西部占领区。
1948年9月在美、英、法三国支持下,西占区各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着手起草宪法。
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8月,根据《基本法》举行联邦议院大选。
同年9月20日,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同年10月7日,苏占区也正式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联邦德国成立初期,美、英、法三国仍根据1949年4月颁布的“占领法规”以及所成立的“盟国高级专员公署”继续实行控制。
事实上,公署是居于联邦政府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当时,联邦政府不能设置国防部和外交部,也不能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5年美、英、法与联邦德国签订的《巴黎协定》生效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终于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所属全部5个州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实现统一。
政权组织形式联邦德国采取“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
设立联邦议会、联邦政府和联邦司法机关,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
国家元首根据魏玛共和国二元行政体制的教训,《基本法》设联邦总统为虚位元首。
总统由各政党提名,经联邦议院全体议员与同等人数的各州议会代表组成的联邦大会不经讨论选举产生;任期5年,连选可连任1次。
总统不是联邦政府的成员,不拥有实际行政权力。
德国发展史历程
![德国发展史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d4af49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8.png)
德国发展史历程德国发展史历程
德国的发展历程简述如下: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
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公元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
公元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东、中、西三部分。
其中东法兰克逐渐演变为德意志王国。
公元962年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神圣罗马帝国。
大空位时期后走向封建割据。
公元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
公元1806年拿破仑解散神圣罗马帝国。
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奥地利建立德意志邦联。
公元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
普鲁士于公元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击败奥地利,德意志邦联解散。
次年普鲁士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公元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各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关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产生
![关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产生](https://img.taocdn.com/s3/m/0dce500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b.png)
关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产生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那么你知道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是怎样产生的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产生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
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德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
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
神圣罗马帝国(拉丁文: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
公元962年。
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
1806年为拿破仑一世所灭亡。
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国和查理大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
11~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罗马教皇为争夺主教继任权发生激烈斗争,这不仅是争夺教会控制权的斗争,也是中央王权同地方封建分离主义势力的斗争。
尽管如此,在整个中世纪,帝国和教会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终紧密合作的。
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德意志民族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cbe01c5fad02de80d4d840bf.png)
所谓“迟到的民族国家”,是指德国迟至世界更迭以后的2001年,才真正发展成为一个正常的民族国家,即拥有内政和外交完全自主权的、统一的、既在客观上也在主观上获得国际平等的民族国家。
从历史上和当今看,德国都是一个“迟到的民族国家”。
与其它世界大国比起来,它在国家发展和世界地位等很多方面都落在后面:它统一成为民族国家比别国晚,成为大国、工业国、殖民帝国或世界大国以及成为共和国或代议制民主国家也都迟于其它国家,因此,一种不想再异于他国的平等要求格外迫切与强烈。
具体表现在争取国家主权独立和实现国家统一上;主权独立和国家统一对其它西方大国来说已是不成问题的现实,但对1949年建国的西德来说,却意味着要经历一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长征”。
直到世纪更迭以后,德国才既在客观上、也在主观上实现了国际平等这一外交政策实质目标。
德意志兰形成民族国家的进程可以说是被延误了.首先,缺乏统一的中央集权阻碍了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实现。
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国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保证。
在欧洲中部这块土地上,直到1871年才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国。
没有王权就不可能出现民族的统一。
德意志民族的融合和产生,也发生在封建时代,但由于德意志兰最终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民族的形成就处于一种艰难、分裂、悲惨和扭曲的境地。
其次,“罗马皇帝”称霸欧洲的梦想延误了民族国家的出现。
从公元962年的“罗马帝国”到11世纪中的“神圣罗马帝国”,再到14世纪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罗马皇帝”一直将称霸欧洲作为其理想和目标,德意志王国一直是处于侵略别人而很少遭人入侵的状态,这就使得它没有强烈地感受到民族统一的必要性。
而另一方面,这种对外扩张的战略,也使得上层统治者无暇顾及帝国内部事务,从而忽略或延误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设。
德意志政治的分散性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经济上德意志仍然处于分散状态,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仅有少数几个工商业中心,而这些中心的利益差别很大,南部和北部的商业活动不能对接,东部和西部缺少贸易往来,大城市多半分布在边区,和外国的联系比和本国的联系更为密切。
德国简史
![德国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a1b285056bd97f192279e9df.png)
德国简史(一)从日耳曼人到法兰克王国1.日耳曼部落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人。
大约在3000年前,他们就已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威悉河和奥得河之间的平原、波罗的海海滨和沿海岛屿上。
日耳曼民族还包括英国和北欧诸国人,但今天人们却习惯把“日耳曼”一词专留给德国。
公元前600年左右,日耳曼人开始向南迁移,西达莱茵河下游.东至维斯杜拉河,占据了喀尔巴阡山脉和波希米亚山脉以北的广大平原地区,过着游牧生活。
公元前后,他们继续南进,直至多瑙河上游地区,并与南方的奴隶制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军事冲突。
在恺撒时代,罗马人把所有居住在莱茵河左岸的日耳曼人赶向右岸。
公元9年,日耳曼各部落在舍鲁斯克部落(der Cherusker)首领阿尔米尼乌斯Arminius(又名赫尔曼Hermann)领导下联合抗击罗马军团,在今日下萨克森州的托伊托堡山(Teutoburger Wald)获大胜。
阿尔米尼乌斯被认为是第一位德意志民族英雄,人们在他当年打败罗马人的德特莫尔德附近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纪念碑-赫尔曼纪念碑。
为丁抵御日耳曼人的入侵,自公元84年起,罗马帝国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修筑了一条东南走向的“界墙”,并在莱茵河沿岸建造了城市。
科隆、特里尔、美因兹等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这个时期。
此后,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和平相处近200年。
从公元3世纪起,日耳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东哥持、西哥特、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勃良弟等等。
这些部落联盟为日耳曼民族的形成莫定了基础。
公元4世纪,日耳曼人由于受到匈奴人和其他外族的驱逐,开始成群结队地涌向南部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在日耳曼人的大举入侵和帝国境内奴隶起义的双重订击下,两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日耳曼人在原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
史称日耳曼人南移或者日耳曼民族大迁陡(GemanischeVölkerwanderung)。
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日耳曼人和罗马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得到厂发展和加强。
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读书笔记
![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677f08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3.png)
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读书笔记《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是一本探讨德意志人国家形成过程的书籍,通过对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德意志人国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1. 历史背景: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多个时期和王朝的更迭。
在这个过程中,德意志人经历了战争、统一、分裂、再统一等多次变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家。
2. 政治因素:在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政治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早期的贵族共和到近代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的演变对于国家形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此外,政治权力的分配和集中程度,也对于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化传统: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文化传统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早期的基督教信仰到近代的启蒙运动,文化传统的演变对于德意志人的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民族认同:在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民族认同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随着民族意识的逐渐增强,德意志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民族,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国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德意志人国家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因素对于国家形成的重要影响。
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认为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以下问题:1. 德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决策,对于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政治体制和政治权力的分配,对于德国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3.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变化,对于德国社会和文化的演变产生了哪些影响?4. 在当代欧洲中德国的位置和角色,与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过程有着怎样的关系?总之,《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这本书让我对于德国历史和国家形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相关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德国的历史和文化。
试论近代德国军国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原因
![试论近代德国军国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f04579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e.png)
作者: 薛源官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页码: 16-21页
摘要:近代德国军国主义曾几度猖獗,它把德意志民族推向灾难的深渊,也使欧洲和世界人民蒙受大规模流血战争的巨大痛苦.重温德国军国主义发展的历史,探索其形成、发展的原因,并从中吸取历史教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 近代德意志是一个富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究其根源,有必要追溯到中世纪. 政治上的分裂乃是中世纪德意志最重要的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元10世纪德意志国家形成时就造成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世界历史国别史
![世界历史国别史](https://img.taocdn.com/s3/m/c4981dd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b.png)
$世界历史国别史一、英国1.统一封建国家形成在日耳曼人的迁徙浪潮中,5世纪中期,他们当中的盎格鲁、萨克森等部落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建立了一些小国家。
这些国家经过长期兼并,9世纪早期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2.殖民活动:1)17世纪开始,英国、荷兰和法国几乎同时起步,踏上殖民扩张道路。
早期殖民活动主要集中在印度和北美。
2)16世纪晚期,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取得海上霸权,开始在海外殖民。
3)17世纪,英国战胜荷兰,夺取纽约。
4)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夺取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从殖民地获得的大量财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殖民主义的罪恶:英、荷、法和西、葡一样,在殖民地进行残酷的血腥掠夺、种族灭绝和黑奴贸易。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4.英国工业革命: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而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科学技术、殖民掠夺所带来的资本原始积累、海外市场的急剧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条件。
从十八世纪中期,棉纺织机器的发明和创造,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在英国完成,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巩固了英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5.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经济状况: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三位原因: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设备、技术老化,不愿更新技术、设备;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尤其是殖民地对外:组织三国协约,以对抗三国同盟;原因:保持世界殖民强国地位,以对付以德国为首的后起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成为战胜国。
6.“一战”胜利后的英国:1)参加巴黎和会: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美、法共同主宰和会。
普鲁士的崛起普鲁士王国与德意志帝国的形成
![普鲁士的崛起普鲁士王国与德意志帝国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a3310fb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3.png)
普鲁士的崛起普鲁士王国与德意志帝国的形成普鲁士的崛起:普鲁士王国与德意志帝国的形成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普鲁士的崛起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篇章。
它从一个相对不起眼的地区,逐步发展成为强大的普鲁士王国,并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形成。
普鲁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当时,这片土地上散布着众多的小邦国和领地,政治格局极为分散。
然而,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中,普鲁士逐渐崭露头角。
普鲁士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肥沃的农田和丰富的矿产。
但同时,其地理位置也使其面临着来自周边强国的威胁。
在这样的环境下,普鲁士人养成了坚韧、勇敢和务实的性格特点。
在政治方面,普鲁士建立了一套高效的行政体系。
统治者注重中央集权,通过严格的官僚制度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集中权力的做法使得国家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有效地执行,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欧洲环境中占据优势。
军事力量是普鲁士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
普鲁士实行普遍兵役制,培养了一支强大而纪律严明的军队。
军队的训练严格,战术先进,将领们具有出色的指挥才能。
普鲁士军队在多次战争中表现出色,不仅保卫了自己的领土,还通过战争获得了更多的土地和资源。
经济上,普鲁士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
它大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钢铁和军工产业。
同时,重视农业的改良和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普鲁士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普鲁士的教育体系也值得称道。
普及教育使得国民素质得到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18 世纪,腓特烈大帝统治时期,普鲁士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腓特烈大帝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积极进行领土扩张,使普鲁士的版图不断扩大。
同时,他也注重国内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普鲁士的现代化进程。
19 世纪,普鲁士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外交手段,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以其精明的政治手腕和果断的决策,先后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等国家,最终在 1871 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据塔西佗说,德意志人是人口众多的民族。
我们从凯撒的著作中可以得出一个关于各德意志民族人数的大致概念;他认为住在莱茵河左岸的乌济佩特人和邓克泰人的人口,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为18万人。
因而,每个民族大约有10万人[注:这里所举的数字,在狄奥多洛斯关于高卢的克尔特人的一节文字中可以得到证实。
他说:“在高卢住着人口不等的许多民族,其中最大者,人口约为20万人,最小者约为5万人。
”(Diodorus Siculus,V,25,)因而,平均起来是125000人:各个高卢民族,由于其发展程度较高,所以人口一定比德意志人多一些。
],这已经大大超过例如易洛魁人在其全盛时代的总数,那时易洛魁人不到2万人,但已成为自大湖至俄亥俄河和波托马克河整个地区的可怕力量。
如果我们根据现有材料,把莱茵河附近定居的比较著名的民族的位置在地图上画出来,那末每一个这样的民族所占的面积平均约等于普鲁士的一个行政区,即约为1万平方公里,或182平方地理里。
但是,罗马人的Germania Magna〔大日耳曼尼亚〕,直到维斯拉河为止,占有依整数计共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如果一个民族的平均人口为10万人,那末整个Germania Magna 的人口总数,应达500万;对于野蛮时代的民族集团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虽然就今日的条件——一平方公里10人,或一平方地理里550人——来说这是极其微小的数目。
但是这并不包括生活在那个时候的全部德意志人。
我们知道,沿喀尔巴阡山脉直至多瑙河口,都居住着哥特系的德意志民族——巴斯塔尔人、佩夫金人以及其他人,——它们的人数非常之多,因而,普林尼认为他们是德意志人的第五个基本集团[169],而这些在公元前一百八十年已经替马其顿王柏修斯作过雇佣兵的部落,还在奥古斯都在位的初年就已突进到阿德里安堡附近了。
假定他们的人数只有100万人,那末到公元初,德意志人的大概数目,就至少有600万了。
在他们定居日耳曼尼亚以后,人口一定是日益迅速地增长的;单是上面提到的工业方面的进步,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什列斯维希沼地所发现的古物,就其中的罗马硬币来判断,是属于三世纪的。
由此可见,到这个时候,在波罗的海沿岸金属业和纺织业已经很发达了,跟罗马帝国已有频繁的商务往来,比较有钱的人已享有某些奢侈品,——这一切都是人口更为稠密的迹象。
而在这个时期,德意志人在莱茵河、罗马边墙和多瑙河全线,从北海起到黑海止,也开始了总进攻,——这也是人口日益增多,竭力向外扩张的直接证明。
斗争持续了三百年,在斗争期间,哥特民族的整个基本部分(斯堪的那维亚的哥特人和勃艮第人除外)向东南推进,形成了漫长的进攻线的左翼;进攻线的中央是高地德意志人(赫米奥南人),向多瑙河上游突进;右翼是易斯卡伏南人即现今所谓法兰克人,沿莱茵河突进;征服不列颠的任务,就落在印格伏南人身上。
到五世纪末,罗马帝国已是那么衰弱,毫无生气和束手无策,因而为德意志人的入侵敞开了大门。
上面我们是站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摇篮旁边。
这里我们却站在这一文明的坟墓旁边了。
罗马的世界霸权的刨子,刨削地中海盆地的所有地区已经有数百年之久。
凡在希腊语未予抵抗的地方,一切民族语言都不得不让位于讹误百出的拉丁语;一切民族差别都消失了,高卢人、伊比利亚人、利古里亚人、诺里克人都不再存在,他们都变成罗马人了。
罗马的行政和罗马法到处都摧毁了古代的血族团体,这样也就摧毁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主性的最后残余。
新赐予的罗马公民权并未提供任何补偿;它并不表现任何民族性,它只是民族性缺乏的表现。
新民族〔neue Nationen〕的要素到处都已具备;各行省的拉丁方言日益分歧;一度使意大利、高卢、西班牙、阿非利加成为独立区域的自然疆界依然存在,依然使人感觉得到。
但是,任何地方都不具备能够把这些要素结成新民族〔neueNation〕的力量,任何地方都还没有显示出发展力或抵抗力的痕迹,更不用说创造力了。
对于广大领土上的广大人群来说,只有一个把他们联结起来的纽带,这就是罗马国家,而这个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成了他们最凶恶的敌人和压迫者。
各行省摧毁了罗马,罗马本身变成了行省的城市,像其他城市一样;它虽然有特权,但已经不再是统治的了,已经不再是世界帝国的中心了,甚至也不再是皇帝和副皇帝的所在地了,他们现在住在君士坦丁堡、特利尔、米兰。
罗马国家变成了一架庞大的复杂机器,专门用来榨取臣民的膏血。
税捐、国家的差役和各种代役租使人民大众日益陷于穷困的深源;地方官、收税官以及兵士的勒索,更使压迫加重到使人不能忍受的地步。
罗马国家及其世界霸权引起了这样的结果:它把自己的生存权建立在对内维持秩序对外防御野蛮人的基础上;然而它的秩序却比最坏的无秩序还要坏,它说是保护公民防御野蛮人的,而公民却把野蛮人奉为救星。
社会状况也同样是绝望的。
从共和制的末期起,罗马的统治已经建立在残酷剥削被征服的各行省的基础上;帝制不但没有消除这种剥削,反而把它变成了常规。
帝国越是走向没落,税捐和赋役就越是增加,官吏就越是无耻地进行掠夺和勒索。
商业和工业向来不是统治着各民族的罗马人的营生;只有在高利贷方面,他们才超过这些民族而空前绝后,商业所得到所保持的东西,都在官吏的勒索下毁灭了;而残存下来的东西,仅在帝国东部的希腊才有,不过,这一部分不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
普遍的贫困化,商业、手工业和艺术的衰落,人口的减少,都市的衰败,农业退回到更低的水平——这就是罗马人的世界统治的最终结果。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现在它更是这样了。
在意大利,从共和制衰亡的时候起就几乎遍布全境的面积巨大的大庄园(Latifundien),是用两种方法加以利用的:或者当作牧场,在那里居民就被牛羊所代替,因为看管牛羊只用少数奴隶就行了;或者当作田庄,在那里使用大批奴隶经营大规模的园艺业,——部分地为了满足领主的奢侈生活,部分地为了在城市市场上出售。
大牧场保存了下来,甚至还扩大了;但田庄田产及其园艺业却随着领主的贫穷和城市的衰落而衰败了。
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庄园经济,已不再有利可图;而在当时它却是大规模农业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现在小规模经营又成为唯一有利的耕作形式了。
田庄一个一个地分成了小块土地,分别租给缴纳一定款项的世袭佃农,或专租给partiarii〔分成制农民〕,这种分成制农民只能获得他们一年劳动生产品的六分之一,或者仅仅九分之一,他们与其说是佃农,勿宁说是田产看管人。
但是这种小块土地主要地却是租给隶农,他们每年缴纳一定的款项,附着在土地上,并且可以跟那块土地一起出售;这种隶农虽不是奴隶,但也不被认为是自由人,他们不能和自由人通婚,他们相互间的婚姻也不被认为是合法的,而是像奴隶的婚姻一样,只被看做简单的同居(contubernium)。
他们是中世纪农奴的前辈。
古代的奴隶制,已经过时了。
无论在乡村的大规模农业方面,还是在城市的工场手工业方面,它都已经不能提供足以补偿所耗劳动的收益,因为销售它的产品的市场已经消失了。
帝国繁荣时代的庞大的生产已收缩为小农业和小手工业,这种小农业和小手工业都不能容纳大量奴隶了。
只有替富人做家务和供他过奢侈生活用的奴隶,还存留在社会上。
但是,日趋灭亡的奴隶制却仍然能够使人认为,一切生产劳动都是奴隶的事,不配由自由的罗马人来做,而现在人人都是这种自由的罗马人了。
因此,一方面,多余而成了累赘的被释放的奴隶的数目日益增加;另一方面,隶农和贫困化的自由人(就像从前美国各蓄奴州poorwhites〔白种贫民〕一样)的数目也日益增多。
基督教对于古代奴隶制的逐渐灭亡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它在罗马帝国和奴隶制和睦相处了好几世纪,以后也从来没有阻碍过基督徒买卖奴隶,——既没有阻碍过德意志人在北方或威尼斯人在地中海的买卖奴隶,也没有阻碍过后世的买卖黑奴。
[注:据克雷莫纳的主教利乌特普朗德说,十世纪在凡尔登,也就是说,在神圣德意志帝国,制造阉人成了一个主要的行业,因为把这些阉人输入西班牙,供摩尔人的后宫使用,可获厚利。
[170]]奴隶制已不再有利,因而灭亡了。
但是垂死的奴隶制却留下了它那有毒的刺,即鄙视自由人的生产劳动。
于是罗马世界便陷入了绝境:奴隶制在经济上已经不可能了,而自由人的劳动却在道德上受鄙视。
前者是已经不能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后者是还不能成为这种形式。
只有一次彻底革命才能打破这种绝境。
各行省的情况,也不见得好些。
我们所有的材料,以关于高卢的为最多。
在这里,与隶农并存的,还有自由的小农。
为了不受官吏、法官和高利贷者的粗暴蹂躏,他们往往托庇于有权势者以求保护;不仅农民个人这样做,而且整个公社也这样做,以致四世纪的皇帝们屡次发布命令,禁止这种行为。
但是寻求保护的人这样做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保护者向他们提出了这样的条件:他们把自己的土地所有权转让给他,而他则保证他们终身使用这块土地,——这也就是神圣的教会所注意到,并且在九和十世纪竭力用来扩张神的统治和教会地产的诡计。
诚然,在那个时候,即公元475年左右,马赛的主教萨耳维安还愤怒地反对这种掠夺,说罗马官吏和大地主的压迫已经达到不可忍受的地步,以致许多“罗马人”纷纷逃往野蛮人所占领的地方,而移居那里的罗马公民最怕的是重新落入罗马统治之下。
[171]那时常常发生父母因贫穷而把自己的子女卖为奴隶的事情,为禁止这种行为而颁布的法律就证明了这一点。
德意志野蛮人把罗马人从他们自己的国家里解放了出来,为此他们便强夺了罗马人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二来自己分配。
这一分配是按照氏族制度进行的;由于征服者的人数比较少,所以有广大的土地未被分配,而是部分地归全体人民所有,部分地归各个部落和氏族所有。
在每个氏族内,则用抽签方法把耕地和草地平均分给各户;后来是否进行过重新分配,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做法在罗马各行省不久就取消了,单块的份地变为可以转让的私有财产即自主地。
森林和牧场没有分配而共同使用;这种使用,以及所分得的耕地的耕种方式,都是按照古代的习俗和全体的决定来调整的。
氏族在自己的村落里定居愈久,德意志人和罗马人愈是逐渐融合,亲属性质的联系就愈让位于地区性质的联系;氏族消失在马尔克公社中了,但在马尔克公社内,其成员间原先的亲属关系的痕迹还往往是很显著的。
这样,至少在马尔克公社保存下来了的各个国家——在法国北部,在英国,在德国,在斯堪的那维亚,——氏族组织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地区组织,因而才能够和国家相适应。
但是,它仍保存了它那种自然形成而为整个氏族制度所特有的民主性质;甚至在它后来被迫蜕变的时候,也还留下了氏族制度的片断,从而在被压迫者手中留下了一种武器,直到现代还有其生命力。
这样,如果说氏族中的血缘关系很快就丧失了自己的意义,那末,这是氏族制度的机关在部落和整个民族〔Volk〕内因征服而蜕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