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孝道的演变及其对如今社会的影响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在中國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几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
所谓的孝道,其实主要是指有关孝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与孝相关的社会活动的统称。
可以说,传统孝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领域、文化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孝道的历史局限性也逐渐显现,比如传统孝道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传统孝道强调的三纲五常等愚弄人们的思想,带有较强的虚伪性。
因此,对待传统孝道,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加以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值得肯定的是,传统孝道中有很多内容还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在当前加强文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更要大力传承孝道文化。
首先,传承孝道,有利于促进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
孝为德之本,传承孝道,能够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
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
其次,传承孝道,有利于促进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稳固。
孝可以维系着家庭中的亲情,可以解决家庭中的各种矛盾,一个和谐的家庭,是离不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的。
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
再次,传承孝道,有利于营造团结友善的社会和谐环境。
孝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从而起到凝聚社会的作用。
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大力传承孝道文化呢?这需要全社会来行动,需要每个人来行动,形成学习孝道文化、提倡孝道文化、践行孝道文化的浓厚氛围。
我们不仅要做好对传统孝道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孝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浅析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姓名:王齐禹学号:5112039035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
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
唐殷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
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
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
孝被孔子还原为一种朴素的家庭伦理意识,它的人性基础既不是具有很强宗教意味的祖先崇拜,而将注意力转向了广大人群所共有的人心之仁,从而为孝道的合理存在找到了更普遍更坚实的根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不仅是孝之人性根源,而且是孝之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
仁可以说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但仁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切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⑤”。
一个人只有先爱其亲,才能推及于爱人,由父母和血缘亲人推广开去,一直到爱一切人。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精)
摘要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处理子女与父母、晚辈与长辈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
孝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做到养老、尊老、敬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养老便是传统社会延续至今的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面临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以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大力弘扬我国的孝道传统,对缓解我国日趋严重的养老压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传统孝道养老家庭养老1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作用1.1中国传统孝道的涵义1.1.1周人的孝观念产生于周初的孝,大体上有两个涵义,即尊祖敬宗和传宗接代。
《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如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国语·周语上》:“夫祀,所以昭孝也。
”《鲁语上》:“夫祀,昭孝也,各致斋敬于其黄祖,昭孝之至也。
”这里的“孝”与“享”与“祭”同义,“孝”的对象是祖先,“孝”的方式是祭祀。
这是周初“孝”的最主要涵义。
1.1.2儒家的孝道理论儒家所倡导的孝道的核心就是“善事父母”。
那如何才能做到孝呢?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能养,满足父母生活的物质需要。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养亲,这是对父母尽孝的基本。
那如何养亲呢?孔子进一步阐述,“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 学而》;《礼记》中也说要“生则养”;在《二十四孝》中也不乏“奉养”的例子如鹿乳奉亲、怀橘遗亲、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都是千方百计地为父母提供饮食。
(2诚敬,从心里尊敬父母。
正如孔子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敬只有养,与养鸡养狗就没有区别了。
子夏问孝时,孔子进一步指出:“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儿子侍奉父母时,经常有愉悦的脸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子女去效劳,有酒食,长辈来享用,那能算“孝”吗?言外之意,要想做到“孝”就必须首先做到“敬亲”。
(3悦亲,使父母高兴,为父母争光。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这种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孝道有助于维系家庭关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薄弱。
然而,传统孝道强调的是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通过尊敬和关心父母,子女能够加强家庭关系,减少家庭纷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其次,传统孝道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尊敬和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它教导子女们如何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的辛苦和付出。
通过孝道的教育,子女们能够培养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传统孝道还能够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
照顾父母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关心和照顾父母,子女们能够培养出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也能够增强自己的生活意义和满足感。
同时,父母的教诲和指导也是子女们个人成长的重要来源,他们的爱和经验能够帮助子女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孝道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使得子女们很难兼顾工作和照顾父母的责任。
此外,随
着家庭结构单一化的趋势,许多老人生活在空巢状态下,缺乏子女的陪伴和照顾。
因此,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保障,以确保传统孝道的延续和实践。
总之,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维系家庭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
然而,面临的挑战也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我们秉持传统孝道,注重关心父母,才能够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
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演变与影响中国古代孝道思想一直被视为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孝道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怀和供养,是古代中国社会伦理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孝道思想也逐渐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孝道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演变与影响。
孝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家族和家庭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种背景下,孝道作为核心价值观,被广泛灌输给每个家庭成员。
孝道思想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尊崇父母的孝顺行为,更在于维系家族和社会的稳定。
孝道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被视为行为的准绳和社会助推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进程,孝道思想也发生了一些演变。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学派和哲学家对孝道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
例如,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孝道思想中提出了“亲亲”,强调对父母的真诚和关爱。
孟子强调,子女应该尽心竭力地照料父母,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他认为,只有通过孝道的实践,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孟子的思想使孝道思想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
在唐宋时期,孝道思想又经历了新的转变。
这个时候,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科举制度的推行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孝道思想在这个时期变得更加理性化和实用化。
孝道开始被解读为一种社会身份和道德标准。
孝子之父母越发注重子女的学业成就和社会地位。
孝道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赢得家族声望和社会名望的手段,而非只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这种观念的改变给那些出身低贱的人带来了机会,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子女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过分追求名利。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孝道思想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冲击。
家族价值观的衰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家庭结构的转变,都对孝道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孝道依然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许多家庭仍然尊重并实践着孝道。
通过现代化的视角,孝道思想被重新诠释,并与时代相结合。
传统孝道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审视的开题报告
传统孝道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审视的开题报告一、问题提出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一直被视为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代表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孝道的定义和实践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孝道的历史嬗变及其在当代的审视。
二、孝道的传统定义与历史嬗变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被视为儒家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定义中,孝道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孝子应当尽力满足父母的要求、遵守父母的教诲、尽力照顾父母的生活等等。
孝道是一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到广泛推崇。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对孝道的定义也开始出现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孝道不再只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也包括对家庭成员、老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
此外,孝道的实践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孝道主要强调行动上的尊重和服从,但现代社会孝道更加强调情感上的交流和照顾。
三、当代孝道的审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对孝道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在现代社会中,孝道必须面对自身的价值和限制。
一方面,孝道所具有的保障家庭幸福、传承文化传统等社会功能被不断强调和重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多元化,如何在孝道与个性、现代生活方式等方面做出平衡,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思考。
在当代审视孝道时,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孝道不应成为家庭成员之间权力和压制的工具,而应成为一种家庭成员之间尊重、关心和支持的情感交流方式。
其次,孝道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化,不应过于执着于传统形式,而应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最后,孝道的价值必须与现代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相结合,不应成为个人发展的负担和限制,而应协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本文从孝道的历史嬗变和当代审视出发,探讨了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
当代孝道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的优良传统,同时也需要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需求,注重个体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及弘扬
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跨文化交流
通过跨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对传统孝道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赋予其新的 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促进中国文 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孝道可以为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提供共同 的语言。
传统孝道可以促进人类会的相互尊 重、理解和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持。
THANK YOU
感谢观看
推动全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文化交流
传统孝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孝道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人类共同价值观
传统孝道所代表的尊敬和照顾老人的价值观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尊重。弘扬传统 孝道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04
弘扬传统孝道的途径与方 法
05
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创 新发展
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创新
创新孝道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感恩心态,弘扬以孝为先的价值观。
多样化表达方式
在保留传统孝道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特点,以多样化的形式表达孝道,如通过社 交媒体与家人保持沟通,关心家人的生活和健康等。
尊重个体差异
在传承和弘扬传统孝道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和代际差异,理解年轻人在现代社 会中的压力和需求。
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的孝道观念
培养敬老意识
从小培养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 爱,尽己所能为父母做力所能及 的事情,关心父母的生活和健康
浅析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孝道和孝行,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又有重大的作用,亟待大力提倡和推广。
由于西方某些腐朽落后文化的冲击以及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盲目批判,使得孝道建设面临不少的困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客观地认识传统孝道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探求其合理内核,如养亲、敬亲等积极因素,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际进行合理的批判与继承,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延续、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对中国在新世纪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以德治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孝道;现代价值The modern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pietyAbstract:filial piety and filial pie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its special status and function become the cor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It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real life, to be vigorously promoted and popularized. Because some decadent Western backward culture shock and some people blindly criticism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filial piety is facing a lot of difficulties.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to explore its rational core, such as a pro, pro king and other positive factors, combined with contemporary social reality of criticizing and inheriting reasonable, the existence of human society, continuation, development of a major role. To Chin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le of virtue.Keywords: the modern valu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目录1. 研究的意义 (1)2.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作用 (1)2.1 中国传统孝道的涵义 (1)2.2 中国传统孝道的作用 (2)3. 传统孝道遭受的困境与自身转换 (2)3.1 传统孝道遭受的困境 (2)3.2 传统孝道的自身转换 (3)4. 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及新孝道的合理构建 (4)4.1 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 (4)4.2 新孝道的合理构建 (6)参考文献 (14)浅析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及其现代价值1 研究的意义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doc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
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
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
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
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
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
《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
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
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
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
[2] 夏商时期,祖宗崇拜的观念行为依然盛兴。
《论语泰伯》提到大禹曾致孝于鬼神,这反映了夏人对祖先鬼神的祭拜状况,是夏人孝道行为的具体表现。
殷商也热衷于祖先崇拜和祭祀,其表现就是殷人凡事都要卜问祖先。
而在卦辞之中,卜祀之辞又占大部分,这说明在宗法制度已臻完备的殷代社会中,孝道极其重要。
此时,孝字应运而生,孝字的出现,是孝道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同时,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像,一个老人弯着腰,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浅析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国孝道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延伸的总和。
”[1](P3)传统孝道文化的演变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以敬老养老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孝道的确立。
欲了解“孝道”必先明了“孝”的起始。
最早记述“孝”是在殷卜辞中,作为人名使用是在商,后以象形文字的形式记刻在青铜器之上。
《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所以,孝的本意是指奉养父母。
老子倡导“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十九章》。
他认为,孝是人们先天的良知,凡是以孝为跳板、妄想飞黄腾达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墨子将兼相爱的思想推及到孝道问题上,设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孝道实施起来将不费吹灰之力。
在孝道的问题上,孔子将其与悌、忠相联系,他认为每个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忠于君主。
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
[2](二)两汉时期孝道纲常化与神秘化。
两汉王朝之所以能形成盛世局面,与其奉行“以孝治天下”的思想有密切关系。
两汉对孝的完善,首先是孝道理论的纲常化。
尊崇孝道本是自然之则,若以封建等差为前提,将其过分强调为后天人为规则,使孝道服从于统治者的主观愿望,孝道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片面绝对的道路。
西汉后期,政局动荡不安,迷信思想泛滥,其明显特征是对孝道观念进行神秘化,掩盖了孝道的阶级性,维护了封建社会特权阶层的大家族利益。
其次是孝道的政治化。
汉代“以孝治天下”,采取了很多措施,突出对孝道的推崇,多位皇帝将孝字包含在其称号中,如孝文帝等。
从政策角度看,其相关政策有举孝廉、设孝悌、三老等乡官,以鼓励并促使孝道的执行;对孝子实行奖励,免除孝子的徭役等;用法律来维护父母的特权,严惩不孝行为。
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浅谈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时代要求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已成为我们民族最高的道德准则,其内涵也逐渐丰富,已演变成了中国特有的孝文化。
孝文化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代,给与了人们不同的道德要求。
探究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变化从而总结其时代要求,对中国的道德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阶段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历程根据其作用及在各社会的形态可总结为五个阶段,即产生阶段,完善阶段,僵化阶段,近代变革阶段以及现代新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是孝文化的形成与确立时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率见昭考,以孝以享。
”这表明了“孝”最初的含义,即人们为了生活的安定和谐而进行的尊宗敬祖的祭祀活动。
到了殷商和西周时期,社会的生产力极大发展,孝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变革。
人们在生产中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孝文化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上天的敬仰与祭祀,还增添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以及“奉养父母”这样新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其中对孝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属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紧紧围绕“奉养父母”这一核心内涵,极大地发展了孝文化的内容。
从其“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话语中可以了解到,孔子已将“孝”看作是儒家理论理论核心“仁”的根本,足以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也因此,“孝”完成了从宗教到道德的转化,成为了对所有人的普遍要求,成为了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后来曾子孟子等儒家大师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如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的观点。
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即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这些都对孝文化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极大地完善。
最新 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当代价值-精品
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当代价值一、传统孝道思想概述孝道是儒家思想的基础范畴,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在各个阶段都继承和发展了孝道思想。
孝道思想得到不断升华,孝的涵义也不断扩充。
孝道思想对我国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一)传统孝道思想的产生在甲骨文中,孝字就像一个长者在庇护一个少年,表现出了长辈与子孙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周朝,孝既是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也是对祖先的“祭祀”与“追思”。
孔子吸收了周朝关于孝的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对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开创了儒家孝道观。
先秦儒学代表曾子、孟子、荀子扩展了孝的涵义,孝道思想由对长辈、手足的关怀,升华到对君王的忠心,孝治国家。
(二)传统孝道思想的主要内涵儒家传统孝道思想是源于血缘亲情关系,它反映了在家庭中,亲子间的孝养关系。
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学家对孝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施行孝道既要在“小家”,也要推及至“大家”。
纵观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可以将其内涵概括为:赡养、敬养、立身、慎终追远。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子女成年后,对父母赡养,保障物质上的满足。
对父母生活和物质上的赡养,是儒家孝道最基本的道德内涵。
“敬养”是尊敬、孝敬父母,实现父母在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敬养是敬老、尊亲,是子女对父母真情的流露。
在基本物质赡养满足后,与父母感情精神上的交流,是更深一层次的道德内涵。
立身既是身体的健康,又是道德的修养。
对父母的孝,要求子女严于律己,修身行道,子女的行为直接影响着父母的声誉。
孝的这一要求,有利于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谨言慎行。
客观上,促进着后代的积极向上,这有利于道德建设及社会稳定。
古人很重视丧葬之礼,传统孝道思想认为,对父母的厚葬和追思,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孝道。
孔子是以“礼”来祭奠父母,而孟子提倡厚葬,认为厚葬是行孝表现,荀子也强调了丧葬是体现礼、孝的重要方面,提倡大葬。
二、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一)传统孝道思想现代转换的原因先秦儒家孝道思想以孝悌为本,施于仁政,服务于封建统治者,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工具。
孝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探析
孝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探析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儒家思想。
《尚书》中记载着周代孝道的重要性,而《论语》中也有关于孝敬父母的论述。
孔子尊崇孝顺作为个人的基本道德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孝文化在中国的社会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传承。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
儿女们被教育成为尊敬父母、尽心尽力的孝子孝女。
这种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关系的基石。
二、孝文化的现代意义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孝文化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并且不断演化着。
以下是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几个重要意义:1. 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孝文化始终以家庭为基础,它提倡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压力和竞争增加了,而孝文化的价值观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通过传播孝文化的观念和实践,我们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 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孝文化对于个人品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尊敬父母和照顾家人是建立良好品德和塑造个人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一个具备孝文化的社会,也将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公民。
4. 精神风范与社会价值观:孝文化强调了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秉持孝文化的个人将成为社会的榜样,影响他人,促进社会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代意义。
尽管时代变迁,但孝文化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家庭、社会关系的关怀和尊重。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从家庭和个人层面落实孝道,并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促进社会和谐、个人品德的建设和社会价值观的提升。
浅析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当代价值
伦理的基本内涵,不断丰富孝道伦理,发挥孝道在
2、基本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积极作用。
是由于传统的生产方式。从物质生产方式上
一、孝道伦理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讲,孝道是农业文明社会的道德产物。在马克思和
春秋战国时期,孝文化已经形成。在历代统 恩格斯看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
治阶级的推动下,儒家对孝道进行了不断地发展, 过程,道德作为人们物质生活过程在他们的意识中
浅析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当代价值
文 _ 刘炳宇
读
学术探讨
天 下
INSIGHT
摘要: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 的感情,氏族社会就是依靠它来维系的;在西周奴
是一种软性的道德规范,其作用是衡量人们对孝的 隶制社会,体现为自周天子至诸侯、卿大夫、士的
理解和所做出的行为,它具有伦理内涵,其价值既 垂直金字塔形式,经过春秋战国的变革,在秦以后
但是,我们应当对当代孝道进行反思,批判 的继承其有用的思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以达到对 现代社会道的思想提高的目的:
1、加强孝道伦理教育,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 爱老的氛围
现代孝道伦理提倡在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 爱老的伦理观念,这就需要加强孝道伦理教育,通 过家庭、学校、社会对公民进行孝道伦理教育,从 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融洽的 人际关系。
是孝文化的意义所在,又是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和 的封建制社会.则体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横向的网
内在的民族精神,并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了 络形式。第二,作为社会存在基础的自然经济的高
特殊的调节作用。
度分散与作为国家整体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高度集
关键词:孝道伦理;社会制度;道德准则;社会关 中,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基本结构。奴隶社会出现了
浅析中国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构
浅析中国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构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文化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传统孝文化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孝文化的重塑是历史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孝文化精华,弃其糟粕,使传统的合理内核更好地为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服务,让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
标签:孝文化内涵挑战重构“百善孝为先。
”长期以来,这句俗语体现着民众对孝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体会。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
中国的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焦点,家庭养老模式又被提到新的高度,那么支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理念,孝文化的重塑成为历史的要求。
拙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追本溯源,继承传统精华,力求使其同今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并在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道德,更好地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1.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1.1 孝文化的历史渊源。
何为孝?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价值体系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
在语源学意义上,孝的基本含义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
《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合成的一个会意字。
后来,“孝”的古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吻合,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据史料记载,孝观念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人类家庭血缘关系、社会政治伦理关系都存在着一个历史的进程。
孝观念是伴随着父系制家庭以及父子关系的明确而产生的。
孝作为一种伦理观念正式形成于西周时代,在“敬天明德”思想的指导下,孝成为西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中的尊老与孝道
中国文化中的尊老与孝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尊老与孝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尊老与孝道的理念贯穿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文化中尊老与孝道的背景、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尊老与孝道的背景中国尊老与孝道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孝经》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弘扬孝道的经典著作,对于传播孝道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社会中,孝顺是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被认为是人们道德修养的核心。
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同时也包括兄弟姐妹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
中国古代尊老与孝道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社会的特点密切相关。
在农耕社会中,尊老是一种农民文化的体现。
老人在家庭和社区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是家庭中的权威人物。
孝道的实践也可以帮助家庭维持和谐稳定的关系,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二、尊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社会中,尊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方式是对老人的尊称和敬意。
中国人习惯称呼年长者为“老师”、“老人”、“先生”等,这是对长者身份地位的尊重。
此外,人们还会主动让座给老人,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上。
尊老还体现在对于老人意见和建议的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格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言行中学到很多东西,尊敬老人就是表达了学习和尊重的态度。
三、孝道的实践孝道作为尊老的延伸,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孝顺父母被认为是道德和良心的体现。
在中国,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子女们都会尽力照顾年迈的父母,包括经济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慰藉以及生活的照料等等。
孝道的实践也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节日和仪式来表达。
例如,每年的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奠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此外,“重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邀请父母和长辈一起共度这个节日,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
四、尊老与孝道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尽管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是尊老与孝道的观念依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人们尊崇的道德规范和人生价值取向。
孝道思想通过世代传承,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符号。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孝道思想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挑战,但其当代的价值意蕴却依然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孝道的内涵、当代价值以及实践方式等方面,对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一、孝道思想的内涵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孝道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孝”字,孔子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和仁并重,是人们应当尊崇的品德。
而“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包含了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侍奉,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孝道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倡导子女孝顺父母、敬爱长辈,同时也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教导。
孝道思想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的和谐共处,是一种对家庭、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和姿态。
孝道思想的内涵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顺,更体现了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孝道思想让人们懂得感恩,懂得尊重和体谅他人,懂得责任和担当,懂得顺应天命、恪尽本分。
孝道思想构建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价值观,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深远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
二、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孝道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现代社会的竞争与压力导致了人们对孝道传统的忽视和淡化,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伦理道德受到了冲击。
孝道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具体表现如下:1. 培养家庭观念和亲情情感。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观念和亲情情感受到了冲击和削弱,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成功。
而孝道思想可以唤起人们对家庭的珍视和对亲情的重视,增强家庭和睦,培养家庭观念和情感文明。
2. 弘扬传统美德和伦理价值。
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孝道在当今社会的状态及对社会对家庭的作用
“孝”在当今社会的状态、作用及发展思考-- 赵志强--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孝”思想,“孝”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真正深深的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是两千多年前儒家孝道思想体系形成,主要体现于“孝经”。
这既是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中华民族的宝贵的传统文化,它凝聚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
“孝”,它在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及封建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
两千年后的今天,社会、家庭仍然不能够离开它,国人应为之骄傲并不断的去发展和弘扬。
随着“五四运动”的一声“呐喊”及“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孝”被作为“封建思想”“封建文化”遭到了社会的批判,致使两千年来已经融入人们血液里的“孝”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都造成了深深的伤害。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已不难么融洽。
“自私”“情感淡薄”“物质欲膨胀”等成了越来越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时我们发现“道德”动摇了,这种现象无疑源于“道德”的缺失,“人伦”的破坏。
孝是人的道德基础,是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之一,孝的缺失严重破坏了长幼之间的关系,给家庭和社会埋下了不“和谐”不“安定”的根。
几千年所形成的孝道思想、孝道文化在当今社会已处于非常尴尬的特殊局面,或者说从“五四”以来一直处于尴尬的局面。
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孝”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经常给老人或长辈一些物质上的帮助,精神层面考虑的就很少;精神层面的无非是尽力不和父母争吵或不和亲近的长辈争执,多给他们说些好听的,几乎仅此而已。
因为在现在的年轻人心里还有一个词------“代沟”,这个词与应有的一些孝行发生了冲击。
自认为的“代沟”给他们的多处非孝行为找到了非常充分的理由,“都什么年代了……”成为了现在年轻人和父母或其他长者沟通存在思想矛盾时的“心理潜在词”,用这些来证明自己的进步性和父母或长者的落后性,用现在另一个较时髦的词来说:你out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传统孝道的演变及其对如今社会的意义09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班35号靳潇飒内容摘要: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孝”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中国的孝悌思想在原始社会文字初始时就已萌发,在夏商周三代之时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儒家的完善推广以后,孝道观念开始变得理论化和系统化。
《孝经》自汉代以后开始成为历朝统治者都大力推崇的对象,二十四孝的故事也开始广为流传。
虽然传统孝道中有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对如今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来说,其中有很多宝贵的养老敬老思想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的。
关键词:孝道、孝经、尊老敬老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孝的文化,而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可以讲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1。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
黑格尔认为“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2”这说明,孝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而且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道思想的起源与形成世上至大莫如“孝”字,“孝”字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由此可见孝应该出现于汉字形成的初始时期,这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孝道思想在汉字初始时期便已经萌发了。
《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许慎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3”因此,根据“孝”字字义综合分析,大抵远古时代“孝”的含义是:亲老,子女养之;亲病,子女待之;亲死,子女葬之。
这也说明了在原始社会初、中期,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都处于最低级阶段,因此孝的义涵与行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165页,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版;3许慎:《说文解字》,转引自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M),第3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孝方式无疑也是最简单质朴的。
而到了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孝道思想便初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周人注重报本反始、慎终追远和继志述事,他们经历周初以来艰难的创业过程后,知道天命无常,因此一方面报答天恩而敬天行孝,另一方面则力尽人事而禘祖行孝。
西周时期对先祖的孝道主要表现在宗庙祭祀上。
《礼记·中庸》云:“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无论大小宗族,均可以建有宗庙以享祀先祖。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使得孝道趋于动摇。
周礼的主要内容是“亲亲”、“尊尊”,这正是孝道的实质,而春秋战国时代君不君、臣不臣、违礼而行的做法表明以等级制为精髓的周礼开始受到冲击,那就自然而然地波及到了孝道。
但是由于时局的变化,百家争鸣中也对孝道展开了讨论,由此也得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看法。
道、法两家在某种意义上均是反对孝道的,老子认为孝是文明社会中因“六亲不和”才产生的虚伪的束缚自然人性的东西,韩非子也在《韩非子·忠孝》中提到“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4”,把天下乱的原因归咎于孝悌之道。
而与道法两家相反的是,儒墨两家不仅推崇孝道,而且还把孝悌的思想进一步地向前推进、完善和发展。
墨子提倡“孝、利亲”观念,强调物质上奉养父母的重要性,然而其所提倡的孝道却过于重视物质之利,因此与儒家相比就显得狭小的多了。
真正将孝悌之义发扬光大的,当属儒家了。
孔子从人性出发,以家庭为单位,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深刻内容,提出了“仁”的思想:“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可他又将“孝”作为“仁”之本,可见其对“孝”的推崇。
孔子十分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提倡在父母跟前尽孝,强调“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5”;提倡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孝才是最主要的,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体现对父母活着的孝养之心。
孔子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从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
其后世的传人曾子则将孔子的孝道观念继续发扬光大,从理性的高度认为“孝”是人类道德之源,并把“孝”的内容个体化。
他说“孝4韩非子:《韩非子·忠孝》,转引自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5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里仁》,转引自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子之亲,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6”,又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对孔子、曾子的“孝”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孟子把孔子、曾子所提倡的人们对于自己父母的爱推及他人,明显带有博爱思想。
总而言之,经历代儒家大师的不断完善以后, “孝”观念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其主要成果是《孝经》,其产生标志着“孝”文化的形成。
此后儒家文化中的孝悌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居于整个封建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和首位,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
《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的专论,其思想全面完备,把孝之地位与作用推至极致,成为儒家极其重要的经典。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中提到,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7由此可见,《孝经》的形成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孝道思想得以真正的成型。
二孝道思想在后世的发展演变《孝经》的内容决定了其在后世中国特殊的历史地位,因为其不但讲孝,而且讲忠,因此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亲睐。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
从汉惠帝开始,凡民能养父母、着力耕耘者,皆可以担任国家的下层官吏,这是“孝道”政治化的开始。
汉代皇帝巡幸各地,常有表彰孝悌的事情。
汉惠帝以后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
由此可见,孝的思想渗透到汉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汉代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
《孝经》自然也被汉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其在汉文帝时期已置博士,武帝又置五经博士。
由此可见对其的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较频繁,虽然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对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孝的冲击并不大,孝文化并未因战乱而遭受破坏。
反而“孝”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鼓吹和宣扬,统治者也重视研究《孝经》和传播“孝”,如历代帝王纷纷为《孝经》作注,像晋元帝《孝经传》、晋孝武帝《总明管孝敬讲义》等6孟子:《孟子·万章篇上》,《论语·里仁》,转引自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7王宗昱:《儒礼经典选读》(M),第10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等8。
孝从此成为一种统治国家的权术,封建统治者从方方面面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孝也成了他们禁锢人民思想、麻痹人民的意识法宝,他们通过宣扬一些违背基本人伦道德的范例与行孝的“楷模”,如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唐媳乳母”、“卧冰求鲤”9等故事来使人们效仿,使人对封建伦理绝对服从。
唐宋元明清以后,孝悌之义慢慢地便“移孝于忠”,从而使得孝文化走向极致。
此时的孝则被更多地解释为“忠君尊王”。
统治者更加强调“臣忠”和“子孝”,而很少谈到“君明”和“父慈”,甚至提出了“父为子纲”、“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等愚忠愚孝的绝对化的原则。
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这“二十四孝”的故事也最终成形,这既是孝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也是孝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
但这也从另一面反映了孝文化已经走向极端化、专制化、神秘化、愚昧化10。
孝文化到宋明时代已经走向极致,被融入了政治运行的系统。
三传统孝道对当今的意义时代在前进,那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孝经》和品评“二十四孝图”,自然觉得它有许多陈腐的地方,但是《孝经》所讲的内容并非一无是处,有很多思想和内容在今天依旧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例如,《孝经·丧亲章》说到,对父母要“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孝经·谏诤章》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11”,这在当下都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如今,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不争的社会现实,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老年人口比例短暂下降后,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在80年代上升至5%,其后这一比例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到今天老年人口已经占到中8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孝经全译(下)》(M),第910页,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9赵禄祥:《国史镜鉴(第四卷)》(M),905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10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M),第90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11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孝经全译(下)》(M),第910页,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国总人口的11%(国家统计局,2002)。
而且这个趋势目前仍在继续,老年人口的比例还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增长,预计2025年将达到19.7%。
12在这个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时代和国度,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当代年轻人对于尊老敬老和善事父母的观念越来越淡薄,这就使得如今重提和重视养老敬老的思想和观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再回看我们老祖宗造“孝”字的本意“善事父母”上来说,这就值得我们当代大多数年轻人去回看“二十四孝”和重读《孝经》。
因此,中国发展了几千年之久的孝道虽然在某些意义上已经失去了它的思想魅力,但却也绝非空谈。
因此,我们应该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当代,为现代社会服务,从而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中国社会的老龄化挑战。
参考文献:【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3】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孝经全译(下)》(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4】王宗昱:《儒礼经典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5】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6】赵禄祥:《国史镜鉴(第四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版;【8】葛晓萍、李澍卿、袁丙澍:《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的变迁》(J),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家庄050091,刊于《河北学刊》2008年1月第28卷第1期;【9】李岩:《近二十年来中国古代尊老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安徽: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刊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5期。